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阳光工程总结

阳光工程总结

三都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毗邻榕江、荔波、丹寨、都匀、独山等县市,是一个人多田地少的山区县,全县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0万人,劳动力资源约12万人,农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0.5亩。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农村中富余着大批的劳动力。近年来,我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4—5万人,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多农村的机动交通工具以及新房子就是靠农民外出务工挣来的钱购置和建起来的。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村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2005年,我县重点以实施阳光工程项目为载体,抓好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阳光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县坚持“政府推动、培训基地主办、农业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认真按照农业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抓好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和项目管理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管理、并强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得到了顺利的实施,并带动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我县农村青年劳动力总体状况

1、我县农村青年的规模与结构。根据全面统计,2004年我县14—35岁农村青年6.6万余人。其中男性占53.5%,女性46.5%。17—40岁外出务工青年占40%左右,

2、我县农村青年转移状况与特征。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青年转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农村青年转移数量增加。近几年,我县农村青年外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外出青年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农村青年向非农业转移,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一道“风景线"。

特征之二:农村青年转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村青年的转移中,具备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唱主角,是主力军,占到8O%以上。这些人头脑灵,接受新事物快,到外面闯荡见世面、学技术的欲望高,去外地谋求职业的机会大。

特征之三:工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青年转移的主要行业。在2004年,农村青年转移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和低层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主要流向为深圳、东莞、广州、上海、福州、北海等发达地区,占到70%以上。

特征之四:我县青年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3、农村青年转移的积极作用。农村青年向非农产业的大转移,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村青年以其工资要求低、就业期望值不高、勤劳能干、能吃苦等特点,增强了在城市就业的竞争性,这对促使我县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推动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农村青年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是脏、苦、累和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而提供的是城市居民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家政、医护、环卫、建筑等特殊服务,对方便城市人民生活,适应社会化服务需要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农村青年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之间劳动要素相互吸引和互动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在城市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技术等人力资源积累,通过城市经济的“扩散效益”,为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技术、信息,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农村青年向非农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青年就业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外出农村青年的年平均纯收入为3000元左右,比全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约高出1500元左右。同时,外出青年返回农村,又将城市的生活方式、观念及有关信息带回农村,对于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上为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做了观念和物质的准备。

二、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工作,把其作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紧抓好,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阳光工程实施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要求有关部门要从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做到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把这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培训资源,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农业局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配置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专业、人数、时间、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年有规划,月有安排,有底数的步步推进。今年,县委政府召开了人事、财政、教育、城建、扶贫、职教中心等部门座谈会,要求相关部门各施其职,在培训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要相互反馈,及时协调解决。就业办、职教中心两个培训基地要安排足够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以确保培训顺利进行;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培训资金;农业、扶贫部门要随时加强监管,如在某一环节出了问题,追究负责这一环节的部门领导人责任。

(三)、狠抓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为将我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好,工程领导小组认真对县内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审核,通过对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施、培训经验的对比,认定三都县劳动就业办和三都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我县培训基地,这两个培训基地有一定的培训经验、培训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能提高培训人员素质,保证受训农民的转移就业。得到认定后,这两个基地及时地安排人员,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购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县职业教育中心在去年所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酒店管理、县就业办增加了沼气池建设等课程,进一步拓宽了培训课程,增大了农民工的就业面。

(四)、认真调研,有的放矢搞好培训

近年来,我县每年都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农村青年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从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大农村青年致富成才的愿望更为强烈,60%以上农村青年认为增收无门路,其原因,67%的农村青年认为缺乏技术,37%的农村青年认为缺乏资金,他们普遍认为外出是解决技术和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60%以上

青年希望外出务工。

(五)实行订单培训,提高就业率。

我县采取整合社会资源,借机发展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培训与就业结合的培训形式。与企业的培训基地联合,由企业出就业岗位,出培训设施设备,出技术力量,就业办负责招生、教学和管理,共同建立集吃、住、教学于一体,同时容纳几十人的培训基地,如由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深圳运发集团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创办了技工技术培训班,取得了多名大龄农民工集体就业的好成绩。这种培训方式是我县与外地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企业合作的硕果,我们借助这些公司的技能设备和师资力量举办培训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我县培训基地教师和企业培训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现东莞市石排镇金飞达电子厂已招收300名农民工。

(六)加强培训管理,搞好跟踪服务。

搞好农民工转移就业跟踪服务是转移农村青年剩余青年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充实完善,每个月都进行就业培训跟踪服务。首先是搞好信息服务,一是与企业建立了信息联系制度,经常性地了解输送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二是加强与乡镇就业指导站联系,引导广大青年合理流动,与法律服务站共同维护外出务工青年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帮助等。其次,是协调党政及有关部门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或在家领办项目提供政策、资金、物资帮助。再次,营造氛围,对外出务工青年典型、青年星火带头人、返乡创业的青年典型进行大力表彰和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上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措施、办法等进行大力宣传,从而营造一个为转移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服务的好环境,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多方联动就地输出。

对于愿意离土,但难以离乡的农村富余劳力,立足于“短”、“平”、“快”,着力于整体联动,“就汤下面”,就地转移。一是开发本地就业资源。目前,县内正在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民用建筑、农村沼气建设、道路改造、堤坝施工、酒店管理等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针对这一情况,县就业办、职教中心联合城建、能源、水利等部门,召收了部分具有一定经验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并就地转移从事民用建筑、沼气池建设和酒店管理工作;二是培训促动。建立多层次、适用型、较灵活的培训网络,拓宽培训领域。鼓励培训基地发挥各自的特长,实施培训就地转移,着重培训农村困难户子女,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帮助务工农民适应打工岗位,促进培训与转移对接,供求与需求对路,劳力与岗位对口。

(八)完善制度,狠抓管理,保证补助资金落实到每一个学员

我们通过建立制度,狠抓管理,做到阳光工程实行阳光管理,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严格按照公示制度、“第一节课制度”、台帐制度、工作月报制度执行。

三、取得的成效

(一)培训与转移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县共培训4期429人,占培训任务的53.5%,其中就业办共转移培训400人,职教中心共转移培训29人,主要是就地转移就业和转移到深圳市、东莞市等,培训专业有沼气池建设、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工电子、机械制造、民用建筑等,计划10月底完成培训任务800人。

(二)经培训农民工就业稳定、收入增加

目前转移的429名农民工,有100名在县内从事沼气池建设,29名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300名转移到深圳从事电子设备制造,劳动强度相对较轻,而薪酬却相对高一些,农民工反馈的信息,他们的月工资在800—1000元左右,就业环境相对稳定,用工单位反馈的信息还表明,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就业更容易,更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掌握的技能与劳务收入成一定的正比关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明显转变。

一是由低收型向高收型转变。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人多地少的先天不足,驱使劳务输出,打工经济的比较效益,吸引农民打工。资料显示,一年有半年以上在外务工的占63%;三是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组织加大先培训、后输出,再培训、再输出力度,技能型劳务输出比例大幅提高,去年比历年提高26%。在他们看来,自觉钻专业,学技术是“必修课”,主动争技术岗,干技术活,吃技术饭是新时尚;四是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精明、文明、勤劳、肯干的三都“打工仔”、“打工妹”,用自己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努力实现由“蓝领”向“白领”过渡和转变,涌现出了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等;五是由无序型向有序型转变。前些年,亲戚带朋友、熟人带老乡,自然输出十分普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富余劳力输出工作,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中介参与、职业培训,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输出格局逐渐明朗;六是由个体型向整体型转变。个人外出,带动举家外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父母外出务工,携带子女全家外迁。据各乡镇反映,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以来,全县已有几十户农户外出打工后举家外迁。另一种是经培训输出的农家子弟,大都跳出了“农门”。输出一人,盘活一家,影响一片的农村劳力转移链,正在带动子女在外就业安家,父母随之料理家务的连锁效应。

(四)效益

1、经济效益

由于采取了系统的培训,所输送的农民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输送的429名农民工全部得到就业,月工资比自行进厂就业或自寻职业的工人高15O元左右,月纯收入若按最低600元计算,430名工人每年收入将达250万元左右。这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及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社会效益

一是提高了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实施阳光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党和政府的优民政策更加深入民心。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问题日益关心,各种优民政策不断出台。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指示要改善农民工的待遇,提高农民工的素质。特别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民不断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广大的农民对党和政府更加贴心、更加爱戴。所以阳光工程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阳光工程近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农民和培训基地反映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的补贴资金不足,对农民学员的吸引力不大。

二是转移就业学员流动性大,大量跟踪服务比较困难。

三是培训的时间较短,学的技能不精,就业压力大。

四是培训计划下达宜早不宜迟,越早对招生越有利,希望早下达计划,便于制定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