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术规范教育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究

学术规范教育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究

【摘要】从学术规范教育视角下,阐述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从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存在形式主义和利益主义,以及学术评价体制改革缓慢三个方面,剖析当前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术道德理念培育、学风建设监管制度制定、导师引导和课程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涉及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等多主体,以及求学、研学、教学、治学、办学等多层次的一项系统性工程[1],直接关乎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超300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数字会继续呈上涨趋势。全国在读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研究生教育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为严峻的是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问题,因论文抄袭、图片重复使用、冒用他人成果、重复发表等不端行为被撤稿、撤销学位的事件频频发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风建设正面临严峻考验。在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从学术规范教育视域下,探讨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可行路径,是应对研究生教育阶段学术规范教育缺失的现实需要,更是营造良好的学风本质要求[4]。

一、学术规范教育视域下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学风建设,主要是从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学术风气、精神风貌等维度展开讨论,包括如何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如何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如何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5]。从相互关系角度来看,学术规范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构成,科研诚信、学术道德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而良好的学风建设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自主学习,同样可以为学术规范教育添砖加瓦。因此,学术规范教育视域下的学风建设,是在开展精神风貌、治学态度等传统建设活动的基础上,强调并补充有关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科研诚信,例如,开展学术规范讲座和培训、普及学术不端的行为表现、制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制度[6],主要目的为在提升高校研究生科研基本素养的同时,推动形成良好健康的学风。从学术规范教育视域下开展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在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对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7]。具体而言,以学术规范教育为依托开展学风建设,微观层面上,有助于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对科研创造活动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中观层面上,有助于围绕某一领域或话题形成具有学术特色和独特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宏观层面上,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和风气,带动全校多学科的创新发展。优良学风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8]。

二、当前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大量的文献回顾,并结合高校的走访调查情况,本文总结归纳出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形式单一

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往往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普遍缺乏有关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课程设计。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规范问题,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教育,但多以在线自主学习、网络视频等方式要求研究生,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应付学校要求为主,态度敷衍、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难以对学术道德、科研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系统学习和掌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虽在高校层面开展了学术规范教育、在学生层面也进行了学术规范学习,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9]。此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理应承担责任,然而现实中部分导师仅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有所忽略,且在研究生的实验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缺乏细致的指导,甚至有少部分导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指导的学生以及所在院校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二)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利益主义

形式主义,主要是指把所有精力花费在表面功夫上,未能沉下心来形成扎实丰硕的研究成果;利益主义,主要是指开展学术研究是为了谋私利,并不是为了繁荣发展学术。无论是形式主义还是利益主义,均是对学术创新、科学研究的一种亵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而一旦陷入形式主义和利益主义,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将不再以学科进步为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评职称、拿头衔,以及找到好工作,虽然不可否认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目的,但在急功近利、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难免会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造成科研成果缺乏思想性和创造性。更为严重的是,形式主义和利益主义存在一定的恶性循环和不良示范特征,由点及面,造成学校整体学术氛围变差。

(三)学术评价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缺乏具体操作细则

2018年7月中办国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同年,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破四唯”运动在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不可否认,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扭转传统学术评价体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申报,要求仅展示5项代表性成果,在引导学者发表高质量文章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具体到各个高校,学术评价体制仍然缺乏行动细则,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引进、聘期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依然存在“数量优先、学历优先”思想。同时,在各项评价体系之间仍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例如在人才引进时注重区分的期刊质量,而在校内绩效考核时仍一刀切,相关政策的不统一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术评价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三、加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路径构建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主要从道德理念、制度建设、课程体系以及导师引领等四个方面构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路径,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理念、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一)重视并培育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理念

纠正目前存在的学术失范、科研造假之风,前提是要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理念,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对社会甚至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危害。俗话说,学会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诚信和公平是最基础的道德品质,更是学术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7]。首先,充分利用“研究生开学第一课”,由专业老师系统讲述学术道德基本内容,包括论文写作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处罚方式等,从入学之初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认知,并签订研究生学术诚信告知与承诺书。其次,学校、学院应定期开展宣传,将日常宣传活动与常规的学术规范教育相结合,并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海报等形式,让研究生明白学术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学院、研究团队创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最后,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反面典型教育、学术诚信周、学术年会等,有效利用各类活动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和宣传工作。

(二)加快制定研究生学风建设管理与监督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营造良好学风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学风建设活动的常态化进行,还可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理,做到有法可依。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各高校非常重视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问题,针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明确的处理方式,但在学风建设活动方面仍缺乏制度支持。第一,由学校统筹、学院执行,定期开展学术文化周、学术沙龙等活动,制定中长期行动方案,明确举办的时间、地点、形式,将活动常态化,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优良学风。第二,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机制,对于违反学术规范要求的研究生依照制度严格处罚,并进行全校通报,同时要制定并出台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发生的制度,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尽早让研究生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第三,以学位论文为抓手,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到正式答辩,制定全过程、动态监督和管理办法,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校职能部门执行,并健全学术成果审核环节,针对每一环节中暴露的问题,必须进行纸质记录,由研究生正面解释并解决问题,以确保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遏制论文抄袭行为,以博士全文以及每章节重复率均不超过5%、硕士全文以及每章节重复率均不超过10%的严格标准,要求研究生严把论文质量关。

(三)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不论是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还是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中,导师都具有不可推卸且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跟随导师开展学术研究,导师的一言一行会对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首先,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尝试用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代替研究生导师资格,强化岗位意识,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论文撰写、田野调查、科学实验等环节进行详细的指导,并要求研究生严守科研基本准则。其次,创新改革导师评价制度,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并入考核要求,并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宣传正能量,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气氛。最后,实行导师培养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倒逼”导师以高要求、高标准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若研究生发生学术示范行为,导师要负连带责任。

(四)不断完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以课堂授课的方式教授学术规范,是提高研究生道德修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具体而言,第一,要加强与学科专业特点的结合,尽管在引证标注、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但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写作范式存在很大差异,以本学科的学术论文为案例,详细讲解,在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第二,灵活安排学术规范教育课程老师,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可由专业教师承担,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本学科的研究规范及道德规范问题,在吸引研究生兴趣的同时,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第三,创新发展并丰富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讨式教学、圆桌论坛、知识竞赛等,同时充分考虑研究生的需求偏好,了解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第四,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从文献的引证、符号的应用、图表的标注等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细节之处展开,避免研究生因无心而造成学术失范行为,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加深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

作者:余威震 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