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士的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中文版、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中文版和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短题本)对广州市某儿童专科医院的33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5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别以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为应变量,以自我概念各维度及专业自我概念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与自我概念1O个因子之间除自我批评因子和自我认同因子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专业自我概念5个次级项目之问,除领导能力与内在满意度、技能维度与外在满意度以外,其他项目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经多元回归分析,心理自我及工作灵活性2个变量被筛选并引进了儿科护士内在满意度的回归方程。心理自我、沟通交流能力、自我认同及生理自我4个变量被筛选引进了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的回归方程。结论儿科护士自我概念及专业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及专业自我概念高的儿科护士其工作满意度亦高。儿科护士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对工作满意度有预测作用。

护理的工作对象是人,而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护士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态度,从而影响病人的康复情况。有研究表明f}}l,儿科护士的应激问题多,心理状态较差,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对整体工作处于不满意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儿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许多学者侧重于认为护理工作本身的因素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但对于工作满意与否不仅与工作本身有关,同时也取决于个体对工作的期望值。因此,个人态度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方向。自我概念是个体把自己当成客体所做出的知觉,是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形象的看法和评价,专业自我概念则是反映个体对其自身的专业认识、自尊情感和专业行为取向,无论是自我概念,还是专业自我概念,都更侧重于个体对自我的感知}s}。护理人员对自我的看法,不仅影响行为,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儿科护士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明确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与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便于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进行干预和指导,稳定儿科护理人员队伍。

1,调查对象

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随机抽取直接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已取得护士执业证并注册的护理人员295名。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54岁,护龄1 }34年;教育水平:中专118名(40.0% ),大专146名(49.5% ),本科31名(10.5%) o

2方法

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一培训调查员,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并遵循保密原则,采用统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保持答案一致性。填写后由研究者统一收回,现场核实问卷的填写是否完整,以减少无效问卷的发生率。发放问卷338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合格率91.9%0

2.2调查工具

2.2.1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 TSCS ) TSCS由美国田纳西办f心理学家威廉姆斯于1965年编制、台湾学者林邦杰在1978年修订,适用于12岁以上,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量表}5_}l共有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2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除自我批评和自我总分外,又分2个维度即(1)结构性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2)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余9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积极。

2.2.2专业自我概念量表(Professional Self-Conceptof Nurses Instrument, PSCNI) David Arthur教授研制和发展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纳的专门用以测量护生和护理人员专业自我概念的量表teal。该量表是反映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工作当中的灵活性及满意度共5种能力的指标,能从专业人员的角度衡量其自身的专业认识、自尊情感、行为取向。中文版在原始量表27项的基础上增加了3项关于“满意度”的问题,测定同质信度大于0.70。该量表采用Liken 4级评分法,正向题目正向计分,反向题目反向计分。正向题目中,1分专业自我态度最消极,4分最积极,取1}4分得中位数2.5分为界,平均分2.5分以上表明积极的专业态度。

2.2.3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 MSQ)短式量表内容包括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3个维度,共20个条目〔tz-isl:内在满意度12个条目,指对于工作内容本身有关因素的满意程度;外在满意度6个条目,指个体对目前工作晋升、报酬、奖励、公司政策实施方式及领导方式等与工作内容本身无关的各方面的满意程度;一般满意度指对工作环境、同事关系(2个条目)以及内在满意、外在满意方面的总满意程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二非常不满意,2分=不满意,3分二不确定,4分二满意,5分=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工作满意度越高。

2.2.4量表的信度MSQ ,TSCS及PSCNI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92,0.88,0.86,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3统计学处理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1)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2)分别以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为应变量,以自我概念各维度及专业自我概念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结果

3.1不同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儿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比较本组儿科护士的自我概念得分为(208.93E14.15)分;专业自我概念得分为(88.25士11.27)分。根据自我概念及专业自我概念得分情况进行分组,高于平均分1个标准差为高分组,低于平均分1个标准差为低分组,介于两者之间为中间组,将儿科护士分为高中低3组,其中,自我概念高分组50名(总分>>223.08 )、中间组198名(194.78总分‘223.08)、低分组47名(总分

从表1可见:不同自我概念及专业自我概念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高的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高。说明自我概念及专业自我概念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3.2儿科护士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见表2

从表2可见:除自我批评与自我认同外,自我概念的其他因子均与工作满意度各维度成正相关。

3.3儿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见表3

从表3可见:除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2个因子外,专业自我概念其余因子与工作满意度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

3.4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儿科护士的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为应变量,以自我概念各维度及专业自我概念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在a=0.05的水平上筛选有意义的自变量。结果见表40

从表4可见:心理自我及工作灵活性这2个变量被筛选并引进了儿科护士内在满意度的回归方程。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心理自我对内在满意度贡献最大,其次是灵活性。而心理自我、沟通交流能力、自我认同及生理自我4个变量则被筛选引进了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的回归方程。其中,心理自我对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贡献最大,而工作灵活性则只被引进了内在满意度的回归方程。

4讨论

4.1儿科护士自我概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有研究to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自我概念积极的护士往往对问题的看法比较乐观、自信,对工作充满欣喜,可以更好地调整、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更多的积极情感;而自我概念消极的护士则往往低估自己、责备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从而使自己生活在焦虑、抑郁、无助之中,从而影响其工作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1)显示:不同自我概念的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概念高者工作满意度高。在自我概念的10个因子中,除自我批评与自我认同外,其他因子均与工作满意度各维度成正相关(表2);经多元回归分析,心理自我、自我认同、生理自我3个因子被引进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回归方程。心理自我较成熟的护士适应能力强,对外界环境有积极的感受,满意度较高。这是因为心理自我较成熟的护士能够正确看待工作,敢于面对现实,遇到问题,不贸然行事,经过深思熟虑,积极地解决问题。自我认同与内在满意度呈正相关,但在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多因素分析中,自我认同没有进人内在满意度的回归方程,而是作为第4个变量,进入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的回归方程。表明儿科护士自我认同感越强,其对与工作内容本身有关因素的满意程度越高,对工作外在条件的满意程度反而越低。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是与目前护理专业地位偏低有关,当护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工作成绩、对专业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内心理想的职业期望与现实强烈的反差引起内心对自我价值与专业价值的矛盾冲突所致。

生理自我与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呈正相关。因为护士从事的护理工作是一种需要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工作琐碎而繁重,人员的相对不足,护理设备投人过少,使护理人员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护士心理和体力同时透支。生理自我较高的护士,能够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压力,更有利于正面职业心态的培养,所以工作满意度也较高。

4.2儿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3)显示,灵活性和沟通交流能力影响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灵活性包括思维及工作2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灵活地寻找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而工作灵活性,是指一个人对工作中变化程度的适应性能力。护理工作不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的。思维灵活性高的护士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而工作灵活性高的护士,容易适应工作中的变化,工作效率高,护理质量好。21世纪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而要创新首先应具有开创性意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以识记为主的学习习惯以及传统中专护理教学注重规范化护理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护士思维的灵活性。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沟通风格的心理诊断

(一)乔哈瑞理论

深刻理解乔哈瑞理论是诊断沟通风格的基本前提。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 自己知道 —— 自己不知 ” 和 他人知道 —— 他人不知 ” 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划分为四个区,即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封闭区,人们将此理论也称为 乔哈瑞视窗 ” 。

   在人际沟通中,个人的日常爱好、态度及脾性等通常是自己与他人共知的区域,即 开放区 ” ,个体的某些方面,如兴奋或痛苦状态时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某些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习惯等,往往是自身不甚了解而他人却很清楚的区域,即 盲目区 ” ;个人的价值观、隐私等内容,常常只有当事者清楚而他人则无从知晓,即 隐秘区 ” ;个体与他人都尚未认识或了解的信息为 封闭区 ” 。上述的窗格(区域)类型会随着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沟通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初次与人见面时,一般人不愿过多透露自己的情况,即倾向于缩小开放区,往往给人留下虚假的印象。为了进行有效沟通,我们必须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扩大彼此的开放区,同时缩小盲目区和隐秘区,并在相互切磋和探究中开发封闭区。基于有效沟通的良好愿望,人们通常使用自我透露和反馈两种策略或技术。自我披露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分享某种信息、观点乃至个人情感的过程,用以减少隐秘区;反馈则是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种种反应的过程,来自他人的反馈信息有可能缩小盲目区;反馈与自我披露的交互使用则有助于减少封闭区。

   (二)沟通风格

   继乔哈瑞理论之后,许多西方应用心理学家又对沟通风格进行了大量研究,如JayHall(1973)提出了 人际风格与管理影响 ” 学说,RobertE.Lefton(1977)提出了 管理者行为评价模型 ” 。我们在总结乔哈瑞理论和J.Hall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者沟通风格诊断问卷》。借此工具可将管理者的沟通活动分为如下四种典型风格,但大多数人都兼有两种以上的沟通风格。

1.封闭型 这类管理者的典型特征是既很少进行自我披露,也很少运用反馈,好似一只与世隔绝的乌龟呆在甲壳之中。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封闭型管理者的典型心理,他们经常担心失去工作或职位,并认为维持现状是唯一安全的策略。这类管理者常用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员工,而且把绩效评价视为浪费时间;他们疏于进行上下沟通,员工既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激励,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因此,员工对这类管理者怀有敌对和失望情绪。

   2.隐秘型 这类管理者的沟通特征具有单一性和防御性,即一味追求他人的反馈信息,却很少披露自我。猜疑和寻求社会认同是隐秘型管理者的典型心理。在猜疑心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为了弄清员工的活动和心思而寻求反馈。这类管理者常将个人的情感和评价隐藏起来,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忘记了过去的问题,何人提升等重大事项常取决于他们深藏的个人好恶。隐秘型管理者也渴望社会认同,为了取得他人的喜爱和认同而寻求反馈。他们认为保持团体的表面和谐或一致是管理工作的宗旨,为达此目的,他们甚至不惜大事化小。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他们倾向于只讲员工优点,少论缺点。

3.盲目型 这类管理者更多地进行自我披露,而忽视了反馈的运用,其管理行为具有 独断 ” 色彩,过分自信是他们的典型心理。这类人自信是行家里手,热衷于披露自我信息:如时时 某项工作该如何做 ” , 某问题该如何处理 ” 等指示;他们不屑于从员工处获取反馈,因为员工在他们心里往往是 无能 ” 或 笨拙 ” 的代名词。他们更多地看到员工的缺点,忽视其优点和潜力。对盲目型管理者,员工心怀不满,很少将自己视为组织的一员,生产率下降。如果上下关系日趋糟糕,员工可能采取强制性反馈手段,如提意见、向上级告状,或者隐瞒重要信息来报复管理者。

   4.开放型 这类管理者既重视自我披露,又注意运用反馈,能在团体中营造出宽容互信的开放气氛。他们敏于体察员工需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组织事务,因此这种沟通风格不仅创造了健康融洽的人际氛围,而且提高了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沟通风格策略的有效功能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反馈与自我披露是形成管理者沟通风格的两大维度,如果对二者功能使用不当,则可能形成消极或不健康的沟通风格,如封闭型、盲目型或隐秘型;若能科学、恰当地使用反馈与自我披露的功能,二者则可能成为改善不良沟通行为、培养积极沟通风格的有效策略。那么,反馈与自我披露策略的具体功能如何?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认识和准确把握的理论问题,是进一步掌握改善沟通风格技术的必要前提。

(一)反馈功能反馈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应答过程,包括如下三个重要功能:(1)有助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减少出现误差的机率。反馈可以检查出个体理解信息的偏差,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人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内接受所有感知到的信息,所以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选择,这便是选择性知觉。在复杂的人际沟通中,选择性知觉使个体倾向于倾听、理解和领会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所以 信息失真 ” 现象在所难免。譬如,从高层管理者向基层员工传递信息(下行式沟通)时,传递环节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信息膨胀和歪曲。因此,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克服信息失真现象的有效途径。(2)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模式,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组织气氛。在企业上下沟通中,管理者善于倾听员工的反馈,在鼓励士气、构建信任与团结的气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IBM公司为了获取和倾听员工的反馈,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编制调查表,把调查结果作为评价管理者业绩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公司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派出调查小组,前去解决问题。由于员工知道公司调查后会采取措施,因而能认真对待调查工作。整个调查程序是一个倾听与反馈的双向沟通过程,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上司的信任,而且有助于创造出和睦的集体气氛。(3)积极反馈具有不容低估的强化作用。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而言,积极的反馈对良好行为(包括信念)具有强化、巩固和塑造作用,而消

极反馈则可能对良好行为(信念)起到弱化、减退和破坏作用。

   (二)自我披露功能 多听少说 ” 这一箴言几乎伴随我们每个人从小长大。传统观念认为,管理者披露自我信息,则容易丧失权威性,何况在充满竞争的商界里,与他人分享感受和思想,即自我披露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反馈。但现代组织行为学认为,在一个健康的组织或高绩效的团队里,管理者和员工不仅要分享工作信息,还要彼此分享某些个人感受和经验,其原因在于,自我披露具有如下重要功能:(1)有助于提高组织生产率和员工绩效。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充足的信息。提高员工满意度最重要的举措是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自我披露是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员工要提高绩效水平还需要了解充足的信息。员工的基本信息需要包括,首先是大量的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其次是组织决策信息。员工对自身工作性质、价值等信息有了了解,不仅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还会增强责任感。(2)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管理者与员工间的信息披露,使彼此能靠近或走入对方的生活和心理世界,增强了心理相容性,提高了情感密度,这种关系不仅畅通了工作沟通的渠道,而且强化了员工对组织目标的理解和承诺,有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凝聚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反馈与自我披露的复合功能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反馈与自我披露的交互使用,可产生一种深层的复合功能。这种功能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周围每个人都是自我的 镜像反应 ” ,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人际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其自我评价具有如下特征:较少谈论自己的成就,更乐意谈论别人的成就;既能从容地接受批评,也能谦虚地接纳表扬;在工作成就上,具有辩证的归因观,既能把成就归于个人,也能归于周围环境,如领导和同事;能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避免对人抱有成见或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能坦言 我不知道 ” 或 我错了 ” 等等。如果一个人很少给周围同事披露个人信息,就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也就很难有机会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那么,自我概念就只能来自主观性假定或者基于自己对他人非言语行为反应的感知。这种主观假定或片面感知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使个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具有如下特征:不能从容地接受赞扬,常贬抑自己的优点;对他人的批评采取防御性态度,经常为自己的缺点开脱责任或寻找依据;在完成工作方面,更多地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而非工作本身;对他人的工作成就和荣誉,采取愤世嫉俗或吹毛求疵的态度,很少主动赞扬他人;等等。

三、改善沟通风格的技术

如何改善消极的沟通风格,培养积极、健康的沟通风格,一直是广大研究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反馈与自我披露是两种改善沟通风格的重要策略,从具体方法和技术层次而言,这二者又是改善沟通风格的有效技术。

   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自我披露呢?就反馈而言,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反馈的目标应指向外部事件或行为而非具体的人,即 对事不对人 ” 。(2)反馈方式应属描述性而非评价性。描述性反映既客观又富有诚意,评价性反馈则有很强的主观判断性,容易夹带个人偏见或刻板印象。如不赞同一个下属穿淡蓝色的新外套,评价性反馈通常是, 你怎么能穿这样的颜色! ” 这类反应容易伤害对方自尊。描述性反馈是, 我个人认为,深蓝色大概更能体现职业女性的气质。 ” 这样容易为对方所接受。(3)反馈的主旨应是信息共享而非训导他人。用平等的、经验分享的口气来反馈信息,容易为人接受;而指手划脚式的训导口气,如 你应该(必须)…… ” ,则给人以不平等的感觉。如果采取坦露自己过去遇到类似问题时的感受和做法供对方参考和决定,这样会促进彼此的合作关系。(4)反馈的信息量不宜过大,应以别人能接受为准。应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性质,有主次、分阶段地提出若干意见,使其既感到压力,又能看到希望。(5)反馈应迅速而适宜。迅速的反馈能使对方及时改正错误,起到强化作用。同时,反馈也应分时间和场合,倘若当众指出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员工的缺点,便是不适宜反馈;相反,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个别反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反馈时应注意运用转述和知觉检查技巧:转述,即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言语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加以反馈,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语义,也有助于对方有机会剖析自我,重新组合那些零碎的语句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知觉检查,即个体把对方的非言语(如表情、姿态、服饰等)和副言语(如声调、节奏等)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反馈给对方。

就自我披露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披露不应用作获取同情或者向他人宣泄消极情绪的手段,而是寻求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人们更可能对自己相似的人进行自我披露,也更倾向于喜欢自我披露的伙伴。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便在相互披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所以,自我披露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2)自我披露应是彼此开放,双向共享。在交流中,如果只有一方披露个人信息,是不可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不容否认,自我披露会冒一定风险。假如你呈现了个人的观点、意见和感受,无意中可能授人以柄或受人攻击。然而,如果所有成员能相互坦露个人信息,大家共同承担人际风险,便会营造出信任、安全的人际气氛,就能增强彼此信任和尊重,就能实现有效的沟通。(3)自我披露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真正开放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磨炼,并非一蹴而就。如果见面不久,便向他人坦露自己,对方便很可能怀疑沟通者的动机。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披露与人际关系的融合度存在正相关,即随着人际关系由浅入深,双方共同心理领域将逐步扩大,个体的自我披露水平也越来越高。人际沟通一般经过注意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个体的自我暴露程度也应按照人际沟通的发展阶段逐步加深。因此在人际沟通中,个体应富有耐心,注意洞察他人的言语与非言语反应,了解对方对自己的接纳水平,据此把握自我披露的快慢节奏。当然,在沟通中,必须有人先行一步来承担风险。一个组织要创建一种开放性气氛,总裁或管理者应首先进行自我披露,打开沟通大门,员工也会随后自我披露,人际开放度便愈来愈大,凝聚力也自然越来越强。

文献参考: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93页。

[2]R·勒德洛等著:《有效沟通》,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沟通分析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96-02

我们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结合本国国情、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研究,探索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

一、沟通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1.沟通分析理论的基础

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然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析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概念,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而是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TA对人格结构的看法是: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性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若出现交错式、隐藏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生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减轻症状,改善适应,增进健康;对于没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可以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最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贡献于社会发展。

2.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国外学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使用沟通分析理论于各种教育,主要应用在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Johnston[1]研究发现TA是有效地增强交流意识、加强学生人际交流的方法。Won JS[2]发现批判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放松紧张;教养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问题中心;成人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积极关心、放松紧张;自由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放松紧张、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冷漠、问题中心;顺从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希望、冷漠、问题中心。国外把TA理论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涉及在人际交流、自信、团体训练、自我实现、个案咨询等。目前我国TA理论应用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在师生沟通等方面的研究[3]。

二、沟通分析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前人的研究证明了沟通分析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它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意识方面,在提高学生自尊、自我概念、适应性方面均有很好作用;对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有治疗作用;对择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该理论引用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1.理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有他独特之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学生易理解掌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专业性强,深奥难懂,学生只是泛泛学习一些,有个印象,谈到实际用途,学生感觉无法应用,仿佛是没什么用途。相比之下,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不但浅显易解,而且更为实用。它没有咬文嚼字的定义,一个人不必具备心理学背景,只要受过短期的人际沟通分析培训,便能利用该理论分析自己和他人。对于自己不满的人,还可以马上用它来谋求改善的途径。这种立竿见影的功效大学生是非常渴望的。

2.以发展性为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人际沟通分析所提出的PAC体系,也具有它的正面价值。它把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状态,该概念架构的“自我”是具有理性的,它既能思考,又能作判断。

我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既承袭了中国人的一般人格特征,又存在着自身特点,即大学生群体所独有的人格气质和行为表现。这当中既有积极的进步因素,也有不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

个人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如果对自己不满,他可以下定决心,坚定意志,将其自我状态进行改善。换句话说,人际沟通分析的人格理论模式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不是环境或潜意识的奴隶。只要他愿意,他便能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积极的看法使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不管从前发生过什么,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仍要负起责任;它要求我们主动地改变,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它促使我们达到自我控制、自我意向,并且发挥选择的自由。另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

3.推广性强,弥补供求间的差距

交流分析特别适用于团体辅导。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极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很显然的,特别适用于团体治疗,推广性强,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近几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透过课堂教学、杂志报刊、各种宣传,不断向大学生倾销,但基于各种原因,期望和实际间总是有很大的裂缝,交流分析正好能够弥补这个裂缝。因为,基本上,它是个教与学的设计,训练我们如何分析自己的行为。它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交流分析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人们自己能使用的工具,教给大学生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有利于贯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尝试研究

1.编制自我心态图

我们应用沟通分析理论,根据自我心态的五种功能编制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图(EGOSTATE)问卷[4]。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129。应用该问卷对我国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实测,揭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功能结构。根据对546名大学生的测试数据统计的结果,把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分析出了大学生的自我心态图的9种类型:开朗型、苦闷型、任劳任怨型、自我主张型、合理型、矛盾型、压抑型、幼稚型、平凡型。测试显示,性别、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的方差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对自我了解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还有18%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对人生态度(对他人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不行、你行的占大学生数的4.4%,认为我不行、你也不行的占5.5%,认为我行、你不行的占大学生的9.3%,认为我行、你也行的占大学生的80.8%。

2.团体心理辅导

应用沟通分析理论对20名大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通过16PF、SCL-90、EGOSTATE、主观量表、活动心得及访谈,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维护心理健康有显著性效果[5]。其中,16PF问卷中聪慧性、敢为性、自律性、稳定性、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7项人格因素及“适应与焦虑因素”、“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心理健康因素”4项相关因素有显著性改善;对SCL―90症状问卷中的各项症状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阳性总均分有显著差异,除敌对症状无明显改变以外其余9项症状有显著性改善;通过对辅导前后学生自我心态图问卷中的五种心态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教养型父母心态、成人心态、自由性儿童心态有显著性改善,心理适应性有显著性改善。

3.个别心理咨询

运用沟通分析理论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起到良好效果。交流分析法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与访谈者通过合作,使彼此的三种自我心态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揭示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在咨询中,最关键的是使访谈者的自我从儿童水平或父母水平逐步上升到成人水平,并用自己的成人水平与之对应。交流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过程,它通过让访谈者尽情的倾诉内心痛苦,发泄内心的情感,来了解他的人生态度,借以确定访谈者的PAC三种自我水平;接着向访谈者解释PAC,找出干扰、影响、混淆A、P和C,从而教育他放弃消极策略,改变生活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发挥成人心态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咨询的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考虑学生来咨询的动机、求助原因;脚本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脚本、探讨如何脱离脚本;破除脚本――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改变建议;重新决定――学生做出新决定取代童年时期的脚本,尝试新的生活模式。

个别心理咨询的个案说明,沟通分析理论在个别咨询中能起到一定作用,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研究结果证明,沟通分析理论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所要分析的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历,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是一种教与学的机制,能教给人们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该理论的优势可以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普及性、模式发展性、目标有效性、学生自主性。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影响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结构的因素更多地是来源于社会不同的文化。本研究只是一项初步探索,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探索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化研究。该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有更广泛的推广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成果将推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向更新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Johnston,Christine ann,The Effects of training in Transactional analysis upon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ransaction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supervision (EGO states,productive,non-productive).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1985,159 pages.

[2]won js.study on the ego states and coping style of nursing students.journal of the korean academy of women's health nursing.2002 sep;8(3):608~619 TA today P.89~91.

[3]孙智亮.PAC分析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2(8):79.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经济效益;九寨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低碳经济概念的影响。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走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表明了政府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对旅游业进行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旅游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无烟工业”,其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者与旅行社的不规范行为使得碳排放超标,严重破坏了原始森林、旅游景区等环境。本文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九寨沟为例,分析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对九寨沟的经济效益影响,探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九寨沟在旅游景区与旅游业中强大的影响力来说:九寨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沟内分布着108个湖泊,有着“童话世界”的誉称;而且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在国外友人心目中也有着美好的形象。例如:澳大利亚青年大使发展项目的志愿者艾米与蒂姆每年都要到九寨沟为游客讲述环境保护课程,这足以可见九寨沟的世界地位。且从九寨沟每年的游客量数据来看,九寨沟1984年的游客量只有仅仅的27529人,到了2010已达1700297人,年均增幅达17.19%,这足以看出九寨沟对全球各地游客的吸引力。

第二,九寨沟景区管理局高瞻远瞩的措施使得旅游景区与景点都保持完好。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九寨沟的汽油与柴油年使用量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的降幅分别为6.47%与37.48%;同时,九寨沟每年在交通道路与工具分别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从2001到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6000亩;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少了游客食宿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使得九寨沟的各景区与景点都保留着最原始的面貌,环境依然优美,生态依然平衡与和谐。

三、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对九寨沟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影响

(一)低碳旅游概念符合当前九寨沟的管理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自身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碳排放量,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如前所述,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景区与景点的环境与秩序;例如: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植物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的功能,创造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器与净化器、对游客住宿采取“沟内游、沟外住”的措施,且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降低人呼吸与其他行为的碳排放量、对垃圾采取打包运往外面处理等措施。九寨沟的这些措施与低碳旅游的本质意义不谋而合,因此,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完全符合当地的经营理念,降低了沟通与磨合成本,有利于低碳概念更快、更深、更好地渗透于理念中。

(二)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沟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用的资源远远少于其他行业,并且旅游业的许多资源都是可以循环与永续利用的,因此,发展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将使得九寨地区的经济更健康、更好地发展。第二,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低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碳旅游概念有利于促进景区与景点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有利于九寨沟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也大大降低了景区与景点的环境维护与修复成本,形成更深层次的利益机制。第三,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的附属概念,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九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低碳旅游有利于催生与带动九寨沟景区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行业链条,旅游业的发展将深深影响与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景区的住宿与餐饮业、拍摄业、游乐场等等。而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提出将会催生一部分与低碳旅游概念相关的行业,而这部分行业的发展与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形成良性与循环的产业链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景区一些行业也会因为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原先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更快地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地区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热点与发展点

低碳旅游在九寨沟的全面推广与普及会大大改变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衣食住行模式,例如:交通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碳排放量较大的汽车、摩托车等方式转变为电动车、三轮车及其他交通方式;住宿上由原来的水泥建筑变换为竹房、草房等;餐饮方面由大鱼大肉变为清淡的习惯;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九寨沟旅游业往更高层次进步。

(五)低碳旅游有利于带动景区的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与概念,其发展不仅仅带动其他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特别是当地大学生。因为低碳旅游相对于平常的旅游模式,其含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将带动景区的新一轮就业潮,继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

四、目前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然,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游客与当地居民素质不足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的全面普及。虽然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低碳控制措施,然而由于四川九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例如: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游客的选择出发点不是因为环保,更多的是因为舒适、方便与价格;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游客几乎都是出于居住条件的舒适、空调及电视等设备是否健全,完全忽略了低碳与环保的概念。同时,在短途旅游中,大部分旅客为了方便,选择了会带来更多碳排放的自驾出游模式。游客与居民素质和环保概念的低下使得九寨沟推动低碳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二,九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与水平。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先有低碳经济,再有低碳旅游。因此,在低碳旅游大力推广于九寨沟景区前,首先要发展九寨地区的经济与低碳经济水平,这将极大关系九寨沟低碳旅游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九寨沟地处四川地区,经济基础与实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而技术创新也不如东部地区;为此,其阻碍了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加强。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需要配套设施的加强与完善,而从目前九寨沟的设施现状看,对低碳旅游的准备有待加强,例如:交通、住宿、污染处理等方面。这其中有当地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完善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是当务之急。

五、解决对策

(一)加大低碳保护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环保观念与意识的薄弱是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障碍之一;而如何解决该问题,提高剧名与游客的环保与低碳意识,就需要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加大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让践行低碳旅游不仅成为公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更让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在低碳旅游概念提出之前,九寨沟便在低碳交通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在景区内强制推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绿色环保观光巴士、修建徒步栈道、推广自行车骑游项目;这些行为既丰富了景区内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且又增加了低碳旅游的乐趣与低碳旅游的环保性。与此同时,九寨沟旅游管理局在编制《智慧九寨专项计划》过程中,又在九寨沟景区内先后举办智慧景区研讨会、发展低碳旅游和如何进行低碳管理的专题讲座以及发展低碳旅游国际论坛,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研究探讨了低碳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对低碳旅游知识进行了宣传普及。

(二)创新与发展低碳旅游的衣食住行方式

衣食住行方式的选择是旅游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旅游能否成果推行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衣食住行在旅游业总能量需求中占50%的比重;因此,做好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节能,对九寨沟低碳旅游业的节能空间很大。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以及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碳的排放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旅游者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在旅游目的地,可多采取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同时,游客在住宿的时候,尽量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并且节制欲望,学会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不制造太多的垃圾,为旅游生活做减法。

(三)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制约因素很大部分就是经济因素;可以说,九寨地区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发挥特色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的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低碳旅游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焦瑞,陈秋宇.九寨沟对我国全面推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72-03

一、引言

自我认知及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愿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地接纳,能确认其客观存在和正面的价值,[1]不因自己的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正如塞万提斯所言:“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2]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准,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当前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占30%,[3]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具体指导。

自我认知是个体获得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也是自我客观评价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不确定的自我认知、自我概念看作是引起个体严重心理问题的决定性原因,认为个体只有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才会减少甚至改变引起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4]自我的概念总体说来是个人对自身的特质、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审视与理解,其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对自身特质的全面感知;第二,对与自身相关的人与环境的感知;第三,对感知到的经验与实际相关价值感的理解;第四,对于自身正向亦或负向的目标与理想。明确的自我的认知及接纳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我的心理幸福感。一个自我不接纳者,会感到痛苦和烦恼,无法以充足的热情、创造力和精力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也阻碍了人心理潜能的释放和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建构起一个自己可接受的、趋于理想状态的自我是很重要的。这需要三个阶段: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改变。而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则是自我改变的前提与基础。Erikson的发展理论也认为,青春期要完成的主要的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若未能发展此认同,则为自我混乱。[5]其中是否对自我有充分地认同是个人心理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否平稳度过青春期对成年以后的幸福程度会产生直接影响。除上述外自我概念也具备如下三点功能。第一,可以有效地使自身保持心理平衡状态。通过维持自身的平衡,自我概念起着引导自身的思维、情感、行为平衡的作用。第二,对自身的生活经验解释起到决定作用。自我概念影响着自身对事件的归因,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负向的,那么每一起事件所得到的经验都会与负向的自我判断联系在一起,相反,每一起事件所得到的经验都会与正向的自我判断相联系。第三,对自身的自我感觉反馈产生影响。自身的自我反馈建立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之上,并与自我概念相统一,因而自身指向自我感觉反馈结果的行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健时期――青年期,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作为自我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自我认知及自我接纳,对自身的个体成长、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如果有自我接纳的态度,他必然会更加客观、真实地去认识自我,无条件地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于完善。

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对于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影响。如果一个人可以完整地认知并接纳自己,对自身往往是自信的,不会揪住自身的局限性过于埋怨与苛责,而是思考并调整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并最大程度上予以纠正,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这样的人不会轻易地被负向情绪所控制,可以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克服遇到的阻力。一个人可以完整地认知并接纳自己的人,往往也能够很轻松的认识并接纳他人,不会过于苛求他人,可以包容他人的缺点,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周围和谐相处。因此,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对个体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状况等有密切的影响,并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况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或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6]

二、自我认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

经调查发现因为自卑而造成沟通障碍问题的群体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

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建议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大学生群体是成长中的人,是变化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动态的。模式体系要讲究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也要注意周期性与变动性。大学生本身就处于渴望交流,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自我认知团体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大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保持个性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中的问题群体通过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改变了现有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成长。通过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无条件的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能够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摆脱了现存困境。重新愉悦的融入到具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

参考文献:

[1]李彦牛.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接纳状况及其相关 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6).

[2]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

[3]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 危机的干预研究[J].护理学报,2012,(6A).

[4]李淑臻.暴力攻击型未成年犯自我认识的团体训练 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