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作为赫山教育大家庭的一员,我很荣幸能参加《赫山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坊学习,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为指导,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校本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1-0036-04

自浙江省将信息技术纳入新高考“7选3”选考科目以来,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面对在课程改革中发现的新问题,学校急需构建与教育形势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体系。这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校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那如何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笔者在广泛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并致力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研制。现将主要的构建思路和成果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讨论。

课程哲学

要构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我们先对课程价值、课程理念和育人目标作哲学思考(如图1),寻找课程设计的逻辑原点,以正本清源。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发展到“育人为本”的新阶段,要把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只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基础教育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要克服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于是,学校确立了该门课程“提升信息素养、同创适合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人”的育人目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群)的系列学习,将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修炼,外化为社会品质的整体提升。

课程群架构

n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的内容模块确定和布局(如下页图2),要根据该内容模块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来衡量,考虑其是否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起作用、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符合校本实际等问题。

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体,是根据教育形势和学校实际,统筹规划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是在学校教育目标统率下整合实施的过程。我们所研究的视角,正是用学校课程整合“三级课程”的思想来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统一规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避免出现必修与选修“两张皮”的现象。

搭建课程群框架,要先考虑国家和地方两个上级课程的方案要求,否则就会偏离上级政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内容逐渐落后于时展,所以教育部正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出台的新课标内容对构建学校课程方案有着前瞻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的几届学生还是依据浙江省现行的地方课程方案进行学习,教师主要依据2014年版《浙江省普通高中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教学,依据2014年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指导测评。具体的课程内容模块、修习层次与测评要求如表1所示。

搭建课程群框架,还要考虑学校自己的生源、师资、现有课程资源等状况,否则就会脱离校本实际。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薄弱高中,生源基础差,并且能力差异也很大,所以学生选择信息技术为高考科目的人数特别多。据学校教务处统计,目前高三、高二学生选择信息技术为高考选考科目的人数分别占72.6%和81.9%。面临升学或“没书读”的问题,势必有许多学生对高考知识及其拓展内容有着选修需求;对于一些虽不统考但对生活很实用的必备知识,部分学生也有着选修需求。目前,学校建有“电子创新实验室”,学生对创客教育也有着极大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校本资源,将创客教育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发、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学校的学科特色。

因此,课程群模块的设置是在适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育人目标,立足校本实际,为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而架设。为了明晰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意图,现将各模块按照育人目标的素养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其对应的课程群内容、核心素养和通用素养如表2所示。

体系模型

为了直观地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体系,现将课程群布局绘成模型(如下页图3)。

该“钻石”形课程体系模型,表达了“追求璀璨的幸福人生”的育人之意,强调课程设置要以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学科素养为总目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及阶段目标来分层分类,并基于校本做出课程举例和修习说明。这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课程,形成了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逻辑体系。简约的分层分类,也方便学校实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方案。

实施建议

1.模块、学分与选课

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分结构及选课指导如图4所示。

(1)基础课程(群)

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它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明确每位高中生必须达到的初级信息素养水平,是后续选修拓展课程和创新课程学习的基础。基础课程包括全体必修(学考)类和校本自定选修(生活常识)类两个部分。必修课程采用浙江省统一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两门课程。由于学校十分重视“文化育人”和“学以致用”,所以设置了“IT名人堂”和“网络搭建与电脑维护”两门基础性的自主选修课程,内容以生活必备常识为主,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

全体必修模块为4个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72学时,建议从高一开始学习,学完后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测试。生活常识类自主选修模块为1个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建议有需求的高一学生选学,学完后可参加任课教师安排的学业测评和学分认定。

(2)拓展课程(群)

学校信息技术拓展提高课程是根据学生升学和知识拓展需要设计的,旨在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后续选修创新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使他们达到中级信息素养水平。拓展课程包括高考必需的限定选修(选考)类和校本自定选修(知识拓展)类两个部分。限定选修课程采用浙江省统一的“算法c程序设计”课程。由于学校的生源学习底子薄、差异较大,所以设置了“PS平面广告设计”“Flas制作”和“VB语言趣味编程”三门提高性的自主选修课程,它们不是对必修和限定选修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拓展提高与适度加深。

在修满必修4个学分的基础上,学生按需选学,每个模块为1个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限定性选修模块,建议有高考选考的学生必选,其学完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等级性测试(高考选考);另外三个提高性的自主选修模块,建议有需求的学生选学,其学完后可参加任课教师安排的学业测评和学分认定。

(3)创新课程(群)

学校信息技术创新研究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专长研究需要而设计的,旨在为学生提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创新、创造的STEAM教育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选择培植梦想,使他们达到高级信息素养水平。课程内容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为主,基于学校的“电子创新实验室”资源,融入创客教育,突出跨学科综合的“做中学”,开设“三维设计与3D打印”“玩转Arduino机器人”“安卓编程应用”等研究性课程,拟将这些创新课程培育为学校特色精品课程。

创新课程体现了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和特色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爱好或职业倾向的需要进行选学。三个自主选修模块都为1个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可安排在高二、高三或兴趣组中学习,学生学完后可参加任课教师安排的学业测评和学分认定。测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作品展示、表演、达标、比赛、文本等多种评价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2.资源建设

(1)师资队伍和课程开发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开展多样的教师培训和业务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为学生提供多元可选的课程,师资是关键,要加强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与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级精品课程开发评选,以评比促提高。学校也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等合作开发选修课程,还可以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并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

(2)课程试验

重视校本课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下的调适和改造。国家课程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和论证而形成的,总体上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更需要经过实践试验和论证,才能在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从而使其适用于特定变化的课堂情境。课堂好比课程实验室,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提供一种经验参考,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的,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

(3)实验室和信息资源建设

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是信息技术课程得以实施和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要配齐必要的设备设施,加强管理、使用、维护和更新。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除了教辅图书、报刊以外,还包括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也要重视搜集、组织和开发。尤其是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辅助平台的开发、应用和管理,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变革课程实施形态,创造有限课堂的无限学习。

结束语

笔者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设计,构建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这对有计划地推进后续的课程建设有着指导意义,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在课程实施中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本研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24-04

一、背景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推出的5年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师培训变革,通过培训有效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项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P者在参加本地城区的一次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研修活动中,对研修过程进行了回放式记录,并对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1.活动概况

研修目标:通过观看一节幼儿中班科学课《超级小侦探》的现场授课,参与课后研讨,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思维碰撞,学以致用,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水平。

研修环境:教师在具有交互电视的录播教室进行教学活动,同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或者远端大屏观看教学直播,利用本地培训专用研修平台的班级社区开展网上交流。

研修过程:教师在录播教室完成,同时园内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集中观看,对应的城乡结对一所农村幼儿园学科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观看,随后进行线下线上混合集中教学研讨。

教学目标:①幼儿运用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合理选择信息,利用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进行正确判断,例如通过车轮印和车发出的声音判断出罪犯骑着摩托车作案。②通过幼儿细致观察,尝试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分析,例如根据现场留下的脚印、吃剩的鱼骨头以及进入房间墙洞的大小来进行判断。③积极参与探索,体验侦探乐趣,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参与审讯,查看地图,开锁活动,抓捕罪犯,罪犯忏悔等。

2.问题提出

本文试图通过场景回放的方式介绍园本研修中技术在课堂教学、研修活动中的使用,并对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这一研修形式进行总结,提炼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可以推广的研修做法,并对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教学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 森林中失窃案的发生,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分析:通过观看FLASH动画,看图片,听声音,了解到森林中小猪家失窃了。信息技术再现了一个失窃的情境,制造了一个个形象直观的场景,直接把孩子们引入破案的主题,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场景2 出现柯南奔跑的画面,帮助侦探一起破案。

(1)查找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放大小猪屋外的轮胎印,再次播放现场听到的声音,二者结合,得出嫌疑犯骑着摩托车作案;根据生活常识让孩子们了解到森林中有鸡、兔、猫、虎会骑摩托车,这些动物被列为失窃嫌疑犯。

分析:借助交互电视放大、突出显示等功能,帮助学生观察,引导孩子运用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深入思考,提升孩子的思考品质。这种做法符合中班孩子的认知思维规律,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和大班相比,他们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

(2)询问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点击操作与四个嫌疑犯逐个进行对话,嫌疑犯都说自己没有去作案现场。

分析:通过交互电视和课件的互动功能,让孩子可以与嫌疑人进行互动交流,触屏给幼儿以多种感官刺激,辅助孩子在办案情境中更好的进行判断。点击询问嫌疑人见图1。

(3)寻找作案证据:

仔细观察现场地图,如小猪家出现的脚印、鱼骨头、洞等,在地图上寻找作案线索。

分析:利用传统媒体,孩子们模仿侦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学生分组寻找线索,进行组内交流,确定嫌疑犯。中班幼儿由于经验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教师若能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师生共同活动,根据观察到的线索,逐步排除。通过脚印排除鸡;通过鱼骨头排除兔;通过洞太小排除老虎;最后得出猫可能是罪犯,现场线索见图2。教师在帮助学生推理时,比如查看现场脚印,教师直接在触屏上操作标记,可以很方便的实现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其中传统的放大镜功能可以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来实现,但是孩子们一个个手持放大镜兴奋的观察场景值得教师思考。

场景3:抓捕罪犯

观察小猫住处的特征,确认找到小猫的家。由于小猫家的门钥匙与隔壁鸡大婶家的钥匙混到一起了,幼儿通过开锁练习,找到小猫家的钥匙,打开小猫家的门,实施罪犯抓捕。

分析:通过开锁等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传统媒体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得益彰。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这时候加入开锁的操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

场景4 小猫悔罪与孩子们感言

抓住小猫,庆贺胜利。小猫忏悔,因为馋嘴,偷吃别人家的东西。但是要让孩子们明白:再好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也不能去拿。

分析:通过播放小猫忏悔的片段,让幼儿体验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幼儿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

三、教研活动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观看与记录

在网络机房,教师可以通过看大屏幕,也可以看自己的电脑,进行课堂观察,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分析:远程观看避免了现场观摩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干扰,还可以扩大观课教师的规模。缺点是,直播的画面需要通过现场人员的选取,观课教师难以获得课堂教学第一手的全景材料。

场景2:现场研讨

上课人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反思情况。然后围绕事先确定的研讨主题结合教学实景分组研讨,并逐一发言。主持人把控研讨节奏并做总结,主持人引入思维导图开展学员研修头脑风暴,并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研讨记录,为了提高研讨的实效,重复的内容不再说,提高交流的效率。现场研讨流程图如下:

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回放,再现教学中的具体场景,可以重c关注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实现切片式分析。将教师的思考用教学事实的视频片段说话,增强了教研的指向性和现场感。

场景3:线上交流

参与研讨的老师可以一边线下交流,一边在研修平台上跟帖点评,主持人通过大屏展现教师线上交流的内容。

分析:及时记录交流痕迹,深度表达教师的思考,主持人可以通过现场调阅教师的交流话题并予以实景展示,并为进一步的跨时空异步交流做了铺垫,放大了校本教研的效果,线上交流见图4。

四、园本研修活动的思考

这是一次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园本研讨活动,教学和研修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结合精神,可以作为城区学校校本研修的样板。研修对主持人和参与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观本次研修活动,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信息技术的便捷、生动、丰富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幼儿对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兴趣浓,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具、学具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感官需要,但毕竟有限,而且还受到空间等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就灵活多了,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教学需要的各种场景。当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恰当运用媒体,选择技术,优化教学,这都要求教师进一步学习、探索。比如教师要在课前要收集加工相关教学资源,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使用培训等,在课后还要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反思。这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侦破案件的情境,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中实现了与同学、老师和嫌疑犯的互动,生动形象的画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都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度,课堂信息容量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另外,无线投影等新技术的应用还解放了教师,使得教师可以方便的走进学生,实现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

另外,我们也发现由于受到制作水平等的限制,课堂教学是按照老师的设计步步进行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不能与电脑生成及时互动,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思路走下去,如:嫌疑犯一个个排除时无法做标记。

2.信息技术的超时空、多渠道、广资源高效率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客观地说,在研修内容的安排上,信息技术处在教学的辅助位置上,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教研,还是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也可以适当向技术应用的研讨倾斜或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研讨的一个主题或方向,但这一定不是主体。在研讨中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渠道宽、资源广的优势可以让参与者产生多次“头脑风暴”、强烈的思维碰撞,实现深度教研。例如在审讯嫌疑犯阶段,胆子大的孩子就会直接说“罪犯就是老虎,老虎是坏蛋”。老虎是坏蛋的思维定势,孩子的直觉,留下悬念,用证据说话,结果罪犯是小猫。这就是教学中的生成,教师如何抓住这个生成,进而自然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寻找证据上来是研讨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制作的动画或软件中能够及时查阅到相关动物丰富的生活习性或特点介绍,也可以适当链接一些话外音或动画来介绍,这样也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当然如何制作、如何选用素材又是老师们需要广泛查阅、比较分析、精心遴选的,也是需要研讨的热点所在。

从以上的分析明显可以看出,这节课通过录播教室延展了教研的空间;通过网络拓展了教研的时空,实现了园内教师之间,园内与园外老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及共同体各成员专业化的共同发展。

3.信息技术的强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极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利用录播,把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和小组内活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按照一定的指标对一段时间(一学期或者一个月)内学生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进而进行个性化学习活动,这些都是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诚然,个性化记录的清晰性和便利性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普遍做到;数据分析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有关软件的支持等;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生成需要花费的人力成本很高,这也需要智能软件的支持等等。在现有的条件下,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上依然是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学习的需要,但在应用层面,还需要实践的智慧和学科教师、相关专业人员等多方的参与。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是辅助的这一特点是不变的,教师在教学应用上需要多问一问,努力让技术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等方面都尽可能发挥作用,进而体现其在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厅[2014]3 号.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S]. 北京,2014.

[2]郭素敏.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整合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李蕊.在幼儿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在2013版《江苏省义务教育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信息技术课程被确定为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反复尝试、不断实践,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提升教研能力。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因此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 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分析

通过听课、赛课、与教师交流,发现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了比较好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理念及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组织教学,并且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南京市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六合区多名教师取得了较好成绩,可以说,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具备了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

但是,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整体薄弱,体现在教学论文撰写能力不高、科研意识还较淡薄。能及时有效地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来,并上升为理论是教师教研能力基本体现,而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撰写论文能力、热情都不高,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整体较弱,到目前为止只有5位信息技术教师有自己的市、区级个人课题,而省、市、区规划课题没有。是什么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呢?

2 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的因素

思想上不重视 很多教师认为教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没办法才去写论文、做课题。

教育理论知识不够 教科研不同于技术,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撰写论文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不缺乏想法,但由于缺少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储备,不懂得进行教科研的方法,有想法不知如何入手去分析研究,缺乏深入思考。

缺乏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如何进行”“学生上课玩游戏怎么办”等,这些“问题”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而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六合区多数学校只有1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在学校中几乎没有机会与人合作,长此以往造成合作意识淡薄。

研究时间不足 信息技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学校领导重视不够,随意减少或挤占课时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相当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身兼多职,网管员、资产管理员、学籍管理员、机器维护等,而本职工作——信息技术教学则未能摆上主要位置。在教研活动中,经常会有信息技术教师因学校有事请假等。总之,工作繁忙,角色众多,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无暇顾及教学研究。

3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发现问题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丰富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展一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如《开展主题式单元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同时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如《如何撰写教学论文》《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等。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他们一起疏理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分析研讨,从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并长期跟踪指导。鼓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做个有心人,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开展活动,增强交流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人单势孤”,无法进行校本教研的问题,我们除了加大区级教研活动频率,还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将全区学校分为5个教研片,每片由两名区级中心组成员负责,要求每片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互听课、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活动结束后要有反馈总结,包括上课教师说课及反思、教师评课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优势,搭建了信息技术学科QQ群、博客群、学科主题研究网站,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要求教师写教后记,及时进行反思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在教学中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及时反思,那他永远只能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平上。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反思课堂教学,总结精彩成功之处、思考失败之处,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课时也要反思。课前反思教学模式和策略,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后要批判性地进行反思,结合各方面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思考;反思不仅从自己的角度,还要从学生的角度、从专家引领的角度、从同行的评议中、从与家长的沟通中,甚至“超越自我”进行反思。反思后要写5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内容包括教学中的成功失败之处、自己的心得、对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机智闪现、学生反馈意见、同行与专家的点评等,学习和加深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学反思每月整理一次,及时上传到博客群、学科研究网站上,与全区教师交流研讨。每学期还要撰写两篇教学案例,对自己或他人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反思。

引导教师善于总结 很多教师都是经验型的教师,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没有考虑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时间一长,这些经验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研活动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如进行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等,促使教师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专题论文。这样既可以促使教师把在教学中产生的点滴体会、反思之后产生的新想法与感受及时进行总结,又可以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11-03

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新的机遇,也是现实挑战。职业教育通过改革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变化,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个性发展空间。但事实上,教师在疑惑:学生为何学习不够努力;企业也疑惑:现在的学生为何不适应社会;而学生更在疑惑:为何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即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如何应对?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东莞的大中小型电子制造企业在岗从业技术人才的现状、任职要求与工作满意度进行抽样调研与分析,结合电子信息产业调整的方向,从微观层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技术特征

东莞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中国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其产业链分布极为广泛。目前,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升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电子信息新型产业的重要阶段,已呈现如下的技术特征:(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走向自动化。东莞主要制造企业不断引进更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并加强电子商务及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应用,节省人力资源,应对劳动力减少瓶颈,保持产品质量稳定。(2)电子信息产品制程工艺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创新。东莞电子制造企业已改变过去的低成本优势,重视制程技术精益化,不断进行产品制程工艺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提升产品制造水平,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快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3)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东莞通过产业基地、科技园区及项目等措施,抢占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的制高点,完善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采用、推广新兴的电子制程技术及电子产品制造专业服务解决方案。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高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性分析

(一)企业岗位专业化程度与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的调研分析

本次被调研的电子企业共计80家。企业员工数在5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在500~2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在2000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表1为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的分布统计表。表2和表3为企业从业人员按岗位统计的学历分布表。显然,不同规模的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分布比例不同,体现出以下特点:(1)从岗位从业人员分布比例结构调研结果来看,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分布在产品维修、测试及操作普工等岗位(共占71%)人数比例偏高。相比较而言,大中型企业的从业人员分布在产品维修、测试及操作普工等岗位(共占34%)人数比例明显减少,而工艺、管理及质控岗位(28%)及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15%)人数比例较高,特别是大型企业,产品制程和工艺控制岗位技术人员比例更高。(2)从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调研结果来看,总体上,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人员互相搭配而成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设计、编程等技术开发岗位,专科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设备维护等工艺技术和管理岗位,而中专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设备操作、产品维修和测试及普工等生产线操作岗位。

(二)企业各岗位对初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研分析

调研中,我们通过与企业各层面的管理者交流,并问卷调查企业管理者对各技术岗位新入职人员(包括新入职毕业生和已工作人员换厂或换岗入职)的职业素质、必要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任职表现,并进行满意度评价。调研结果见表4。

企业管理者对各技术岗位新入职人员任职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评价,因不同职能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而有所不同,但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极具统计意义。在微观层面上,能客观体现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在产品设计、编程设计等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上为本科以上学历。企业对他们的“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满意。这反映了一些高技术人才的性格特点和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2)在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以40%本科和60%高职比例构成,企业对他们的各项工作能力普遍不够满意。(3)在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以40%高职和60%中职比例构成,企业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基本满意。

(三)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人才质量协调性分析

根据表2和表3数据,通过对同一岗位的从业人员学历比例的变化分析不难看出,大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有所提升,反映了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进步程度,体现了大中型电子信息企业的工艺技术改造和升级、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和规格的需求。这表明,由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企业会因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简单劳动的使用量相应减少,技术人员的使用量相应增加。从表1数据就可看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分布比例结构反映了小型企业制造水平和能力升级不明显,还是以低端制造技术为主。这些与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从表4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对初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在各个岗位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企业管理者的解释是:(1)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与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关性不大,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相比较相关性要好一点,但应用性都不强。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这些岗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时性较强,更新较快,学校教育难以适应;另一方面是这些岗位技能的形成极大地依赖于工程环境培养和较长时间的能力累积。这反映了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对这些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2)对于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技能岗位,岗位任职需要的知识不是太多或太难,而岗位技能的操作性也很强,学校或其他培训单位只要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操作,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能基本适应企业对这些岗位人才的任职需求。(3)所有岗位对初入职人员的“职业素质、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够满意。这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的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养成不够重视,培养方法也不太有效。究其原因是这些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工程环境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或培育而养成,学校没有主动有效地完成这一培训任务。同样,对任何企业而言,较长时间地培训员工需要进行必要的投资,被培训人员也不一定能回报企业,可能存在在职偷懒、辞离职等现象,这使得企业对投资从业人员较长时间的培训存在一定的风险。从本质上讲,企业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其不会主动承担这一培训任务。这就是一个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之所以普遍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总体来说,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技能要求较强的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岗位任职要求与高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质量基本协调,而技术含量相对偏高、技能要求强的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岗位任职要求与本科、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协调性较差。

建议与对策

(一)宏观上,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通过对企业新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研,了解到学校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在哪些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哪些方面不满足企业的需求。纵观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协调性,表面上在于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整体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其实,本质上在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学校应以服务企业为支点,通过产学、产研、产教、产服、产销等方式进行不拘形式的合作,以互赢利为原则,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育人才的内驱动力,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吸引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工作所需的知识及技能。

(二)中观上,促进专业课程结构及内涵与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需求协调互动

东莞整个电子制造业向高技术、集约化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需要更高技能层次的人力资源供给,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根据生产需要,按企业提供的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反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增设适用的新课程。如电子工艺技术与生产管理、SMT工艺技术应用、SMT设备维护与使用等,以应对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技术岗位需求,使学生能针对岗位需求学习,学以致用。

(三)微观上,加强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建设,重视教学过程工程化的实施

为了克服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整体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降低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程度。首先,通过校企合作,明确电子信息技术典型岗位人才需求规格,开发项目化课程,将岗位工作任务落实于具体的课程和项目教学中。其次,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生产项目与专业技能的衔接。再次,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通过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与知识结构组织形成有效链接。最后,将企业文化、制度及职业规范引入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过程的工程化管理,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意识。

参考文献:

[1]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EB/OL].http:///dgetbweblib/webpage/IR_commonPage.aspx?LMDH

=100&STDH=101504.

[2]肖小爱.新一轮产业转移下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J].商业时代,2009(13).

[3]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

[4]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彭跃湘.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5]晁怀翔,刘宝,杨海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0(1).

[6]朱林.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湖南高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9).

[7]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作者简介:

涂用军(1963—),男,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路设计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