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唐彦谦诗歌 用典 用事精切 遗神取貌 以人喻物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据事”、“援古”即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现象。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基本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说没有用典就很难想象中国古典诗歌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唐彦谦作为晚唐一位比较独特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上的成就很大部分有赖于他对诗歌语言的精心锤炼。而唐彦谦诗歌在语言上的特色,全得益于用典。《洪驹父诗话》曾云:“……唐彦谦诗最善用事。”此番评价很是中肯,道出了唐彦谦诗歌语言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即工于用典。

张戒《岁寒堂诗话》云:“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颜延之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促进了诗歌的律化。杜甫诗歌用典法门万千,是唐代杰出的大师。至晚唐,李商隐则成为唐代用典最多的诗人。杜甫用典精切,强调典故中历史与现在、神话与现实之间的相似性,使得用典达到了“水中着盐”的效果,所以诗歌醇厚、韵味无穷;而李诗用典本着“遗神取貌”的原则,是对典故的背离和超越,并将用典和比兴、联想等艺术手法结合,形成“二重比兴”的结构,使得用典隐僻幽曲,所以诗歌委婉含蓄。

唐彦谦在诗歌用典上可谓是集杜甫和李商隐之所长。《唐才子传・唐彦谦》云:“发言不苟,极能用事,如自己出。……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升庵诗话・唐彦谦诗》云:“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谕悠远似李义山。”此二家评论虽侧重点不一样,但正说明了唐彦谦在用典上,既学习杜甫又学商隐,学前者之用事精切,醇厚而有韵味;又慕后者之“遗神取貌”,隐僻含蓄。用事精切使诗歌语言呈现精工醇雅的特色,而遗神取貌则使诗歌语言典丽雅致。

一、用事精切

唐彦谦诗歌大量用典,其中以绝句和律诗为代表。用典娴熟,往往以一对连接虚词或实词贯串两个在意义上毫无关联的典故,使这个典故组形成对仗共同表达新的意义。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意地嵌入辅助词和驱遣典故,在这一点上唐彦谦和杜甫相似。此外,唐彦谦用典精切,用典无论是从字面还是内涵上看,都有一定的讲究,强调二者的切合,即相似性。为方便论证,现将用典情况列表如下表:

①上句用向秀事,典出《文选》卷十六。晋时,向秀、嵇康、吕安共居于山阳。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重经山阳故居,闻“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嘹亮,追思拔粲窝缰好,感音而叹”,因做《思旧赋》。下句用雍门周鼓琴事,典出《说苑・善说》,战国时齐人雍门周善鼓琴,能以琴声打动人心。曾为孟尝君弹琴,使孟尝君流涕郗[,“若破国亡邑之人也”。唐彦谦面对山河异主、国破家亡,内心伤感不已。诗人将“河里笛”与“雍门琴”对举,撷取事典中最具特征的意象进行暗示,并用“不关―应倍”这组表示转折关系的词组贯穿其中,将两个毫无关联的典故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满腔难遣的忧愁不是因为亲朋间的生离死别,而是来自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用事十分精切,句式工整,语言厚重有韵味。

②典出《世说新语・轻诋》:“褚太傅南下,孙长乐于船中视之。言次,及刘真长死,孙流涕,因讽咏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褚大怒曰:‘真长平生,何尝相比数?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孙回泣向褚曰;‘卿当怜我。’”诗人以孙绰自喻,以刘从骼钿隆S谩叭伪弧薄“重将”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加强语气,表明坚决的立场和态度。

③上句典出《南齐书》本传,南朝时齐尚书驾部郎庾皋之风范和润,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瀹韭、生韭杂菜,人戏谓其食有三九(韭)二十七种。下句典出《南齐书・周J传》,文惠太子曾问J菜食何味最胜,J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诗人择出“庾”、“周崧”熔炼其中,用动词“卑”、“笑”连接,既简洁,又直接突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④上句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下句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曰‘f’。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失秦鹿”乃失天下之意,诗人用以指武则天以周代唐,用“贾生”喻褚遂良。“秦帝鹿”和“贾生雕”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但诗人用“既迷―难问”这对转折递进词组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将褚遂良因忤逆武则天而被贬荒远之地,致使大唐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而忠臣良将客死他乡,无人问津这一连串的史实浓缩到十个字当中,作者对一代忠臣良将的遭遇的同情和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⑤上句典出《东观汉记》卷二三,隗嚣部将王元说嚣曰:“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下句用汉建章宫代指唐室宫殿。将“函谷关”和“建章宫”两个地名对举,实指边疆战场和中原朝廷。用“不见―俄惊”带有强烈转折和对比意味的动词词组将二者贯穿起来,写出了诗人目睹黄巢起义之迅速的震惊之感,对唐王朝将领之无能的愤慨,以及对唐室江山毁于一旦的扼腕痛惜之情。

由于强调典故和所述之事的相合性,并用具有转折、递进等意义的动词或虚词联合二典,唐彦谦这些诗歌的语言显得精工而又醇雅。

除了用一些连接词将两个典故贯穿起来,翻出新意外,唐彦谦诗歌中,还有大量的一事一典模式,此种用典方式,对仗工整,严整精切。如《蒲津河亭》:

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此联用典模式和《兴元沈氏庄》颇为相似,但亦有过人之处。上句用张骞事,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封博望侯,汉武帝曾命他探寻黄河之源。后人又将海客乘槎泛海至银河的事附会与张骞,遂有张骞乘槎至银河之说。诗人此处借“博望水”指黄河,写诗人于河亭眺望黄河,看到河水漫漫,烟雾缭绕,苍茫无边,天地融为一体,恍惚间博望乘槎如真在眼前,使得诗人顿生向往之心,遂引出下联“孤棹夷犹期独往”句来。下句典出《左传》:“ビ卸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诗中“文王避雨陵”即ド奖绷辏在蒲津之东。亦为诗人登高所见之景。“烟横槎水”和“日上雨陵”不但属对分外精工,而且于寥寥数语中尽显诗人思乡怀古之情。冯班评这首诗云:“略点‘乘槎’、‘避雨’两故事,‘烟横’、‘月上’二字,含却古之无限感慨,如此用事,千古不得一句也。”许印芳评曰:“后半讥其重武轻文,妙在语无痕迹。”

再如《长陵》: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g。

上句用汉高祖事,典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下句典出《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g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诗人借此二典讥讽汉高祖刘邦虽生前打下万里江山,至高无上,不可一世,但死后陵墓却免不了被后人所盗。“耳闻”和“眼见”同为主谓结构,“明主”和“愚民”都属名词,对比意味强烈,“三尺”和“一g”乃是数字入诗,如此之工巧,真天工之笔也。历来的诗评家对此联评价极高,如《石林诗话》云: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虽不类,然亦不亦杨刘为过。如唐彦谦《题汉高庙》(笔者按,《长陵》有选本亦题作《题汉高庙》):“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g。”(《叶先生诗话》下有‘每称赏不已,多示学诗者以为模式。三尺、一g’十八字)虽是着题,然语皆歇后。

像这样的佳对、巧对在唐彦谦的作品中为数不少,如“寒烟陈后长门闭,夜雨隋家旧苑空”(《萤》),“敢同俗态期青眼,似有微词动绛唇”(《绯桃》),“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离鸾》)等。这些佳句巧对,往往因为有声、有色、能比兴、能含蓄、语言精工醇雅而又韵味无穷为历代读者所把玩品味。

二、遗神取貌

唐彦谦诗歌用典工整精切,充分利用了典故作为修饰性词语在诗歌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价值,除此以外,唐彦谦还善于对所用典故“遗神取貌”。“遗神”即遗典故本身的内在神韵,“取貌”即取典故精深缛丽的外在之貌。“遗神取貌”的最终效果是造成了诗歌语言典丽雅致的外在美。这种类型的典故模式主要体现在其爱情诗和咏物诗上。

在涉及爱情内容的诗中,唐彦谦所选的典故意象作为表现这一内容的诸多美丽意象和词藻之一种,大多具有精美褥丽的特色。如其《汉代》:

汉代金为屋,吴宫绮作寮。艳词传静婉,新曲定妖娆。箭响犹残梦,签声报早朝。鲜明临晓日,回转度春宵。半袖笼清镜,前丝压翠翘。静多如有待,闲极似无。梓泽花犹满,灵和柳未凋。障昏巫峡雨,屏掩浙江潮。未信潘名岳,应疑史姓萧。漏因歌暂断,灯为雨频挑。饮酒阑三雅,投壶赛百娇。钿蝉新翅重,金鸭旧香蕉。水净疑澄练,霞孤欲建标。别随秦柱促,愁为蜀弦么。玄宴难廖痹,临邛但发。联诗征弱絮,思友咏甘蕉。王氏怜诸谢,周郎定小乔。黼帷翘彩雉,波扇画文鳐。荇密妨垂钓,荷欹欲度桥。不因衣带水,谁觉路迢迢。

作者铺排了大量的典故:“梓泽之花”、“灵和之柳”、“萧史弄玉”、“潘郎貌美”、“周郎小乔”、“巫山云雨”等,作者并不关注这些典故的本意,而只是取其外在形貌,而典故本身辞藻的精美和艳丽使得诗歌语言呈现出绮丽典致的特色。如“玄宴难廖痹,临邛但发瘠”上句典出《晋书》,玄宴,指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宴先生,有高尚之志,以著书为务,后得风痹症,犹手不释卷。下句用司马相如典。司马相如晚年得消渴病,后死于此病。作者此处仅仅是以此二人比喻男主人公,暗示其生病。又如“障昏巫峡雨,屏掩浙江潮”一联用“巫山云雨”典。“巫山云雨”本指楚襄王和神女之情事,后人多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故事。唐彦谦却用这个典故来形容女主人公卧室内屏障上山峦叠嶂、烟雾缭绕的图案,属于典型的“遗神取貌”。但是由于“巫山云雨”这个典故本身指向性是非常确定的,即指男女之间的之事,因此透过描绘着巫山云雨状图案的屏风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美艳异常的佳人,进而联想到她和她的情郎之间的香艳情事。所以,诗歌虽不言及男女之间的情事,却处处弥漫着香艳华丽而又浪漫的气息。

唐彦谦这种对典故进行“遗神取貌”的手法除了应用于爱情诗外,在咏物诗中表现亦为明显。如描写月光:

雾静不容玄豹隐,冰生唯恐夏虫疑。

上句典出《烈女传・陶答子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远害。”该典故原意是劝人藏身远害,后被用来喻指隐居。而到了唐彦谦的笔下,这个典故的深意已被舍弃掉,而是活用典故,形容月光如此皎洁,即使玄豹也再难隐藏它的身影。下句典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与冰者,笃于时也。”原意是指夏虫寿命很短,经夏而灭,不可能知道生于冬天的冰雪,所以不可与之谈也。此处诗人用来形容月光分外皎洁冰凉,夜间的一切都笼罩在月亮的霜华之中,远远望去,像结了一层薄冰一样,不得不使只存活于夏天的虫子怀疑自己的寿命延长了,已经活到了冬天。诗人遗神取貌,活用了典故,语言显得新颖又生动。此外,由于所选的典故都带有寓言性色彩,因此使得诗歌语言又呈现玄幻而又浪漫的色彩。

又如吟咏红叶:

谢I留霞绮,甘宁弃锦张。

上句用谢I典,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为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诗人此处巧用典故,以谢I所咏余霞之绮丽来喻红叶之绚丽。下句典出《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甘宁为三国时吴大将军,年轻时豪奢任侠,所到之处,舟车侍从,均披锦绣。夜宿,则以缯锦维系船只。离去时,割弃之,以示奢华。“甘宁弃锦”往往用来形容或比喻达官显贵的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唐彦谦却偏偏舍弃这一典故的主要意思,而将焦点集中在甘宁所弃之锦上,以其喻红叶颜色之鲜艳夺目。“谢I之绮霞”和“甘宁之锦张”最初所具有的指向性意义被淡化了,诗人所取的只是典故的表面意思。这一特点在“树异桓宣武,园非顾辟疆”两句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前一句用桓温事。晋大司马桓温北征时经金城,见其任琅邪太守时所种柳树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流涕。这个典故一般被用来指岁月如梭,人事沧桑。而唐彦谦用这个典故并非此意,而是指红叶经冬飘零后,树木由春之翠绿葱茏变成秋之萧瑟飘零。后一句典出《世说新语・简傲》,顾辟疆是东晋吴郡人,历任郡公曹、平北参军。辟疆有名园,闻于当世。王献之曾不经通报,径往游览。唐彦谦引用此典显然已淡化了原典故背景,在诗歌中仅仅指花园而已,和典故无任何联系。

类似的用法很多,如“别轻天北鹤,梦怯汝南鸡”(《春雨》),“天北鹤”“汝南鸡”都属于用典,但都只取典故的字面意思,分别指普通的鹤与鸡,但由于典故本身都有一定的传说性色彩,因此诗歌亦显得迷离绮美。

三、以人喻物

唐彦谦咏物诗用典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以人喻物。诗人常取有关男女情事的典故来比拟所咏之物,所用手法与以上咏物诗一样,即遗神取貌,但由于典故本身的绮丽香艳,因此诗人笔下的香草鲜花增添了几份妩媚与浪漫的情思。如《咏紫微花》,将紫薇比喻成宫妆新成的美人,用“见欲迷交甫,谁能状宓妃”两句来形容紫薇花的妩媚多姿。“迷交甫”典出刘向《列仙传》,传说有郑交甫曾遇二仙女,请得女仙之佩,仙女旋即消失。后人一般用作咏仙凡艳遇之事。此处把紫薇花比做郑交甫所遇之仙女,可谓是风姿绰约,艳丽无比。“妆宓妃”则用曹植逢宓妃及做《洛神赋》的故事,这里用宓妃比喻紫微花,诗谓无人能摹其动人的姿色。唐彦谦只从这些典故中一角切入,只取典故中的一物、一事或一人,而典故本身的整体意义却被忽略不计,可谓遗神取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唐彦谦善于用典是他诗歌语言艺术的最大特色之处,不仅数量多,而且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处理典故,很好地为传情达意服务。其中用事精切和遗神取貌是他用典的两大特色之处,用事精切,则诗歌语言厚重醇雅,气沉而不浮靡;遗神取貌,诗歌语言典雅绮丽,风神摇曳。

参考文献:

[1]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卷三).岳麓书社,1985.

[2]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然后" 话语标记 功能

一、引言

话语标记语是在话语层面表现话语前后单元关系的词或短语,它标示话语结构,对话语的理解起着导向的作用。Schiffrin(1987)给出的定义是:话语标记语是指说话人用来表示言语(或文本)的后承单元,是如何与当前的话语状态相联系(即形成连贯关系coherence relation)的一类语言手段。随着“然后”的高频使用,在会话中已出现了标记化倾向。“然后”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功能复杂,其话语标记功能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

二、“然后”的基本语义及语法功能

纵观汉语的发展,古汉语中的“然”与“后”经过了不断融合的过程在魏晋时期逐渐凝结成了“然后”一词,使用至今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参阅各类词典,“然后”一词的词性在各类词典的标注中并不完全相同。在《精选英汉汉英词典》之类双语类词典中,“然后”大多被定义为副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之类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然后”大多被定义为连词。然而,在实用型词典如《应用汉语词典》中,“然后”则大多被定义为连词兼副词的兼类词。

根据屈承熹(2005)所说,现代汉语中真正意义上的连接词除去“和”、“跟”、“与”、“同”等,其他所谓连接词其实同时也是副词,大多数的连接词的连接功能都是由副词衍生而来的。基于此及对“然后”相关语料的考察,本文将“然后”归为兼类词,其基本语义及语法功能表现在:

1.“然后”表示关联

“然后”可作为关联副词。副词在句子可以存在于句首亦可以存在于主语和动词之间。一般来说,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副词修饰作用要强一些,而位于句首的副词连接功能更强。“然后”在汉语的使用中属于句首副词,有很强的连接功能,起到了一定的关联作用。例如:

(1)你先看看,然后提提意见。

(2)现在呢,先到办事处吃午饭,然后洗洗澡,睡个午觉。

在这两个例子中,“然后”都是属于句首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与此同时,“然后”之前常常有“先”与之照应,由此构成“先……然后”这样的短语。它在例句中标明了前后两个动作的先后关系,连接了上句和下句,有很强的连接功能。

2.“然后”表示条件

“然后”作为连词可以表示条件,连接的条件句不但是一先一后的两件事,而且往往含有有前一件事的发生才有后一件事的意思。例如: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杂说四)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礼)

在例(3)中,“然后”连接了一先一后两个句子,同时“然后”表明“世有伯乐”是“有千里马”的前提条件。在例(4)中,“然后”作为条件,表明有“学”才有“知不足”,有“教”才有知困。

3.“然后”表示顺承

“然后”作为连词,主要的功能在于连接,表示顺承是“然后”一词的基本语义。

(5)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 (论语・阳货)

(6)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韩愈:原道)

在例(5)中,“然后”表示顺承之义,在这里是表示时间上的顺承;在例(6),“然后”所表示的顺承之义则是事理上的顺承。

三、“然后”语义扩散及语法功能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然后”的典型意义已经十分虚化、语义扩散,常常位于句子之外,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1.“然后”本义的保持

(7)学生甲: 我们把五颜六色的便利贴放在桌上,然后学生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想说的话,这样能更吸引学生们来。

学生乙: 这个主意好!

在这个对话中,“然后”作为连接词,连接了前后两个小句,起到了承接两个小句的作用,仍然保持其本意。不仅如此,“然后”在表示承接义的时候往往可以和“首先”与“其次”相搭配构成句子的统一。例如:

(8)商家: 您不必把电视媒体找来的嘛?这个事情完全是可以商量的啊。

顾客: 当然可以商量。但是首先你们得承认是你们的失误造成的,其次,再公开赔礼道歉,然后呢,要赔偿我们的损失。

2.“然后”表示添加

“然后”表示添加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这种连接关系往往是说话者在说完前面的话后,又补充说明一些新的情况。例如:

(9)主持人:三号是非常时尚的组合,然后每个女孩子都很漂亮。

(10)甲:怎么样嘛?这个学期的成绩考得好不?

乙:这个学期就没考好,英语85,然后数学70,然后语文85。

在例(9)中,主持人所说的前后两个小句并没有承接的关系,事实上是一种并列的关系,“然后”可以换成“同时”或“与此同时”,也可以直接删去,并不影响句子的连贯和句子的意思。例(10)中的乙其实是在列举他自己的各科考试情况,前后同样没有关联。

3.“然后”表示因果

“然后”一词既可以连接表示原因的小句,又可以连接表示结果的小句,在句中相当于“因为”和“所以”。例如:

(11)女生甲:你怎么没穿你自己的鞋子啊?

女生乙:我穿那双拖鞋会打湿脚,然后我穿了陈红的鞋子。

(12)女生甲:你现在是去贵州电视台啊?

女生乙:嗯。我昨天接到那边来的电话通知说是初试通过了,然后我不是英语四级六级都过了么,所以他们就给了我复试的机会。

在例(11)中,“然后”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动作的先后,还表示因果关系,女生乙的话中,前一句小句说明了原因,“然后”相当于“所以”,所连接的后一句小句表示的是前一句小句所导致的结果。而在例(12)中,女生乙的话中,第一句小句表示的是结果,“然后”在句中表示原因,此时相当于“因为”,其后所连接的第二句表示原因,与此同时第三句小句又是由第二个小句所导致的结果。

4.“然后”在口语中的新用法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然后”在口语会话中不断的演变,高频度的使用使得“然后”一词在汉语口语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用法。例如:

(13)某男生:当年某MM给我打电话,哭着说‘我现在的男朋友说咱俩其实最合适。’我安慰她说‘别听他的,他胡说八道……’然后,她把电话挂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个“然后”是其本意表示承接,其后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本身是没有含义的。类似的表达还有“然后的然后”、“没有然后”、“然后之后还是然后”等。近年来,这样的用法在口语中和网络小说中使用得很普遍,。除此之外,“然后”在口语中往往和“知道”、“明白”、“了解”、“相信”等动词相搭配凝固为“然后你~吗?”的句法结构。

四、“然后”的话语标记功能

“然后”在保持其顺承义的基础上,语义扩散,同时在口语中还形成了新的用法,由此“然后”的语法功能逐渐的泛化语义逐渐的弱化,词汇意义逐步衰减,标记意义逐步增强,“然后”已经弱化成为没有真值义的话语标记。其话语标记功能表现在:

1.设立话题

在会话中,说话者往往会将已经存在的一个谈论对象作为话题,其后的话语围绕这个话题而展开。例如:

(14)甲:然后呢,他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是这个店铺,然后这个店铺呢,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收益。这以后呢,他自己开了一个杂货店,一个人供儿子读书上大学。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个“然后”引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店铺”,第二个“然后”再进一步将“店铺”这一谈话对象设立为话题,后面的话语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

2.持续话题

在话语过程中,说话者可能会出现思维发散、中断及滞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原本的话题中断、停止等。例如:

(15)孟佩杰:那个平时不是什么也比较紧张,然后就是说看怎么能还一下钱,然后怎么怎么弄一下,反正那笔钱,反正是先紧着我妈吃,吃了然后再交房租。

这是一段访谈录音,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就出现了思维滞后的现象,因此言谈中用了很多的“然后”来衔接原话题的陈述,将话语结构延展开来以完成话题。

3.修补话题

在话语中,“然后”可以用来补充正在进行的话语,从而深化原有话题的陈述。

(16)赵春雷:哪个铁路局在用这些车的时候,它要集中平常可能都不是干客运的人员,也要把他们进行一些专门的培训,然后我们的一些个干部带领这些人员也来春运的旅客列车的担当,这样的一些工作,能够利用的,能够调集的力量都全力以赴,来保证春运的开行客车的要求。

例(16)同样是访谈录音,“然后”之前的句子只是稍作停顿,说话者用“然后”来表明其后的句子是对之前说的话的补充,是前一话题的延续。

4.转换话题

在较长的会话中,话语一般不受单一话题的掌控,往往会伴随着话题不断转换。

(17)某女:后来我们一合计,就是我们整个儿汽车公司吧,是,那车辆很少,是几辆车呀,嗯,然后呢,就从南京调过来一拨儿老司机,才建的车。一开始是三十几辆车,效益也不怎么好。

在例(17)中,“然后”将一个话题转换到了另一个新的话题,在句中停顿之后,终止原来的话题,开启了新的话题。

5.接续话题

对话双方在进行会话交流的过程中,说话人与对话人之间要进行一种交流互动,从而使起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18)甲:今天下午我们还有很多安排。

乙:有些什么事啊?

甲:教室要提前布置好。

乙:喔。

甲:然后要买座谈会时需要的瓜子糖果之类的。

乙:嗯。

甲:然后还得调试好音响,以防临时出状况。

在甲乙的对话中,从表面上看,甲开启了新的话题,但事实上是延续之前的话题。乙的回应并未打断甲,因此只能将乙的回应看作是过渡,对话的整体性并未被破坏。

五、结论

话语标记语在对于话语的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然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然后”语义语法功能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然后”一词功能发生泛化,语义发生弱化,除了保持其本意外,同时成为了一种话语标记,不再表明前后的语义关系,而是弱化为没有真值义的标记词,是语篇中保持信息流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1004. An introduction to G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2]Hopper, Paul J. & Elizabeth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Shiffrin, Deborah. Discourse Mark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4

[5]吕叔湘主编. 《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语法要点”部分). [M] 商务印书馆,1980

[6]沈家煊主编. 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3篇

有史以来,促销效果最佳的一句广告语,是新大陆发现以后,美洲殖民地的那句“这里遍地是黄金”,这句广告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洲人背井离乡,投奔怒海,成就了美利坚的繁荣昌盛。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这是刚刚辞世的香港广告才子朱家鼎为铁达时手表创作的经典作品,青葱岁月的朱家鼎凭此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广告明星。这句感人广告语唯一的副作用是,当男人要离开女人时,总要搬出这句经典台词压阵。

打土豪,分田地

如果从广告语的角度分析,七十年前的这句口号堪称无懈可击―语言极其精致,信息极为明确,传播力极其强烈,利益极其诱人。看到这样的广告语,一个赤贫的农民不可能不热血沸腾;对写出这句话的人,不可能不称之为广告大师!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20世80年代中国的道路上除了红旗、吉普和拖拉机就只有日本的进口车了。丰田汽车的广告牛皮烘烘却又琅琅上口,让你不得不在买车的时候掂量掂量。如今,丰田汽车的广告语改了很多回,但整整一代中国人牢牢记住的还是这句。

新一代的选择

在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中,百事可乐终于找到突破口,这便是年轻。百事可乐是新一代的选择,那么可口可乐呢?百事的意思是:“那是你爸爸才喝的饮料!”可口可乐痛苦了二十年,始终无法创作出更有力的广告语,只能眼见百事步步做大。

今年20,明年18

改革开放的上海,这句广告语第一次唤醒了中国女性心中蛰伏的有关“越活越年轻”的冲动,这是当时中国人民的集体梦想,有谌容的一部超现实小说《减去十岁》为证:为了弥补造成的损失,国家决定把所有公民的户籍年龄减去十岁,竟获得了比普涨工资还广泛的共识:全民拥护。

美丽是睡出来的

国际巨星巩俐为喜临门床垫代言的广告语道出了女性美丽的秘笈,“男人靠吃,女人靠睡”,充足而香甜的睡眠是女性最佳的养颜圣品。至于有人从这句广告语里读出暧昧的意味,那是接受美学的问题。

味道好极了

这句话在中国的电视播出之后,传播速度令人咋舌。从此以后,凡是与口腔有关的行为,都可以此收尾,比如亲吻。雀巢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广告常常是大白话式的广告。另一句咖啡的广告语“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同样堪称经典,只不过引用的场合远逊于“味道好极了”。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个故事可以带动一个行业,一句广告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自从这句话引进中国以来,钻石便成为求婚者必备的道具。亚当・斯密斯说过,“最无用的东西可能是最高价的商品”,说的便是钻石。那又怎么样呢?和女朋友商量说咱不如换八百斤大米?回答你的要么是耳光要么是眼泪。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概括能力 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教学缘起】

概括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种能力,2008年江苏高考卷中语用题、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题都考查了概括能力,而考卷反映学生的这种能力极弱,现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能力仍然弱。本课以语用题概括为切入点,总结概括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呈现存在的问题

教学思路:根据学情,提出问题,强调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课前做了一个“你做语用题时有哪些困惑?”的问卷调查,学生有这些回答:对语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知如何提取文字的主要内容;新闻类的题目,评论,不知该怎样写;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

提问:这些困惑表面看涉及面较广,其实反映了一个什么共性?

答案:概括能力弱。

所以提高概括能力势在必行,这一环节其实也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解决问题

教学思路:高考中会出现各种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概括,所以我选择了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当堂训练,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

1.记叙性语段

【典型例题】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创造时尚的人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学生答案:

A.时尚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

B.一个善于创造时尚的人,不一定是走在时尚浪尖的人,却一定是隐于市间的人。

C.创造时尚的人,他们普通、平凡,但也拥有着创造奇迹的才能。

D.时尚有时源自穷人的无奈之举。

【解析】做这一语段,首先要审题:“画龙点睛”指精辟的能点明主旨的语句,“结尾”表明要能概括总结上文,这几处审题基本没问题,关键是要注意语段的题目是“创造时尚的人”,中心词是人,非“时尚”,所以最后的结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上,不仅仅是对时尚发表看法,此处最容易错,所以做题时首先要审题,不仅要审出显性要求,更要审出隐性要求。答案A错误。

然后,对两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概括。这就要分别找出两则材料的内容要点。第一则讲青年人被弄脏了头发,没钱去理,结果成为时尚。第二则讲乡下女孩进城,没钱打扮,裤子上由姥姥绣上了几朵花,结果城里女人效仿,世界流行。可以看出:创造时尚的人的身份是穷人、普通人或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来讲都是无奈的、苦涩的。所以答案D最准确,B和C共性找得不准确。

【参考答案】

【示例1】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示例2】示例2: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自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方法总结】求同舍异法。

2.议论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语段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①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的话,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②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③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④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学生答案:读书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解析】这一语段由①②句中的“如果”可知,①②句是并列关系,由第③句中的“因此”可知第③句是对①—②句的总结,由第④句中的“所以”可知第④句是对①—③句的总结,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可找出第④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又可读出这段文字是把“读树”与“读书”比较,“读树”才是主要的,所以把“与读书一样”去掉,概括为“读树是大有益处的事情”或更简洁的“读树有益”。

议论性的语段,句间逻辑关系较强,所以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能很快找出语段中心。

【方法总结】结构分析法。

【补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大致有:因果、并列、假设、选择、承接、转折、递进、解说、总分、条件等关系。逻辑关系确定了,语意的主次、轻重就确定了,比如转折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转折后的内容;因果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一般在果;解说关系、总分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总说的内容;递进关系的句子,后面一层意思比前一层深。

3.说明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25个字)

①金属也会“疲劳”。②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③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④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⑤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⑥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⑦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⑧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学生答案,形形,五花八门。

【解析】说明性语段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此段材料的说明对象是“金属疲劳”,知道说明对象后就要看围绕说明对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把②—⑧句合并分层,②③句讲危害,④—⑥句讲原因,⑦句讲预防,⑧句讲妙用。

【参考答案】金属疲劳的危害、原因、预防和妙用。

说明性文字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为了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对文字进行层次切分。

【方法总结】层次切分法。

4.描写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描述,概括黄山的相关信息。(不超过35个字)

①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②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③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④它选中皖南山区。⑤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学生答案:选中皖南山区,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是花岗岩山峰。

【解析】由题目可知,这是一段描写性语段。第①—③句主语是“大自然”,无黄山信息,删掉,第④句用了拟人手法,有用信息是“皖南山区”,它指出了黄山的位置,第⑤句也用了拟人手法,删掉修饰成分,有用信息是“火山喷发”,指出了黄山的形成方式,还有“面积千余平方公里”、“花岗岩的山峰”也与黄山有关,还要把生动的语言转换成平实的语言。

【参考答案】黄山位于皖南地区,由火山喷发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方法总结】舍偏取正法、语言转换法。“偏”就是指修饰性、限制性、补充性的成分。

三、温故知新

教学思路:在做题过程中,我们不管碰到什么表达方式的文字,基本都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所以用练过的题目让学生分析如何得出答案,再次体会这几种方法。

【典型例题】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①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②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③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④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⑤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参考答案】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

【解析】第一步:审题,可以审出此语段是说明性语段,说明对象是“先进的动车”,由语段第①句可知。

第二步:分层,由题目“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及分值4分,可知分四层,四点,②—⑤句分别为一层。

第三步:概括,第②句其实是因果关系的复句,重点在果,所以概括为“外观美”,这是结构剖析法。第③句,讲车厢、座椅、前后座,是并列关系,不能直接用其中任何一个,所以需找一上位概念,结合几句内容,可用“人性化”(“舒适性”)概括。第④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概括为“速度快”。第⑤句“因而”表明是因果关系复句,重在果,所以概括为“噪音低”,用了结构剖析法。

四、课外拓展

教学思路:语用题中概括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的概括题中同样适用,所以选择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让学生当堂训练、体会。

【典型例题】(2010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①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②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③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④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⑤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⑥“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⑦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⑧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⑨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解析】做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案应在⑤至⑨句中,前面四句要舍去,然后把⑤至⑨句分层,根据语意可知:⑤为一层,⑥⑦为一层,⑧⑨为一层,再进行概括可得出答案。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从整体上看,目标很明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总结出了可操作的几个方法,让学生有了一个抓手,而且方法的总结都是由学生自己做题,自己总结得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从这堂课的设计来看,从开始的呈现问题,让学生概括问题的共性,就是老师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了,中间又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训练概括能力,思路很清晰,最后又拓展到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把语用题的概括和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打通了,范围广了,但又没有偏离这堂课的主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这堂课容量大,很充实,学生发言也很积极,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但是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总结完第三个方法,我问学生前两个方法时,很多同学已经回忆不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总结出一个方法,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师生互动也很好,但还要考虑:这堂课结束后,学生究竟记住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是不是一堂课老师把该教的内容教完了,学生也参与了,这堂课就完美了?

关于女人的经典语句范文第5篇

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关键词:

大学语文;古典诗文;经典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的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因其重要性,而贯穿了大部分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高考,中学语文教育仍然偏重于诗文背诵和字词、段落的理解,意境优美的古典诗词变成了“文言串讲”。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但是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加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热爱的主要途径,因此欣赏古典诗文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上。

在教授《大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课本中选的诗歌很多是已经学过了的,为什么到了大学还要学?”我一般不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给学生提几个问题,比如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作品、人生经历,又如作品中最让你有感触的诗句是什么,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学生们十有八九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对诗歌有所认识,但既没有从美感上欣赏诗歌,也没有从情感上感受诗歌。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为我们指出了学习古代诗文的几种层级:“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1](24)显然,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可以算作是第一个层次的读者。而《大学语文》中同样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为的是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成为第二个层次,甚至是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拿《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都知道是元朝诗人马致远的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而且能够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但是这种羁旅之思是如何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表现出来的呢?这首小令共27个字,却包含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意象与意象连缀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展现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行人归家,而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上的图景。第四句“夕阳西下”,化用了“日夕当归”这样一个传统的原型意象,在这里,黄昏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同诗人的心理轨迹联系在一起,悲凉孤寂之情顿生,于是就自然出现了最后一句的抒情:“断肠人在天涯”。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运用,调动读者的人生体验,使读者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沟通。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出一幅深秋的黄昏,乌鸦归巢的凄清景象。但是诗人为何要选择在中国文化中作为“晦气”象征物的“乌鸦”呢?这是因为乌鸦最恋巢,在归巢时会发出尖厉的叫声,因此当漂泊他乡的游子听到乌鸦互相召唤着回巢,自己却有家难回时,心情一定会异常感伤。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实际上就通过视觉和听觉表达出来,这就是通感的修辞。下句也是这样,“小桥流水人家”,写的是人归家。唐人有诗“小桥流水有人家”,江南水乡很多人就居住在小桥之下,流水之旁,黄昏时分,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烹制晚饭,到处是炊烟袅袅,一派人间烟火的温暖景象。这句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和嗅觉的参与。黄昏人家必是热热闹闹、饭菜飘香的。这种归鸟与归人的热闹,更衬托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所以这首小令也被称为是“秋思之祖”。

我们这样从文字的排列组合,意象的叠加和通感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这首小令,就阐释出诗人创造出的意境之美,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加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想象,就可以达到诗歌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很好地品评和欣赏诗歌了。《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第三个层级的读者。我们以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汉乐府《陌上桑》为例。这首诗也是中学时已经学过,并且要求背诵了的。中学在讲这首诗时,强调的是民女不惧强权,反抗太守的无礼调戏。到了《大学语文》讲这首诗时,就不再重复这样的一种分析角度,而是进入到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去,通过对“赞美女”、“桑林戏”和“夸女婿”这三个中国民间习俗的介绍,来重新解读《陌上桑》的故事。第一段是对罗敷美貌的描绘,罗敷穿戴华丽,她的身份究竟是富家小姐还是如她自己所言,是个官太太呢?其实中国民间流行着“赞美女”的习俗,因此在对罗敷之美的表现上极尽夸张,正面的穿戴打扮,加上侧面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一个中国美女的典范。而罗敷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一个相貌美丽的“采桑女”,衣着的华美只是出于“赞美女“的需要,而做出的夸张。这首诗的重头戏是在“桑林戏”这个部分。在汉代以前,男女约会比较自由,桑林就是这样一个幽会场所,《诗经》中有多首诗歌表现男女在桑林中的恋爱,“章培恒、骆玉明两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说到《陌上桑》母题渊源:‘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2](175)到了汉代后,男女交往受到限制,但是每年在春季阳光明媚的时候,还是会开放数日,供男女在桑林中自由相会。因此故事发生的场所在桑林,使君敢于在桑林中大胆地向罗敷提出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从这点来看,“使君”还是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他不是在任意的场所里示好,只是在特定的“桑林”中,并非像有些教科书中写的“强占民女”那样恶劣。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要求,所使出了夸耀丈夫,羞辱使君的一招,这是有“夸女婿”的民俗根据的。“夸女婿”实际上就是夸丈夫,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却有着四十多岁的做太守的丈夫,在情理上说不通,因此只能说她利用了“夸女婿”的习俗,让使君自惭形秽,从而拒绝使君的示好。汉乐府有不少佳作是采自民间,因而故事的发生、发展就与当时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从民俗的角度来看《陌上桑》,我们会修正以往对于罗敷和使君的看法,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对诗歌的意蕴和情感产生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成为了第三个层次上的,“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不仅诗歌的欣赏可以从意象、文化上加以延伸与开拓,古典散文教育同样不可局限于文言翻译。以庄子《秋水》来说,这篇散文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所以学生基本具有疏通字句的能力,也理解庄子的用寓言故事阐发哲学道理的艺术手法。《大学语文》也收录《秋水》,我们就要从人生价值的层面来启迪学生,因为大学四年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的重要阶段,如何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到对现实有意义的因素就更为重要。

《秋水》中河伯和北海若的第一次对话里有这样几句:“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3](24)庄子分析了大和小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而人看似很强大,其实不过是万物之一,过分地夸大人在世界中的重要性,不断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大肆掠夺,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近年来全球北极冰川的消融,酷热、严寒等极端气象的出现,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无一不在警告人类必须要认清自己不过是万物之一,世界上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而已,人类的过分膨胀终将导致自然的报复。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提出的观点,正与现在西方学术界流行的生态美学有着思想上的共通之处。我们在介绍《秋水》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启发他们重视环保,善待自然,这样古典散文就具有了当下性和现实性意义。从这三个例子不难看出,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作者:冯雁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欧阳萍,邱光华.《陌上桑》母题渊源[J].合肥:学术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