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浅析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浅析

摘要:“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期。本文主要讲述了依托视联网核心技术优势以及视联网覆盖全国的资源优势,将视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实践。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践行数字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新样本,振兴农村经济探寻出切实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视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基层服务

1引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2视联网赋能数字乡村的建设目标

视联网赋能数字乡村的建设目标是基于视联网技术,参与建设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平台融合省、市、县、乡、村多级治理体系,以数字化治理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继而实现数字乡村的整体构建目标。

2.1加速数字基建,发展数字农村

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智慧乡村,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科技兴农,形成农村经济新业态。

2.2提升公共服务,统筹乡村治理

多级、多层业务联动,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乡村医疗、法律、教育等公共服务统筹。

2.3深化基层党建,政务协同联动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政务服务,推进村务管理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服务精细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2.4加强应急管理,提升发展质量

深入基层,在防灾、救灾薄弱环节建立适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引起的潜在风险,满足疫情防控需求,提高农村的抗灾水平。

3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及难点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生产方式、乡村治理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以数字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聚合生态,共同创新,突显“可视、可管、可用”的业务价值,从底层终端设备到数据中心平台,结合实际乡村业务应用,实现端到端全场景的整体方案设计。经过数年的全国试点推广,各地在数字乡村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成功探索,但在深化推进数字乡村信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

3.1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普及度不足

城市与乡村间以及乡村之间的互联数字基础设施有待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需要互相促进才能助力基层乡村的数字经济发展。

3.2缺少顶层规划设计,难以统筹系统建设

存在一定程度资源分散问题,导致出现多系统间、多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分离。在各地域、行业、部门之间形成了各自为政的现象,无统一顶层规划及设计。

3.3视频沟通机制不良,缺少统一沟通方案

缺少统一的音视频系统方案以联合各级横向部门,存在沟通效率低、工作进度慢等问题。

3.4横向部门联动缺乏,联合办公协作不畅

缺少单一平台或系统对各级、各部门间信息实现安全互通,整合难度大,不利于资源与信息共享和工作的协同处理。

4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设计

平台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优势、网络设施通达基层乡村的覆盖优势,整合区域医疗、教育、法律、心理等资源,优化服务供给,为助推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样本。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系统架构如1图所示。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遵循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应用服务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按需建设。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资源层、网络层、支撑层、应用层。资源层:最大化复用业务协同单位的建设成果和全国防返贫信息监测系统等现有资源,实现数据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应用,为平台提供底层数据。网络层:依托视联网统筹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物联网、4G/5G无线网、行业专网、互联网等业务网络,为各类视频和数据资源提供接入和共享交换服务。支撑层:将网络层接入的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AI和大数据处理后,形成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数据集,全面支撑上层应用和服务。应用层:包括智慧农业、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四大基础服务,10多个可选业务功能模块。

5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功能简介

5.1智慧农业应用

(1)农业培训。平台将视联网视频会议管理、音视频资源与农业技能培训、农作物培训、畜牧养殖培训、电商平台培训、普惠金融培训、农产品议价定价会商等农乡视频业务进行有效整合,实时管理大规模视频业务,发挥视频双向交互优势,可针对不同角色和所属的工作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管理,助力农村人员技能提升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2)农业信息监测和研判。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等内容。实现多级资源融合共享和数据汇聚,通过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呈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指导、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5.2乡村治理应用

(1)智慧党建。包括党员队伍管理、党组织管理、党建活动组织管理、党员教育活动和统计看板等党务信息化管理和党组织建设等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党务工作,提高乡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2)矛盾调解。矛盾调解是“自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德治”“法治”成果的一种优秀体现。以落实小事不出村为工作目标,创新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一站式解决机制,结合基层数字化治理,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事件的发生。(3)“互联网+政务”。主要包括准营准办、补助申领、社保医保办理和办事指南等内容。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为企业、民众提供一站式政务办理服务。

5.3公共服务应用

(1)健康乡村。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村医提供前端处置的智能化诊疗工具,提供贯通式的分诊模式,解决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乡村地区带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乡村医疗服务的普惠性和通达性。(2)公共法律服务。运用网络服务、远程视频服务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联动归属地最近的相关司法机构和律师资源机构,将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与司法所一体规划、一体建设、资源共享。

5.4应急管理服务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联通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数据系统,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进行管理和处置,实现灾情有效预防、应急事件迅速解决、应急资源高效利用。

6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技术优势

6.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充分利用视联网现有覆盖优势,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对各级、各部门资源与信息的统一整合,提供强大的跨部门沟通、跨地域协作、跨职能协同的业务交互能力,大幅提升乡村基础服务效率。

6.2自主可控安全加固

视联网技术具有自主可控、深度融合国密算法加密技术等安全优势,符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密码法》要求,可对数据生产、采集、处理、传播全链条提供保护,防止非法窃取、修改和泄露。

6.3异构兼容灵活建设

视联网具备极强的协议兼容性,能够融合各种通信协议,兼容多种网络系统。依托其兼容性和广泛覆盖优势,各地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匹配平台、网络、业务模块的建设需求,最小化建设成本投入,最优化服务供给输出。

6.4资源集约,精细管理

实现了基层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使“数字民生”真正具有“数字决策、数字管理、数字服务”的内涵和支撑,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6.5协同服务,增长效能

通过统筹协同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资源,实现高效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治理水平向效能型、服务型转变。

7视联网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的价值

7.1构建乡村发展新路径

加强数字乡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居民可以便捷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变化和发展经验;同时,信息化服务普及、公共信息服务水平通达、网络扶贫开发,能够让广大乡村居民共享先进发展成果。

7.2提供乡村发展新样板

充分发挥视联网技术的网络协同效应,将优质的社会资源向下级地区导流,加速补齐地方公共服务短板,建立数字乡村服务体系,开展党建教育、政务代办、远程医疗、公共法律服务等业务。

7.3开拓乡村振兴新思路

从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可实现业务办理可视化、指挥调度扁平化、工作运行高效化。利用视联网技术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促进基层“智慧”治理。

7.4打造对口帮扶新模式

在现有视联网网络资源基础上,接入乡村振兴局及相关单位,采取“手拉手”、对口帮扶等方式,以视频通信为核心,更广泛、更高效地开展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文化帮扶等服务,打造对口帮扶“新模式”。

8结语

凭借视联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结构性安全的特点,以及视联网覆盖全国基层乡村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瓶颈。视联网将持续助力国家“三农”政策的推广,构建多元协同的数字治理体系,进而实现数据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加速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作者:胡磊 齐海领 刘小勇 金云峰 单位: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