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朱慕菊谈实验区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朱慕菊谈实验区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我们向实施素质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这场改革规模宏大,其结果将直接决定我国基础教育在未来几十年内的基本面貌和水平。应读者要求,我们从今天起,在《教育周刊》推出新栏目《课程改革进行时》,密切关注课程改革进程。

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估团,对分布在全国27个省(区、市)的38个部级实验区进行了调研督导。记者在随团采访中深深为实验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探索精神所感动,为他们创造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而兴奋,同时也深为他们的困难、困惑和担忧而挂心。带着他们的嘱托与期盼,回到北京后,记者走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

记:一些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领导反映,目前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各种矛盾会暴露得更充分,困难和阻力也将更大。既然要攻坚,就要摆出攻坚的阵势,各省市都应有主要领导负责。以中国的现行体制,领导是否重视,往往决定着改革的成败,而38个国家实验区改革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关系着2002年9月上马的400多个省级实验区的进展和2005年全国所有地区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命运。

朱: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在进入21世纪时采取的重要行动,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这次课程改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支持。财政部拨专款用于本次课程改革,教育部党组一直在指导这次改革,并在不同阶段作出明确而具体的指示。

在38个部级实验区,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改革的推进工作,在组织、经费、政策和制度等各方面都为实验区的工作提供了保障,在教师培训、社会宣传和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新课程实验启动几个月来,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

当然,也应该看到,各实验区的工作开展情况并不平衡。个别地方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和扎实,与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之间不相适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省级实验区工作的启动,实验工作的任务和责任会大大增加,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会暴露得更加充分,所以需要各级政府对课程改革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投入。

记:实验区的家长一方面为孩子减轻了负担而高兴,另一方面又怕改革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将来中考、高考吃亏。有的家长白天让孩子学新教材,晚上让孩子学旧教材,认为这样可以“双保险”。当然,担心改革会不会削弱我国基础教育知识扎实这一优势的人还不止家长。

朱: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这些担心会逐渐消除。

首先,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知识扎实的问题。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的知识体系中,有很多看似高深、高雅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仅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也难以面对社会、科技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多少价值。

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力图改变这种局面,特别是要把课程功能从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成全方位地培养人。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哪些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着力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不会降低教育的质量,反而会使教育的质量得到本质的提高。简单地用难或易来描述教育质量是不恰当的,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

记:有的教师提出,过去对数学学习好的孩子,我们就给他做奥林匹克竞赛题,课改后,对有这方面天赋的学生怎么办?

朱:如果学生自己有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他们愿意在这个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得到尊重。但必须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看待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选拔学生、淘汰学生、培养精英,更不能把这类竞赛功利化。这种做法往往是拔苗助长,弊远大于利。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数奥”能手。

记:在课改实验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老师的不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海一位督导员认为,目前实验区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类:原来是好老师的,现在适应了;原来是好老师的,现在不适应了;原来本身就是比较差的,现在更差了。有些教研员和老师感到,培训时弄明白的问题,一干起来又糊涂了。

朱: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评价、专业发展的内涵等都出现一些偏向,往往是谁的升学率高,谁就是好教师。在这样的指挥棒下,许多优秀教师的创造能力都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或及时的肯定,教师的专业能力被忽视。要有效地解决教师的适应性问题,课程改革必须对大纲、教材、教法、管理,以及评价制度等进行一揽子的变革,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继续束缚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的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了一种新的课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在预料之中的。关键是如何使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本次新课程的设计为教师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勤奋、努力,但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以校为本的、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鼓励教师在改革实践中提出研究的问题,展开共同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教师理解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建立支持性的专家系统,使老师遇到问题时有咨询和交流的地方,这种咨询和交流不仅有面对面的,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各地教研员应该是教师改革的伙伴和朋友,与他们共同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困惑。另外,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比如对教师的评价应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鼓励、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新课程不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部门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时代,我们都面临着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问题。

记:科学课是课程改革实验中问题比较突出的一门课。老师都是单一学科背景下培养出来的,现在要面对物理、化学、生物、天文、自然、地理综合在一起的科学课,他们多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然后现“买”现“卖”,课堂上常常会被学生问倒。今年寒假,许多实验区要送教师到当地的师大去培训。

朱:送教师去师范大学学习是培训新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技术发展这样快,即使是师范大学培养出来的教科学课的老师,也不可能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出来。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将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要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记: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有的学生不领着走还真不行。新课程给教师留下的空间,教师有时感到难以驾驭,对此您有何建议?

朱: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

老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如果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反而包办代替,学生很难学会。

教师觉得“难”恐怕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原来只要求讲知识点,现在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新课程还有很多新的教学建议,老师一时适应不了,心里没有底,就觉得难。相信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这些困惑将逐步得到解决。

记:在实验区,对新课程反映最好的是孩子。初一的孩子说,他们比以前爱上学了;以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普遍感到学校不如幼儿园,现在他们感到在学校也很快乐。

但有一些老师反映,学生中有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孩子喜欢探究,在参与式教学中更加活跃、更聪明了;还有些孩子不好学,小组讨论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儿,而老师又感到比较难控制。所以,教学效果比“满灌式”学得更差。一些家长也担心,6岁到15岁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强,强调“让孩子活起来,动起来”的课堂模式,会使孩子很浮躁。

朱:可以举一个例子,宁夏灵武实验区以前曾经做过学生辍学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不是经济上的,而是课程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找不到自我,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其实,大多数学生的厌学跟课程和教学问题有很大关系。

关于小组讨论,我认为不只是一种形式,它还是一个载体,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学习交流,学习理解,学习合作,正确地认识同伴和自我。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在成长中的需求也是具有个性的。因此,教师要下功夫了解每个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孩子,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同时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孩子也有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式学习的不同方式,和教师共同制订相应的活动规则,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促进共同学习和提高。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永远像顺从的羔羊。孩子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最高?就是他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孩子们提很多的问题,想很多办法,这是活跃而不是浮躁。浮躁的产生是因为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他们没有真正参与进去。

我们要深入地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气动研究与实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实验力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物理实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