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保障。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复苏或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当今国内外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高职高专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建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以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就业;建构;高职高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于引企入校、入企办学、“订单式”的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都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与热情但是将这些表现形式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就常常显得研究不充分、措施不到位。

1.很多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在没有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增设新的专业以及课程,导致老师的知识结构与硬件环境不能及时的同步更新,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理论水平或是实践能力都与社会的需求无法充分对接,导致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

2.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环节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正确的指导,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放假休息的误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即便有的专业可以顶岗实习,到了企业也只是“放羊式”的管理,很多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形式大多流于形式、徒有虚名。

3.有时学校过分针对与某个企业的合作,在没有确定学生职业倾向的情况下,局限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不能充分的发掘学生的就业潜能。

4.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健全,不能形成实时有效的互动。一方面学校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及时反馈人才引进计划,导致学校不能及时输送企业需求的人才,无法实现真正“订单式”的培养,最终造成“企业招人难、学生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

5.很多企业没有看到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高校人才与技术支撑的长远利益,所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企业只是为了获得短期的利益,所以无法与学校开展深度的合作,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6.很多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缺乏育人的功能。由于合作机制不健全,随意性很强、共同开发的课程、实训指导的作用都很薄弱,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通过调查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和比例来看,学校和企业没有合作的占18%,浅层合作的占57%左右,专项深度合作的15%左右,全面深度合作的不到10%。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都处于浅层合作,甚至有的院校并没有与企业开展合作,生源不断下降,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困境。如何走出校企合作的困境,打开“校企共赢”的局面,既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也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现状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特点以及启示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先招工,学习地点分别在企业与学校交替进行,学生毕业要经历行业的技能证书考核,德国的“双元制”既进行工作实践又进行理论学习,这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通用做法。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启示:

1.德国双元制教育将学习的地点在学校与企业交替进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为校企合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企交替实践模式为我国发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2.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习机会,增进了人才与企业的交流,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于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以行业技能考核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同我国偏重于理论教学的职业教育相比,双元制教育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成立跨企业培训中心,补救培训机构不足的措施,这样的形式在德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而对于我国而言,很多中小企业无法独自承担职业教育的培训,因此组织企业联合开展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是企业受益、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澳大利亚TAFE模式特点以及启示

TAFE模式特点为澳大利亚实现职业教育市场化,其代表性是TAFE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了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NAQF)体系,与此配套,推广覆盖了90%以上职业岗位和101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包,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衔接”。TAFE模式启示:

1.澳大利亚TAFE教育面向全民招生,不分年龄、不分种族,入学时也无须参加任何的入学考试。学院的学生约有55%来自中学毕业生,其余学生则属在职职工或失业人员的再培训。这对于我国企业员工进入学校继续深造学习即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2.由专门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开发的课程。以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开发实用的课程专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的修订和改进课程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场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是TAFE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为我国的企业如何参与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招聘具有行业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TAFE学院要求专职教师应有3-5年实践工作经验,具有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以及运作模式。而兼职教师的招聘更加严格,要求必须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完成招聘的过程。这为我国校企合作中从学生的教育到教师的培养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纵观以上国家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国的职业教育想要打开“校企共赢”的局面就必须走开放办学之路,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从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到学生实习工作环节都要与企业的需求充分对接,形成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三、关于建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以及专业课程

首先充分调研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相关企业用人的需求,不断优化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以及专业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以国家的规定要求开展相应的文化课程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标准内容为依据的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为依据,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课程的内容不仅实用性强而且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一定的教育性,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梦想以及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校企合作、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方面通过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邀请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到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发展趋势,指引未来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及时地传授给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定期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派送到企业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的培训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教学案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建构高职教育与职业资

格衔接贯通的“直通车”模式构建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匹配的“双证”模式,使高职教育在体系上与职业资格完全衔接贯通,形成完整的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直通车模式”。对于企业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言,职业资格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的工具,也是企业人才引进的考量办法之一。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所学习的技能结合在一起,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企业培训时间,降低企业成本。

(四)开拓校企合作新思路,实施引企入校、入企办学新模式

引企入校的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引入相关专业的企业进入学校,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组建企业的分厂分公司以及学校的实训基地,并为学生提供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等多个实习岗位以及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将企业的具体项目引入到学校,企业提供项目与资金,学校提供研发团队,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队选拔一批优秀的在校学生,从参与到项目的开发、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企业作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主要使用者和培养者,应该与学校共同承担起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责任。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设备与实训基地,与学校积极开展入企办学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实训课程直接设置在企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企业,参与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培养出技能型应用人才。另一方面将高职毕业生的实训环节安排在合作的企业中,使学生提前转换从学生到生产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仅为企业提前培养了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引企入校还是入企办学,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的第一线,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实际的生产服务工作,为企业直接培养出符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这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就业问题而且也提高了就业质量。

(五)开展工学交替训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经验,学校派送学生进入企业完成实践学习,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完成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不能将学生的实训集中安排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应将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训练交替进行,开展校企的深度合作与有机互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为了现阶段的就业更重要的是未来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通过在校企的交替学习训练,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坚实的迈出就业的第一步。

(六)引项入校,实现校企合作开发技能型人才

引项入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积极与企业对接引进企业项目,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发模式,在校企导师的引导下主要由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企业的技术难题转换为合作项目,在导师的带领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项入校,学生不仅掌握了培养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培养技术的陈述性知识、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有利于在未来工作中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有机结合。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环节都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术紧密结合,最终建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人才的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想真正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职业特点,坚持与企业合作发展道路,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6.

[2]崔民初.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2,(1):14.

[3]谢莉花.基于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737):39.

[4]陈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6).

作者:萨日娜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