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审计监督相关问题探究

企业审计监督相关问题探究

【摘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本投资效率的提升是现代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目标,但是受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影响,必须对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在实务中受各种因素的局限,在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监督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对审计监督效果产生了弱化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现状,总结分析其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然后结合审计监督风险与成因,提出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提升其监督水平,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审计监督 国有企业 审计监督风险 途径

一、研究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相关问题的现实意义

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是现代国有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特征才使得研究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相关问题更具有了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效支撑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即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支柱性和主导性作用使得其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间关系紧密,而这些宏观调控政策要通过国有企业运营管理被有效贯彻执行,就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监督是国有宏观调控政策被有效执行的保障。二是有效提升审计监督效率,即通过研究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相关问题,可以使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更为条理规范、各审计环节相互制约,从而避免因审计失误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效提升审计监督效率。三是进一步引导国有企业履行监督职能,满足国家审计制度的要求,即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在突出监督功能的同时也会兼顾风险防控和审计服务功能,从而强化各层级审计主体之间共享互动,进而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自身监督职能,防范各种经营管理风险,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二、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综合研究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相关问题的意义及当前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现状存在的一些新需求和问题分析,结合实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风险及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因审计范围、审计人员以及审计目标等因素增加审计监督难度而产生的风险。明确的审计范围、较高适应性的审计人员以及清晰的审计目标是降低审计监督难度的主要因素,在实务中受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局限,国有企业在审计监督过程中难度较大,由此而产生审计风险。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因审计范围变化而增加审计监督难度产生风险。我国国有企业在较长的发展历史中,受改制等因素的影响,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较为复杂,在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监督过程中,要厘清各种财务收支以及业务往来,必须对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产投入以及国有企业单个管理单元的履责情况等要有较为清晰的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关键节点的有效识别,增加了审计监督工作的难度,可能会产生审计效率不高的风险。二是因审计人员的适应性不足而产生审计监督风险。审计人员是开展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工作的主要力量,但是受我国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影响,产业布38问题与对策局广、投资实际情况复杂等因素造成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工作量十分庞大,如何在短时间内适应被审计对象这些复杂的情况会对国有企业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人员的适应性不足也是产生审计监督风险的因素之一。三是审计目标的清晰度不足而造成审计监督难度风险。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工作中,其审计目标不仅仅涵盖财务相关指标的完成,同时还要兼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反腐倡廉以及党建工作等相关内容,因而审计目标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审计目标的清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有企业审计监督难度风险。审计监督方法的应用和迭代风险。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在审计监督方法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审计监督方法仍然存在应用和迭代方面的风险因素,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审计监督方法在应用效率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审计监督方法体系虽然科学有效,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若不能合理运用,审计监督方法的应用效率势必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日益复杂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极小部分的非国有控制股份无法完全被审计监督覆盖;另一方面则是在审计监督资源投入过程中,受资源投入方向不明确以及过于粗放等因素的局限,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方法的投入与审计绩效比率不高,造成审计监督效率不高。二是审计监督方法在迭代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在审计监督实践中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信息化程度也是在不断改进提升的,以此实现审计监督方法的迭代更替和审计监督质量的改善。但是在此过程中审计监督方法的更新优化也会出现适应性不强、无法实现预期审计监督目标等现象,由此而产生审计监督方面的风险。审计成果应用方面的风险。实现对审计成果的充分应用才可以发挥审计监督的相关职能,促进国有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升。但是在实务中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国有企业在审计成果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对审计监督成果的认识程度不足。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监督,最终都会根据审计监督情况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但是在实务中部分国有企业对审计报告的认识程度很难满足审计监督成果的转化要求,从而造成审计监督成果与实际业务进行对应转化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审计监督无法对运营管理以及业务运行发挥规范调整作用。二是审计事后追踪落实缺位。对审计监督成果的有效应用主要表现在能够根据审计监督中发现的管理缺陷以及风险点及时进行修正改进,进行查漏补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国有企业没有根据审计监督发现的问题对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进行及时健全和修正,以达到审计监督的要求,并且审计机构也存在没有根据审计监督成果对国有企业的修正改进落实情况进行事后跟踪,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审计监督的效果,产生了审计监督风险。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方面的风险。内部审计监督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时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局限而产生风险: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而产生的风险,即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实践中受审计人员薪酬福利来源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立性不足的问题,独立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审计监督形式化、审计监督覆盖面不足等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在确定内部审计重点时易受管理层的影响而无法按照审计应有程序进行筛选,由此而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层级方面产生风险因素,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三、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分析

结合上文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围绕审计相关理论,对其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做如下探讨。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推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机制在效率提升、质量改善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有效化解各种审计监督风险的综合途径。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互联网+审计监督”成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此建议将大数据技术、信息共享技术与审计监督工作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在信息收集、整合以及价值挖掘方面的优势,实现审计证据收集、整理的信息化,为审计监督原始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提供信息化途径;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共享技术实现审计与业务、审计与财务的线上共享端口对接,推动审计监督的动态化、全过程,将传统事后审计监督拓展至事前和事中,发挥审计监督治“未病”的能力。明晰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内容。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内容进行明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工作中的适应性以及进一步明晰审计目标,从而化解审计监督风险。在实务中,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内容进行明晰:一方面是要转变对原有审计内容的认识,即在开展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工作时,不仅仅要关注传统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监督,同时还应当包含国有资产及资本审计、预算绩效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等内容,并结合风险程度将审计监督内容分别区分为较高风险审计内容、中等风险审计内容和低风险审计内容,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提供导向性较强的靶向目标;另一方面则是要从注重对国有企业经营能力、预期发展能力以及偿债能力角度强化资本投资审计监督,从完善绩效指标、外部审计力量介入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等途径强化绩效审计监督,以此来推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内容的清晰界定,化解审计监督风险。积极拓展审计监督的现场方法,改善审计监督效率。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审计监督现场方法的影响,因此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实务中,应当积极拓展审计监督的现场方法。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之前应当从内控建设、业务布局以及预算审计建设等方面全面掌握国有企业的基本经济信息,切实完善审计现场监督的事前布局工作。二是在开展审计监督过程中,要通过厘清被审计单位的组织层级以及分支关系、结合协议流程和约定审计监督内容等方式搭建稳固的现场审计监督沟通机制,从改善沟通效率的途径来提升现场审计监督的效率。三是结合审计信息化技术,有效突破现场审计时间短、资源投入有限等局限因素,快速精准发现审计重点,确定审计目标和计划,为现场审计监督工作效率提供保障。建立审计监督成果的转化利用机制。要提升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成效,建立审计监督成果的转化利用机制十分必要。在此建议从如下三个角度来形成健全完善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成果转化利用机制:一是积极引导国有企业重视审计报告中所提到运营管理风险点和薄弱点,充分发挥出审计成果对国有企业经济互动的引导调整和规范作用,提升审计监督成果转化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上升的效率。二是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审计监督成果的常规修正机制,利用定期公示典型审计监督纠错案例、不规范经济业务等形式督促国有企业常态化应用审计监督成果对自身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行自我修正。三是建立对审计监督成果应用的跟踪考评体系,结合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监督成果的反馈积极性程度,确定审计监督成果应用的跟踪考评对象和重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跟踪考评,督促被审计单位重视审计监督成果的应用。有效防控内部审计监督方面的风险。有效防控内部审计监督方面的风险是提升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务中,建议国有企业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实现内部审计监督风险的防控:首先,要通过改变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架构中的层级等方式来确保内部审计组织的实质独立性,为其客观公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从内部审计审查权限的拓宽角度来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以此来为其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提供权限便利。最后,要通过形成内审机构人员参与决策、机构外人员监督决策的途径来形成内审决策的牵制监督机制,为内审机构决策的科学性奠定基础,预防决策风险。本文以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现状,分别从审计监督难度、审计监督方法、审计监督成果应用和内部审计四个角度探讨和分析了潜在的审计监督风险及其具体成因,并以有效化解这些风险因素为出发点,从多角度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机制的途径,希望能够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李红 单位:江苏正卓恒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