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文化建设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精选

小学文化建设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1.社团文化的核心是崇高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团总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本社团本组织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本社团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社团组织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通过制度体系的搭建、人员结构的固定、才能类型的养成、战略重点的确定,最终成为统领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因此,社团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社团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团崇高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

2.社团文化的中心是人本文化

国内学者肖绍俊认为,高校学生组织含社团管理干部领导能力包括四个维度,即:信息处理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王鹏威认为,高校学生干部的个人魅力是提高其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朱文欣认为在学生干部培养上选拔是基础,培训与实践是途径,机制建设是保障,人本关怀是关键。可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社团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是敏感,使社团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社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实现其既定目的。

3.社团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社团文化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社团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逐渐地内化为社团成员的主体文化,形成共同的制度体系、风格特征、人员结构、才能类型及行为方式,使组织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事实证明,由柔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刚性管理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

二、社团文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宏伟的校园文化建设蓝图,就要在活动中稳步推进,落实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而不能让它成为一纸空文。如何稳步推进落实呢?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就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开始。

1.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墙一壁能说话。走进城东中学校园的每一处,就如在享受一道精神大餐。“春风化雨乐育栋梁拔地起,学海扬帆敢为鲲鹏展翅飞”、“增自尊苦练学习本领,树雄心掌握一技之长”、“祖国园丁心胸容天地,城中教师智慧运乾坤”、……学校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场所,挂满励志类书法对联。教学楼墙壁上,随处可见“985大学”、“211大学”的图片和简介。走进教室,窗明净几,桌椅整齐,板报、壁报、读书角一应俱全。各个班级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全校48个教学班都有自己特色的班级口号、奋斗目标。每一句标语,都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着人文关怀。“寄语教师,寄语学生,寄语家长,寄语学校”,每一句话都激励着师生上进;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设计精美的手抄报,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墙上挂着“名人名言”,学习园地贴满学生作品,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组建学生社团

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仅有氛围还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全体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立足发展,着眼未来。活动促成长就是城东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在开好日常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大力开发文明礼仪、书法、绘画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准定位,健康成长。”王校长表示,要立足发展,着眼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走向城东,迈向成功。近年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城东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先后成立了启航书法社、鸿帆舞蹈社、欢乐合唱团、美韵器乐社、育才美术社、天涯草文学社、红叶记者社、劲旅篮球社、艺轩棋社等22个学生社团,涵盖文艺、体育、文学和科技诸方面。学生自愿申报参加社团,活动实行走班制,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建制,统一教材,每周开展一至两次活动,或学习培训,或成果展示,充分挖掘学生兴趣与潜能。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每间教室配有多媒体、电子白板及监控设备、网络,建有书法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厅、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为学生社团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风化雨润无声,风正帆扬一路歌。办学以来,城东中学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中考成绩年年稳居全市第一,曾先后获“三明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第二届福建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福建省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福建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中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推陈出新,发展好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事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同时要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在互动中重建,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好校园文化。宁化城东中学的社团文化建设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才艺展示及提高的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社团才艺展示活动,邀请专家及学生家长到场观摩指导,现场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在第六届体育艺术节期间,该校曾与县老年书法协会共同举办“百人书法现场展示活动”。宁化城东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有实效的成绩,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要实现校园文化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多学习、多尝试、多总结,才能把城东中学建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新校园。

三、总结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物质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建设,二是使用管理。学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当然包括建筑物的最初的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和实用。一所好的学校,必有一流的建筑,能满足师生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能按照使用的意图来搞建筑,这是最好的。当然,任何学校的设计和建设都会最大化地考虑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其核心是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包含生态的和人文的两方面。所谓生态的是指建筑设施要以自然的、和谐、安全的、环保的方式呈现,要以人为本,化人育人。在彭阳二中工作时,学校让我负责建设文化长廊。长廊的位置选择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长廊跟着道路走,一种是跟着建筑走。倘若跟着建筑物走,建成的长廊与建筑物墙面之间就会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后来长廊就跟着道路建了。学校图书室要放在一楼,因为图书很重,楼板房难以承载其重量。化学实验室也要在一楼,要有专门的排污管道,通风效果要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学校在绿化美化校园时,要因地制宜,栽花种草要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学校,栽种柳树、桃树、槐树、常青树易活,成本低,玫瑰、刺玫等花期长,生命力顽强,都是极佳的选择。

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布置重在原创,重在启迪与激励,重在体现学校个性,重在陶冶与示范。校训、办学理的张贴悬挂,教室、宿舍、餐厅布置,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自然、美观、大方。内容要反映师生心声,征求师生意见,为师生所认同。忌随意涂抹,心血来潮,个人喜好。庆阳六中文化墙是孔子浮雕非常大气,选刻了《论语•述而》中一段语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立志、做人、修养、学艺几方面阐述人才培养观。参观过一个学校教室门的布置,非常实用,上面是班级学生座位表,下面是当堂上课教师胸卡,谁上课,谁在教师辅导学生就是谁的胸卡,好像上岗证,一目了然,方便学校管理和查课,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在这一张小小的胸卡上折射出来了。贴在墙上的文化,忌千墙一面,万人同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水平,干净、整洁、清新、自然、幽静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结晶,是学校育人成效的体现。有人说,看了学校的厕所,就知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素质。良好的环境管护是墙壁说话的另一层意思。但是,校园环境治理长期以来为中小学管理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垃圾天天扫,纸屑时时有,墙壁乱涂乱画,手摸脚踢……教室、宿舍、餐厅,卫生状况不佳。有的学校雇佣了许多清洁工,环境状况还没有改善。然而,也有许多学校,规模也很大,却没有雇佣一个清洁工,学校卫生由学生打扫和管理,校园环境干干净净。营造温馨洁净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学校每一个成员责无旁贷的责任,从弯腰捡拾一片废纸做起,从洗脸、铺床叠被这些小事做起,其本身就是育人的开始,并且让好习惯伴随一生,这就是教育的本真。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要从小事做起。20世纪80年代,我刚上初中,那时学生常常不洗脸。有一次,学校搞个人卫生检查,可是很多学生没有重视,学校将全体学生集合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前一张桌子上放了一盆水、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学校教师逐个检查,发现头发脏的,脖子没有洗的,就现场由教师当众清洗……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从此打扫卫生这么点简单的事情在这个学校就不会有人做不好。只要想办法,努力去做,校园环境管理其实能做好。楼道和建筑物外墙面,这些人流密集通过的地方,学校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贴上瓷砖,便于护理。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为此,学校希望广大教职工在新的一年里,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踏实工作,潜心钻研,努力在提升水平、提高质量、强化特色上花足功夫,做足文章。

同时,希望我们的年轻教师在新的一年里,各方面都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争做一个思想品德优、行为习惯好的文明之师;二要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身体素质,;三要注重教育教学上的进取,大力弘扬“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学风,成为在滨湖扬帆起航的排头兵。

面对新形势,校工会年的工作计划为: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办事能力。提高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动员和组织教职工的能力;提高表达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利权益的能力;提高协调劳动关系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为教职工服务的能力。

二是继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职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是继续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力求使校务公开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是继续加强民主管理学校的力度。依法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坚持和完善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好教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落实好教职工的知情权、参政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1.范式研究路径虚构。

范式是研究问题的抽象表达,是经过概念加工过的体系化范畴。校园文化的很多研究仅是从假设概念出发,从概念研究中生成范式并进行剖析,从而脱离现实情势。校园文化本身受限于包括地域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教育等社会环境因素,其研究必须依赖两个来源:一是社会历史条件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社会风气等;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成型的具体文化概念。如果脱离这两个来源,校园文化研究就只能是一种虚构化路径介入,使得文化现实问题与学术研究问题出现脱离与断裂,进而形成“两张皮”的状况。

2“.环境决定论”的强迫倾向。

校园文化研究暗含着一个理论强迫就是(教育)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就能解决好育人问题,殊不知“,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①。唯物论告诉我们,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环境,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精神基础。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研究视角推进至人,才能把握住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内涵。

3.功能主义的片面理解。

现有很多研究大多倾向于认定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单纯的以文化影响人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校园文化包括器物、精神、中介等层面,其作用的发挥是多层次的,同时,它与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其结构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社会文化,培养能改变劳动模式从而影响社会进步的受教育者,进而促进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所以校园文化是以全面的、有机的、整体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的。

4.工具理性的逻辑预设。

校园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从逻辑上预设了校园文化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忽视了自我生成的内在合理性和外在引导性的双重把控,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研究的“急功近利”,期望将社会文化的内容快速“打包”塞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环节中;校园文化研究的“短视效应”,试图通过校园文化简单培养受教育者,而忽视人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好高骛远”,研究格调被过度拔高,人为地增加了过多“添加剂”,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与践行效果;等等。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诸多研究困境,是因为没有找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作用及归宿,未能指向其背后的现实性内容。劳动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通过劳动形成文化并生成“新人”的过程,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马克思对“新人”产生机制做出过阐述:“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②首先,校园是一个共同体式的生活群体,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在于意识教育,而意识教育开始于主体与校园环境的接触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手段与文化启发的隐形内容共同干预学生的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归宿在于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新人,通过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劳动逻辑,共同塑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意识、人与社会和谐互动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文化研究困境的哲学追问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已经卷入市场化与资本化的浪潮之中,这种浪潮背后隐含的是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和劳动逻辑的异化成型。从计划经济劳动模式向市场经济劳动模式的变革过程中,劳动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异化,文化的内容也受到了干预,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哲学追问。

1.资本逻辑的推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主动引入市场经济原则,提倡资源生产、配置、积累、消费等方式由资本原则控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逻辑的产生有了现实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内容。首先是物质生产文化层面,资本逻辑的轴心是追求剩余价值,这一隐性逻辑需要通过一些物质环节来实现,因此资本成为整个社会的话语原则,社会文化内容呈现高度经济性的特征,并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将破坏性的因素潜藏其中。其次是社会生活文化层面,人与人的关系日益资本化、利益化,一切人伦关系都被换算成增殖的可能,文化的内容表征着社会存在的本质,这雕塑着文化的结构模式与内容组成,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部分,显然在此辐射之中。最后是欲望文化的确立,它激发准劳动者的创造欲望,获取商品与货币,并以此作为满足自我生存预期的实现方式,劳动文化已不再是深埋于农耕文化之中,而是一种自我确证的主体文化,即在传统社会内部注入资本生产方式,提升社会各要素自由组合而产出的“经济性”力量,将“信仰”文化论扭转为“欲望”文化论。这样,被资本撕开的“欲望”文化激活了主体内在的创造力与创新力,翻转了传统教科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抽象教条式理解,这就是社会文化含有的现代性意义所在,即将劳动的客体化理解扭转为主体化内容,用经济性方法打造新的文化内容。资本逻辑体现的是资本的增殖动力并以形而上学的范式展现自身:它存在于资本要不断吸食社会一切,吸食自然界同时还要吸食“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并以一种文化蚕食的方式入侵。文化蚕食的范式是拜物教思想。劳动产品(商品)本来是人的劳动结晶,却变成了一种对自我创造物的崇拜,根源在于商品的交换关系取代了人的交往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以物的交换关系为中介,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促使拜物教思想在校园文化中肆意横行,主要体现在:物质表达欲,表现为追求物欲和享受,如入学“三大件”、校园“拇指文化”等,反衬出的是对物的崇拜;意识控制欲,表现为“拜金”思想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判断逐渐侵入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活动操作欲,表现为注重效益,学生参与文化以能带来多少切实利益为目的等。资本逻辑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内容的预设。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是教育载体,制度是教育规范,行为是教育实践,精神是教育理念。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精神体现,资本逻辑的推进,通过资本形式侵入校园基础设施,干预校园物质环境,预设教育成才标准,转移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标准、规则、效益等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压缩。校园文化具有引导、激励、约束、凝聚、辐射与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软环境,必然负载着很多规范性内容,通过具体实践内化学生的素质,外塑学生的形象,以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资本逻辑的推进,打乱了社会本身赋予校园文化的教育内容,通过资本原则强势规训校园文化教育目的,进而将校园文化的功能压缩为创造符合资本增值要求的狭隘文化。校园文化目标与归宿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个性自由的人,即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个体”,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介入,资本的生产文化与拜物教文化内容在显微之处不断对校园文化进行解读,并以资本的要求改造校园文化的内容,这样必然偏离校园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归宿,使得校园文化从知识型文化,即塑造新人的文化氛围偏移到生产型文化即生产带来经济利益群体的文化。

2.劳动逻辑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劳动逻辑本质上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是以人的劳动为基础的。在中国文化之中,劳动逻辑是以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为主导,以伦理关系支配的宗法关系与行政系统为支撑,以劳动为连续性的叙事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农耕劳动文化在各朝各代的稳定延续,其承载的社会文化具有静态维稳性的因子。劳动逻辑由于资本逻辑的强势推进,劳动本身已经发生异化。私有制条件下生产把人的一切需要压榨为对物的追求,劳动不是劳动者的需求,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组成,自然也映射着劳动逻辑,劳动逻辑的异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异化:首先是劳动文化异化,社会文化中“劳动光荣”被“资本效益”所取代,校园文化同样受到波及,如校园中存在“实用至上”“骑驴找马”等内容,忽视了基础性劳动的具体历史作用;其次是对劳动具体方式的否定,社会文化中“好逸恶劳、坐享其成”思想蔓延,校园文化中一些特殊案例被放大,如大学生弃学从商、大学生街头卖肉等,引发强烈争论的背后是对劳动认识问题的分歧;最后是文化精英主义,由于社会分工固定化、收入差距较大等现象,校园氛围中对体力劳动的认同度降低,很多人信守“宁缺毋滥”,对大学生择业存在着消极与消解的不利影响。在此还须注意资本逻辑规训中校园文化的特征:文化碎片化、文化断裂化、文化世俗化、文化通约化。文化碎片化表现为校园文化在具体发挥作用时呈现不完整性,在具体内容上普遍表征为碎片性特点,以具体的文化因子存在着;文化断裂化是指文化的内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与践行要求,附和于经济生产的要求;文化世俗化直接点明了校园文化内容存在着过度社会化的倾向,社会世俗化的内容不断整合着校园文化的存在方式与表达内容;文化通约化则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趋势,试图通过文化来通约化社会生活的所有内容,并以此表达出自我的文化内容。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回答:以劳动逻辑为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现实进行有益勾连,才能准确把握住其根基所在,所以必然要以劳动逻辑为基础,对校园文化资源重新加以整合,重新驾驭建设方向。

1.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校园文化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内涵是劳动,而目前中国最基础的劳动模式是谋生劳动,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事实上,剔除异化性文化,吸收新的文化,以整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首先,剔除异化文化内容。校园文化内容要剔除那些通过占有劳动力达到占有劳动剩余价值的文化内容。其次,重视劳动逻辑的基础作用。劳动是感性活动中的对象性关系内容,它只要能提升与发育先进的社会文化,就能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创造方式与积累过程。最后,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重点。其重点在于树立以健康利益观为导向的价值观,防止文化“金本位化”。校园文化的目标与归宿就是培养有自由个性的人,自由个性并非体现于市场交易过程中受货币支配的自由,而是能够把握自我发展命运的个体,即能够拥有受自我支配的物质生产要素与精神文明成果,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2.避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

校园文化受限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水平与精神层次,其内容可能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当然这些思潮的背后就是资本原则在起作用,主要有四种思潮:一个是文化自由主义思潮,这种自由主义危害性很大,对大学生很有诱惑力,自由口号下隐藏着资本对大学生思想干预的强制性与灌输性,这反而是不自由的。其次是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要表达为对现有校园文化的一种非理性排斥,受教育者不认可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处于价值虚空、意义缺失的状态,它是资本夹杂着个人自由、无政府主义的强势推进,并试图摧毁原有价值与道德规范的一种情势。再次是文化排斥主义,这种排斥主义是完全在价值层面的暴动与反抗。由于校园文化自身被资本“强制进步”,任何远离资本神圣的可能都变得不可理解,资本是社会进步重要力量,全民对经济化运作热衷追捧,相应的,在校园文化中暗含着试图排斥一切劳动逻辑存在的可能性,排斥说到底还是文化虚无与文化自由,它是前两者的具体表现。最后是文化保守主义,校园文化经由资本中介,容易形成一种文化防御力量,并抗击社会其他文化的进入与干预,它能够形成各种保守的方式自我保存。

3.发挥劳动逻辑的基础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