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思考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思考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商品交易市场持续活跃,形成了一批成交规模上亿元、辐射面广的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广泛分布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在连接产销、满足消费、活跃商品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形成,辐射能力日益增强。但随着各种便利店、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竞争局面将更为激烈,发展的空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根据*3―*7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统计调查资料,对*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情况做一分析,并就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商品交易市场持续活跃,形成了一批成交规模上亿元、辐射面广的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广泛分布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在连接产销、满足消费、活跃商品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形成,辐射能力日益增强。

一、总体发展特征

(一)大型市场不断增加,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近几年来*商品交易市场在经过了急剧扩张和数量型发展之后,许多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成交额不断攀升,正在向大型和超大型规模化方向发展和集中。据统计,*7年全省成交额达亿元及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49家,比*3年增加29家,其中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23家,占15.4%;成交额超60亿元的超大型市场有3家,占2.0%。全年亿元市场交易额达945.38亿元,比*3年增长1.48倍,年均增长25.6%。从单个市场成交规模看,平均每个亿元市场成交额为6.34亿元,比*3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8.9%。目前,亿元市场已从单纯的交易主体聚集场所逐步转为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基地,对全省商品流通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年亿元市场成交额占全省批发零售业产品销售额的比重达11.9%,比*3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市场类别丰富,专业市场占据主导。为适应竞争的需要,*亿元市场经过调整、完善和提高,经营方式趋于成熟,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市场,也有各类生产资料市场;有多类商品兼营的综合市场,也有单一的专业市场。*7年亿元商品各类市场中,综合性市场有61个,占41.2%,其中工业品综合市场5个,农产品综合市场56个,分别占综合市场的8.2%和91.8%。全省有专业市场87个,占58.8%。专业市场中,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最多,有13个,占专业市场的14.9%;其次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为10个,占11.5%;食品饮料烟酒市场和蔬菜市场各9个,均占10.3%;水产品市场8个,占9.2%;小商品市场和干鲜果品市场各6个,占6.9%;机动车市场和粮油市场各5个,占5.7%。

(三)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市场建设的推进,各地在注重市场培育的同时,十分注意硬件设施上档次,有力地推动了亿元市场的改造和提升。*7年,全省亿元市场营业面积达262.9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摊位营业面积53.5平方米,比*3年增长71.8%。其中,营业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场有63家,占亿元市场的42.3%,五万平方米以上的亿元市场有14家,占9.4%。出租摊位数500个以上的大交易市场有28家,占18.8%。全省亿元市场中,80%以上是封闭式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7年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摊位出租率达88.6%,比*3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年平均每个摊位成交额192.22万元,比*3年增长1.4倍。

(四)商品交易种类繁多,穿、用类比重上升,吃类比重下降。近年来,亿元市场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商品种类丰富,生活资料涵盖了食品饮料烟酒、纺织品、服装鞋帽、农副产品、蔬菜、水果、粮油等商品,生产资料涵盖了金属材料、机动车、木材、纺织原料等商品。*7年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中共成交食品、饮料、烟酒类414.50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29.52亿元,占13.7%;建筑及装璜材料类103.17亿元,占10.9%;金属材料类96.50亿元,占10.2%。其他较大份额的还有金银珠宝类68.95亿元,占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穿类商品和日用品等用类商品比重分别由*3年的9.8%、27.8%上升到*7年的13.7%和42.5%,而食品、饮料、烟酒等吃类商品所占的比重则由*3年的62.4%下降到43.8%。

(五)大内部资源整合,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批发经营比重提升。*7年亿元市场批发经营成交额占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的比重达72%,其中粮油市场、小商品市场、纺织品服装鞋贸市场、金属材料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疏菜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花卉市场、五金电料市场等年成交额的90%以上来自于批发经营。同*3年相比,亿元市场中成交额增长最快的商品为金属材料类,增长6.9倍,五金电料类增长4.5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倍、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倍、建筑及装璜材料类增长1.5倍、汽车类增长1.4倍、日用品类增长1.2倍。其他较快的类别还有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74.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62.1%、家俱类增长56.8%。

(六)重点骨干市场崛起,辐射功能不断增强。近几年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商品交易市场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如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6年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以来,市场设置了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极大地方便了经营户了解市场行情和市场动态。同时市场产品辐射区域逐步扩大。*5年产品辐射浙江、河南和闽西北地区,*7年辐射范围扩大到了东北、陕西和苏北等地,交易量和交易额从*5年的1.60万吨和5.60亿元增加到*7年的2.46万吨和8.60亿元,分别比*5年增长了53.8%和53.0%。石狮服装城作为石狮商贸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通过建设大型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商户进驻率由*2年的70%增加到*7年的90%,年交易额由20亿元增加到30亿元。目前以石狮服装城为核心和龙头的石狮服装市场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含休闲男、女装,职业男、女装及童装等门类齐全的服装品种,实现了石狮由服装大市向服装强市转变,迅速成长为国内、国际服装采购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已和全国多个省市及东亚、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各地,建立供求业务关系,成为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批发集散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七)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呈明显的区域特征。从地区分布看,亿元以上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市场化进程也较快,市场的辐射功能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强大和密集。*7年末,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等3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95个,实现市场成交总额746.77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亿元以上市场总数的63.8%和市场成交总额的79.0%。其中,福州市分别占35.6%和55.0%,泉州市分别占16.1%和15.3%,厦门市分别占12.8%和8.7%。目前*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大型批发市场与中小型零售市场多层次相结合,遍布全省城乡各地的市场群和市场带,极大地繁荣活跃了地方经济,方便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传统的经营模式日益受到现代交易方式的冲击,市场经营组织方式亟待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流通领域相继出现了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及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特别是配送中心、制等组织形式的介入,优化了市场结构,发挥着群体规模的优势,给交易市场的摊位式销售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二)商品交易市场发育程度总体不高,成交额偏小。*6年全省亿元市场平均成交额为6.23亿元,与全国平均9.58亿元相比,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0%。*7年全省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为149家,分别比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省*6年的亿元市场数少314、272、177和139家。窄小的交易平台,难以有规模的交易量,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具规模、有档次、上水平的市场偏少,辐射范围不宽,辐射能力也显得不够,对经济的拉动和作用力也就明显不足。

(三)大部分市场商品仍以简单、初级、低档为主,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亿元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以低档的、初级的农产品为主,经营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且存贮条件等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从亿元市场经营的种类看,经营农副产品和纺织品服装鞋帽类商品的摊位居多,但由于这些商品的附加值较低,平均每个已出租摊位的年成交额分别仅149万元和117万元,不及汽车类摊位成交额的五分之一。市场管理松散,违法违章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市场内的交易和结算方式大部分仍比较原始,主要采取一对一的谈判交易和现金交易等摊位式交易方式,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辅助功能欠缺,缺乏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和提升市场建设水平和层次。一是要抓好一批关联度高、支撑力强、辐射面宽的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特别要注重大型专业市场、中央商务区等商贸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商贸业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二是要实施品牌带动,提高商业服务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流通领域商业服务品牌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明显、市场影响力强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会展品牌,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流通的带动示范作用。三是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以示范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质量管理,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依托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实践证明,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发展起来的专业市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要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增长点,与加快城市化相结合,实施区域发展的“中心带动”战略。按照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工合作、联动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提升闽东南地区的发展水平,加强山海协作,加快山区开放开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把培育市场与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培育市场,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具有更强辐射力的专业批发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同时以市场带动产业,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加快相关产业的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使市场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三)以闽台流通合作为重点,提高对外合作水平。进一步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推动与台港澳地区的流通合作,提升闽台港澳的商贸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对台湾的地缘、人缘、商缘优势,通过加强闽台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市场信息交流。对具备商流、物流双向辐射潜能的闽台商贸合作流通企业和项目,给予重点关注、扶持。建立稳定的闽台农产品交易常态化机制,发挥泉州、厦门、福州等地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作用,扩大闽台农产品流通。

(四)着力进行市场组织创新,对市场进行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以分市场、股份制等形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经营,增强市场辐射功能,扩大交易规模。同时,要积极采用现代流通技术,逐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的信息、结算、价格等功能,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报价、电子信息、电子统一结算系统,引导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五)完善经营环境,规范交易行为。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将已建成的市场向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专业性强的高档次的市场过渡,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同时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向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两头延伸,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链、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等,与生产商、供应商建立双赢的战略同盟。市场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强动态监管,建立完善经营户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和惩罚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要严格把好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关,净化市场,对无照经营、掺杂使假、假冒伪劣、骗买骗卖、缺斤少两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