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范文精选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还是现代舞的基训,都能为舞者的肢体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肢体协调性,为学习和掌握高、难技术技巧作铺垫,是通往舞蹈艺术殿堂的第一步台阶。而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习者进入“放松”状态,则凸显其中。

舞蹈训练刚开始时,即要求学习者的身体从自然、松驰的状态中,有意识地使肌体、肌肉向里收缩,向上延伸。譬如,芭蕾基训的要领:开、绷、直、立四个字,可以说是精辟地阐释了个中意义。通过肌肉的“外旋上拉”,形成躯体的直立感、挺拔感,这是从事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形象条件。笔者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发现,多数学员在训练过程中会将此意识不断强化,甚至出现“过头”的现象。但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注意把握“放松”,就容易造成身体僵硬,使肢体在运动中形成与躯干之间的分离感。这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各关节部位,其中,以胸、肩部尤为明显。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舞蹈训练及舞台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从事舞蹈表演是需要经过“收紧——放松”这样一个过程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舞者自身的素质与表现力能否得到质的转变与提高的重要过程。无论是在课堂训练时,还是在舞台艺术展现时,呼吸不顺畅,就可能出现胸部僵化,严重者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其它部位,以致舞蹈视觉形象不协调。而顺畅地、有节律地呼吸,就是将呼吸从生理的需求上升为心理的支配与运用,能够有效地柔软躯体,令舞者的动姿点、线兼顾,有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并可根据作品情节发展的需要,控制或推动情绪变化,达到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的高度统一(即形神兼备),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呼吸的训练,从气息入手,来增强舞蹈表演能力。

谈到气息训练,应首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古典舞身韵的八个地面训练元素——提、沉、冲、靠、含、腆、仰、旁提,全面地综合了身体躯干的训练方式。其特点可概括为:一、呼吸的上下运行,以脊椎的伸曲为表现,以气息为动力,强调掌握体态变化的过程;二、腰胯为轴心的躯干方向性运动和弧线形运动,在身体重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极力扩大上身的各方位活动区域和肢体各方位之间变化连接的流畅感,以及躯干挺、含间的自然过渡;三、以旁肋为发力点的身体侧方位的线条延伸,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此外,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体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别具特色的形态气息训练方法。例如,朝鲜族舞蹈“古格里”,它给人以缓慢、悠长、连绵不断的视觉感受,因此,呼吸是平缓起伏、节奏均匀的。藏族的“卓舞”却与之截然不同。“卓舞”的表现形式是粗犷奔放,因而,呼吸也就随着节奏产生变化。它们的要求和特点各有不同,各有独到、精彩之处,具有极大的训练价值和借鉴作用。长久地加以练习,能使学员深入地了解到呼吸的运行过程,丰富躯体的变化,从而进行科学和规律的自我调节,起到增强身体动作的表现力、提高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节约体能的作用。同时,将身体的僵化问题予以解决。

舞蹈是依靠人的肢体来表现的艺术。因此,它需要将舞者的肢体解放出来,用以塑造和谐的体态,塑造艺术形象。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训练体系对体态要求是高度重视的。各民族的劳动人民根据本民族自身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地理环境,创造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不同生活情趣的舞蹈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丰富自身肢体语言的同时,使自身的舞蹈表演风格多样化,并且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达到张弛并蓄的境界,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以满足文化市场对舞蹈艺术不断增长的审美要求。

“海阳秧歌”,是从山东省海阳地区的民间娱乐活动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于进行搜集整理的艺术家对腰部动律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所以又俗称为“拧断腰”。一个“拧”字将腰部丰富的变化包含于内,再将“缠、绕、拨、盖”的手臂运行方式发展到用扇子来表现,以“颤、摆、跺”等动态来体现步伐特点,既鲜明地突出了地方特色,又刻画出地方人物性格,还被艺术家们赋予了时代特征。“海阳秧歌”的动律特点是:拧、撑、沉、韧,将身体所有运动部位的活动有机地进行整合。与其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相互影响的是山东省胶州地区的“胶州秧歌”。“胶州秧歌”的动作元素是:碾、拧、撑、韧。其特点是快发力、慢延伸,体态特征则是在动态中注重保持身体“三道弯”。其它,如“安徽花鼓灯”要求:上身保持运动中的拧倾状态;人未动,意先行;脚下的步伐要遛得起来刹得住。东北秧歌:浪中俏,浪中稳。这些既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又是它们的呼吸特点。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及内容丰富多样。尽管它们的训练方式、动律要求各有不同,却都是在极力挖掘、丰富肢体语言变化,遵循和发展着我国的“传统美”与“现代美”相结合的审美观念,极力促使其兼备广泛的娱乐性和艺术欣赏性,为广大的舞蹈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块蕴涵着丰富营养的艺术土壤。

舞蹈表演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世界舞蹈表演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1.舞蹈是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

2.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需要舞蹈表演

怎样才能把情感世界的“极致”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常常见到两个身体能力、技巧相近的演员表演同一个作品。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经久不忘;一个只是机械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表现力不能打动观众。为什么两人的悬殊如此之大?这就是舞蹈表演有无情感世界所决定的。演员的表演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连接肢体动作和情感思想的纽带,它能把外部的肢体动作和内部的心理情感有机地、符合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舞蹈是以人体动作、造型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的意境创造和形象塑造,都是以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为基础,而不是堆砌一些无机的单一的动作。舞蹈动作、姿态是由一定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有机整体。情感离开动作无以体现,动作离开情感毫无意义。动作是构成舞蹈的外部因素,是看得见的、外在的运动;而表演是内部的,是渗透、融化并贯穿在一切动作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流露。前者是舞蹈表演的载体,后者是舞蹈表演的灵魂,动作承载情感,情感使动作更具光彩。舞蹈中的情感属于内在非视觉的心理内容,只有通过相应形体技能,进行物态化体现,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可视的舞蹈艺术。这时候心理与形体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只有通过表演这种形式把肢体与情感、外部与内容相结合,产生生动、真实、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将情感的“极致”推向高潮,达到宣泄情感、传达思想的目的,这样的舞蹈才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结语

舞蹈美感的产生,是因为它包含情感。舞蹈起源于人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劳动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经验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人们全部生命的感觉经验都倾注在舞蹈里面。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们击地而舞,铿锵而歌,在空地上,尘土飞扬,喊声冲天,是那么尽情、那么投入、那么感人。舞蹈动作都是人体的自然生活动作,经过提炼、加工、美化而来的。舞蹈中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情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舞蹈起来就不可能美,就不可能打动观众,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生命,才能打动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舞蹈艺术作品中,“情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应当说,审美客体“含情量”的多少,常常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生命。舞蹈是用肢体诉说情感的,舞蹈不是讲故事,不是哑剧,不是运动的雕塑,不是高难度的杂技,也不是音乐的陪衬或解释,而只是——舞蹈。

参考文献:

舞蹈表演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学;表演能力

0前言

完整性是舞蹈教学的特点。与一般的跳舞教学不同,舞蹈教学注重对艺术的诠释,除了舞蹈的整个过程,舞蹈教学还需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与表现力,将自身的感情因素添加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能力。

1教学中的不足

1.1教师素质不足

现阶段,素质不高的问题在一些舞蹈教师身上较为突出,素质不高对舞蹈教学的有效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这一不足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素质因自身角色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受畏难情绪影响,工作中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长时间用同一套舞蹈进行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仅承担着舞蹈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其他教务工作,这就导致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被占据,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素养。但时代在变,舞蹈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无学习与提升则难以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

1.2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这里的需求具体指的是学生的发展需求。若舞蹈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为非专业类型,那么学生本身就缺乏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只有教师结合学生需求自编教材,并将教材应用至舞蹈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若教师是非专业出身,那么自编教材并不是件易事。另一方面,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受专业舞蹈知识的常年影响,即使教师有能力自编教材,也难以避免将专业知识、专业内容过多地编写至教材中,最终也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1]此外,在一些学校中并未建立专门课程进行舞蹈教学,而只是兴趣课,通常情况下,兴趣课不会有非常多的时间安排,且教材更新非常慢,这都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非常不利。

1.3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表现在教学的方法与方式上,这一问题在不少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首先,在不少学校中是以选修课来设置舞蹈课程,多且广的舞蹈知识难以在选修课的有限时间内学习。课程发展有其规律,而这样的设置并不合规律。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难以对舞蹈进行系统的学习,综合素质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其次,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还表现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即以单纯模仿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动作的传授作为侧重点。这样的教学较为机械,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舞蹈,其认识始终较为浅显。

1.4目标设置不足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是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这是因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有效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人体的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来宣泄情感、表达相应的情节以及抒发对美的理解。作为舞者,除熟练掌握基本的动作外,还需对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有良好的把握,且审美情趣较好,这样才能表达出舞蹈中不同层次的内容。但是,因不少学校没有正确理解舞蹈教学的目的,导致目标设置出现偏差,教师以培养学生舞蹈基本功或动作作为教学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发展。[2]

2对策分析

2.1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优化舞蹈教学首先需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纠正教学中的错误观念,正确看待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参与度,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首先需培养其艺术表演意识,这种培养应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在摸索中深入认识舞蹈的表演内涵。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带领者,鼓励学生成为舞蹈编排的一份子,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舞蹈的编排来了解舞蹈的艺术主题。同时,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吸收舞蹈所蕴含的艺术养分,应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各个动作细节进行认真的体会。[3]以民族舞蹈的编排为例,假设该舞蹈的主要意境为宁静与空灵,那么,可令学生深入讨论舞蹈主题,以此作为教学的开端。在主题确定,学生初步掌握其艺术表现力后进行舞蹈的编排。编排需反复播放伴奏音乐,在体味音乐的过程中编排动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细致地推敲舞蹈中的动作与技巧。在编排完成后进行整套舞蹈动作的学习,学生全程参与了舞蹈的编排过程自然能够深入地理解与认识这一舞蹈。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良好地展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舞蹈的美感也经学生的表演与艺术思想意识得到展现。

2.2多样化舞蹈教学

多样化舞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使教学所用的舞蹈类型多样化,教学所用的方式与手段多样化,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教学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舞蹈的学习、艺术表演力的形成没有捷径,要想充分地理解、领悟舞蹈艺术表演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多次反复地实践。多媒体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舞蹈教学同样也可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可通过播放舞蹈视频来讲解舞蹈艺术表演。生动直观的视频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其中的动作技巧、艺术表现力等内容。[4]在视频学习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学习,舞蹈所用的音乐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音乐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在进行音乐情感因素的讲解时,教师需将讲解与韵律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配乐。在视频、音乐讲解后引入图片,通过图片展示分解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与来源,用完整展示舞蹈艺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2.3增加实践机会

对于一个舞者来说,舞台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平台舞者的艺术表演力能够得到展示,是舞者非常向往的平台。增加实践机会可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最终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学生抓住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诠释舞蹈艺术表演并不局限于个人舞蹈或集体舞蹈,只要有机会都应该勇敢尝试。通过舞蹈比赛,学生获得的表演经验是教学、观看他人表演所得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与认知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这就是实践的优势。教师可组织学生报名,并带领学生参赛,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备战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冲击与提升,其造成的效果、带来的影响远大于课堂教学。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会开始着重揣摩舞蹈艺术表演力,并摸索如何将表演力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实践的优势无可比拟,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3结束语

艺术表演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基础,丰富其舞蹈意境,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与理解舞蹈的深刻程度。

参考文献:

[1]万刚.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思路探析[J].音乐时空,2015(07):154.

[2]李磊.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4(09):240.

[3]周浔闽.大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的培养分析[J].艺术品鉴,2014(10):44.

舞蹈表演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表演;基本训练;策略探讨

舞蹈表演是一个分享美的过程,表演者要将舞蹈的含义进行传递就少不了对表演技巧的学习。表演注重内心的情感,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将技巧对学生进行传递,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舞蹈的内涵,通过对技巧的学习,分析舞蹈人物的心理,更好的将舞蹈展现出来。

一、在舞蹈教学中对舞蹈表演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表现情感的方法,为了能够让观众从舞蹈中感受到舞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舞者需要通过多年的练习才能实现。舞蹈教育的起源很早,它是人类传承的一种精神,对社会文明起着推进的作用,舞蹈教学的进步体现在舞者的舞蹈表演上,将舞蹈表演的生动形象、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是最重要的目的。想要将舞蹈表现的更加生动,进行表演教学是很好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才可能展现更高超的舞蹈内容,对舞蹈表演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舞蹈教学中对舞蹈表演进行基本训练的策略

(一)首先要让学生对舞蹈表演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所以,在进行表演教学前,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理论学习,舞者更容易对舞蹈表演有着更深的理解,对于日后的真实表演有着很大的好处。授课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将舞蹈表演和实际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以便可以更快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舞台上进行表演就是为了展现艺术化的生活内容,将自己的情感进行丰富是展现不同种类舞蹈的重要途径。

(二)对学生进行表演能力的培训舞蹈表演就是一种和观众的交流,是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的专业艺术,舞蹈演员不同于专业演员,它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只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容,这就对舞蹈演员有着更高的要求。舞蹈教学也应该将重点放在表演能力的培训上,通过长期的基本训练来达到完美的舞台效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将其融入进自己的舞蹈表演中,将情感展现的更加真实。舞蹈的基础训练是包括很多种技巧的,演员的一个表情,甚至一个气息都会对舞蹈表演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进行舞蹈表演的基础训练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规范,之后对学生的气息进行教学,因为气息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是表现舞蹈动感的重要形式。之后,舞蹈演员的表情也是表演基础训练的内容之一,表情是传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可以让观众对舞蹈传递的内容有着最直接了解的表现。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项教学内容就是情感的表现,想要在舞蹈表演中将情感进行很好的展现就需要舞蹈演员对舞蹈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跳舞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更好的表达舞蹈的内容。

(三)对学生进行感知能力的训练舞蹈演员在进行表演时,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表演的情境中,更好的向观众传递舞蹈的内容,“感觉”是提高表演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在表演中找到舞蹈的感觉很重要。听觉对于舞蹈表演者的感知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声音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让舞者在舞台上更好的发挥。在舞台上,舞者想要将舞蹈内容更好的传递是需要舞者对生活有着很强的理解的,舞蹈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人们对于美的感受是源自于心灵的,在舞台上用舞蹈触动观众的心灵是最终的表演目的。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的表现舞蹈,在表演中,将感情融入进去,表现出舞蹈本身的色彩,抓住感知生活的重要性。

(四)以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进行训练舞蹈是生活的表现,是不可以脱离实际的生活的,否则会造成不切实际的情况出现,在进行舞蹈表演教学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观察生活对于舞蹈表演的重要性。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生活的快乐,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需要对学生观察的生活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多关注正能量的生活内容。舞蹈演员可以观察的生活内容有很多,自然的风景、动物、路人等等,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立观察的主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

(五)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进行培养舞蹈是一种艺术,学生只有具备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将艺术表现出来。进行小品训练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重要方式,通过演舞蹈小品的方式让学生对舞蹈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初级阶段,学生可以进行生活小品的表演,由简单的入手,逐渐增加难度,对小品的细节更加注重。舞蹈是变化的,所以舞蹈表演者一定要有创造的能力,在舞蹈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让舞蹈可以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舞蹈的艺术性极其重要,这对舞者的艺术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也是舞蹈表演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结语

舞蹈表演艺术是由舞蹈和表演两方面构成的,进行表演基础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舞蹈表演的基础训练,舞者可以将舞蹈中的情感进行更好的传递,让舞蹈艺术可以让更多观众接受、理解并且热爱。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舞蹈技巧训练在舞蹈学习及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01:100.

舞蹈表演范文第5篇

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舞蹈基本功训练抓起。由于舞蹈艺术表演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形体必须经过训练,动作才能够灵活、准确、漂亮。要在舞蹈艺术表演中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得一日不间断,把功夫练到家。在课堂教学中,施教者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受教者的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确定最近发展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学训练。

2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任何形式的艺术表演,都是一种创造行为。舞蹈演员即使严格按照编导的意图展开艺术表现,实质上也是投入个人的主观情感在进行积极的二度创作。要培养受教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应当从激发想象能力,储备情绪记忆做起。课堂是培养受教者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主阵地,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探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的课堂教学,既可以帮助我们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也有助于受教者表演技能的尽快形成。

2.1教学内容

维吾尔族民间舞组合的表演。

2.2目的要求

在受教者对维吾尔族民间舞的审美特点和表演技巧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组合性的综合表演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表演技巧。

2.3组织实施

(1)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欣赏。

①欣赏维吾尔族舞蹈作品。通过欣赏,使受教者从整体把握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同时,从不同角度了解该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施教者要在欣赏前提出欣赏的目的、欣赏的重点以及需要着重体验的内容,以便受教者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欣赏。②引导受教者对所欣赏的作品的风格特点、表演技巧以及关键性细节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是他们进入理解感知和自主体验进而达到舞蹈表演的审美实践阶段——课堂表演实践的教学。③施教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表演示范,以使受教者能够准确把握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风格,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表演的强烈欲望。

(2)组合表演教学训练。

施教者在讲述动作要领时,应当首先强调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与情感表现的结合点所在。同时,从动作的抒情特点入手,具体讲解每一个动作在情感体现中的作用,如,眼睛的运用、颈部动作的表现等。

(3)受教者体验练习。

受教者的体验过程实际上是反复揣测、借鉴对比、理解体验的收集重组过程,是他们对舞蹈的审美经验、对舞蹈动作的情感对应体验经验,以及对生活情感的主体经验共同作用的发挥阶段。

(4)受教者表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