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父爱的文章

关于父爱的文章

关于父爱的文章

关于父爱的文章范文第1篇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关于父爱的文章范文第2篇

一位正值花季的女中学生,因为长得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长时间一直生活在困惑之中。后来,颇有心计的她经过一番艰难曲折的追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父。为确认生父,她要求和生父做DNA鉴定,并设计拆散了两个家庭,想让生父和母亲结婚。不成想,就在她以为将要“大功告成”之时,事情却出现了意外,女孩机关算尽,最终酿成了一场人生悲剧……

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

花季女生追查生父

现年16岁的刘雪菲,是沈阳市铁西区一所中学的高中女生。

刘雪菲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邻居说:“这孩子,怎么长得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雪菲对自己长得不像父母这件事越来越耿耿于怀,痛苦万分。

2008年年底,当时还在读初二的刘雪菲放寒假在家。有一天,她看电视剧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情节,剧中那个孩子是母亲与婚外情人的私生子。她顿时若有所思:我是不是妈妈和另一个人生的呢?

2009年3月28日,是刘雪菲15岁的生日。她知道,虽然母亲特别不愿意触及她的身世问题,但母亲非常爱她,把整个心思都用在她身上。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考上最好的高中,将来考上最好的大学。她也知道不应该让母亲为难,可自己长这么大,连亲生父亲到底是谁都不知道,也太可悲了。

吃完生日蛋糕,她的目光里满是期待,对母亲说:“妈妈,我都快初中毕业了,马上就成人了,连自己的生父是谁都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更别说考什么大学了。你要再不告诉我生父究竟是谁,我就放弃中考。”

汪丽敏看着女儿一脸的严肃,知道女儿是非常认真的。她的内心痛苦极了,她不想揭开那段满是痛苦和耻辱的尘封往事。可是,她更不想让女儿放弃前程呀!

于是,汪丽敏满含热泪地拉紧女儿的手,痛苦地说:“孩子,你的生父是妈妈的初恋情人,他的名字叫章文跃。可现在他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我一无所知,而且,今生今世,我都不想知道!”说到这时,汪丽敏咬牙切齿。

刘雪菲安慰母亲说:“妈妈,你说出真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丽敏抱紧女儿:“妈妈的好女儿,一定要好好考试,别让妈妈失望啊!”

2009年6月,沈阳市中考刚结束,刘雪菲便开始了她谋划已久的寻父计划。

刘雪菲先去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姥姥家,找到了母亲高中和大学时的毕业照,她装作和姥姥聊天的样子,逐一询问毕业照上的人的姓名,最终,她果然从姥姥嘴里知道那个长得和自己极为相像的人就叫章文跃。接下来,刘雪菲又悄悄寻访母亲当年几个最要好的同学,功夫不负苦心人,2009年8月底,刘雪菲终于得知章文跃就职于北京的一家电力设备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要挟母亲初恋男友,

DNA鉴定终获真相

无数个深夜,刘雪菲悄悄看照片上的章文跃,她觉得自己长得实在太像他了,她强压欲望用功学习,以此驱赶对生父的思念。

终于等到了放寒假,刘雪菲向父母提出要去北京看望姑妈。因为女儿读重点高中的第一学期考试得了全班第三名,父母很高兴,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

2010年1月17日,放寒假的第一天,刘雪菲就迫不及待地坐火车来到北京。她在姑妈家住下来后,辗转打听到生父的工作单位地址,于次日清晨早早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守候在生父工作单位门前。

上班时间快到了,一个面相非常熟悉的男人走过来了――章文跃!

刘雪菲看到他的那一刻,泪水便像潮水一般涌了上来,她迎着章文跃走过去。

看着刘雪菲,章文跃十分惊讶,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了,他示意刘雪菲跟她一起到附近的一间茶吧坐下来。

刚坐下,刘雪菲就迫不及待地大声说着:“我终于找到你了,和梦里一模一样,我现在就想喊你爸爸!”说完就激动地要扑进章文跃的怀里。

章文跃断然拒绝,冷冷地看着刘雪菲:“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你找我干什么?”心情万分激动的刘雪菲听生父竟说出如此无情的话,当即非常气愤:“我是你的女儿!我叫刘雪菲,我的妈妈是汪丽敏,是你的初恋情人。你难道不觉得我和你长得非常像吗?你敢否认吗?”

章文跃心里一惊,但脸上的表情还是不冷不热:“我没有女儿。再说,长得像的人很多……”

听生父说出这样冷漠的话,刘雪菲气得哭出声来:“我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你,只是想知道生父是谁!你要是不认我,我就去你单位,去你家……”闻听此言,章文跃不敢再强硬了,但话气仍然冷冷的:“你想怎么样?”

刘雪菲慢慢抹干眼泪,变得非常冷静:“我想和你做个亲子鉴定,我要让科学做出准确结论,给我也给你一个交代。但如果你不答应我,我会让所有认识你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最终,章文跃无奈地答应了。

不久,鉴定结果出来了,章文跃的确是刘雪菲的生父。

刘雪菲站在章文跃面前,盯着他的眼睛,泪水涌出来。可那一刻,却是火山遇到了冰川,章文跃仍是一脸冷漠。

几天后,刘雪菲伤心地离开北京回到了沈阳。

异想天开要亲情,一心重组父母

回到沈阳,刘雪菲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她不明白生父为何如此冷落自己。

从小到大,她一直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养父刘海波是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大,可她除了从他那里得到花不尽的钱之外,很少能得到父爱。现在知道生父的下落后,她真希望生父能疼爱自己,让自己享受浓浓的父爱。可生父的冷漠却让她很寒心!

痛苦地思索了许多天,刘雪菲终于有了主意:我要让生父离婚。离了婚,他就不用害怕任何人,就会认我这个女儿了。我要让妈妈也离婚,离开那个对我不冷不热的继父,再和生父结婚。

刘雪菲本打算想个万全之策,但想了许久,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2010年2月中旬,她决定采取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做法:给生父的妻子和养父刘海波分别写一封信,说明一切。

2010年春节过后,刘海波和章文跃的妻子分别收到一封装有DNA鉴定书复印件的信。刘海波愤怒地把鉴定书摔到桌子上,抡起巴掌掴了妻子几个耳光,并咬牙切齿道:“离婚!你带上这孩子走。你是过错方,法律规定你不可能拿走一分钱……另外,如果你要上法庭,我会让你的丑行尽人皆知!”

很快,刘海波和汪丽敏就离婚了。回到娘家时汪丽敏泪流满面,刘雪菲却非常平静。她不是不心疼,而是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等将来真正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有永远的幸福了。

2010年3月24日,生父章文跃终于来到了沈阳。那天傍晚,刘雪菲放学刚走出校门,就看到了生父,她心花怒放,日思夜想的爸爸终于来了。可当她跑近时,她看到的不是笑脸,而是一张被愤怒扭曲的狰狞的脸。

章文跃声音里满是怒火:“你这个小恶魔!你让我妻离子散,被扫地出门,你究竟安的什么心?”

刘雪菲看着生父那张脸,听到生父说出的话,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里,可她仍存幻想:“爸爸,我就想让你和妈妈复合,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你知道吗,妈妈现在也离婚了。”章文跃的怒火更盛了,此时他恨死了眼前这个女儿。

傍晚,在约定的地点三好街的数码广场,汪丽敏看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男人走过来,非常平静,可章文跃却是横眉冷对。

从生身父母的唇枪舌剑中,刘雪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章文跃和汪丽敏高中毕业后同时考上了东北大学,两个人相恋了,大学毕业后又都留在沈阳工作。毕业两年后,当章文跃满怀希望地准备迎娶汪丽敏时,她却移情别恋了。章文跃痛苦万分,极力挽救,但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成了别人的新娘。汪丽敏嫁的男人就是刘海波,这个比她大7岁、拥有百万资产的企业家。

新婚的幸福快乐很快过去了,刘海波把全部热情和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而汪丽敏却被无边的寂寞折磨着,开始怀念起初恋情人章文跃,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结婚一年后,章文跃找到了她,两个人爱火重燃,三个月后,汪丽敏怀孕了,腹中的生命是她和章文跃的爱情结晶,她盼着这个小生命的诞生。

女儿终于出生了,孩子刚满月汪丽敏就迫不及待地去找心爱的人――章文跃,她已下定决心离婚,然后与和章文跃及女儿生活在一起。可等见到章文跃时,汪丽敏等来的却是令她痛不欲生的结果。章文跃冷笑着告诉她,她抛弃他后,他整个身心都被仇恨占据着,一直伺机报复,一年后才等来了时机,他假意和她重燃爱火,就是想让她品尝被抛弃的痛苦,让她生下孩子再抛弃她,让她看到这个孩子就会痛苦,一辈子不安宁!

章文跃走了,永远离开了,汪丽敏的心死了,爱情也死了。从那时起,她的全部心血都花在了女儿身上。丈夫在外花心她也佯装不知,只要能让女儿过上好生活就够了……

听完父母的对话,刘雪菲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出生与爱情无关,她只是一个背叛与复仇碰撞出的畸胎。她突然非常仇恨这个男人。

刘雪菲心中的怒火在燃烧,猛地站了起来,狠命地打了生父几个大耳光,拉起母亲的手就走。

讨不回母爱,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第二天放学,刘雪菲跑回家,却发现妈妈不在。她预感不妙,继而发现了茶几上母亲写的信:

妈妈的心,早在你出生一个月后就死了。我想过自杀,但最后时刻我突然想起,女儿是个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苦命孩子,我不能死,我要养大她,把全部的爱给她!刘海波一直不敢和我离婚,就是害怕我们娘俩分走财产。现在好了,我和你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你让妈妈的坏女人身份现形,更让妈妈心里的母爱死掉了。刘海波对妈妈说,他感谢你,是你让他保全了财产,丢掉了一个大负担……妈妈走了,走到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地方,找份工作终老一生。妈妈没有脸面见任何一个认识的人了,也没有勇气和力量再和你一起生活,对不起。再见了,我亲爱的女儿……

读完母亲的信,刘雪菲呆立着,面无表情。

由于深受打击,刘雪菲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2010年7月的期末考试,她竟考了全班倒数第五名。2010年8月初的一天,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刘雪菲来到辽宁某律师事务所,找到李律师,要状告生父生母。李律师耐心地听完刘雪菲的讲述,眼圈不由红了,他同情这个姑娘的不幸遭遇,可他也很无奈。他可以替她向生身父母索要抚养费,法律规定他们必须承担抚养女儿的责任。可让律师替她讨回母爱,那就无能为力了。

刘雪菲呆呆地看着李律师,过了许久才低下头。她决定不告父母了,她只想得到爱,别的她都不想要。

李律师为这个悲情女孩的凄惨境遇夜不能寐,第二天,他找到了刘雪菲的姥姥,他希望老人家设法找回刘雪菲的母亲,因为,如果长此以往刘雪菲会得心理疾病的。

老人浊泪横流:“她妈妈的心已经死了,我打过多次电话,没有任何用处呀!”李律师叹口气。他要来了章文跃的地址:“我要让他出抚养费,不能这么便宜了这个恶棍!”他让老人和刘雪菲写了委托书。

2010年10月16日,章文跃寄来了第一笔抚养费500元和一份保证书,保证在亲生女儿大学毕业前按时寄抚养费。同时他还附了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我不可能把父爱给刘雪菲,她不是爱情的结晶,只是复仇的产物。她的母亲背叛了我,我的仇报了,后半生也就安宁了……刘雪菲应该恨她的母亲,她在替母亲还债。当然我也妻离子散了,这也是报应!”看完这封信,李律师非常生气,但也无可奈何,法律只能约束人的行为,无法管束人的思想。

刘雪菲的姥姥多次打电话联系汪丽敏,汪丽敏每次接电话都哭,但表示她只能给女儿寄些钱,别的事她做不到,因为她不敢重回旧地,不敢看女儿的眼睛,更不敢想过去的生活……

可是,只有17岁的刘雪菲能承受得起这么沉重的精神打击吗?但愿汪丽敏能及时醒悟,把母爱还给女儿。

关于父爱的文章范文第3篇

一、阐释过度

这种分析多将文本与历史背景、政治意义、社会影响相结合,任意“拔高”主题,课文解读成为了政治学的附庸,社会学的奴仆。

比如《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许多教师在讲解时仍然沿袭几十年前的政治话语:朱自清的不宁静是由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造成的,心忧天下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为国家命运担忧,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事实上,许多文学史家认为朱自清作为自由知识分子,其政治态度是相对超然的。更可能的原因是家庭琐事、伦理俗事对他有影响。贸然将文本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只言片语和政治时局相联系,则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话语霸权。固然文本与社会环境、时局背景有些关联,有很多文本的解读的确需要以社会背景为依托,但硬性寻找时代话语实不可为。解读不仅要注意宏阔背景,也要观照文人当下的生活情态。

又如《囚绿记》。文章记叙了作者陆蠡寓居北平时期因喜欢窗外的常春藤而私自囚绿,后感动于绿的不屈服而放绿,最后怀绿的一段生活体验。大部分教师在讲此课主题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教参的说法:文章含蓄地反映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常春藤对绿的渴望、自由追求阳光的品质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讲《囚绿记》必讲民族性格;讲常春藤必讲其坚贞桀骜。但笔者认为如此分析似有拔高之嫌。绿是否真有象征内涵?本文主旨究竟为何?笔者细读此文之后,发现对文本主旨解读可有三种不同意向:

①民族象征说。如教参所言,绿的顽强不屈、追求光明寓示中华民族的自强坚贞,即使烽烟四逼存亡之秋绝不轻易言弃。此说有一定依据。文章着重描写了绿被囚之后仍不屈服追求阳光直至娇弱羸瘦被释。恰在此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文中这几句看似平实的语句极大影响了解读者的情绪。若联系作者本人是抗日烈士,因不满日本殖民统治而被杀害的历史参照似乎更让此论板上钉钉(事实上几乎所有老师讲解此文都会介绍此背景)。②追求光明向往自由说。如果说象征说略显牵强附会的话,那么光明自由说无疑是证据确凿无可争辩的了。从囚绿之后到释绿(7―11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绿的生命状态:桀骜不驯,不屈抗争。自然,足足5段篇幅,且占文章主体,最易成为主旨由头。但此说只注意了文章表层线索:寻――赏――囚――释――怀,却忽略了文本内在情绪的变化。③率真自然人性说。穿越囚绿始末表层,再读文本,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那个率性真挚无所禁忌的性情男儿的情感贯穿全文:仅仅因屋外一片绿影即选定暴晒小屋,喜爱之极又粗鲁地囚绿,魔念之下愈加恼怒,临行之日释绿祝福。从最早的喜悦满足,到之后绿所带来的希望慰安快乐,那念绿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其慌乱着忙迫切之感让人忍俊不禁,细腻的文人情怀竟为一柔弱植物所牵绊。更在喜爱之心驱使下幽囚绿叶,也不过是为了装饰那过于抑郁之心。哪知绿却不满它的,它的善意,执意向外。这损伤了作者自尊心,使“我”恼怒、固执,直到归期才释绿还其自由。通篇笔墨重点并非绿友品质,不过是借其展示一种活脱脱怯生生的性情: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内心那隐隐的依恋,暗暗的无奈甚或是自己所受煎熬折磨的那种解脱。文章最末,仍不忘对绿友的牵挂和惦念。自始至终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活泼真切、质朴率性的男儿深情。如果说囚绿为表层明线,那深层暗线则是作者的自然性情。

“阐释过度”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主题先行的袭旧解读;第二,古代知人论世说的理论基础;第三,教师创新不足与思维懒惰;第四,语文界尚缺乏敢于为还原“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喝彩的勇气。

二、解读不足

此种情况似乎不胜枚举。只以《背影》为例,依旧探求其主旨。教参多数如此表述:《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再提炼一下,可归为父对子的亲情,子对父的关爱。许多研究者重读之下仍然得出这样的主题结论――“浓浓至深的父子之情”。①初看之下没有问题,但细想之余,其他描写父子情深的文章同样体现了这样的主题。那么,《背影》的独特性究竟何在?

事实上,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交口称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被选为重点篇目,深刻启发和影响了几代学人。然而,近些年来,其命运境况可谓惨淡凄怆。《背影》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甚至一度落选于地方版语文教材。据说,学校方面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起来味同嚼蜡。而父亲的形象太不潇洒,爬上爬下横穿马路又违反交通规则。文风也平淡朴实,好似一杯白开水。总之,不像朱自清其他几篇美文有教头。其实,重读《背影》,还原其写作背景,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背影》。为什么他的《背影》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文章写出了儿子的真情――对父爱的理解。

我们首先要明确,解读文本需要在文学内置逻辑中去探寻,遵循情感规范和艺术真实原则,而不能从科学逻辑,绝对的生活秩序来衡定作品。以此观之,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横越马路违反交通规则并不属于文学问题,不能成为其是否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评判标准。那么其巨大的情感召唤力何在?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②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父子之爱只是表层,更深层次的是“我”对父亲的理解。这里,“理解”成为解读的关键。我们注意到,开篇即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事实上此文是作者与父亲车站一别几年之后所写,此时的朱自清初为人父,刚刚体会到做父亲的那份责任抑或所受的那种埋怨(自己的关爱未必被孩子理解还可能遭遇抱怨),在烦闷苦恼之际突然回想起当初自己同样对父亲的不耐烦,嫌父亲唠唠叨叨婆婆妈妈。新为人父的朱自清猛然体会到当初父亲对自己的那份关爱、那种不舍,他以一个父亲的角度重新体会到了当年他父亲对他的苦心,深切感受到自己当初的无知,所以文中多次写到“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太聪明”就是自己的一种深深的自责与悔恨。《背影》自然是写父子情深的佳作,但更深一层其实是儿子成为父亲之后对父亲角色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自己年轻不懂事的懊恼、悔恨。

――――――――

注释:

①杨金忠:《浓浓至深的父子之情》,《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关于父爱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文性;女性;困境

俄国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理解一件艺术品,只能以其他艺术作品为背景并借助这件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文学联想,不仅讽刺性模拟作品,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作为某一范本的排比和对立创造的。” [1]文学所具有的自在规律性和整体性,使文本之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在现代小说创作中,互文已经从单纯的语言修辞手法,转变而成为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有意使自己的文本与他者的既有文本发生一种所指关系的自觉行为。” [2] “而这种文本间的必然关系的存在,就具有文本之间的相互阐释和对照意义发生,前一文本便可为理解或解读当前文本提供某些先存的范式和途径。” [2]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心经》与当代作家铁凝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浴女》正是通过对中国知识女性家庭和爱情生活的观照、她们社会和文化困境的思考,实现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意味深长的互文性。该文从女性困境的角度,对文本中女性家庭和爱情境遇中的悲剧性表达作互文性解读。并由此得出在某种意义上,从《心经》到《大浴女》,在家庭和爱情中女性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于自觉与不自觉中已经转换为个体生命普泛的、现代生存几乎无处不在的境遇。

一、家庭的困境

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家庭,社会学认为它是人类一切关系的缩影。一个家庭由两性关系作为基础,但当幸福家庭的想象遭遇种种现实生活的磨砺时,无不表现为或隐或显、或温和或激进的“多方面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子女也占据了一方。而身陷其中的各方,无论是尹小跳、章妩、尹亦寻还是许小寒、许峰仪、许太太,在与对方较量的同时,又无不进行着与自我的较量。

《心经》中,许小寒的家庭从表面上看是新式的,是众人所羡慕的,在外人看来,就像小寒的追慕者龚海立所说的“你的家庭太幸福,太合乎理想了” [3]。但这样一个幸福理想的家庭,却在一开始就暗藏危机。由小说开头小寒和同学之间关于爸爸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许峰仪和徐太太不到二十岁就结了婚。后文关于夫妻间感情的淡漠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夫妻间客套而冷淡的对话暗示了这对夫妻间没有爱情。我们不能断定这是包办婚姻或者政治婚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婚姻是没有爱的。最初的危机进而导致了后来的暗流涌动,即小寒和父亲的不伦之恋、小寒对母亲的漠视和排斥。张爱玲形容小寒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 [3]小寒是不安分的,她之所以爱上父亲,与其说是“恋父”情结在作祟,不如说是她的女性意识在膨胀。小寒的母亲许太太是一个“不怎样,胖胖的”女人,自然无法使“高大身材”,在社会上已经事业有成的许峰仪喜欢。面对软弱的母亲,许小寒无意识地感觉到家庭的危机,为了摆脱这种生存困境,达到与父亲力量的抗衡,她只有起而替代她。依照精神分析与家庭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少女既要取代母亲,又要反抗、跨越母亲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不免有仇母、弑母心结。总的来说,婆娘般的母亲,总是对艺术少女、阅读少女造成限制和阻碍,而情妇般的母亲则会和欲望少女、物质少女竞争所爱。” [4]小寒爱上父亲,同时也可以说是承担起母亲的角色,成为与父亲在生存价值上的对抗力量,希望在父权制的社会里取得与男性对话的同等权利。与对父亲的亲近和爱慕不同,小寒对母亲是一种恶意的忽视,女儿始终处于一种主导主动的地位,家庭里母亲的痕迹几乎看不到,甚至不摆放一张母亲的照片。她在同学面前轻描淡写地有意又无之间淡化母亲的形象,用讥讽的手段慢吞吞地“割碎”了父母间仅存的一点爱——“爱的凌迟”。她对母亲是嫌恶的,嫌恶母亲的无能、弱势、唯唯诺诺。以至于当她知道父亲和段绫卿同居后对母亲咬牙道:“你别得意!别以为你帮着他们来欺负我,你就报了仇——” [3],而一向软弱的母亲听了“脸也变了,刷地打了她一个嘴巴子”。整个家庭的矛盾冲突在这时完全凸显出来,许峰仪因逃避这不伦之恋的出走、小寒因丧失父亲的爱后的疯狂、许太太对女儿恶言恶语的愤懑,家庭的三个方面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

关于父爱的文章范文第5篇

《背影》所写的是父亲为儿子送行,这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那是1917年的事情了,因祖母去世,作者和父亲双双回到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回北京学校读书,便同行到南京浦口。他一路对“我”关怀备至,一直把“我”送到车厢里,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挚爱情感,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从而展现了人世间最普通而又最珍贵的美好感情。

《背影》注重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而是于质朴中见真情。

《背影》所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连串平凡而细小的事情:奔丧、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但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用朴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厚情意。如写父亲“攀”“缩”“倾”爬月台的动作,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儿子无限的感动之情都融合在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之中;又如父亲买橘子回来,离开前说:“我去了,到那边来信。”父亲的背影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些叙述、描写中都饱含深情。除动作、语言外,作者还通过四次流泪诉说自己复杂的感情。这四次流泪步步深入地把“我”的感情以“泪”的形式表露出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庭不幸境遇的悲哀;对父亲的关爱的感情;对父亲老境的疼惜。这种复杂的感情一时难以倾诉,只能以眼泪来平衡内心情感的起伏。这些泪流得自然,流得感人,令读者无不为之心酸。这种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背影》除了感情真挚外,其严谨巧妙的艺术特色,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效果。

《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来构架全文,开头首先点出“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突出了“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接着写祖母去世、父亲亏空、家境惨淡等,这些为父亲送别作特定背景的交代。途中父亲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到车上挑座位等,这些细节描写都与后面即将出现的背影相关联,为它的出现进行了多层次的烘托、反衬、渲染,以慢节奏酿成“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氛围。在作者为“背影”的出现层层铺垫后,就正面刻画了背影。作者以被父爱温热的心灵与眼睛,体察和描述买橘子的全过程,笔力千钧地从体态、穿着、步履、动作几个方面勾画动态的背影形象,既把父爱推向至极,又把“我”对父亲的爱推向高潮。这一部分用快节奏推出背影的特写,让这诗意形象抹上润湿的、晶莹的泪光。文章的最后写怀念“背影”,那一回父亲的背影使儿子始终难以忘怀、刻骨铭心。尤其是眼前接到父亲患疾的来信,自己却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守护在老人身边,因而更感到无以尽孝的遗憾和痛苦。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了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背影的再度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浓烈的感激、自咎与思念的复杂情绪。从而有力地回应了全文,又为我们留下了颇耐咀嚼的无穷韵味,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朱自清为人淳厚、朴实,体现在语言艺术上也是通俗平易,朴实自然,亲切流畅,充满着溢于言表的真挚感情。在《背影》里,作者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深情。如文章里记叙父亲的话语只有四处,寥寥一两句,都非常简单。

在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时候,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到了车上,请父亲回去的时候,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时,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走了几步回头看我时,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多么朴实的话语,但这里头含蓄着多么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谁都能辨别得出。我们读到这些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亲切的声音。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至诚”和“写实”是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这篇散文所抒发的感情是哀伤的、忧郁的,作者通过朴实的话语倾吐了心中淤积已久的感情,自然流露出对父亲诚挚的爱,从而呈现出情深意厚、纯朴自然的风格。正所谓:“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杨振声半个世纪前对朱自清的散文作出这一评价,确实是深中肯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