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戏曲中喜剧元素挖掘研究

传统戏曲中喜剧元素挖掘研究

摘要:喜剧性是戏曲现代化的重要元素,因此要立足于观众的喜好,不断挖掘戏曲中的喜剧元素,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戏曲舞台表演和影视动画作品中。本文剖析了传统戏曲的喜剧性,分析了当前戏曲文化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喜剧元素应用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戏曲艺术;喜剧元素;喜剧性;戏曲现代化

传统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中心,地方方言俚语较多,其文本、行当、音乐在新媒体时代逐渐丧失生存市场,根本问题在于传统戏曲提倡的美学观念正在新时代中逐渐消亡,特别是年轻观众对经典传统曲目缺乏兴趣,再加上缺乏大型演出,导致地方戏曲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戏者,乃游戏也”,中国戏曲自古以来就具有喜剧精神,这种喜剧精神主要体现在戏谑的艺术手法、喜剧的人物和游戏精神三个方面,这些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品质造就了中国戏曲长久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戏曲如何演变,喜剧性始终是决定其生命力的关键。在新时代,挖掘传统戏曲中的喜剧元素,使之适应网络时代观众的品位至关重要。戏曲艺术中有大量喜剧创作元素,比如,在爱情类、公案类、度脱类、历史类、教化类、武侠类戏曲中普遍存在喜剧元素,这些喜剧元素不仅是戏曲艺术传承的根本,而且是戏曲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动力。在新时代,要实现戏曲作品的现代化发展,就要深入挖掘这些元素,提升其喜剧性,不断创新表演,建立新的审美生态。

一、传统戏曲的喜剧性分析

(一)传统戏曲喜剧性的美学分析

喜剧性是一个历史性的美学范畴。真正的喜剧不仅能够带来欢笑,而且富有极深的思想性,能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能反映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民风民俗。正如现存的经典戏曲节目,无一不是形象之外,复有可观。喜剧是卸下重压的审美工具,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受众需要喜剧元素装点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喜剧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喜剧不等同于搞笑,不只是为了博观众一笑,而是富有深刻的思想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霍雷斯•华波尔爵士曾写道:世界是一大喜剧。喜剧性表达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对胜利赋予驾驭一切的自信,能够超然于现实与失败,从而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二)戏曲的喜剧性反映了观众的需求

自古以来,戏曲的创作和表演都是为了满足市井居民的消费需要,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中国古典戏曲普遍具有谐谑性、讽刺性、娱乐性,从曲词、对白、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刻意突出喜剧色彩。比如,元杂剧《西游记》第十二出《胖姑演说》通过插科打诨、讽刺调侃表现出妙趣横生的喜剧性,第二本中“(唐僧云)怎生唤做开洞?(发科)”,继发问之后做出滑稽的动作。其体现出的游戏精神和玩世主义又曲折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在嘲笑间进行谴责和批判,引起观众的共鸣。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戏曲一般是悲中有喜,悲喜交加,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之中,各类戏曲都很重视“科诨”艺术,善于使用辛辣、尖刻、犀利的语言,诙谐幽默的调侃,迎合本地观众的品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戏剧生态,喜剧是观众的第一选择,戏曲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喜剧性。

(三)传统戏曲中的喜剧元素运用

首先是故事情节上的喜剧性,通过荒谬与合理的冲突打造吝啬鬼等形象,比如,元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中的贾仁因为沾了烧鹅味的手指被狗舔了竟活活气死。通过形象与观念的冲突打造了庸医的形象,比如《老黄请医》中的刘高手,诊断中出现多种荒诞不经的行为。通过丑与美的冲突凸显两副面孔,比如,《连升店》中的店主得知举子高中时前倨后恭的嘴脸。其次是角色形象上的喜剧性。喜剧性不等于丑角,每个角色都有自身的喜剧性表达,生、旦、净、丑都应有喜剧人物的塑造,比如,《杨三姐告状》中的老旦角色。古典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或事件,从而突出矛盾,比如,《张三借靴》这一曲目在京剧、昆曲、评剧和赣剧中都有演出,刘二吝啬到想靴子夜不成寐,讨回靴子后高翘双脚,爬行而归。再次是表现手法的喜剧性。在人物关系上善于运用误会和巧合,通过表层透析本质,比如,《李逵负荆》中因为误信而产生的误会和《幽闺记》中的处处巧合。人物性格上对比和突转,比如,《铁拐李岳》中张千知悉韩魏公身份前后自称雕和雀,《情邮记》中枢府大人面对下属和妻子的两张嘴脸,《遇上皇》中的刘月仙在丈夫落魄和发迹时的巨大反差。

二、当代戏曲艺术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戏曲行业整体衰落

受众锐减是根本原因。在商品经济时代,戏曲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观众更喜欢相声、小品、音乐和综艺节目,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的生存土壤正在逐渐削弱。互联网时代的观众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抖音及快手上,平台自动推送那些富有喜剧性的娱乐内容,传统方言唱腔和念白的戏曲越发衰弱。戏曲艺术本身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其唱腔已经逐渐不被观众所喜爱,其对白也没有小品和相声等艺术形式受欢迎。比起传统的唱、念、做、打,现代观众更喜欢说、学、逗、唱。目前很多戏曲艺术都是为了传承而传承,基本上失去了观众市场,要依靠非遗等形式才能生存下去,特别是一些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

(二)戏曲演绎的问题

观众要看有历史元素的节目,更多是选择电影和电视剧,而不是戏曲。这根本上是因为戏曲在叙事能力上远远弱于影视剧,单线程叙事不如多线程叙事内容丰富,画面表现力也相对较差。在技术上,现代演出中新技术层出不穷,音乐演唱会已经进入到元宇宙时代,声、光、电齐上阵,极其富有视听冲击力。而传统戏曲仍然以写意为主,抽象性太强,难以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在音乐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是当代戏曲发展迫切的根基性任务,但是必须要承认戏曲音乐的革新步伐较慢。戏曲的旋律较单一,比起专业乐器感,其感染力差,另外在音乐建设上创新不足,流行性较差。又受到消费主义时代快餐文化的影响,一些曲目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化趣味,戏曲的艺术精髓正在或多或少地消失。

(三)演员创作和创新能力不足

戏曲演员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和创作水平相对较差,在创作新曲目和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时常常出现邯郸学步的现象。一些改编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比如,细节处理仍需提升,剧情还需要打磨,舞台设计不利于演员做功等。演员对剧本的时代背景不能很好地把握,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得不到深入,对人际关系和情感变化缺乏解读。所以塑造的人物个性不鲜明,演出照本宣科,缺乏特色,艺术感染力不足。既不能结合时代背景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现代鲜活的人物,也没有抓住新时代用户的需求展现传统戏曲的特色。在表演中拘泥于四功、五法、“演”“唱”“作”“打”及手眼身法的条条框框,严重扼杀了演员的内在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三、戏曲艺术中喜剧元素的应用策略

(一)推动戏曲的喜剧化转型

当下,相关人员应注重喜剧情境的打造,利用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制造喜剧冲突,立足于观众的需求和互联网时代潮流推动传统戏曲的改革,致力于推动戏曲现代化。在题材上,要利用传统戏曲的冲突,大量编创现代戏和以古喻今戏。比如,吝啬鬼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就可以借鉴《张三借靴》的情节,编创《赵四借车》的故事情节,加入刘三深夜讨回自行车,怕车胎磨损扛着自行车走等情节。为了增加人物冲突,正面人物赵四也可以加以戏谑,比如,可以设计成,他怕自行车丢而抬车上六楼等情节。为了增加喜剧性,还要重点设计骑车、推车和扛车等动作场景。人物塑造上要充满喜剧特色,古典戏曲具有传奇性,现代戏曲在编创中也要大量应用超越现实生活逻辑的传奇性情节,改变过去一味写实的道路,善于应用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幽默的人物形象。情节上,充分利用戏曲丰富的故事元素,对传统故事情节进行改编,穿插幽默的内容,展现出戏剧冲突。比如,对元杂剧猪八戒交代后事的剧目进行了改编,让观众感受“一个猪头卖五贯钱”的幽默,并且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在戏曲编创和表演中应用戏剧元素

首先,要从根本上提升演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够在创作、表演和艺术造诣上有所成就。在业余时间要大量阅读戏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不断钻研,保持勤奋,坚持创作。演员不仅要熟悉剧本,而且要了解剧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比如,旦角演绎花木兰和穆桂英等角色,就要了解北魏和北宋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女将形象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才能够在喜剧元素挖掘上有所突破。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更要通过捕捉细节增加人物的喜剧性,从而展现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其次,在舞台表演上要善于创新,增加幽默逗趣的念白,实现让观众捧腹大笑的目的。提升动作的喜剧性,以搞笑的动作配合剧情,比如,突然摔倒,滑稽的下跪,趣味的打斗等。扮相上可以凸显人物的缺陷,荒诞的着装以及离奇的角色等。要继承戏曲写意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在嬉笑怒骂之间展现出戏剧的讽刺性和深远寓意,表现出一定的宣教作用。比如,以程式化的动作增加夸张效果,也能让打斗戏更加富有戏剧性,还能创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增加情节的反转性。

(三)在影视动画产业的应用

传统戏曲向现代喜剧转型必须打破过去单一局限的舞台思维,建立更加开放的视野。戏曲元素始终应用于动画产业,最典型的就是《大闹天空》中的戏曲脸谱元素,在打斗中也大量融入戏曲化动作和非常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极大地增加了喜剧效果,是戏曲元素和动画作品结合的巅峰之作。在人物形象设定上,动画电影《哪吒》中的人物造型就充分应用了戏曲中的夸张手法,大大提高了人物识别度,角色性格凸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传统戏曲的写意特征和无厘头表现手法的结合大大提升了喜剧效果。这一创作思维也影响了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剧中大量使用戏曲演员,孙悟空的扮演者是昆剧演员,猪八戒的扮演者是京剧演员,观世音的扮演者是湘剧演员,配合戏曲的服装、打斗和音乐,营造了诙谐幽默的喜剧氛围。电视剧《西游记》之所以如此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西游记》原著的产生受到了戏曲的培育和催生。学界公认,吴承恩的《西游记》具有喜剧性,而深挖其原因,就会发现,这和戏曲密不可分,比如,悟空和八戒的斗嘴就脱胎于戏词,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人都表现出了戏曲舞台上的行当特征,特别是将戏曲的脸谱化夸张到极致,才出现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样极具喜感的形象。正如《西游记》的创作来自戏曲舞台,现代文艺也能够从古典戏曲中挖掘大量的喜剧元素。典型代表就是农耕文明时代的礼乐价值观和工业文明时代的消费价值观,应用在影视剧上就可以制造搞笑的情节冲突。近年来,戏曲喜剧元素在影视剧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而新媒体技术手段也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未来的影视剧和动画等艺术作品要继续发扬这一传统,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戏曲喜剧元素,提升作品的喜剧性。

四、结语

戏曲现代化是传统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喜剧性元素在戏曲的未来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戏曲生命、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就要大胆地进行创新,充分挖掘传统戏曲的喜剧元素,跳出传统“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打破地域文化限制,在更开放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作者:陈燕萍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陇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