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绿色林产品发展调研报告

绿色林产品发展调研报告

截止*年底,*县已基本建成以“四河五路”沿线为主,覆盖全县的4个林特产品基地,即:42万亩板栗基地、10万亩核桃基地、5.1万亩蚕桑基地、2万亩茶叶基地,平均年产板栗4000吨,产值2000余万元;核桃2000余吨,产值1200余万元;产茧600吨、产丝100吨、产值2500多万元;产茶叶50吨、产值500余万元。绿色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县上把培育扩大地方名特优产品与树品牌、育精品、创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注册了“象元”牌茶叶、“臻安”牌大板栗两个商标,*板栗绿色基地和有机产品认证已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进行认证,这两项都有望今年得以批复;茶叶、食用菌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象元”牌茶叶通过农业部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AA级认证;木耳、香茹等绿色食品也成为抢手货。县上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组建了一批龙头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外运外销,提高了*地方绿色产品的知名度,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真正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

问题

一是基地规模小。全县有荒山荒地及陡坡耕地近120万亩,适宜绿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全县各项绿色产业发展面积之和只有近60万亩,因此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二是高产产业少。由于绿色产业管理水平落后,板栗平均亩产仅40-50公斤、核桃平均亩产仅50-100公斤、蚕茧张产仅35公斤、茶叶平均亩产仅15公斤,与全国水平相差甚远。

三是科技含量低。该县板栗、核桃、蚕桑、茶叶产品仅靠出卖半成品生存。

四是市场开拓差。几大优势产业产品还未跻身于国产名牌之列,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优势产业的发展。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几个龙头企业缺乏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全部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产闲置无形流失近千万元。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低。

六是科学管理跟不上。全县板栗栗食象、桐枯病、核桃银杏大蚕娥、桑树老化等病虫害,每年有8万余株,2000余亩林地被毁。

七是优良品种推广差。*大板栗品种在50多年前就被列入教科书,在西北五省乃至全国十分有名,可是至今没有选育出自己的优良品种。引种的桑树、茶叶也是品种混乱、良莠不齐。

八是资源大量浪费。每年有3000余吨栗苞、2000余吨核桃壳,数千吨“蚕沙”,被群众白白的烧掉或抛弃,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及“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机遇,争取将*优势产业开发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加大基地建设规模,实现面积、产值、税收“三突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税。

二是组建科技队伍。允许大农业技术人员办实体、承包土地搞产业,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实行重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

三是强化产业竞争力。即:加强品牌、资本、技术和市场的培育和管理,通过加大科技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实行“名牌”战略,特别是在深加工和包装方面要下功夫,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使“臻安”牌大板栗、“象园”牌茶叶、“野山”牌白山羊能跻身于国产名牌之列,成为全国畅销产品。

四是科学管理。不断加大果、桑、茶等主导产业的科管力度,减少病虫危害,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开发出新品种、新产品,使已经形成的产业真正见到实效。

五是探讨新模式。积极开展栗苞、核桃壳、“蚕蛹”、“蚕砂”、“僵蚕”、“霖桑”、“桑黄”、“桑椹”等产品深加工,开发栗蘑、桑椹保健品、蚕砂药枕等系列产品,提高绿色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六是开发新品种。建议政府将*县林业工作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选育的*板栗品种进行鉴定,选育出优良品种,进行板栗品种更新换代。

七是加快产品、基地认证。加快*核桃、茧丝等绿色产业无公害基地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为创名牌、争市场打好坚实的基础。

八是抓项目争投资。提请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贫困现状及绿色林特产业优势,在“十一五”规划制定中,将项目及资金给*一定的倾斜,为*绿色林产业发展提供项目、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