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反腐败思考

反腐败思考

每年“两会”,反腐败话题总是经久不衰。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照例在毫不留情地抨击各种腐败现象。而3月7日《工人日报》刊登的《委员炮轰“新型腐败”》最让读者过瘾: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对教育腐败、学术腐败大加挞伐:现在,教育领域的腐败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有些高考辅导一次课的收费竟高达几万元,就是因为是出题人进行辅导,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透题,而且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学术腐败也颇为“盛行”。王名说,“现在评比之风太盛,各种各样的评奖包括博士点基地的评比过程,只要不送礼,就几乎没有你的份。如果人人都送的话,就成了一种制度,不腐败反而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巴蜀鬼才”魏明伦也开始“炮轰”艺术腐败。他说:“在转型时期的文艺界,有许多‘潜规则’,它们正是腐败的温床。”魏明伦接着阐述道,文艺界的“潜规则”有其自身特点,大多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评奖、选拔、庆典活动中。有些人在台上比谁都冠冕堂皇,大弹大唱主旋律,似乎是正义的化身,但在台下,他们的“勾当”令人触目惊心,也让真正有艺德的人不齿。

确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听说或看到或接触的各种不正之风不正常现象实在不少,称之为“腐败”一点也不为过。不过,不管腐败的花样如何变化翻新,名目如何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依赖于权力,是各种各样权力的伴生物,用一句话说,它们实际上都是在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那么,这些“新型腐败”如何治理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龙致贤认为首先要建立制度;其次,学术人员要自重,要自律;三是要曝光,“我看曝光几个他就不敢了,谁要搞学术腐败,就把他的职称去掉。”

魏明伦说,对艺术界“潜规则”的存在一定要重视起来,并加以曝光,让人们知道其危害性,只有研究、分析了它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它们的危害性,也才能更好地防治、遏制艺术腐败。

方面着手。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政协委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对付腐败的杀手锏——曝光。

为什么说“曝光”(说文雅一点是“舆论监督”)是对付腐败的杀手锏呢?因为腐败分子有职有权有头有脸,腐败行为都是私下交易偷偷摸摸进行,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将丑行暴露在阳光下,让腐败分子丢脸受辱、丢职失官是他们最不愿意见到的。

打蛇要打七寸。对付腐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曝光开始。

从政协委员们的建言献策中,我们再次领悟到“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的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