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精选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含义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业务流程再造(BPR)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成功实施BPR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实践中,许多实施BPR的企业并未取得成功,据MHammer估计,失败比例高达50%~70%,这就迫使人们对影响BPR成功实施的因素进行研究。科恩讨论了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人员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地位,提出要获得组织革新的成功,企业应对战略规划、信息技术、人、管理流程、组织结构五个要素平衡考虑。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其一致的结论是:要成功实施BPR,必须与企业的竞争能力结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管理技术。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即IRM)是对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和信息人员等的管理。信息资源既像能源、物资和人力等资源一样具有基本价值,通过加工才能增加价值,又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征,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是人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可开发的最好资源,同时,能源与物资等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指导。信息资源是通过信息系统这一手段或形式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它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观念与信息系统地位的确定,使企业组织结构向菱形结构发展,出现了不仅精通信息技术,而且还至少精通一门专业知识的信息主管,其职位仅次于执行主管或总裁,白领工作者的数量迅速增长,而蓝领工作者数量日益减少,从而使企业组织结构由原来的宝塔型向菱形发展,减少了中间层。2)决策支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企业决策权力向下转移并逐步分散。3)基于网络的信息沟道与共享,提高了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有效性。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众多因素快速变化,迫切需要企业快速适应以顾客满意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环境,对运作方式及管理过程等进行彻底地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然而在BPR的实践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BPR的成功率只占30%,BPR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基于信息资源管理的BPR,以提高BPR的成功率。

2BPR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

2.1BPR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BPR是9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途径。其基本思想是指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和彻底重新设计,以实现经营业绩如质量、成本、交货期、用户等方面的突破。它是面向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面向顾客需求,突出价值增值,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信息需要层层传达,容易造成信息阻塞和信息失真,无法对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几年来Inter-

net/Intranet的发展,为我们摆脱了时间、地域及计算机本身束缚的交流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改变原有的信息采集、加工和使用方法,甚至使信息的质量获取途径和传递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技术是使用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通信的技术。它的主体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是人的信息感受器官功能的扩展,它主要包括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变换以及某些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是人的信息传输系统(即神经系统)功能的扩展,它主要包括信息的检测、变换、处理、传递、存储以及控制和调节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人的信息处理器官(即大脑)功能的延长,它包括信息的加工、存储、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描述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区别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信息为主的知识对企业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了迂回运输。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及时掌握全局,对生产结构不合理,刚出现苗头便能调整,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产生的影响,由传统的生产主导型企业向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市场型企业转化,由大批量生产向中小批量生产转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初,企业利用计算机模仿手工操作的业务流程,使现行业务处理流程计算机化,而业务流程本身和相应的组织结构并未发生变化。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和企业应用IT的越来越先进,人们已认识到,在原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下应用先进的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不能发挥其潜在的优势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先进的IRM已发展到有能力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结构和运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企业必须依据信息技术处理流程设置企业组织结构。原来的一些大企业面临着全球性竞争压力,不得不将大公司小型化,使其肢解,形成“虚拟企业”。跨区域、跨国家的企业集团形成,企业都纷纷建立Intranet、Internet软件环境,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流程建立企业的组织结构已是趋势,所以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要进行企业流程重组(BPR)。

2.2信息资源管理是实现BPR的保证

BPR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通过优化流程配置,对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以至供应链进行彻底的再设计,达到实现直至创造行业最佳实践的目的。其流程化的观点,超越部门化,功能化的改善的实施会使企业员工面临分流或重新选择职业,它的实施具有一些复杂程度和风险。而信息资源管理正是在分析原有旧的系统基础之上提出的并进行优化的新的系统。这种系统运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BPR的成功。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必须是一把手的原则,并设立信息主管及相应的职位与职责,突出信息管理机构与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地位。其次先选择1~2个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局部重组,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管理先进方法,建立有效的处于良好运行的信息系统。再次根据新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对企业员工进行合理调配和培训,使他们逐渐能接受这种新方法,从而能更好地面临分流或新的职业,最后,使组织中各类资源能协调一致发展,全面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实现组织机构的重组。由此可知,搞好信息资源管理是BPR成功的保证。

2.3BPR与信息资源管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信息资源管理(IRM)的目标就是维护信息资源观念,在组织中建立IRM的职业地位,将所有可用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与信息人员合成一体,统一配置,综合管理,为充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信息提供保证。模仿旧的管理模式又不进行优化的信息系统已不能得到认可,而源于旧管理模式并优化了的高于旧的系统是我们进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后业务流程也要发生变化,即要进行BPR,而BPR的实现没有信息资源管理是不能进行的,因而他们是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3基于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

BPR的实施是一个繁琐的进程,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首先,必须进行深入透彻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对企业、顾客(要以顾客为中心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把客户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等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调查,确立要实施的核心业务流程。其次,在系统方案可行的条件下,进一步进行详细调查,提出信息系统分析报告和BPR的实施和设计的方案,找出整体流程成本最低,价值贡献最大,具有最大的改进潜力,在战略配合中特别关键的流程改造方案,保证建设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的支持重构后的业务流程。再次,进行信息系统详细设计及BPR实施具体步骤。第四步进行人员培训和系统转换工作,实行新的信息系统和BPR环境,不断地维护和评价改造信息系统,直至达到满意。这实际上是利用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的实施过程。改造后的流程能否有效执行,还涉及到对企业经营理念、运行机制、企业信息化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同时,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利用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BPR能否顺利实施。

BPR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3.1定义需求和目标

仔细研究现存的公司结构和其企业流程,然后找出问题所在和问题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设定改造的目标和限制性需求,目标的设定必须反映已有知识资源和计划参与者的思想。而且,BPR的目标将随时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应当避免制定过紧的限制需求计划。

3.2识别需要改造的流程

挑选改造流程并对其进行评估时,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第一是将要改造的流程所产生的影响;第二是实施计划的难度。理论上,我们想选择一种具有较大影响且易于运行的流程。但是很难实现这一设想。事实上,我们可选择具有如下五个特征的流程:1)可分解;2)影响大,价值高;3)具有交叉功能;4)与顾客有直接联系;5)能够提供新产品和服务。

3.3分析估量现有流程

这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BPR的成功与对现有流程的正确评估有很大关联。为了能够做出正确评估,应首先详细了解现存状况,做一个预备调查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下一步就是引入一个基线流程模型。AS-IS活动模型可有效运用于此。这个模型可用于详细描述体制是如何运行的,然后利用这一模型对每个活动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评估和识别问题所在。

3.4设计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流程设计模型是展示完成企业流程新方法的活动模型,它能逼真地演示基本情节,帮助详细说明流程的合理化。

3.5评估流程设计方案

这一步骤的任务就是评估已重新设计出的几个流程,并为下一步提供具有决定性的资料。为此,应制定一个评估标准,也可以同时制定几个评估标准。需预测成本、利润和提出的方案中潜在的风险,并找出隐形成本和无形利益,例如为顾客服务和加速销售的时间。

3.6确定新的流程设计

最后确定一个新的流程设计模型。此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业绩、成本和利润,还要顾虑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此外考虑流程中人为因素也是必要的。

4结论

目前,中国加入WTO后,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不对企业进行重新改革,公司是不可能在急烈的竞争中获胜。在研究开发新的信息技术用到BPR中要重视信息资源管理,可继续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中重视信息资源管理和BPR结合起来测量改革后的组织结构的效益。运用信息技术不是停留在以往的工作中,而是使企业业务流程发生根本的改变,甚至是减少许多工作。很明显在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上,信息技术和BRP有着复杂的联系,同时,体现了从自动化到重新设计工作的一个转变过程。

摘要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流程再造的关系,揭示了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流程再造的关键。提出了利用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思想和步骤。

关键词企业流程再造信息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小康.企业流程改造与创新.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1)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信息平台;科研档案;资源管理

引言

大数据技术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使得档案归档、整理、提取等效率大大提升。但受互联网性质所影响,档案资源极易丢失、系统平台也极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信息资源外泄。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需要考虑其规范性、效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

一、科研档案信息性质

科研档案一般是指科研活动研究所形成的档案信息,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科研数据等多种内容。科研人员将科研准备工作、项目申报过程、项目研究成果等记录在一起形成档案,具有丰富的保存价值与应用价值,是单位重要的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将大量的科研信息分类整理形成档案,包括科技知识、实践技术等内容,是推动技术进步、研究成果应用的重要资产。科研档案的作用在于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为后续科研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情况下,科研档案具备创新属性与技术属性,是对科研人员智慧的总结,可以推动相关行业的变革发展。因此,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保密性,科研档案的管理与常规档案管理模式不同,对档案性质分类、归档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以严格的档案规范为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数据模块实现对各类档案的分类管理,将其储存在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之上,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模式,需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策略。

二、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档案信息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1.适应时展的新视野

大数据技术发展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效率低、分类难等问题,这是数字化时展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相关机构、部门应具备时展的新视野,根据整体工作发展需要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基于通信技术、模块化技术实现对各类科研档案信息的分类、整合、归纳、分析,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

2.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的要求,大部分机构已经开展或完成自己的档案数字化转型,产生的大量数字档案通过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应用,科研档案的综合管理,均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通过应用新兴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办法,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使用的方式与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化科研档案管理环境、要素等因素的改变,科研档案信息管理的模式已开启创新之路。科研档案信息呈现出的模块化、数字化特性、档案全流程管理与服务等对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唯有创新管理办法,探寻更优模式,方能实现对现有科研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管理的效能。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战略

传统观念中档案人员以熟练技术为主,信息时代的全速推进促使档案人员必须通过学习各种理论与技能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需要引进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其不仅需要具备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数据平台,可以熟练操作数字软件,将其应用到档案储存、信息分类、模块管理之中,以电子记录的方式进行科研档案储存、传递,实现管理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研究型人才是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核心,唯有在科研档案信息管理方面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方能推进各类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保密性与技术性完善

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对管理技术与管理保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科研档案的性质与特点,科研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应具备更严格、更具体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加强加快信息资源保密技术的配套研发与应用,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资源泄露的情况。此外,科研档案具备一定的技术属性,需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增强后期利用便捷性的同时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资源混乱等情况,影响档案管理质量。

三、目前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滞后

部分单位尝试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档案管理之中,但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成本,各机构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困难。同时,部分机构的决策层领导一般会认为科研项目的立项、过程与结果比较重要,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技术、方式等重视不够,没有重视科研档案于后续研究工作的积极意义。部分科研单位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使在数字化管理建设过程中,也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策略,导致管理效率较低,档案信息使用效果不佳。

2.基础设施薄弱

信息化、数字化科研档案管理需要以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通信设施为保障,计算机硬件、软件平台等是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条件。目前,部分科研单位的基础设施多年来未得到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与落后。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科研档案管理应在档案信息系统平台中具备多元管理功能,设置多元管理模块,其中应包括信息共享模块、档案分类模块、档案修正模块、档案提取模块等,不同模块分别承载科研档案管理的各项功能。除此之外,科研档案应具有保密性,对信息系统平台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应有特殊技术处理。同时,基于知识产权等问题,应在信息系统平台中按照登录账号进行查阅等功能分配,避免出现档案泄露、丢失、破损等问题。目前,很多科研单位的平台功能并不完善,无法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质量的最优化。

3.复合型人才紧缺

练地操作工作软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满足信息系统相关功能的要求,实现对档案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利用等目标。以往的纸质管理模式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基于时代背景的变更,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参与科研档案管理。但基于主观印象或人才待遇等问题,从事档案管理专业或复合型人才较少,导致目前科研、档案管理岗位具备专业或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明显紧缺。

4.保密环境不完善

目前,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保密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大量科研信息资源档案的保管需要非常严格的系统环境,该环境搭建需要具有相应要求的网络、系统、平台等。软、硬件的变更存在一定成本,导致部分安全保密环境未得到及时完善,给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较大风险。

四、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应取得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给予更多支持。领导层意识到科研档案对于自身发展、建设的积极效果,将进一步使其融入具体的科研项目开展、落实与优化工作中。加强对信息化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视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领导层给予高度支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科研项目开展各个阶段对科研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按照档案类型、档案内容、档案重要性进行细分,满足科研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其次,充分认识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的要求,领导层针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制定相应措施,将科研档案科学管理工作与单位战略发展挂钩,从战略角度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最后,科研单位应注重对科研档案信息化过程路径的分析。大数据环境对科研档案提出新的要求,改变以往的管理理念,需要领导层与管理部门做好部署,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知识,将其应用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之中。

2.培养高素质人才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

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从事档案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同时也应具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操作档案管理软件,发挥软件系统的各项功能。此外,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需具备专业素养,对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有前瞻性的思考,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依据。人才培养应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加强人才的信息化能力与管理知识培养。二是加强人才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首先,科研单位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社会上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引进的人才必须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从而了解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功能,且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自主解决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对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其次,科研单位需要注意人才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采取考核、评估等多种手段对人才的专业素养进行了解,科研单位必要时可以提供应用素质教育、培训的方式让科研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对职业规范、职业准则等进行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思维,让他们能够了解科研档案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引进或者培养适宜的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科研单位需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择适宜的科研档案管理人才。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数据背景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理、分析、整合、归纳,应用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科研档案的上传、整理、传递,对平台上的档案资源进行修正,需要以完善的软、硬件设备设施作为基础支撑,确保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发挥自身的资源管理功能。首先,管理部门应重视基础业务的开展,投资建设支持档案管理的通信网络,配置计算机系统与软件平台合作应用其模块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主要内容,系统平台、硬件结构、软件结构的要求均应明确,符合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需求。其次,档案的搜集、整理、分析、提取等工作均应以数据库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功能的完善。科研单位应建设档案资源库,将档案资源储存在资源库之中,要对储存规范、储存要求进行明确。最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云计算、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均需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科研单位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改进。(2)大数据环境下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科学管理应基于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科研单位应与软件开发运营商开展合作,基于大数据平台设置主控页面,实现对各大功能模块的科学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首先,科研单位应注重信息系统平台功能的模块化设计,按照科研档案性质与内容,设置相应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类型档案资料的存、管、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登录信息系统平台准确地查阅所需信息,下载档案资源文件,提升查档工作效率。其次,科研档案管理需要设置不同级别的管理权限。科研档案的审阅与下载权限应针对单位内不同等级、不同职位的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避免账号泄露导致科研档案外流、泄密。最后,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科研档案管理需要加强数据库系统的防护。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中有很多重要性文件,为避免黑客通过网络攻击系统,盗取科研档案资料,需要采用多重安全防护手段。通过设置应用防火墙技术、Web加密技术、地址加密技术等,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防护,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创造安全环境。

4.优化管理制度内容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应进行升级变革,传统管理制度已满足不了现有需求。因此,在以往的管理制度上逐渐进行优化,落实新的权责管理与内容管理等制度。科研单位应建立与数字背景相应的管理细则,明确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档案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出明确要求。大数据下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重新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落实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准则,进一步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规范其流程与职责分工,整体提升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与效能。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与多元性。相关部门应从上至下加大重视程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为信息系统平台的完善提供支持,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的应用潜力,做好网络、系统平台的保密技术防护工作,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相关单位、部门应结合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小静,杨晓灵,刘青松.数字转型背景下科研档案资源整合实践路径和方法研究[J].城建档案,2021

[2]蔡盈芳.从某论文事件调查过程看科研档案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档案,2021

[3]蔡盈芳.科研档案工作的原则——《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解读之二[J].机电兵船档案,2021

[4]朱晓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党建档案管理的意义与对策[J].城建档案,2021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本文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目标、管理层次、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等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营销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竞争基础和竞争形象,使企业的营销业务拓展到全球。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进行的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的竞争情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较量。企业信息化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实现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优化利用,并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营销中具重要作用,成为企业运行电子商务中快速反应、正确决策、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电子商务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贸易活动中商务文件、货币甚至商品的流动,通过Internet以网络信息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商务空间。网络信息流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使任何一个企业的商务活动范围都可以扩展到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营销率。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电子商务的信息优势主要是指企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提高企业宣传商品、分析目标市场、决策支持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能力。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不仅制约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也决定了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发挥与创造。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主要是:a•借助安全的信息网络,保证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信息进入企业的营销活动中;b•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采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c•树立信息资源是战略性资源的观念,设置信息资源管理者的合理地位;d•建立并实施一系列有关收集、加工、传递营销信息及产生决策信息的科学方法;e•接受政府有关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指导,保障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运营;f•寻求社会提供技术与商务等方面的支持,降低电子商务活动中来自信息网络、信息设备、交易人员及不法分子的威胁;g•为所有企业职员提供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具备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借助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人才等条件,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并消除商务信息安全隐患、减少商务信息冗余,增强企业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的内外部信息能力以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益。

2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管理的层次

电子商务是通过Internet进行的多项商务信息活动,包括网络广告、网络交易、网络支付、网络服务、网络信息交流等。Internet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交易手段,而且实现了企业在网上同任意地区的任何客户直接进行咨询、洽谈、订购和签约,并在金融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这种信息活动必须实施科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安全正常运行。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是由营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商务信息活动管理三者组成的统一体。

a•营销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组织、传递,形成各种商务信息和决策信息,并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既定目标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b•信息系统管理是指对涉及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系统要素(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地计划、集成、控制,保证实现营销信息的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满足企业内外部对各类营销信息需求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

c•商务信息活动管理是指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类环境要素(人员、政策法规、营销策略等)进行综合性规划、协调、指导,以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营,最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目标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保障内容。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明确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将有助于制定和落实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措施、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交流、改善企业营销信息利用率、提高电子商务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创立电子商务的信息优势和竞争优势。

3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要保证信息资源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战略性资源的地位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否则,将导致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隐患等问题。因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应是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人文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战略型的综合管理模式。

3•1技术管理模式技术管理模式是保证信息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有效应用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采用信息网络和多种信息系统来保证各类营销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并产生有效的决策信息;采用防火墙、信息加密技术等措施,增强营销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2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合理配置信息资源,评估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成本,确定信息商品价格,预测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预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研究竞争对手,了解商贸政策等。

c•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是完善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环境,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正常运营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企业信息人才的配备、规划电子商务的信息战略、制定信息政策保证信息资源(营销信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发挥最大效益、利用信息法律解决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隐患等。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都将紧密围绕营销信息来组织实施。企业采用信息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在安全的信息环境中加快信息的传递、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控制信息环境、促进信息利用与信息输出同步发展,有效地进行信息战略控制;筛选、分析信息,支持竞争战略的制定。

4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营销途径,它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全球性的贸易环境,而且促进了企业营销向异地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实施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完善的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环境,将直接促进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4•1创立Interanet和Extranet通过Interanet实时连通企业内部单位,加强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借助Extranet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并阻挡非授权用户使用或窃取企业重要信息,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运行。

4•2建设信息系统如事物处理系统、知识工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高层主管支持系统等。企业依靠信息系统,实现对决策、控制、操作、分析问题和创造新产品及其服务所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反馈,以保证企业在电子商务中通过信息系统获取最大效益。

4•3普及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和决策等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程度;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加工处理宏观信息、产品流通信息和价格信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采用安全的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电子安全交易认证、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等信息技术,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运行。

4•4开发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内、外部信息,如政策法规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客户信息、行业信息等。企业要依靠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工和传递企业内部信息,以合理配置企业各种资源,杜绝浪费、节约资金、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速大容量的外部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系统,制订合理的产品价格,缩短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周期,调整生产任务和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采集的各种信息应及时进行存储、加工、分析、预测,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超级秘书网

4•5设置首席信息经理(CIO)CIO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实施信息资源管理计划的规划者和指导者。CIO主管企业的信息中心,负责企业营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建设和维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渠道的顺利畅通,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各参与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4•6增强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为保证电子商务的运营,企业需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数据处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以帮助企业决策者筛选、分析信息,支持竞争战略的制定。同时应对企业员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企业员工具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手段,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并最终形成企业信息文化氛围,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7规划信息战略企业的信息战略要关注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重视信息资源及信息资源共享的文化氛围;明确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是企业的公有财产,除因道德、法律和商业机密等特殊原因的限制,企业范围内信息资源的使用应是自由和方便的;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信息责任,监督和保证企业部门和员工在信息的处理、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必须与国家、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相一致。

4•8颁布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政策法规是指保证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正常运作,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条例、法令等。信息政策法规是企业实施、控制和协调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企业采用信息政策法规调动和约束各方行为,协调电子商务各参与方的利益,确保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媛等·电子商务·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钟守真·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计,2000

3丁蔚,倪波·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电子商务·图书情报知识,2001;(3)

4李枫林,胡昌平·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管理规范·情报学报,2001;(5)

5霍国庆等·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升华·图书情报工作,2002;(4)

6王雅轩·电子商务时代的ERP-ERP与电子商务的整和·情报科学,2002;(5)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低效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