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生态论文

地理生态论文范文精选

地理生态论文

地理生态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过低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青年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幼专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迫切需要幼专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幼儿启蒙教育的重任,他们的言行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幼专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对公共场所长流水、长明灯现象视而不见,乱丢垃圾、攀比消费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虽掌握一些生态文明知识,但知行不一,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提升幼专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迫切需要。

(三)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这些内容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地理教师应发挥地理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幼师地理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幼师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如自然地理部分大气、水资源、海洋资源等本身就是生态知识的重要内容;宇宙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蕴含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文地理部分工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旅游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章节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教师可通过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适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如在讲《陆地水资源》时,我先展示2012年1月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事件的严重影响,然后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水污染会引发哪些危害?经济发展是不是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理解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文明观念。其次,积极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地理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师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内容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如讲《气候》一节中“全球气候变化”时,我请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对人类的影响、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合作探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合作,相互促进,从而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

(三)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熟悉的、能具体感知的,学生对乡土地理往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乡土地理教学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一节时,我结合河北省严重的雾霾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导致石家庄空气质量全国倒数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人为因素?为治理雾霾我们应该怎样做?

地理生态论文范文第2篇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后10年,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契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始依赖网络,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丹青等《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huitema《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kyas《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于是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具有现实意义.超级秘书网:

地理生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融合;新高考

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目前是以分科课程为主,但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在浙江、上海启动,2017年第二批试点在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启动,2019年甘肃等省份也开始执行新高考模式,综合思维和能力培养已经逐渐突显在地理课程中。从教材变化来看,人教版地理教材很明确地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分析等几个模块,新教材则转型为专题式、案例式框架,以生活化的案例为切入点,更注重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发展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学是一门融合人文、社会和科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明确的区域性等特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需注重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找到联系和区别,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在教育方面,美国一直处于前沿,在他们的基础教育中,也很重视多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刘春宇在其硕士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美国地理教材中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相融合的实例,李晓燕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指出国外关于学科渗透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家学科课程的设置层面,且地理与物理、化学等理科融合渗透较多,与文科类学科的渗透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科。我国学科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深化实施,研究学科融合的著作、论文越来越多。我国高考考查中不但越来越注重学科内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性。燕校龙以山东高中化学教学为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是否注重学科融合做了调查。刘小利对怎样利用相关学科知识服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黄建华以案例的形式对高中地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交融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国内的探究大概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某学科与其他具体学科的融合,如漆馨蕊以地球运动为例讨论了数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许智恒研究了怎样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融合相关物理知识。总之,目前就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探究不少,但大部分还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实际教学中课堂融合的教学策略、高考融合考查的现状、趋势方向的研究较少,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高考中地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表现出了以下特点:相关学科知识在高考地理试卷中以适用性、补充性、说明性为前提,集中表现在题干设问、命题材料、知识解答、表述答案等方面。

1.地理与语文学科融合:2014年江苏高考地理卷选择题第1~2题组,该题组以材料的方式给出了学生高二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的经典段落:“缘溪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要求学生分析该地的地形和相关环境因素。只要学生熟悉材料中文言文“山有小口”“初极狭”“土地平旷”的意思,再结合地理知识盆地地形为四周高而中间低的特点,不难得出第一小题的正确答案。第二小题需学生准确掌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再结合地理知识判断此处植被繁茂、水源充足、热量丰富,而这些特征均由地理位置决定。

2.地理与物理学科融合:2022年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试题选择题第24~25题组,该题组给出日变化的我国某地大气散射辐射图,分别选择该地大气散射辐射叙述的正确选项和与大气散射作用相关的现象。题干和选项设置中涉及物理学中光的散射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生活现象。24题主要考查了大气辐射散射的影响因素。从物理角度来讲,太阳光线的入射角,水汽、云量、烟尘等大气条件都会影响大气的散射辐射强弱。结合地理知识,夏季太阳高度大于冬季,即入射角大,大气的散射辐射强;城市污染严重,空气透明度低,大气条件差,比郊区的大气散射辐射度高。25题则要能够分辨光的散射和反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如果学生了解相关物理光学知识可大大降低本题的难度。2021年全国乙卷选择题第7~8题组,该题组的题干给出了相对湿度的定义,相对湿度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指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通过图示给出了某地郊区与城市相对湿度的变化,第7题让学生分析郊区和城市相对湿度变化的原因。从物理角度来讲,温度直接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大小,温度与饱和水汽压呈正相关,再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城市具有热岛效应,温度高,这道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如果学生不知道物理中饱和度和温度的关系,这题的难度就会加大。2015年地理全国卷Ⅱ选择题第9~11题组,以图表的形式给出了圣劳伦斯河的流域概况图和流域内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第10题考查河流结冰现象的影响因素,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温度,但本题考查的是流速对河流是否结冰的影响。从物理中能量转换来看,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可将动能、势能转换成为热能;另外,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流速不同,分子的运动速度不同,也会影响结冰与否。所以即使河水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只要河水流速够快,河水依然很难结冰。所以学生只要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地理知识,推测出河流地势落差,从而推断不同河段内的流速,即可准确得出不易结冰的河段。

3.地理与生物、数学学科融合:2022年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试题选择题第2~3题组,该题组给出了四种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考查学生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能力以及人为活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而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是基于生物经济学产生的,学生对这一概念一知半解,增加了解答本题的难度。若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含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生境不可替代性等指标,再结合题目所给数据和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本题组的解答难度可明显降低。2017年地理全国卷I综合题第37题,本题以地理考查中常用的图文结合的方式告诉了学生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要求学生综合图文资料,回答四个问题。文字材料中涉及如“中间竞争”等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术语,对于文科生来说陌生的生物词汇增加了解答本题的难度。其中第四小问的答案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是从阴坡和阳坡的面积减小的角度得出结论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将山体看做一个锥体,随着海拔升高,即靠近锥体的顶点,则阴坡和阳坡的面积都会缩小,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近年来高考的地理试题来看,相关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融合体现出了四个突出特点:(1)突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联系性;(2)题目形式多样,重视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能力的考查;(3)问题来源贴近生活,借助热点时事体现有用的地理概念;(4)注重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合理融合。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将地理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学生不会将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融合并迁移应用,导致在高考中失分。

二、地理教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笔者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经验,潜心研究地理教材,阅读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教材和对其他学科教师相关知识点的请教,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材与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知识的融合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以力求表现的直观性、翔实性、完整性。从2014年开始至今,各省陆续进入新高考模式,甘肃省也开始了新高考改革之路。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石,也是难点。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与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生物知识等关联性最高的,所以本部分内容重点分析新湘教版必修1教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在地理教学中适度融合关联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更透彻、准确地理解相关地理原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能力立意”的考查要求,但在注重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地理学科的绝对主导性。

三、地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清楚地规定学生能够共同或独自完成学科实验、观测、调查;同时学生应该掌握对地理数据、图表等的解读、应用的能力。地理学科素养之一的实践力要求在实地调研、实验演示等地理活动中培养地理践行力。新湘教版地理教材中也设计了多个实验,由此可见,地理实验是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未来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的一个有效方法。化学教学、物理教学、生物教学中常常使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人们一直认为自然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是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直观观察、动手实践,推导出规律、结论,培养学生勇于实践、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可通过课内教师或学生示范实验、PPT动画实验演示、学生课外实践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学习大气的热力环流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热力环流的存在,并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图。

1.实验器材:高40厘米、长100厘米、宽30厘米的玻璃容器,塑料薄膜或胶合板,一碗冰块,一碗开水,火柴,一束香等。

2.实验步骤:①先在玻璃容器的两头放上冰块碗和开水碗;②把玻璃容器顶部的开口用塑料薄膜或粘合板密封;③在放有冰块碗塑料薄膜或粘合板一端打个小孔;④把点燃的香放入孔里。

3.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玻璃容器里点燃的香散出的烟的移动路径,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又如,在学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时,密度流内容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以实验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1.实验器材:带有可拆卸挡板的方形透明容器、清水、盐、蓝色色素。

2.实验过程:①在长方形容器隔板的两侧分别注入适量清水;②在隔板的一侧清水中加入盐和蓝色色素,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③快速抽掉容器中间的隔板。

3.得出结论:通过观察清水和蓝色盐水的运动方向,得出密度流的一般规律。再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的地转偏向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高中物理课程中该内容还没有学习,学生首先对地转偏向力这一概念产生疑惑,增加学习的难度。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发现地转偏向力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1.实验器材:有轴的球状物体(如可打开的雨伞、塑料球、地球仪)、稀释的墨水(便于观察)。

2.实验过程:①为便于观察,设置对比试验。在有轴的球状物体的模拟北极附近滴适量的稀释好的墨水,在球状物不动的情况下,观察墨水的运动路径,并记录。②将球状物的模拟北极点向上,模拟正确的地球自转过程,再在模拟北极附近滴适量的稀释的墨水,观察墨水的运动路径,并记录。③将球状物的模拟南极点向上,反复上述过程,并记录。

3.得出结论:通过本实验验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四、小结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地理与其他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完整、系统地分析地理现象,从而构建知识脉络,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综合题型。同时,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教师要重视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地理教学与生物学科、数学学科、历史学科、政治学科的适当融合,使学生形成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大学科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奠定稳固的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小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黄艳慧.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湖州中学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8.

[3]唐佩.高考地理试卷中多学科知识的渗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地理生态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融合;新高考

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目前是以分科课程为主,但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在浙江、上海启动,2017年第二批试点在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启动,2019年甘肃等省份也开始执行新高考模式,综合思维和能力培养已经逐渐突显在地理课程中。从教材变化来看,人教版地理教材很明确地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分析等几个模块,新教材则转型为专题式、案例式框架,以生活化的案例为切入点,更注重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发展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学是一门融合人文、社会和科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明确的区域性等特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需注重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找到联系和区别,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在教育方面,美国一直处于前沿,在他们的基础教育中,也很重视多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刘春宇在其硕士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美国地理教材中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相融合的实例,李晓燕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指出国外关于学科渗透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家学科课程的设置层面,且地理与物理、化学等理科融合渗透较多,与文科类学科的渗透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科。我国学科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深化实施,研究学科融合的著作、论文越来越多。我国高考考查中不但越来越注重学科内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性。燕校龙以山东高中化学教学为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是否注重学科融合做了调查。刘小利对怎样利用相关学科知识服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黄建华以案例的形式对高中地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交融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国内的探究大概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某学科与其他具体学科的融合,如漆馨蕊以地球运动为例讨论了数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许智恒研究了怎样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融合相关物理知识。总之,目前就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探究不少,但大部分还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实际教学中课堂融合的教学策略、高考融合考查的现状、趋势方向的研究较少,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高考中地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表现出了以下特点:相关学科知识在高考地理试卷中以适用性、补充性、说明性为前提,集中表现在题干设问、命题材料、知识解答、表述答案等方面。

1.地理与语文学科融合:2014年江苏高考地理卷选择题第1~2题组,该题组以材料的方式给出了学生高二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的经典段落:“缘溪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要求学生分析该地的地形和相关环境因素。只要学生熟悉材料中文言文“山有小口”“初极狭”“土地平旷”的意思,再结合地理知识盆地地形为四周高而中间低的特点,不难得出第一小题的正确答案。第二小题需学生准确掌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再结合地理知识判断此处植被繁茂、水源充足、热量丰富,而这些特征均由地理位置决定。

2.地理与物理学科融合:2022年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试题选择题第24~25题组,该题组给出日变化的我国某地大气散射辐射图,分别选择该地大气散射辐射叙述的正确选项和与大气散射作用相关的现象。题干和选项设置中涉及物理学中光的散射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生活现象。24题主要考查了大气辐射散射的影响因素。从物理角度来讲,太阳光线的入射角,水汽、云量、烟尘等大气条件都会影响大气的散射辐射强弱。结合地理知识,夏季太阳高度大于冬季,即入射角大,大气的散射辐射强;城市污染严重,空气透明度低,大气条件差,比郊区的大气散射辐射度高。25题则要能够分辨光的散射和反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如果学生了解相关物理光学知识可大大降低本题的难度。2021年全国乙卷选择题第7~8题组,该题组的题干给出了相对湿度的定义,相对湿度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指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通过图示给出了某地郊区与城市相对湿度的变化,第7题让学生分析郊区和城市相对湿度变化的原因。从物理角度来讲,温度直接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大小,温度与饱和水汽压呈正相关,再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城市具有热岛效应,温度高,这道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如果学生不知道物理中饱和度和温度的关系,这题的难度就会加大。2015年地理全国卷Ⅱ选择题第9~11题组,以图表的形式给出了圣劳伦斯河的流域概况图和流域内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第10题考查河流结冰现象的影响因素,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温度,但本题考查的是流速对河流是否结冰的影响。从物理中能量转换来看,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可将动能、势能转换成为热能;另外,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流速不同,分子的运动速度不同,也会影响结冰与否。所以即使河水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只要河水流速够快,河水依然很难结冰。所以学生只要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地理知识,推测出河流地势落差,从而推断不同河段内的流速,即可准确得出不易结冰的河段。

3.地理与生物、数学学科融合:2022年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试题选择题第2~3题组,该题组给出了四种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考查学生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能力以及人为活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而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是基于生物经济学产生的,学生对这一概念一知半解,增加了解答本题的难度。若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含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生境不可替代性等指标,再结合题目所给数据和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本题组的解答难度可明显降低。2017年地理全国卷I综合题第37题,本题以地理考查中常用的图文结合的方式告诉了学生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要求学生综合图文资料,回答四个问题。文字材料中涉及如“中间竞争”等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术语,对于文科生来说陌生的生物词汇增加了解答本题的难度。其中第四小问的答案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是从阴坡和阳坡的面积减小的角度得出结论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将山体看做一个锥体,随着海拔升高,即靠近锥体的顶点,则阴坡和阳坡的面积都会缩小,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近年来高考的地理试题来看,相关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融合体现出了四个突出特点:(1)突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联系性;(2)题目形式多样,重视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能力的考查;(3)问题来源贴近生活,借助热点时事体现有用的地理概念;(4)注重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合理融合。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将地理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学生不会将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融合并迁移应用,导致在高考中失分。

二、地理教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笔者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经验,潜心研究地理教材,阅读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教材和对其他学科教师相关知识点的请教,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材与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知识的融合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以力求表现的直观性、翔实性、完整性。从2014年开始至今,各省陆续进入新高考模式,甘肃省也开始了新高考改革之路。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石,也是难点。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与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生物知识等关联性最高的,所以本部分内容重点分析新湘教版必修1教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在地理教学中适度融合关联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更透彻、准确地理解相关地理原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能力立意”的考查要求,但在注重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地理学科的绝对主导性。

三、地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案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清楚地规定学生能够共同或独自完成学科实验、观测、调查;同时学生应该掌握对地理数据、图表等的解读、应用的能力。地理学科素养之一的实践力要求在实地调研、实验演示等地理活动中培养地理践行力。新湘教版地理教材中也设计了多个实验,由此可见,地理实验是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未来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的一个有效方法。化学教学、物理教学、生物教学中常常使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人们一直认为自然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是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直观观察、动手实践,推导出规律、结论,培养学生勇于实践、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可通过课内教师或学生示范实验、PPT动画实验演示、学生课外实践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学习大气的热力环流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热力环流的存在,并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图。

1.实验器材:高40厘米、长100厘米、宽30厘米的玻璃容器,塑料薄膜或胶合板,一碗冰块,一碗开水,火柴,一束香等。

2.实验步骤:①先在玻璃容器的两头放上冰块碗和开水碗;②把玻璃容器顶部的开口用塑料薄膜或粘合板密封;③在放有冰块碗塑料薄膜或粘合板一端打个小孔;④把点燃的香放入孔里。

3.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玻璃容器里点燃的香散出的烟的移动路径,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又如,在学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时,密度流内容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以实验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1.实验器材:带有可拆卸挡板的方形透明容器、清水、盐、蓝色色素。

2.实验过程:①在长方形容器隔板的两侧分别注入适量清水;②在隔板的一侧清水中加入盐和蓝色色素,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③快速抽掉容器中间的隔板。

3.得出结论:通过观察清水和蓝色盐水的运动方向,得出密度流的一般规律。再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的地转偏向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高中物理课程中该内容还没有学习,学生首先对地转偏向力这一概念产生疑惑,增加学习的难度。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发现地转偏向力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1.实验器材:有轴的球状物体(如可打开的雨伞、塑料球、地球仪)、稀释的墨水(便于观察)。

2.实验过程:①为便于观察,设置对比试验。在有轴的球状物体的模拟北极附近滴适量的稀释好的墨水,在球状物不动的情况下,观察墨水的运动路径,并记录。②将球状物的模拟北极点向上,模拟正确的地球自转过程,再在模拟北极附近滴适量的稀释的墨水,观察墨水的运动路径,并记录。③将球状物的模拟南极点向上,反复上述过程,并记录。

3.得出结论:通过本实验验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四、小结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地理与其他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完整、系统地分析地理现象,从而构建知识脉络,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综合题型。同时,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教师要重视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地理教学与生物学科、数学学科、历史学科、政治学科的适当融合,使学生形成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大学科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奠定稳固的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小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黄艳慧.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湖州中学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8.

[3]唐佩.高考地理试卷中多学科知识的渗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地理生态论文范文第5篇

一、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交流,增强学会活力,促进学科发展

1、*7年5月15日至16日*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会上颁发了自治区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共评出一、二、三等奖论文300篇。其中一等奖27篇、二等奖93篇、三等奖180篇,*土壤与肥料学会选送的论文分别获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

2、由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土壤与肥料学会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讨会"于*7年8月8-9日在乌鲁木齐市昆仑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土壤肥料界的专家、学者近40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土壤与肥料学会在会议前后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大会顺利召开圆满结束,得到主办方的好评。

3、*土肥站成功的举办"第九届全国土壤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对宣传*农业发展潜力、发展环境和发展优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届全国肥料双交会紧紧围绕"优化肥料结构,推进测土施肥,服务现代农业"主题,开展了产品展示、成就展览、成果公示、信息等一系列活动。会议共设展位267个,参会人数近万人、参会企业1000多家。

4、组织会员5人参加在郑州举办的"中国土壤学会十届四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学术研讨会"并做专题报告。

5、应*农科院邀请,7月5-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和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土壤室主任、国家红壤试验站站长徐明岗研究员来疆分别为*科技工作者做了题目为:"耕地质量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与肥力培育"的学术报告有70余人听取了报告。

6、由*8个学会在库尔勒组织召开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学会有5人参加并做专题报告。

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推动土壤肥料事业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1.承担项目情况

学会理事单位和科研骨干承担一定数量、较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并取得了相当数量和高等级的成果,是学会繁荣的基础标志,同时也是学术进步、学术水平和为社会贡献的具体体现。

*生态与地理所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科技项目。石河子土壤肥料学会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兵团各类研究、示范、推广课题23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863"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兵团推广项目5项,市级项目8项。*土肥所共主持(参加)科研、推广项目26项省、部级项5项;自治区项目7项,市级项目5项,国际科技合作目1项。*农业大学参加自治区重大专项课题2项,市级项目2项,农业信息技术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国家省部共建实验室论证,获得建设经费440万元。*土肥站承担农业部、国家计委项目5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区项目县市已达28个,国家财政补贴资金2300万元。

2、、专著及获奖情况

出成果、出人才是学会兴旺发达的根本标志,也是学会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所在,更是提高学会知名度的根本。

(1)论文和专著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学会会员在不同级别、类别杂志上共计251篇、专著1部。其中:农科院土肥所14篇,*生地所出版专著2部,论文30篇(包含SCI收录论文多篇)、石河子土壤肥料学会会员26篇、*农业大学30篇、兵团土肥系统发表文章56篇、*土肥系统发表文章95篇。

(2)荣获的各类奖项、专利、知识产权

初步统计,一年来荣获的各类奖励、专利、知识产权共10项。

承担单位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并获得专利2项。石河子土壤肥料学会部分理事及会员在*7年中获省、部级及兵团科技成果奖6项。

三、积极组织土肥专家开展义务咨询、参与政府决策文件起草,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

积极组织土肥专家开展义务咨询活动是本学会的优良传统,是我会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直接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渠道。

1、宏观决策咨询

*维吾尔自治区专家顾问团生态环境组组长由宋郁东理事长担任,在专家顾问团十个专业组中生态环境组的工作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的表扬。在*7年就*的生态移民问题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针对性的调研。

2积极向人大、政协反映本会科技人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共提交议案。

*土肥站提案2条,答复自治区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3条。

四、到"三农"第一线去,全方位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学会始终提倡坚持一方面为会员单位和会员服务,另一方面是发动会员积极为广大农牧民对口服务。

1、石河子土壤肥料学会各理事单位集中力量,抓好了测土配方施肥及滴灌施肥与耕地土壤养分调查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全垦区测土配方施肥、滴灌施肥面积累计达到155万亩;部分专家教授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次数达40余次,培训人数近5000余人次。

2、土肥所在南疆建立了示范果园1000亩。有机棉花推广面积达到50亩,辐射面积1000亩。并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3、自治区土肥站全区土肥系统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478期次,参加培训人数245092人次,发放各类宣传培训资料403423份;媒体宣传1600期(次);报刊简报

100290条;粉刷墙体广告和横幅6472条;科技赶集560次;召开现场会364次。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78万亩,先后派出20多人次累计123天深入乡村、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4、兵团土肥站引进新型肥料及产品进行试验。今年安排了45种新肥料的试验、示范工作。

5、正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化服务是非常受农民朋友欢迎的一项工作,两年来在全疆各分公司的积极配合下,公司技术人员在积极开展了科学施肥讲座65次,听众*0多人次,主要对象是村级领导、技术人员和种植户,提供了土壤评价报告和推荐施肥方案60余份,发放各类宣传单页40000份。

6、*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讲座3次,培训农民3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00多份。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会团体会员正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健康地球公司合作开发研制葡萄专用肥。

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中国项目部首席代表、金继运博士于来*农科院访问工作并做了题为"肥料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精彩学术报告。

*农业大学1人于*7年12月9-16号赴日本出席国际干旱区研究中心年会。

六、热情为会员服务

努力把学会办成科技工作者之家"以人为本,会员至上"是本学会的宗旨,学会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为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

1、传递各种信息*7年向各理事单位、会员单位转发中国土壤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中国科协、区科协各种会议通知、文件材料95份。

2、向中国土壤学会上报*土壤肥料学会史志材料及会员重新登记名录。

3、向*科协上报宋郁东、钟新才、马兴旺同志推荐材料。

七、经费收支情况

截至*7年12月10日,共收缴*6-*7年理事会费49000元,支出情况详见财务年终审计决算。

八、存在问题和建议

1、按照*7年工作计划和学会改革方案有些任务完成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