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适合教育论文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适合教育论文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率先开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5年创建素质教育研究室,2008年成立素质拓展部,开展全校范围的通识教育实践;2012年通识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识课程首次出现在教学安排表中。纵观几年来的高职通识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通识教育的目的尚未得到真正的认可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与合格的公民,但是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专业教育的限制,这一目的在高职院校并没有被普遍地理解与接受,“一方面,在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通识教育重视不足,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存在误区乃至盲区,通识教育在某些高职院校仅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时尚名词和美丽点缀而已。这就必然影响高职通识教育功能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2.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规划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通识课程的合理设置,然而因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塑造,高职通识课程安排显得不甚科学。具体表现为通识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和盲目,有的学校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即开什么课,尤其是公共课人文类老师为了达到满工作量,在高职院校中有一份立足之地,勉强开出一些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通识课菜单让学生选课,误人子弟自不必多说;另外,通识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不高,只是专业课以外的营养性补充;且在有限的通识课程中,必修的又比选修的比例高,学生自由选读的通识课非常有限。这种缺乏科学指导与规划的通识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人培养收效甚微。

3.通识教育的教学课堂难以有效的管理

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识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地,为了节省资源,目前高职院校通识课堂基本是大班教学的形式,少则两个班级、多则四五个班级合上。大班课堂给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均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则大班人数众多,师生互动机会少,课堂效果弱;二则对于缺乏课堂调控能力的教师,课堂纪律不易把握,影响课堂效果;三则缺乏积极心态、学习欠自觉的学生逃课的可能性比较大,也不易被查出,有些通识课堂几次课后几百个人仅剩下几十甚至十几号人,课堂形同虚设。公共选修形式的通识课堂由于学校的管理比较松懈,学生逃课现象更加严重,有时仅沦为学生混学分的一个途径。

4.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明显的不足

通识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识师资的力量,目前站在高职通识讲坛上的教师基本都是狭窄的专业教育的产物,自身受过通识教育的少之又少。教师缺乏深厚的通识学养,很难在通识课程教学上游刃有余。加之通识课程教师不如专业教师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其教学态度较多的敷衍了事,教学方法也往往照本宣科,机械生硬,缺乏创新,直接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感兴趣,进而导致了通识课程的无效性。因此,通识师资队伍的缺乏和通识教师综合素质的欠缺,无疑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现状,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方案,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朝综合化方向发展,既增强技能、练达人情,又促使人格提升、健康成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1.重视通识教育管理

成立通识课程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作为和专业教育平行的一种教育实践,应该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台湾地区的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均设有独立的教研与管理一体的“通识教育中心”或“通识教育学院”,专门负责规划、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知识视野和人文与科技交流融汇的体验平台,打造健全的人与合格的公民。大陆高校大多没有专门机构来管理通识教育,通识课程基本同专业课程一并归并教务处负责。这种管理模式有其方便之处,但缺少针对性,不利于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和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建立一个类似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进行通识课程的管理与研究,同时建立通识课程网站,扩大通识教育辐射力,必将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也将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品格和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

设计通识课程科学体系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从事任何职业或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是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人生成功必需的基本能力和教养态度,也被称为“软技能”“、软实力”。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范畴,围绕通识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应深入思考,科学设计通识课程体系。高职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几大模块:如语言与历史文化、艺术与人文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与自然科学、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课程、跨学科课程等领域;高职通识课程形式可由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素质拓展指修课、隐性通识课等组成。高职通识课程的设计应把握基本性、普适性、整合性、深刻性、时代性原则,杜绝那些过于专业、生僻冷落、简单肤浅、陈旧落后、缺乏关联、整合性差的课程。既要给学生一个系统的通识学科体系,锤炼职业核心能力,又要有一个在系统制约下相对开放自由的选课机制,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素养。

3.改革低效课堂模式

确保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与通识课堂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小班课堂有助于师生互动、研讨交流,能克服大班教学一言堂、灌输式的弊端,确保每个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与能力爱好,并在切磋碰撞中,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课堂教学模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浓厚的大学文化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广义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通识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高规格、内容充实的人文与科学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组织有内涵的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人格,活跃性情;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都是隐性的通识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关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分工

课程教学团队由吉林电大省校及各教学点骨干教师组成,共11人,其中省校7人,吉林市1人,通化1人,吉林1人,桦甸1人。职称构成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助教1人。团队教师分为主持人、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其中主讲教师4人,辅导教师6人。团队主持人主要负责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学设计、考核设计及网上教学辅导设计等工作。团队教师分为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主讲教师4人,辅导教师6人。主讲教师负责视频课程的讲解,辅导教师负责文本辅导及网上教学活动辅导。各团队成员同时也负责相关教学点的面授辅导。

2面网混合教学模式

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的有效结合是保证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实现有效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在开放英语教学中,我们采取面网结合教学模式,以“学为主,教为辅”为宗旨,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课程的重难点解析为核心,通过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该模式具体包含四个环节:(1)双导环节。通过面授导学与网上导学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2)双助环节。以课程的重难点解析为核心,在面授辅助的基础上,通过网上教学辅助对重难点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3)网促环节。在双助的基础上,通过网上测试和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4)面评环节。在以上教学环节基础上对学生单元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在面授课上进行总结、点评。

3面网混合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公共英语课中的应用

为促进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的有效衔接,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导学、自学、助学、促学,探索有效的面网结合教学策略。制定了课程面网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案,从学时、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的相互衔接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在授课前完成课程面授辅导一体化设计,认真梳理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网上资源及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点,充分体现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的结合。同时帮助学生组建专业及课程QQ群,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加强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便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基本为3:2。以下为《开放英语》课程面网结合教学的部分内容:面授教学:次数:第一次内容:导学,1-3单元重难点:1、一般现在时2、现在进行时3、一般过去时4、过去进行时5、现在完成时网上教学:(1)网上测试:1-3单元重难点(2)专题讨论:单元测试1疑难讨论;描述人的外貌和性格的词汇(3)教学活动:导学;现在完成时用法自主学习:(1)文字教材1-3单元(2)网上资源:文本辅导第一篇;视频1-3讲。在实际教学中,由辅导教师通过面授课导学指导学生了解课程性质、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掌握学习多种媒体资源的使用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掌握在网上和教师交互学习的方法,并布置自主学习内容,以便于导学环节之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网上导学指导学生参与实时、非实时教学活动的方法以及提供网上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在面授辅导课中,对课程重难点进行细致梳理,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透彻讲解,做到讲重点、解难点,释疑点。对于面授课还不能够掌握和理解以及需要拓展的内容,再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资源及网上教学活动进行助学,对面授课程辅导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同时利用网上教学论坛作为促学的平台。课程团队主持人针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编写网上测试题目,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学科热点问题等设置专题讨论,课程辅导教师则在面授辅导课上引导、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关测试、进行实践练习、参加网上相关的专题讨论,并及时了解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面授课上进行总结、点评。

4结论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提出了街要来,在高中政治课中进行法制教育,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有关法制教育走进高中政治课堂要教育学生树立四个观念,提出了本人的一些初步看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政治课教学重视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律及其制度的统称,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律规范是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违反道德原则和纪律规定不一定违法犯罪,但违法犯罪必然违反道德原则和纪律规定。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重要的是要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

1教育学生树立“学法守法”观念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1个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甚至很激烈;国际、国内的各种敌对势力还在对我国进行各种破坏;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的影响还存在;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在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以至刑事犯罪等均较严重,高中学生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犯罪行为触目惊心。从内因来看,十五、六岁的时期,生理和心理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物欲的增长与经济来源的不足、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与道德法纪观念淡薄等矛盾。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忽视对这些矛盾进行正确的导,有的学生因而走卜违法犯罪的歧途。要引导这些矛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将“学法”纳入自己的日常学习范围,坚持经常学习;树立守法的观念,初步懂得依法办事的道理;确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荣辱观。

2教育学生树立“.法律责任”观念

高中学生从家庭、学校、社区逐步走向社会,活动范围愈来愈大,所处理的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复杂,许多间题己经不能只靠道德和法律约束,而是要求按照法制观念和运用法律规范进行处理。特别是高中学生在进人中学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需要确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而且在实际上也逐步进入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的阶段。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基本要求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法制保障。教育中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制观念,要求他们做到“有法必依”,引导他们从法制高度明确是非、规范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是“法律责任”。如在学习《对人民负责》这一内容时,要注意必要用全面的事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让学生现代法治观和正确权力观。让学生以了解政府、评议政府和感受政府的作为为途径,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社会生活。

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对法律问题说出自己的某种看法。这些问题一般都是与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个人的理想、信念、志向、情感、忧虑等等;或者是爱情、婚姻、友谊、性、职业、工作等等。对学生的价值观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吸毒、自杀、战争、罢工、种族主义、言论自由等等,也是学生发表看法、表达观点的领域。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与教师交谈。

3教育学生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

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是“法律意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尽的责任。一个人不仅要按道德和纪律行事,而且要按法律规范行事。依法办事,就能受到法律保护,事情才能办得顺利。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应逐步树立同社会主义法律规定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要引导他们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规定既是义务同时又是权利。如:在教《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时,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从而体会社会七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既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的义务。要帮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都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没有条件且不受限制的权利和义务是没有的;对个人权利和义务的限制,正是对他人权利和义务的尊重,是对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尊重;不受限制的权利必然造成许多危害,甚至走向反面,导致犯罪。

4教育学生树立“护法”观念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区域内合作区域间合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分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特殊教育。当前,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上移.而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显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高效、优质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作为经济环境催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将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空间的区域性特点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区域特点,这必然使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特征,为高职教育的区域合作,特别是横向联合提供了可能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如本地区的自然地域、资源优势、经济内在联系、商品走向、民族文化传统等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不同特点的产业门类来确定高职教育的总体结构、办学形式、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修业年限.办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从而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外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借鉴

国外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发展比我国早.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以欧洲发达国家为例,他们鼓励开发教育市场,到国外办学,允许外国机构在所在国家颁发证书和资证,鼓励国与国之间学历互认,支持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特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合力打造的欧洲高等教育区,鼓励跨国流动、推进合作.具体做法是采用学分制与学期制相结合,推广可在欧洲转换的学分制或与之互认的学分制,使学分可以跨校、跨国转换。欧洲各高校在互动中优势互补,吸收了大量自身所需的养分,通过区域强强联合,打造出了欧洲优质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锇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发展尚处于年幼期,而欧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对我国便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国在探求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开放、更大胆地打破各种限制,寻求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新探

高职教育致力于区域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动向,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既极为有效又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国外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探寻高职教育区域合作的启示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应该有新的发展模式。我将从高职教育的区域内合作与区域间合作两方面来探究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一)区域内有效合作,强化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1.建立职教中心。每一个区域都可设立职教中心(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部门分别负责),其基本职能是协调、监督和强化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职教中心要制定短期(年度)和长远(五年)计划,明确个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协助各院校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定期督导评价各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课堂教学及实训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协助各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鼓励教师学习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

2.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或以上,原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充分肯定了2003年“大力推动订单培养、产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强调今后要进一步搞好产学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不长,普遍存在实验操作培训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果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既能解决学校缺乏实训条件的问题.又能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着力于这一合作模式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上,可以将校企合作的规模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企业:学校一方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制定还是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都要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校校之间实现强强联合。各高职院校之间要大力开展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比如,有些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这就可以通过区域间协调、统一布局,实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方式进行;有些学校有一些相对较差的专业,可以通过与该专业较强的学校进行合并,从而各院校都要致力于专业合理优化建设,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体现院校特色,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又能使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

(二)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高职共同发展。

区域间高职院校要实现有效合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平台,比如建立一个全国职教协调中心,通过这个平台,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各方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远程教育手段共建教育资源库,汇集各区域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与各个区域的职业院校,这是保证高职教育区域间合作畅通无阻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从而保证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不会流于形式或造成资源浪费。

1.突破区域界限,加强横向联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一般我国被分成三类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发展水平和状况,所以,各区域高职教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如果各高职院校孤立发展、孤军奋战就必将导致地区差距的增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突破区域界限,本着因地制宜、专业分工、扬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来优化职业教育.既要体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区域间合作实现地区间(如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间)的互补,实现富余劳动力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互补,实现办学条件互补等。cv.比如,中西部学生进人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学习.然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生产一线岗位就业,这就为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奇迹。在合作中,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快地提高办学水平,拓宽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适合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区域内合作区域间合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分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特殊教育。当前,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上移.而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显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高效、优质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作为经济环境催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将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空间的区域性特点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区域特点,这必然使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特征,为高职教育的区域合作,特别是横向联合提供了可能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如本地区的自然地域、资源优势、经济内在联系、商品走向、民族文化传统等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不同特点的产业门类来确定高职教育的总体结构、办学形式、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修业年限.办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从而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外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借鉴

国外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发展比我国早.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以欧洲发达国家为例,他们鼓励开发教育市场,到国外办学,允许外国机构在所在国家颁发证书和资证,鼓励国与国之间学历互认,支持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特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合力打造的欧洲高等教育区,鼓励跨国流动、推进合作.具体做法是采用学分制与学期制相结合,推广可在欧洲转换的学分制或与之互认的学分制,使学分可以跨校、跨国转换。欧洲各高校在互动中优势互补,吸收了大量自身所需的养分,通过区域强强联合,打造出了欧洲优质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锇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发展尚处于年幼期,而欧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对我国便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国在探求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开放、更大胆地打破各种限制,寻求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新探

高职教育致力于区域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动向,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既极为有效又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国外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探寻高职教育区域合作的启示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应该有新的发展模式。我将从高职教育的区域内合作与区域间合作两方面来探究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一)区域内有效合作,强化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1.建立职教中心。每一个区域都可设立职教中心(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部门分别负责),其基本职能是协调、监督和强化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职教中心要制定短期(年度)和长远(五年)计划,明确个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协助各院校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定期督导评价各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课堂教学及实训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协助各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鼓励教师学习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

2.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或以上,原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充分肯定了2003年“大力推动订单培养、产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强调今后要进一步搞好产学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不长,普遍存在实验操作培训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果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既能解决学校缺乏实训条件的问题.又能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着力于这一合作模式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上,可以将校企合作的规模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企业:学校一方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制定还是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都要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校校之间实现强强联合。各高职院校之间要大力开展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比如,有些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这就可以通过区域间协调、统一布局,实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方式进行;有些学校有一些相对较差的专业,可以通过与该专业较强的学校进行合并,从而各院校都要致力于专业合理优化建设,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体现院校特色,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又能使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

(二)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高职共同发展。

区域间高职院校要实现有效合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平台,比如建立一个全国职教协调中心,通过这个平台,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各方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远程教育手段共建教育资源库,汇集各区域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与各个区域的职业院校,这是保证高职教育区域间合作畅通无阻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从而保证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不会流于形式或造成资源浪费。

1.突破区域界限,加强横向联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一般我国被分成三类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发展水平和状况,所以,各区域高职教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如果各高职院校孤立发展、孤军奋战就必将导致地区差距的增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突破区域界限,本着因地制宜、专业分工、扬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来优化职业教育.既要体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区域间合作实现地区间(如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间)的互补,实现富余劳动力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互补,实现办学条件互补等。cv.比如,中西部学生进人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学习.然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生产一线岗位就业,这就为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奇迹。在合作中,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快地提高办学水平,拓宽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