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培训教育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精选

智能培训教育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评课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在教师职前培训中还没有像讲课、说课一样得到专门训练。要使师范生掌握评课的技能,首先要使他们明白评课的目的意义;其次要使他们熟悉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内容的复杂性与标准的多样性;再次要使他们掌握评课的方法和基本技巧;第四要抓好评课的实践训练,使之形成初步的评课技能。

目前,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日趋活跃,作为校本培训的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得到高度重视。但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教师的评课水平普遍较差。其具体表现是:评价缺乏深刻性,表象的东西讲得多,剖析内核的少,评得不深不透;评价缺乏准确性,优缺点表述不到位;评价缺乏条理性,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缺乏明显的逻辑顺序;评价缺乏专业性,就事论事的多,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少;评价缺乏完整性,不能对一堂课作全面的评价。初职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往往更突出,而且普遍缺乏评课意识,不重视评课,不知道怎样评课。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缺乏评课的系统理论的学习,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职前的系统培训中缺少对评课的专门训练。这对目前承担主要教师职前培训任务的高师院校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即高师院校到底该对高师生进行哪些职前技能的培训,该怎样培训。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讲课技能培训已得到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说课技能的培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评课技能的培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虽然目前在讲课技能训练中有教法教师评价高师生的试讲和高师生讲课后的互评,但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评课的结果,而不是评课的方法。为了使高师生更快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高师院校应发挥职前培训的重要作用,像培训学生讲课、说课一样加强对高师生评课的专门培训。

一、明确评课的目的意义,理解评课的重大作用

师范生十分重视讲课、说课训练,但对于评课,他们并不十分明白它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认为评课就是一种考核,是指导教师和领导的事情。个别指导试讲的教师也往往忽略通过评课来调动学生从教的热情,激发学生教学研究的意识。这些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评课,或届时被动地参与评课。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明白,评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它与讲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评课的目的主要是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的发展而非考核,不是褒贬某人的教学行为,而是通过评课发现优势和改进不足,共同解决其中的难题,探求教好课的方法,因此评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本着促进自己和他人发展目的积极参与。

二、熟悉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内容的复杂性与标准的多样性

明白了评课的意义并不一定就能评好课。现实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是高师生将评课落不到实处,大都是将评课停留在评价教师的基本功方面,其实质是不明白评课的内容和标准。由于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有不同的评课内容和标准,对同一评课内容,针对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评课对象也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等,因此导致了评课内容的复杂性和评课标准的多样性。

1.评课的基本内容及其复杂性

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可使学生明白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复杂性。

1)视角不同,评价的内容就有所不同。如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课;评教学思想、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法的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等又是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评课。2)每一个评价的内容的下面又包含较多的层次,如教学过程就包括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等。3)评价的内容往往存在交叉之处,如教师素质往往又包含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4)评课的具体目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又因不同的对象和课题而有所不同。比如,针对学生的评课重点要评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的讲解是否清楚,是否有层次及启发性如何等。如果是观摩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应该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1。

2.评课标准的多样牲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确定的具体评价内容,也会因学科、教学内容、课型或依据的理论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因此,不可能有统一的评课标准。为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课标准学习时,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具体学科的评价标准来理解标准的多样性,如中学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观课、评课标准以及区、县、市等不同的教学讲课比赛的标准,一些教材、专著上提供的评课标准等。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标准去学习评课的相关理论,就能明确一般的评价标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地检验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及时确定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三、掌握评课的相关方法和基本技巧

确定了评课的内容和标准以后,评课还应关注以什么视角去评价,从何处下手,先评哪一项,后评哪一项,应按怎样的顺序去评等,这既是评课的方法问题,也是体现评课思路的问题。

1.评课视角的确定

评课要以一个视角为主,结合其他视角综合进行评价。如,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时,又要结合实施新课程改革视角去进行评价,即结合评教学目标的“三维”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学生主动参与的状况、方法和对学习方法的促进等,评价的项目中要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

2.评课主线索的确定

线索一:教学进程。按照教学进程从前往后与评价内容和标准相对照,指出优缺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等。由于某个环节的情况与评价内容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某环节的情况可能既与目标有关,又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项目有关,因此可以以教学进程为主线索按照评价标准本来的排列顺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防止漏掉项目或走弯路。

线索二:评课的内容。按照评价内容的本来排列顺序,逐项对照检查课堂的有关情况,判断课堂教学在这些方面的优劣,提出改进方法、建议等。由于评价某个项目或方面时,其要求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或位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是很难确定的,因此也可以以评课内容为主线索,按照教学程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3.评课观测点的确定

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课,必须确定好观测点,才能全面如实地评价。一般情况下,观测点的确定应该是通过关注教学目标,评议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评议教师业务水平;关注教学方式,评议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反映,评议教学效果

四、抓好评课实践训练。形成评课初步技能

一方面,训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靠实践性知识的保障,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_2j。实践智慧是默会的,隐含于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所以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E。教育心理学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要掌握评课的技能,就必须应用评课的基本理论进行实践的训练。

另一方面,评课训练是从教者健康心理发展的需要。高师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其以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评课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认识而磨灭个性的过程,而是以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进行的。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交流中各自的差异,整个过程在开诚布公中进行,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培养谦虚谨慎的品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合作分享、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高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1.训练方法

教学观摩中的训练。在教学观摩活动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评课的训练:1)观课前的准备。事先公布观摩课的内容及相关事宜,然后分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该课题的比较详细的教学方案,确定观课评课的重点,使观摩时有重点、有比较。2)认真观察课堂。既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又要从教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以便在评课时有依据地进行分析。3)观课后的讨论交流。如果是现场观摩,在条件许可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参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现场感受、学习教师之间的评课。如果是教学录像观摩,在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后,可分小组讨论,形成书面评课材料,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4)改良再评。综合各小组的评价以及一线教师的评价,重新修改小组或自己的评课,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等。

试讲练习中的训练。将一般教法课的试讲与微格训练结合进行评课训练。传统试讲中的评课是课后将观察到的和笔录下的情况反馈给讲课者,评价的意见比较笼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讲课者的自评更会因为讲课时的紧张和激动导致自己不能清楚地记得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难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也缺乏直观的感受,反馈环节较弱,控制调节作用小。将之与微格训练方式结合,在讲课结束后,教师组织重放教学实况录像,讲课学生首先可以进行自我反馈评课,然后再由听课的学生进行评课,最后由指导教师对讲课者和评课者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根据评价的需要可以多次进行录像回放。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以及对教学技能的观察和鉴别能力,同时还能加强评价意识,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

当然,仅靠以上两种方式的训练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加强训练。。

2.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2篇

一、着力构建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互促互进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的中专招生工作中,由于多数县级农广校同时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在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中积极宣传取得中职学历的优势,有效激发了参训农民参加中职教育班的积极性。山西省沁县2016年招收的中专学员有80%来自该县参加过高素质农民培训。各地农广校根据学员参加培训的专业情况科学设置中职教育课程,并将其相关培训课时数计入到每年函授的总学时中,推动技能培训与中职教育一脉相承、相互促进。

二、用好农民田间学校,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

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2020年,山西省农广校建设200所农民田间学校,全省各级农广校充分用好已经建成的农民田间学校,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操实训、观摩参观等教学模式,采取问答、交流座谈、现身讲学等方法,推动农广校中职教育有效覆盖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学员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获得实训机会。晋中市农广校充分用好23所田间学校,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宣传活动,并依据所学专业免费发放教材,不仅有效提高了学员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增强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更促进了学员之间的技术交流,还为一部分学员找到了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学员积极主动报名中职班,使中职教育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喜爱的“香饽饽”。

三、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不断提高中职教育服务水平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3篇

一、创新观念,突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的目标体系

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干部素质、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手段。要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切实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按照“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思路,重点突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年轻后备干部的培训。对党政领导干部,要重点围绕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重点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培训,研究解决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提高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重点围绕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等要求加强培训。对年轻后备干部,要按照“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以培养能够担当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为目标,狠抓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努力使他们在“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综合素质高”上下功夫。

二、创新内容,注重实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

曾庆红同志曾经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因此,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上,应始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改革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开展针对性培训,逐步形成以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和业务技能三个板块为主的培训内容体系。一是围绕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大力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思想上的先进是全面先进的根基。要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真正解决“政治上靠得住”的问题。按照“一个干部不能少,一点标准不降低”的要求,对干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专题轮训。二是围绕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不断加强现代知识培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干部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又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和干事创业的本领。要围绕增强干部能力,深入开展以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和金融、外经外贸、外语、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和各类新知识培训。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底,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应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本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中,负责编写前者的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和后者的第四章《人工智能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此前,本人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了解不多,但关注后发现,该领域内容的研究和推广非常重要,但教材中受篇幅所限,仅写了一些基本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四章虽也讲到了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但讲得还不够。该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很快,内容变化也比较大,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中学教师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相关内容能有效传递给学生。2018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研究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学习。但因其具有内容新、变化快的特点,唯有先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培训,才能将相关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笔者为中学教师做过培训,但培训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内容较少,因此应加大、加强后者的培训工作,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即教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担当起社会责任。

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挑战和教育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技术就是双刃剑,不能正确使用,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隐私、安全和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和研究。

1.隐私的挑战与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导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大数据资源时,必然涉及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显示等。隐私被侵犯主要出现在数据应用的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分析中的隐私侵犯。教师应先学习如何面对隐私挑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应教导学生知道何谓隐私数据,当智能系统采集涉及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指纹、声纹、虹膜、步态和心跳等数据时,学生应产生高度警惕并正确处理。此外,应教导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问题找警方处理,以尽量减少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安全的挑战与教育

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国家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信息和经济三大方面,特别是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密系统等领域中,由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数据,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数据,学生应从小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不要因为无意间的数据泄露给国家造成安全隐患,要有安全保密的意识。(2)社会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风险是多层面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替代了大量以体力和重复劳动为主的工人,导致市场对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影响了社会安定。教师应教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备。(3)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黑客常使用一些技术攻击或窃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网络安全风险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和应用进行恶意攻击;利用干扰技术使计算机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欺骗;利用数据欺诈等手段远程控制网络设备,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保障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更要教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成为黑客这样危害社会的人。(4)人身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一旦这些智能产品(如智能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出现故障,就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教师应教导学生在使用一些可穿戴的智能产品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做安全测试,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3.伦理的挑战与教育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让机器也能像人一样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成为当前学者热议和研究的一大问题。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一致,确定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人”问题的新挑战;对以往伦理关系的新挑战;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新挑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新挑战。该内容可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讨论与青少年关系较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用户的日常行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数据画像、信用评估并产生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找工作、买房、买车、办信用卡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信息也会记录到个人信用体系中,因此要教导学生诚信使用网络,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会给社会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隐患。第二,有些青少年终日沉迷于各种智能终端体验而不能自控,他们认为虚拟世界才是真实、亲切的,对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和依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乱了正常的伦理关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已经陷入虚拟世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人类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技术应以实现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两方面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以便可以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或部门问责,在应用层面建立合理的责任和赔偿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动力,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很多挑战,教师应知道如何面对挑战和应对挑战,并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三、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一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有关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并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国务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即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可见,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等写进教材、进入学校再讲授给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这是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应研究团队

各省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上述内容,建议在相关教研室建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搜集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学专业素养,成立科研小组,加强学术交流,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

2.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

现代社会技术和信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定期参与一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笔者曾参与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新技术培训工作,十几年间一直利用寒暑假给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大多侧重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受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就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3.利用相关网站或平台进行相应宣传

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学习和教研的相关网站或平台,通过加大人工智能伦理学方面的信息建设,使教师既可以获得最新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的教育。为此,相关网站或平台要不断丰富和充实相关信息资源,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需求,为学生的信息活动提供更多专业的指导。此外,相关网站或平台还可通过信息检索服务项目,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增加人工智能伦理学和道德方面的内容,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麒.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初步探讨[C].上海市法学会会议论文集,2021:24-33.

[2]任友群,万昆,冯仰存.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10.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儿编程;教育学意义;编程思维;课程开发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数字化公民”的必备技能之一。信息意识、编程思维、数字技术越早培养优势就越大,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从小抓起。实施编程教育是世界各国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少儿编程教育,是很多学者都在进行探索的问题。基于多年从事低龄儿童编程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少儿编程教育进行思考与探析。

一、开展少儿编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少儿编程教育因技术发展而生,随社会进步而兴,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逻辑。

1.时代要求

编程教育包括少儿编程教育,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加快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时展趋势对人的能力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给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崭新的命题。国内外研究中“智能素养”概念的产生正是这种要求的客观反映。研究认为,智能思维是“智能素养”的构成要素,AI编程思维能力是其核心思维,也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在雅典时期,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而未来不具备编程思维的人也有可能遭到时代的淘汰。”[1]语言表达虽然诗意,揭示的道理却令人深思。深入开展编程教育是培养编程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同时现代计算机语言技术的发展也为编程和编程教育提供了支撑。单就少儿编程教育而言,从早期的Logo“海龟机器人”发展到现在的Scratch、CodeMonkey、Lego机器人,由此更加贴合少儿心智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使实施少儿编程教育成为可能。

2.国家推动

我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都把编程教育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摆上了重要位置。早在4年美国即成立了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7年CSTA对CSTAK-12计算机科学标准进行了修订和[2],目标是使美国学生成为世界上计算密集型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为未来职业做好准备。CS-TA提出的标准包括核心概念和核心实践两部分,其中核心概念侧重于内容领域,包括算法和编程(字母A表示)、计算机系统(字母C表示)、数据和分析(字母D表示)、计算机的影响(字母I表示)、网络和互联网(字母N表示)五个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算法和编程、数据和分析等标准的重要性显得愈加凸显。我国从19年起就设立了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后来发展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成为青少年五大学科竞赛之一。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0年前后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超过0万,在未来编程将成为孩子必备的基本技能,并提出中小学校要逐步推广编程教育。8年1月教育部将编程语言、算法等划入高中新课标,同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提高中小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浙江省落实步伐最快,在8年出台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中将编程语言Python列为信息技术高考内容,尽管此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为“3+3”选考课程,但从中却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编程教育的日益重视。

3.社会响应

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需要,编程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并且形成了两种主流模式:一种是英美等国模式,把编程当作单独的学科来进行教育教学;另一种是芬兰、新加坡等国模式,以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编程教育。不仅面向大中学生,少儿编程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美国著名数据统计公司HackerRank在8年的《7年开发技能报告》就对全球各个国家5—岁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做了数据统计,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数据来看,少儿编程教育在世界代表性国家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较高,以美国为最,达到了惊人的44.8%,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渗透率仅为0.96%,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与英美等国模式不同,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表现为社会培训机构感知敏锐、行动迅速,而中小学校则认识不足、动作缓慢。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有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少儿编程教育课程已初成体系,具备了较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傲梦编程根据美国CS-TAK-12课程标准,针对中国6—18岁的孩子制定了阶梯式在线少儿编程课程体系[3](如图2所示),为少儿编程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少儿编程教育的教育学思考

以教育学视角观照,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具备受众智能基础,主要价值在于发展少儿编程思维,且与少儿其他素养发展并行不悖。

1.少儿学习编程具备智能基础

人的智能包含多个方面,呈现为多元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19年通过《智能的结构》一书首先系统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八种智能。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程度不同,但4—5岁左右的幼儿在语言智能上已经能够描述事物的特征、细节和以往的经验;在视觉空间智能上能进行色彩分类,正确掌握半圆形、梯形等,并有创意性地运用形状;在数理逻辑智能上能认读数字并依两个指定条件将物品分类,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自然认知智能上能理解自然实验的意义,会把同类事物进行归纳等,这些都为少儿编程的学习提供了智力基础。美国学者(Kazakoff等,20;Sulli-van和Bers,6)研究指出,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排序、并行编程、循环过程和条件语句等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这些研究表明少儿具备学习编程的智能基础。

2.少儿编程教育的价值是发展儿童编程思维

编程教育符合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实际为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4],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实施编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就少儿编程而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系统学习编程语言、方法技巧甚至是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通过编程实践过程来发展儿童的编程思维。Logo语言之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派珀特(Sey-mourPapert)就指出,让孩子对电脑编程,而不是让电脑对孩子编程。编程思维也称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指包含了问题表达及由计算机执行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4]。编程思维并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永远是人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理清思维过程,忽略问题细节,抽象定义问题,通过筛选信息、制定策略、处理数据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前文所言,编程思维是未来智能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实施少儿编程教育能够帮助孩子理清逻辑过程、理解问题,学会正确采取策略、科学设计路径,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少儿编程教育不影响少儿其他素养发展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世界中非逻辑比逻辑更重要、想象力比程式化更重要。这种观点本身没有错,但以此否定少儿编程教育,有“以并非对立的两个概念中的一方来否定另一方”的方法论局限,存在逻辑上的不足。事实上,少儿学习编程并非儿童生活世界的全部,他们的各项智能要素都在各自多彩的生活中得到发展。编程学习只是儿童生活“之一”的活动,少儿不会因为学习了编程而制约编程思维之外其他智能要素的发展,相反对少儿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姜强等(0)通过实验研究指出,“编程作为培养高阶思维与计算思维的有效载体,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协作和自主学习有明显效力”,“研究发现,在可视化编程活动中,学生认知与计算思维的发展是相互映射的,且其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多给学生提供锻炼高阶思维的编程实践活动,遵循认知水平和计算思维发展规律设计任务,才能实现利用编程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价值最大化”[5]。因此,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具有教育学理论基础,如何科学组织实施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

三、少儿编程教育的实施路径

少儿编程教育已经具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但从广度和深度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少儿编程教育自身还是有关管理乃至标准建设,都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观念认识还是师资建设,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当前,中小学校基本上没有配备专业的编程教师,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计算机科学知识教育,有的学校甚至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缺乏,只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施教,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遑论编程教育。有计划地逐步配备编程教师是抓当前、利长远的一项迫切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前瞻思维积极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把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编程教师配置摆上重要日程,大力加以推进。要分层次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和编程教师队伍编程教育培训,引导教师队伍树立科学的编程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少儿智能特征和学习特点,提高分层实施编程教育的能力,避免采用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学方法而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导致少儿编程学习无趣、无效,打击少儿学习编程的热情。此外,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少儿编程教育是弥补学校不足的可行途径,应加强监督管理和培训引导,积极发挥校外编程教育机构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少儿编程教育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

2.开发少儿编程教育课程

合适的课程是实施少儿编程教育的关键载体。少儿编程教育课程开发要围绕少儿编程教育的目的、根据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来进行,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编程语言的选择。计算机语言技术发展到今天,面向少年儿童的编程语言已经有很多,且各有侧重和优点。但少儿学习编程不是为了学习编程语言本身,而是以此为工具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发展编程思维能力,对编程语言只需掌握基本功能和操作即可。不同年龄段少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应当选择适合当下年龄段儿童的语言进行编程教学。有作者根据自身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各年龄段少儿学习编程的语言选择,建议4—7岁儿童学习scratchJr,7—12岁儿童学习scratch2.0离线版,岁以上少儿学习Python[6],这样比较科学合理。二是教材开发或内容组织。为促进以编程思维为核心的多元智能发展,激发和保持儿童编程学习兴趣,少儿编程教材或教学内容要体现游戏性、趣味性,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选择策略、发展思维。可以采用STEAM教育理念,依托绘本故事创建角色并以其经历为主线,围绕不同事件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内容融入项目程序,绘本故事力求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故事系列,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和生活化,孩子既可以学到生活常识,感知情感、音乐、真善美等,也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编程工具,感受编程逻辑。此外,每一节内容应项目化,无需在乎是否运用了编程语言的同一功能,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赢得成功和得到认同更能激发少儿的编程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健全少儿编程教学场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