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入职流程

教师入职流程

教师入职流程

教师入职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兼职教师流动站;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99-02收稿日期:2015-12-16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几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兼职教师的企业来源、精尖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全面实施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过程中,学校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的途径,解决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转变传统的教师管理办法,下大力气解决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

1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根于制度和机制的缺失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相关具体工作。但是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几个制约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学校没有统一的兼职教师管理协调部门,每个部门各自聘用教师,导致被聘教师的专业水平差距较大;二是聘用部门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来自大专院校的教师较多,而真正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不多,造成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三是对兼职教师没有建立统一的聘用、辞退标准和管理机制,使兼职教师处于松散管理状态;四是缺少兼职教师培养和奖励等激励机制,不能极大地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保持兼职教师的稳定性。

2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并以此为平台,解决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和发展的问题

为了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破除现有育人方式的体制机制的弊端,探索学校与企业兼职教师的规范管理,着力解决兼职教师建设方面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探索学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学校决定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通过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等举措,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兼职教师提供长期服务保障。兼职教师流动站,实质上是一个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在此平台上成功地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最终实现学校办学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目标。

二、细化兼职教师流动站基础性工作,扎牢校企合作发展的根基

1通过企业调研了解教师的需求,建立校企间的互信

为了打好兼职教师流动站的基础,通过对兼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兼职教师的最准确资料;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参加座谈会,探讨兼职教师管理和聘用的新途径。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和兼职教师均有走进学校的意愿,对学校工作很向往,但是对现有薪酬、激励和管理机制以及兼职教师的地位和稳定性等方面不太满意,认为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有课就来没课就走的松散管理使得兼职教师没有归属感。另外,召开学校教学单位座谈会,发现一线单位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课时费低聘请不到真正需要的企业兼职教师,只能找在校研究生顶替;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除了发放课时费之外毫无管理可谈;有些兼职教师没有得到所在企业的支持,底气不足,也不是百分百地付出,影响了教学效果。校内外反映出的问题,表现出来好像是课酬多少的问题,内在的却是将兼职教师的工作置于统一化、公开化、透明化管理制度之下,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之道,着手建立起兼职教师流动站,搭建起校企双方共赢互惠、共谋育人大业的平台,校企双方参与解决育人中的问题,解决兼职教师双职工作的问题,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的运行机制。

2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管理机制,使之规范运行

兼职教师流动站中的教师虽然是动态的、流动的,但其组织体系却是一个实体,有组织结构框架和成员的职责。在分析原有兼职教师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召集学校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企业和兼职教师代表等多方会议,进行多次讨论和调研,最终明确兼职教师流动站管理小组的构成。第一层次:成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为兼职教师流动站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保障。第二层次:学校人事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监督检查流动站的运行情况。第三层次:成立若干个小组。第四层次: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以及企业和兼职教师代表组成,反映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科研合作与管理,企业与兼职教师和学校面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明确兼职教师流动站的主要职能,使工作进入常态化

(1)兼职教师流动站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和专业发展计划,完善兼职教师的个人信息,聘请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通过实施《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兼职教师的来源范围、聘任条件、主要工作内容和具体管理细则。我们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增加了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和专家咨询费,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工巧匠”乐意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满足了学校对于各类兼职教师的需求,优化了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稳定了骨干教师的队伍。兼职教师流动站的建立,也促成了长期与学校存在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目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15∶1。

(2)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资源库结合学校办学专业,注重合作、注重水平,动态管理、按需储备,保障了兼职教师的后备力量。学校与长期合作的企业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合同,学校根据不同工作需要,委托合作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到学校兼职工作,企业教师源源不断地进入学校,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兼职教师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学校内各二级学院、有关部门利用兼职教师资源库中的教师个人基本情况、职业资格和科研成果等分类信息,指导各专业按需聘人,及时保障教学需要,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将兼职教师的管理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鼓励兼职教师融入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探索兼职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新途径。聘请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的技能大师杨才胜组建杨才胜大师工作室;聘请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北京市知识型十大标兵赵郁组建汽车工程技能工作室;聘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师钟连盛出任艺术设计学院景泰蓝大师工作室的首席设计师;聘请北京亦庄国际生物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优秀管理人才吴小兵作为学校的特聘专家……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不但完成了授课任务,还逐步融入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他们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共同申请课题并完成科研任务等。专兼职教师在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融合发展下,使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三、兼职教师流动站建立的意义远远超出预期,已经成为校企合作与教师成长的平台

1起草《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助计划方案》,为北京市教委提供决策支持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助计划方案》的制定,着远于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加强对兼职教师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该方案引入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制定了对北京地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进行全面统一管理的规范,同时提出了选拔部分优秀兼职教师进行经费资助的具体措施。该方案是对以往政策的改革和突破,方案中提出了对兼职教师课时费认定的新标准,即根据兼职教师在行业内的成就制订课时标准,且该标准远远高于现有课时费;对于行业内的行业大师但学位学历不符合现有引进人才政策要求的,做出了明确界定,破除了原有政策的做法,积极引进此类人才担任学校专业技术指导等工作。该方案上报北京市教委后得到了极大肯定,并准备下发实施。

2兼职教师流动站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的高度重视,获得专项经费的资助

自2012年起,北京市教委专门在针对职业院校的素质提高工程项目中设立了特聘专家项目,用来支持职业院校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特聘专家,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两年来,学校电信工程学院聘请的杨才胜专家和生物工程学院聘请的吴小兵专家分别获得此项目的资助。同时,我们还借助专项经费的支持,对兼职教师的授课费用标准进行了调整,提高了企业一线高技能型人才来校执教的积极性。

3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重点工作,使学校工作更加贴近社会需要

教师入职流程范文第2篇

1.1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优势

(1)从整体上营造了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大环境。目前,全国千所中职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基本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理念。针对我校来说,前期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企业,将一线物流工作岗位中具有相近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的岗位相结合,形成了物流专业岗位群。分析、归纳、整理实际工作岗位中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根据岗位的具体任职要求,筛选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整合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了用于教学的专业学习任务。(2)教师正在努力尝试实施一体化教学。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课程,如《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运输作业实务》、《货运》等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其综合性、应用性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确定的目标性和过程属性。根据该特点,课程主要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理解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将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项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但距离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还有一定的差距。(3)实训条件。多数学校为了加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了实训室建设力度。目前,我校物流专业已经拥有1400多平米的实训场地,投资实训设备达到1500多万,能够满足课程需要。

1.2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不足

(1)师资不足。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要有理念,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备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能力。现在多数中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情况是:年龄偏大教师通常从其他专业转移到本专业,对所教专业课程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同时又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部分年青教师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有专业理论知识,缺少实操技能;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没有教学经验,多数教师只会“做”,不会“教”。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2)校企合作力度不足。黄炎培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也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这三句话非常准确,要实现教育模式变革,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尽管多数学校有相对较好的校内实训条件,但缺少实实在在的校企合作,总让人有落叶不能归根的感觉。

2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根据物流专业的现状,要想成功实现一体化教学,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下,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同时配置与专业规模相吻合的教学设施。

2.1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合理组织教学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按照物流职业岗位和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实现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以我校物流专业为例,物流项目组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后,了解了物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人才结构,同时结合我校和其他同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调研的物流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最终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基本职业能力、仓储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然后以行动领域为主线,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仓储与配送作业》、《运输作业》、《物流客户服务》。在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之后,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计项目课程,将职业能力落实到课程当中。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中选取了仓储认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配送认知、配送作业六个典型项目,通过前四个项目实现仓储作业能力,在前四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后两个项目实现配送作业能力。各项目以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每个项目下包含若干任务,对完成任务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并按照目标要求组织并实施教学。教学组织上采用“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考核评价”来完成。

2.2多途径培养双师教师

(1)加强校外培训。专业教师通过职业师资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学习实训,加强实践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实训;通过加强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加强教师下厂实践力度。企业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和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定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相关岗位的职责、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参与专业实践,实现理论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岗位的技能培训,弥补在操作技能上的不足,对于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进行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第一手素材。(3)大力引进能工巧匠。黄炎培曾经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先生明确指出,在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间要优先选择有企业经验者,这充分体现了其对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重视。企业能工巧匠走入课堂,将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先进技术引入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学校专职教师在操作技能上的提升,并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2.3加强深度校企合作

教师入职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 “双师”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63-02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类高职学院物流专业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向社会输出“应用型、技能型”的毕业生,已成为摆在高职学院物流专业办学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要依靠教师这个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努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了高职学院物流专业办学目前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学院物流“双师型”教师的确认方式

依照国内高职学院物流专业目前的师资状况,现阶段物流“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已基本达到统一,即具有物流师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物流“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内涵,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无统一的、科学的定义。而国内各高职学院在物流“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方式上的普遍做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

(一)要求教师具备同系列技术职称中相对应的两种职称

具有物流专业讲师、实验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又取得物流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物流师、物流职业经理等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3个月以上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二)要求教师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基层工作经验

具有讲师、实验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累计有二年以上物流企业(或生产企业物流岗位)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胜任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或者是具有讲师、实验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职教师,主持市级及以上物流专业或相关科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或获物流类省部级二等或市级一等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本人科技成果获技术转让费10万元以上;或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方面获项目经费20万元以上。胜任本专业一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三)要求教师具备工程系列职称和教育经历

在物流企业或科研单位取得物流工程师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或者具有物流师、物流职业经理等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具备了物流专业技术领域技能的技术人员,在高职学院任教一年以上,考核认定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胜任本专业一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人员。

二、高职学院物流“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模式

为加快物流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物流专业职教事业的发展,我们走访了许多物流企业,结合物流行业的特点,对此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对构建较高素质物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多种模式,归纳如下:

(一)企业衔接模式

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利用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密切关系来实现。一方面,高职学院将教师派往合作的物流企业锻炼,接受实践教育,这样有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要求带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及课题去锻炼。另一方面,将合作的物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聘请到学院兼职。再者,将有能力的物流教师派往各级物流协会挂职或研究项目。

(二)校内培训模式

主要是实施校内互动,让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与实训课指导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物流快递经营部等实体,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进入实体锻炼;产教结合,以做代训。充分利用学院地源优势,发挥“校内联动”优势,建立起物流“双师型”师资与外界通畅的信息渠道,及时了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并随时反馈到教学中。

(三)深造培养模式

依托物流师资培训基地和相关高校师资和技术资源的优势,将物流教师送往基地和高校学习,以加强物流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

(四)自主演绎模式

通过建立物流教师自我提升机制,按照实际企业运作要求,进行自学自培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创办实体,或依附就近实体企业进行兼职,从而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彰显教师的内在价值,在物流“双师”培养过程中既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避免利益追求化。

三、高职学院物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确定比例,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

为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以及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有计划、有目的的确定8%专业课教师到深度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锻炼。每学期组织10%的教师深入快递公司、配送中心第一线,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熟悉物流企业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使之成为拓宽教师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实际操作流程培训

利用教研活动或假期聘请物流企业资深岗位专家举办教师技能培训班。选派有实践专长的教师或到第一线锻炼过的教师,进行生产问题分析。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劳动人事部门、物流协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脱产学习,并予以专业技能登记考核。

(三)设岗练兵,变投入性实习为产出性实习

有条件的高职学院要积极建立物流实体,教师边指导学生实训,也边参与到实体的运营过程中,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同时达到育人与创收双赢。

(四)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

通过担任考评员,能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也对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岗位群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与来自物流界的其他考评员的接触取长补短。

(五)组织进行实训室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与开发

教师参加实训室建设,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依托学院实训基地和与企业合作,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承担流程设计、运营管理等科技服务与专业开发技术工作,既增强了才干,也提高了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

四、高职学院物流“双师型”教师的政策支持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物流“双师型”教师工程

在构建物流“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必须遵循一系列教育法律,高职学院物流师资队伍与普通高等院校师资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完善适用队伍建设的法规和政策,例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务评审条例》中应增加“双师型”评审要求,或新制定《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力求在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聘用与解雇、考核与奖惩以及培训进修等方面有相应的政策依据。

(二)建立物流“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

应当对物流“双师型”教师每年度单独进行考核。主要内容为教师自身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素养、职业教育专业能力、物流实践教学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操作性实践与指导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要做到分项与综合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评定的结果,应归入“双师”教师的业绩档案,作为聘用、晋级和职称评定等考量的重要指标。

(三)建立物流“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

教师入职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ITSS; 项目实战; 项目研发; 工作过程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0-64-03

0 引言

由于国家和行业协会对ITS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的重视,促使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流程化、模式化;企业对一线的员工素质和能力要求更加具体化、标准化。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对接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也使我们必须将ITSS嵌入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中[1],以达到培养具有ITSS操作规范、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本文主要讨论基于ITSS、项目实战和项目研发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编写模式和流程,并进一步探讨在这些特殊要求下高职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1 高职教材存在的弊端

高职院校经过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教学基本都实现了项目化教学,一般的高职教材也都体现了项目化和任务驱动的形式。但是经过使用和研究这些教材我们发现,多数教材都只做了表面文章,将理想化的案例称之为项目,将工作步骤和示例称之为项目或任务,教材组织形式混乱,不断混淆概念,所谓的“项目”并没有贯穿知识和技术,而是将项目和知识零散地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强行组合,项目没能形成为真正的项目,任务还只是工作步骤,教材模式和流程,更不能体现教学“产学并行”特色[2],这样的教材很少能够针对并行项目对学生进行技术强化训练。

2 基于ITSS和项目实战、项目研发为主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设计思路

我们将ITSS标准对软件研发、程序设计类岗位进行了标准化流程规定,对代码规范和软件质量给出了明确说明;项目实战要求教材内容以实战项目为载体;项目研发是通过设计一个实用项目完成学习过程,以真实、可用的实战项目作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将ITSS融入教材流程中。

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思路:采取工作过程项目化的编写模式。也就是在教材设计中遵循课内主讲一个实战项目,课内训练一个实战项目,课外训练一个研发项目,建立符合ITSS标准的“产教融合、产学并行”的流程,最后通过一个综合性实战项目整体训练学生的核心技能[3]。编写教材时,根据程序设计技术和工作流程,将整本教材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采取“产教融合、产学并行”的教材编写模式和流程,如图1所示。每个单元一开始通过“工作场景导入”营造项目场景,引出完成项目需要解决的工作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和技术准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一个实战项目为载体,教师通过示例的形式将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需要的技术和方法;接下来回到工作场景,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课内训练实战项目;最后给出一个类似的研发类项目,研发项目或是教师的“产教融合”项目,或是实际服务项目,或是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此进一步巩固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和ITSS操作规范[4]。

3 以《C#程序设计》教材为例基于ITSS的高职程序设计教材编写与实现

9.3 回到工作场景

通过以上过程,可以看清该教材的编写模式和教材流程,限于篇幅,我们主要给出整体框架和各部分要点,省略了具体内容。该教材完全体现项目选取的实战性和研发性、内容编写的ITSS保准化、“产教融合、产学并行”的实训教学理念。

4 专业教师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项目实战经验,项目研发能力以及ITSS师资力量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好的教材能够反映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研水平。所以,为了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和软件项目,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而高职教师培养的瓶颈就是实践生产能力问题,如果能够提高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就会提高教师自身水平,那么教学改革就会顺利一些,开发“产学并行、项目实战、项目研发、嵌入ITSS标准和规范”特色的教材就会顺利一些。我们认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 加大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力度。加大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专业实践力度,通过3-6个月一线专业实践,使专业教师真正了解到企业一线岗位流程、ITSS规范和标准、实际项目操作和编码流程,不断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将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⑵ 鼓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结对子研发项目。实际上,专业教师缺少实践创新的机会,造成了实践应用能力低下,要为专业教师创造一切机会,鼓励他们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一同开展技术服务、项目研发、软件设计与编码等业务,积累实际生产和研发的经验。

⑶ 鼓励专业教师开办软件公司。通过教师团队开办软件公司,进一步推进学院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样,教师可以无障碍参与到生产实践中,使他们全方位体验企业化操作规范、业务流程、技术重点、项目管理、编码与测试等各项业务。这可以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

⑷ 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先进企业的培训。挑选专业优秀教师到国际知名、港澳台先进企业参与手机游戏开发,接受嵌入式编程技术、物联网技术、高新软件编程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

以上四条途径,相信能够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工作过程项目化教材编写设计,详细设计了基于ITSS和项目实战、项目研发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的编写模式和实现流程。我们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采取了这种模式进行教材的编写与实践,目前该教材被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了适应教改的要求,本文还探讨了师资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翠苗.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标准化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1.19(6):64-67

[2] 朱翠苗.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1:23-26

[3] 郑广成.高职计算机课程创新实践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J].计算机时代,2009.12:75-77

教师入职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关键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16

1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物流专业及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的培养模式尚未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现代学徒制”类培养模式的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较具发展潜力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班”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企中校”与“校中企”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这些模式对高职物流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促进推动作用,但这些模式尚处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初级发展阶段,有待于在理论及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

1.1物流专业教学目标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不符

为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结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运营现状,开设了一些较新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及理论知识讲解层面,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所应聘的岗位对这些课程的知识掌握要求较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1.2物流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人为系统性,课程分类过细、过窄等问题。虽然有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从实用性角度设置课程体系标准,但在设计课程体系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强,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探讨,导致学生课程任务繁重,但综合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提升,进而影响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1.3物流专业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双师型”师资结构比例较低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院校内属于小专业学科,招生规模较少,导致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对物流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缺乏实训资源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同时调查发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应届本科生或应届研究生,有企业工作经验且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较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性不强。

1.4缺乏对“现代学徒”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类型的企业顶岗实习,但对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实习结束阶段,通过企业主管及学校教师对实习生的打分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受制于打分的主观性影响,此种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实况,但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及岗位适应能力不能较好体现,同时在学生对实习企业打分中,学生也只能通过对实习企业的总体印象进行粗略打分,企业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工作的时间,如何加强学生管理等因素均不能体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协同处理好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尤其是物流企业是否会在11.11、12.12等业务高峰期提前组织相应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讲课和培训。此外,企业师傅及学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压力分散、学生实习实训中的安全保障和生活管理均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这些过程性要素均应纳入考核体系。

2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及企业访谈,本文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企业意愿、学生意向及学院管理可控性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2.1顶岗实习企业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合作的顶岗实习企业有意愿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愿意提供相应的学徒岗位及配套机制。传统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人力资源更新换代的问题。以安徽汇通有限公司为例,分拨中心的老员工习惯于手工填单,验收货物并记录出入库分拣量,而对于手持终端录入货物数据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尤其是信息平台及自动化分拨设备上线后,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安徽汇通公司需要大学生来提升自身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扩张考量,也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一些投入。虽然顶岗实习生实习后的毕业回流率率不高,但相对于社会招聘而言,愿意回来的实习生容易接受汇通的文化及业务流程,对企业忠诚度也较高。综合而言,顶岗实习企业出于培养企业储备干部方面意愿,愿意与学校共同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

2.2高职院校具备“工学交替”类培养模式的考核及管理制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完善了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细化的可操作的学生考核与管理制度。比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物流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顶层制度保障。学院工商管理系及物流教研室在推动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与考核方法》,从而保证了实施过程的全程可控。

2.3学生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学生及家长对于该模式的认同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由普高生与单招生组成。在大一下学期,物流专业教师会依据学生的报名意愿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大二到物流企业一线参加半年期顶岗实习,尽管工作强度远不及社会招聘的人员,但物流行业的特点是全年无休,没有与其他企业一样的节假日,与学生期望有一定落差。学生在实习开始期间有一些不适应,但通过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双方努力,大多学生很好完成实习,毕业后对这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比较相似,学生的认可度及适应性可以对比参考。

3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策略

3.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物流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选择有责任心、有意愿的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合作基地,高职院校与其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培养协议稳定合作关系,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学徒制招生岗位,同时邀请合作企业主管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校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以及知识技能传授的分工合作。高职物流专业可采用“1.5+1.5”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大一及大二上阶段,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思想道德及物流基础知识传授;大二下及大三阶段依据学生志愿,分批派遣到合作企业作为学徒制实习生;学徒制实习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受企业与学院双重管理,在实习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制订好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及技能培训内容。

3.2建立岗位技能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一定是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却强调企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各项目任务来源自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以完成每一项岗位作业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结合职业标准,依照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编制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和制定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助理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更容易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3企业师傅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学徒制教师队伍

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参照相关文献及相关院校实践经验,师资团队的构成比例大致为:企业方面师傅包含1/3的人资培训人员,主要负责学徒在企业的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主管或骨干员工,主要负责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高职院校方面教师包含1/3的公共课教师,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课等培训;2/3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徒的专业培训。还需要对组建的“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成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企业选派的师傅实践技能较为丰富,具有物流行业多年的从业经历,学习接受行业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然而在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易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使物流企业师傅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职业院校教师理论知识较好,但实践知识相对缺乏,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去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提升自身物流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经验。

3.4建立体现过程性的学徒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设计工作内容导向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岗位上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并且参照学徒所在岗位的职业标准,规定学生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企业师傅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应植入职业资格证书针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完成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教学环节,还可通过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