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总结

过去的一年,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中不寻常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努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拓宽气象工作领域,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以及200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气象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紧急部署抗冰救灾工作,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先后向灾区派出了53个工作组指导预报服务。各级气象部门迅速行动,加强专项服务,及时预警,做好舆论引导,共寒潮、暴雪、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9412次,发送手机短信13.24亿条次,累计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17000多期服务材料,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战胜这场极端气象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有效保障。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气象局立即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Ⅱ级应急响应,紧急抽调中央气象台和有关省(市)气象台的9名预报专家赴四川灾区协助做好预报服务工作,各级气象部门齐心协力,支援灾区,紧急调配急需装备320台(套)。灾区气象台站克服困难,组织应急观测站(队)及时开展灾区帐篷和活动板房内外气象观测,加强航空气象预报、堰塞湖面雨量预报、全国救灾物资运输通道、卫生防疫、次生灾害应对防范等预报服务,发放防灾避险气象科普资料数10万份。四川、陕西、甘肃省气象局对灾区1736个安置点进行了防雷检测,保证了安置点无一人因雷击伤亡。针对地震灾区安全越冬面临的严峻形势,为灾区群众安全过冬提供各种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围绕“有特色、高水平”奥运气象服务目标,举全国之力,集各方之智,成功为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体育赛事、公众出行观赛等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为奥运火炬在境内外134个城市的传递提供了参与人数最多、覆盖区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气象服务。中央气象台珠峰气象保障队在海拔7000米高处设立了气象观测站,准确预报出最佳登顶时间,保证了火炬珠峰传递绝对安全。北京、河北联合组织实施了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人工消减雨作业,为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北京、青岛、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等奥运主协办城市气象部门准确精细预报奥运赛事天气,确保各项赛事顺利进行。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期间,共发送气象服务信息上亿条,气象服务网站点击率达480万人次,免费发送奥运史上首份《奥运天气资讯》,还增加手语气象服务。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的公众满意度分别高达93.1%和96.8%。

2008年中国气象局共启动16次应急预案,响应时间长达116天,是历年启动应急次数最多、应急响应时间最长、涉及应急单位最广、应急效益最为显著的一年。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总理通过国务院应急指挥系统连线中国气象局对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亲切慰问!回良玉副总理先后到中国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看望一线职工,并在全国重大气象服务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气象工作给予高度赞誉和殷切期望!2008年以下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编制完成《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报国务院审批,积极推进国家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军地和部门联防互动,正式启动了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立项。各地新增气象应急预案100多个,建立和完善了涵盖多种方式和手段的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全国每天接受气象信息服务的公众已超过10亿人次。各地气象信息员达30余万人,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达1.4万个,完成了14个省近3000所中小学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项目。开通了中国气象科普网,向全国5000家农家书屋赠送科普丛书,安徽省气象部门向中小学生免费赠送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50余万册。辽宁省对万余名村主任进行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培训。

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技能力不断加强。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基础性科技优势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国气象局就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等问题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供决策咨询报告。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气象防灾减灾内容写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措施》(白皮书)。制定了《2008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开展一系列面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专题宣讲。组建了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制定了《关于加强省级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10余个省(区、市)气象局牵头组织或参与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8-2012年)》,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成功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和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目标和任务。

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方面,强化了服务的引领作用,加大了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专业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建成了国家级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完善了决策气象服务业务流程。积极构建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江苏等省的交通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组建了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天气网成功上线,日最高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中国气象频道在30个省(区、市)的174个地(市)落地。中国气象局分别与农业部、安徽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加强了部门合作。启动跨区域飞机人工增雨试验示范,组织我国人工影响天气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全面启动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16届亚运会和第11届全运会的气象服务筹备工作。认真贯彻全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会议精神,气象科技服务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在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方面,加强了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在全国17个省(区、市)气象台推广试用全国灾害天气系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2008年,全国汛期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方面,加快了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推进天基、空基、地基观测系统的科学布局。风云二号03批气象卫星工程得到国务院批准,风云三号A星和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风云三号A星完成在轨测试并投入业务试运行。2008年共建成1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1套L波段探空系统、125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613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省(市)国家级台站实景观测系统。开展了全国气象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改进了国家和省级计量检定标准。2008年全国各类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稳定,全国气象信息网络安全运行。

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加强科技进步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制定和实施了《关于“一院八所”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完成“一院八所”评估。推进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在奥运会、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气象部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50项,5个科研团队和32名科技人员受到国家奥运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奥科委的表彰。秦大河院士荣获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继续深化国际气象科技合作。积极参与WMO、IPCC、地球观测组织(GEO)和台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成功实施了北京奥运天气预报示范/研究项目(B08FDP/RDP)。中国气象局分别与法国、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家签订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会议纪要,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和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签署了未来合作纪要。接待了WMO主席和秘书长、智利、古巴、德国、印度等重要团组来访。两岸三地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得到积极推进。

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高度重视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一线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了《中国气象局*年人才评估报告》,完成了奥运气象服务人才保障任务。组织推荐选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第三届西部优秀年轻人才,评选出17名第二批“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重视和加强培训工作,全年各级气象部门参加各类培训超过10万人次,学习型部门建设进一步加强。

基层气象工作得到强化。坚持把加强基层气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和加强了对基层气象工作的领导。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新疆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全年投入3亿多元用于684个基层台站综合改善,向基层台站赠送图书和期刊,为152个基层台站配备了业务服务用车。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加大了援藏、援疆和扶贫工作力度,陕西、江苏、广东等省气象部门建立了省内对口支援机制。及时组织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灾区气象台站恢复重建工作,全年安排灾后恢复重建资金7.6亿元。各级气象部门、职工向汶川地震灾区共捐助1520万元,灾区基层台站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得到迅速恢复。

社会管理和科学管理取得新进展。依法强化各级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进入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已报请国务院审议。中国气象局修订并颁布了《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全年各地受理气象行政许可申请30余万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9万余件,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000余件。出台了《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和《紫外线指数预报》等13项国家或行业气象标准。气象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统筹集约,协调国家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加强了重大技术装备的统一购置和科学布局。成立了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强化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开展了部门预算公开试点,规范了项目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公务卡改革全面推行。各级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进一步强化,全部门责任事故率和信访量明显下降。

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中国气象局党组和各省(区、市)气象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和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总结改革开放30年重大成就与基本经验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召开了中国气象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制定了《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建立了93个气象部门局务公开示范点、35个廉政文化示范点。气象宣传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新进展。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气象事业发展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探索并开辟了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道路,不懈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动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向前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活力;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必须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设高素质的气象人才队伍;必须始终坚持依法发展,不断强化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

着力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破解气象事业前进中的难题、推动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把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贯彻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每个阶段,贯穿到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全过程,深入贯彻、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重大气象服务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大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突出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着力建立有利于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有特色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安全福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各级气象部门要继续深入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按照中央部署,针对梳理出来的突出问题,明确责任,分类解决。着重抓好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整改方案、开展民主测评等各环节工作,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要全面总结学习实践活动,巩固学习实践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强指导,全面开展第二批地市级气象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