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消费品市场发展思考

消费品市场发展思考

*7年,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以及物价持续走高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省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本文在反映*7年社会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特征的同时,分析研究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因素和存在问题,预计*8年,随着改善民生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消费品市场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7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7.85亿元,比*6年增长17.9%,增幅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创下自1998年以来最高增速,若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3%,总体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市场规模跃上新台阶,零售额增幅连创新高。

*7年全省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中在230-320亿元区间内波动,相对*6年实现了整体的提升,月均零售额突破260亿元大关,达265.65亿元,比*6年增加40.30亿元,其中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达到318.01亿元,为单月历史最高水平。

逐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开高走,总体呈波浪式上升态势,从2月至11月连续9个月,月度零售总额增幅创下自199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特别是10月份,零售总额增幅达19.9%,为自1998年来单月历史最高增幅。

(二)城市市场稳中见旺,农村市场日趋活跃。

*7年,城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0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幅比*5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比*6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74.3%,成为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导力量。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和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呈逐月上升态势,市场潜力正在逐渐显现,特别是11月份和12月份,全省农村市场零售额均突破100亿元,不断创下农村市场零售额月度历史新高。全年农村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085.40亿元,增长12.9%,增幅比一、二、三季度分别提高0.9、0.6和0.4个百分点,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5.7%。

(三)批发零售业占市场主导,住宿餐饮业业绩喜人。

*7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2733.75亿元,增长1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8%,对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达84.7%,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1个百分点,是支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0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33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全省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全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幅首次超过批发零售业,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高居各行业榜首,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个百分点。其他行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个百分点。

(四)大型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中小商贸及个体商业保持活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限额以上企业纷纷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7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98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0%,增幅比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高12.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31.0%,比*6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5年提高5.4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个百分点,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43.4%。平均每家限额以上企业的月均零售额为275.15万元,比上年高出59.6万元。

中小商贸及个体商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在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全年全省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总额2142.58亿元,增长14.3%,占全省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超六成,达67.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55.4%。

(五)外资企业增势强劲,连锁企业商品交易活跃。

*7年全省共有限额以上外商投资批发零售企业8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0家,累计实现零售额73.27亿元,增长1.1倍。平均每家外商投资企业月均零售规模达735.62万元,大大高于同期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月均规模275.15万元的水平。特别是在我省的外资零售巨头更是发展迅猛,*7年全省共16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富山诚达实现零售额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

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7年全省共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店)267家,实现零售额244.02亿元,在上年增长79.6%的基础上,又增长77.2%,占同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个百分点,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22%。

(六)各地消费市场繁荣,但发展不平衡。*7年全省各设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增幅居全省前三位的是福州、莆田和三明分别实现零售额940.99亿元、172.86亿元和149.28亿元,增长21.3%、18.5%和18.5%,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0.6和0.6个百分点。其余6个设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幅依次为漳州302.28亿元,增长17.0%;泉州755.66亿元,增长16.8%;宁德162.64亿元,增长16.3%;南平174.40亿元,增长15.6%;厦门362.05亿元,增长15.0%;龙岩167.72亿元,增长15.0%。

二、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因素和存在问题

(一)增长因素

1、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随着城镇居民就业率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农村减免农业税、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等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42元,增长15.7%,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055.13元,增长12.7%,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12.9%。

2、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就业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就业再就业形势呈现可喜的变化。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数65万人的104.6%;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数8万人的122.5%,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3.9万人,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5万人的目标任务数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9%,实现了控制在计划指标4%以内的目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7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61.85万人、318.15万人和406.12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7.6%、8.6%和9.7%。

3、观念更新刺激消费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在消费总量提升基础上,消费结构继续从基本生活型向现代生活型转变,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一是受居民需求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吃、穿、用类基本生活用品持续高温不减。*7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6.8%,其中食品类增长29.5%,粮油类增长69.9%,肉禽蛋类增长33.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3%,日用品类增长40.5%;二是个人享受发展类商品需求量一路攀升。全省限额以上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66.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3.3%,通讯器材类增长28.3%,金银珠宝类增长52.4%;三是住房热销,带动了家装商品的快速增长。限额以上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91.4%,家具类增长51.1%;四是汽车和石油及油品消费居高不下。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零售汽车达14.36万辆,增长15.9%,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15.20亿元,增长26.5%,由其带动的石油制品类增长25.3%,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品中带动作用最为显著的商品。

4、价格指数上涨拉动零售额增长。*7年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攀高,全年累计增长4.3%,主要以粮油、肉禽蛋类为主的食品类价格上扬最为显著。其中,食品类上涨11.8%,油脂上涨22.3%,肉禽及制品上涨27.5%,猪肉价格上涨40.6%,蛋类价格上涨23.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拉动了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9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影响消费能力提高。*7年占全省人口50%以上的广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比*6年增加633元,达5467.08元,增长13.1%,但也只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3%,少10038.3元。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影响了主流中档商品消费在农村市场的普及。

2、消费服务和市场环境不尽如人意制约消费发展。目前,市场商品和服务不能完全满足消费需求。在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市场环境也不容乐观,市场环境包括市场交易硬件设施、交易制度、信用制度、厂商服务水平、市场监管体系等内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市场信用水平较低,尤其是在县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仍充斥市场。二是厂商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承诺不到位等。三是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法制的不健全及落实不到位等造成市场监管乏力。四是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完善,包括市场载体发展不平衡,零售商品网点多、连接产销的批发市场少;传统的销售方式多、新兴的流通方式少等。

3、传统消费观念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传统的中国文化崇尚节俭,“轻消费,重储蓄”等消费观念在一些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表现的很突出。*7年全省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为4711.23亿元,是1978年的718倍,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增长104倍,可见,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虽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同时,目前消费信贷主要投放于房地产,其他领域的消费信贷很少,导致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创新不足。而信用消费刚刚建立还很不健全,贷款手续繁琐,加之宣传不够,这些都抑制了信用消费的扩大。

三、展望与建议

*7年,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宏观调控成效正在显现。同时国务院高度重视物价稳定,一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和低收入群众生活。目前,生猪生产正在恢复增长,粮食和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国家粮食库存充裕,主要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完全能够保证市场供应。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消费放在投资和出口的前面,将它放在第一位,再次强调了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要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面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预计随着改善民生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社会各项保障制度的不断加以完善,消费热点升级换代进一步强化,以及在即将迎来的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推动下,*8年消费品市场将会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态势。

面对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消费热点是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必然选择。

(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一方面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消费市场是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激活农村市场,有效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要逐步调整分配制度,增加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开拓各类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尤其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的作用,促使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完善按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激励机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善消费市场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尤其是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要积极推动农村流通主体创新,主要是加快培育一批面向农村的商业龙头企业,建立新型农村商品市场体系。要推动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村商业行政布局和管理的模式,促进流通企业在农村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持续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要充分调动消费者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卫生执法等市场监管机构的积极性,持续开展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包括推行食品放心消费工程、企业诚信工程、反垄断工程、公众参与监管工程等,推动企业讲诚信、不欺诈、不垄断,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

(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消费热点。消费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要有能与新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消费品供给结构来支撑。因而要着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工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供给结构,使之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可持续消费。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会展经济和社区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