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时代教育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精选

智能时代教育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英语教学;创新思维;教学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经在多个领域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作业。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学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而且能使英语教学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中英语课堂必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英语教师必须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并在组织形式、活动设计、师生关系和技术融合等方面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教学改革,促进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探究。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理解仍然处于基础阶段,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便是简单的语音识别,或者是人脸识别等技术。但人工智能实际上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本文中所谈论的人工智能,本质是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大量数据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最高运算。因此,与人工智能比记忆力、运算能力都是没用任何意义的,就如同将车与人比速度一般。人工智能是由人类创造的产物,因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工智能合作,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人工智能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给传统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应地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人工智能可以为英语教学的进程提供新的契机,开创出新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语音测评、语义分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或者是在英语分级阅读中,可以使用机器或者算法来制定标准,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完成自适应阅读。另外,人工智能同步翻译也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充分体现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构建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人工智能的教学作用。但是,高中英语教师也应当清晰地知道,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的背后都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表达,这种表达承载着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沟通表达。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到英语,而是应当让学生了解到英语这一门语言的文化以及发展过程。

三、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了,而是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效整合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使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转变教学目标

未来,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师可以不用再充当知识的传输者了,教学也会变得十分简单。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停留在工具性的教学上,而应当使原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变为思维性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对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人工智能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数字化教育技能,以更好地应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人工智能背景下,微课、幕课、移动学习等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因此,英语教师在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将新兴教学手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理念和文化中,借助技术创新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在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自主学习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英语教学中的全人教育。

3.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培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通过记忆或者是模仿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并不具备个性化以及创造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未来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被淘汰。在未来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不需要再单纯地进行记忆和计算了,这些内容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辅导完成。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导,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来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思考,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所学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能使得学生通过阅读等方式,发展跨文化理解能力,有效促进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有着这种思维的人往往比较善于思考和质疑,不会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暗示。当前,如何有效地培养批判性思维,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信息量大,教师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得他们在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时,可以进行有效的选择,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做出决策。

5.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失去了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就会在学习上举步艰难。人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积累知识以及智能发展引发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以及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培养和引导才能形成。因此,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必将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优化带来新契机,为智能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新平台。因此,英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和促进者,转变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资源挖掘与整合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创新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探究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刚.“人工智能+教育”引领英语教学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J].英语教师,2018(11).

[2]梁迎丽,刘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03).

[3]华璐璐,陈琳,孙梦梦.人工智能促进英语学习变革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6).

[4]万成.智能时代背景下现代英语教学的反思[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3).

[5]汪元媛.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变革浅议[J].海外英语,2018(15).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室;基本功能;应用

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具有强大的连接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资料的功能,是目前集齐最新网络技术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且能够随时集合更多的教育资源,让老师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氛围,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趣。因此,在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出更多的教学内容,而多媒体和网络智能教室的结合,也完善了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合理科学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的质量和丰富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的基本功能

(一)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的教育方式

只是通过课本让学生了解知识,而利用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更优良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查询更多有关课本的知识,这样可以形成课内和课外知识联合的情形,对于学生的学校滴十分的重要。[1]所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够有效的把音频,视频,图片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的,从多方位角度展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大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要随时了解社会上的最新的知识,尤其是能够和所学知识有联系的。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方式,而网络智能教学的建立,就为学生和老师建立了一个可以扩充学习量的有效的途径。利用互联网,可以找到和知识有关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衍生知识。而且人类的大脑对于文字的记忆也是有一定容量限制的,因此借助于图片和视频等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这就表示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有效合理的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改善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因此经常导致学生的不喜欢学习。而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对学习是感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智能教室,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有关知识。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智能教学体现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也是让学生真正的对学习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

二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科技的发展为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助力,因此,学校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可以运用更多的方式表达教学内容。可以把教学内容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内容要十分的精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能让教学方式改变,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3]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学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知识,这是多媒体网络智能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凡是,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同时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掌握。

(二)改善了教学管理过程

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重要的是与网络的连接,也就是学生可以在教室进行网络学习。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电脑,观看和学习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尤其是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可以简化教学管理,可以完善教学管理,让学生成为网络教室的主体,而且这种管理过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跟踪,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调整教学的内容重点和教学课程安排,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改善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能力得到提升,这是改善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的效果。

(三)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教育中,远程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的显现出来。所以学校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的时候,其中包含了互联网,借助了卫星传输数据等,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尤其是当教课老师出差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智能教室与学生联系,让学生在线学习知识,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做作业,老师在网络上为学生评价作业,然后可以为学生制定下一次的学习内容和计划。所以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并且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这种远程现代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对于发展远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接收到的高质量的教育。

(四)可弥补不同学校、地区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

我国重视教育,但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质量也是不同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所以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不同,因此想要缩短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通过不同地区的师资力量,来填补不同地区的教学的空白和短缺之处。可以让师资力量丰厚的学校,在适当的时机,借助于多媒体智能教室,向与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高的地方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共享师资力量,可以缩短由于环境等原因导致的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能够充分的发挥网络技术来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建立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不受到地区的限制,可以随时的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雄厚的教育资源。

(五)利用多媒体智能教室中的教学技术,解决一些困难的教学任务

教学是需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工作,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尤其是现代的教学也经常会遇见的一些困难,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理解,就可以在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师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有关的知识。比如生活中的建筑,日常用品都是由立体图形组成的,尤其是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构建的建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很多学生对于立体几何中的直观想象不高,而有些复杂的立体几何模型也不好制作,因此可以运用网络智能教室,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去观察几何图形,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更容易构建一个几何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一些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任务,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多媒体智能教室的重要作用,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之间无障碍沟通学习的重要形式。

(六)有利于教师把多余的精力用于创造性教学,提升现代教育的质量

互联网资源十分的丰富,老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外,还可以节省教师精力,让教师能够把剩下的精力运用到创造性教学上,能够有效的减少教师的复杂繁琐的工作,让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简单,这样就能让老师精简课程以外,还能够不断的创造新型的课程,让学生通过最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和了解教学内容和知识。所以,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节省教师的时间,减少在黑板书写的时间,让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解课程,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能够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所以,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节省老师的时间,让老师把精力运用到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内容上,这样就可以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教育方式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促进教学的快速发展,也是让教学和现代技术手段连接的重要方式,能够让现代教学具有时代的气息,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最新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拓展视野十分的有帮助,而且能够让学生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发展的动态,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十分的重要,能够推进现代教育更快的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长春.浅谈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0(09):102-103.

[2]张明.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0):145-146.

[3]范瑜.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08):105-106.

[4]刘建国,常生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2010(09):136-138.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创意识,职业能力,实践策略。

0引言

“互联网+”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重要的空间与契机,但是同样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创新创业意识简称“双创意识”,与职业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此,高职职业院校要深度开展双创教学,培养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增加高职学生与市场需求、对口岗位的契合度,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双创意识的职业化、专业型人才,为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助力。

1互联网与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而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提升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力度,保证高职学生在具有高超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这样才可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力下实现自我发展,为行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1]。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才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确保高等职业教育随时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满足市场人才发展需求。即便我国对于双创教育予以高度关注与支持,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难以将双创教育真正落实到职业教学环节,而互联网发展趋势则是各个高校优化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助力[2]。

2互联网在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开设模拟创业课程,提升双创教育力度。近些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日渐凸显出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深化,成为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为有效提升全体高职学生双创意识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对双创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与改革,提升校企合作深度,进一步提升双创融合效率。为实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人员可以采用引进双创理论课程的方式开展,在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对学生职业知识的传授效果,分别显现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功能,及时向全体学生传达与创业相关的政策与市场信息,拓展全体学生的创业视野,使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知识可以与时俱进[3]。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课程还需要重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情况、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将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与实践情况相结合,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加以重点培养。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专门开设模拟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接近实际创业的环境,要求学生在模拟创业课程中合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使学生可以掌握对口公司的基本运作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为了保证双创教育顺利完成改革与优化,高职教育人员应该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创业课程模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而互联网设备则有助于高职院校获得更具教育意义的实践信息,提升全体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理解与掌握[4]。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互联网+”时代下,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呼声与日俱增。实际上,高职学生具有多年的学习经验,并且随着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的增长,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非常客观,因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实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高职学生处于即将步入社会、面临角色转化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教育非常关键,而且职业教育环节极为重要,但是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内容理解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保障。不仅如此,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可以被合理开发,因此二者属于因果关系,只有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储备得到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可以得到有效激发,自主学习效率才可以顺利开展。在此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要服从于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发展计划,推动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团队组建、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教师整体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系统分析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社会服务能力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借助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优势,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企业发展的生力军。为此,高等职业院校需不断强化高等职业教师整体素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发展环节服务能力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学术研究类院校,因此教师能力培养也应该适当向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倾斜,必要时可以请高职专业教师进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学习,使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显著提升,并且提升高职教师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体会,为高职学生带来更加精准的职业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双创意识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5]。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育模式。互联网发展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可以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加显现出来。通常而言,随着社会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也逐渐密切起来,多数高等院校都会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方式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与培养。但是企业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就难以继续维持,这也是以往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出现,彻底打破传统教育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可以一边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学习,一边进行理论技能与职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促进,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6,7]。

3结语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双创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十分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等职业教育人员可以通过开设模拟创业课程,提升双创教育力度、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育模式等方式开展学生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双创意识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江涛,吴坚,匡增意.“一带一路”视域下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华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1):15-22.

[2]钟文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以A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02):42-48.

[3]耿江涛,吴坚,匡增意,向丽丽.粤港台高职教育合作培养大湾区国际化人才的实践探索——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1):60-64.

[4]邵长兰.以“能力为本”的美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建构与分析——以爱达荷路易斯州立学院制图和设计(CADD)培训项目为例[J].职教通讯,2020(07):106-112.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儿编程;教育学意义;编程思维;课程开发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数字化公民”的必备技能之一。信息意识、编程思维、数字技术越早培养优势就越大,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从小抓起。实施编程教育是世界各国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少儿编程教育,是很多学者都在进行探索的问题。基于多年从事低龄儿童编程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少儿编程教育进行思考与探析。

一、开展少儿编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少儿编程教育因技术发展而生,随社会进步而兴,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逻辑。

1.时代要求

编程教育包括少儿编程教育,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加快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时展趋势对人的能力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给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崭新的命题。国内外研究中“智能素养”概念的产生正是这种要求的客观反映。研究认为,智能思维是“智能素养”的构成要素,AI编程思维能力是其核心思维,也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在雅典时期,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而未来不具备编程思维的人也有可能遭到时代的淘汰。”[1]语言表达虽然诗意,揭示的道理却令人深思。深入开展编程教育是培养编程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同时现代计算机语言技术的发展也为编程和编程教育提供了支撑。单就少儿编程教育而言,从早期的Logo“海龟机器人”发展到现在的Scratch、CodeMonkey、Lego机器人,由此更加贴合少儿心智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使实施少儿编程教育成为可能。

2.国家推动

我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都把编程教育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摆上了重要位置。早在4年美国即成立了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7年CSTA对CSTAK-12计算机科学标准进行了修订和[2],目标是使美国学生成为世界上计算密集型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为未来职业做好准备。CS-TA提出的标准包括核心概念和核心实践两部分,其中核心概念侧重于内容领域,包括算法和编程(字母A表示)、计算机系统(字母C表示)、数据和分析(字母D表示)、计算机的影响(字母I表示)、网络和互联网(字母N表示)五个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算法和编程、数据和分析等标准的重要性显得愈加凸显。我国从19年起就设立了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后来发展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成为青少年五大学科竞赛之一。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0年前后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超过0万,在未来编程将成为孩子必备的基本技能,并提出中小学校要逐步推广编程教育。8年1月教育部将编程语言、算法等划入高中新课标,同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提高中小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浙江省落实步伐最快,在8年出台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中将编程语言Python列为信息技术高考内容,尽管此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为“3+3”选考课程,但从中却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编程教育的日益重视。

3.社会响应

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需要,编程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并且形成了两种主流模式:一种是英美等国模式,把编程当作单独的学科来进行教育教学;另一种是芬兰、新加坡等国模式,以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编程教育。不仅面向大中学生,少儿编程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美国著名数据统计公司HackerRank在8年的《7年开发技能报告》就对全球各个国家5—岁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做了数据统计,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数据来看,少儿编程教育在世界代表性国家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较高,以美国为最,达到了惊人的44.8%,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渗透率仅为0.96%,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与英美等国模式不同,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表现为社会培训机构感知敏锐、行动迅速,而中小学校则认识不足、动作缓慢。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有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少儿编程教育课程已初成体系,具备了较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傲梦编程根据美国CS-TAK-12课程标准,针对中国6—18岁的孩子制定了阶梯式在线少儿编程课程体系[3](如图2所示),为少儿编程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少儿编程教育的教育学思考

以教育学视角观照,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具备受众智能基础,主要价值在于发展少儿编程思维,且与少儿其他素养发展并行不悖。

1.少儿学习编程具备智能基础

人的智能包含多个方面,呈现为多元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19年通过《智能的结构》一书首先系统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八种智能。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程度不同,但4—5岁左右的幼儿在语言智能上已经能够描述事物的特征、细节和以往的经验;在视觉空间智能上能进行色彩分类,正确掌握半圆形、梯形等,并有创意性地运用形状;在数理逻辑智能上能认读数字并依两个指定条件将物品分类,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自然认知智能上能理解自然实验的意义,会把同类事物进行归纳等,这些都为少儿编程的学习提供了智力基础。美国学者(Kazakoff等,20;Sulli-van和Bers,6)研究指出,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排序、并行编程、循环过程和条件语句等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这些研究表明少儿具备学习编程的智能基础。

2.少儿编程教育的价值是发展儿童编程思维

编程教育符合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实际为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4],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实施编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就少儿编程而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系统学习编程语言、方法技巧甚至是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通过编程实践过程来发展儿童的编程思维。Logo语言之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派珀特(Sey-mourPapert)就指出,让孩子对电脑编程,而不是让电脑对孩子编程。编程思维也称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指包含了问题表达及由计算机执行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4]。编程思维并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永远是人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理清思维过程,忽略问题细节,抽象定义问题,通过筛选信息、制定策略、处理数据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前文所言,编程思维是未来智能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实施少儿编程教育能够帮助孩子理清逻辑过程、理解问题,学会正确采取策略、科学设计路径,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少儿编程教育不影响少儿其他素养发展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世界中非逻辑比逻辑更重要、想象力比程式化更重要。这种观点本身没有错,但以此否定少儿编程教育,有“以并非对立的两个概念中的一方来否定另一方”的方法论局限,存在逻辑上的不足。事实上,少儿学习编程并非儿童生活世界的全部,他们的各项智能要素都在各自多彩的生活中得到发展。编程学习只是儿童生活“之一”的活动,少儿不会因为学习了编程而制约编程思维之外其他智能要素的发展,相反对少儿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姜强等(0)通过实验研究指出,“编程作为培养高阶思维与计算思维的有效载体,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协作和自主学习有明显效力”,“研究发现,在可视化编程活动中,学生认知与计算思维的发展是相互映射的,且其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多给学生提供锻炼高阶思维的编程实践活动,遵循认知水平和计算思维发展规律设计任务,才能实现利用编程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价值最大化”[5]。因此,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具有教育学理论基础,如何科学组织实施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

三、少儿编程教育的实施路径

少儿编程教育已经具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但从广度和深度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少儿编程教育自身还是有关管理乃至标准建设,都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观念认识还是师资建设,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当前,中小学校基本上没有配备专业的编程教师,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计算机科学知识教育,有的学校甚至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缺乏,只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施教,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遑论编程教育。有计划地逐步配备编程教师是抓当前、利长远的一项迫切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前瞻思维积极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把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编程教师配置摆上重要日程,大力加以推进。要分层次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和编程教师队伍编程教育培训,引导教师队伍树立科学的编程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少儿智能特征和学习特点,提高分层实施编程教育的能力,避免采用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学方法而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导致少儿编程学习无趣、无效,打击少儿学习编程的热情。此外,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少儿编程教育是弥补学校不足的可行途径,应加强监督管理和培训引导,积极发挥校外编程教育机构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少儿编程教育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

2.开发少儿编程教育课程

合适的课程是实施少儿编程教育的关键载体。少儿编程教育课程开发要围绕少儿编程教育的目的、根据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来进行,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编程语言的选择。计算机语言技术发展到今天,面向少年儿童的编程语言已经有很多,且各有侧重和优点。但少儿学习编程不是为了学习编程语言本身,而是以此为工具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发展编程思维能力,对编程语言只需掌握基本功能和操作即可。不同年龄段少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应当选择适合当下年龄段儿童的语言进行编程教学。有作者根据自身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各年龄段少儿学习编程的语言选择,建议4—7岁儿童学习scratchJr,7—12岁儿童学习scratch2.0离线版,岁以上少儿学习Python[6],这样比较科学合理。二是教材开发或内容组织。为促进以编程思维为核心的多元智能发展,激发和保持儿童编程学习兴趣,少儿编程教材或教学内容要体现游戏性、趣味性,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选择策略、发展思维。可以采用STEAM教育理念,依托绘本故事创建角色并以其经历为主线,围绕不同事件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内容融入项目程序,绘本故事力求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故事系列,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和生活化,孩子既可以学到生活常识,感知情感、音乐、真善美等,也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编程工具,感受编程逻辑。此外,每一节内容应项目化,无需在乎是否运用了编程语言的同一功能,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赢得成功和得到认同更能激发少儿的编程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健全少儿编程教学场所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STEAM理念;TPACK;SECI模型;路径

STEAM教育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学科知识,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跨学科融合、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与新技术赋能三个方面[1]。无论教育如何改革,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指向学生知识建构与综合素质的提升。STEAM教育理念始终秉持这一目标进行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协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素质提升。并且,STAEM教育理念呈现出新的核心特征有跨学科性、情境性、实证性、艺术性、趣味性、协作性、设计性和技术增强性等,为职前教师、在职教师TPACK的培养提升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如何快速有效提升师范生TPACK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议题。

一、基于SECI模型提升师范生TPACK的初步探究

(一)TPACKTPACK是一种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它是由三种基本要素TK(技术知识)、PK(教学法知识)、CK(学科内容知识),四个复合要素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PCK(学科教学知识)、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以及Context(境脉)因素组成的知识框架。由于TPACK知识是劣构的知识,涉及许多条件、因素和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师学习、掌握和使用TPACK时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和心理学等因素的协同影响,这些因素组成了TPACK结构中的境脉。TPACK作为教师面向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知识,这些要素总结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对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在职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改正与提升都起到重要作用。教师TPACK知识结构的发展应万变不离其宗,从三个核心要素的角度去审视其发展:一是从TK来看,教师的TPACK框架需要随着智能技术的更迭进行更新,从而实现整合技术的智能教学这一实用和创新的目标,迎接教育信息化3.0时代的到来。二是从CK来看,教师应该适应不断动态变化且复杂多维的教学情境,必须掌握跨学科融合,削弱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统整,利用跨学科知识丰富并共享学生最需要的相关教学资源。三是从PK来看,以测量的维度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跨学科素养,来制定更科学的实施策略[2]。

(二)知识创造SECI模型的基本内涵1995年,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了SECI模型。该模型已成为知识创造和传递理论的基石。他们提出了知识类型可以组合和转换的四种方式,展示了知识从社会化到外部化到组合化再到最后的内部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共享和创新的。SECI知识创造螺旋模型中,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基础。知识是伴随着学者的实践、协作、互动、学习而不断转化和创新的,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自该模型提出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将该模型运用到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不同知识上,证明了该模型是具有科学性以及指导知识建构的可实践性。TPACK作为一种是综合的、动态平衡的、结构不良的知识,更是随着时代不断更新发展扩充的综合知识,我们应抓住CK、TK、PK三个核心知识再聚焦在知识的转化与整合,面对教学变革,也能灵活运用TPACK去解决教学问题。在STEAM教育新范式下,结合STEAM教育理念提供的优良环境结合SECI模型,可用于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TPACK的培养和提升。

二、STEAM教育理念与TPACK发展的契合性

(一)STEA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融合延伸PCK知识观,深化整合STEA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视角下,跨学科认知打破了传统TPACK因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而导致的教学知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交互的局限性,可以对不同主题内容进行凝练与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一种动态的知识观,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跨学科融合实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学科与学科发挥各自优势补齐短板,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并利用跨学科认知与信息技术的交互进行动态设计,帮助学生沉浸式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赋予学生跨学科视野,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TPACK需要STEAM教育理念带来的多层次、动态的学习环境以及整合能力,STEAM教育强调跨学科融合的特点能帮助教师提高TPACK能力,跨学科认知方式帮助教师理解技术、内容和教法三种知识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丰富扩展了TPACK的内涵。

(二)STEAM教育的技术赋能与TCK强调技术的特性契合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重大转型依托于新技术赋能,旨在于新,这也是适应新时代环境下教学变革和课程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推动教与学的方式、教育学的方法、教学组织形态等重大转型。在科技赋能下的新时代将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在更高认知水平层面上的心智行为以及感知水平,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从而推动隐性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3]。近年来,大量研究者尝试把技术和教学紧密结合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完善。TPACK理论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经典例子,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学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STEAM教育中的基于项目式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必须也依托技术才能进行。技术是STEAM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技术知识的学习,以及如何获得与使用技术,TPACK与STEAM教育对技术的强调也再次说明了技术是新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4]。

(三)STEAM教育空间的设计需要TPK的实施STEAM教育是基于项目与问题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需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创设能够支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环境,将智能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整合,创建开放、共享、创造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场域。教师的TPK是指教师掌握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智能技术改变教与学。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设计整合智能技术的教学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通过智能的综合性教育场域下支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高质量的交互、共同协作和共享等方式一起完成学习目标。

(四)真实问题解决的境脉设计给TPACK提供良好发展的环境真实问题的解决强调在基于现实情景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创设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真实问题情景,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知识理解、迁移的过程中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在TPACK的以往研究中,境脉因素占有一定的影响因素。关于境脉给出的定义是对事物蕴含情境的整体把握,是通过建立内部因素如师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动机等和外部因素如教育发生的环境、展开的教学内容等之间的交互而进行的有意义学习。而STEAM教育中对真实场景的强调可以为TPACK境脉因素提供良好的可操作性场域和生活化场景。

三、STEAM理念下基于SECI模型提升师范生TPACK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跨学科理念设计学科教学知识,实现TPACK的社会化不同个体组织之间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交互、共享实现知识的社会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其关键在于观察、模仿和实践。STEAM教育理念下的跨学科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打破学科之间的滞碍,多个学科交叉渗透而进行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建构与传播。对比传统教育的学科教育,就知识层面来看,跨学科的知识含量优于单科学习,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跨学科性给教师和学生更宏观的视野去看待问题,能从一个大概念来进行知识、概念和事实的理解,进行属于自身的知识的建构。跨学科性超越单科教学单一性,给了教学者与学生更多的思考价值。PCK的重点在于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从不同教学维度进行教学内容的传递,教师应考虑到不同知识、概念、事实和重视学生的前概念。职前教师在如模仿、观察、实践等已经获得了关于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法的知识储备,但是还只是分散的知识结构,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让职前教师在原本分散的知识基础上形成能够意识到如何调动这种隐性知识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结构形成TPACK观点,又能够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法有机地整合起来的积极态度,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教学知识的社会化:其一,利用智能技术,设计标准化课程,让学生在标准的课程中观察、模仿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风格,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获得隐性知识。其二,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制定教学策略,摒弃探究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而学生按部就班探究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基于创新、设计的项目导向的STEAM教学法,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设计成品学习经验的过程来构建知识,进而进行问题解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养。

(二)依托智能技术设计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实现TPACK的外在化将一个人的想法、技巧等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的显性知识通过概念和语言清晰外部明示实现外在化,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5]。在STEAM教育中,新技术赋能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一定的教育场景,实现TPACK的外在化。教师依托技术确保教学主题和指导实践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来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新时代的教学课堂不再满足传统的文字、图片等教育器材和技术,而是依靠新型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课堂。而整合智能技术学科知识关键是在于教师必须了解熟练掌握智能技术和教学主题内容交互的方式以及了解什么样的教学主题内容适合什么样的智能技术来呈现,智能技术又怎样支配教育主题内容的教学,达到最优适配,教师运用智能技术来实现教学知识的外在化。实现方式有:一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音频、视觉图像以及情景情况等,利用自然语言技术来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点,并提出最优化的建议为学生提供动态性帮助。二是增强现实技术。它能帮助学生以一种多维的方式来感知科学现象,现实增强技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三是机器学习。即对计算机部分数据进行学习,然后对另外一些数据进行预测与判断。这有利于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认知等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达到精准的个性化推送。

(三)结合STEAM教育空间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实现TPACK的组合化将显性知识依托各种媒介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并将各种显性知识、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再进行汇总组合实现知识的组合化[6]。STEAM教育理念指导的是基于项目与问题的教学过程,将智能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整合,创建开放、共享、创造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场域。教师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PK是指教师掌握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智能技术改变教与学。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设计整合智能技术的教学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通过智能的综合性教育场域下支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高质量的交互、共同协作和共享等方式一起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实现TPACK组合化、体系化。

(四)通过教育境脉设计整合学科教学知识,实现TPACK的内在化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内部升华的过程是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群众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7]。典型的过程就是边学边干,即“干中学”。教师应抓住这个阶段的关键就是如何促进显性知识的消化,从而推动显性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对教育环境的情景化设计符合影响TPACK的境脉设计,实现知识的内在化。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对教学场景的熟悉所以更能提高其学习投入和沉浸性,能使其更好地理解与吸收教学内容。传统教育情境的学习已经跟不上教育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利用智能技术构建个更加智能的境脉环境,教师会利用智能技术和一定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智能教育境脉,有助于学生与同伴进行知识的构建从而得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TPACK素养来面对智能教育境脉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教师利用与STEAM教育接轨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设计的智能教育境脉,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与同伴的集思广益、头脑风暴中为其知识内在化提供智能场景。学生学习新知识、升华旧知识,TPACK得到动态发展。四、结语教师TPACK从提出就被国内外教育学专家学者进行了探索、应用实践,STEAM教育热潮的来临势必带来一场教育变革,也给提升教师TPACK、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笔者基于知识创造的视角从STEAM教育下的跨学科理念、技术赋能、教育空间的设计以及基于问题的境脉设计这四个要点去设计TPACK的四个复合要素知识,对TPACK的提升进行探析,为教师运用、发展自己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行为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立明,宋乃庆.STEAM教育理念下深度学习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4):125-133.

[2]罗强.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框架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7):31-39.

[3]朱立明,等.STEAM教育核心理念下的深度学习:理据、架构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1):69-73.

[4]卫麓羽,袁磊.STEAM教师能力模型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