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德育文化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精选

校园德育文化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1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轻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探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功能。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气。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新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喜好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喜好、喜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熟悉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功能。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喜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功能。老师在继续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和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天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功能。

这是因为校园和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重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重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奇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和不适宜新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征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重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功能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布置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兴奋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2篇

一、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的有效探索

新时期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更需要从德育的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去发现其自身的症结,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社会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也产生巨大差异,给学校德育的实施环境带来新情况、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理论不足以为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新视角,不断丰富德育理论。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适应了现实需要,建立起在此视域下开展学校德育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模式,进一步充实了现代德育理论。

二、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五条重要的途径之一,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我们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但却担负着教化校园主体的功能,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其他部分提供环境保障。作为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操、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校园文化具有其他形态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作为一种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主要宗旨在于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通过教与化的结合、互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施加积极影响,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园主体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和切身体会中避免了由于强制而带来的兴趣索然和逆反心理,为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视角。

(二)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环节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作为其物态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还是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建设富有特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1];其次,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正确的办学思想、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在全体师生的认同和宣扬中,发挥出其对学校德育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陶冶学生态度、精神和意志的重要途径;再次,校园内形成的严谨规范的秩序、健全的校园制度、科学的管理体系等,为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高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其中包含的平等、严谨、公正等思想精髓,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强化道德自律,促进道德品质、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德育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

学校德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的过程,又是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陶冶和积极引导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学校德育则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园文化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可以说,“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中,是特定校园文化实践的产物”[2]。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努力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及道德文化环境。

三、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于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虽然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视角,但是在运用校园文化来创设教育环境,陶冶师生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都意识到应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重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以文明教”的教育功能。但是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研究和促进学校德育的创新,在实践操作层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视域下推进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可行性路径的研究和探索。

(一)依据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促进学校德育理念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动态方面看,主要体现为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的”。[3]129校园主体主要是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群体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当然还包括广泛意义上属于教师群体的、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由于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使命,不同主体的行为文化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作为学校德育接受者和学习者的学生,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人生成长最旺盛时期,在校园中学习和交往行为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示范性;作为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必须为学校德育的开展提供积极保障,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育管理秩序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制约性。2.对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启示德育作为一种属人的、社会性的活动,其存在和发展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可随意更改,但必须认识到,没有主体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可

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正确解释道德与人的关系,揭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坚持主体性的德育理念,是克服目前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首要前提。借鉴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特性,实现各类群体在学校德育中的使命,积极促使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突出学生群体的学习和交往行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突出学生群体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对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借鉴。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坚持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首先必须使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依学生主体而设,避免统一意志、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其次,必须反对强迫的、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模式,以培养富有个性和责任心的社会公民为己任;此外,学校德育的实施,应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多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真正主体。

(二)依据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促进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静态方面看,主要涵盖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虽然校园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校园主体发生影响的,但是,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对校园主体的影响和功能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包括自然环境、教育设施、生活资料等,其最大的特性在于直感性,是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一种无形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其特性为隐渗性,具有启迪、感染校园主体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体现学校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其规范性的特性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2.对学校德育方法创新的启示德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不能简单地依靠理论说教,通过道德知识的授受或理性的训练来进行,必须克服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道德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应该认识到,道德本身就是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德育的实效性得益于其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4]借鉴校园文化自然的化育特点,特别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感性和隐渗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索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学校德育的开展应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突出德育实践环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使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因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而行之有效。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如“请进来”,请一些道德楷模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生动的实例会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一件好事等活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体验,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抽象道德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依据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促进学校德育载体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分析“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和环境”。[3]69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定形态,随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凝结成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盖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并且作为整体对校园主体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校园文化这个独特的结构系统中,一方面,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师生员工,因其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在系统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共同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水平和呈现形态。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种环境,成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利补充,同时其自身的环境和手段要素也成为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凝练和传播的重要动力。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3篇

一是建构校园文化,感染师生,激励奋进。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应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确立办学理念,阐释办学理念,如德育方面凸显做人之本;生活方面科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文学艺术方面陶冶学生情操;慈善爱心方面用大爱文化滋润学生心田;科学技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培养向往科学的情怀等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时时叩击学生心灵,鞭策进取。二是多样化活动,振奋精神,积极上进。德育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必须借助活动触动心灵。学校要通过唱、讲、诵等形式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唱:每日晨会前师生同唱爱国、感恩歌曲,激发热情,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昂扬向上。讲:举办励志报告会、“中国梦,我的梦”演讲赛等。诵: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或诵读一篇经典美文,培养师生的儒雅风范。同时学校每学年在师生中开展一次“知历史、明校训、唱校歌”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三是展示才艺,享受成功,快乐向上。以三月份的体育节、五月份的艺术节、十月份的读书节、十二月份的科技节为抓手,为全体师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引领学生展示风采,体验成功。

二、狠抓课堂教育,感悟做人道理,做守规则、明事理的人

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落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慈善教育》等课的直接教育作用,注重语文、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将课堂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二是上好班(队)会、晨会。以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三是组织学习行为规范。开展“我和《守则》比差距”“我是《规范》小卫士”等活动,约束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言行。

三、做实养成教育,展示文明言行,做儒雅阳光的人

一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养成“师生互致问好”的习惯。教育学生要对人有礼貌,师生之间要互相打招呼。要让校园内随处都能听到“您好、谢谢、您辛苦了、麻烦您了”等文明礼貌用语。二是开展快乐大课间,养成文明活动的习惯。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校园健身舞及个性化活动等,培养学生文明规范活动的习惯。三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健康向上、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结合清明节、学雷锋活动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看望孤寡老人、上街打扫卫生等实践活动;结合世界艾滋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爱眼日、洗手日开展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系列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节能环保科普系列活动。四是依托的“一主两翼”育人机制,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保证、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一主两翼”育人机制。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向文明走”系列活动,让德育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

四、建立评价体系,壮大优秀群体,凸显德育成效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德育文化

在当代社会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中发挥重要的源泉作用,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社会人民对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基本认识思路[1]。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德育以及大学德育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独特成分。在我国,大学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主导部分[2]。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大学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诸多的争论,综合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是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大学校园内所有精神价值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总括,是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价值观,这样的定义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的文化,其中包括办学所需要的软件与硬件、大学文化校园的隐形部分和思想部分;狭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即在大学校园各种不同的文化交融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借助大学校园文化的各种硬件设施在大学校园范围内所自然而然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和价值观的形成;此外,还有一类的分类标准并不属于广义和狭义的任何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研究者认为大学文化包括高校的思想、观念,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三种不同的概念和定义,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复杂内涵,综合以上广义、狭义和中间性的观点,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做如下定义: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向导,以大学校园精神内涵为思想和文化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文化活动和组织活动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教育、导向、同化、规范约束和激励等五种功能,而其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教育,也就是育人功能,它对大学生的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情操,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局限性

1.德育手段过于形式化

国家教育部门多次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并以研究课题立项和划拨经费的方式不断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对德育工作并不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过多的实质性内容,甚至疏于对德育工作的管理;高校教师不会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有些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将德育作为思想品德实施教学活动,既没有真正理解德育功能的内涵,也没有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德育工作;有些高校建设的德育教育基地几乎“名存实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后,缺乏真实性,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很多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程的课程设置也十分僵化,用的教材也是多年以前的教材,虽然理论性质相同,但是远远失去与时俱进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要将所选用的德育课本去粗取精、与时俱进,选取最新的教材,并能够与当今社会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相结合,讲授时既有理论性,又有时代性;既有知识性,又有前沿性,让学生们在课堂的德育教育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德育目标过于功利化

第一,大学德育教育存在形式大于教育本身,过于追求物质层面的问题。例如,高校的“德育教育实践基地”这种普遍有名无实的建设工作造成德育工作的功利化、形式化。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风貌。物质文化也属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与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严重偏差。第二,高校教育教学的产业化发展使大学校园文化无法脱离市场经济。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但德育的本质与市场经济建设存在本质区别,不应将德育工作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挂钩。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进而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3.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们以为,以往的大学德育思维传统存在“文化缺失”,例如,忽视道德批判力的培养而造成的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等[3]。高校设置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其中,“德”是教育培养目标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普通高等教育中始终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为根本核心。如果大学校园文化中缺少德育教育是不健全的,但是,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宣传大于实践的问题,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宣传活动,长此以往却形成一种空中楼阁似的口号,使高校“教书”与“育人”的功能分裂开来。很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过于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忽略了德育教育。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重智育、轻德育,甚至认为只有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其德育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因此,造成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思考

1.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注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爱好参加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还能促进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要突出,内容要明确,不断提高其吸引力与影响力。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要结合社会主流文化,而且要适当引进高雅文艺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使德育教育更深地结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德育的层次和品位,加强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主题思想,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德育教育。由此可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一大因素,如何树立正确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关系到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现代大学校园文化身处我们现今一个兼容并包、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环境汇总,因此,它更不能够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地沿用老一套的德育体系,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是全盘否定还是全盘接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采用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收西方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我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

2.德育教育的间接途径: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从业人员,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积极引导、有效针对。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也不能向学生施加过大压力。这种启发式德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其人文性特征。教育是双方面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和教师,要想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的态度,那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过硬的教学本领。德育教育是一切知识教育的基础,没有德行,知识就不复存在。所以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既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枯燥的讲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活动,将所有的课程都安排于实践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活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德育的教育功能,当然,这也对高校的德育教师提出一个非常高的要求。除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学校自身的因素对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大众的灵魂所在,也在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亦对校园文化存在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有着“身教”的重要任务,有的时候,“身教”甚至比“言传”更为重要,即教师应努力在学生群体中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使学生逐渐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钦佩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屈服于教师的威严之下。

3.德育教育的创新途径:多维度、多元化深层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他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这就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是如何从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视角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大学生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因此,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利用一切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意识,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既要面对多元化、复杂化的媒体环境,也要面对来自国外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影响,所以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还需要遵循多样性原则,适应当今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不断地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过程的差异性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在我国多元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让学生提升参与度。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众多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程度,比如,网络诗歌大赛、微博诗歌大赛、微信三行情诗比赛等,基于多元化的社会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该积极地拓宽渠道,多角度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高校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将德育教育与之深层次地结合,以求达到德育教育影响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在今后的德育教育中要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不良文化传播,不受网络世界中反面言论的侵袭,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真正融合,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刘献君.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9(4):29.

[3]戴岳,等.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J].教育学报,2008(1):41.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第5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校园物质文化为学校德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空间。高校德育要想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而学生的实际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大环境中才能进行。

1.1校园制度文化为学校德育营造出具有规范性的育人氛围

它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校规、校纪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起约束作用。校风建设要从“以德育人”的校园环境入手,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学校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行为,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从而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大学生可感、可见、现实性的因素,时时优化着大学生的心灵,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2校园精神文化为德育提供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产生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它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动力和源泉。

2、高校德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大学期间的德育将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1高校德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素质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德育对大学生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追求格调品位高、思想性强、艺术高雅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追求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民族品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充满活力而富有时代性。

2.2高校德育对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范围

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这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引导形成的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再加上浓厚的教学、科研、学术气氛,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及对崇高理想的不断追求,增加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净化校园育人环境。

2.3高校德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