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人安全教育

成人安全教育

成人安全教育

成人安全教育范文第1篇

近年来,国内未成年人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危害校园安全、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直接有损到师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安全、交通伤亡、楼道踩踏、食物中毒、校园暴力、人身侵害、溺水身亡、火灾……这些悲惨的事实,让“祖国的花朵”尚未绽放便已凋谢。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具不完全统计,仅因校园内的安全事故而伤亡的学生,全国每天至少“减少一个教学班”,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意外伤害造成了未成年人太多无法挽回的伤残死亡和更多人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在给这些不幸的孩子和家庭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给社会、民众、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精神负担。有调查表明,实际上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来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对于未成年人人身伤害的预防,目前普遍认为应从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入手。近年来,校园安全工作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更换校车、校舍加固、防火设施不断完善、校园专业保安把守、校园周边增加巡逻力量……可当我们的校园固若金汤,未成年人的消逝是否就能够完全杜绝?我们时常看到,放学时学校门口都有保安“把守”,学生们在老师的护送下都能规规矩矩地走到学校门口,但一出校门,他们就像脱缰的小马:横穿马路、翻越护栏、狂飚自行车、网吧游戏、水塘野浴……一幕幕危险游戏的背后是一连串带血的数字,是一个个消失的鲜活生命——孩子们的校外安全谁来保护?“学校也只能做到这些了,教学任务这么繁重,不可能学生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面对此情此景,很多教师显得很心痛而无奈。

血的教训折射出全社会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薄弱和缺失。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校园安全工作,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安全教育职责。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中小学安全工作形势仍不容乐观,不但存在社会环境影响、防范能力不足、自然灾害高发、教育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校园暴力、心理健康问题等新情况也给中小学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各地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中小学幼儿园要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考核。可见,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已经十分紧迫。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普遍的做法是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校园广播、升国旗仪式、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举办应急避难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不少学校已经把“安全自护”教育纳入到课程中。

在学校努力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同时,我们深深意识到,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问题,并不只是单纯的学校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综合化的社会问题。政府、社会、公众要着力建设立体化的安全保障机制,形成对未成年人充满生命关怀的良好社会风气;家长要能够教给孩子正确、必要的生命与安全知识,而不是成为最直接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安全隐患。

成人安全教育范文第2篇

恶性伤害与安全事故频发,生命教育因此为全社会所期待而因需升温。我国生命教育之所以越来越为人们所共同关注,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之所以成为政府解决民生需求的头等大事,皆因其生命成长之必要,安全需求之紧迫。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精神生命之健康发展问题重重,其自然生命之安全保障隐患多多,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学实施尚未实现统筹性部署安排。安全危机使我国刚起步几年、尚“发育不全”的生命教育不得不仓促上阵。此时,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还没有完善建立;大多数生命教育还没有同学校教学形成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蕴含生命教育核心价值的安全教育尤其是精神生命之健康成长的根本性教育,在此环境下难以充分体现出无可取代的教育实效。未成年人安全健康现状堪忧,安全教育缺失的生命教育难承未成年人生命之托。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无全国统一的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安全教育只好“零打碎敲”,而且“应付型、功利性”的形式化比较严重,而国家及多数省市又没有统一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要求,难免学校的已经进行的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形成两层皮,互无推动,实效不佳。我国多数没有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地区和学校,则连这一点都谈不上了。所以安全教育这条主线,贯穿生命教育的主体过程,是教育国情使然,教育现实使然,教育需要和发展使然。

二、学校生命教育与某些学科内容交杂使其分散弱化,致“安全教育”地位凸显

与世界广博意义的生命教育比较,我国学校教学内容相对狭窄,理想的“生命教育”尚须理性面对不甚理想的“安全现实”。全球意义上广博的生命教育包罗万象,教育范围涵盖十分宽广。我国的生命教育则有相对特殊的具体情况,生命教育在被学校教学“德育、思想品德、法制与社会、心理健康、自然”等固定课程较大范围地分担后,所余内容才是中国式生命教育的骨干核心,而这些内容多与安全教育密切相关(如:健康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皆与安全教育息息相关)。于是安全教育越来越有力地成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中坚。学生安全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学校生命教育的科学渗透和专项安全教育的共同配合予以实现。目前已有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体系中,其他学科教学难以全面深入的传授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学校安全教育必须学科独立单列,相对合理系统地整合生命教育及其他学科中之安全教育内容,同时结合生命教育相关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全方位促进青少年生命品质与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新时期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将极大丰富

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社会安全环境隐患与家庭期望的巨大压力,让学校安全教育拓展了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对孩子安全健康无以复加的关注和要求,往往不能理性面对我国生命关怀环境建设的“先天不足”。社会与家庭安全教育的残损破碎,让学校教育背负了更加沉重的责任包袱。所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孩子们安全的学习环境与传授给他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将极大地丰富我国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涵,也终将形成中小学(幼)校、家庭、社会各界相得益彰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结构体系,探索出符合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成功途径。实施未成年人的生命关怀,需要安全教育伸出温暖臂膊。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和学校的安全管理监管利剑高悬,在难以推卸的安全责任重压下,学生的安全保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土壤里,首先要结出“安全健康”的生命果实,生命安全无存,教育成长何在?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力促进未成年人珍爱、保护生命与安全知识、技能有普遍增长,其安全健康成长因此而终生受益。为此,学校安全教育必然成为生命教育的“生命线”,挑起护卫学生精神生命和自然生命教育这副重担,这是符合我国教育现实与国情和民意的现实之举。

四、我国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成人安全教育范文第3篇

在高校,安全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首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增多,高校应着眼于新时期校园安全特点,从整体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增强整体安全意识,不断拓宽和丰富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

整体安全;安全教育;高校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安全工作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大学生个体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保障校园内部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求全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1],对非传统安全,高校也不可忽视,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赋予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形成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以及个人安全于一体的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理念。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特点

高校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青年的重任,有其相对封闭性,高校校内人员也有其人员结构、社会地位和基本素养等与外部社会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校园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同时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内部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必然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多样化的特点[2]。

(二)阶段性

校园安全具有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类型、各类安全问题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频次都具有相应规律性。

(三)突发性

高校整体安全环境优于社会,在校师生素养也普遍较高,瞬时矛盾不容易产生,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矛盾的升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矛盾会突然爆发,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破坏性

高校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待塑造阶段,当出现安全问题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则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益严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看法仍局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凶杀案件、重要机密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等严重安全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重新审视。

二、整体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政治安全、法律安全、道德安全、声誉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整合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安全教育观念。整体安全教育旨在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学生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3]。高校应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逐步推行新的安全教育内容,养成在校大学生新的安全意识,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增加其内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将国家政治系统置于不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政治安全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土完整、国民意识形态等。本质上来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结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在整体安全框架下,包括影响国家稳定、损害国家、怀疑抵触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各项不稳定事件。

(二)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基本生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民族语言符号系统、民族知识传统、民族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西方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对国家传统文化安全的冲击不可小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文化安全也是思维活跃、意识先进的大学生受侵蚀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即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安全有影响的各类安全现象的总称。在高校安全工作范畴内主要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名誉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妨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和个人生活安全等都属于传统安全领域范畴。涉及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有:违反实验室设备管理规定;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明火作业、违规驾驶机动车;参与极端事件、故意伤害事件、非法社团活动,酗酒、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校园施工意外伤害等其他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整体安全教育内涵下,名誉安全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极易造成个人及他人的名誉损害事件。

(四)科技安全

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泄露科技秘密问题,科技安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其内涵主要是保护国家科技视域免受侵害,国家科技利益得到维护,国家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高校实际来看,科技安全应该定义为与院校科技生产管理活动相关的科技失密、科技窃密、知识版权侵害等科技不安全事件[4]。

(五)信息安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高校信息安全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等,个人信息安全则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敲诈等涉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在整体安全教育理念下的新要求,结合校园实际主要包括校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事件,主要现象有实验室废弃物污染,校园自然景观人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校园生态灾害等。

(七)心理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阶段性、频发性的特点,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心理安全纳入高校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必要且迫切。

三、高校开展整体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是外在要求,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走向社会以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一)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完善拓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对“非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法律安全、信息安全、声誉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关注非常少。根据的新安全观,整体安全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拓展了安全教育内涵,形成了高校新的整体安全教育观,有利于高校安全教育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安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以生为本、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管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单纯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安全教育不仅重视大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也有涉及,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实现健康发展。

(四)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也日渐增多。高校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减少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校园冲击的重要条件。

四、整体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

在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根据高校校园安全的特点,通过国家、社会、校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培养两个方面加强整体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高校安全制度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以及高校自身的要求下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但是相应的安全制度宣传教育却没有跟上,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学生不在意,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屡见不鲜;另外,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对新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对新的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真正将整体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必须认清形势、革新思想,深刻认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将其汇编纳入新的高校校园安全制度、规定以及预案演习中,同时加强宣传,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为师生熟知,并被自觉遵守和应用[6]。

(二)加快高校整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整体安全教育进课堂

其一,要构建和完善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融于一体,形成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其二,要认真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在教材中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关注国际动态与国家安全建设整体要求,做到将最新的安全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到高校校园。其三,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整体安全教育的典范。其四,要将整体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化地进行整体安全教育。

(三)逐步加强高校整体安全实践教育

整体安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同时还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在面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危机时的实际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新生军训为切入点,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融入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为以后的整体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模拟演练。要加强对于高校校园各类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极端事件、生态食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习管控,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提升高校师生应对突况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安全意识也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方面,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来认清判断解决整体安全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加强安全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教育与校园第二课堂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建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整体安全教育理念逐步根植于师生的平时生活中。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培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生产生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创造形成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思想意识为一体的活动结果与活动方式的总称。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内与校园安全文化相关的活动无处不在,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培育整体安全意识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凸显了整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是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化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将整体安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应在国家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高政治敏感度,转变安全概念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学生个体安全意识培养出发,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理念根植于高校全体师生心中,逐步建设整体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国家安全稳定建设最为坚固的一环。

作者:雷玉江 王英国 闫亮亮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大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BJSZ2016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水库,刘伟,满园春,王晨.校园安全及其特点分析[J].安全,2015,(3).

[2]蒋利平.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义.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J].求知导刊,2015,(11).

[4]李旭,谢友平,周而明.基于安全防控网建设的高校安全问题内涵与分类标准[J].教育评论,2015,(12).

[5]陈志辉.高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成人安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就要在搞好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安全教育是高校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认知和行为、身心健康等施以相应影响,使其获得有关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等相关知识、信息、经验,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的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性教育活动。[1]大学生是青年中掌握知识最多、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这个群体逐步成为我国公民的主体,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由于比较年轻,生活经验欠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应变能力较差,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不利于他们成才。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学生才会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防范安全风险,使他们在学校安全地学习、生活,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巨大,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生人数都很多,一万多乃至几万学生的高校占据很大比例,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无论学校如何加强管理,都做不到“一对一”监管,因而学生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尤其是出现学生意外死亡事故后,理起来非常棘手。因此,学生安全成为困扰高校管理者的一大难题。尽管我国刚刚实行二孩政策,但是,在最近的若干年内,我国高校仍将存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学生。从最近10年的情况看,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学校发生意外死亡后,学生整个家庭陷入崩溃状态,对学生家长的打击难以承受。学校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情感上都很难处理好这类情况,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平息,而且最终只能依靠国家法律法规,同时从感情上艰难地处理。从多年来各高校处理类似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校园乃至社会稳定影响很大。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还是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来看,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可怠慢,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抓紧抓好。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是人才和青年人聚集的场所,是思想活跃、个性彰显、学术自由、观念各异的地方。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尽量杜绝学生意外死亡事故和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有效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四)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167万人,[2]这些人才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不断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集体安全和个人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集体安全和个人安全意识,他们在注重个人安全的同时,就会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要搞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查找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分析产生这些不足之处的主要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是国家安全教育不够,导致不少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国家安全是大家的事情,尤其是军队、警察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对国家安全漠不关心。二是社会安全教育不够,导致不少大学生社会安全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社会纷繁复杂,各类人员众多,只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家庭的安全就行了,社会安全不安全,他人安全不安全,与自己、与自己及家人都没有多大关系,而且自己注意了他人的安全,在别人遇到危险时施救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至少是带来麻烦。因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社会安全不关心、不重视、不维护。三是集体安全教育不够,导致集体安全意识缺乏。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社会、家长、老师关心他们的安全,是集体在关心他们的安全,集体安全不安全,与他们关系不大,因此,不重视集体安全。四是个人安全教育不够,导致个人安全意识缺乏。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无论学校、家长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基本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只是安全提示和安全保护,导致大学生缺乏个人安全意识,对自己的安全重视不够,有的大学生甚至根本不重视,想到自己年轻、生命力旺盛,没有什么安全隐患,不注意自己的安全。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够的主要原因

第一,国家安全教育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校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近代以来我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早在1949年10月1日就站立起来了。经过新中国成立近67年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强大的军队,有核武器和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国家安全没有任何问题,有麻痹大意的思想。二是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我国人口多,国家安全是大家的事,与个人没有关系,国家安全面临威胁,也轮不到我上,也不用关心。三是有不少人缺乏国家观念,有的甚至还认为国家是抽象的,就具体来说也是当权者的,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只要衣食无忧就行了,国家安全不用自己操心,因此,不关心国家安全。四是高校绝大多数教育者缺乏整体国家安全观,没有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传统,没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第二,社会安全教育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总体十分安全稳定,认为社会是安全的,即使偶尔有不安全、不稳定的情况出现,那也是个别现象,因此对社会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第三,集体安全教育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集体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机构、队伍开展这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都在抓安全、抓安全教育,但往往是出了问题疲于应付、疲于处理;二是人们比较注意防范集体安全风险,处理安全事故,而抓预防不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三是熟悉安全专业知识、懂得安全教育的人不多,即使抓了集体安全教育,效果也不够理想。第四,个人安全教育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各类机构、组织和家庭比较重视未成年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而忽视了个人安全教育涉及到所有的人员;二是在人们的观念中个人安全是个人的事,出了问题自己负责,除了安全意识强的人比较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外,许多人对自己的安全不够重视;三是年轻人普遍对自己的安全不重视,对安全教育持冷漠态度,认为自己年轻、健康,自信不会出安全问题,接受安全教育是浪费时间。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和重要保证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主要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安全教育。没有国家安全,其他的安全无法保障。现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传统的安全、领土安全、人口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等安全外,还有发展安全。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国家的公民,高校要教育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承担公民的义务,坚决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发展,粉碎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同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共享祖国的荣誉与尊严。二是社会安全教育。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是稳定的、和谐的、安全的。我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社会安全稳定是人民之福,社会动乱分裂是人民之祸。要教育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立志成才的同时,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加强集体安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有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尤其需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树立集体观念,关心集体的每一个成员,维护集体的安全和利益,形成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四是加强个人安全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维护个人安全的能力和本领,尤其要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每一个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身体安全,有病要看,有困难要找老师、同学帮助,吃东西要注意饮食安全,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等等,只有这样,安全有了保证,才能通过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高校,要开展安全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班级日常学习教育。主要依靠班主任、班委、团支部组织开展。无论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要不厌其烦地开展安全教育。尤其是在出了学生安全事故后,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的惨痛教训教育学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辅导员个别谈话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比较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帮助。这种教育形式针对性强、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学生众多,这种形式无法普遍采用。三是媒体引导教育。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使用非常方便,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离开网络,他们将无法适应生活、无法适应世界。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学生喜爱的各种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当然,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探索大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也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四是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由于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高校也要发挥学生组织在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有组织领导,需要有一套政策措施,需要有专人监督实。第一,国家高度重视是前提。只要国家高度重视了,就能够利用国家专门机构乃至各方面的力量,制定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全社会贯彻执行,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是搞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二,教育部门加强领导是保障。教育部门是政府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职能部门。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各高校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维护自身安全,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第三,高校狠抓落实是关键。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指导和统筹协调,各高校要站在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为大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抓出成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一定能够把大学办得更好,尽快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欧阳剑波.略论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成人安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安全;问题;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17―04

“教育安全”作为一个舶来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所讲的“安全教育”问题。“安全教育”主要指向于保障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教育,学生校内活动安全教育,防触电、防溺水教育,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而“教育安全”概念倾向于某一国家、民族、地域或文化的教育自身发展,受到外部或内部挑战、侵蚀而带来的涉及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或教育危机。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的意义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从现实的角度两个方面来认识。就历史的角度而言,我国幅员辽阔,边境接壤的国家数量众多且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同时,我国从近代开始频繁借鉴、学习国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对我国本土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首先,教育安全是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家综合能力的竞争,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同时突显出这些核心要素的安全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教育作为文化下属的概念,由此可见教育安全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安全的研究轨迹

围绕“教育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三个关键词进行资料搜集,涉及的文献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学术著作,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的学术论文,网络上相关政策文件、讲话报告以及新闻信息等。到目前为止,正式出版的仅程方平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一书中有涉及教育安全问题;就刊发的期刊文献而言,输人“教育安全”搜索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查询到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学术论文计62篇,刊发教育安全研究论文的主要刊物是教育类刊物,且大多数发表在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上。

“教育安全”源于1957年美国针对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事件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该法案第一次把教育正式地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此后“教育安全”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鉴于“教育安全”并非本土概念,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势必经历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在我国,“教育安全”由程方平在2001年的《论西部开发中的教育安全问题》中首次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并引发了国内学者对“教育安全”的关注。在教育安全研究中,文献法在研究方法中占了绝对优势,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世界各国中包含“教育安全”的法案和报告进行翻译和解读;此后基于对国外“教育安全”解读,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开始深入到本土化的研究,即因地制宜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上去构建概念,并通过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教育安全现状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学者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教育学、国家安全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领域,丰富了教育安全研究的内涵。相对于思辨色彩较重的文献研究法而言,使用实证研究的学者对我国当前教育安全问题何以存在、何以可能、何以实践等问题展开论证并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且使得“教育安全”研究在深度、广度和理论创新程度有了一定的突破。

二、教育安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教育安全的内容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梭型,即两头尖中间宽。最初学者的研究重点聚焦在教育研究上,此后随着国外研究的深入,我国研究重心由教育延伸到文化安全,扩充了教育安全研究的内涵,但也出现了研究无重点、泛泛而谈的局面。此后,程方平、王北生这两位学者从教育的安全功能以及西部开发中的若干教育安全问题将国内研究由狭隘的教育问题探究过渡到深层次、广内涵的教育安全问题研究。教育安全研究又重点聚集在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概念本土化以及我国教育安全现实问题研究上。但对教育安全内涵研究的不清晰、不透彻也阻碍了我国教育安全的后续研究。

由于“教育安全”是一个舶来的概念,我国学者最初的研究处于引进概念阶段,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主要落脚在“安全”、“国家安全”和“教育的安全功能”等概念的理解变化上。就研究内容来看,在教育安全研究文献中涉及次数最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国外教育安全的研究介绍、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和国家安全视野中的教育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三大方面。

(一)国外教育安全的研究介绍

1957年,美国针对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事件出台了《国防教育法》,第一次把教育正式地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教育安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日本为了应对日趋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在《日本发展报告2000―2001》中指出:“教育安全意味着本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回归,强调保持日本国民身份的重要性,呼吁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2013年5月,美国“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独立工作组提交20t2年《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不足从四个方面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1)关系国家安全的学科领域人力资源不足;(2)在美国许多年轻人不具备足够的能力面对日益高技能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3)公民缺乏全球意识,教育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未来人才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公民的全球意识上;(4)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国家凝聚力、自信心以及美国领导全球的能力和意愿。报告还对如何通过教育改革保障国家安全提出了三大政策性建议:(1)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提高教育目标,加强教育评估;(2)推动教育结构性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3)建立“国家安全准备审核”,使学校和决策者为教育的结果负责,并引起公众关注,建议美国教育部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各州共同建立年度教育审核。

(二)教育安全内涵的研究

就当前国内学者针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而言,可谓“百家之言,各执一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育安全”的内涵。程方平提出教育安全是指涉及与国家安全、民族兴衰、社会安定正负相关的各级各类的教育问题。程方平指出:“在诸多‘安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人的问题,包括人的各种需求、思想观念、智能才干、民族特点、宗教习俗等等,及其相互间的差异与矛盾。这类问题本文称之为教育安全问题。”其其格从要素涉及的广度上丰富了教育安全的内涵,她指出“教育安全”不是在描述某一专门领域的问题,而是属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比较教育和教育发展等研究领域以及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人力资源理论等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涉及与国家民族安全成正负相关的各类教育问题。姚淑君认为,教育安全的内涵应该涵盖了教育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她试图通过“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人们全面宏观的把握教育发展。也有学者对教育安全的定义相对简单,例如,殷杰兰认为教育安全的基本内涵是指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教育和教育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教育传统和教育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金孝柏认为,国家教育安全是国家为维护本国的教育,保护教育制度不受外来干涉和侵蚀,有权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教育利益的制度总和。何伟强指出,国家教育安全指某一特定国家行为体在对本国和别国教育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所判定的其教育领域“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学者们都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去探讨和尝试阐述教育安全的内涵。例如:有些学者从政治立场来解释教育安全,把教育安全与教育、国家联系在一起;有些学者则从学科角度去阐释,试图用相关学科涉及的教育安全的问题来诠释教育安全的内涵。虽然学者们对教育安全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完整的准确的定义,但可以看出给教育安全做界定的着眼点主要落在来自国家内部和外部对本国教育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冲击与威胁上。王露茜和王凌认为,教育安全指某一国家、民族、地域或文化的教育自身发展,受到外部或内部挑战、侵蚀而带来的涉及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或教育危机。

综上所述,目前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主要是从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进行演绎。首先,从整个内涵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安全”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政策文件中的,是政府基于对社会现状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考虑的政策规划,是从实践中提升的复合概念。其次,值得我们注意并需要强调和澄清的问题是单从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对其内涵进行诠释是非常片面及单薄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对“教育安全”中“安全”的标准进行科学、具体的界定,明确作为对立概念“非安全”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讨论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再次,当讨论“教育安全”内涵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这两个维度进行讨论,即必须考虑“教育安全”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每个时间点受到当时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内涵变化。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将“教育安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进行思考,故在界定其内涵时势必要谨慎筛选影响因素,务必体现出一般性和普适性。但需要表明的是,当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时应找出一个恰当的时间跳点来阐述其表现的独特性。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论述:“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

(三)国家安全视野中的教育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讨论国家安全视域中的教育安全研究时,需要从教育本身安全、国家内部影响和国家外部影响等三个维度来进行表现及对策研究。通过对“教育安全”的内涵分析可以明确“教育安全”应做以下解读:教育自身发展的安全问题,即从纯理论层次宏观的分析教育在价值取向、目标、内容选择、功能上出现的偏差及问题;教育在我国内部实际发展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要素的影响,在地域问题上触发的安全问题;教育基于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受到国家外部施加的影响产生的安全问题。国家外部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视野的开阔使人民意识到自身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以及外来未经筛选的文化冲击下引发的教育安全问题这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意识的侵蚀以及人才的流失上。这样的解读同样坚持了前面提到的以开放、动态的视角去看待“教育安全”。由于收集到的文献里面还未涉及教育本身安全的研究,就不在此进行讨论了,但这也说明了国内教育安全研究在这方面的欠缺。

1.国家内部影响下的教育安全。当下,地域因素成为国家内部教育安全的重要触发点,边境地区的教育安全问题尤为严峻,即内源性教育安全问题多发于西部及边境地区。从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显示,受国家内部影响的教育安全是基于地域这个基本面上,叠加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形成的叠加性的复合教育安全问题。程方平和何跃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对的代表性,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论述了地域性的教育安全问题。程方平论述了由于边境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及政策扶持的相对滞后导致的教育安全问题。他首先论述了学校教育安全本身的问题,即边境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落后制约下的教育贫困,并以此为结点致力于研究学生学习环境的安全措施、政策等预防保障措施及建立公平的教育秩序和环境。以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将“人的安全”为研究契合点把整个边境教育安全现状提升为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他描述了西部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个教育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及教育财政投入短缺,具体表现为教育的普及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低下,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以及没有因地制宜地发挥教育优势。与程方平的宏观视野不同,何跃将教育安全研究聚焦在“国门教育”这个对于国家教育安全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问题上,同时具备地缘文化关系和国家边境地区教育的软实力这两个显著的表现力。何跃就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的教育地图。他指出,在边境口岸的全面开放的政策影响下促进了境内外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多民族杂居的多元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国门教育(跨境民族教育)的多元化。他指出,当前呈现出我国边境人口向边境国家流动教育的问题,直接导致我国跨境民族在本国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上的模糊,引发边境教育危机,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跨省民族的教育缺失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揭露了我国国门基础教育脆弱的根本原因。

2.国际影响下的教育安全问题。由于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和政策扶持的优先性,整个中东部的人民比较开放,且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持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上的频繁。外源性的教育安全问题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中东部及沿海地区。蔡宝来在《现代教育与国家安全》中论证了在新国家安全观下,现代教育作为一项国家安全事业,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强大功能。在国际竞争关系下的教育安全研究把教育视为人才生产产业,主要讨论在全球化市场开放的教育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在市场化的教育背景下,张进清、米晓东等学者论证了在全球化教育多元交流掩盖下的霸权主义文化的侵入和扩张对当前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为对“普遍的价值观”的否认,通过以、问题等为借口输出“民主”“人权”等冠冕堂皇的意识概念以摧残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才资源方面,通过“优惠高校政策”及“托福”考试等收割我国优秀人才资源。此外,余睿论证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以及交流的扩大,更日益突显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低、师资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国内教育公平、教育公益性等问题激化,引发教育安全问题。

就国际影响引发的教育安全问题,大多数学者在对策方面的提议基本从政府的政策监管、学校本身的自我调节出发,出发点主要落实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三、教育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一)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教育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刊发的研究论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纵观刊发的论文便不难发现,至今我国学术界对“教育安全”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这也导致“教育安全”在我国表现出“广”的发展而不是“深”的发展,整个研究处于散乱的状态。在2004年之前,学者的研究重点基本落在将概念引入我国的应用,但在概念还没有清晰界定内涵的前提条件下,有学者陆续着手研究我国教育安全的问题、现状、基础和对策等相关问题,研究范围也扩展到地域性、经济性的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我国的安全教育研究出现断片的现状(即在这方面我国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很少),且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遭遇“瓶颈”现象(由于概念不清晰的局限而陷入泛泛而谈的局面,无法深入研究发展),这也正是2012年有学者陆续回归研究教育安全概念的原因。因此,当前教育安全研究的当务之急应是明确教育安全的内涵,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育安全研究地域性研究欠缺且比较视野不足

1.教育安全地域性研究欠缺。虽然有学者对云南边境的教育安全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但我国幅员辽阔,中东西部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保存着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多文化的复杂情况下,引发教育安全的因素交叉,难以找到切人点进行深度研究。也正因为如此,应加大地域性的研究,比较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地区或地域的教育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当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中东部较突出的教育安全问题属于外源性,主要是受国外的文化冲击引发的。而西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地复杂的多民族性、地缘性及经济落后重叠引发的问题。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对东中西部进行研究。

2.缺少比较视野。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东西中部的比较研究,即民族单一区对多民族杂居区、单一文化对多元文化、经济发达区对经济落后区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表现在缺乏国内与国外间的比较研究。我国对国外的研究多局限于解读、引进,缺乏对国外与我国之间的研究比较。

(三)开阔研究视角,促进研究多元发展

如上所述,已有的教育安全研究视角以教育学为主,国家安全学、市场经济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偶有所见。换而言之,教育安全的问题研究仅在教育学领域收到较高的关注,在其他学科领域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教育作为一门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每个社会人员息息相关的学科,教育安全作为学科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但从教育功能出发就应被视为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如果研究视角能更加多样化,加大相关学科领域对教育安全的重视和研究,那么,更容易发现教育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以跨境教育安全问题为例,与一般性的教育安全问题具有一定区别性。一般性的模式是由于外强内弱,发达国家的社会高速发展及教育跃进给相对发展缓慢的国内社会施加的影响;而在我国边境跨境教育安全问题上,我国在经济、教育及社会意识整体发展上是相对处于优势状态,但在边境教育不重视、教育投入紧缺的情况下发生的教育安全问题。可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效,也可以从法理的角度探讨教育安全问题。

(四)拓展研究方法,从“单一”到综合

已有的教育安全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在教育安全的研究方法中,文献研究法可以被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虽然文献研究法在前期的应用对“教育安全”概念的引入有巨大贡献,但教育安全作为一个具有国别差异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单纯的文献法很难定位我国的教育安全内涵及描述和发现问题。且目前仅有个别学者在研究中引用调查法,并取得具有可信度和代表我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因此,日后的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层面去研究,引入叙述研究、扎根理论和教育人类学、社会学等在当下受到高度肯定的研究范式。从我国实际情况中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以期为解决与学校、市场经济挂钩的教育安全问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边境多民族地区作为在教育安全各方面问题都相对突出的特殊的研究对象,特别值得学者沉下去做实证研究。

基于研究核心的确定及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元化发展,相信通过学者们在元研究和质性研究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和不断探索,我国教育安全的研究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断互动之中丰满和充实起来。

参考文献:

[1][2]肖龙海,韩青青.美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报告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13(3):86-90.

[3]Joel Spring.PEDAGOGIES OF GLOBALIZATION:,11Ile Rise of the Educatlonal Security State[M].CityUniversity0f New York.2006:1.

[4]程方平.教育:国家安全的基础――关于“教育安全”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6(3).

[5]其其格.“教育安全”知多少?[J].内蒙古教育,2003(10):45.

[6]姚淑君.教育安全及其法律预警机制构建之断想[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2005(4):39-41.

[7]金孝柏.教育初论[J].国际商务研究,2004(6):3―7.

[8]何伟强.关于美国国家教育安全战略的政策解读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叭0(5).

[9]王露茜,王凌.我国的教育安全及其困境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2(2):8―10.

[10]何跃.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学术探索,2009(6):129―134.

[11]蔡宝来.现代教育与国家安全[J].西北师大学~$,2003(5):5.

[12]张进清.国际跨境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55―57.-

[13]米晓东.全球化背景F-~,J建我国高等教育安全体系的战略选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8―102.

-

[14]余睿.全球化中的高等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