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适合朗诵的文章

适合朗诵的文章

适合朗诵的文章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语境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需求有所提高,不再是以前的纯粹朗诵文章,而是需要学生利用审美的眼光去朗诵课文。所以,必须栽培学生朗读的语感技能。

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优秀的朗诵技巧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内容,还能掌握每个句子里面的不同语调。所以,在朗诵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达到很好的成效。第一,老师需要增强朗诵的演示,在开始新课之前,老师可以先自己演示一次朗诵,让学生从中发现与语感相关的信号,从而吸引学生对朗诵的兴趣。举个例子,学习课文《鸟的天堂》,老师演示这篇课文时,用愉快以及奥妙的语调去朗诵它,这样学生在聆听中引发共识,并且悄无声息地在大脑中浮现树林、鸟成群等场景,最后引起他们对朗诵的乐趣。第二,老师还需要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朗诵,激励学生的语感思绪。针对体裁不一样的文章,采用相呼应的朗诵方式,当然语感也要变换,比如,富含情感的文章,老师叫所有学生一起读;情感细致柔和的文章,老师先演示一次朗诵方式,然后从中选择学生来朗诵;对于那种对话形式的文章,老师选择几位学生,安排各自适合的角色进行朗诵等,这样利于各种各样的朗诵方式,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朗诵所带来的感悟,而且还让学生的语感技能进一步提高。

二、体会语境,挖掘情感

训练学生的朗诵语感需要借助情景,所以老师在栽培学生语感时要注意不同的情景使用相对应的语感,碰到情感细致的课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其传达情感细致的词汇,这样学生在朗诵中才会根据场景来引发心底的思绪,并且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从而让自己的语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自然他们的阅读技能也强了,并且其文化素质及审美观都得到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栽培学生的语感能力其实不难,老师只要把握好尺度,锻炼学生的朗诵练习,让学生的语感得到提高,进而符合现代社会进步及语文教学目的的需求。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朗读 训练 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8-02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理论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素养。

理论指导的核心就是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①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②要注意停顿。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③要加强语气训练,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内容要求,教会学生选择喜悦、悲伤、赞美、焦急、狠毒、愤恨等不同的语气,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④要把握语速、语调。语速的快慢往往是由文章的题材、内容、情感和人物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从体裁看,诗歌因语言凝炼,需慢读,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剧本因主要由对话构成,易于理解,就可以快读。从情感上看,激情洋溢、轻松欢快的内容可快读,此外,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给予肯定。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多指点,引导学生对精彩课文、精彩片段进行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用恰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自己的见解和领悟,表达思想感情。

1.提倡教师范读,当好学生引路人。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课堂上,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课堂朗读的真正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可在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对于各种朗读的形式,应定位好它们的适用范围并发挥各自的功能。如:美读,即表情朗读,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为适合。分角色朗读,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诵读,即背诵,较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此外,进行课堂朗读训练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训练过程要合理,循序渐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反复地比较和揣摩,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再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多种途径,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为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除课堂教学之外,我还以多种途径,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成立朗诵兴趣小组。

在带过的每个班级中,我都会在入学之初就筹备成立朗诵兴趣小组,并制定每学期计划和活动安排表。在开展活动的期间,我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和教学工作,学生们也很好地配合我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广阔,我经常充分收集有关适合初中朗诵类的作品供学生进行欣赏,这样使学生在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另一种氛围,并对朗诵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举办诵读比赛。

组织朗读比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整体美、意蕴美,也会让学生去积极拓展阅读材料的内涵,打开自己的经验世界,去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当然,要发挥诵读比赛的最大功效还有赖于赛前的精心指导,赛时的高度仿真,赛后的评议反馈。这样,学生才会迸发前所未有的激情,引发空前的团结,真正用心地去读,用情的去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表演课本剧。

演课本剧是朗读教学的一种有益延伸,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表演时,观众与演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口语表达能力能迅速得到提高;在演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尽量使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并广泛针求同学意见,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以便再次表演时作修正。

4.组织观看朗诵类电视节目。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3篇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4篇

一、朗读背诵教学法的意义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的人一谈读和背诵就一律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有了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过去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馈更加全面和深入。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和扩大经验,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和统一的过程。

学习更是离不开记忆,有了记忆,才能有储备,有了储备,才能便于学习新的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加强读背教学,指导学生采用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相结合,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背诵,通过强化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通过记忆背诵佳作名篇还可以从中学习并掌握更多更好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这对学生获得丰富、巩固知识技能,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朗读背诵教学法的方法

《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其中,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读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这里的读虽然指全方位的阅读,但是其中的朗读和背诵是基础,是关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其实,朗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溶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通过反复朗读、吟咏、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通过认真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和语言都化为自己的。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文章的内容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读背教学,其次要注意进行读背指导,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和实效。

三、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背诵的要求是正确、熟练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叶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争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诸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朗读时,可以教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或齐读。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宜灵活多样。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如《马说》、《卖炭翁》、《陋室铭》以及古诗词等可以先熟读背诵再讲解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如《口技》、《出师表》等文章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待讲解全文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结构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指导学生读背,应注重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或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小品行进表演,充分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完成读背的任务。

指导学生读背,还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如: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

四、加快读背教学还应和考试评估相结合。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5篇

【摘 要】语文学习就是听、说、读、写,其中读是关键,是基础,是语文学习的主线。读的能力提高了,听、说、写的能力略加训练就会相应的提高。古人云:“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因此,多读、精背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朗读的作用 朗读,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的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2)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语感”是什么?“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感受和运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具有经验惯性的可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语感培养的惟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就是长期耐心地去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不难理解,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能力。

(3)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纵观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其中的许多文章确系作者强烈情感的结晶,既贴近生活,充满情趣,又语言优美,可读性强,而且特别适合中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要。而朗读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可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等思维活动,再现作品的感情,呈现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深刻领悟作家的态度、看法并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并由此激发爱、恨、敬、憎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一旦产生,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能力,便得到了潜移默化,从而实现了“陶养性灵,使之日渐于高尚”的目的。

(4)朗读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朗读既然能激起美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那它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与优秀的人物交谈,令人回味无穷,深受感染,心灵震撼,精神振奋,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2.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不少学生认为熟读、背诵课文是一件苦差事,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每当需要完成背诵任务时,许多同学叫苦连天,讨价还价,平时能拖则拖,临到检查,抱着书本背得昏天黑地,真可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虽然短时间内也能收到一些效果,但时间一长便忘得一干二净,久而久之,学生厌恶背诵的情绪越来越浓,有时甚至会导致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读、乐意去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的重要性,知道诵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背书的故事来激发他们诵读的欲望。如:蔡文姬背古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举行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分组背、接力背等来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3. 精选诵读内容 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4. 朗读的指导 朗读需要一定的技巧,正确地朗读能够提供朗读的效果。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正确处理重音。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

(2)合理安排停顿。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注意语速适宜。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