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范文精选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范文第1篇

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有三:1.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2.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3.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四:1.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2.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3.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之中.4.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关键词:传统教育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传统教育范文第2篇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是该民族成员世代传承相沿的共识符号,是族群内聚力和整合的象征。在外来文化干预出现之前,每种文化本身的教育功能是维持传统文化系统。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对自己的文化系统有信心,其社会才能发展。_2历史上,土族儿童基本上与学校教育无缘。所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辅之以私塾和寺院教育。为了生存和繁衍,其传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教育、宗教教育、乡规民约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等等。

(一)生产劳动教育

历史上,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土族民众的日常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有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土族很早就从事农耕经济,但由于受原有畜牧业生产及生活方式和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兼营一定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了掌握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搞好农业和其他生产,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劳动教育就成为土族传统教育的首要内容。如当小孩刚满周岁时,阿妈就领着学步的布勒(小孩)沿着粪堆转三转,说:“阿妈心尖上的小布勒啊,你别嫌它臭,你别嫌它脏,马帮的金子在驮子上,农家的金子在粪堆上。你要把土族人家的粪堆,积攒得像高山一样。”到了秋天,阿妈又把小布勒带到场院里,对着青稞说:“阿妈肝花连肉的小布勒啊,你别怕它高,你别怕它长,喇嘛的希望在经卷上,农民的希望在麦垛上,你要争口气,要把土族人家的麦垛堆到云天上”。_3土族人民参加劳动时经常携带孩子一同参与,孩子们的玩耍形式绝大多数是属于模仿性劳动,如挤奶、耕地、挖锅灶、捏泥碗锅、做饭待客、奕棋、游艺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宗教信仰教育

土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以外,还信仰萨满教、道教、苯教等,崇拜多神。土族对天地、日月、水火、山石、树木、祖先等都有崇拜。许多土族村庙里既供奉龙王、圣母等道教神祗,又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教佛像;既供奉山神、地方神,也供奉全村及家庭的各种保护神和神箭。此外,文昌、关帝、-"l~lg神也是他们顶礼膜拜的主要神祗。逢年过节,许多人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对孩子们往往起到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如祖先崇拜使孩子缅怀祖先的养育之恩,增强家庭团结,强化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对土地的崇拜、自然崇拜教育孩子爱惜土地、保护水源和植被等。

(三)乡规民约教育

历史上,土族地区发生纠纷诉讼等事宜,往往通过两种途径予以解决,一是官办,即依政府法律裁决,一是私了,即以民约乡规为准,由村民选出的“老者”和“特柔其”按照乡规民俗负责监督执行和调解。这些乡规民约逐渐发展成为土族民间的习惯法和社区行为规范。如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前后,各地以村落为单位,召集村民大会,制定以护苗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推选出“特柔其”,具体负责全村的护苗任务,并监督乡规民约的执行情况,调解村民间一般性的纠纷,对违犯乡规民约者予以处罚。有的村子还制作专用木牌,从即日起逐户传递,轮流值日巡视,发现村民吵架,或在田埂、护坡上放牧,牲畜和孩童踩踏农田麦苗,在村内唱情歌等,及时报告“特柔其”,由其罚处,村民必须绝对服从处罚。土族青少年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受到村落秩序与规范的实践教育,自律意识和村落社区认同得到提高。

(四)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

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是土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土族人民将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视为做人之本,并始终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往当中。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常以年龄、疏密、通例等作为待人接物的伦理规范,讲求人与人之间论资排辈、大小有序、男女有别,彼此以礼相待。喜庆佳节,村舍邻里、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庆贺。在公开或有长辈的场合,妇女不能摘下帽子,不准脱去衣衫,不得高声喧哗。途经寺庙、拉什则,必须绕行,或下马步行。春节期间,禁止家人间发生吵架等不愉快事情。到他人家中拜年,要携带礼物(如馍馍、茶、酒等),不能空手去做客等等。去土族家做客,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之俗语,表现出土族好客的良好风尚。在款待客人时,不能使用裂纹的碗碟、长短不齐的筷子,凡事特别讲究一个圆满如意。5此外,土族民间的谚语、俗语、俚语格言和传统故事中也含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这也成为土族民间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教育

土族民间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知识多蕴藏于民间传统故事、史诗和巫术文化之中。神话传说故事记载了土族民间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和民族历史的认识;阴阳、法师的咒语、念语、诵含有哲学、民族史方面的知识;卜算活动中含有原始天文、历法知识及数学的概念;除魔驱鬼活动中则掺合有医药知识。土族民间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巫术这些载体加以传播,尽管带有神奇虚幻的色彩,往往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来源于土族先民的实际生活,赞美了人们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激励推动作用。故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教育历来为土族民间所重视。土族民间将擅长讲述神话、传说和史诗者视为知识渊博之人,不仅尊重他们,还积极向其学习。

二、土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者

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由熟悉本民族文化的族长、特柔其、法拉、派头、法师等口耳相传或口手相传,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族传统教育的施教者。

(一)族长。土族村民称宗族为“家伍”或“党家”,族长一般由辈分较高、年龄较大的人担任。他们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热心公益,熟悉乡规民约,能说会道,活动能力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是土族村落成员的师长。

(二)道把式。土族爱唱歌,每逢喜事、重大节日,都吟唱歌曲,好多道把式被土族人认为是有知识的师长,他们经常在婚姻宴席上,演唱叙事歌、劝事歌,讲故事,讲民族历史,受到土族人民的尊敬。

(三)阴阳、“波奥”(法师)、“胡古什典”、“什典增”(法拉)、“班爹”、“欢爹”。其中“班爹”、“欢爹”分别是土族人对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与宁玛派僧人的称呼。¨6他们有的是土族民间文化人,有的与土族民间文化紧密相关,往往集宗教经师和医师、舞蹈家、故事家为一身,通晓土族民间的史诗、传说、歌舞、祭祀礼仪等,懂得一定的医药知识,有的还会一些武术功夫和魔术技巧,被土族村民视为与神鬼打交道的使者和能人,认为他们能预卜凶吉,驱鬼除魔,消灾祛病,在社会上颇受人们的尊重,他们在传播和发展土族传统宗教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派头。是民和三川土族民间组织头目,每年在各村庙举行纳顿会前选出下届派头,分为大派头和小派头,大派头只能选出一位,多是村里威望高,熟知土族风俗,有魄力的老人,小派头有七八人,多为干练的青壮年男子。大小派头不但筹集当年纳顿会的花销,而且平时指挥田间管理,负责村庙内的日常供奉,维护本村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土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特柔其,亦称“堪过”,意为领头人,是土族社会的一种民间称谓。在“插牌”的一天,由众人推举产生或村民按户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其职责是组织召集村民商议宗教、民间重大事宜;监督执行众人议出事项;调节群众中的一般纠纷等。直到秋后举行“换届”仪式后,便终止其义务。

三、土族传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日常生产、生活活动

土族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个体家庭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是土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男孩长到七八岁即跟随父亲(兄)参加放牧、割草、耕地、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女孩长到六七岁即跟母亲(姐)学习刺绣、缝衣、纳鞋、做饭等。长辈们还注意通过起灶、嫁娶、丧葬等日常活动及民间人情交往对青少年进行生活礼仪和生活技能等教育,通过日常生产生活的行动教育和口头教育,使土族青少年学到了生产技能、劳动本领和适应日常生活所需遵循的生活礼仪和行为规范。

(二)以村庙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土族各村寨都有自己的寺庙,土族群众一些宗教活动如青苗季节的“饽”法会及“插牌”、“祈雨”、“斯过拉”等活动,都集中在村庙前举行土族村民尤其是青少年,通过参加村庙的各项活动,受到了本民族习惯法、伦理道德观念、生活礼仪、生产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接受了民族文学的熏陶,提高了组织、协调的办事能力,促进和推动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宗教祭祀活动

土族文化中的许多英雄史诗、祭词、祭歌、神话,还有祭祀舞蹈、戏曲、音乐等都是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土族有信仰萨满教的遗俗,认为万物有灵,鬼魂观念较重。疾病、天灾、人祸等自然现象或社会异常现象的出现,都认为是神差鬼使。故凡事大小,如起灶、搬迁、求子、育儿、求雨、治病、消灾、丧葬等活动,都要举行预卜等巫术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希冀安居乐业。土族民间凡举行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围观者成百上千,宗教活动往往体现扬善除恶的观念,人们耳濡目染,不仅使人们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而且也起到传播社会生活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作用。

(四)节日庆祝活动

土族传统文化多是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土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庙会,如纳顿节、端午节、“花儿”、擂台会、观经会、刚日纳顿、正月二十、二月二、谷雨、“天社”会、九月九庙会、腊八、冬至等等。每逢节日,人们都穿上节13盛装,享用美味佳肴,举行摔跤、射箭、跳舞等娱乐活动。届时,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成为服饰、饮食等物资文化交流的展示台;成为舞蹈、音乐、美术等精神文化的交流园地;是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共同风俗习惯集中表达的场所。总之,土族民间节日庆祝活动实为土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展示的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交际联谊活动

土族人际交往频繁,每逢搬迁、嫁娶、生育、增寿及老人过世等红白喜事,亲朋及近邻都要前往道贺或表示哀悼。族中大事都由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来承办。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了思想,传递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也对青少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如土族各种礼俗歌、生活歌、情歌、念词和颂词,就是在这些交际联谊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土族婚礼为例,从出嫁、迎娶、拜堂,无不在歌声中进行。在举行不同的婚礼仪式和程序时要唱不同的歌曲。人们通过歌声,介绍情况,展现才华,建立感情。

四、土族传统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对内起着调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作用。”土族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有着显著的宗教性、文化性、民族性,其功能也有着特殊性。

(一)促进个体发展和民族角色认同

土族人民喜爱体育活动,并常与群众性娱乐活动交织进行。如轮子秋、合尼、瓦日、打作若、路路套(赶猪)、打儿冈、罕跃(赶羊)、母胡古、瓦日(玩石子)等游戏培养娱乐者的灵敏性、协调性等能力。这些传统文体活动,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愉悦了生活,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土族人民勇敢、坚毅、进取的精神。同时,土族人民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族文化习惯逐渐内化于土族民众的内心,成为他们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日常的土族文化仪式中以相同信仰为基础建立起的共同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彼此联系起来,彼此认同,恪守已成为民族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二)提升土族民众民族美感素养

土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土族的民居建筑依山傍水,排列整齐,林木葱茏,给人以美的感受;土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色彩斑斓的传统故事,有种类繁多的民间歌谣,有悠扬动听的土族音乐,还有古老的民间舞蹈、民间刺绣。仅民间故事而言,就有讲述人类、事物起源发展的神奇故事;有反映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有歌颂英雄勇敢无畏的精神故事;还有智勇过人、爱憎分明、诙谐乐观、敢于蔑视权贵、同统治阶级抗争的机智人物故事;有表现男女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优美故事;有赞美勤劳、鄙视懒惰的传统故事;有反映穷苦人民悲惨生活情景,揭露、控诉财主、富豪、贪官污吏凶残面目及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反映了土族人民的希冀、愿望和追求,显示了土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总之,这一切体现了土族传统教育的隐性功能,它实现了土族对青少年的美感陶冶。

(三)维护土族村落秩序,维护社区稳定

历史上,土族人民的信仰为土族民众提供了一整套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法规。信仰体系本身,以及以信仰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开展,具有维护社区、社会平衡的作用。另外,土族传统教育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民族互助、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禁止偷盗、勤俭节约、婚姻自由、关爱自然等社会规范,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维护土族村落秩序和社区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教育范文第3篇

设置字体【大中小】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厚实、充满智慧,同时也承载着因袭的重负,具有与其他类型文化迥异的多种特征,本文主要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重伦理道德,并进一步谈谈中国教育学的尚德传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学尚德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审美趣味等一整套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这既是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文化模式,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并使得全民族大多数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和传承,又是一种不断变异、进化的动态系统,构成它的各种要素都会在传承中有所扬弃、转化和更新。

一、中国文化中重伦理道德的传统

1、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中华民族重德性,古人认为:人的一生所应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是能够坚持和履行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理想的君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中,最注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这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时的一些最主要的学派几乎都提出了各自的伦理道德学说,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法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墨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道家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儒家的伦理道德理论,其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儒家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孔子要求志士仁人在德性修养方面达到仁、智、勇的“三达德”境界。一旦一个人达到了这一德性修养的境界,就能做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孔子自己的人生就是孜孜追求这一德性的一生。孔子提出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的基本原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对于人的必要性,论述了“尽心知性”、“寡欲”、“养浩然之气”等的修养功夫,使孔子的仁学思想更趋完善。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倡导以儒家仁义道德来教化天下,注重德性修养,重视道德教化。他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它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一起,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由此形成的“三纲五常”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到了宋代,朱熹发挥了德性修养理论,他把《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单独拿出来,列为“四书”之首,强调其中的自我修养的八个步骤: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中心环节,是立身之道,是立国之道,这种德性修养的传统在历史上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德性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道德理想追求。

2、理想人格思想

所谓理想人格,是指为人们崇奉、取法的人格,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或价值取向。自先秦时代起,几乎各学派都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想人格的学说,儒家推崇内圣外王的仁德人格,法家推崇贵法重势的智术人格,墨家推崇人己两利的兼爱人格,道家推崇淡泊无为的顺天人格。

儒家推崇的仁德人格,是中国古想人格思想的主流。仁德人格的核心是“仁”,即“忠恕之道”,“忠”指“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仁”在伦理意义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内,它是从人内心发出的谦虚温和的情感意识,对外,它以一种恻隐至善之情去影响和感化别人。

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君子仁德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就是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圣人的修养并非只有帝王才能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按照“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路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仁德人格强调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推崇慈、智、勇、刚、毅、勤等行为方式,提倡“内省”、“慎独”、“诚正”等道德修养功夫,凸现了理想人格中德性因素的崇高性。儒家崇尚的理想人格有明显的道德至上的特点,把道德看成是人生活的最高层次,人生的目的便是在“内圣外王”的进修中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

二、中国教育学的“尚德”

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在这一伦理型文化的规范和影响下,中国的教育学有了“尚德”的传统。中国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伦理的,渗透在教育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1、在教育目的方面

古代的教育目的主要是,要培养贤人、士、君子、圣人等有高尚人格的人,孔子的“君子”、孟子的“大丈夫”即为此。

历代教育家都将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作为“立国”的三要素,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礼记·学记》中明确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从孔孟、庄子直至宋明理学,都把“做人”、培养“仁爱”之心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把知、仁、勇作为君子应有的三种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其中,智是前提,仁是核心,勇是表现。孟子则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他认为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不是物质财富和权利地位,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礼记·大学》把孔孟的这些思想概括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事实上已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2、在教育内容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古代思想家们时时处处都在考虑如何启发人的道德自觉,提升道德境界,诸多的教育名篇如《学记》、《大学》、《中庸》、《师说》等所讲都是有关于道德教育。先秦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原则进行生活,任何个人只有学习、实践以至于自觉掌握道德规范、原则之后,才能正常地生活在人类群体之中,配合他人地行为,满足共同的需要,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

古代教育学中的课程论在内容选择、编排、实施上主要以道德课程为主,即以经书、史书为主,辅以个人生活体会和道德实践,强调“文道统一”、“知行合一”。孔子以文、行、忠、信四教来教育自己的学生,都含有道德教育的性质。至于他编撰的《诗》、《书》、《礼》、《乐》、《易》与《春秋》这些基本教材,尽管里面有一些自然的和社会的知识,但是主要的还是通过它们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学、问、思、辨、行并重的修养方法,强调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重视蒙学家教、整肃门风。在主内和主外两种根本的教育方法之间,古代的教育是以主内为主的,强调学生的内省、自求、自觉、自制。

古代教育还对人格培养的途径进行了科学的探索。认为: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的行为规范,从蒙学开始就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包括建立基本的道德理念、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和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当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需要有强烈的道德理念和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强恕而行”来调解个体的心理矛盾;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道德心理品质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参考文献:

1、陈超群著.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韩钟文著.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12月版

3、黄鹤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释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传统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传统经典文化和崇高的人生美德,是大浪淘沙,沉淀历史、积淀文明的结晶。因此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经典文化,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尤其对于正在求学的茶苹学子,更应成为时尚。

传统文化是人生健康之基础食物,而流行文化如快餐小吃,可以调解生活。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社会犹如飘着花香的地方,令人眷恋留连,和乐而文明。永久不逝的灿烂文化和文明精髓,将影响和陶铸着世代精神与情怀。

传统美德、经典文化是人类奠基性的财富传统经典就是我们敬爱的先人们灿如织锦的文化造就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世代尊奉的美德。从先民的歌唱、圣贤的著述,到元明清的戏曲、平话小说,无不贯穿着人文精神,大爱情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基调就是关心人世,热爱人生,健进而厚德,中和而崇礼,尊重自然万物而心系苍生家园。

传统美德是历史大浪淘出的真金一样的文化精华,是我们整个民族选择的结果,它穿越时空,久已激起世界上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悦服。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应该拥有坚定的信仰。只有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

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产生盲目樊比,畸形消费,冲昏头脑,越来越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开始为了物质享受而向自己的道德挑战,民族的传统美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正确引导学生文明不等于奢侈,优势不应引来懒惰,进行吃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顽强的意志是传统道德的根本

顽强拼搏的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概;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风格;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品质是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市场竞争的“法宝”。我们必须高扬顽强拼搏这面旗帜,在学习领域扫除形形色色的浮躁现象。很多青年学生不喜爱自己的专业,出现厌学情绪,坐在教室魂不守舍,心不在焉,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终日漫无目的,其实就是缺乏顽强的意志。大诗人李白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成二代诗豪;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成为桥梁之父;中国体育健儿用顽强拼搏的精神书写壮丽篇章;我国拥有勇于创新、善克难关的科技人才队伍,因为他们的顽强拼博,才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圆了中国人“太空之旅”的梦想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又一光辉里程碑。“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成功才会摆在你眼前。

3树立为民族的明天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人生如航船,只有用力稳住航舵,遇到暴风雨才不会使你偏离航向。好多学生认为考好大学就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就为好收益。为了目的不要过程,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一再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自己根本没注意已“先发而后至”,输在了终点。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深人思考发现,大学生与所谓的“问题少年”思维方式太相似了,都是惊人的短视。物欲的膨胀,使得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努力的最高目标不应是金钱和权力。一定要有激情、热情、责任、义务,唯有如此,才能担负起引领和救赎的职责。

4珍惜感动,选择快乐,永不放弃,相信自我

处在学习生活之中,正是青春年少,拥有美好的年华,应该历数自己拥有的幸福,珍惜朋友亲人带给的感动,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人生和生活。每一个人都是有待开发的金矿,而决定个人含金量高低的则是心态。大多数人的智商、享赋和条件相差无多,又都一样年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学业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整日消沉抱怨,患得患失,又怎能实现自己辉煌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

选择快乐,永不言弃,相信自我,在自我肯定中完善自我。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构筑自己风光别致的精神家园是十分必要的。

5知识教育是获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传统教育范文第5篇

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有三:1.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2.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3.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四:1.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2.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3.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之中.4.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关键词:传统教育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