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质量控制

服务质量控制范文精选

服务质量控制

服务质量控制范文第1篇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加快卫生防病事业的发展。

实践不断发展,认识永无止境。思想的解放也决不能停滞不前,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政策的大突破、事业的大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两个率先"就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健康素质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健康是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基础,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人们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健康需要不断增长,为加速卫生事业、特别是卫生防病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一切服从和服务于"两个率先"这个主题,在保证社会公共卫生产品和基本预防保健服务供给的前提下,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全面加快卫生防病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同志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人生老病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与生产力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和需求,是达到小康生活目标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除急、慢性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精神卫生、意外伤害、各种中毒等正成为新的卫生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积极预防和控制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积极研究探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预防控制措施,继续加强慢性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大地方病、职业病和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超前做好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素质。

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十六大明确强调"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这就为卫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目标。卫生工作必须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为动力和契机,理清发展新思路,采取得力新措施,不断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当前,我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要达到党和人民满意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从前一阶段进行的抗"非典"斗争的需求来说,我们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首先疾控体制改革以及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建设就与现实的需求有许多不适应。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要求,正确认识深化卫生改革及疾病预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发展与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用"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去推进改革,在改革中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转变职能,即改革管理体制,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和经济等手段强化宏观管理,实现卫生行政部门由"办卫生"向"管卫生"职能的转变。二是要加大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投入。从所周知,建国以来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卫生防病机构的基础建设十分薄弱,一旦爆发疫情,就显得捉襟见肘。三是推进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充满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

四、加强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疾控机构新形象。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要明显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服务质量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学;全面质量管理;合理用药;探讨

临床中药学的服务范畴较广,其主要目的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合理用药为主旨,为临床中药应用提供指导,确保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避免药学性疾病的发生[1-2]。卫生部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计划中,中医药的作用和能力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相应的临床中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也被进一步提升[3]。为了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医院自2019年1月起,构建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中药学服务质量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医院自2019年1月起调整医院临床中药学质量控制管理方案,2018年为实施前,2019年为实施后。研究期间共有90名医师,男47名,女43名;年龄为32~56岁;医师17名,主治医师35名,副主任医师32名,主任医师6名。研究期间医师无变化(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施前应用常规管理方法。实施后医院应用临床中药学质量控制管理方案。(1)加强临床用药过程控制。根据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内容,制定医院中药临床用药的管理细则,针对中药饮片、中药成药都进行了明确的使用规定。具体考核项目包括门急诊中药处方书写、毒性药品使用、中药饮品处方书写、预防性应用药物记录等,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处方信息、药物剂量、联合用药、适应证、配伍禁忌、药品遴选等,各项内容详细明确扣分细则,并制定与个人绩效相关的审核制度。通过院科两级的联合管控,实现临床用药的过程控制。(2)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种类较多,且相对风险性较大,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按照相关文件及医院的中药注射剂实际使用情况,拟定《中药注射剂应用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规范和用药基本原则,药学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适应症、辨证施治、联合用药、用法用量、混合配伍、特殊人群用药等,做好重点把控,确保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3)定期进行中药应用质量培训。充分拓展中药学服务内容,针对中药应用开展相关培训。药学部定期召开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将中药学相关内容设置为中药用药原则、各类药物的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规范、中西药联合应用原则等。除药学部专家参与培训工作外,聘请院外专家到医院开展学术讲座,全面提升各级医师对中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医师、药师不断学习中药应用的前沿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开展培训相关的考核,以药学部和医务科的联合考核为主,将考核成绩纳入到绩效评定体系中,提升各级医师、药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4)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一般而言中药的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不良反应情况。要重视中药及复方制剂的应用,中药配伍使用后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难度。重视相关管理内容,成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小组,以药学部为主导单位,联合医务科、护理部进行共同管理,构建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确保药学部在接到报告电话后能够快速反应,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后果。

1.3观察指标。比较实施前后临床科室的中药处方合格率、中药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比较实施前后临床医师对中药学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质量管理效果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临床科室的中药处方合格率显著提升,中药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实施前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临床医师的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医师对中药学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4.44%(P<0.05)。

3讨论

随着中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药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临床的重视。由于中药的规范化管理内容与西药管理有所差异,如果单纯沿用西药的管理制度,就可能导致各类问题的发生[4]。卫生部在《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药事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中药学服务应当是医药护共同参与的过程,共同承担临床风险,相互配合,提升医疗质量。中药学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的中医医疗水平[5]。随着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度解读,中药学服务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以药为主”,逐渐向着“以人为主”的方向转变。在本次管理研究中,明确了中药学服务的内容,使中药学管理人员更多的参与到临床用药的过程管理中,实现了用药合理性干预方式的前移,同时将重点放在了临床医师、药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上,通过多项培训方案来提升医院的中药应用水平。在管理层面上,规范了各类中药的使用原则,构建了相应的质控管理体系,明确了中药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将相关审核标准与绩效评定挂钩,提升了各级医师、药师的重视程度。研究数据说明管理方案的调整,推动了中药合理用药水平的进步,中药处方书写和中药处方审核上都有明显进步。中药学服务管理模式的调整,对于临床医师用药指导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推动医疗水平的提升,确保了用药安全性,获得了临床医师的肯定。综上所述,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调整医院临床中药学服务质量,做好临床用药的质量控制,加强临床医师的中药学知识培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减少不良事件,改善了临床医师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邱爽,邸宣,崔向丽.医院临床药师用药建议评价与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17):2092-2096.

[2]张勤,姜云平,郑咏池,等.医疗机构药师干预促进合理用药管理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4):1327-1332.

[3]李亚利,陈世财.中成药在综合性医院的不合理使用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15):1498-1499.

[4]张虹.基于循证医学理论指导医院临床中药学工作[J].河北中医,2017,39(7):1102-1105.

服务质量控制范文第3篇

质量安全为公共服务行为,应阻止垄断行为对群众利益造成的侵害。最重要的方式是,导入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改变当前的批发市场经营格局。用租赁的方式交给不同的主体来进行经营,使用主体间的经营竞争与对法规的约束性承诺,来有效推动市场经营主体,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安全卫生的基本情况,把经营权放开,利于全面实现市场监管。

2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制

食品产业链的逐渐延长以及分工的细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开展双向信息交流,但在商品特点方面的信号还是不充足的,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企业应说明产品的特点、生产安全性等基本信息,比如添加剂、兽药等生产企业应该根据规定标明产品的适用范围、产品成分等信息;养殖企业或加工厂应标明出厂的时间、厂家、产品质量安全性检查结果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消费者可以对产品展开质量评价。二是,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可以提供公共信息以及教育,比如公布质量检测结果,宣传报道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库等。三是,创建信息的补贴机制。可以对开展追踪研究、收集并提供国内外相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信息的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持。四是,企业对为促销开展的产品质量宣传以及使用等展开严格控制,避免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而欺诈消费者。

3强化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服务质量控制范文第4篇

影响医疗设备临床应用安全的因素

1医疗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

有些医疗设备在设计生产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有很多医疗设备为了追求利益完全是粗制滥造。这类医疗设备应用于临床,将严重影响临床的诊疗工作,甚至会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据统计,设计、生产及上市前由于临床验证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安全问题约占10%~20%。

2使用操作不当

目前医疗设备品牌型号繁杂,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多,临床医护人员缺少系统的操作培训,存在适应症选择不当甚至不会使用、乱使用,使得医疗设备没能在临床的诊疗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由于临床使用不当或错误操作、维护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占50%~60%。

3设备运行环境、性能退化和故障损坏

很多医疗设备对使用环境要求相当高,有些需要在无尘或层流环境下使用,有些则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使用。实际情况是很多医疗设备的使用都达不到设计的要求。由于患者多、医疗资源有限及医工人员短缺等种种原因,造成很多医疗设备都在超负荷的工作,造成设备性能退化;各类原因引起的故障损害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占20%~30%。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QC)的概念最早形成于工业制造领域,其目的在于控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包括确定控制对象、制定控制标准、编制具体的控制方法以及明确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等过程[3]。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临床应用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综合效益[4]。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管理医疗设备需要在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验收、使用、淘汰和报废等整个寿命期内建立起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一整套管理和技术手段,定期和不定期地核查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能直观地反映医疗设备在使用和维修中的各项性能、指标,让医学工程师对医疗设备是否安全作出正确判断[5]。

1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内容

医疗设备使用质量控制伴随着医疗设备从进入医院使用到淘汰报废的全过程。医疗设备使用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有:计量管理、质量检测、维修、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及淘汰报废5个方面。(1)医疗设备的计量管理:医学计量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临床应用质量和使用安全,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计量关注的是医疗设备自身的性能指标是否准确,能否达到临床使用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对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计量监督管理、规范计量行为。医疗机构必须建立相应的计量管理体系及实施管理制度,对强制检定的医疗设备、器械计量工作实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为了确保医学计量器具所出具的结果准确、可靠、有效,必须依据国家《计量法》的规定对医学计量器具定期进行检定。(2)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指根据计划定期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必要的技术性能测试,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用医疗设备的性能状况,确保应用质量和安全使用,达到最佳诊疗效果,将对患者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质量检测方式可分为:①验收检测:指医疗设备到货安装后在正式投入使用前所进行的相应测试阶段;②状态检测:指医疗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医疗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的全面测试阶段,以确保医疗设备始终处于最佳性能状态,并及时发现医疗设备性能的变化程度;③稳定性检测:指为了确定使用中的医疗设备性能相对于一个初始状态的变化是否符合质量控制标准而进行的检测,并对检测情况进行汇总,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完善质量检测工作。(3)医疗设备的维修: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目的是减少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率,降低医疗设备运行中的损耗和成本。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电路故障、机械故障及设备软件故障等,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只有及时排除故障才能保证设备安全、有效地使用。因此,不仅要求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熟练并且精湛,同时还要求其时刻做好维修准备。对临床科室而言,设备出现故障时医学工程人员能否及时到达现场,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并排除故障最为重要。医疗设备维修是医学工程人员赖以存在的基础,具有工作任务重,技术含量高,难度最大的特点,维修工作做不好,质控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维修工作不能放弃或弱化,还应加强,这是医工人员的生存之本[10],维修不是简单的进行修补,而是医学工程人员与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技术进行的较量,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和网络设施,随时与厂商或商、维修热线电话或专业网站取得联系,进行技术咨询,加快排除故障的时间。目前,维修主要有3种方式:自修、厂方维修和第三方维修。(4)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医疗设备的保养维护是构建医疗设备安全使用体系的基本保障。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对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①应根据设备的性能要求,对设备进行内外除尘清洁,润滑、机械检查和坚固,及时检查和更换易损部件,建立医疗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对维修保养情况和故障现象等进行详细登记;②对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医疗设备效率的有效措施。PM是周期性地对仪器进行一系列科学的维护工作,医学工程人员根据设备情况、厂家资料与风险分析制定不同的详细检查和测试方法,针对设备的外观及附件、安全性能、功能检查进行常用性能指标测试和调整、电气安全测试、软件系统的测试、数据整理和备份等。PM能及时了解掌握设备的性能状况,减少故障及维修工作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保障医疗设备安全使用,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医疗设备的淘汰报废:医疗设备淘汰报废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过程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医疗设备的报废原因一般为自然生命中止、技术寿命完结、行令禁止及精度降级等。医学工程人员要按照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对申请报废的设备进行技术鉴定,严格把关,给出客观真实的鉴定报告,应该报废的设备坚决报废,决不允许医疗设备“带病”工作。3.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医疗设备的风险范围有可能超出了可以接受的程度。2008年12月,我国正式出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上报原则、流程等做出了明确的具体规定。因此,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数据统计和检测

必须对质量控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和数据加以收集,并进行分类、归档和处理,从汇总后大量的原始检测结果中提取统计学信息,总结出设备运行维护中的规律,对质控工作效果以及人员绩效作出评估。质控结果对下一步设备的购置与临床使用提供了来自一线的客观参考数据,为医院决策层实时掌握医院设备运行情况提供数据参考。

服务质量控制范文第5篇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1.1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这套考评体系应结合个别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院级质量控制及综合质量控制来制定,并把全程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和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和科间控制相结合,最后精心组织考评工作,确保考评不流于形式。运用以病例为质量单元的管理评价方式,建立具有选择性、实用性、即时性、可操作性的病例分型指标模式,将效果和过程、质量和费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地评价。实行“临床医师综合评价”法,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8项内容,每名被评价的医师最终都有一个综合得分,在科室内部和全院相同职务范围内进行排序,让每个人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定位。

1.2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医院应有专业化的医疗技术管理者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医疗技术管理者要把握所在医院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行政管理者要负责做好医院内部行政、后勤等各项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等新经济理念和格局,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入强大竞争,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文化内涵建设,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人员政策、技术、协作、商业、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者非职业化的现状难以胜任。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已不单纯只是决定医院的质量水平,而是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决定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尽快实现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

1.3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是医院竞争的手段医院要适应市场变化,对社会需求高的项目要扩展、强化;对社会需求少,正在萎缩的项目,要坚决压缩、合并;要结合实际,开展具有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或新技术、新项目,以特色吸引病人,以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医院生存的活力。医院要在不增加病房、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院的成本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医院必须对可用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及时发现潜在的瓶颈,并通过平衡流程中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大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实行医疗服务流程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使医疗服务处于动态的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在低谷时不浪费医疗服务供给,在高峰时增加服务的提供量,构建高效、精干并充满活力的新型医疗机构模型。

1.4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20多部卫生法规,数百部卫生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强化了对医院的质量监管,保证了患者利益。要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使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卫生法律手段为卫生法制建设,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武器,为医院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竞争的公平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行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净化医疗机构队伍,塑造卫生系统良好形象。

1.5实施全面监控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保障(1)全员监控:人人都是监控接受者,人人又都是监控实施者,使医务人员始终处在认真自控和自觉互控之中。(2)全岗监控:门诊、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医疗行政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使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在严密监控之中正常运行。(3)全项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各项质量达标情况,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所有质量项目都在监控之列。(4)全日制监控:对医疗质量实行24h跟踪监控,全天候监控。在医疗质量监控上没有节假日;不论上级检查或检查过后,质控工作都不放松;不论总结评比或平时,质控工作都无空档[5]。

2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2.1成立CQI(质量持续改进)小组以临床诊疗技术质控为重点质控方法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研究,按相同病种若干病例自始至终的检查、诊断、治疗(含处置、处方用药、手术等)、护理、膳食等医疗全过程的技术和服务项目、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度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以确定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不仅要由管理人员承担,更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广泛参与,组成超越学科界限的质量控制小组(QC),开展专题立项的质量改进研究。这种群众性的研究改进活动,将与临床科研工作同步进行,持续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医药科技发展[6]。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包括:评估现状、建立改进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方法,测量、验评和分析结果。具体表现在对医院考核指标的有效评估后,从而保证考核指标对医院全面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2.2实行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全面质控,包括临床各科、医技科室和医疗功能达标、“三基”培训、系统化整体护理等基础质量管理;加强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手术、急救等医疗技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医技专业的室内质控,狠抓单病种质量管理,采用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和带动医院各方面的工作质量。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体系。临床药学、医学检验、病理、营养及麻醉等专业将普遍采用质控技术,并完善各专业质量体系。要以病人为中心,其中医疗技术质量是内在质量,优质服务则是医疗服务的外在质量。如果只有医疗技术的全面质控,而忽视医疗服务作风、服务态度的重要性,是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差错事故、减少纠纷是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医院经营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杜绝片面追求医院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医疗服务质量必然全面滑坡。控制医疗成本,就是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消耗和医疗费用,用较少的医疗费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2.3加大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抓好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提高全员素质。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对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要不断地派往国内外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支持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医疗工作。强化基础训练,定期开展理论讲座,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坚持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双向交流。分阶段组织考评小组,进行授课后的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其评分将与年终医疗综合水平考核评估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