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政组织计划

党政组织计划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目的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对新时期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的重要职责。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各级党组织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准确识人选人,引导干部转变作风,夯实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如何,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如何,将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组织部门必须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1、构建科学评价干部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要把社会和谐程度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尺,作为干部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群众得到的实惠、当前的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硬环境的加强和软环境的改善、城市建设和农村变化、经济建设成果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成效等因素,建立一套综合反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成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下一步,我们组织部门要按照这些指标的要求,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集中考核与经常性考核、领导评价与群众公认相结合,严格考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领导职位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指标体系的确定性,又要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予以调整,真正把那些“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2、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构建和谐社会,选人用人导向至关重要。用准了一个想干事、会干事、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就会带动一批干部踏踏实实干事业、一心一意抓发展。为此,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树立重用创业型、创新型、实干型干部的正确导向,在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坚持用“五个统筹”的观念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班子的整体功能或一名领导干部的政绩。要进一步增加考核工作的透明度,扩大群众参与评价干部政绩的范围,建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公众评价体系,组织其他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对干部的评价,防止主观臆想、以偏概全。要把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选拔那些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构建和谐中做出了明显实绩、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进班子,把广大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来。

3、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建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教育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实现人民的愿望、维护人民的利益,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全过程,妥善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真正在工作中回答好、实践好“为谁发展”、“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怎样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具体制度,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群众观点、树立宗旨意识到,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做到公开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及时化解群众矛盾,善于理顺群众情绪,形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干出经得起时间、历史、群众检验的政绩。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要按照中央“5+1”文件要求,着眼于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的操作办法,让更多群众有序参与评价干部的政绩和德才表现。着眼于培养和提高领导能力,加大领导干部交流轮岗、上派下挂锻炼力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探索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正职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谈话、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离任审计等制度。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干部工作中的机制性障碍,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凝心聚人,强化和谐社会的智力基础。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职能部门,应该在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等重点环节,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各方面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牢固树立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工作理念。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组织部门做好人才工作,既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小康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又要按照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要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树立牵头抓总的工作理念,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整合人才工作力量等方面下功夫,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搞好服务,狠抓落实。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机会,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培养造就一大批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改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在职培训方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注重干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干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探索对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新途径,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市校共建、校企联培等方式,充分运用大专院校的教育资源,结合我区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培养优秀技术人才。同时,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网络教育体系、农村教育体系及再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农业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

3、多途径激励人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功立业。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政策和环境。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根据各类人才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研究探索非强制性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评价方法,以便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要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流动中的障碍,使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同时,研究探索引智、引才的新途径,创新人才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落实各类人才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完善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干事业的分配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大力表彰优秀人才,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把各方面人才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聚集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三)抓好基层党建,服务发展,打牢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种利益矛盾聚集的焦点,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来促进社会和谐,是组织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强化功能,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建设。

1、把提升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构筑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吸引到党的周围,通过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兼顾好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在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中,探索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个目标,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和业主的支持下开展活动,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好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社区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社区居民,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群众创造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环境。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保证作用。要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分类指导,引导各类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把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作为首要职责,充分发挥保证和监督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区党组织要在社区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协调和服务功能,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机关、学校、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要适应经济体制和其他领域改革的形势,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工作方式的创新。当前,要着重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中设置党组织的新模式,加强党员队伍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办法,选配村、社区主职干部、保持村干部队伍稳定的新机制。要总结完善基层创造的经验,不断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大力开展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的活动。比如,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以“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建双带”活动,建设和规范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示范服务基地(公司);在非公有制企业认真落实有党员就要有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的“两有两要”的要求;在社区中开展再就业活动和帮扶困难党员活动,结合创建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广泛开展社区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络服务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总结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社区党员责任区、党员社情民情报告等工作经验,不断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