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浅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浅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引导学生使用类比思维,建立良好的学习模式、思维模式,提升他们的地理成绩和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为例,对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培养类比思维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类比思维的策略,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文现象、自然现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理规律的学科。高中的地理课程具有很高的难度,学生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并建立相应的解题能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存在思维能力较弱、反复出现同一类型错误的情况。鉴于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薄弱点、学习难点等,进行相应的强化教育,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传授他们类比与迁移的学习方法,能显著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培养类比思维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要掌握地理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来探究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探究他们的演变过程。换言之,学生要运用地理原理,推理出相应的地理规律,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与以往相比,学生不仅仅要夯实基础性的地理知识,更要学习一些技能和技巧,学习一些思维方式,以便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注重培养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解决更多的相似性的地理问题。另外,学生还要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建立良好的类比思维模式。通过地理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借助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迁移学习方法与解决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地理学业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逐渐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类比思维的策略

(一)合理构建类比思维模式

高中的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要想更轻松地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学生就要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其中,构建类比思维模式,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窍门,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快地提升地理学科的成绩。如果对该思维进行细分,还可以把它划分成对称性思维、差异性思维、共同性思维。

1.对称性思维

在应用对称性思维时,通常要找到一个中心参照物。例如,在学习“地理特征”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利用“特征分布”的对称性,提升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例如,以海洋为中心,以距离为参照。当距离海洋越远时,水汽含量的也随之下降。换言之,从海洋到内陆,水汽含量处于一个递减的状态。在水汽含量等共同作用下,植被分布也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规律。如,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植被的分布分别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森林。

2.差异性思维

在应用差异性思维时,要考虑时空条件下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气候”相关的地理知识时,就要考虑时空条件下“气温”“降水”等地理要素的差异性。举例来说,在中亚地区和我国的西北地区,这两地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是,这两地之间却存在“降水”和“气温”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往往与“海洋的距离”有着密切关联。当距离海洋越远时,那么该地受到海洋的影响也会越小;当距离海洋的距离越近时,那么受到的海洋影响就会越大。与此同时,海洋特征也会呈现出正相关的特点。当海洋性特征越弱时,大陆性特征就会越强。另外,在相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地理环境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变化。当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时,那么内陆地区的大陆性特征,就会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例如,出现降水减少的现象,或者出现气温年较差增大的情况,以及出现一些气候异常的现象等。

3.共同性思维

在应用共同性思维的时候,要掌握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或者找到问题之间的类似性。要想锻炼高中学生的类比思维,就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共同性思维。只有学生找到问题之间的共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一个区域间,当地理特征具有相似性时,那么它所产生的影响也可能会存在相应的统一性、相似性。例如,中亚地区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存在着地理位置方面的相似性。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大陆内部,距离海洋都有着较远的距离,因而这两地很少受到海洋影响,它们的大陆性特征非常明显。典型的干旱气候,以及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等,还有区域间的河湖特征,都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当学生掌握了类比思维,并且不断运用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学生将会取得极大的学习进步,显著优化地理学习的效果,提升整体的学业水平。

(二)掌握四种分类推理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教师还要传授学生一些技巧,让学生掌握四种分类推理的方法。使用反类比、功能类比、因果类比、性质类比这四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困难。科学地搭配使用这四种分类推理的方法,可以更快地理解知识点,可以更牢固地记忆知识点,进而实现巩固记忆、深化学习效果的目标。

1.反类比

在使用反类比方法时,要结合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属性,对其中一事物进行推理判断,证明其并不具备已知事物的其他属性。举例来说,非季风区和东部季风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气候差异,以及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在东部的季风区,夏季往往多发暴雨,而且降水量非常大,这就导致一些起伏较大的山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则缺乏这一问题;同样的道理,在西北的干旱气候中,往往会出现风沙反复发作的情况,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而在南方的湿润地区,则不会出现这种生态问题。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众多,且具有一定的记忆难度。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那么很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久而久之,如果学生的学习困难得不到解决,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抵触心理,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使用这种反类比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显著锻炼学生的类比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技巧,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对教师而言,使用这种反类比的教学方法,也能明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地理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坚持使用类比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2.功能类比

在采用功能类比的方法时,要结合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功能,推断另一个事物的相似功能。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功能类比的使用方法。例如,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两个主要的发展动力。在一些发育程度很高的工业区,通常也会形成很多的城市。换言之,区域的工业化发展,一定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发展。而且,不同的工业化环境,往往会造就各自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举例来说,云南省的德宏州,它作为一个边境城市,依托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出了“云南德宏模式”,也被称为“喀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依靠“边境贸易”发展工业化,然后形成相应的城市化。又如,珠三角模式,主要是借助“改革开放”,发展外资企业,然后形成相应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在鲁尔区模式当中,借助中国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发展重化工业,进而实现相应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3.因果类比

在应用因果类比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举例来说,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依靠离岸风的作用。当海域产生上升的补偿流,那么海水的扰动就能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在优良的营养环境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将得到繁殖,因而造就了秘鲁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对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能发现洋流分布和资源多寡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离岸风和上升流海域的资源之间,存在这一定的因果关系。在日常教学活启示经验动中,教师要加强因果类比思维的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构建科学的思维方式,优化自身的学习效果。当学生能熟练掌握这种思维模式,那么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助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推动学生获得全面综合发展。

4.性质类比

在应用性质类比的方法时,要对未知事物和已知事物进行分析,并找出它们的相似性质。结合性质进行推理判断与推导,尝试着找出未知事物的更多特性。下面举一个通俗的例子,以便于加深理解和学习。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地势低洼的特点。而且,这里的气候比较湿润,河网分布也非常密集。与此同时,在一些低洼的地区,非常容易出现一些洪涝灾害,威胁人们的生产利益。在经过改良以后,这里形成了著名的“基塘农业生产”的模式。该模式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维护了人们的生产利益,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障了人与生态和谐发展。借助该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大力推广该模式,也能显著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促使生态环境更加健康、和谐、例如,在我国的太湖平原地区以及闽南三角地区,在这些地区使用“基塘农业生产”的模式,也能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

(三)灵活使用多种类比方法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类似思维时,要不断地拓展思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类比方法,以便于学生更灵活地使用这些方法,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中,使用过程类比与结论类比的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遇到两种不同的地理现象时,可以把它们的过程进行类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相近的过程和相似的规律。把一些不熟悉的地理过程,灵活地转变成一些熟悉的地理过程,这样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也能增强同类知识的学习信心,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经验。举例来说,在学习“热力环流”的时候,可以对它的形成过程实施类比。当近地面的受热不够均匀时,会导致空气出现下沉运动,或者出现上升运动。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产生高低气压差,这样会导致空气出现水平运动,进而产生热力环流。换言之,在运用类比思维的时候,当,满足“近地面冷热不均匀”的条件时,就可以出现“热力环流”的现象。如,山谷风、海陆风,以及城市风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地理案例。只有结合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地应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学习的实效性,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与综合能力。在遇到两个不同地理事物的相同问题时,往往可以得出两个相似的结论,这里面就牵涉到“结论类比”的思维。例如,淮河出现断流的原因,以及黄河出现断流的原因,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我国西北地区的缺水耕地,以及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这两者也存在着很强的结论相似性。另外,表里关系的类比,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类比方法。例如,结合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或者结合一些动物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断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结合植物叶子的蜡质,可以推断当地的降水稀少且蒸发非常旺盛。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这种类比思维时,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向斜与背斜两种褶皱,既可以成谷,也可以成山。此时,如果只关注外在的形态,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区分错误。而正确的区分办法,则要结合岩层的新老关系,作出相应的正确判断。因此,教师在传授这种类比方法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表里一致”的地理知识结构。在牢固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可以应用类比思维解决一些新问题。让学生透过表面地理现象,去探究内在的地理规律,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既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要求,也是培养类比思维的要求。而且,学生学习地理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储备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要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更关键的是实现地理知识的深度内化与转化,是借助思维规律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细节,提升思维培养的科学性,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推动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与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类比思维,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会应用对称性思维、差异性思维、共同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反类比思维、功能类比思维、因果类比思维,以及过程类比、性质类比思维等等,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利于突破地理学习的难点。

作者:于宝伟 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