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技发展计划

科技发展计划

“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按照“创新、创业、创环境”的总体思路,加快科技发展,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农业科技取得新成效。通过实施“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示范”、“优质水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示范”等重大科技项目,选育出经省、市级审定(登记)的农作物新品种34个,其中“靖州木桐杨梅品种选育和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年起,我市开展了生态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工作,依靠生态科技,发展生态产业,中方县桐木镇等市级试点乡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二是工业科技迈出新步伐。“十五”期间,围绕中药新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24项、重点攻关计划18项。通过项目引导,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民营科技型企业7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达到23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三是科技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中药谱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生物育种与加工技术实验室、**市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好技术中心;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市科技信息港为中心的市、县两级科技信息网络,县(市、区)子网已基本开通;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国家级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星火培训学校各2个(所),备案登记技术贸易服务机构124个。四是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全市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科技进步纳入了县(市、区)文明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区域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并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十五”期间,共授予市科技进步奖119项,奖励702人次,有力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全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五是科技管理有了较大进步。创新科技管理方式,加快科技对外开放步伐。市科技局牵头承办了“**年校企对接项目洽谈会”和“2004**中医药现代化博览会”,与省内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市校(所)科技合作关系,促进了产学研结合。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先后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市科技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虽然我市“十五”科技成绩显著,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统计,我市企业申请的专利量还不到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6%,其中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仅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20%。同时,企业用于科技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二是科技投入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2004年我市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经费为8359万元,研究与开发经费3207万元,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1%,低于全省0.6%的比例。三是科技人才相对短缺,高级专业职称科技人员和自然科学人才缺乏。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万余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25%,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2%。从事工农业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11.7%,其中农林牧渔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仅占总数的7%。四是科技公共平台建设亟需加强。目前我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仅占全省同类机构的2.4%。现有各类科研单位使用的科技仪器设备85%均已老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共服务功能还较弱。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科技活动方式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真正依靠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围绕“奋力西部突围,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才为根本,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驱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省的排位上升2-3位,力争进入**省前10位。

2、具体目标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新药开发、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10项以上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申请国家专利8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0件。

——科技投入更加保障有力。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投融资体系。到2010年,全市全社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以上。

——科技人才资源更加丰富。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2.3万人,其中从事技术开发和推广的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达到20%以上。

——科技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到2010年,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新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30家,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100家,民营科技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村科技入户率达95%以上,科技示范户占农户的比例达到20%。

三、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重点领域及其十四个优先主题(优先主题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基础较好、近期内能取得突破的技术群)、三大科技工程、若干重大科技专项。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1、现代农业

围绕农业新品种繁育技术、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三大优先主题,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利用、杂交优势利用等研究,重点开展杂交水稻、柑桔等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与繁育配套技术的攻关,选育杂交水稻、优质果树等农作物新品种;开展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和主要畜牧品种集约化养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制订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为打造农业名牌提供技术支撑;开发蔬菜、水果、稻谷的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和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降解技术;研究开发速生林高效利用及制浆技术、木基复合装饰材料制造技术、林业绿色化学产品和生物制剂技术、造纸碱木质素系列产品技术;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

2、医药产业

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现代中药和新药创制技术、农村与社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技术三大优先主题,开展珍贵野生中药材保护及良种选育,开发珍贵和濒危野生中药材的野生改家种技术和人工培养技术;开展红豆杉、鱼腥草、黄姜、茯苓、金银花、龙脑樟、紫珠、金刚藤等地方优势(特色)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的关键技术研究和鱼腥草制剂、正清风痛宁等主要中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开展三尖杉、青蒿素、金刚藤、金银花等地方特色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较大的出口创汇能力的药物中间体;重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茯苓多糖注射液和关络通、芪仙升白颗粒等中药新药和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仿制药物;研究开发TQ-B、TQ-Q细菌、细胞自动制片机系列产品及配套技术;研究地方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干预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建立农村和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3、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产业

围绕矿产资源的高效分选提取及综合利用技术、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技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三大优先主题,研究工业“三废”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生物降解塑料技术、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提高技术及高效空气净化技术,林浆纸一体化中生物质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生物质燃烧和风能发电技术与产品;开发微型水能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生物质发酵制沼气技术;开发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和一次性资源利用率提升技术。

4、新材料与化工产业

围绕高性能金属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建筑装饰新材料、先进轻纺材料和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三大优先主题,研究开发新型有色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低毒、高效、安全农药中间体以及高性能颜料、涂料、染料及中间产品;开发传统大宗建材的升级技术,特别是利用我市竹木等资源优势,开发装饰板材建筑新材料。研究开发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高粘度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生产技术,聚乙烯醇缩丁醛中间膜产品生产新工艺,PVB系列产品生产新技术,香料香精提取新技术。

5、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应用软件、信息网络和现代物流技术两大优先主题,研究开发工业控制软件、电子政务、物流、教育、医卫、社会保障等应用软件;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科技综合信息网等信息服务网络的发展;研究开发集信息服务、电子交易、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互动协同商务模式支持技术。

(二)三大科技工程

1、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主要目标: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建设内容:

——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支持,在创新药物、林纸一体化、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注重培新育小,在现代种苗业、农产品加工、生物资源提取及转化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中,培育30家以上民营科技型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建立5-10家产学研结合示范点,推进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制定创新型企业标准和试点示范实施细节,在医药、矿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2、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

主要目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县域科技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善和推广3-5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进步长效机制,建设一批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和先进村和科技示范户。

建设内容:

——加强农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繁育技术、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林业新技术、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贮运保鲜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通过承接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10-15个农村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特色明显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按照**市《关于开展生态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重点支持5-10个符合条件的乡镇(村),开展试点示范,推进试点乡镇(村)的农民知识化、产业生态化、技术标准化和村镇园林化,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承接省科技专项计划,重点推广“96318”科技信息“户”联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合作组织、专家大院等模式及多模式集成综合示范,建立5-8个县级科技信息“户”联网示范平台;建立8-10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加快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传播。

——科技示范户建设。完善科技示范户考核办法和激励政策,持续开展科技入户专项行动,发展1000户以上科技示范大户,强化科技培训,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加大科技投入,更加注重吸收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3、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

主要目标:结合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科研机构管理行家、创新型企业家、科技咨询专家等科技创新骨干人才50名,创新团队5-10个。

建设内容:

——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发现和跟踪培养,启动科技型创新人才培育专项并配套实施重点项目,培养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人才。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学院、**医专、**职院等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平台,实施专项计划,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支持、政策激励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科技专家顾问团建设。多种渠道聘请10-20位省内外科技知名专家,建立**市科技专家顾问团,形成长效机制,吸收专家智慧,提高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项目决策水平。同时,完善合作机制,发挥专家对我市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三)若干重大科技专项

“十一五”期间,在支持重点领域、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三大科技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关键技术为重大专项予以支持,努力实现以科技的局部跃升带动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粮食丰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示范

主要目标:选育1-2个杂交水稻优质系;选育5个以上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其中超级杂交水稻组合2个以上,超级早稻组合产量650公斤/亩以上,中稻组合830公斤/亩以上,制种产量达到200公斤/亩以上;借助分子技术手段,开发一批新的水稻种质资源;建立3个制种繁殖基地,累计推广优质杂交水稻面积100万亩,每年增产稻谷10亿公斤,新增产值1.6亿元。同时,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种质资源,选育10个以上优质水果、蔬菜新品种。

实施内容:重点开展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选育、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和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两系超级杂交水稻高产保纯制种与繁殖技术体系研究;开展安江无核蜜香柚、麻阳大果型冰糖橙、四棱豆等地方特色水果、蔬菜新品种选育;推广10个以上米质好、抗性强、产量高、适应丘陵山区栽培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推广临奥1号、奥玉17和连玉15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推广华杂油系列、湘杂油系列、油研系列等优质油菜新品种和本市优良无性系“8711”等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栽培与管理技术集成示范。

2、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目标:选育地方特色中药材新品种5个以上;研究开发新药10个以上,其中原创性中药新药3个以上;培育中医药科技型企业3-5家,建立省级以上中药现代化特色产业基地3个。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业实现年增加值10亿元。

实施内容:支持中药种质资源及濒危动、植物品种的优化培育研究及产业化;支持“**西部中药谷”建设;开发TQ-B和TQ-Q细菌、细胞自动制片机系列产品及结核病快速诊断试剂;组织开展对紫珠、茯苓、金银花、鱼腥草、灵芝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关络通、芪仙升白颗粒、茯苓多糖注射液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加强对拥有专利技术的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建立1-2个国家级、省级中药现代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3、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研发与示范

主要目标:提高我市大宗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新兴产业,在大米、柑桔、生猪、油茶、黄牛等农产品中研究开发出5个左右新产品,建立5个左右相应的专用原料加工基地,研制5个左右加工专用型品种,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增加值6亿元,农民增收3.6亿元。

实施内容:重点开展以大米、柑桔、生猪、黄牛、油茶等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研制发芽糙米、生物降解塑料等加工专用型新品种5个以上;研究柑桔、紫秋葡萄果汁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柑桔皮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油茶精深加工技术,着力引进开发生物发酵技术、挤压膨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现代杀菌技术及无菌包装技术等共性技术,为新晃黄牛、芷江鸭、雪峰乌骨鸡、靖州杨梅、富园保健油、柑桔等初级加工产品的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产业示范基地。

4、矿产资源的高效分选提取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

主要目标:研究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矿产加工新产品5个以上,引进、推广金、锌、重晶石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10项以上,地方特色优势矿产的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到2010年,全市矿产业实现年增加值16亿元。

实施内容:研究开发精钨、精钒提取关键技术及其尾矿再利用关键技术,低品位铅锌硫铁矿浮选新工艺,低品位金矿回收新工艺,低品位磷矿、铁矿选矿及利用新工艺,重晶石精细加工与钡盐系列产品生产新工艺,高铝粘土加工莫来石系列产品新技术;开发非金属矿选矿新技术;引进高效节能选矿设备与技术;开发选矿过程优化和自动控制技术、新型选矿药剂,深部采矿水压支柱系列产品,硅砂矿深加工技术、石煤低污染提钒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开展优势矿产资源的评估与调查。推广安全生产新技术并进行试点示范。

5、工业用材林培育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

主要目标:选育速生工业用材林新品种5个以上,引进推广速生工业用材林新品种20个以上,研究开发工业用材林种苗快繁和高效栽培技术3-5个,开发竹木加工新技术5项以上,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到2010年,林产业实现年增加值18亿元,农民增收5亿元。

实施内容:按照**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总体要求,适应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发展的需求,加强马尾松等速生丰产林新品种的选育,大力推广枫香、樟树、楠木、木荷、多种丛生竹和藤本植物等生态林树种;推广马尾松、楠竹、香椿、“107”速生杨、邓恩桉、刺楸等速生阔叶工业原料林树种;推广体细胞繁育、组培繁育等树种繁育技术;推广带垦、大穴+抚育扩穴、撩壕带状整地等水土保持较好的林木营造技术;开发速生林高效利用及制浆技术、木基复合装饰新材料制造技术;开展松籽、松油等林副产品的深度开发技术研究;建立特种树种组织培养、速生丰产林栽培示范基地。

6、人口与健康重大技术成果推广与示范

主要目标:引进、推广10项以上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实施内容:引进、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心脑血管、肿瘤、老年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流行性疾病预防技术和快速诊断、治疗技术;在五家市级医院发展恶性肿瘤、心血管、糖尿病、高血压、肝病等特色专科门诊;开展农村与社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研究与示范。

7、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新建实验室3个、民营科研机构5个,科研试验基地3个,发展科技咨询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2-3家;着力提高现有各类科研推广机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到2010年,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和成果转化体系。上述机构累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专利技术30项以上,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0项以上,实现新产品、新技术增加值5亿元。

实施内容:引导市、县科研机构在机构改革中搞好职能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创新管理,搞活机制。在农业、工业、医卫等行业,依托市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果蔬深加工、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天然药物筛选与提取、可再生能源开发、肿瘤临床研究等重点实验室。继续引导和扶持市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市生物育种与加工技术实验室发展。按照“引导、规范、扶持”的原则,鼓励个体投资者在民族药物保护与开发、农业新品种选育和农产品加工、节能与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创办一批民营科研机构;加强科技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专家数据库。在矿产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化学纤维、绿色食品工程、能源与再生能源开发、林产加工、信息控制、商贸物流技术等方面,引导企业发展一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市县地震数字化台站等公益性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8、其它:根据发展需要和形势变化,增设重大专项,并对重大专项实行动态管理,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强化市、县(市、区)科技领导小组职能。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形成政府统筹领导、部门主动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科技工作格局。实行县(市、区)科技进步监测制度,定期公布结果,促进全市科技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二)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进一步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融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同时,要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要逐步达到2%至5%。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三是建立民营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对民营科技企业与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与融资服务。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配套支持,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完善以技术股份、创业股份、管理股份和期权股份为主的新的人才收入分配政策来吸引科技人才。同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深化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市、县两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深化科技计划体制改革,在科技计划立项阶段,逐步推行招标制和专家评审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按照学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重标准评价科技成果,特别要把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一标准作为科技成果好坏和科技人员晋升职称、参加评奖的重要依据。建立与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双方深层次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引导企事业单位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及时取得发明专利、新品种保护等知识产权,并积极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鼓励全社会兴办科普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整合资源,建设**市科技馆,建立生态科普、人体形态科普等省级科普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和集中居住人口达2万人以上的集镇,要建设县级科技馆、乡镇科普长廊或科普活动基地;引导国家、省级大中专学校和省、市级重点中小学,建立省、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加强科普网站建设,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和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以及省、市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宣传普及活动。创新一年一届的“科技活动周”的形式和机制,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等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