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范文第1篇

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姆曾说,“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串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联想教学的教法与学法实践,谈谈联想教学在历史整体知识构建中的作用。

一、横向联系,揭示单元特征

历史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网络结构。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横向联系,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单元特征。

首先,需要正确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定、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新课标形势下是一标多本,单元的划分不能仅局限于所教版本的单元划分,应与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相结合,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形成一个个新的主题。例如:第七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把教材中第七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内容与第一代领导集体二十年的探索联系起来,经过整合,形成新的单元结构。

其次,帮助学生揭示时代特征。以复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大”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列举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然后分析这些事件的特点和联系: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潮流;出现了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及俄国1861年改革。同时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欧美强大的工业国为开辟海外市场,以武力打开亚非拉地区的大门,亚非拉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内剥削和对外扩张,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最后概括出这一时期的主体线索和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大。

在教学中时时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各种联系,特别要善于发现知识间的隐性联系。同时注重单元内的综合比较。“19世纪中期,美、俄、日面临的严重问题分别是什么?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背景、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教学生怎样看目录,看单元序言,对单元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进而看章节中条目的划分;教会学生看懂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框架和体系。单元复习中不仅要揭示单元结构、阶段特征,也要注意从“纵”的角度划分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三个基本线索。这样,不同时期基本线索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专题,为专题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纵向联系,把握专题线索

历史是人类从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成为在全世界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加强纵向联系,就是打破教材编写体系的限制,重新梳理所学知识,把同类知识重新组合到一起,进行知识迁移,通过不同时期历史各个方面发展之间的联系,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向――基本线索。不仅贯通历史的来龙去脉,还能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揭示变化规律。

在专题复习中,首先使学生明确世界历史有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人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对专题的划分宜粗不宜细,不必面面俱到,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组合,构成专题板块。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线索。以资本主义发展为例,通过回顾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的兴起,欧洲开始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英、美、法的新兴资本主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9世纪中期,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普遍开展,出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改革和统一战争,俄、日、意、德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总之,只有这样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性变化,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

专题复习要注意抓重点和主体知识。在2007年的中考复习中,我们结合今年的中考形势和近两年中考的内容,淡化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国际关系史、国际工运史、民族解放运动史等专题,突出了“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选择了下列专题作重点复习。世界史部分主要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两个专题。中国近代史前期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探索”作为主体内容;中国近代史后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为主体内容;中国现代史,应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主体内容。

进行专题复习,不仅要贯通历史的来龙去脉,明确历史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还要注意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只有把中外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运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中外联系,开拓思维能力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随处可见。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并通过分析对比,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应注意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等。例如,复习工业革命时,要与鸦片战争联系。通过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倾销工业品,迫切需要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并给中国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如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对世界的影响等。

在加强中外历史联系的同时,要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多方面掌握知识,重新组合知识。教师可就某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多角度提问,或多角度分析回答同一个问题。讨论中老师的引导要恰到好处,应敢让学生说,让学生在争论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教师要及时加以点评和引导,不仅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例如,复习明治维新和1861年改革时,提出问题:“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时,中国正在进行什么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使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的洋务运动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为什么明治维新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失败了?” 课堂中恰当地设置讨论的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中外历史联系可以在单元和专题复习中穿行,有的可以单独复习,如:中外重大改革,民主法制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探索等。课时不用太多、不要太细,关键是通过中外历史联系,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适应中考的要求。

四、学科联系,提高综合能力

政治与历史构成综合文科。针对政治与历史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的特点,加强学科联系,把历史史实与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方法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例如: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许多国家革命或改革前,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受到旧制度严重的阻碍和束缚,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爆发。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又如:讲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封建王朝的复辟以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要渗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要经过长期、复杂、反复的斗争”的政治观点。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 高中政治 教学研究

一、生命化教育背景

1992年,我国叶澜教授发出“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倡导,突出了对生命化教育的重视,1993年,黄克剑教授也提出话题“对人的成全”,生命化教育在我国教学课堂中开始萌芽。2001年,张文教授敢为人先,在他的带领下开展了“生命化教育”的第一次实验课题,影响广大,使生命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经过实践证明,生命化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重视生命化教育,并着手研究生命化教育。

二、生命化教育的含义

生命化教育是指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起点,在教育过程中依照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努力为生命的成长创造重要条件,引导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①。

生命化的教育是指针对人的生命教育。高中学生年龄一般都处在15岁至19岁的年龄,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佳年龄段,而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树立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生命化教育,已经是各位政治教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理念。

三、我国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问题

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授,主要是单一的政治理论知识的讲解。他们忽视或者漠视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没有确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整个课堂主要是老师在“表演”,学生几乎没有参与互动。政治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死板阻碍了学生生命的活力的成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引入生命化教育刻不容缓。

四、将生命化教育运用到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意义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发扬学生优秀的个性,将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展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政治、生命和未来的向往之情,让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一)增强学生政治意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在的社会要求人们能够主动的面对多变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各种竞争,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发展水平。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之要求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教学方法死板,学生仅仅处于死记硬背阶段,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将生命化教育运用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性强,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是比较灵活的。生命化教育必将引入现实对生命的政治思考,这样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即使在面临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多元经济文化的冲击下,学生根据自身的政治意识促进自己其他能力的发展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能够积极应对社会的复杂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提高学生思想意识,促进自身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复杂,不良事件影响着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导致学生人生目标迷茫或者造成误入歧途。高中作为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最有利的时段,高中政治的内容教学担负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将生命化教育融入高中政治课堂,在学习基本政治知识的同时,引入社会积极发展的政治事件作为范例讲解,活跃政治课堂氛围,让学生理解真、善、美,领悟生命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

五、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方法

在实施课堂生命化教育前,高中政治老师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好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教育资源,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真正改革政治课程教学理念,达到生命化教育的作用。

(一)转变课堂教育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听众的教育理念,改变学生只要能拿高分,死记硬背都可以的学习理念,从政治的生命化教育开始,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

1、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和发现政治知识的能力。利用实际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中存在政治知识,教会学生发现政治知识的能力,再根据案例是如何进行政治知识运用的,让学生类比学习,体验运用政治知识的窍门。

2、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乐于倾听学生内心的迷惑,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经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巩固了学生的学习知识。

(二)优化课堂内容。高中政治生命化教育内容要充满人文意蕴,老师要着重挖掘材料内容,让课堂反射出浓浓的生命气息。

首先,对于政治书本上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而不是将自己的见解直接塞给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引导,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政治事件,启发学生对政治事件表达的政治知识内容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老师教授的政治知识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政治课堂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政治课堂,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小组讨论政治问题并演讲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政治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室外教育老师还要让教授的课堂内容回归到生活世界,可以开展与政治有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进一步领悟政治内容的现实内涵,懂得政治的真正意义。

六、总结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坚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思想和合理行为,开展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生命状态和生命的活力,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点亮课堂的光辉,让课堂充满学生青春的创造气息,让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高中政治生命化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献参考

[1]冯晶.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D]

[2]张玲.高中“思政”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考 数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2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数学中考命题也进行了新的改革,近年来数学中考的命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数学中考的这种新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1 近年来数学中考命题的新动向

(1)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中考中,一直都只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还是比较少。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数学中考命题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变化从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我们可以得到印证。

例1:(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数学中考选择第6题)如图1是杭州市区人口的统计图,则根据统计图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其中有3个区的人口数都低于40万

B 只有1个区的人口数超过百万

C 上城区与下城区的人口数之和超过江干区的人口数

D 杭州市区的人口总数已超过600万

例2:(2012年河南数学中考第20题)某宾馆为庆祝开业,在楼前悬挂了许多宣传条幅。如图2所示,一条幅从楼顶A处放下,在楼前点C处拉直固定。小明为了测量此条幅的长度,他先在楼前D处测得楼顶A点的仰角为31°,再沿DB方向前进16米到达E处,测得A点的仰角为45°。已知点C到大厦的距离BC=7米,∠ABD=90°。请根据以上数据求条幅的长度(结果保留整数)。

例3:(2012年海南省数学中考第20题)为了进一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口市自2012年4月1日起实施《海口市奖励旅行社开发客源市场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旅行社引进会议规模达到200人以上,入住本市的A类旅游饭店,每次会议奖励会2万元;入住本市的B类旅游饭店,每次会议将奖励1万元。某旅行社5月份引进符合奖励规定的会议18次,得到28万元的奖金.求此旅行社符合奖励规定的入住A类和B类旅游饭店的会议各有多少次。

从上述的数学中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杭州数学中考考查的问题与杭州人口统计有关的问题,例2河南数学中考考查的是宾馆开业的条幅问题,例3海南数学中考考查的是与海南旅游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见,近年来数学中考命题注重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注重考查学生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近年来的数学中考中,命题方向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命题的方式也更加新颖,更加突出对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等能力的考查。从下面的数学中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数中考更加侧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例1:(2012年福建数学中考选择第9题)观察下列数对:(1,1),(1,2),(2,1),(1,3),(2,2),(3,1),(1,4),(2,3),(3,2),(4,1),(1,5)(2,4),…,那么32个数对是( )

A (4,4) B (4,5) C (4,6) D (5,4)

例2:(2012年浙江省台州市数学中考选择第2题)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图案是( )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试题给出了一些数对,我们的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数对进行观察,思考,然后总结出规律,最终才可以找到答案。试题给出了一些图形,考查图形的变换和组合,要找到这道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发挥形象,在大脑中进行图案的排列和组合。例2中,以汽车标志图案为例来考察平移变换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贴近生活,而且问题呈现的方式新颖。由此可见,近年来的数学中考试题,虽然考查的仍然是基础知识,但是命题方式更加新颖,需要学生对试题进行观察、思考,总结规律,然后才能得到答案。

2 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散性思维

从上文近年来数学中考的试题中,我们已经看到,新形势下的数学中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面对数学中考这样的新情况,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改革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我国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传授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在我国教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根据数学中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学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应用一些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例如,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终找到答案。这中教学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脑筋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总结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上文的例子中,2012年福建数学中考中选择第9题:观察下列数对:(1,1),(1,2),(2,1),(1,3),(2,2),(3,1),(1,4),(2,3),(3,2),(4,1),(1,5),(2,4),…,那么32个数对是( )

A (4,4) B (4,5) C (4,6) D (5,4)

对于这道数学题的讲述就可以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规律,找出答案,然后教师再对这种类型题目的做法稍加指点就可以了。这种让学生自己找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试题的做法相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说,效果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数学中考发生了变革,在试题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适应数学中考的改革需要,教师在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钱金宏.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35-36.

[2] 孙焕昭.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11-13.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范文第4篇

一、坚持“回归”教材的原则

根据生物高考考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重要性。我们更应清楚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缺乏基础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基础知识掌握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复习的效率。生物复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更重要,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学会主动对各章节内容或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自觉发现其中有联系的部分,再合理配以各章节练习和综合练习,这样有助于将死知识学活,将局部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进而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系统地理解基础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同时也能起到训练思维灵活性的作用。从生物复体要求看,无论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或三轮复习不断地“回归”教材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树立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哲学观点

生物学的研究就是要遵循和反映生物体自身、生物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各种固有的关系和规律。因此,在生物教学和生物总复习当中是否树立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总复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性观点,三个统一观点,辩证的观点。

(一)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生命科学则是研究生命物质原生质的复杂高级运动形式。组成原生质的化合物则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主要是DNA。DNA的复制就是物质的运动形式,DNA严格复制就体现遗传,DNA复制出现差错(基因突变)就发生变异,红细胞运输氧气的物质基础是血红蛋白。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物质基础是各种消化酶。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吸水的物质基础是液泡中存在多种溶质的细胞液。植物细胞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具有功能专一性的载体。性状分离的物质基础是杂合体内存在等位基因。呼吸作用之所以能进行是因为细胞内存在着催化有机物分解的呼吸酶。总之,各种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生命现象是不存在的。

(二)三个统一的观点

三个统一的观点是指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

(1)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有不同层次上的统一。

①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例如,DNA分子的结构与其贮存遗传信息、传递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是统一的。ATP分子的结构与其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的功能是统一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的互补配对能力是与它们分子结构相统一的。

②亚显微水平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例如,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与其有氧呼吸的功能是统一的。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与其光合作用的功能是统一的。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与其保护、物质交换等功能是统一的。

③显微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例如,神经元的结构与其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是统一的。红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统一的。具有微绒毛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与其吸收的功能是统一的。根毛细胞的结构与其渗透吸水的功能是统一的。

④组织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例如,肺泡的单层上皮结构与其气体交换的功能是统一的。叶表皮(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上有气孔,有透明的角质层与其保护、蒸腾作用、呼吸等功能是统一的。

⑤器官水平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例如,叶的功能与其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功能是统一的。茎的结构与其支持和输导的功能是统一的。胃的结构与其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是统一的。

⑥系统水平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例如,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其连续性地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统一的。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其形成尿液和排出尿液的功能是统一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其完成肺通气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功能是统一的。

⑦种群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例如,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与其繁殖功能、基因自由交流的功能是统一的,种群才能成为物种繁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单位。

⑧群落水平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例如,群落的营养结构,即生物问的取食关系将决定群落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例如,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二大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统一的。

(2)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例如,根吸收的水分可用于光合作用和有关的代谢活动,保证植物整体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株大树主干树皮受到严重的环剥将导致大树死亡。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随着运动系统活动的加强,循环、呼吸等器官系统的活动也随之加强,而消化、泌尿系统的活动随之减弱,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保证了人体适应剧烈的运动状态。

(3)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

在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会影响改变环境。可见,生物与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生物的应激性就是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的应答反应,以保证生物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反过来,环境的变化又对生物体的变异进行选择,促进生物的进化。

只要坚持用三个统一的观点分析某些生物学现象,就能从不同的层面理解“生物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思维就会正确启动,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复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时,直接把碳循环、硫循环、氮循环等物质循环知识和能量流动联系起来。

(三)辩证的观点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重要的哲学原理在生物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

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保证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维持生命。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推动生物不断地进化。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对立统一保证大脑皮层的功能得以正常进行。根吸收水分、叶蒸腾水分,二者的对立统一才能保证植物体对水分的需求。

事物间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生态系统发展到―定阶段时,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通过信息交流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成了典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如果人为地消灭一个物种,或引进一个物种就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这种错误的做法就是没有看到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已形成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协调关系。―个细胞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是因为细胞各个结构之间在功能上存在内在的联系。例如,胰岛素的生物合成是在细胞核基因的指导下进行行的,所需要的氨基酸主要是通过细胞膜吸收进来的,所需要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的。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还要通过内质网运输到高尔基体加工,然后通过胰岛细胞的细胞膜外排出去。可见,胰岛素的生物合成是细胞核、细胞膜和有关细胞器共同参与完成的。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变化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辨证的哲学观点在生物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一个活的完整的胚是种子能萌发的内因,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外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是性状表现的外因,所以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遗传物质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内因,所以遗传物质的自然改变(基因突变)或人为改变(转基因技术)都会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

如果在总复习当中坚持运用上述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观点,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分析问题也会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准确。

三、将实验专题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章节内容中

高考的实验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实验能力水平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题。无论是分析、解释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方案或改错;设计验证性或探究性实验,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仅有知识,而不具备、不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慎密的思维方法,也难以做好实验题。所以,实验试题又是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性、推理性、实践性的试题。在实验部分的总复习要突出实验的迁移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所得。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的方法和思路,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例如,酶的发现实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等等。用这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去剖析每一章节知识的来源,既让学生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又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实验设计的技能,丰富了科学内涵。这样,到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科学原则等都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其中,不会成为大难题。实践证明,将实验专题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章节中去的复习方法,要比单纯的复习生物知识,最后来一个实验专题大讲解高效得多。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范文第5篇

杨德志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中学高级

以不同的历史范式为中心线索,把孤立、分散的考点知识构建成为纵横相连的内在逻辑紧密的网络知识体系,是加深对考点知识进一步理解的重要环节,是备考复习的深化,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概念就是建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范式,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它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质的、全体的和内部的联系抽象概括,有时空性、概括性、形象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等特征。下面不妨就以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历史主体认识的层次性(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及历史意义的评价)和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为视角进行构建知识体系例举:

一、借“点时段”历史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点时段历史概念是指对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本质的形象的高度抽象概括,既能揭示历史事实的质的规定性,又能反映历史事实发生的过程与范围。如果我们从微观出发,借助运用、分析和综合概括和抽象等逻辑方法,理解分析这类历史概念内涵与外延,构建出合符历史发展逻辑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对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全面把握与理解,真正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达到进一步深化对史实的确认。在高考历史考点知识中像点时段历史概念很多,如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十月革命、巴黎公社、马歇尔计划、三面红旗、乒乓球外交等,可以说举不胜举,不妨就以对“光荣革命”历史概念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例:

通过以这样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直观的简约的英国光荣革命历史知识体系,是对光荣革命历史概念解释与理解的“透”和“全”的准确反映,客观上实现了对光荣革命历史事件的过程全貌的再认和再现,正确评价了光荣革命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浮躁,心平气和才能走得更远。

二、借“短时段”历史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短时段历史概念是指对发生在某几年范围里的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本质的、全体的和内部的高度抽象概括,特质着重突出史事在人类历史纵横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高考历史考点中这样的历史概念不少,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长征、三大改造、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等。如果能够对这样的历史概念进行多角度的准确的历史诠释与理解,构建出历史发展进程清晰的知识体系,用宏观的眼光,把史事放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就会加深对史事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看待历史事实的辩证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和素养。以辛亥革命历史概念为例:

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形成辛亥革命知识体系,能够从微观与宏观的二个角度,再现这场革命历史的原貌,体验革命的艰辛,感悟革命的价值,从纵的历史角度讲,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近代化一座重要里程碑,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横向角度看,是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工业文明扩展影响的产物,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一部分。

三、借“中时段”历史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中时段历史概念是指对发生在某十几年里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宏观的、特殊的质和量规定性角度出发,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等纳辩证思维方法,进行阶段历史理论抽象概括,突出整个历史事实在历史纵向发展前后迥异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这类考点不少,往往是高考的二级考点内容。如:洋务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民主义、邓小平理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冷战 、两极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欧共体等。如果能够对这些历史概念以前后阶段发生的历史事实阶段特征作为参照物,构建出纵横相连的知识体系,再现出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从质到量的规定性上、从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全面地比较、理解与分析,归纳出本历史阶段在人类历史发展整个进程中本质不同的特殊的阶段特征,使由具体到抽象、表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历史认识过程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概念为例:

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构建这样考点知识体系,能够对其认识实现从部分到整体、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揭示了“新”的内涵内容,它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表现为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政治特征抽象理论概括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

四、借“长时段”历史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长时段历史概念是指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发生在半个世纪以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本质的、全体的和内部联系的高度综合概括,特别能够从纵向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规律即历史法则,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的历史现象及其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具有重复性、预见性、层次性、不确定性或开放性等特点。这样考点有: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军机处、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代议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如果让学生能够对这些高考考点历史事实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再认和再现、解释与理解、 分析与综合、 比较和归纳,构建出纵向的历史发展趋势清晰的知识体系,透过这些历史表象探讨其深层因果联系,揭示历史发展中普遍性、统一性、必然性的长时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资鉴现实、预示未来。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历史概念为例:

通过这样知识建构图形成直观的历史概念知识体系,再现了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与交往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扩展的基本历史事实,纵横因果联系紧密,彼此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发展,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整体化、全球化,是人类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你才能在行动上充分地展现自己。

如果在心里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你就会按照最优秀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五、借“主题”历史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主题历史概念是指从某一历史主题出发,对发生在几个世纪以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本质的、全体的和内部联系的宏观理论概括,特别能够从整个人类历史角度来评价其历史意义(是指当今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这类考点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小农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 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人文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如果以这些历史主题概念内涵为线索,构建知识体系,围绕主题,收集有关历史事实,借助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具体到抽象的历史辩证逻辑的方法,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来评价这些具体历史事实,揭示其对现实时代产生的影响,只有借助过去才能充分理解现实,只有借助现实才能理解过去,“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让历史为现实时展服务。以现代化历史概念为例:

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