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环境和教育在思政教育中作用

环境和教育在思政教育中作用

摘要: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生理基础和良好条件,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人格塑造的影响巨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主导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遗传、环境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遗传;环境;教育

关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原因,长期以来都没有统一的定论,各方学者分别提出了“遗传说”“社会文化说”“人本主义说”[1]等理论,都着重阐释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某一个因素,忽视了其他因素,难免具有片面性。随着国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全面阐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综合系统地对这三者的作用和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遗传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理基础

遗传因素是指人从父母基因里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其中包括人的身体结构、外在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遗传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大脑构造与机能的正常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性发展提供智力基础;身体结构组织即四肢五官的健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反之,若人的遗传因素存在缺陷,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人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其次才是促进者,人的遗传因素的缺陷,极大地阻碍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内容的接受程度。例如,大脑畸形儿和神经瘫痪者无法准确接收到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这样的受体,任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表现出无能为力,其影响效果微乎其微,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人类的遗传因素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人的先天机能特性如智力等发育程度使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平衡性产生差别[2],这种差异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影响。思维灵活、发散性强、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更强,理解得更为透彻,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现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升级跨越,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前瞻性的方向发展;而思维呆滞、思想僵化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内容只是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容易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遗传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理基础,对思想政治素养和美好品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能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马克思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距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3]。”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先天智力的支持,但并不是由先天智力的发育程度决定的。人在智力上的差别主要由后天因素造成,遗传因素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遗传和先天的生理机能仅仅为能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是否能形成思想政治品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变为现实,主要受周遭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总之,遗传因素并不是既定的才能,我们要重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条件作用,绝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

二、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决定作用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一切社会文化的出现都离不开人类社会。所谓环境,是指人们赖以生存的、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周围客观存在的总和,大体上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微观环境是指与个人生活直接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工作环境等[1]。自然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必要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环境和微观环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场所:一方面,人们要在现实社会中才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无论何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必须拥有社会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场景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需要从社会环境和微观环境中汲取必要的教育素材与教育资源。在人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成过程中,各种环境纵横交错,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制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和作用。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自然环境即地形、气候、温度、地域位置等若适合于人的学习和工作,则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产生有利影响。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经济发展迅猛,上层建筑完备,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社会文化是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和塑造人格;社会风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习俗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关系到人们思想品德的好坏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微观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工作环境贯穿人们的一生,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微观环境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当环境中的因素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即社会的主流文化适应时展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趋向相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联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影响起强化作用,促进受教育者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当环境中的因素在本质上是消极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节,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影响起到削弱作用,甚至产生负向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朝着消极落后的方向发展,严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起能动作用

教育的概念是广泛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始环节,能对今后思想品德的养成、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社会教育通过给受教育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塑造人们的理想人格。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引导人们产生积极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并随之而不断变化。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在学校教育中,除专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其他门类和分支学科在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包含了思政课程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立德树人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本身不具有政治性、思想性,但若教育者在传授这些知识时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融入其中,就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历史、地理、语文等文史类课程不论在教材上还是教学过程中都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信念树立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其特殊规律,但其作为教育这个大系统下的一个分支,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和客观规律,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遗传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因材施教。遗传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由于遗传因素的不同,身体素质和机能状态各有差别,发展潜力也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应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掌握受教育者遗传因素的影响特点,即根据不同受体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内容,开展符合受教育者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思想品德内化的力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第二,拓展教育内容,加强优生优育理念教育。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体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身体条件,就为生育体质良好、智力正常的后代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反,如果父母生活习惯不好,有病或体内具有潜在病因,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不健康,智力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4]。”人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也是人类种的繁衍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两种生产都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体现。但是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定社会中具体个体的生育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他们后代的体力和智力不能达到正常的水平,这就必然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及其效果达成造成巨大制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己特殊的目标,就不能仅仅把政治观念、道德思想、价值观等作为唯一的内容,而是应适当加以扩展,把优生优育、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加强体质锻炼等纳入教育内容之中,利用教育机制和各种媒体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促进建立预防生长缺陷长效机制,优化遗传因素,从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受体的先天条件。

(二)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确保环境中所存在的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因素复杂多变,各种敌对的、腐朽的、落后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形成巨大挑战。因此,社会舆论应发挥它们的舆论导向作用,迅速对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做出反应,给受教育者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大众媒介可通过电视、手机、各种互联网平台宣传党的最新思想,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强大的舆论导向,可以净化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环境因素在方向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第二,辨别环境因素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扩大并优化积极因素,弱化或剔除消极因。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是复杂的、无序的、无计划的、良莠不齐的,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也有优劣之分,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会偏离甚至歪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在区分环境因素的利弊时,应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分析其原因。对于环境中正向的、进步的理论观点,社会应利用现代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提升人们思想政治素养,学校应将这些积极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整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有利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优化和丰富其理论内涵;对于环境中负向的、落后的理论观点,就要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监管,及时剔除环境中所存在的消极因素。此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也应主动辨别并剔除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在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也对环境也产生影响。

(三)教育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提升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功底。在学校教育中,一些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很少甚至忽视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那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可以单打独斗、包打天下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因此,专业课程教师也要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师要适应课程思政的育人新理念,与时俱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另一方面,学校也应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为专业课教师创造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机会和环境,促进教学技能的提升,探求专业课话语与思政课话语的融合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第二,优化教材内容,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材。以教材建设为着力点,依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编写教材时既要包含专业性知识,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编写物理教材理论知识时增加相关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坚毅的品格,优化教材内容,从教材的角度推动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调育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遗传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遗传素质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是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要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但环境的作用会受到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能动作用,没有教育,遗传和环境因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当然,教育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相互联结、综合运动的结果,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能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长足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焕霞,刘景良.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1):56-57.

[3][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赵秘密 刘志武 单位: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