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绘画语言心理学浅析

绘画语言心理学浅析

一、何为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的手段,艺术家借助绘画语言,运用不同的媒介、工具、表现技法等进行艺术创作。简而言之,画面所呈现的都是画作的语言表达。其一,画面的非语言符号。符号像地标一样,散布着讯息,使人们通过视觉感悟符号的意象。如画面中的点、线、面等,都是创作者所使用的非语言符号。运用非语言符号所形成的画面,包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表达与理性分析。画面中的色块、笔触等所呈现的每一笔皆是符号。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以连续、有层次且奔放的笔触,在艺术道路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符号,使人们几乎看一眼其作品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克里姆特,其色彩富丽的画面融入了异国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造就了其作品中鲜活的艺术符号,给予其作品丰富的生命力。《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儒家认为“象”能够明“意”,换句话说,“象”是意义的诠释,“意”是目的之所在。所以,“象”亦是非语言符号。画作的艺术表现性在于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妙意亦在画中。其二,色彩的语言。在绘画造型构图中,色彩的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光的强弱在画面上形成的阴影、明暗关系,使得主体内容更具空间感、立体感。如,在黑白版画艺术中,明度在画面中形成的黑、白、灰的效果是达到作者意图的重要途径。其次,色彩是彼此依赖的,暖色与冷色形成了互补色,彼此遥相呼应。最后,一幅完整的画面还需要有浓淡、深浅的变化渲染描绘对象的层次感。纯度越纯,其色彩感越强烈;反之,则色彩感越柔和。如,中国画的构图对笔墨薄厚有着不同的要求,要做到浓淡相宜,则对画者的神气意蕴提出较高要求。可见,色彩是绘画重要的载体,亦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

二、画面映射的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也称为“心理学美学”。而画面中所体现的艺术心理学,通常称为“绘画心理学”。当然,艺术不只局限于绘画中,艺术无处不在。从脑到手,从视觉意识形态到主观处理表现,从原生性到创造性的统一,无一不是审美的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其一,作品所反映出的线索。画者赋予作品生命力,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汇聚着不同的感情色彩。绘画颜色的选取搭配对于吸引观者的视线是十分重要的。站在一幅画前,观者的视线会从主体物转到次要内容。画家可以用颜色引领观者的视觉路线。视觉刺激所产生的愉悦感,就是审美的感知体验。再从画面的笔触切入,刚劲有力又潇洒的线条,足以表现当时作画者的精气神——从容、自信。如果画面中的线条不稳,断断续续,假如不是作画者故意为之,那么所呈现出来的也许是作画者不自信或者无力的状态。其二,作者人格与创作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表明,艺术品是创造与感知形式过程中的一个事件,既需要理性分析也需要感性认识。创作行为与表现就是作者的心理过程,这样的创作过程交融着画家的人格,包含其性格、意志以及社会定位。尤其是创造性人格,是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因素。艺术家是极其敏感的,其对一切事物进行细致、敏锐的观察,使得自己的情感得以在绘画中抒发,而且画面的风格也随着画家内心世界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凡•高早期的作品是灰暗的,没有明亮的色彩。因为在这一时期,他的生活充满曲折和失望。在接触了印象主义后,他爱上了色彩,并随心所欲地将色彩运用于画面中,表现出极富个性的特征。从这两个时期画风的转变,不难发现凡•高的内心世界也在发生变化。当他出现精神问题的时候,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他的创造性人格使得他产生一种控制自我精神变态倾向的心理机制,然而他的这种心理机制十分脆弱,导致他出现精神紊乱。笔者认为,人格是决定画家再现对象和表现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画面所反映的讯息,则能直观地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刺激,从而使观者能够体会画家的创作心理与人格特征。

三、结语

绘画,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使人们解放想象力,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展现万物的生命与魅力。绘画留给观者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艺术作品往往交代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感悟,观者则以画面体会作者创作的心理过程,或纠结、痛苦,或平和、喜悦……能打动人心的画,就是一幅好的作品。

作者:苏日娜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