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文科专业

大学文科专业

大学文科专业

大学文科专业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对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前状况进行探究,并提出整体优化策略,以促进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由于多种原因,开办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各院校之间在整个专业的建设上交流很少,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专业建设还不够规范。通过对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究,可以使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状况

首都体育学院姚鸿恩教授等曾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探究,结果表明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摘要:

1.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偏低,外语、计算机、科研方法等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2.选修课的比例偏低。

3.必修技术课不够重视。

4毕业实习的学期和周数布置不够合理。

二、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及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是由思想政治理论、交流和表达、健康和体育和国防教育、计算机技术四个模块组成的。选修课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平台按六大板块构建。总共50学分,904学时,和原培养方案比(43学分,758学时)加大了理论学时的比例,同时,也增加了形势和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础教学的内涵,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共61学分,其中,选修课学分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3左右,总学时为1098学时,共26门课程。比原培养方案(67学分,1206学时,22门课程)虽然在总时数上有所减少,但课程门类增多了,增加了内科学基础和外科学基础、运动练习学、运动心理学概论等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1098,共61学分,加大了选修课比例,提供专业辅修平台,增设了如细胞生物学、体能练习法、身体锻炼原理和方法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新的培养方案还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和技能培养模块。

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布置在第八学期,共16周。能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而且,可以有效地和毕业求职挂钩,并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三、加强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的策略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⑴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可以通过推迟学生转入专业方向学习的时间和是在学分的配置上加以控制。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减轻专业学习分化过早、基础薄弱的不良影响,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加强。⑵课程结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必修课以确保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同时,也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以便为学生知识能力的组合提供多种可能性,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⑶对于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给予充分的重视。

2.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建立和理论课相协调、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把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新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完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体系。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借用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的教材,而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却由于多种原因而相对滞后。由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课时的限制,对学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要求较医学院校有所不同,教材在借用过程中,难免造成了课程的不连贯,影响教学质量。当前,专业教材建设新问题已成为所有院校共同关注的新问题,所以,我院将专业教材建设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编写出适应本专业特征的精品教材,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应适当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组织编写“双语”教材,以把握国外相关专业的动态,介绍国外学科探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推动本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摘要:

[1姚鸿恩摘要:《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目前状况的调查探究》《体育学刊》,2006.1。

大学文科专业范文第2篇

高中学文科大学可以选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等。

扩展资料

高中学文科大学可以选很多专业,比如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编辑出版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学文科专业范文第3篇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1985年,北大经济学院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建立最早的专门的经济系科;

2、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是新中国第一批开设法律专业的单位,北京大学法律学科发轫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

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之一。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学文科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科;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92-05

0 引言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从业者关注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也即“包含知识运用、动手操作等多方面技能和能力的综合性活动能力”[1],显然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共识,教学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概念和可能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2];《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从观念、环境、教学模式、实践共同体等诸方面提出了对策[3];《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理念、课程、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习基地、课外实践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4];《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对创新平台、过程培养、评价策略等几个环节作用的发挥进行了思考[5];《国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及启示》更是在分析国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府相关职能、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自我培养等建设性意见[6]。以上研究,对教育界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起到了极好的推进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对大学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显得不够充分,学术界对此讨论的也不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样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加强对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整体优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角度,就此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1 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内各环节的优化

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培养方案内各环节执行的优化着手,使整个本科阶段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都能够体现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

应着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大学文科专业的教学方式常常表现为教师的一言堂,其传统教学的特征显得尤为明显。这当然并不影响传道授业解惑,但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将强于运用知识的能力,被动学习的习惯将强于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向背道而驰的。如此一来,所培养的学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势必将经历一段非常艰难的转型期。就大学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记住学过的东西,而是判断力的训练”[7]。如果改变大学文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地位,强调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学生在踏入职场之后将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那么,大学文科的课程教学应该做怎样的调整与优化呢?个人认为,就教学目标而言,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教学方式而言,一方面,使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师引领、优秀学生示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使其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路径。同时,在具体的课堂组织方面,应该下大力气强化教学互动环节,要将小组讨论、情境化教学等各种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置放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目前,在大学的教学过程当中,互动环节得到同行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一个有益的趋向,但还应该看到,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被动的一面,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做更多的鞭策和引导,甚至是考虑相匹配的嘉奖措施。美国的高等教育从业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为大学的教学、研究使命和教师的相关职责提供了一个逻辑性的桥梁。”[8]因而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研究和参与的主动性,部分老师甚至会将学生的相关课外研究和课堂参与的表现作为本门课程最终考评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值得借鉴。总之,要使大学文科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朝着强调学生主体性、释放学生主动性的方向努力,使学生在研究中提升思考能力,在互动中提高表达能力。对文科课堂教学进行这样的改革,必将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当然,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是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协同改革之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应该在强调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下予以调整和优化,考核形式也应该做相应的变革,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应进一步加强实习、见习环节的组织和质量监控,保证实习、见习的质量。实习、见习毫无疑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几乎得到各国高等教育从业者的认同。当然,相比美国等国家成熟的带薪实习制度,我国的社会条件还不够完善,社会各方面对此的认识也还难以统一,但应该尽可能地使这一环节得到加强,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当前大学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都将实习和见习环节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点与理工科专业是一致的。不过,诸多理工科专业的实习、见习的组织与安排是相当成熟的,一方面体现在拥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单位,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成建制地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见习。这样的组织方式使得实习、见习的质量监控相对容易。文科的情况略有不同,尽管经过多年的办学,文科专业也会拥有诸多关系稳定的实习基地单位,但文科的实习基地一般来说容纳能力不强,每次接收的实习生数量不多。这样一来,大学文科专业的实习、见习从总体上来说往往呈分散进行的状态,这就给管理和质量监控带来了难题。这个难题如何解决?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探索:(1)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更多的业务单位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通过与他们合作来明确工作要求、严格实习管理,争取获得他们的更大帮助和支持,让实习学生能够切实地接触业务、熟悉流程、处理事务,并迅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员的身份转变;(2)对承担实习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工作要点。应对指导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考核,同时建立评优机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推行实习指导的专人负责制度,以进一步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推动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3)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实习校内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业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实习、见习的重要性,这当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实习、见习开始之前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技能、礼仪及心理培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安排专门场地进行情景模拟,同时还应制定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邀请业内人士来校讲授,使业务讲座成为与学术讲座相辅相成的一个讲座序列,以彰显其重要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校园内得到相应的培训,对即将面对的实习工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因而也就能够在进入实习单位之后迅速地融入,提高实习效果,提升实践能力。

应推动毕业设计(论文)与社会经济发展更为紧密地结合。当下大学文科各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管理机制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选题上。文科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偏向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本身当然可行,毕竟在很多文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当中都有“研究能力”培养的表述。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研究型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质往往更多表现为写作训练,其理论选题没有太大的新意,其论述过程也欠缺严谨与规范。更有甚者,诸多论文还存在部分抄袭或全文抄袭的嫌疑,当下论文的灰色产业链也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不应因此而反对理论研究型的毕业论文,要考虑到文科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将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来加强理论研究,这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考虑到毕竟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将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应该提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多样化,在允许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实践型选题,鼓励学生在设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多用社会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了解社会,提升自我。这样一来,即使学生未必能提出非常重要的问题,未必能设计出非常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但至少避免了炒冷饭的嫌疑,避免了无效劳动的嫌疑,从而迈出了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改革,如果组织得当,也将有利于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课外学习的整合与组织

人们一般习惯于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对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落实和完成上,但其实课外学习对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为了使文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需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必要的设计与组织。

课外学习的内容首先是通过组织预习、复习和运用等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在上文中提到课堂教学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不过,这一改进会遭遇到阻力。阻力在于一般习惯于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进行严格要求,但对于课外学习的组织,大学文科专业的教学往往会忽略。课堂教学的改革将会要求学生对学习投入更多,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利用大量课后的时间,而这恰恰又是被忽视的。课外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在知识的摄取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显得很浅,而课堂教学时间显然又不足以支撑整个学习。所以,必须从理念上建立起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并重的认识。在美国的大学有一条通行的卡耐基原则,它规定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的比例须达到1∶2。这一原则应该借鉴,但不是照搬,因为美国的大学本科生每学期所修的学分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每周的课时也是有限的。这一点,各所大学都在制度上进行了限定,如对每个学期的规定范围内的学分实行最优惠的收费标准,这同时也是一种保障学习强度和培养质量的方法。文科专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将课外学习的时间以布置任务的形式进行督促和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程的网络主页,明确学生在每次课之前和之后的任务。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所执教的本门课程的每个课时都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延伸知识有明确的认识和具体的布置。同样重要的是,对布置的任务要进行一定形式的检查和考核。教师的检查应能使学生在课外的投入得到评价,并在课程最终成绩中予以体现。总之,应努力使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社会调研等各种方式和途径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强化和拓展,使学生在知识的预习、复习和运用过程中增强知识储备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外学习的强化同时应该包含以运用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专业学科竞赛的组织与实施。专业学科竞赛是另一种形式的课程考核,它的长处是能推动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为灵活而合理地运用知识。基于此,文科专业对专业学科竞赛的设计,首先要极力避免对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应考虑到社会“需要的不是纯知识型人才,而是强能力,一专多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9],要引导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充满主观能动性地、充满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和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还要通过遴选和授奖的指挥棒,使学生接受这一理念,从而将学生学习的习惯由知识的识记进一步转移到应用上来。当然,文科专业学科竞赛的组织者还应该重视现场展示的环节,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一定的考量,这一环节对学生灵活应变的处事能力、面对公众的心理素质将会起很好的提升作用。事实上,文科专业学科竞赛如果设计组织得好,其效果跟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对知识的运用是同等的。

课外学习的组织还应该与当前大力推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紧密结合。教育部推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它通过较少的投入组织起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使之组成团队,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项目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当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最需要的往往就是这些能力。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组织的大创项目体系之下,组织设立校级大创项目和院(系)级大创项目,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四级体系,从而容纳更多的学生,推动更多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藉此项目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此基础上,文科专业在大创项目尤其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组织方面,应该特别注意选题的遴选原则,应该偏向于专业学习和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选题,应该旗帜鲜明地主张学生通过这些项目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对纯理论研究的项目选题,则需要重点关注其研究的学术价值、新意和团队作用的真正发挥。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文科专业部分优秀的项目选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配备,甚至是需要几个年级学生的接力棒式的合作,以现有的有限的团队成员人数和限定的项目完成时间,虽然也能勉强结项,但项目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从制度上对这种项目进行支持,以使得学生能够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这是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3 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与境界

文科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能会面对更多的人,做更多的服务社会大众的工作。因此,培养大学文科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推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服务精神。

社会服务首先应该落实在能发挥专业优势、满足社会需求的项目运作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接触社会,理解自身的价值。在我国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语境下,整个社会必然会出现大量面向大学文科专业的服务需求。大学文科专业的教学设计者应该敏锐地看到这一庞大的社会需求,从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的高度、为文化发展繁荣贡献力量的高度,积极争取服务机会和服务项目,用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这一点,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正通过“产学合作”来实现。所谓产学合作,“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10]。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索是有成效的,当下文科专业同样也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加强与社会的合作,“要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把大学生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11]。文科专业应该大力组织学生参与到这些社会服务的项目中去。这种机会是极其可贵的,应该积极发动有专业潜能的学生,让他们参与项目,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接受社会的检验、接受市场的检验,实现从一个读书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既往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学生参与一个高质量项目运作过程的所得,并不比上一门课的所得少;并且,参与过项目运作的学生,其对社会需求也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他们一方面更易于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其专业学习的动力也变得更为强劲。当然,要搭建这一人才培养平台,首要的条件是大学教师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大力地推进科研、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关于这一点的落实,实事求是地说,部分文科专业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遇。

社会服务还应该依托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获得较好的专业锻炼的同时,树立起奉献精神。文科学生将来更多地会从事社会服务的工作,因而需要有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基本价值观。青年志愿者活动讲求奉献,讲求社会责任,这在当下是尤为可贵与重要的。青年人在即将踏上社会之际,如果能拥有健康自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无疑是社会之幸、民族之幸,青年志愿者活动无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机会。当然,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够给文科大学生带来的还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文科专业的学生会面对很多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都有一个核心,即人的问题。如能更好地理解人,则专业修养就会有相应的提升,专业知识也能更为顺利地运用于实际。青年志愿者活动给文科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接触各色人等,从而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人。当然,如果青年志愿者能够在活动中更好地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服务大众,两者相结合,则这一活动的意义就显得更大。笔者曾与参加义务家教活动的文科师范生有过较深入的接触,发现他们所参与的这些活动,一方面使需要帮助的人获得了帮助,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知识运用、技能培养和认识社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事实上,这一类活动如果组织得好,是可以真正实现多赢的。总的来说,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将有利于提升学生服务大众的精神境界,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实践能力。

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与服务环节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学校的教室管理、网络管理、食堂服务等各种教学支撑岗位,随处可见实习学生的身影。设立这些带薪岗位并向学生开放,一方面当然为有志于勤工俭学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在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化、社会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些积极探索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大学当中的学生组织在帮助学生成长方面、在帮助学生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除了知识、技能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是否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大学文科生在毕业后会走到相应的管理岗位上去,基于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园内设计和提供各种岗位和平台,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在参与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协调,学会组织、实施。如果能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有更多的参与、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显然是非常有益的。

4 结束语

如何培养大学文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任何一所大学,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其中又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它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与其它子系统有着诸多的联系。本文所作思考,所列举的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对这个培养体系进行系统化构建的一种尝试。当然,对这一培养体系的设计与组织,需要考虑到新时期大学的使命,同时也应顾及到实际的社会条件,从而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并逐步予以推进。任何零散的、蜻蜓点水式的尝试或者运动式的一哄而上都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应该看到由于文科专业的性质,推进建设大学文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比理工科专业要艰难。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在美国的研究性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他们发现:“在没有实验室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学生参与独立(研究)活动的比例最低”[12]。对这一培养体系的设计与组织,还应该考虑到它需要所有高等教育参与者的认同与努力,“所有参与大学学习的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合作关系”[13],从而建设一个新的本科教育环境。本文所述,仅仅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一点心得,尚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同行能够就此问题作更多的思考,并切实地加强对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必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琼.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1,(3):28-33.

[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7):67-69.

[3]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3-66.

[4] 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5]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04-105,152.

[6]周爱国.国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8-132.

[7]雅斯贝尔斯.大学的任务[A].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178.

[8]Virginia S L.The Power of Inquiry as a Way of Learning[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11,(36):149-160.

[9]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64-65.

[10]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2-56.

[11]刘德宇.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5-17.

大学文科专业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文科专业“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与改革实践,为“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开发中、小规模数据库应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常用工具。VFP在我国比较流行,许多大专院校都将它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3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第三层次的重点教学内容,并在文科专业中开设这门课,同时VFP也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内容。在学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文科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理科专业相比,有较大的区别。笔者根据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问卷调查及多年从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的经验,对该课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发现现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 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认识是不同的。许多文科学生认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对自己的用处不大,学习这门课程仅仅是应付考试的需要。

(2)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VFP能做什么,误认为VFP与VB、VC、Delphi等语言课程功能相同,都是编程工具,因而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清楚学科特点,因此,只局限于每节课知识的分散学习,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4) 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突出VFP本身的特色。VFP作为一门高级计算机语言,和其他计算机语言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教师不善于对比、比较异同,突出重点、难点,对VFP本身一些特有的概念、理论、程序设计方法等强调不够,照本宣科,既浪费学生宝贵时间,对新知识理解又不深不透。

(5) 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和内容;上机前不作任何准备,一味模仿教师操作的实例、照着实验指导书操作一遍,不能举一反三,对所要调试的程序不理解,上机变成打字练习;考核中实验课没有一定的比例。课程结束还不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些连最基本的操作也不会。

(6) 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仍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传”、“授”、“解”,向学生灌输理论术语,抽象的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命令的解释上,学生“接”、“受”、“听”,单向信息传递。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把上机作为验证理论的手段,学生不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和应用所学知识,缺乏创造性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不能独立编程。

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教学改革措施

2.1把握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和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Pascal语言等有着较大区别,VFP的特点是内容多,实用性强,具体操作特别多。但各部分的难度并不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不如C语言那么高。而文科学生的特点则是记忆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比理科学生差。由此看出,“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比较适合文科学生学习的,教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材的第一章是一些数据库原理方面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对文科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也很枯操,今后的作用也不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顺序和内容去讲授,学生就会兴致索然,从而严重影响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第一节课时尽量避开了这些难以理解的原理和概念,而是通过演示一个典型的应用程序,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一个与学生本人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系统,从而向学生展示了VFP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全貌及其和实际工作学习的关系。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即将学习的课程像什么样,有什么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了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2.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区分教学的“点”与“面”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内容丰富、系统庞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上机实习的安排,在计划课时内进行合理地规划:哪些是需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即“点”,哪些是需要简单介绍的部分即“面”,有效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

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程序的开发。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库与表的设计,以及数据的维护、查询等内容; 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表单和类的设计。显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介绍的“点”有:

(1) 数据库与表:自由表的基本操作(创建与修改结构、数据的录入、编辑、维护、索引等)、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表的字段属性与表属性、表之间的关系及参照完整性等。

(2) 查询与视图:查询设计器的使用与SELECT-SQL语句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SELECT-SQL语句的示例讲解让学生学会查询的使用,注意是要掌握如何构造表达式型输出字段、两表联结时的左联结/右联结/内联结之间有何区别、是否需要设置分组依据等。

(3) 表单、控件与类:这是“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中内容最丰富、也是最难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抓住共性的基础,重点介绍各种控件的关键性属性、事件、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实例。

在这些“点”的基础上,还要照顾到“面”,给学生以完整的VFP知识。可以利用程序设计方法学中的“快速原型法”,分几步介绍“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1) 首先以单个表为基础,介绍表的基本操作,介绍如何利用向导建立查询、表单、报表,介绍菜单设计、构造应用程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VFP框架(后续的教学再进行各个部分的加深);

(2) 介绍数据库、数据库表,基于两个、三个表介绍表之间的关系及参照完整性规则;

(3) 介绍视图与查询设计,重点是基于多表的查询及SELECT-SQL语句;

(4) 介绍表单设计器、各种控件的设计,结合控件的事件代码设计介绍程序控制语句;

(5) 介绍类的设计和利用;

(6) 介绍创建报表、设计菜单、建立应用程序等。

2.3理论联系实际,推行“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开展“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时,可在简要介绍完毕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地位、作用以及VFP的基本操作之后,即着手全面讲解前已述及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此案例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本系统中可以分为学生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2个子系统,分别实现学生信息及成绩的浏览、查询、修改等,并且尽可能使各功能简单而实用,符合案例讲解法的典型性原则。这个实际应用案例从项目管理器的建立开始,到数据库表的建立,查询视图的建立,报表标签、表单、菜单的建立,并随着章节内容的加深,一直发展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使得课程的教学主要体现为这个案例的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设计、提出解决的方法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内容等,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就紧扣分析应用、能力提高这一案例分析主题。通过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大例子,不仅彻底改变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的学习从枯燥的纯理论开始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展现给学生的是应用的灵活性和设计的多样性;这样既从微观上具体明确了VFP各种功能的作用,又从宏观上体现VFP各功能的联系和实际应用系统的构成。

2.4注重实践环节,加强上机实习的组织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仅书面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通过上机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纠正原来理解上的偏差,加深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的时间。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精心安排上机实践,使学生的练习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练习实践主要是一些经典的基本题型,以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目的。学生从听课、理解、读懂程序,到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再上机调试,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生会觉得读懂程序和自己编写调试程序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经常碰到自己认为一个好的想法却不能实现,就得想方设法用别的方法实现。当然上机辅导极为重要,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动态调节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这样可构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循环。目前学生报考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有一部分学生笔试通过了,上机没通过,这说明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加大上机的力度。

2.5利用网络拓展教学空间

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诸多因素,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课堂讲课都不可能将所有内容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可以利用因特网来拓

展教学空间。利用QQ或Email进行答疑,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很快得到解决。做一个教学网站,补充与课程的相关知识;将一些练习题放在网站上,让学生通过做题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掌握;做一个在线考试系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自我测试,从而及时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另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因特网上的相关网站,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此门课程的信息,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证明,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澍庄. Visual FoxPro教学改革探索[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5).

[2] 范伊红,贾芳. Visual FoxPro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3).

[3] 徐进华. Visual FoxPro 课程教学探讨[J]. 教学研究,2004(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Arts Students Visual FoxPro

TEN Yong-cheng , LIAO Chen-bing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Lanzhou 73005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