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课稿的格式

说课稿的格式

说课稿的格式

说课稿的格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讲学搞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 课堂改革

当前,一提到课堂教学改革,可谓教育战线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一片忙碌;各式各样的课堂改革模式粉墨登场,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热闹。这种锐意改革的精神是可喜可贺,值得庆幸和称道的。教育教学要改革、要创新,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赋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神圣使命。然而,在探索和追求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可能存在一些盲目跟从、盲目追赶、盲目迷信现象,比如,对于某些地方的所谓的课堂改革成功经验,不加分析,不加借鉴的学习,照搬推广等等,会不会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呢?

当下,某些地方一提及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们就会想到讲学稿,就会想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讲学稿”这三个字,已是耳熟能详了。个别领导认为,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值得大学特学,大推特推,有些地方是一窝蜂而上。

湖南省江华县是2009年开始发现这种课堂改革模式的,2009年秋教育局开始对各学校行政管理员提出了,要学习和借鉴这种课堂改革模式,2010年上半年开始试点,下半年在全县铺开,2011年上期全面“启动”,目前,用教育局某些领导的话说,这项课改活动向纵深方向推进,已进入达标阶段。据了解该县为了推进这项改革,已派出各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上千人次到江苏、山东昌乐二中、山东潍坊中学、岳阳许市中学等学校参观、考察、学习;同时还请来名校、名教授、专家进行讲学,请名校优秀教师到江华上示范课,对该县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教育局的倡导下,各校也纷纷效仿,自发的“走出去”取经;可谓倾巢而动,用心良苦,决心之坚定。

据悉,讲学稿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在新课改过程中首创并经过长期探索、完善而汇集成的有效课堂教学研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教学研文本,是教学研合一的载体。在东庐中学,“讲学稿”由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上课时老师按照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情况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而主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讲学稿”就是学生的作业和复习资料。“讲学稿”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

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理念上来,东庐中学的改革模式是可行的可取的,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致力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是勿庸质疑的。但是,东庐中学的这种改革模式是唯一的成功经验吗?这种改革模式是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校效用呢?是不是适合所有教师所有课堂?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科的课堂教学?这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时间安排上、以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上讨论这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某校的课程表(图1)和作息时间表(图2):

图1

图2

从课表上看,一天11节课,11节课中至少有4节课是主课,在搞课改的学校里,这些课是要讲学稿上课的,那么,这四节课学生在课堂是非常紧张的:自主学习、小组展示、合作探究、小组评价、当堂训练等,整堂课充满“你死我活”的竞争,因为学校考评学生成绩就是讲学稿的完成的情况,课堂直接给小组打分量化。这四堂紧张的——所谓生动活泼的课上下来,学生除了要上所谓的副科外,还要抓紧时间,完成第二天的讲学稿。每个教师在每天的上午末节课和晚自习课时,要给学生发第二天的讲学稿,学生得按时完成,不然,第二天上课时,就得不到分,就会挨批。这样,学生的感觉是讲学稿满天飞,应接不暇,一看到老师就知道老师要发讲学稿了,一看到老师,就知道任务来了;一看到讲稿就紧张起来了;一见到讲学稿,就要头痛了。一天要上这么多紧张的课,一天要做这么多讲学稿,这样的学习负担对于身心正处在发育和发展的学生而言,是不是太重了,是不是有点残酷了呢?久而久之,学生会不会疲劳、厌倦呢?久而久之,会不会对老师精心撰写的导学搞不以为然呢?看起来是把学习自交给了学生,可学生能承受如此超负荷的重任值得商榷。

其次,我们从教师的职能与学生的发展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可行性。

古时,人们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俗的说法,教师教书育人的,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从教书育人这个层面来看,在以德治国的新形势下,“育人”已赋予人民教师更为崇高的使命。那么,怎么才能既教书又育人呢?无疑,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渗透德育,如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生活,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而且要身体力行,以人格的力量来感染学生。

但是,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教师这个育人的职能。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环节是:①课前预习导学;②课堂展示;③课堂学习研讨;④课内训练巩固……时间很紧,所以,这样的课堂要求“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而主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教室里,桌椅成小组,每堂课每小组有展示员,有点评员;每堂课由课代表代教师主持课堂教学,可以说一堂课主要由学生表演,教师只是个旁观者,即所谓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由于学生在自学时,是看书,查找资料完成的,所以到头来,真正要老师讲的是少得可怜的了。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空前提高了,很显然地,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中所担负的职责明显淡化了。然而,学生是从书本上找到答案的,讲学稿上的答案是照抄的,我们能说学生会了吗,掌握了吗,他们真能把所要学的知识巩固吗?这肯定是个问题。

所看到的导学稿撰写模式如此: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些填空题或简答题)——合作探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答题)——拓展延伸(教师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设置一两个综合性较强的思考题)——当堂练习(教师设置一套测试题题量10个左右)——课堂小结——学后反思。

所听过的用导学入上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1、铃声响前,由教师或课代表或学习委员,板书学习目标。

2、教师根据全班学生分成的X组,把“自主学习”题分配给各组,各组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二、课中教学:

(一)自主学习阶段

1、铃声响后,教师简单导入(有的学校由培训好的课代表组织),接着齐读“学习目标”。(2分钟左右)

2、齐读学习目标后,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题;(5分钟左右)

3、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其实是相互对答案;(3分钟左右)

4、接着,学生开始按教师分配好的任务对“展示”的答案进行点评、打分。(学生必须像节目主持人一样说话:“现在我代表某某组对某某组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我点评完了,大家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5分钟左右)

(二)合作探究阶段

1、学生起立,对导学稿中的“合作探究”题进行讨论,小组内统一答案。(5分钟左右)

2、小组展示,点评。(方法同上)(10分钟左右)

(三),延伸拓展阶段(与(二)方式相同8分钟左右)

三、当堂练习,方法差不多也和“自主学习”一样进行,给说答案,给人点评。(5分钟左右)

四、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看看上面这流程,我们不难发现,导学稿写得很合理,很有条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要完全交给了学生,体现了课堂教学学生的主置。但认真一想,不对呀!教材与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机体,却被无情的截剪分离了。知识的系统性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课堂教学在学生杂乱无章的忙碌中耗尽,最后一堂课下来,得到的是零零散散的知识点,一点一点的,如是继续几堂课,学生的大脑里就乱糟糟的了。

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导地位没有了,教师已从实质上的意义中隐退了,他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高深的人生见解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了,他们从前台退入了后台,他们缺席了,被淡化了。

其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人格力量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诚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优点,“教无定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各自的风格,各自的特点,教师也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正因为这样,教师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身体验,引导和感染学生,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各式各样的人才。“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正是说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所在。我们既要鲜花,又要绿叶。我们不能过多的约束教师的个性,教师可以选择认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如果,片面的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出的学生,就是千人一面,完全是课本里复制过来的知识人才,那还谈得到什么创新呢?

因材施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教育教学原则,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水平、不同素质的教师,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求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灵活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我们怎么可以强迫教师采用某一种所谓的“成功模式”呢?这不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况且,我们不是提倡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吗?你把模式统一了,教师还用得着创新吗?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被瓦解、被否决,弄得不少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课堂,怎么样上课才像上课。更严重的是,教师们本应当有自己的个性,本应当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本应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同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好,大家都一样照搬一个模式,用一样的模式上课,这不仅剥夺了教师的创新、改革权利,而也极大地扼杀了教师们的创新能力,这样他们怎么提高?如果用模式来夺迫教师,那只能是对教师教学的束缚。照搬别人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改革,尤如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到别人的长处,还把自己好的东西丢掉。

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来看,正如上面所谈到的,在学校里整天都很紧张,在教室里整天应付讲学稿,成了做讲学稿的机器。不难想像,每篇讲学稿,就是一张试卷,讲学稿是“小考”,月考是“中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是“大考”。可以说学生天天在考试,节节课在考试,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学习疲劳”,久而久之会厌学,逃学,不少学生会为了完成任务和应付评价,照抄答案,弄虚作假。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感受不到教师的人格力量,领教不到教师谆谆的教诲,领略不到教师的渊博知识和人生风采。一切都是书本知识,一切都是查找答案,尽管也有所谓“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尽管课堂因争论而热闹,但最终沉淀下来的东西,却是那么的枯燥和没有活力。同时,由于整天忙于做题,说题,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同学间的交流局限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与老师的交流在只能在课堂上提提问,这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呢,也是值得怀疑的。

说课稿的格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讲学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近年来,讲学稿在中学教学中的使用和推广,堪称风靡。同时,由于讲学稿优点比较突出:加大集体备课,增强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教学过程设计比较严谨,使课堂的有效性更为加强;使课前、课后的安排更为明晰化、具体化,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等等。这些优点,使讲学稿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学生在教师的结构性设计中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明显提高了学校的 “显性教学成绩”。但笔者认为,如果讲学稿的设计不够合理,以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以及在课程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很可能会使讲学稿的使用更大程度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变相回归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中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教学违背素质教育的潮流。下面,笔者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为例,从讲学稿的设计、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课堂衔接和课后反馈方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教育缺失之现象。

一、讲学稿的一般设计结构与情感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在笔者见到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讲学稿的结构设计中,一般以这样两种方式呈现。

第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这几个主要部分,“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基本内容;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即“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总结或者反思”等几个部分内容。

这种模式明显受到东庐、洋思等在讲学稿的使用比较早、又被认作范例的学校的影响比较深。这种讲学稿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不是落实教材知识,没有一个专门的环节,能够比较系统地体现出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下功夫。可能有同仁会拿“课堂学习研讨”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疑义,强调“研讨”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等,以论证达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的效果。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设计上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授课的一个基本线索,从而剥夺了“研讨”这一比较模糊的 “外衣”。

第二种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以相对比较呆板的方式呈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新课标理念。其出发点是有意义的:(1)想以讲学稿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2)因不敢或者不愿违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在讲学稿的设计中做了对 “三维”目标的有意识保留。基于对以上两点的考虑,这种模式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稿一般在 “教与学的目标”这一部分中,罗列这一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知识点,使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理念有了 “文字式”,而“优”于第一种讲学稿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不过又成了教师上课的线索,夹杂一些所谓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而回归了第一种模式;“教与学的总结或者反思”在普遍程度上流于形式,就是在落实 “知识与技能”也没有发挥原本的作用,就不用说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 “隐性效果”了。

二、以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情感教育的程式化缺失

初中《历史与社会》原本是一门文科综合课程教材:课程的最终目标大多被描述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多从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中汲取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重视历史科在社会课中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这一课程的基本教材特征要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生动、活泼,应当呈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应当体现课堂教学模式的非模式化。

讲学搞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加剧。下面分析使用讲学稿使课堂教学出现程式化的几个原因:(1)讲学稿的编写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次备课的质量大大降低,这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变成了对讲学稿的简单 “解读”。一般情况下,一份比较合格的讲学搞的定稿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主备人出初稿―备课组讨论―主备人根据讨论结果修改―二次讨论―二次修改―定稿 ”。这样认真完成一份讲学稿,对本人主备一课时是相当充分的,但非主备课时就会相对陌生,课堂教学很容易因使用他人的讲学稿而无意识程式化。(2)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编写讲学稿就已经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再加上处理课堂的灵活性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使课堂教学的程式化更为明显。(3)讲学稿本身的结构性比较强,学生思维在课前预习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结构化,更加加剧了课堂教学的程式化。

在程式化比较突出的课堂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往往被程式化缺失。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在讲学稿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没有专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结构性内容,而被课堂教学所忽视;(2)可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巩固和落实“知识与技能”为目的而设计专门活动呈现出来,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的专门评价而被淡化;(3)可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程式化方式,像“知识与技能”一样以“文字式”显现出来,而无法内化为情感教育本身而缺失。

三、课程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与情感培养的割裂性缺失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较其他学科,以更为完整的、更为系统的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在教材的呈现顺序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成长需要。这就使《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不能被认为割裂。然而,在讲学稿盛行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课堂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而出现情感培养的割裂性缺失。

首先,在讲学稿的编写上,因为缺乏对情感教育系统的安排,而出现割裂性缺失。由于讲学稿制作本身的复杂性,讲学稿的编写往往以课时为单位,加上课堂讲学往往是比较紧凑的,这就使一个单元的内容往往被不同的教师分为几个课时,以几个讲学稿(甚至每个讲学稿带有不同教师的风格和教学思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编制出来的讲学稿往往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割裂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知识的逻辑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往往是最容易的编写讲学稿的过程中被遗忘的部分,在不同教师编出的讲学稿中就更容易被遗忘、被断层。这一遗忘或者断层,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使在编写讲学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系统性,也可能因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式化而被环节性割裂缺失(本文第二部分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论述)。

说课稿的格式范文第3篇

一、说课的技术含量

说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怎样设计教学,另一个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要通过“说”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写。当然,在说之前必然有写的过程,不过,写出来的说课稿与说出来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仅在格式上有差别,在表达上也有很大不同。这大概类似于小说与剧本台词之间的区别,一些说课稿中有“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等格式和体例,这种体例在口头上不能照着读出来,如果被生硬地“说”出来,就会让听众很不自在,很刺耳。如果把它转换成口语说出来就比较好。例如,把“说教材”改成“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把“说教学设计”说成“下面我再说一说我是如何设计教学的”等,既让听众听出清晰的说课层次,又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每个段落之间的过渡语要精心设计,过渡要自然、巧妙。

在说课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为“怎样设计教学”和“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这两个问题服务的。

教材分析部分要讲明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以阐述,还可以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说。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也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中的核心部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的。

“教法”与“学法”不适宜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说,把教法与学法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来说是最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脱离,血与肉分离就不成为生命体,不能出现前面是一大堆的理论轰炸,后面是干巴巴的教学过程的罗列。如果一定要把教法与学法单独列出来说,也只需简要地作个说明,不要花太多的时间。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部分,是说课者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说清楚安排了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环节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三条线索来阐述效果会比较好,能让听众清晰地知道说课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及设计理念的概括说明能引起听众对说课者所说内容的再认识,有利于提高听众对你的评价。

无论是新版教材还是旧版教材,都要说出新意。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会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作些“改进”。如果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进,必须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搞清教材的编排意图,要明确说出改进的理由及优势,绝不能任意“改进”教材。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教育家的经典名言一定要用得恰当,不能出现错误。

二、说课的讲演因素

说课这种形式和上课一样,同属于舞台艺术,尤其是说课比赛,是稍纵即逝、不允许回过头来重新开始的,所以有人称它一门是遗憾的艺术。说课者要有演讲的风度,讲究舞台形象,要抬头挺胸落落大方,衣着得体不夸张不平俗,可稍作修饰切忌浓妆艳抹;不能有习惯性的动作和口头禅,要有意识地借助目光和表情与听众交流;要声音响亮,语言流畅,富有穿透力。说课时要脱离教材,能脱离说课稿一气呵成效果最好。有的人先是看着说课稿子说,后又停下来翻教材看看教材再接着说,这会让人觉得你很不熟练,准备匆忙,底气不足。即使是自己感觉很熟练了也不能把说课稿晾在一边“裸说”,防止由于紧张等原因一时“忘词”,适宜把说课稿拿在手中脱稿说,既胸有成竹又能以防万一。

三、说课的礼仪成分

开始时适宜用一些对听众的问候语开场。比如“各位评委,大家好”,或者“各位评委,辛苦了”“各位评委,请多指教”等,问候的同时行弯腰鞠躬礼也是可以的。结束时要有个收场,有个交代,与听众告辞,适宜说一两句谦虚的话,体现出自己有虚心学习的诚意,当然也不能低三下四,要不卑不亢。比如,“我的课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评委耐心地听完我的说课,还请各位评委多多指导、批评”等,切不可“请各位评委高抬贵手”“我很有信心取得好成绩”,或者表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值得注意的是,自我介绍时只能说“我叫×××,是几号选手,来自哪个单位”。如果是参加说课比赛,你的单位又不是很出名,干脆不要说来自哪个单位。切不可以这样:“首先请允许我作个自我介绍,我……”介绍出很多能证明自己业务能力的荣誉和经历。这是说课的大忌,因为实际说课的情况很可能与你的荣誉有差距,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四、说课的表达技巧

说课比赛不同于一般的说课,最好是站着说,不要坐着说;更不能把两手支撑在讲桌上弯着腰低着头看稿子读说课稿,也不能大范围走动或身体大幅度晃动摇摆;可以把说课稿拿在手中看着稿子说,但不能读说课稿,是说不是读;要始终坚持用普通话来说,不能刚开始时普通话讲得很标准,后来逐渐回到方言上。说课全过程的语速和声音高低应该有起伏、有轻重缓急、讲究抑扬顿挫,说课者要有意识地控制好高潮与低谷。

说课时要坚持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话,不能用“教者”“教师”等来讲述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情况的预设要多用“如果……我就……”的假设句,不要说“学生肯定会……”。

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说课稿的格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Flash;设计;制作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其中在职业学校教学领域中就有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能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素材有机的结合,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以其生动直观、传达信息量大等优势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种类繁多,其中Flash由于其易于传播、交互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多媒体课件的重要开发工具。它具有其他课件制作软件所不能比拟的综合设计性能,具备完善的媒体支持功能,它能导入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各种媒体,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所涉及到的事物,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事物形、色、声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知识,感知世界,并且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更使教学有难有易,增加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备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Flash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教学设计

这个步骤是课件设计的重要步骤,课件效果的好坏,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该步骤中应该选好课题、仔细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资料。

课件内容的选取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教材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一个优秀的课件不能只是教材的简单演示,而应该增加它的生动直观的作用,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很关键。选题的同时,还必须分析和确定课题实施所能达到的目标,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特别注意要发挥Flash多媒体课件的特长,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

2.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的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在Flash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中,脚本设计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

脚本的设计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稿本的设计,文字稿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的。编写文字稿本时,应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第二步是编辑稿本的编写,编辑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稿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稿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

3.课件素材准备

收集素材是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素材准备不充分,会延长课件制作时间,影响课件的最终效果。

素材可以概括为视觉、听觉和视听觉三大类,根据素材的存放方式和在课件中的不同作用,又可细分为数字、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解说、音响、配乐、影像等。

3.1数字、文字和文本

数字和文字一般在课件编制时可从键盘录入,而文本通常利用文字处理软件预先编制成文本文件存放在磁盘上,供课件制作时是使用。

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文字,其表达内容应精确、简洁、有力,除了对文本词义的斟酌以外,还应该认真考虑字体、颜色、大小、式样和位置等等。

3.2图形和图像

不同的课件制作软件所能识别的图像格式也不相同,因此,采集或制作图像时,就应根据Flash软件所允许的格式选择图像制作工具,或者事先用一些图像编辑软件对图像格式进行转换后使用。

3.3声音

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按内容可分为解说、音响和配乐三种。

解说是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媒体的解释和说明;音响即效果声,如风声、雨声、动物叫声、车辆声、哭笑声等;配乐可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等。声音采集好以后,利用一些软件工具对已有的音频进行编辑处理,不但可以实现诸如将两段声音依次连接、混合等特殊要求,还能对一段声音进行添加回音、改变频率、插入静音、交换声道等处理。

3.4动画

演示物体运动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有效方法是动画。而Flash软件本身就是以设计制作动画为主的。

3.5影像

影像素材是指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的一种既有声音、又有活动画面的文件,通常影像素材需采集和编辑后方可使用。影像编辑软件Premiere是一个首选的工具,它集采集、编辑、创作为一体,不仅能对多种视频格式的影视素材进行创建、录制、非线性编辑与合成,还可以增加各种特技效果、镜头过滤、字幕、音响效果等。

4.课件制作过程

制作课件是对已经创意好的脚本进行最终加工完善并形成产品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媒体组合,而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非常强的动手能力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制作时一定要文字规范、图像清晰稳定、构图与色彩使用正确,要保证在运行时平稳流畅,可控性好,可靠性强,利于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便于教师操作使用。制作时,依据脚本,遵循制作原则,耐心细致,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及时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

该步骤中利用Flash将课件素材进行有机的地整合,实现各程序的正确运行和分支间的跳转,需要使用简单的脚本来实现。一般制作步骤大体如下:

(1)确认内容、模块和制作风格:根据前期的教学设计和脚本设计规划好课件的内容和模块的划分,以及制作风格的确认。

(2)场景舞台设置:创建Flash文档,设置舞台尺寸,导入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素材,制作背景图和背景效果。

(3)制作每个模块的影片剪辑:将课件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制作成一个影片剪辑单独存放。

(4)整合模块:在场景时间轴上新建一个图层,从第二帧开始,一帧一帧按照顺序把制作好的模块影片剪辑添加进去,并且在每一帧上都添加一个stop的代码。

(5)导航菜单与模块链接:在场景舞台适当的位置添加导航菜单,并设置好各模块的链接。制作时要注意界面友好,链接方便,操控性强。

(6)完善细节的修饰:检查各模块内容页面的各个元素是否正确。

(7)打包:将最终做好的课件打包,变成一个可以脱离创作环境使用的实用课件。

5.使用反馈与修改

一个课件的好与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得出结论,课件制作完成后,应用于课堂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将课件加以修改,从而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制作的课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这样的课件无疑是失败的。一个课件完成后,一定要经过反复的修改与不断的完善,进而获得更加出色的教学效果。 [科]

【参考文献】

说课稿的格式范文第5篇

根据课标的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应使学生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因此,我们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

能力目标: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交往与沟通;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现象及危害;懂得友情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本课的学习分导入新课、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以致用、拓展升华等5个环节。在共同探究环节,笔者创设了一个前后连贯的、完整的故事情境。为使故事情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与备课组一起,四易其稿来精心锤炼故事情境。

【第一稿】

围绕《小英的困惑》,分五部分展开。

故事情境第一稿的创编思路是:第一,优质高效的课堂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此,教师应该在锤炼教学情境上狠下功夫。第二,故事情境要生动有趣,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第二稿】

通过集体研讨,大家发现第一稿存在如下问题:其一,价值导向不够正确。整个故事的基调是“困惑”,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交友困惑太多,因此有可能导致学生不愿交往。如果结果是这样,那就与本课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了。如《小英的困惑》(二)的故事情境是损友影响学习,需要学生学会处理学习与交友的关系。这不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友情有助于学习。《小英的困惑》(四)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友情给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获得幸福和欢乐,但故事情境却是友情带来气恼,因此也很难实现设计意图。其二,第五部分是以小英来信的形式出现的。通过信件的形式叙述故事虽然比较新颖,但是感觉这样的故事表述不够连贯,形式也不够协调,因此有必要修改。

为此,在第二稿中,我们把故事题目由《小英的困惑》改为《小英交友的故事》,由突出“困惑”改为突出“交友”,使标题导向更明确。同时,为每个故事设计了小标题:交友的渴望、交友的甜蜜、交友的苦恼、交友的误区、交友的幸福。

创编第二稿的经过启示我们:第一,故事有没有小标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创编故事时设置清晰简洁的小标题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第二,对于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应该反复斟酌,特别注意词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第三,精心锤炼故事内容,使其趋于合理、科学。

【第三稿】

集体研讨认为,这个故事的小标题用词如“苦恼”“误区”有些生硬,不够生活化、口语化,并且“交友的甜蜜”和“交友的幸福”在形式上也有所重复,因此第三稿把小标题改为:(一)我这是怎么了;(二)我尝到了甜头;(三)我获得了快乐;(四)我留下了悔恨;(五)我成了“阳光女孩”。

第三稿还有一个大的变动,就是把第二稿第三部分“交友的苦恼”改为“我获得了快乐”。在这里增加了以下内容:

“有一次,我参加演讲比赛,预选时成绩平平,只是勉强进入决赛。我打算放弃,小梅却说,只要充分准备,你肯定能行。在她的鼓励下,我在决赛中终于取得了好名次。”

增加这一内容,对于学生认识友情的作用将大有帮助;在这里还删去了“我感到太苦恼了!我有困难,好朋友不但不帮忙,还批评教训我,真是岂有此理”,而增加了“多亏小梅的帮助,使我及时改正了错误。我应该谢谢小梅,她使我获得了交友的快乐”。这样一加一减,大大强化了故事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

创编故事情境第三稿的经过启示我们:第一,故事仅有清晰简洁的小标题还是不够的,应该使小标题更通俗易懂、更贴近学生、更具有情感冲击力。第二,应该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识,不能认为所创编的故事已经尽善尽美、无懈可击了。在故事基本定型后,还应该反思故事的合理性问题。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