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1篇

热闹过后冷静思考,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不过就文言知识的梳理、文本的朗读训练等方面来看,这种热闹似乎只是表面的浮华,再加上学生的一些搞笑表演更是与文本相去甚远。想想我们平时观摩过的一些语文名师如余映潮、于永正老师他们的课,初看上去貌不惊人,许多老师甚至觉得乏善可陈,没有惊艳之处,也没有令人拍案之时,似乎我们平时也就这样上的,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上成这样。于是心中便涌起丝丝自得或是说自信。然而细细品味,他们的课堂实在、高效,底蕴深厚。教无定法,然而不管什么教法都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评价一堂课,我觉得科学是第一基本要求。

一、教学流程设计要科学

教学内容体裁多样,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文体特点,从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不过从阅读文本的认知规律来看,不管什么形式的文章,都可以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为什么写”——体会主题思想、“怎样写”——学习写作手法这三个方面去把握。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科学的任务。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设计三步:教学设计三步:读课文,理情节;读人物,赏片段;品故事,谈感悟。不蔓不枝,层层深入。

二、问题设计要科学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研究文本专心细致,上课时觉得要跟学生交代的内容很多,生怕漏了哪一点,问题设计过多。笔者认为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以问题为纲,架构起整个文本的解读,过多的问题会分散学生的思维,重点就不突出。因而问题要少,要巧。

《皇帝的新装》一课,三个环节分别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个,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串联故事情节,你会想到什么?第二个,我认为 是一个 的人,我从文中 可以读出,这里运用的描法是 ;第三个,读了本文,我觉得 是可 (怜、笑、恨、恶、叹、悲……)的,……请以此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的阅读感悟。这样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简洁有效。

三、时间分配要科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意识、最有目的性的地方,课堂教学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便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笔者这里所讲的时间分配不是导入、检查预习、研读新课等教学流程的时间分配,而是师与生在课堂上“活动”所占的时间分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缺一不可,如何把握合理的时间便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的一环。特殊教学内容除外,笔者认为,学生活动占课堂总时间的70%左右是最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要科学,然而仅仅靠设计是设计不出科学高效的课堂来的。学生是灵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设的情景太多,好的语文课堂还应是自然和谐的。

1.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经常看到一些语文公开课“做”的痕迹太重,从头开始,教师就进入表演角色,或舞或蹈、或哭或笑……这样的课堂低估听课老师的水平,浪费学生的时间,看不到语文教学中最本真、原生态的东西。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我们还是要自然一些,不要“端着”,给人感觉气势逼人,高高在上;也不要“掖”着,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语言要自然,不哼哼呀呀,不大呼小叫,清新而不柔媚,流畅而不冗长。

2.问题的出现与生成要自然。在问题出示之前,要准备好过渡语,问题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新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到最后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向更广范围、更深内涵研读课文。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死命地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下一个问题那儿生拉硬拽。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的改变提问的顺序。好的语文教师就像一个剑术高手,没有生硬的套路,剑在手,术在心,随心而动,流露无形。

3.表扬、点评要自然。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准确,以鼓励引导为主。在许多时候我们也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对学生不吝褒奖之词,“你太棒了!”“回答得真漂亮!”……让人听了有肉麻之感,不是不可以,而是要适度。对学生出现的谬误要引导,也要坦率地指出。不要刻意地要求学生掌声鼓励,那样的掌声是廉价的,水到渠成才是真实的。不仅我们对学生评价要客观务实,还要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师生交流无障碍,生生评价无顾忌。让师生轻松、和谐地度过一节课的时光。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课 理性 教学组织 课堂常规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18-02

科学课改进行已经十年,已初步完成了由“自然”到“科学”的转变,然而我们却发现,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但凡做起实验,学生就很难安静下来,这种现象初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存在,然而仔细考量,这种表面上的热闹终究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良性发展,怎样使科学课堂由“喧嚣”回归“理性”?除了教学设计的细化要符合科学的探究规律外,课堂的常规教学组织策略也是重要的保障,下面就科学课堂的组织策略展开论述。

首先,科学课堂的教学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

要想真正使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进行研究,有效的课堂组织是必要的保证。这种有效课堂组织仅靠几句“坐好了”、“表扬表现好的小组”是无法完成的,科学课堂需要系统的教学组织结构。

1.开课之初制定好常规要求并强化训练。

在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科学课时,老师要做的除了让孩子们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即是明确科学课堂的常规,并和学生讨论它们的重要性,然后和他们一起练习如何遵守这些常规。

常规的内容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包括规范学生课堂表现的常规,例如“老师示意实验可以开始、暂停、停止的信号”、“实验前没有老师允许不可以自行使用教学学具”、“实验后学具如何整理”、“当有问题时如何提问”、“听老师讲课与同学们发言时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小组实验时小声进行交流”,还包括训练严谨科学思维的常规,例如“当实验后发现实验数据严重偏离预测的时候怎么处理、”“当别人的意见与我不一致时我要怎么说”、“实验前老师的实验注意事项必须认真学习”等等。常规的制定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后将这些常规变成习惯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强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反复练习直至每个学生熟记于心。

2.简单易行的量化评价方式来保证课堂常规的顺利执行。

孩子必竟是孩子,如果在常规执行过程中得不到老师及时的评价,则可能会造成对常规坚持执行的懈怠,或因为没有得到对常规执行的正确指导而出现有偏差的理解,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对于常规执行较好的学生给予准确的及时的量化评价,来体现科学课的严谨与理性。

3.最好由一个科学教师由始至终带同一个班级,直至学生们毕业。

当学生们已经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如果中途换了其它科学老师,课堂的常规要求不一样,就有可能导致原有的常规很快被丢弃,新的课堂习惯没有来得及形成,从而使课堂变得混乱,新的老师再培养新的常规习惯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因此学校应尽量由一个老师始终带同一班级,让学生们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保持下去,不但确保了科学课堂的高效学习,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性思想的训练,这本身也是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要巧用适用于科学课堂组织的小技巧。良好的课堂组织技巧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为高效探究“保驾护航”。

1.科学老师的声音不是越大越好。

现象一:实验时间已经到了,学生们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师便大声制止学生停止实验。

现象二:为了讲清实验的要求,老师用能发出的最大声音进行讲解,期望学生们都能听清楚,但下面仍有学生窃窃私语。

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当我们越是大声的说话,学生反而越没有聆听的渴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声说话与大脑对于听的渴望是相抵触的。而且,科学课探讨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的真理,那么科学老师们要在课堂上制造的情境也应是探讨真理的情境,如果老师的声音太大,那么在课堂上传达的可能是一种激进的情绪。科学老师的声音应该是平和、轻柔、充满诚意的,这样的声音通常传达的是严谨、理性和关注。那么如果科学老师这样做了,收到的回应也大多是理性的,充满诚意的。

有时候,为了取得良好的倾听效果,科学老师的声音还可以带上一点点神秘的口气,配合具有层次感的问题吸引学生对即将要探究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关注度,当他们急于想要知道下面要做的事时,自然会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研究中来。

2.通过“小纸条”, 取得家长的支持。

科学课一周只有2节,而科学老师大多带得班较多,无法像班主任那样做到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导致家长对孩子在科学课上的表现不了解,也不关心。家长最开心的莫过于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同时,大多数的孩子也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因为他们而深感自豪。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完全可以发出一张“快乐小纸条”给家长,内容包括:

亲爱的XXX家长,因为XXXXXX事情,我为您的孩子感到非常骄傲,希望您看到这张小纸条,也能为他的行为感到骄傲。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在科学课上执行,既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又可促进孩子们改进自己的行为,简单、有效、便利。

3.利用时间效应让科学探究充满“紧迫感”。

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不能高效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时间不能进行有效管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时候充满“紧迫感”,比如在初始训练时可以这样做:在实验之前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商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探究任务,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学生实验的时间,而是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高效地投入学习,在良好的习惯形成后,就不再需要规定时间进行了。

也可以这样开始一节课:“我想马上让你们在接下来的40分钟内完成我为你们精心准备的课堂活动。”当老师成功制造了课堂的紧迫感后,就可以促使学生自加压力为接下来的活动分配合适的时间,而必免将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必要的活动上,当学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探究的效率,不断品尝到一种通过努力得到成功的快乐,就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为良好的表现。

最后,科学老师要注意在科学课上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生。

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不一定是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是通过教师日常教学中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科学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注意避免使用不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如不要集体处罚学生,不要在科学实验中用这样的句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科学教学中不应鼓励竞争,不应将竞争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在我们呼吁科学课从“喧嚣”回归“理性”的今天,科学老师们除了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也可以从课堂教学组织策略上多想想办法,制定一套适合于科学课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管理办法,为学生高效的科学探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氛围;学科本位;以文载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3-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69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性质丰富的人文学科,长久以来一直被赋予很多人文教育目的,但常常被人忽视其学科本质。近年来,对回归语文学科本位的呼吁又使得很多教师畏首畏尾,不敢在课堂上有所拓展,使得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然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因此在语文学科本位与营造课堂氛围中获得平衡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不可或缺的语文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氛围是指语文课堂上的气氛和情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的教学环境。语文课堂氛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是课堂氛围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氛围的参与者。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改实施以来,尽管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主流,但在现实中,应试教育又不可避免,因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围绕着考试内容。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始终以知识为主,课堂沉闷而没有生机,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摘 要:语文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时总是容易忽视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偏离语文学科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语文学科本位与语文课堂氛围中寻求平衡,以语文学科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明确教学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真切、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课堂氛围;学科本位;以文载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3-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6生从沉闷的课堂和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知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知识。当学生处于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时,学生的思绪才能最大程度的展开,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正融于课堂,真正深入文本,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有所提高。

(二)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塑造学生的和谐个性

课堂氛围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往往能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受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逐步敢于表达自我、积极向上。

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依据文本进行情境创设来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丰富内容。例如,《荷塘月色》让学生善于发现感受自然之美,《说书人》让学生感受技艺精妙的小人物的可叹人生。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的引导,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引领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

二、强扭的瓜不甜

回归语文学科本位势在必行,营造语文课堂气氛也是必要之举,但是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兼顾,语文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忽视语文本质,氛围过于“人文”

叶圣陶先生曾将“语文”二字解释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有人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当背负起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所以语文课堂便成了以“人文”为主的思想品德课堂;也有人认为,语文学科教材有丰富内容,教师应以其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所以语文课堂便因教材题材而成为了社会课、历史课、自然课等等。语文学科承担了过多的人文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也极力渲染文本的人文性,运用讲演法,采用多种形式渲染,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被带动起来,但是“文”的教学目标也被“道”掩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鲜有帮助。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渲染朦胧月色下荷塘的美景,深情为学生描绘一幅幅荷塘月色图,使得学生沉浸在自然之美。这样的课堂氛围始终弥漫在文本的人文性之中,学生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出文本描绘的美景,但却并不能学到什么对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在日常教学中也很常见,教师过于对文本人文性进行渲染,课堂氛围也容易营造,或是激昂的爱国之情,或是感人的母子亲情,又或是美丽的自然美景,课堂氛围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但却掩盖了工具性的教学。

(二)表面回归本位,氛围过于沉闷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回归学科本位的含义,在教学中,他们摒弃了一切多样化的形式,避免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为首就是知识传授,这样一来,课堂变成了学生根据教师安排一步步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成为了教师单方面知识的灌输。这样的课堂往往死气沉沉,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学生连教学目标上的知识尚不能真正掌握,更别提自主的思考与运用。教师的教学并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知识自然不能达到真正的掌握,得不偿失。同样是《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回归学科本位就是要将文本中的知识点逐一讲透,认为回归本位就要以工具性为首,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将描绘荷塘月色的段落中通感、博喻等手法一条条拎出。学生在课堂中大多数时间是在记录各种手法的作用。课堂结束后,学生也许能明确各处的手法及其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却缺少了参与,也缺少了对整体美感的把握,课堂处于沉闷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氛围之下如何要求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呢?

(三)追求参与融入,氛围过于活跃

很多教师看到了课堂气氛的重要性,为避免纯知识性的沉闷课堂,在营造课堂氛围上狠下工夫,课堂运用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图片、音乐、视频,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演讲、讨论、争辩,用直接的参与让学生融入课堂,这样一节轰轰烈烈的语文课,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但是学生融入的是教师有意营造出的热闹氛围,而不是课堂教学本身。无论是“文”还是“道”的教学目标被丰富的形式掩盖,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平复的心情也很难使他们有所得,这样的课堂往往舍本逐末,形式高于内容,难见成效。例如,初中课本中《皇帝的新装》一文,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起来,选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教学。学生乐于这样的课堂表演,课堂上热闹非凡,气氛十分活跃。但如果表演过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表面看来课堂教学达到高潮,但实际上过于活跃的气氛会让学生心潮澎湃,使得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很难实施。可见,一味追求学生的参与融入会使得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因此,在营造课堂气氛与回归学科本位间获得平衡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气氛追求

回归学科本位与追求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很重要,回归学科本位是对语文课堂内容上的要求,营造课堂氛围是对语文课堂形式上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做到平衡统一。

(一)明确教学主体,营造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过程,是上所施下所效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是起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探析,对文本进行思考。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决定教什么,而应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应以工具性为主,以文载道,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是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当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保持愉悦和不紧张,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个民主氛围。课堂的民主氛围是学生良好学习的保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真切氛围

回归语文学科本位,提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语文性,因而,要避免过多的图片、视频、音乐形式,避免过于多样的形式扰乱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就要杜绝多样化的方式,而是应根据教学情境,合理运用。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文本往往是根据学生需求多方整合而成的,因而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材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深切感知文本内容。例如,《说书人》一文的教学,若能以影音形式让现代从未接触过说书的学生真切感受说书技艺的精妙,对学生理解说书人可叹的一生也很有帮助。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度,影音形式只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应通过“工具”渗透“人文”,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

(三)改变教学提问,营造活跃氛围

课堂的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教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对话交流,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交流,而课堂交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便是课堂提问。课堂的提问应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程度的检验,是教师对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的课堂检测,因而课堂提问必要且必须。当然,课堂提问应以“文”的教学目标为主。若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显然过于沉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提“死问题”,而应多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提问的形式上,教师也应改变思想,不把自己作为学生答案的评判者,而把提问当成与学生的交流,多用学生间的合作与竞赛完成课题提问,给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一个活跃氛围。例如,在《祝福》一文中,学生对封建的社会背景并没有感触,倘若直接提问文章的社会背景学生未必答得出,但如果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总结鲁四老爷、柳妈等下人、祥林嫂婆婆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之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学生便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时妇女的地位以及社会的炎凉。并且,这种提问方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全班学生都能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参与进来,就能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并且,由于是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果,他们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对以后分析其他文本都有帮助。

总之,回归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并不是要求摒弃一切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回归语文学科本位与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并无冲突。回归语文学科本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牢记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牢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使命,教学内容不偏颇,教学形式也应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明确教学主体,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提问,营造一个民主、真切、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初中科学课堂,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少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笔者在今年的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课《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并让学生识别。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己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做了一些创新设计:用海绵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地形模型(山地、丘陵、盆地),4人一小组,随机发给每组,学生亲身体验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标出地形部位。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将地形图与模型一一对应,并各抒己见、讨论总结。

二、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笔者在《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的教学时,给出了温州的几个地点:乐清雁荡山、瑞安万松山、文成大镇和温瑞平原的照片,判断地形,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原来故乡有这么多地形。然后百度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家乡温州的地形特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且安排了关于地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题,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2)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的需要,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和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三、实验活动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笔者让学生用挂钩、饮料、吸管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作解释。更巧妙的是教师事先在吸管上做了手脚:有些吸管上被剪了小洞,有些吸管完好无损。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知道了用吸管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对“为什么吸管上被剪了小洞的话饮料就吸不上来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因此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情境教学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纽带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魔术很流行,于是笔者将其作为情境搬进了课堂,并作为导线贯穿了《大气的压强》一堂课的始终:通过“魔术大表演―魔术大揭秘―跟我学魔术―生活中的魔术―历史的魔术再现―创造魔术”六个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以“生活中处处有魔术,魔术中处处有科学”结束。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农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5-01

小学科学课,它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根本无法替代的课程,如果我们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疑是对儿童科学兴趣的扼杀。

一、分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1、学生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学科的设立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而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往往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只有先让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自主探索的内动力。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在农村学校,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就把科学课列为“副科”,教师的科学课时不时又会被挤课、占课,小学科学课教学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科学课设立的意义得到切实的发挥,教师必须从课堂入手,改变现状,加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科学探索奠定基础。

2、教学观念落后,科学素养不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由于不少乡村科学文化知识相当缺乏,一些地方封建迷信还非常盛行,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由于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农民孩子都还缺乏应该接受的教育,甚至还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在教师方面,很多教师都是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教师授课方式陈旧,认为只要领着学生读一读,念一念就行了,可见农村小学科学课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我们就应该熟练的掌握教学技能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新理念,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多利用课堂时间去引导学生思想的转变,让所有人都重视科学,重视课堂。

3、教学资源不足,设备简陋

由于农村经济实力的落后,加之主观上的一些原因,科学教学的投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教学设备简陋。许多教室里连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没有,更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大多数小学实验仪器、药品不全,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无法进行,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教学资源问题确实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掌握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自制一些教具,带领学生合理运用身边的一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简单的趣味实验,家庭实验等,尽量缩小教学资源不足带来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能力得到培养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一些课堂教学的难题就放弃小学科学课堂。在农村,科学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农村孩子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把这些资源集中起来,带进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如在教学《流动的的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水除了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外还有哪些性质,我先安排学生在家了收集一些小塑料杯、别针、硬币等农村随处可见的实验器材,上课时,我在安排学生往盛满水的小塑料杯里装曲别针,用滴管在硬币上滴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看到塑料杯里的水与硬币上的水鼓成了面包形状,还不流出来时十分兴奋、好奇。这时我在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很快就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是怎么一回事了。利用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开展课堂小实验,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探索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堂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有所获。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应积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就放弃科学教学。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能更好的成长,教师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科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