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技术创新

智能技术创新范文精选

智能技术创新

智能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走向较为兴盛的时代,可以说是21世纪尖端技术中的一项,改变了不少人和生产企业的影响。艺术领域在近段时间也在不断兴起,人们发现,人工智能可以介入到艺术这一领域当中,但是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必不可少,也使技术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数字艺术包含的艺术内容众多,在民众中所获取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在人工智能时代之下,核心产业之一就是将科学创新技术与数字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一、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在发展中的现状

(一)创作时缺乏先进理念的支撑

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在逐渐发展中,但是与一些比较发达的外国相比较起来,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不管是创新上,还是思路上,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要想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符合市场需求,就应该正确深刻地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的意义,也要接受和理解一些数字化和艺术化的创作方法。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还在沿用传统的创作理念,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将不能可持续发展。另外,因为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时,缺少了创新的理念,可能就会使市面流传的作品就算存在艺术性,那也会造成雷同现象的加剧。

(二)对人文底蕴了解不够丰富

做到传统文化的正当传播,以中国文化为创作根基,避免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的思想,才能够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发展形态刻不容缓,在发展迅猛的同时也不断增加了艺术和技术的多元化。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蕴含的人文底蕴深厚,起到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所以,可以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结合文化底蕴。除此之外,我们所面临的现状之一就是与国际社会接轨难以实现,因此需要以我国文化为根基。充满人文底蕴的数字媒体艺术,定当更加深厚,促进其发展。

(三)过于依赖计算机等技术手段

数字媒体技术所体现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在另外一方面也将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体现出来,这就是艺术与科学成功结合的体现。但是,尽管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有所发展,但还是能够明显感知到技术的发展过于依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导致艺术群体或是艺术个人难以真正提升艺术与技术水平。特别是对于社会艺术群体中的青年艺术家,他们部分人感觉使用计算机技术十分便利,还能够在时间和实践中极大地提升效率,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心理。当一名数字媒体艺术家依赖了技术,就很容易失去对创新和创作的新灵感,使得艺术发展止步不前。

二、浅谈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1)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奇迹。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还有集成性和互动性等其他特点,而且其具备的艺术特点还会审时度势,根据时代或是形态的变迁而变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越来越多元化。最近几年时间内,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都兴发展起来,基本能够实现艺术创作,有效地把计算机与艺术结合起来。这样既先进又艺术的数字媒体,才能使观众获取最好的视觉体验,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记忆。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再通过各种技术作为创作支撑,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奇迹。(2)扩充数字媒体的多样性。在以上所讲到数字媒体艺术所具备的特点比较多元化,但是现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却呈现单薄的感觉。在可持续性发展和技术进步发展的时间段里面,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展现出更多表现形式的新型艺术,使我国数字媒体多样性得到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多样化,也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消费体验,在视觉上获取新的体验和艺术感知体验。这样看来,这项艺术技术的发展趋势十分广阔。从过去的历程中分析,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结合了传统的人文底蕴和先进的现代文明,将科学与艺术以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国民普遍认为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成为了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发展的助推剂,换一个视角来说,应该是人工智能大背景下,社会已经逐渐走进了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新时代。(3)将完美结合传统艺术。目前的状况看来,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面对的问题也很多,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也涌现出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在不断探索之中。专业的领域研究和专业的人才涌现,将数字媒体的艺术化和技术化进一步提升了。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不可忘却我国几千年的发展文明。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文化中寻求一些数字媒体艺术元素,能够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朝着意义深厚的方向发展。相信,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将完美结合传统优秀文化,使内涵深厚,民族特色浓厚的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辅相成。

三、结束语

在人工智能这个时代背景之下,艺术会受到什么冲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会带给数字媒体艺术怎样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竞争,但是未来发展趋势良好。相信,通过专业领域的人员拓宽数字艺术展现的形式,艺术工作者不忘传统文化底蕴,能够补缺不足之处,从而推进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泓岑.人工智能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21(01):67-68.

[2]胡晓琛.数智艺术——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J].艺术教育,2018(16):100-101.

[3]孙伟.数字创意与信息技术融合之美——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8(04):9.

智能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 主要职能 技术创新

财务管理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作用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在原有财务信息以及相关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经济过程进行预测、规划、决策和控制。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升高。为了满足时展的要求,企业管理正在进行大力创新,但财务管理会计创新力度较弱,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改进。

一、财务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角色

1.原有财务会计职能缺陷分析。

原有财务会计其主要职能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事项记录,职能覆盖不全面,滞后性特征比较明显,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因素,原有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下企业需求,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风险判断依据。首先,财务会计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如果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只是能够对外披露的信息,自然就不会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如果在企业治理中仅仅靠会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财务会计报告主要记录的是财务信息,而我们并不能通过单纯的财务信息来和衡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最后,原有财务会计分析预测能力较弱,只能够记录及反映之前的会计事项。由于原有财务会计存在诸多不足,并且这些不足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企业治理结构高效运转的重要推动力量。

2.财务管理会计主要职能分析。

2.1连接财务会计和管理决策。

财务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对财务会计进行补充。财务管理会计一方面要对财务会计的内涵、内容做到全面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当前市场经济进行充分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决策的能力,经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决策连接到一起。以依靠会计信息作为决策指导仅仅依靠会计知识或者经营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财务管理会计才能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从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2.2决策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

财务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财务信息以及市场经济信息的共同体,因此,其所提供的决策信息与市场经济更加贴近,是对市场经济的反映,同时也能够根据其提供信息对企业当前经营是否健康做出判断,有利于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

2.3控制信息有效提高企业效率,纠正经营活动偏差。

财务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之前的经营成果进行回顾以及进行预算控制从而找出现实和预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差异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差异存在的具体原因,根据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得企业效率得以提高,达到纠正偏差的目的。

2.4风险管控。

财务管理会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财务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完善的控制系统,利用比较、分析以及监督等方法,对企业流程进行完善,使其实现标准化,也有助于帮助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控制住。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会计不仅是决策参与者,同时也是风险管控者,其自身分析方法的专业性以及能够对经营管理产生深入理解,是企业制定标准化流程的不二之选,同时也是唯一能够担任流程监督和改善重任的。财务管理会计将财务会计和经营决策连接到一起,财务管理会计本质上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体现在规划和控制两个方面,其规划、控制对象不限于成本,还包括成本和收入关系。

二、财务管理会计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

财务管理会计技术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成本确认为第一阶段重点,侧重于准确、真实的成本核算;(2)成本相关性是第二阶段的阶段重点,侧重于目的不同的成本信息;(3)成本决策分析能力是第三阶段重点,侧重于成本管理价值的实现;(4)成本行为是第四阶段重点,侧重于多人决策下,对各个行为进行考评和激励。前两个阶段强调技术方法范畴,而后两个阶段强调的是的技术方法体系。

1.审视企业情况和社会环境

借鉴经济管理理论。根据财务管理会计四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技术方法是不断改进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环境不断变化导致现实需求发生转变;二是借鉴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其研究重点发生转移,也有可能对原有技术方法带去挑战。因此,对技术方法的创新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从其历史角度来说,其技术方法创新的受到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影响。在经济理论基础方面,重点强调方法运用和数量方法;在管理理论基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众多技术和方法,使其价值和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会计应当将上述优势继续发挥出来,借鉴相关知识理论,使其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2.实现精细化的管理运营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面对全新的市场格局,煤炭企业若想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益,这就需要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改变财务管理方式,从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入手,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与此同时,要在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要做好企业各个环节的整改和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我国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的创新管理。

3.加强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煤炭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结合市场需求适当转变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创新财务管理方式,让财务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其次,要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促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能够符合企业发展需求,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最后,要制定财务预警机制,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过程控制和结果同样重要。

从技术方法上来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一,有效的结果是重点;阶段二,过程控制是重点。随着财务管理会计的不断完善,现在更加情调实地研究,侧重于过程对结果的重要作用,但是财务管理会计仍然缺乏前瞻性、目标性等缺点。过程控制和结果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所以要求财务管理会计既具有前瞻性和目标性,同时其可操作性也要非常强。

三、结语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对新的管理环境和新经济,我们坚信,财务管理会计一定会大有作为。财务管理会计自身存在许多潜能尚未被挖掘出来,同时其本身也有许多不足的亟待完善,如果做好这两项的工作已经成为会计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重要的课题。财务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其自身不断完善以及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可,它的不断发展的和完善无论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社会分工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会计通过技术方法创新和科学有效的运用,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延海.浅谈财务管理会计主要职能及技术创新[J].中国商界,2010(01).

智能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

一、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在我们的大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往往是以“教”为主,这样就出现以老师教学为主的教育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往往只是听讲,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去联想知识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就忽略了“学”的这一过程。在国内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的还不是很紧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目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教材和师资资源都十分缺乏。已有的教学内容大多也是借鉴国外经验,这些明显就会存在一些模仿行为,造成“水土不服”现象,导致有些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我们自己学生的实际概况。而且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仍然采用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把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考试取得优异成绩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与之并发的结果是学校并不能完全输送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比例偏低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学校还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往往因为这一要求,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动脑的过程。基于目前我们的条件,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较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更好的环境要求学生去拓展自己的思维,表现自己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老师怎么做学生模仿老师怎么做。学生一味的模仿为求完成任务,使学生丧失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能力。长久以往,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思维上的依赖性,丢失了自己创新的机会。最终导致既没有积累到专业知识也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局面。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设计之根源于创新,而创新能力则需要日积月累的锻炼和实践。随着我国国际化发展的加快,国内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越来越多的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安排、师资、学习条件等各种原因,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企业发展、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审美上都需要进行革新,而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艺术设计类市场人才缺乏,目前已有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这样的资源匹配会直接制约着市场的发展。

4.适合高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普遍没有完善的创新能力教学配套设施。很多学校只是固有的课本教学和简单的教学模式,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创作学习过程中,如有灵感突现,往往可能会因为各种现实情况无法实现。最终的学习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包括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稳定的实习场所。学生实多数是自己找单位。艺术类实习岗位本来就不多,况且很多企业只接受有经验的工作者,最终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实习机会,有些可能找了其他专业的实习岗位,有些同学直接放弃实习。有些学生迫于生计,可能在实习过程中因为这些原因,转投其他行业。最终不能让他们学有所用,社会也因此流失了这一类人才。

二、如何提高高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1.由院系牵头的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制定既符合高职艺术设计特色,有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的人才。在这一要求下,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新型的战略性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要从实际出发符合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崇拜模仿引进不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设置中,在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学习国内外有效教学理念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制订适应我院教育现有水平,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根据自己的色点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和课程。以此作为求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可与政府企业联合办学,力求共同发展。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在课程设置、课程优化调整方面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也日渐增长,这也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不仅需要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些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能将所想所学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作品。也正是由于市场需求如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日常专业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将专业课与创新实践课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专业老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时,也要注重将创新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看、多学、多想,与学生一起关注国外国内较新的设计作品,分析他们的设计理念,在吸收新成果新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注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培养

任何专业学习都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缺一不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需要老师传授。所以教师自身得先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接受实践和学习。一方面需要我们的老师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两者相结合,建立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注重学习,参加培训,加入实验项目,引进的优秀人才可以带领教师开讲座,做项目。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师资团队的目的。

4.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注重产教融合,建立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实训基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相关的课程设置还是以理论性,基础性的知识为主。力求有所发展和创新我们就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学生大多缺少的是自己动手实践和思考创新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水平限制了很多学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比如说学校可以和一些相关企业联系,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实习机会,建设众创空间将拥有好的想法的学生吸纳进来引入孵化基地,使学生能够多和相关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接触,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服务现代产业升级转型的创新型创意人才的基础。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苑琳.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析[J].新校园旬刊,2016(7):128-128.

智能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供求错位矛盾日益显现[1]。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替代性价值,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一直在强化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培养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者所在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从而开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发展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系列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成果。

1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技能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各式教学过程来培养完成[2]。加强操作技能训练的完整性,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完整的操作技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突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同时,完善技能训练。经过二十多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式发展,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由面向学科的知识导向课程体系向面向职业的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已经不再是发展规模和速度问题,而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将传统的掌握知识型的模式以及培养技术技能型的模式转变为能够培养人才职业素养的创新型模式的转型问题。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技术性社会的发展需要主动调节其人才培养活动,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3]。创新能力的培养早期主要出现在本科院校。随着国家将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后,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要根据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也成为了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然会带来许多冲突与矛盾。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这三个问题作为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但是鲜少有院校真正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这一教育问题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中,一步步扩大现有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用创新思维武装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2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困境

2.1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氛围不足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形成了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由于受到“重技能传承、轻知识创造”习惯性和大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对新时代新职业的特征和趋势不够了解,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受到三年全日制学时的限制,高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本科学生重很多。大多数高职学生为完成各种技能实训任务而精疲力竭,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忽视了对科学思维的发展训练,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能力,更忽略了自身创新知识基础,缺少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缺乏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2.2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度宽度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体制并不完善,导致融合与合作程度不深,涉及范围也不够全面。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高校,高职院校行政本位的主导思想比较突出。高职院校往往从院校自身的角度考虑融合和合作相关问题,合作焦点侧重于如何给合作企业提供短暂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水平整体偏低,校内各项设施老化落伍,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企业也无法通过学校获得人才和经济效益,必然缺失合作兴致。

2.3高水平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足

一方面,高职院校缺少足够数量的高水平实践基地,区域公共实训中心的资源配置共享较弱,难以满足学生在培养基地的实践学习,使得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力度明显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实践基地缺少可持续发展提升动力,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突击性的建设态势,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培养程序不系统,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不佳,无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践时间相对较短,实践质量不高,高水平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高职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技能为载体,以校企合作、训做结合为途径,构建大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3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3.1统筹学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型校园

3.1.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校长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院理事会,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聘请校内外相关组织机构负责人担任理事会成员,理事长由校长担任,副理事长分别由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及校外专家担任。出台举措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机制,调整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深化改革小组,集中学校创新创业资源、管理等相关要素,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全校师生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4]。

3.1.2以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创建“创新创业工场”

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发展创客交流中心、创客咖啡馆、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新工场、公寓师生交流室等新型孵化服务平台,积极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工作室、电商孵化园,打造最优“创客栖息地”和“创客集聚区”,从传统教室到教学工厂再到创新创业工场,让校园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创业型校园。

3.1.3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扩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

高职院校各级研发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条件。每年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通过企业投资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增加创新创业基金。提高校内科技成果处置机制的完善速度,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多种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式,包括教师进行对外或是合作转让、作价入股以及自主创业等,尤其支持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同进行创新创业。成立“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创业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提供相关企业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规范,创建综合全面的阶梯式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苗圃培育、项目推介、经营指导、跟踪帮扶等创业“一条龙”服务。

3.2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学程“职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应将职业精神养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培养组织形式上,大一入学开展“人才素质模型”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和学生意愿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模拟公司团队,并为每一团队配备一个职业导师,负责给组内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培育体系的运行上,形成“模拟公司团队+职业导师+社会实践”的培养运行机制,开展贯穿3学年的虚拟经营博弈。职业导师利用现有的学校内部实训中心,通过在校坐班辅导,暑期集中实践,毕业留校实践等系列特色教学活动,在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就业引领、创业实践等方面实施全学程同步培育。

3.2.2对接区域产业,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深度对接区域行业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基于实训的教学体系,并将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发展核心、将科技研发作为教学发展动力、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学发展导向,实现“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践型教学体系。把传统的“做中学”和“探中学”逐渐发展为“做中创”“探中创”。所谓“做中创”,就是通过真实发生的各种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创设的应用型课题以及多种高水平的技能竞赛等实践形式,将个别学生创业教育转向全体学生创业教育。所谓“探中创”,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索创新的空间,包括:日常实训室、实践加工车间、产品设计辅导、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服务以及创意思想交流屋等。

3.2.3深化专业融合,构建“分层分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融合所在区域的特质,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面向三类群体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类”、全面覆盖。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企业家接班人班”“创业先锋班”等实验班级,先行先试,及时出台学生成绩及学分转换的指导意见,完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为有创业意愿和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鼓励学生按创业需求跨专业选修课程等。

3.3整合社会资源,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

3.3.1建设众创空间,助推项目孵化

高职院校应该以产业科技众创空间为依托,为创业企业提供包括企业发展空间、核心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以及市场扩展在内的多种个性化服务,将创新创业项目的重点落在信息交流技术、科技智能创新、时尚设计领域和创新型材料上,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以科技为核心的小微企业更好的产生发,并促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

3.3.2依托研发平台,对接创业团队

高职院校坚持“立地式”研发,创建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并将这一平台作为地基,利用“创投+孵化”的基本发展模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各种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结合教师的专业指导,最后形成创业项目,每个平台要求至少对接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由此形成一个包括挖掘创业项目、建设创业团队、实施投资对接、大力支撑后续的综合全面的服务过程。

3.3.3实施“三师三生”项目,引导师生共创

高职院校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师生在校共同创业,将“三师三生”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5]。第一个是师研生随。教师主导研究科研项目,学生予以辅助参与研发;第二个是师导生创。学生自主研发,期间教师予以指导,提高创新意识;第三个是师生共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老师负责科技研发,学生提供资金人力等,获得相应股份进行共同创新创业。

4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

为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深化产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4.1创新创业载体快速发展

学院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创新创业载体数量累计达到100家,载体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举办各类创业活动超过500场,已经孵化上海千相科技有限公司等10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温州瓷爵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挂牌上市企业。

4.2创新创业力量高度汇集

学院形成以在校大学生、研发平台科技人员、专业教师等为代表的创业人才群落。通过五年建设,培养40名创业引领者培养、400名创客,对全体在校生开展岗位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群落。

4.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

学院实施新技术应用“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新技术应用“2+1”创业实验班,每年招收学员50名,开设“企业家接班人班”“创业先锋班”,每年分别招收学员30名和150名。

4.4创新创业服务资源高度集聚

学院完成不低于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引进“维度资本”等多家风投机构累计不少于10个,吸引创客团队数量累计不少于100个,创业导师累计超过100人。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刘燕楠.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术革命——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3).

[2]黄云碧.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路径探究——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9).

[3]王志强,黄兆信,李菲.“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1).

[4]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4).

智能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我市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我市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10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50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3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3所、第54所为核心,联合我市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航天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13所和54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库、途、用、售、监管“六在环节”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市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2000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10%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我市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