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精选

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第1篇

一、引言

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和谐,更能和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特点相符,在此背景下构建行政法新模式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其和时代特征进行有机结合,保证行政法可以为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在其构建过程中应当将合作治理和民主行政作为基础来开展综合设计,进而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首先,创新社会管理可以有效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强化政党的社会属性,提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能力,是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变革,相应利益格局也在不断调整,其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管理提出新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并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创设进程。其次,创新社会管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党和政府立足于我国社会整体发展而制定的管理要求,可以有效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创新社会管理是提升社会建设水平的基本途径。我国社会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经济结构都在时代的催促中不断变化,原有社会管理模式在当前的沿用会存在一定的管理缺位、管理重合等问题,并不能将管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人民群众期待的管理效果有所差距,需要进行创新才能有效使社会管理服务于民众,起到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促进民和以及保障民安的作用,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三、创新社会管理和行政法的关系

行政法可以为创新社会管理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创新社会管理为行政法提供“用武之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行政法属于法治建设的一部分,是一种长效机制,其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内外部环境良好的条件下,我国政府会结合行政法进行一定的预期规划来推动创新改革,并在社会发展中适当调整行政法,增强二者之间的匹配度,通过行政法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约束和规范,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创新社会管理可以有效促进行政法的建设进程,二者是相互补充发展的关系,法治理念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权,其在创新社会管理上的体现就是对人民群众正当权益的重视,放宽人民群众的选择,并重视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服务。同时,由于社会环境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式、行政法的内容等都不能单纯的固定在的传统的理念中,需要保证行政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促进创新社会管理和健全优化行政法并行发展。

四、探索行政法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新模式

(一)制定新顶层设计。想要保证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行政法新模式的有效性,需要在其构建之初就制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形成行政法新模式的逻辑有制定具体的行政法典、将其整合为系统的行政体系,和通过顶层设计进行长期的行政法新模式构建规划、结合规划情况制定相关行政法典两种模式。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做过行政法模式的顶层设计,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曾提及制定新顶层设计,但是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没完成这一顶层设计,导致行政法模式在新时期中缺失顶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法内部的自洽性。对此,需要制定新的顶层设计,需要国家针对现行的行政法情况做好分析,明确其在新时代实施的不足之处,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行政法新模式的构建提供总体的指导思想,开辟相应的实施路径。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我国法治建设形式属于政府推动型,和由社会或者民间系统自然发展的路径不同,其更多的是国家机关决定法治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政府推动型在新时期的实行意义依旧重大,需要在行政法新模式构建上作出新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在党的报告中在法治领域其提出较多涉及到行政法的内容,但并没有对其模式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我国立法机关进一步进行设计优化。

(二)直面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而新时代来临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新状态下的社会矛盾对我国行政相关提出更高要求,传统行政法模式主要适用于的是传统的社会矛盾,并不能有效应对新时代社会矛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多,包括进城民工、失地农民、拆迁户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等,其在市场上的资源不足,生存基础资源上的分配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增加相关纠纷的产生数量。同时,在经济迅速发展之下,人民群众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较大提升,但是在精神上却更加空洞,这也就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行政法新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中的构建需要和时代精神紧紧结合,对于行政法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添加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例如,20世纪部分法治发达国家已经表示自身步入福利国家时代,即政府的职能侧重于社会公共服务,在社会系统的构建上以福利体系和公共服务为主,其行政法相应具有的时代精神为公众参与。而近年来,我国认为部分社会关系并不用采用行政法进行直接调控,需要保证有限调控范围的行政法,将乡规民约、市民公约。团体章程、行业规章的在社会自主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从而对行政法新模式起到一定的补充辅助作用,让社会组织可以进行自我约束、管理。这也就表示行政法新模式新增的时代精神标签为社会自治和给付行政,其相应的也和党的精神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其中“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相关规定相符,行政法新模式和时代精神对接,对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救济行为、行政执法行为等行政手段的有效性有直接关联,可以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需要保证其和时代精神结合,从而保证其新模式符合时代需要。

(四)加强行政主体协作性。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行政法新模式的构建应当加强行政主体的协作性,利用行政法新模式促进法治政府的发展的同时利用法治政府要促进行政法新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我国传统行政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之间的行政体系相对封闭,缺乏理性的逻辑关系。而基于创新社会管理背景,需要保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三位一体关系,应当使其可以相关支持,法治政府需要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即对上可以有效和法治国家相连接,对下其可以和法治社会相连接,保证行政法新模式的全面性。

(五)发展合作式行政程序。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行政程序需要采用“政社互动”的方式,即发展政府与社会相互配合、相关合作,进行有效互动保证行政程序的地位,发展合作式行政程序,从而保证行政法新模式的有效性。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坚持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公众参与可以从本质上体现社会主体民主,保证以人为本,符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倡导,可以让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将群众的意见作为参考,在一定程度上还利于群众监督行政,保证行政的合理性。2.坚持政府透明和信息公开,避免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这其中的信息公开并非单纯指政府将自身的政务信息进行公开,还需要公开市场信息、突发事件信息、食品卫生安全信息以及环境信息等,实现社会公众知情。3.在构建行政法新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法律、政策出现的理由进行说明,在作出相关裁决时也需要通过书面等途径进行说明。通过这种形式保持行政法新模式行政程序的团体性,保证参加人、证人、人、鉴定人等协助程序的多元化,实现其在创新社会管理下的实施价值。

五、结语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第2篇

一、目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望的必然选择,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对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加快流口崛起、实现全面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原则

(一)目标任务

坚持和发展“和谐平安流口”建设,深化全员维稳责任制、基层基础建设、执行力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工作,探索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运行机制不畅、管控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切实在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社会舆情引导体系、社会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力争年底,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镇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为先、民生为重,关注民意、集中民智,回应民声、维护民利,努力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加强村组织建设,理顺完善村委会管理体系。加强综治委(办)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加强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站所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配套组织建设,完善和规范综治工作中心及村、驻镇单位综治工作室建设。进一步整合力量,建立健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各部门单位责任,构建基层维稳第一道防线。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立“一格三员”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综合协管员、一名村干部、一名镇工作人员,实现社会管理向村民小组、和单位延伸。

(二)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建立完善镇、村调解组织,积极发挥调解组织作用,建立调解队伍人才库,落实好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信访隐患排查和维稳信访工作形势定期研判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每月定点接访、下访约访化解难题和镇村干部联合接访制度,推行联合接访、法律援助、现场调解、信访、心理疏导等新型信访工作机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化解效率。加强信访积案化解,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营造依法有序的信访环境。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常态化、制度化。

(三)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制定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加快建立人防、技防、物防、意识防“四位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巡防队建设,加快建设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积极构建由街面巡逻网、社区群防网、重点部位监控网、卡点堵截网、区域协作网组成的动态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各类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能力和水平。构建数字化综合管理网络平台,不断提升管理职能。

(四)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建立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平台,落实管理服务工作。建立镇、村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健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按比例要求配足协管员,全面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加强出租房屋管理,优化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医疗卫生、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落实社区矫正人员及相对不起诉人员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措施,做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精神病患者、吸毒等高危人员的服务救助。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控制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帮助。

(五)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引导体系。加强基层综治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业务网络设施互通互联,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管理能力。加强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网络协同监管、应急处置、外联合作、舆情导控和涉网案件侦办协作等机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网民自律,做好舆情导控,优化网上治安环境。强化网上基础信息排查、重点阵地控制、重点人员管控三大基础工作,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小组自治组织为基础、以村委会服务站为依托、以村小组组织为补充,全镇村民广泛参与,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多元化社区服务平台。深化村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规范群众生育行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公众生产生活安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污染整治工作,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积极探索、引导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综治协会、和谐协会等服务综治工作的社会组织。

四、程序步骤

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工作从年3月开始,至年11月告一段落,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部署(年3月)。成立社会管理创新领导组织机构,按照确定项目分头组织开展调研,结合实际制定行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年4月至年8月)。牵头单位会同相关责任部门按照总体思路,分头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或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针对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力争取得实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年11月至年12月)。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效,结合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对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梳理汇总好的典型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推广,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社会管理创新常抓不懈。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镇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邵铁喜任组长,镇长舒绣华任第一副组长,分管政法的副书记翁继敏为常务副组长,相关镇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治办,定期集中办公。各实施项目由镇党委、镇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牵头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责任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明确职责,合力推进。镇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牵头领导和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支持,细化分解项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定期研究项目推进工作,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合力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难题,确保工作如期完成。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第3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精神,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公众参与、科学管理的原则,将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努力探索一条科学管理社会的新路子。切实解决影响我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确保完成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工作任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七大类三十项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实现全区治安维稳形势进一步好转,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把建设成为和谐平安先进区。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扎实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

1、完善维护稳定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维护稳定责任鉴定和综合治理实绩档案,严格实行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区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处置办法》,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

2、加大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力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要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真正使风险评估成为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政法部门要把风险评估纳入执法办案过程之中,科学预测和有效预防可能产生的风险,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三个效果”的统一。

3、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按照“深化、提升、加强”的要求,建立健全“三调联动”协调会商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调联动”的整体效能。认真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加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涉及征地拆迁、搬迁安置、教育医疗、交通事故等重点领域和人口密集区全面建立行业性、区域性专业调解组织,积极构建政府法制部门牵头、相关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格局。

4、认真落实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对涉及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医患纠纷、城市困难群众违规经营、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进京非正常访等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疾苦的突出问题,加强调研,立足实际出台方案,从政策层面解决问题。政法部门要树立调解是执法的理念,从机制上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中。法院、检察院要充分运用司法建议,促进依法行政,减少社会矛盾。

5、全力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坚持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不断深化信访工作“三无”(无进京非正常访、无来省重复访、无中省交办信访积案)街道和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联合接访、综合调处的矛盾纠纷新模式。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落实包抓领导、承办单位、工作责任和化解措施。对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矛盾纠纷,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包抓,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妥善处理。

6、严格落实稳控措施。依法维护信访工作秩序,切实加大对无理缠访、闹访人员和组织煽动集访闹事的重点人的依法处置力度,坚决维护法制尊严和信访秩序。严格落实“五包”责任和稳控措施,加强对重点群体、重点对象和非正常访人员、情绪行为偏执人员、精神病患者的稳控,严防其集体上访、进京非正常访和聚集滋事,确保建党周年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

7、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组织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统筹推进和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以各街道综治办和派出所为主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心;以村(社区)委会干部和辖区民警、流动人口协管员为主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按照人口500︰1的比例,配齐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

8、努力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制,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目标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制定出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9、建立完善劳动执法和保障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的日常巡视检查机制,加强流动就业人员和劳动力市场的清理整顿,取缔非法职业中介组织,保护流动就业人员合法权益;完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加强日常工资支付情况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拖欠、克扣流动就业人员工资行为。加大对用人单位特别是高危行业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强迫流动就业人员超时、超强度劳动和违章作业、违反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按照“谁用工、谁管理,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并落实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协管的,融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生育、卫生防疫于一体的流动就业人员服务管理责任制,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用工单位、经营业主。

10、建立和完善流动少年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机制。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统筹协调工作,建立专门学籍档案,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对以接收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管理、指导、扶持和规范,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

11、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农民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补偿、医疗保险等政策。监督其用工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五类保险并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工作、生活环境。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落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在传染病防治、儿童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方面提供与城区居民同等的服务和优惠政策。

12、建立和完善依托社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向社区延伸,加快实现以社区为平台的人口属地化管理。依托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积极开展房屋租赁、委托、信息采集、安全咨询、代收税费、调解纠纷、宣传教育以及劳务中介等服务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流动党员管理,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居民自治,探索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办法,增强其社区成员的意识,使流动人口真正融入社会。

13、建立健全“以房管人”机制。全面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出租屋主、租赁中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的治安协管责任,掌握承租人、住宿人的生活和活动情况。完善流动人口普查登记制度,围绕“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变动更新”的目标,开展流动人口经常性的普查登记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强化信息录入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鲜活、完整性。

(三)积极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创新

14、加快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减少社会消极因素,积极探索完善制度体制机制。

15、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管控机制。积极推进和落实“及时造册建档、及时家访、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进行法制教育、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的“五个及时”工作机制;对帮教对象做到“三不、四同”,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过去;政治上同对待、经济上同支持、工作上同信任、生活上同关心”,为特殊人群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帮教工作的“三个延伸”,即向外延伸,扩大帮教范围;向前延伸,及时在刑释解教前介入帮教;向后延伸,主动对帮教安置后的对象继续帮教。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基层党政组织、政法部门、群众自治组织要建立必送必接和有效安置机制。确保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达到100%、帮教率达到100%,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控制在3%以内,就业安置率力争在三年内达到%以上。

16、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流浪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救助机制。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救助工作责任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救助机制。深入组织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危重病人、流浪精神病人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救助和流浪未成年人、老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坚决打击幕后操纵和组织流浪未成年人、老人进行乞讨的违法罪犯团伙和人员。

17、建立和完善闲散青少年,尤其是问题青少年的帮教矫治工作机制。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摸清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底数,深入分析各类青少年群体的基本需求和有犯罪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提出有效的工作措施和政策建议,推进各项教育、服务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加强留守流动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工作,通过在城乡社区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阵地,设立儿童公益岗等多种途径,弥补留守流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问题儿童进行指导帮助。在区法院建立少年法庭,专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探索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机制。

18、建立健全对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工作机制。采取“预防、管控、帮教”一体化措施,对吸毒等高危人群帮教管控工作。做好高危人群的排查核实工作,全面掌握社会面重点人员底数和现状,特别是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防止和减少高危人员失控漏管情况。实行分类帮教,通过心理咨询、疾病预防、戒毒治疗等手段,分层次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或其他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消除或缓解其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加强社区帮教组织建设,根据不同情况,充实调整帮教人员,建立帮教、监管工作责任机制,切实将管控帮教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帮教人员。

(四)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创新

19、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社会面巡逻的制度化、常态化,把防控触角进一步向社区、单位内部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域交界处延伸,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建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动态防控网络,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邻里有守望的多层次立体化防控体系。

20、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按照“条块结合、齐抓共建”的要求,在继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巩固原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加大行业平安建设力度,把平安创建活动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加大对平安建设薄弱地区、单位的指导支持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基层平安创建成果,推动全区平安建设深入持久开展。

21、加强治安重点地区的治安防范工作。认真研究“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和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问题村”和“老大难村”、学校及周边地区、铁路沿线等治安重点地区的治安防范工作,掌握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规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控打击机制;进一步完善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挂牌督办和责任查究机制,推进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各项措施落实。

22、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以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整治活动为载体,针对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在开展全面治理的基础上,树立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样板,以点带面,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五)积极推进基层综治组织工作创新

23、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组织。在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社区)建立起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担负起维护基层稳定和谐任务的基层综治组织。着力加强街道办事处综治办、综治维稳中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建设,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社会管理联抓、惠民实事联办的综治工作新机制,切实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着力加强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站建设。

24、要把治乱与治瘫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加强村(居)委会、综治维稳工作站、治保会、调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对软弱涣散、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基层组织及其领导班子,党委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予以调整、充实。

25、加强基层综治机构、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社区警务室建设,发挥其在排查整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内保组织和保卫工作队伍建设,确保发挥作用。

(六)积极推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创新

26、进一步完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根据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日常管理,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体系,提高网上发现、侦察、控制和处置能力;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窃取国家秘密、诈骗、、传播淫秽物品、非法经营以及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等整治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及时封堵删除网上造谣、煽动等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并落实责任、依法处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有效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

27、加强网吧行业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对网吧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凭身份证上网等制度,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违规行为坚持严管重罚,严厉查处和打击黑网吧,坚决扼制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对网吧业主的教育培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行业自律;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巡查制度,进一步增强网吧管理的长效性。

(七)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

28、加强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健全组织管理工作体制和协同管理机制。完善登记管理制度,督促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在法律许可和行政审批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团组织、工会组织建设;建立内部会商机制,加强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准确掌握境外非政府组织动向及活动情况,有效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

29、对境外非政府组织,依法进行监管。特别是宗教类和基金类等背景复杂、政治意图明显的非政府组织,本着积极稳妥、趋利避害、抓住重点、注意策略的原则,坚持利用、防范并举,抓住重点组织、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依法加强管理,既保护其正当交往与合作,又坚决抑制和防范其渗透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30、对来秦境外人员,依法规范管理服务。公安、民政、人社、教育、工商等部门要做好来秦境外人员停留居留、住宿登记、租房购房备案审批、就业、就学以及外商来秦投资管理等工作,形成权责明确、协调统一的管理服务联动机制。构建覆盖来秦境外人员入境、居留、就业、就学、出境全过程的动态管控体系,及时清理、遣返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外国人。加大治理非法出入境工作力度,切断敌对分子的渗透渠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会管理创新是省、市交给我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单位务必按照省综治委要求,将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试点任务。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负责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决策、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二)广泛宣传动员。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使社会管理创新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各界参与、全民参与,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第4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新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要求用创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来解决。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近年来。社会领域呈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置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人民分享改革与发展的幸福效果,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始终牢记执政为民、施政利民的思想,妥善处置好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上下功夫。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国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因此必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和睦谐因素,促进和谐,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

四、不时改善民生、确保人民分享发展效果和享受幸福的需要。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战略高度审视社会管理。党新时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民生工作的创新。只有创新和改进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才干做到一切社会管理都是为群众服务,一切社会管理都是为群众谋利益,一切社会管理都是群众幸福愿望的实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脉搏与主线

一、正确理解社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社会管理是指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国家机构。并且由国家机关出面直接与间接地向公众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关键就是怎样确保社会公平、公正、有序、和谐地运转。用总书记的话来说: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二、正确掌握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掌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和睦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溢活力又和谐稳定。

三、全面掌握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则和内容。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满意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动身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认真领会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的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八点意见”这八个方面的意见就是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始终贯穿的主线。

加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为我州加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组织观念保证。经过临时探索和实践,州的社会管理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珍贵经验,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新情况新问题的呈现,使得我一些部门、单位在某些社会管理活动领域还沿用以前的方式方法,很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要创新和推进社会管理方式,首先就要创新社会管理观念,要借助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开展这个契机,加大学习力度,激发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各级各部门统一认识,把僵化停留在以往的思想观念转变并统一到总书记社会管理工作讲话提出的八点意见上来。

二、加大调研力度。为我州加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措施保证。年州委常委决定开展的关系国计民生的系列调研课题意义重大,内容丰富,要掌握好这次珍贵的调研机会,掌握主题,组织队伍,制定措施,加大力度,总结好调研成果。结合我州民族地区实情,结合本单位社会管理工作实况,细分调研,准确掌握各自社会管理领域存在新问题、新情况以及难点与重点,以此来改进本单位、本部门社会管理工作的缺乏,同时为党委政府制定创新的社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积极主动。为我州加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行动保证。要借助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增强部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多元思想文化。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达到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目的协调规范管理对象的社会关系和行为,化解管理范围的矛盾,促进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民族团结、共处互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明性,最大限度地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时满足我州各民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范文第5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人员往来、物资流动日益频繁,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口岸“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出入境人数的攀升,都对新时期的边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边检机关的服务水平如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出入境人员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是,边检机关长期在以管控为中心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强管理、弱服务”的现实问题,导致了边检官兵在服务理念、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方面有所欠缺,少数边检人员在执勤中存在“冷、硬、横、推”现象。因此,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成为了全国边检机关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管理创新内涵

边检机关的公安性质和所担负的特殊职责,决定了其必须将服务置于全部边检工作的中心地位,这是边检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不断提高执法服务水平,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的通关服务,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这是公安机关执法为民思想在边检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二、提高服务水平与边检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一)提高服务水平是边检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经阶段

边检机关是国家设立在对外开放口岸的重要执法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口岸安全畅通的重要职责,就边检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管控为中心”。第二阶段为“管控与服务并重”。第三阶段是“以服务为中心,坚持顺畅通关,坚持严密管控”。

(二)提高服务水平是边检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是边检机关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新时期边检工作指导方针,并强调“坚持顺畅通关”和“坚持严密管控”两个基本点,使边检机关能在出入境人员日益复杂、口岸查控任务日趋繁重的形势下,牢牢地把握管控的重点、策略以及方法、技巧,有效地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发生,切实做到“不该出去的一个不能出去,不该进来的一个不能进来,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影响旅客正常通行”。

(三)提高服务水平是边检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

自开展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以来,边检机关针对人民群众对边检机关的第一需求――顺畅通关,反复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决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服务水平,树牢服务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边检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受到社会各界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边检机关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

三、提高服务水平,推进边检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推进队伍专业化,强化“三大支柱”建设

检查员是边检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在新时期要继续强化服务理念、专业素质、职业精神这“三大支柱”建设,推进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新“三大支柱”建设,打造专业、高效的边检队伍,将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进一步加强边检社会管理创新。一是要树牢人本服务理念。服务理念是基础,决定着服务的定位和方向。二是要锻造扎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关键,决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三是要培养高尚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引领,决定服务的动力和境界。

(二)创新服务举措,促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追求“和谐沟通世界,亲情不分国界”的职业境界,着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窗口的服务水平。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在统一规范检查人员的规范用语、警容警姿和礼节礼仪的基础上,推行细节服务工程,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研究、推广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用一个自信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和一句温馨的提示,传递一种友善的感觉、一份体恤的温情,展示中华文明使者的风采,实现由“表情服务”到“用心服务”反璞归真的转变。二是要坚持高效通关、便捷服务。顺应口岸“大通关”发展趋势,紧扣服务对象需求,不断深化勤务改革,延伸服务触角,提高通关效率,最大限度简化办事流程,缩短问题处理时间。三是要坚持信息引领,高效服务。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边检信息化建设为边检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平台和途径,是社会管理科技应用创新的具体表现。

(三)健全长效机制,保障提服常态化发展

要善于运用战略眼光和全球视角看待边检工作的长远发展,着力加强边检长效机制建设,狠下功夫解决影响提高服务水平工作常态化发展的瓶颈性难题,将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作为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建立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根据边检队伍素质现状,着眼培养高素质检查员队伍,设立边检机关全国性、区域性的教育培训基地,鼓励各总队自行建设检查员培训中心,挑选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业务能手组建专职、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师资力量。二是要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要坚持严明奖惩、重在激励的原则健全针对检查员的激励奖惩机制,将基层和一线作为奖惩激励的重要对象,充分调动广大检查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建立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结合今年开展的提高服务水平“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完善边检服务评价体系,坚持质量评析、规范服务。

(四)增强边检文化软实力,推动边检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