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实训总结

舞蹈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舞蹈实训总结

舞蹈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相比一般的技术课和理论课,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是比较复杂的,其教学方式也与一般课程不大相同。一直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都是各大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也需要改革。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并对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经过了长年的发展,成为目前就业的热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如今的艺术设计专业非常受人们欢迎,但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理论、方向和目标都不够明确,教学模式也不够完善。所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使专业特色能够适应地方产业的发展。

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给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深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体系。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慢慢跟上了艺术设计教育领先国家的脚步,很多高等院校拥有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学科建设水平,从而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人才。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院校参考国外前沿的艺术设计教育信息确定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此外,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比较老套,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式和观念比较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这就导致艺术设计类课程没有得到合理设置,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教育教学模式落后。一些院校的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比较擅长,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强。高等院校必须对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同时根据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员的要求培养人才,使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题的选择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课题,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是由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决定的,同时它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课题的选择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练习,一种是项目。而具体课题如何选择,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决定。教师选择的课题必须与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相符,难易程度也要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评价课题的标准要比较明确,要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同时,评价课题的标准要符合实际情况,还要科学可行,具有创新性。由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课题设计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并且具备敏锐的导向性和观察力,要加强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变化,带领学生寻找新灵感和新事物,使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若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对课堂练习内容进行设计。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练习内容进行设计,同时,课堂练习内容要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由于课堂练习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教师需要掌握好评价和对比的尺度,要根据各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确定不同的练习计划,使课堂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扬长避短。打造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就是创造能力,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由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设置实现的。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借鉴国外的经验,没有意识到西方艺术文化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差异,导致艺术设计教育并不符合国内的教育管理制度。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调整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教育特色确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根据办学理念和目标形成的知识结构建立课程体系,从而创造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的课程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并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校外,使学生能够面向社会发展,成为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决定了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振中,胡晓芳.新教改形势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方向的探讨.美与时代(上),2011(6).

[2]李银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关于我院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1(1).

作者:郭敏 单位: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可行性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舞蹈已经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和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舞也成为大众流行的一种舞蹈。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舞蹈类专业课,以沿袭并创新我国舞蹈艺术。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舞蹈教学中引进现代舞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指出了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进现代舞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代舞;教学方法

我国各大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基本上都开设有舞蹈类课程。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的主干课程或者是其他专业学生的重要选修课之一,舞蹈教学在现代化大发展及教育事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发展,而一些国外的现代舞的流行对于我国舞蹈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舞蹈教学作为艺术类学生的重要课程,对于艺术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更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可以说舞蹈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须的基本功,是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舞蹈通过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变化,能够向观众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与信息,给人以陶冶和情感升华。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的现代舞的引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

一、引进现代舞的效用

(一)充实学生的思想现代舞的表现形式

往往比较随性和活泼,因此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不断汲取先进的舞蹈技能,充实自己的思想。现代舞的主题和动作风格多样,而且没有十分特殊的场所及服饰要求,因此,可以不受时空的约束自由的进行舞蹈创作和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思想视野,激发了其思维广度和想象力,让学生的思想更加丰富、性格更加的开朗和活泼,彰显个人魅力。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舞蹈顺序的重复及动作的拼合,节奏的更迭都会使得现代舞具有不同的感情。现代舞的律动性和节奏感较强,因此学生可以对现代舞进行场景、表演方式分析,并创新的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与表演,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通过舞蹈放松自己、展现自我。高校舞蹈教学中,现代舞能够以其创造性和灵活性较高的优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学生通过对不同舞蹈动作的整合与创新,融合成为新的舞蹈表现形式或者舞蹈内容,学生也能够自主的加入到舞蹈创新中,激发自己的思维活性,舞动创新。

(三)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大多数人认为,舞蹈课程只需要不断的实践和训练就可以完成良好的舞蹈效果,因此有些学校过度的让学生们在练舞房中持续不断的锻炼,以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和学生舞蹈技能。其实,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但是往往忽略了基本和必要的舞蹈知识的掌握与积累。笔者认为,融入现代舞,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舞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对舞蹈知识有更多的体会,而且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现代舞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舞蹈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促进舞蹈创新,学生舞蹈知识素质也会更高。

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引进现代舞的可行性

(一)引用现代舞的自由舞蹈理念,开发肢体动作

自由是现代舞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很多的现代舞中,我们也能看到舞者的自由与洒脱,而且现代舞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创新表现,人们不需要多么华丽的服饰,也不需要挑选舞蹈时间,节奏感来了,随着音乐就可以舞动起来。然而现阶段的舞蹈教学中,很多大学舞蹈老师都喜欢手把手的教学生完成指定的动作,并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舞蹈,极大地禁锢了学生开放的思维,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展现。因此自由舞蹈的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开发相关的肢体动作,让舞蹈更具有自然的感染力,带动更多的舞者和观众参与其中,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舞者的内心情感,丰富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动作,推动了现代舞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二)引用现代舞中思想引导理念,解放学生思想

思想引导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的体现,舞蹈动作都需要学生个人来完成和表现,但是除此之外,学生的情感和表情等也是对思想的引领和解放。相较于我国传统舞蹈,现代舞更加注重对节奏的感知、舞蹈动作是否到位和动作幅度是否合适等等,这些都是现代舞蹈的思想和魅力所在。因此,高校舞蹈教室应当在实际舞蹈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化的经验、情感和态度,让现代舞更富有活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舞人合一”的思想深度,动作到位,思想解放,舞蹈内涵浓烈。

(三)引用现代舞的奔放舞蹈理念,教学方法融合

奔放是现代舞区别于传统舞蹈的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在现代舞自由的基础上,引入奔放的舞蹈理念,能够打破传统舞蹈观念对现代舞蹈产生的影响,灵活的选择并融合最优的教学方法,否则将会影响到现代舞的鲜明与奔放。在实际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对舞蹈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而奔放的舞蹈理念,实际上也帮助人们对不愉快的问题的一种宣泄。因此,引入现代舞能够丰富人的理念和思想,而且现代舞也能够促进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形成灵活、自由、奔放的现代舞蹈。

三、结语

高校进行现代舞教学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其无论在提升学生整体素养,还可以在培养学生舞蹈感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都能够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审美等等方方面得到提升和优化。教师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和手段,让现代舞教学与当前的高校舞蹈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从学习到更加广泛的知识,让传统的舞蹈教学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欢.新时期高校现代舞的教学方式探讨[J].才智,2011,23:263.

[2]邓少珂,阳耀玲.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现代舞教学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6:139-141.

[3]张健.高校开设现代舞训练课的必要性[J].艺术教育,2014,01:125.

[4]马春靓.情景化训练教学模式引入普通高校现代舞教学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1:60-62.

作者:刘声超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第三篇:高校物流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新设想。

关键词:物流实训;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迅猛,物流产业也随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这一发展也加大了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较多大学和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满足社会和企业日益增长的专业型物流人才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它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具有熟练的物流操作技能和过硬的理论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整套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外,要更加关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1]。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并且满足社会需求物流专业型技能人才。

一物流管理实训教学的特点

(一)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加强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教学。目前许多大学和学院在整个物流实训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并把其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点。正是因为物流实训教学的重要地位,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物流实训的投入以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和改善。

(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实训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大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实践所储备的,这就要求在实训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在今后就业过程中获胜的几率。除此之外,实践能力的提高来自于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相应的岗位、物流的设施与设备、物流作业流程的实训,使其对以后所要从事的岗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以及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

物流实训教学是物流管理这个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目前社会上的物流企业有一套相应的流程和操作规范,虽然不同的企业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核心内容是相似的,这就给物流实训教学的内容、流程以及操作步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为物流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支撑。在设计物流整个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企业实际的运作情况,来保证整个实训过程的可操作性[2]。同时物流实训教学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和规范性,明确实训的目的,使学生在实训以后能够直观的从实训过程中了解各个企业的操作流程,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训目的,提高学生对物流企业的认识程度和实践能力。

(四)实训教学形象具体化

物流实训教学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整个实训操作过程的流程设计是从易到难,从一不熟悉到熟练;从一开始时的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到后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所以,在物流实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进行实训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学生不理解的和容易犯错的方面要进行多次重复训练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在整个物流实训过程中采用形象具体化的实训方法,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二物流管理实训教学的现状

(一)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低

物流这个行业正在从传统的模式走向与国际接轨,这种情况就使得物流企业对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国际化的物流设备使用技能。我国目前对物流实训教学主要还停留在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或是简单的对一些物流设备进行操作。这就没有很好的发挥现有物流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对物流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二)物流实训教学的专业教师稀缺

物流实训教学的设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除了投资购买一定的先进设施设备和系统管理软件外,还有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因素就是高水平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物流管理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比较新兴学科,它的很多理念、方法以及理论大多都来自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这就造成了从事物流实训一线教学的物流实训教师的缺乏,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在我国现有的基础上去融会贯通国外的一些知识,以适应我国现有的国情,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训教学,为我国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三)物流实训教学没有达到真正的综合化

物流实训教学的步骤一般是先从基础开始,然和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基础实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物流管理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要点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而在学习完基础的实训知识之后,往往不能够很好的将其进行综合,虽然目前实训的教学过程中,在基础实训之后会有一定的综合实训,但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机械的重复教师所做过的动作而已,根本就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是否可以采取其它的操作方式,这样的实训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基础的实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设想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会逐步加大,同时对未来高层次专业型物流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全方位加大课改,提高物流专业群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是物流实训教学的质量来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一)提高物流实训教学的课时比重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然而要培养专业化、高层次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加大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于物流管理这个专业来说,职业化技能训练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整个物流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它对物流专业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流实训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但是要达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要求,除了相应的硬件条件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大物流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使物流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达到1:2,甚至是1:1。

(二)变革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流程

目前物流教学体系中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即使有些学生上课时记住了相应的理论概念,但由于对其内容的不理解,将会很快遗忘这些知识。在未来的教学体系中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可以在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之前安排一定的实训课程;或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在上课的前几课可以安排一些实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易懂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的课程学习,积淀较好基础。

(三)整合师资,提升物流公共实训基地利用的效率

物流公共实训基地是一个可以为一定区域内所有学校提供实训的场所,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并且能够避免同一区域内学校购买相同的设备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然而,目前我国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并不是很多,当前已经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利用效能也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我们迫切提高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除此以外,物流公共实训基地往往是建在这一区域中某一所学校内,其教学模式一般是根据这所学校的特点所设立,具有一定的单一性。物流公共实训基地的利用不能单单从设备是大家共同使用这一概念来界定,而需要将这一区域内所有物流专业教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内的物流实训教学水平。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

物流实训教学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培养实践型的物流专业人才,但是现代物流设备和物流管理理念日新月异,这就需要高校和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物流专业大学生提供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更新物流领域的新理念,进一步地了解今后从事物流工作岗位群的要求。其次,随着物流行业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倾向于既有实践能力,又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大学生。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或开发各种资源,校企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降低企业对人才二次培养的成本。再者,来自物流企业的教师,能够为物流专业的大学生们传教一些学校里学习不到的一些知识。此外,校内教师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可迅实了解物流企业发展的新行情,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更能贴切及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建丽,张念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区域开放式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30-32.

[2]刘圣春,白斌丽,袁泓.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认知实训教学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99-101.

[3]钟静,易灿.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2(5):9-11.

[4]张玉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经贸实践,2015,(7):194-195.

[5]堵有进.依托职业院校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23):51-53.

[6]刘鹏.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所面对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7):274-275.

作者:顾明国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途径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较为深入的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影响因素,进而结合高校音乐教育实际,提出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措施,对于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影响因素;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从培养精英人才转为了大众化教育,高校规模和数量都在增加,而其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教育,特别是一些艺术类院校或者是高校音乐系部都有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声乐的发展。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声乐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专业能力差、学生生源质量下滑、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等,因此,亟待对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进行分析,以期寻求相关策略,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影响因素

(一)教师专业能力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师资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声乐教学水平的一大问题。声乐学科本身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就较强,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艺术创作性和想象力。而如果缺乏专业的和富有创造力及艺术美感的教师,就难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声乐艺术指导,不利于学生声乐技能水平提升。高校一般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教育”能力,而不对专业的声乐知识做出过多要求,但是教师仍然轻视“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歌唱或表演技能。而且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化的声乐知识结构的构建,影响其综合音乐素质提升。

(二)学生生源质量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由之前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之前“不够格”的学生也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对于招生的标准要求比较低,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日常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且相对于普通文理科招生而言,音乐类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不高,且大多数的学生声乐基础薄弱,而且没有必要的天赋,尤其是在音乐演唱、乐器使用、声乐感知、艺术创作方面能力都普遍不高。学生的生源质量难以保障甚至出现下滑。

(三)课堂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很多教学内容还十分落后,而且声乐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和审美素质,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校在声乐教学时还是遵照西方声乐价值为准,不重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与传承,比如戏曲唱功或者民族美声,还有些高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了学生“不中不洋”的声乐素养困境。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一)注重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

现阶段我国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往往“同质化”现象严重,同类课程基本上使用统一的授课教师,课程授课内容也基本没有多大不同,这样的声乐教学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难以真正转变为准音乐教师,不利于学生就业与长期发展。比如,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专业,两者之间就有很多交叉课程,很多教师没有充分把握两者之间的本质,以至于在声乐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比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有声乐表演教学,又应当有教育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有“音乐教师”的意识,并主动转换角色,并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做老师”的机会,促进教学融入。

(二)注重基础音乐理论教学理论

基础教学是声乐教学的根本和基础,特别是一些学生基础声乐理论知识不足,也就难以提升其音乐实践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比如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趣味的乐谱、图片、音乐动画或者视频等创设基础知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笔者在音乐教育新生入学后就通过加强声乐技巧课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声乐技巧,诸如在声乐表演时的气息调整、演唱器官原理和音乐咬字发音标准等,为后期声乐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声乐知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声乐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比如通过展开学生声乐表演比赛来提高学生表演的胆量和心理素质,以及他们对舞台的控制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综合水平,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教育”技能。

(四)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的展现声乐特色,避免了传统单一的只能靠看乐谱和听乐曲来学习声乐知识。比如多媒体教学形式就丰富了声乐教学资源和内容,吸引力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乐基础,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优秀的声乐技巧和舞台表演经验。教师还可以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查找世界有名的声乐曲目,并对其进行欣赏和学习,不断熏陶自己的音乐美感。

三、结语

高校音乐教学专业声乐教学的工作绝非想象中一蹴而就,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教师进行摸索和探索。只有教师对声乐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探寻,寻找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够真正推动声乐教学的发展,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声乐练习的关键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声乐学习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彭勇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26-127.

[2]吴姿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03:54-55.

[3]张馨尹.浅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赤子,2014,16:96.

作者:卢亮 单位:新余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第五篇:高职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根据高职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在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中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药物分析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整个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开展药物的分析方法,围绕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来研究药物的质量,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一门学科。教学方法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药物分析的基本技能和强烈的药物质量观念。由于该门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药剂学等知识为基础,教师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涵盖面广,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创新教学内容,改进药物分析教学效果,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1优选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高职学生对高深理论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基础较差学生更是有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以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必要、够用”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药物分析技术和操作能力为重点,结合药学专业资格考试要求,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对于占较大篇幅的十大类典型药物分析,应以“药物结构—性质—分析方法”为主线,紧扣全面提高药物质量的主题,以现行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方法为基础,有选择有详略地讲解,适当删减教材中介绍的十大类典型药物的数量,缩短在药物检测的规律性教学中所耗费的课时。

2采用案例式教学

增强学习主动性药物分析研究对象是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药物质量安全案例比比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药物质量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更好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目的。例如讲解药品质量重要性时,可以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如安徽华源欣弗事件、齐齐哈尔第二制药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等,引发学生对药品质量重要性的共鸣;在讲授维生素C性质时,插入饮食禁忌“虾与维C同食产生砒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该说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维生素C有还原性,可以将虾中的五价砷化合物还原为三价砷化合物(即有毒的As2O3,俗称砒霜),提高学习效率,并与学生对该案例发生的可能性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也可引入具体生动的药物发现史及现代应用的科普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维C的发现、瘦肉精与盐酸克仑特罗、冰毒与麻黄碱关系、生物化学家杜马克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好莱坞影星梦露之死与巴比妥酸等等。

3创新教学模式

改善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中,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多媒体课件内容尽可能简洁精炼,辅以Flash动画和视频教学,结合简单易懂的口头讲解、板书,避免长篇大论,给学生耳目一新感觉,减少课堂中的疲劳感。此外,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药物分析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师将教学视频或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和查阅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和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将以往填鸭式传授知识方式转变为知识探究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药物分析课程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掌握好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实验教材中,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甚至实验现象都描述得非常详细,学生只要照搬照套即可完成实验。这种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为了改革和强化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药物分析实验讲义》,在原有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开设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时纠正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并能正确撰写实验报告。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科学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5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

依照“面向岗位技能,面向资格考试,面向人的生命”的教学方针,参照药物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取“总评成绩=形成性考核×40%+终结考核×60%”模式(形成性考核=作业×30%+学习态度×30%+学习过程×40%,终结考核=理论考核×50%+技能考核×50%),将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参照资格考试的模式,建立题库,采用标准化试题模式,组卷系统根据命题方案随机抽题组卷,各个试题彼此独立,扩大知识点的覆盖面,从而使试卷达到最佳的标准。还应根据药典、教材和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更新,及时维护修订的试题库,实现动态管理,保证试题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孙莹,吕洁.药物分析[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马廷升,朱兰翠.树立药品质量意识加强药物分析教学[J].药学教育,2005,21(4):31-33.

[3]刘彩红,李玉琴,齐永秀,等.提高药物分析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85-86.

[4]陈肇娜.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探讨[J].海峡药学,2015,27(5):253-254.

[5]梁可,张新忠,王璐.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实践——以维生素C的质量分析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3):55-57.

[6]吴怀恩,甄汉深,韦志英,等.《药物分析》理论课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3):134-135.

[7]徐乃玉,张健,谢洪平.翻转课堂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55-156.

[8]韩清娟,张惠静,张梦军,等.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170-1172.

作者:梁可,张新忠,侯秋苑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是高职教学实践中的难题。由于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和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重视。在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些对策及建议,意在解决现今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的问题,优化英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有效教学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这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落后于新形势和新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也日渐突出。高职院校生源有两种,一是高考统招录取的普通高中生,一是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对口生。学生英语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学生词汇量少。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英语基础没有打好,英语学习慢慢进入越学越差、越学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是学生词汇量少的重要原因。二是学生英语发音不准。很多学生受地方方言和发音习惯的影响,部分音标区分不开,甚至完全读错。三是学生语法概念模糊。另外,高职大学英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学引力,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些现象存在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二)教学环境缺乏企业情景教学

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建设了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英语学习教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听到纯正的英语发音,自身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读、写等练习。但是,这些形式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和真实的企业环境存在本质的差异,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职场中的英语和课堂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影响学生职场能力的发挥。

(三)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盲目地将高职英语教学等同于大学本科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几乎完全拷贝本科的英语教学。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英语教学既有公共属性,也有着符合自身的专业属性。所以,一些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基础教学都安排在学生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期,且学时也相对较少,每周至多4个学时。新生入校,专业课程少,学习任务轻,第一学期的教材又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正是他们打好英语基础、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机会,但是学校设置课程和学时安排不合理给一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英语造成困难。

(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导致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英语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具有足够的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扮演着教学大纲的忠诚执行者和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角色,但是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教育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导致英语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不在少数。而那些老教师教学思想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有:一是很少有英语教师到企业、工厂中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培训,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且对学生所学专业岗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二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英语教师缺少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

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基地,必须遵守“以创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要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改变当前的问题,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要以选择合适教材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核心,以适应职业教育为重点。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知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假如一个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就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丰富的表情以及大胆的动作展示出自己对教学和英语的喜爱之情,用极强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英文电影,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单词量和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还可加深他们对欧美国家文化的理解。英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英文歌曲。这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以差异化为立足点,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材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强调以实用为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这一目标,处理好语言基础和学以致用的关系,突出实用性、交际性、针对性等原则,加强教材建设。英语教材不仅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还要照顾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也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和企业一起开发教材,编出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体现工学结合、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通用教材。例如,为机电工程专业学生选用实用汽车维修英语,园艺园林专业学生选用园艺英语,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选用畜牧兽医专业英语等,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他们较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定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将专业知识、技能和英语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完全符合“告诉我你需要英语做什么,我就教你所需要的英语”这一原则。

(三)改变英语教学方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不仅和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关,而且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教学中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打破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或者“教材+PPT”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学以致用”的教学新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一位善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的优秀教练和组织者,而不是一位只会讲解语言要素的“学者”。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进行语言输入,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英语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地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情感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交流逐步建立起来的。传统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成了机械的“接收器”,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所以,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注入式”教学到“互动式”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一些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保持思维的活跃,还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潜能的开发和英语语言素质的提高。

(五)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英语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高职学生掌握未来岗位需要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英语老师要认识到英语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因此,各高职院校就要引进既有英语专业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只有深入企事业单位才可以学习和了解到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把这些新情况带到教室,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们能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另外,英语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为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因此,面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环境等问题,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科学,2016(1).

[2]燕静君.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2).

[3]杨开明,吴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5(8).

[4]王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9).

[5]李姝婷.浅析高职英语的反思型教学[J].高教学刊,2016(6).

作者:秦娜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学科内部,同时又来自社会人才环境。本文对英语教学改革所处的内外环境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英语课程目前是高职高专院校必修必考的公共基础课,英语知识和能力作为高职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素养一直受到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职业人才的英语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丰富提升自身。如此才能确保英语教学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步推进。在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主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内容的通识性、教学管理的统一性、考核的应试性,这些特征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正是这些板块和领域中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知识的基础性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英语基本功问题。但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上,对于高职专业英语的学习来说确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内容的通识性也在有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和提升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的问题却是通识性虽然在公共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由于高职专业不同,对专业英语知识的要求也不同。英语课仅仅作为一门公共课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影响英语知识教学的一个内在原因。因此,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还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而不断深入。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同时又要包含高等教育的知识性,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同时也正是在权衡二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1.英语教学的职业属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高职教育不同专业都需要自己的专业英语知识。因为,从宏观来看,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全球化的革新,国民经济每个部门都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先进经验国家交流。这就要求包括职业人才在内的所有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能力,而且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体现在高职教育阶段就是,不同专业学生都要系统的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里,英语还是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存在,没有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

2.英语教学的实践性

仍需进一步给予重视。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只体现在试卷上和书面上,而是应当体现在口头上和能力上。目前我们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一个特征就是考核方式的应试性。应试教育思维贯穿高职英语教学始终,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顺利毕业。但是在毕业后进入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中还是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不强,英语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化传输,对口语锻炼、真实场景下的语言交流能力训练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当将此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问题重点解决。3.英语教学体系不健全。英语教学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例如师资力量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整合,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整合等等。在以往的高职培养中,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模式而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训练和提升,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例如外贸英语专业,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接触的岗位都是和外贸基础岗位,学习到的知识也只是简单的外贸知识,没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外贸谈判,英语交流等内容。而这应当是英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教学体系不健全问题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形势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针对性,针对当前学生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情况,建议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以下几点改革方向:

1.英语知识教学与专业之间的融合。高职不同专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其中也体现在英语知识上。现在的公共课程体系应当分解为不同的专业英语独立体系。每个专业应当开发适合自己的英语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应当为学生开发与国际计算机知识相关的英语课程,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直接阅读了解计算机行业的英文原著或者报刊杂志等。总而言之就是各专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开发专业英语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他们今后更好的从事自己的岗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加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加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交流能力的真实场景,而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这两点是影响学生英语素质的重要因素。就学科内部规律来看,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学英语”和“用英语”两个方面。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着重解决了“学英语”的问题,知识的吸收和灌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用英语”环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学到的英语知识不能在交流中很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当为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训练让他们脑子里的英语只是说出来,发挥出来。

3.健全英语教学体系。这一环节的工作与以上两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增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首先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其中就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改革中做了各种尝试,开发了相关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是正确的,方向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对模式的开发和挖掘深度不够,没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例如上文提及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参与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没有机会接触英语交流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当制定具体的措施,为学生更加充分的基础真实英语场景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红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7).

[2]顾红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0(10).

[3]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7).

作者:王典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摘要】本文基于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的实际,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下幼儿园对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陶行知;师范教育;艺友制;课堂评价

我们经常讲,教育要发展在于改革,教育要改革在于创新,教育要创新在于学习。从古至今,有许多教育改革的大师,他们对教育有精辟的见解,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是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最需要首先学习和领悟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获,才能真正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创新。当下,我院正在做一项关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思来想去,陶行知先生的师范教育思想正是此课题的一个方向标。只有细细研读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用先生的人格精神激励自己,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才才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实际,做好课题研究。

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陶行知先生在提到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提出“师范学校为事造人,造一人必得一人之用。”总结起来,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惟独为全国儿童和民族前途打算的师范教育才能受我们的爱戴。”学前教育专业尤其如此。学前教育毕业生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果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书呆子,那么祖国的下一代又能如何?因此,作为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那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这个目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改革课堂教学目标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幼教人才,首先应反映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虽然每门课的课程性质不同,教学目标强调侧重点不一样,基础课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课要突出技能的掌握,但是,他们的共性应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教学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纵观今日的大学课堂,仍无法抛弃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记的教学模式。似乎只有教师完全占有课堂才是完成教学,学生只有完全记录笔记才是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他认为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当了幼儿园老师,他也会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小孩子,会培养出更多的小书呆子。陶行知先生提出用“教学法”代替“教授法”,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坚持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将问题教学法、个案研究法、探究学习法引入大学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反思和解决的过程,同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大学教学又要与幼儿园实际紧密结合,要在幼儿园里教,在幼儿园里学,在幼儿园里做,教师带学生到幼儿园实践,看看幼儿园的孩子在做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带着疑问和困惑返回到大学课堂,通过研讨、反思、总结,进行学习,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教学做合一。

三、改革课堂师生关系

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中,各科教师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师。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反观今天的大学师生关系,各科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教学,完全没有与学生融为一体。1928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种培养师资的方法———艺友制,他指出,“艺友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做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是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的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此法弥补了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开的缺憾,避免了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教学怪象。具体说来,就是先生与学生之间要坦诚相待、平等交流、共教共勉,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敢说、敢问的创造、批判思维的养成提供平台。

四、改革课堂评价体系

陶行知先生批判了当时的会考制度。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所教的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这对我们当前的高校课程评价也有一定的启发。我们知道,经过三年以高考为最终目标的高中学习,学生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评价上,都已形成定势,他们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知识的记诵好应付考试上。然而,大学不是培养应试型的书呆子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型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幼儿教师。因此,要彻底改变学生及教师的课堂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目标取向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不仅要对教学的累积性结果做出评价,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新意识的评价。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要把学前教育的课堂评价搬到幼儿园的教学中去,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用到了多少,通过课题考核、作品展、汇报演出等形式,将任课教师评价与幼儿园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柴林丽 单位:潍坊学院

第九篇: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针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今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实验教学模式、考核方法、开放实验室及师资建设等内容上进行了阐述,说明实验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一、引言

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和“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理念,发展为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甚至实验过程都由老师“包办”,学生只做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项目,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较弱,学生潜力不能充分挖掘。这样的实验教学压制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考核主要从实验考勤、实验报告完成的好坏程度、实验结果是否正确为依据。传统的考核模式已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客观考核与衡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随着电工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产品、新软件需要实验教师去学习。

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增加实验课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所做实验题目由任课教师选定,与理论课时比较相对较少,学生做实验只能满足验证性而已,因此,有必要增加实验课时。增加设计性实验,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2.改进实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平时成绩,更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考核必须注意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操作为主的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重点考察基本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以此来推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拟出期末考试题目。学生通过随机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考核,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增加学生课余实验时间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电工电子实验都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实验教学,时间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实验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提高电工电子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应当建立开放性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性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学风,更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一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余实验时间,弥补了实验课时不充足的矛盾,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弹性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深化和促进了实验教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既是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个合格的实验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样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既必须是双师型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师应当顺应科学发展趋势,紧跟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的内容,发挥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

四、小结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才能在实验教学中适应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变化,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卫宏,.电工电子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及研究[J].中国电力技术,2014(12):172-173.

[2]黄建龙.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05-107.

[3]胡绍祖。浅谈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8):91-92.

作者:王会云 单位:唐山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第十篇:新课程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长期形成的陈旧的教学体系与落后观念逐渐被打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较之传统美术教育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然而,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在具体分析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缺乏创造性与创新性的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改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地不断深入,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相继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卓越的成果,但在教学形式创新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大部分高校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时,仍然以教授绘画技能为主要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形式单一化,没有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及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更新,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⑵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积累美术绘画知识与技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目前仅有少部分高校明确了这一教学目标,大部分高校及美术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导致本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具备足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校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引进美术教育教学中,但仍然有些高校由于经费原因没有建立足够的多媒体教室,这些学校的教师仍在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而且有些高校的教师由于自身素质较低仍依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这些原因均导致了高校美术教学课堂效率不高。

2.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的美术教师队伍

据调查,我国目前大多数在职的高校美术教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且这些教师群体多数都是直接从校门到校门,因此这些美术教师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其因实践教学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足。⑴高校自身过于繁重的建设任务与紧张的建设资金导致其无法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在美术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自然也难以增强。⑵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难以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与知识更新速度,长期忽略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高校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被有效激发。⑶教师创新意识的缺乏也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需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以促进自身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此才能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

3.被忽视的文化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高考这一严苛的教育制度使得不少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选择了美术或音乐这类艺术专业,主要还是由于艺术考生可放宽上线分数这一政策。在这些教育制度政策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忽视了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仅具备绘画技巧却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显然与当今社会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符。

4.不够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

高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办学效益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味地扩大办学规模与招生数量作为重要工作,招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却遭到了忽视。现今社会中所存在的功利主义和浮夸之风极其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如不少美术学生片面追求艺术的另类与独特,却忽略了美术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的培养。而有些美术教师则仅仅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与绘画有关的知识与技巧,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而没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学生难以具备优秀而全面的审美能力。一些高校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与学习氛围,学生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中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层出不穷,而高校和教师也没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措施,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美术教育教学对大学生这一国家未来主人的人格完善、素质提升、情操陶冶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需要与其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加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学校展开教育的出发点,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为课堂教学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基于此,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应在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确定为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以下两个环节密不可分。(1)加快高校教学思想的变革。教学思想的变革要求师生均具备艺术创作所需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以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为例,教师需在正式教学前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在此教学目标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先让学生对照着静物进行临摹,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色彩搭配技巧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训练,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创作能力。⑵调查市场需求,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高校需安排专业人士深入市场和企业进行有关人才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对本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调整。同时,高校还需加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如邀请业内专家、企业精英来校参加名人讲坛、学术交流会或与本校教师一起制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将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放置于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位置,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正是师资建设工作的着力点。一方面,高校需紧紧抓住国内外研修的机遇,并在各类美术项目的支撑下,努力培养出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另一方面,高校还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定期将筛选出的校内美术专业骨干教师送往相关企业进行岗内实训,进而帮助教师增强教学实践能力。除此以外,高校与企业还可为教师与高技能人才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让两者之间就美术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人才质量高低与高校的教学体系是否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密切相关。对此,高校在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时需从教育基本规律以及美术专业自身的基本特点出发。高校除了需开设基本的美术理论、实践课程之外,还需将艺术底蕴与审美趣味渗透入日常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专业课程较多,教师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法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授课内容,杜绝课堂中的泛泛而谈现象,并坚持采用深入浅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手段创新工作中,在保证授课内容丰富多彩的前提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的进步与发展。对此,高校除了要对学生美术专业课程加以重视,还需对其文化课程的学习进行重点关注,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内涵的提升。此外,教师还需在美术教学与文化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决定着美术教育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教学改革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育部门、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通力合作,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改革,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高校一定要明确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促进我国美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昉.浅谈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219+218.

[2]孟春艳.高校美术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66-67+70.

舞蹈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特色鲜明。在舞蹈模块中,如果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来选择重点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也可以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舞蹈部分为例,舞蹈部分包含了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流行舞以及舞蹈欣赏。如果不分专业,千篇一律地以欣赏为主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公共艺术课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素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也就无法很好地实现。如果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来选择重点教学内容,则能最大程度避免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学习的状态,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

二、舞蹈模块个性化构建的设想和建议

舞蹈教学模块的个性化构建,是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为依据来选择重点教学内容,让公共艺术课程提高审美标准,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得到较好实现。对于高级文员、空乘、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学生,舞蹈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芭蕾形体训练。在面对就业单位的选拔时,拥有挺拔的身形以及优雅的气质,势必能为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加分。而芭蕾形体训练中的基本站姿、手位、脚位以及擦地、蹲等组合,是塑造挺拔体态的一把利剑,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这类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舞蹈模块中,可以芭蕾形体实训为主,其他内容以赏析为主。旅游专业的学生,舞蹈教学的重点放在民族舞上。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一定的才艺和表演能力,了解和掌握与各地风土人情密切关联的民族民间舞,是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也能提高其职业素养,是本专业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舞蹈教学模块中,根据中国的热门景点及其民族分布选择内容进行教学,如内蒙古的蒙族舞,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地的藏族舞,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舞,云南的傣族舞,贵州、湖南地区的苗族舞、土家族舞、彝族舞、瑶族舞,吉林的朝鲜族舞,还有汉族分布地区的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这些内容的学习,都以基本动律为主,学习三到四个代表性动作即可。幼师专业的学生,重点放在精品幼儿舞蹈赏析。

三、总结

舞蹈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实践证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符合时代的需求,也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而实验室里实训课程的开展,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场所。目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并且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此方法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设计或完成某一个项目的任务形式来完成教学。项目教学法里,学生需要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各种方法获取信息、学习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互帮互助的氛围。第二,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仿真的形式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某一种工作环境实现全面理解,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一直是高职院校广泛使用的实训课程教学方法。通过选取一些典型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扮演或比较分析,使学生接受“现实角色”的人格特征,揣摩所扮演角色的内心世界活动,同时又能根据对方角色的言行做出合适的反应,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位置。角色扮演法能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由于社会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几乎所有的职业都或多或少的有关系,因此角色扮演能够提高各行各业的培训效益。第五,问题式学习法。调查中发现,大多学生都喜欢问题使得学习方法胜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中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并且强调支持与引导等。第六,调查研究法。为了培养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可以多多采用调查研究法。让学生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在某一领域开展调查,激发学生获得真实的数据,并学习分析方法,最终获得有价值的成果。这种方法还能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第七,网络教学法。当代高职学生非常依赖网络,既然无法制止学生上课的时候玩手机或使用网络,教师不如依托移动手机和网络开展教学。例如微课、慕课方式的教学,例如网络课程的课前与课后学习,例如教学资源库的完善等。当然,上述方法依赖于教学环境的完善,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依赖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将实训方法渗入到每一门课程。例如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社交礼仪课、沟通能力课程等。在各类教学项目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相关课程予以倾向,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的一门———《解决问题能力》优先建设成了精品课程。

2职业核心能力视角下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完善与执行

为了更好的培育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在实验室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制度能对职业素养好的学生起到保护作用,能对职业素养欠佳的学生起到引导作用甚至处理依据。第一,实训室管理制度多样,需对每一项制度进行修订、多次研讨、试行和最终执行,需要有释义性文件。常见的管理制度有《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规范》、《实验室礼仪规范》、《实验室更衣室规范》等,这些制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实训室制度的落实应当有效。一些实验室把制度挂在墙上,数年不变,学生做的一套,老师讲的一套,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保持制度先进性的基础上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3职业核心能力视角下实训环境的营造和美化

有些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地面脏乱,标贴脱落,指示牌东倒西歪,机房电脑摆放杂乱无章,厕所臭气熏天……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又怎么能有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实训环境的营造和美化是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必须重中之重去强调的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内容。第一,基础实训环境条件的保证。实验室环境条件包括内部环境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内部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干扰、冲击振动等。外部环境包括微生物菌种、灰尘、电源电压、温度、湿度、噪声、振动、海拔、大气压强、雷电、有害气体等。第二,人文实训环境条件的提升。人文实训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走廊的布局、教室的设计、制度牌的设计、实训操作的服装的设计与管理、盆景的选择与摆放、文件柜的设计与摆放、话筒音响等的质量等等。

4职业核心能力视角下实训场地使用率的保持与提升

舞蹈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属高校“一把手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双创”时代为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品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也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品质不佳,自主创业率低等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整合传媒类行业资源,准确定位就业中的创业教育、丰富创业教育内涵,加强创业师资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传媒类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014年5月13日,国务院首次以全国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的名称召开全国会议。2014年9月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在公开场合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掀起了全民创新创业热潮,其中不乏就业主力军———应届大学毕业生。据统计,2016年大学毕业人数近680万,其中本专科毕业生621.71万人,研究生57.86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传媒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5月6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在京,在严峻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仍然增长了12.3%,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媒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传媒业人才的重任,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媒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传媒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现状,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更好地引导传媒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显得迫在眉睫。笔者选取了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促进机制进行探讨。

一、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现状

为全面了解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笔者以高职高专网所的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为主要资料来源,选取有代表性的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作为数据统计样本,分析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状况。这9所学校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北部地区,涵盖了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选学校既有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重点建设的骨干高职院校,也有普通高职院校;既有公办高校,也有民办高校。据统计,2015年传媒类高职院校整体就业率平均为95.75%,有些专业就业率达100%,如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空中乘务、电子声像、广电技术专业;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印刷专业;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人物形象、主持与播音、三维动画设计专业。笔者对所选取的传媒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报告研究发现,在传媒类高职院校中,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较低,平均只有2%左右,其中自主创业率最高的是江南影视艺术职院,但也仅为3%。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在毕业半年后会有所增加,三年内有显著提升,可达7%左右。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发现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单位多属于中小微企业,且薪酬较低,各高职院校之间就业创业情况差距较大,行业资源未能整合,特别是创业教育有待加强。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品质欠佳

据统计,我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760万人,就业基数大,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用工需求量减少,人才总量供过于求,就业创业形势依然严峻,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无疑是较大的挑战。从笔者选取的九所传媒类高职院校就业数据统计来看,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低,就业品质不高,薪酬较低,工作岗位技术含量较低。有的学校看似就业率很高,实际上是迫于上级对就业率的要求,想方设法来提高就业率,但学生的就业质量却很难得到保障,一两个月换一份工作是常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传媒专业的就业质量,让传媒专业的学生人尽其才。

(二)创业教育在高校地位不高,定位不准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知识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地位的教育理念,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国家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粗略统计,仅2015年中央出台的关于高校创业政策的文件就有十多项。教育部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政策在很多高校没有得到落实。据河北省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占7.9%,很少开展的占33.9%,没有开展的达到58.2%。创业教育普及率很低,有的高校至今还是将创业教育课程附属于就业指导课,只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选修课,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也未根据国家政策适时进行调整。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由于创业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定位不准,就很难保证达到国家期望的目标。

(三)传媒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亟待增强

国家提出“双创”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各高校都在尽力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都是由就业指导教师或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来兼任,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往往不具备创业的经验,只能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讲授相关知识,创业实战知识极度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创业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传媒类专业的发展比一般专业更为迅速,知识更新周期更短,因而对传媒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要求更高。

三、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促进机制

(一)建立全方位就业网络,提升就业品质

针对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品质不高的情况,高校应整合当地传媒行业的资源,加强与相关单位联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就业信息网络。90后大学生属于典型的“低头族”,网不离手,更习惯于通过网络途径获取信息。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除举行常规的校园招聘会、企业专场招聘会以外,还应充分发挥数字新媒体的作用,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推荐优秀的学生和企业招聘信息,使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动态管理,构建一个“政府指导、企业登台、学校助力,学生行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品质的提升,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推送相关信息,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准确定位创业教育,丰富传媒创业教育内涵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学校的教育部门和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要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其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理念。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还要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法律培训,开展常态化的法律咨询服务,建立创业法律专家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为此,高校应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结合专业成立工作室,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了“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该校在就业部门设置创业专职人员,加强导向指引,定点扶持优质创业项目,设立“天广众创空间”,该众创空间包括创业小企业办公区,创业流动工位区,创业实践基地区,创业洽谈区,创业咖啡区,创业服务区等。

众创空间的所有项目都密切结合学校专业,根据创业情况反馈给教学一线,创业部门与教学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以创业促进教改,以教改带动创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课程推行“赛、学、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并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正职业规划。教学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得到认可、推广应用,产生良好效果,受到同行鉴定专家高度肯定。实施“赛、学、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来,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均有不俗表现。江南影视艺术职院于2011年推出大学生创业实验计划,制定了“用五年时间注资1000万元打造100名大学生创业者”的政策。该校注册成立一系列大学生教学模拟企业,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场所,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创业工程,被誉为“开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的创新工程、领航工程”,这些学校的先进经验为其他传媒高校的创业工作提供了典范。

(三)加强传媒创业师资建设,提升传媒创业教育水平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老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教师积极从事创业教学和相关创业实践体验。英国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积极联系校友、当地企业,每周举行创业沙龙,让学生的创意和创业需求与市场无缝对接,互惠互利。美国英特尔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董事长格罗夫就担任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兼职讲师,每年秋季讲授1~2门课程。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行业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定期聘请行业内专家为学生传授行业知识。由于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创业教育课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数量上不够,质量更是难以保证。很多创业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在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时,理论多于实践,无法具体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着力培养本校的创业专职教师,送出培训,建设自己的专职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传媒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很快,要聘请行业专家兼职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团队。行业内兼职教师的加盟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鲜活的思维,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极大地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

作者:张文艺

第二篇:多媒体在高职教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和方便,大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故高职教育中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多媒体;高职;教育教学;应用

研究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文字、图形、动画、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对于注重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来说,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怎样在高职教育中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大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那个时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就已经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大面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应用特点迅速应用于国家的教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开始广泛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国家高职教育起步比较靠后,其多媒体应用水平远远赶不上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多媒体技术水平,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的是老旧落后的录音机、影碟机辅助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逐渐取代了上个世纪的教学媒体应用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各种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媒体信息,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和快速化,存储容量大,运行速度快,功能丰富多样;随着国家加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和技术投入,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建立了很多标准的多媒体教室,为高职教学创造了坚实的多媒体技术条件。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1.多媒体的应用特点。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互联网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具有以下特点: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信息使用的方便性和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综合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广泛的使用途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推动现代化教学改革。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点。高职教育非常注重人的技能,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教学辅助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每个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只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一些高精尖的实践教学完全无法开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比例,这是其他层次教育无法达到的。多媒体仿真技术主要是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借助一定的设备创建区别于传统实训的操作环境,并可通过该技术直接获取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这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设备不足的现状,学生可以通过仿真系统反复学习实训课程,强化专业技能;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自主装配零件,设计仿真的产品,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加强实践;仿真系统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和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仿真系统的使用减少了设备的消耗,限制条件较少,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学生实习的地点非常分散,学校难以管理和进行实习指导,给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基本上处于被放养状态,非常自由,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高职学校在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和校企合作的同时,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管理学生和开展实习指导,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设备进行学习,补充知识,强化技能;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各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优化了学生的教育环境。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和效果,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可以在平台上各种信息和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答疑,技术指导,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多媒体技术对于高职教育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发展了十多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简单的光电技术、模拟信号音视频技术再到现在的数字化信号技术,多样化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结合产生了很多新颖的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如下:

1.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是上一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升级产品,克服了电子白板需要和电脑、投影仪相连接的缺陷,创建了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该机器可以运用各种程序,代替了计算机的操作,该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为了提供良好的交互效果,避免投影阴影及强光对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影响,多媒体触摸一体机需具备以下要求:显示器分辨率达到1920×1080,色彩表现逼真,色彩损失少许30%;采用红外智能触摸技术,手指或笔书写,具有很高平滑度,可多人同时独立书写,写字笔画平滑,具有实物投影仪功能,不会出现拐线、折线、锯齿线等问题;精准的屏幕触摸控制,触摸最小识别点小于4毫米,最小触点移动检测小于3毫米,触控方式可直接用手指、教鞭、触摸笔等非透明物体操作,配合图像处理通过标定可实现单屏操作,整屏同步显示功能,通过手指手势可实现鼠标右键、拖拽图标等功能,也可播放PPT翻页等功能。

2.数字化录播教室系统。数字化录播教室就是借助实时采集系统录制教学课程,实时压缩和网络传输,自动生成如慕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远程网络教学、云平台等录播课件的教室系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地解决了目前教学资源难以录制的困境,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实时直播,满足了社会人群的学习需要,实现了异地教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资源点播平台,是公开课教学的前提,有效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数字化录播教室系统的最终产物是课件,为保证课件清晰,色彩还原好,声音与视频同步,课件连续、结构紧凑,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音频性能指标需满足频率响应范围为20—20khz,动态范围大于60dB,谐波失真小于1%;视频性能指标需满足亮度通道带宽大于5.8mhz,亮度信噪比大于60dB等;录播服务器系统需运行稳定,最好使用具有定时开关机功能的PC机等。

3.移动终端。随着国家网络技术的发展,4G通信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手机已经成为了智能化的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学习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作为“掌上学堂”的学习APP,备受专家学者关注,亦会成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小尺寸触屏移动设备,需考虑响应性、点击目标、元素布局、主题内容及更新频率等各方面因素,如:44像素见方是可触及的最小尺寸,如拇指甲盖大小,APP设置时需注意此点击目标范围,“返回”与“保存”不要放在相邻位置上;可使用单屏模式,避免了滚屏带来的困扰,而且使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作为“掌上学堂”工具,学习APP不可遇到问题便进行更新,为了Bug而更新,那样势必会耽误学习的进度,更新频率最好控制在2—3个月左右等等。

信息化和资源是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求学校大力发展多媒体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创建高职教育知识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训教育,通过度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仿真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训体验,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作者:唐丽娟 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改革路径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也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教育背景大众化的模式下,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也被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培养人才。本文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改革方式以及创新点,供相关人士斟酌参考。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变革;实践创新

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全面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资源。

一、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创新与改革

高校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应以顺应以社会发展为核心,应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遵循目标符合教育规律的定位,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保证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相平衡。为更好培养人才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其一,要做到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根据我国国情来看,高校教育大众化的教育阶段是与国情相同,因此,高校教学应以精英教育为宗旨,深入的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利益为首位;其二,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使培养人才的模式更加的科学,在设置课程专业上要本着求知本身的原则,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给学生个人能力一个展现的平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内容不能够局限,要扩宽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不断受到新知识的洗礼,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要走多样化的教学路线。其三,还要进行深化教学改革,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要提高相关教育人员的观念以及技术水平,使相关教育者把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其四,要针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对一味地理论教学进行改革,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地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将实验教学进一步的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其五,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并保证教学制度的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教学制度,制定教学制度要本着明确指导思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工作制度,在传统的教学制度上加强教师的规范性;同时,对相关的质量监控机制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完善教学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加强,对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环境予以高度重视。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和实践创新

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与其科学管理水平以及创新管理体系的水平息息相关,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管理体系的良好构成,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

1.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1)将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中要将教学改革的项目与教学改革的工程最为核心,再进一步地进行改革。过程中,要将改革项目与改革工程的方案结合到人才培养的方案中,要依托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先从整体入手,在进一步的分化到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等。要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与自身教育方式,制定科学的适用于本学校的教学改革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也要全面,要对教学手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确保的体系科学全面,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改革教学管理思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

(2)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学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学校要谨记自身存在的意义时刻将培养人才放到整个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将培养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不动摇。要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和教师在学校的地位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教学工作作为力量,把这股力量引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为核心带动整个学校的各项管理。

(3)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学校应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要制定公平的策略将研究与改革、管理与建设结合到一起,形成系统集成思想,实现整体提高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与改革的目的,其次,要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力量,从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将改革的精神体现出来。建设是动力,管理是硬道理,改革的成效首先要通过建设得以体现,建设是改革的基础,有了建设才有接下来的种种;管理是改革的保证,好的建设要有相应的好的管理,管理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守护整个改革的武器。

2.完善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实现良好的运作机制

(1)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学岗位的良好体制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的基本。在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将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可实现性作为原则,对所有教职人员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保证评价的公正性,每个教职人员负责的教学工作不同,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也不可一成不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科学地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可将教职人员的档次区分开来,相应教学岗位的绩效考核良好体制也得以实现。

(2)建设教学状态的评价体系。建设教学状态的评价体系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建设教学状态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相关教学工作的奖有机制。要将目标管理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方向等方面,在评估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教学投入的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发挥作用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计划科学、落实工作程度以及教学质量的优秀情况上,要对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职人员进行嘉奖,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3)建设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建立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建立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时要建立优秀学生的奖优机制以及学生创新机制。在机制的制定中要以学生的观念为核心,教学模式应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学习水平进行测评,对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创新思想也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3.与时俱进准确定位,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白热化的阶段,为更好的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也必须要向着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改革,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更能顺应市场需求。我国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颁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思想,伴随着这一思想的颁布,学校也开始整理增强质量意识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思想,随着思想的展开,学校进行了深化改革教育,制定了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教学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出,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时展的重要性。所以,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中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务必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内容,要保证创新的方法具有时代意义,保证创新的手段不断更新时刻将先进性最为创新的根本目标。在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本着可持续管理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公平性,要保证竞争管理环境的公平程度,建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要以顺应社会发展为基础,可持续管理为目的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所需。高校的发展进程中,建立适应新时展的可持续性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效能,提高整体的教学目标。

4.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优化整体教学管理工作是由,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教育教学工作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监控以及教育教学信息反馈的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构成。在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侧重点放在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上,要注重系统之间的联系、协调以及互动,以便于更加全面的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保障,其具体完善步骤有四个方面。其一:要将教学管理的设计水平提高上来,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管理监控、教学管理评估和教育管理的反馈功能;其二:在教学评价中,要对教学评价的管理进行加强,在教学管理中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其三:在教学管理上,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要提高上来,同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要加强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在教学管理上要体现出学校的价值,学校是一切工作的主体,要将这一意义提升上来,要体现出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实质性,与主导地位。

对于上述四点,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一定要加强中是,进一步地落实。在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原因,弹性管理模式的制定可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工作进度。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还不够科学,所采用的都是一些较为传统且古老的制度,这就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给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一定要向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转变,改变传统制度的束缚,将先进的科学的思想引用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要将学生的位置提高上来,将管理者本位向学生的本位进行转变。要以学生为核心,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良好改变,推进全面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以及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应培养出更加顺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在教育背景大众化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将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面向现代化,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洋,武艳艳,张建政等.高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B/S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

[2]叶小娇,贺俊英,刘博影.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MOOC与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陈平,陈俊,赵艳荣等.地方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4]李学保.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刍议[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5]白文龙.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杨戈.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7]尤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与载体创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

[8]孟巧颖.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3

作者:甘子东 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问题探究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以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等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需要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文章总结了当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处置建议,以期能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进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问题;处置建议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科教文化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等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需要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文章总结了当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处置建议,以期能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进步发展提供帮助。

1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缓慢

近年来,国内各类职业院校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究。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国内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单一,延续传统的教师讲教为主、学生听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习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此外,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所亟需的教学情境设定仍然薄弱,很难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已经成为横卧在高职教育教学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障碍,必须着力加以破除。1.2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组成内容逻辑不吻合健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两者必须以实践为纽带,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力求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加深理论。当前,现行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仍然各自走着独立的路线,理论课程的编制仍然以学科逻辑顺序与结构组成为基准,而实践课程则紧密按照生产实践内容和要求编制的,两者在逻辑上不吻合,无法同步联系使用。因此,需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统一编制,寻求二者在逻辑上的吻合,便于实际运用。

1.3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一直是职业院校的一大软肋,在职的教师中仍以理论性专业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短缺,这种局面不利于职业院校很好的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将精力集中在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上,相对忽略了对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相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的学生群体,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个体工作量难免不增加,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便于教师自学进修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技能;另一方面,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无法保证优秀人才的引入,长此以往,教师队伍难以壮大。

1.4教学评价方法存在不完之处

与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最终考核大多数还是通过最终的书面考试来进行,即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置考题,学生通过参加书面测试获取相应课程成绩,教师通过试卷得分来评价学生成绩,学校也以多以这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质量检查。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虽有其合理性,但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讲,还存在其不完善之处。书面测试本质上属于书面考察,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情况,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抹杀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的能力。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以及实践操作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考试形式、设计考试内容,以便能更加全面的检验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2国内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处置建议

2.1改革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重点工作需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从业能力的培养上,因而需要整个高职教育系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中学”或“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课堂授课内容均应紧密围绕专业岗位实际需要,增强课程知识学习的针对性,让专业学习能真正做到学皆有所用。课程学习所用教材应为职业教材,理论部分无需过深,只需“够用”即可。

2.2健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强调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时健全,二者必须以实践为纽带,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力求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紧密围绕实践这个基准点来完善课程内容,保留并新增实践实际所需的技术知识,剔除或精简与实践联系较弱的知识内容。增强实践课程的真实性,突出实践课程中动手做与用知识的过程,力求将校内实习、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着力为企业输送“招之即能上手”的应用性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办学不可固步自封,忽视与外界社会的联系。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方针,积极联系定点企业、科研院所,不仅主动安排学生去参观实践,而且要将校外的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请进校园,多交流、多沟通,让这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的宝贵意见帮助学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

2.3打造专、兼职教师高素质教学团队,发挥协调教学优势

学习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就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上。而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教学理论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可在保证配置一定数量专职教师的基础上,从校外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招聘一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以此构建各专业教学“双师型”团队。团队内教师分工明确,专职教师重点做好学生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教授,而兼职教师则重点传授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两者互相配合、协调教学,各自发挥自身长处,有助于提升总体教学质量。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最终的书面考试来进行,而应转变为对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以及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综合考量。评价的主体也应由过去单一的专人教师单方面评价转变为校内专任教师评价、校外兼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的多个主体评价。

3结束语

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对职业教育愈发关注与重视,也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持之以恒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洲,李仲妮.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29-30.

[2]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75-76.

[3]欧阳河.职业教育体系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5-16.

[4]周建松.高等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21):12-13.

作者:夏如杰1张洁2 单位: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下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高校舞蹈专业学、演、赛、研、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多元智能理论为此提供了更为积极的应用策略,改变学生知识构架,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通过从“身体——动觉智能”到“多元智能”的开发,逐渐达到以“技术表演”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的培养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育理念的运用,从而实现舞蹈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舞蹈教育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在哈佛大学的研究成果——“零点项目”中提出,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与理论依据。通过对目前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大多综合型大学直接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相对单一的培养思路,培养目标为高、精、尖人才,忽视了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综合型大学舞蹈专业相对于专业舞蹈院校在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学生入校的专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以及知识结构都不同。学生大多来源于普通高中而非艺校,身体的柔韧与开度以及跳转翻技术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拥有扎实的文化课功底,对新事物的认知速度快,分析、研究能力突出。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不能千篇一律的定位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而是在追求表演、教学、研究、编创有机结合的全面人才培养中寻找和定位学生自身的“优势智能”,趋利避害,从而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研究更加有效地、高质量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学生特点与知识结构,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学、演、赛、研、创多元智能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学”为基础,强化学生身体“动觉智慧”的同时,注重其他智能的开发与培养,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教学”环境,从而实现多元智能的开发和运用。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师不仅要将所教知识引导、详尽的灌输给学生,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为重要。这就不能只是一味运用言传身授,强调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本,加强学生“学”的能动性。例如:在民间舞学习中,将舞蹈的文化、地域特征灌输学生,从服装、道具的配备创设舞蹈场景,让学生感受本民族的文化气息与风格情调,再融入富有民族风情的舞蹈音乐,将学生的“学”、“听”、“感”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将单一的动律教学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意愿,从爱学到好学,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由内而外、情形并茂,将思想感情的力量与肢体语言相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智慧以及积极向上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2)“赛”和“演”为手段,加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技术能力的构成不仅表现在进入课堂专业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达到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舞台表演实践、校内外舞蹈教学实践三方面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比赛、演出的实践锻炼机会。①校内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举办教师教学实践音乐会,真正将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舞台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检验和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和求知欲望,在实践中发现自身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供校外有艺术含量高的赛事和演出,在舞台表演实践中,学生们的地位、角色也发生变化,由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学”转变为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演”,由学生转变为演员,从而在积累了舞台表演的经验。③通过校团结合,与大型艺术团体合作教学,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加大信息量,同时,为学生及早、快速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而锤炼自己。

(3)“研”和“创”为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参与,锻炼和提升学生研究与编创能力,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举一反三、再认识、再学习的效果,逐渐将客观知识变为主观能力,以便真正达到学以致用。①注重学术研究的培养,可让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研究的子课题,例如采风、调研等活动的参与;也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例如开展定期的教师教学评价与总结活动。提升学生的编创能力,可通过校企、校团艺术展演活动的参与,编导课程的引导,加强学生编排、创新实践能力。

2学、演、赛、研、创多元智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对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规约

综合型大学舞蹈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表演、教育、研究、编导有机结合的全面型应用人才,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多综合型大学舞蹈专业在课程培养目标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依附于成功办学的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与培养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模式化,没有与本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发展特色相吻合。使得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人才构成呈现“偏态分布”局面。

第一,优化课程结构,丰富完善通识课程。解决目前课程设置中重技术,轻表达;重技能,轻理论的课程体系构架问题。源于综合类舞蹈专业学生文化底蕴深厚,技术能力薄弱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素材课、文化史类课程以及舞蹈编导课程的比重,丰实学生的理论层面与深度,而非一味追求对学生高难度的技艺的提升。第二,发展贴近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核心课程,发展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将山东素材舞蹈课程改造升级,定位于专业核心课程。立足齐鲁,面向社会,彰显区域特色。齐鲁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舞蹈艺术与齐鲁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以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为动作元素和创作基础,继而创作出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舞蹈作品。如群舞作品《初妆》与《扫晴娘》,正是以“胶州大嫚”与“扫晴娘”两种典型的艺术形象作为创作的基础,不断挖掘山东舞蹈艺术。

第二,在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始终围绕内涵发展、人格发展为目标,最终培养的是舞蹈文化人,即具有创造能力的会表现、会传承的人。加强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培养应用型“舞蹈文化人”。可通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来完善,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丰厚的舞蹈文化底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理念”的灌输,使其在诠释作品时知其所舞。一直以来,舞蹈专业注重挖掘、整理齐鲁舞蹈文化,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舞蹈文化知识引入教学,通过舞台表演、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研究与传承齐鲁舞蹈文化,并将其带向舞台。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立足齐鲁,不断挖掘山东民间素材,鼓励创作,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文化”创新型人才。

作者:裴亚建 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第六篇:就业导向下高职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思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班主任应对本班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班主任;就业指导;教育教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社会、学校的高度关注。良好的就业工作指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导师作用,根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创业为目标发展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高职毕业班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就业指导。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70万以上,创业率3.1%,加上往年毕业未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等,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同时找工作,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季”。目前社会对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以及开拓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对学历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的就业率最高,本科生其次,而高职高专生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

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观问题

1.就业观念不符合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社会发展的了解,思想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职业没有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形势。择业时过于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或一味寻求待遇好的工作,对基层工作缺乏耐心和认可,眼高手低,缺乏对长远发展的思考。

2.就业意识不强。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做好踏入社会工作的思想准备,毕业后处于迷茫状态,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缺乏规划,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且碍于面子而盲目从众地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缺乏面试技巧。企业挑选员工最重要的步骤是面试。而学生面试时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即使毕业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符合用人单位的能力条件,但在求职面试时因为没有注意到一些小细节而错失被聘用机会的人比比皆是。

4.职业竞争能力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了解岗位的要求,不知道如何改变和提升自己才能达到岗位条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仅有一技之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5.就业信息资料掌握太少。毕业生掌握的招聘资料不够,仅仅通过58同城网、赶集网、人才市场、朋友介绍的方式找工作;缺乏对岗位信息了解,如:某企业的文化、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和所聘岗位的实际包含的工作内容等。

三、班主任的就业工作指导策略

1.加强思想层面的就业指导。高职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灌输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意识。通过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分析讲解,结合最新形势变化和就业率对比,使学生心理提前进入就业状态。提高对专业知识与就业关系的认知,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身能力,确定合适的职业方向。

2.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指导学生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每个学期做一到两次,毕业时引导学生对几次规划结果做详细分析和统一规划,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就业观念,作为求职者应调整心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择业,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

3.做好面试辅导,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班主任可以利用大三的班会课,在课堂中预留十分钟左右教面试知识和技巧,并安排时间模拟面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面试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周末兼职和暑假实习,并鼓励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节奏。

4.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术,确保学生日后适应岗位的多样技术需求,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的更新脚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各类有助未来发展的其他非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探讨在岗就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策划解决方案,增强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及时收集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就业前自主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掌握准确专业招聘条件,跟踪关注,为顺利就业创造更快速更准确的基础。通过报刊、网络、招聘会等形式调查对比各种就业讯息,确保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为顺利就业开辟更多有效的渠道。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职班主任就业指导工作到位对毕业生顺利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班主任应履行直接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职责,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砾,李雪荣.浅谈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4(32):67-68

作者:黄莉 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分析

摘要: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随着高校生源数量的减少,高校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薄弱。为了提升这个指标,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共同努力。

1提升能力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

分别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阐述“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

1.1社会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法和教师薪资待遇也应该与时俱进,社会层面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1)教育教学法规滞后。教育法没有明确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地位。建议:完善教学法,明确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地位,“定期考核”,促使教师建立危机意识,不断地学习,提升能力。2)教师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与物价涨幅相比,教师薪资待遇的涨幅不高。教师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教师教学热情不高,不能专注于教育事业。同时,教师薪资待遇不高直接地导致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建议: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使教师没有经济的后顾之忧,这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物质保障。

1.2学校层面。学校层面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培训制度落后。大多数高校不重视教师的师资培训,师资培训缺少实质性的培训内容,大多数青年教师应付了事,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帮助。建议:a.高校建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专门机构”,将培训变成青年教师工作的一部分。b.针对青年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在入职前提供师德、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在入职后举办教学观摩课和教学比赛,促进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c.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青年教师通过旁听导师的课程学习教学技能,通过与导师的接触体会师德,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为了提高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建立激励奖惩制度。d.培训与企业合作,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制定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e.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提高教学理念。f.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辅助教学,为青年教师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促进能力的成长。g.青年教师“每学期”向学校汇报一次自身教学情况,引起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2)激励制度落后。高校的激励制度倾向于科研,为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受到这种政策的影响,造成科研能力强且教育教学能力弱的倾向。建议:a.高校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研在激励制度中的分量,至少达到与科研一样的分量,因为教学研究过程帮助青年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帮助青年教师自我完善。b.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给予相应奖励,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

3)教学监控力度不足。目前学校教学监控仅包括对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的检查,教学监控力度不足,需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议:a.开展全面的教学检查,包括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等方面。b.每学期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比赛活动,制定奖励制度。c.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课模式,例如教学督导的评课和学生的评教。评课能够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改进教学技能。d.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加重教学在各种评估中的分量,细化教学的评估内容,强调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提倡教学创新。

1.3个人层面。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要求,青年教师应该努力从个人层面出发寻求能力的提升,因为个人层面的改变比社会层面和高校层面的改变要迅速的多。

1)教学热情不高。青年教师生活压力大,他们期望追求更高的物质奖励,而教学所能带来的物质奖励少,所以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和兼职上,这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缓慢。建议:青年教师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成就才能实现教师的价值,这样的师德才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保证。

2)教学内容不熟。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理解,不能够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够合理地设置教学过程,因此他们过多地依赖教材和课件,照本宣科。建议:a.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储备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理论,大胆运用所学的教学技能,同时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b.旁听同课组其他老师的课程,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加速了解教学内容。c.青年教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制定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技能单一。青年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差。同时青年教师在教学上采用灌输式教学,师生互动较少,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吸引力不足。建议:a.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b.采用成熟的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c.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MOOC和翻转课堂,这些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学习心理学知识且实践。

4)教学科研能力不足。很多问题导致青年教师很难获得教学研究的机会。下面仅从个人层面给出建议。建议:a.要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这是内部动力。b.积极听课,借鉴和学习他人课堂,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c.加强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d.参加教学比赛,通过认真分析教学各环节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检验能力,通过评审教师的意见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e.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f.重视教学反思,通过自我反思找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技能的调整,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5)科研思路不当。青年教师的科研课题脱离教学内容,导致科研和教学两级分化。建议: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循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共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6)团队协作能力差。很多工作需要多人团队协作,一个人很难完成。建议:a.与同事和谐相处,这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投入工作。b.由于申报条件和人脉关系等因素,老教师能够申请到更多的课题,青年教师应该主动与老教师建立起团队合作关系,借助老教师的科研经费和人脉关系,学习老教师的研究经验,搞好教研和科研,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和专利,申报高级别的课题,做出更多的成果。

7)角色转换不适应。青年教师的角色快速转换,没有充足的时间做教学准备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情况在遇到家庭成员不和谐时带来更多的烦恼。建议:a.积极的心态有利于青年教师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及时有效地调节情绪和状态,避免过度抑郁或消极,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b.不同的情况给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分清主次角色。

2结论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然而,社会和高校改革较慢,为了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高校对教师的高要求,青年教师应该努力从自身出发寻求改变,努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竞争力。

作者:张浩鹏1范梅花2黎明1杨欣宇1 单位:1.齐齐哈尔大学;2.齐齐哈尔大学

第八篇: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资源在近年来呈现出愈发丰富的态势,正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和资源。与此同时,网络在高校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本文旨在对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剖析和解读,希望能为广大教育界同仁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技术;高校教育教学;应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也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虚拟课堂、网络学校成为可能,教学活动也得以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教学活动呈现出个性化、个别化、自主化的趋势。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1教学效率更高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在课堂中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学习内容的展示,不仅节约了大量原本需要进行板书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的讲解上,也避免了学生一味埋头整理笔记的情况,这能使学生更认真、高效地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教学效率的巨大提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1.2教学资源更丰富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资源无非是教师的语言讲解、粉笔板书等,而网络技术赋予了教学课堂以更多的、前所未有的信息表现形式,如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资源,都可以借助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进行统一的获取、存储和进一步处理,最终表现为更加多元化的多媒体课堂资源。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文学院的老师们可以通过对“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许多内容进行图片和视频形式的展示,并借助中式建筑和西式建筑的比对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内容,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再如,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医学院的老师们可以建立起充分整合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教育模式的、互相依存也互为补充的新型教学资源体系,在过去传统的纸质版挂图、标本、教材和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更加先进、更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通过教学网站、网络课程、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使教学资源呈现出更强的网络化、立体化、多元化特征,达到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比拟的教学效果。

2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解读

2.1讲授型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演示

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是指所有学时的授课地点都在课堂中,但由于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课后的辅导和补习,导致教学模式和方法都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实际上,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也正在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向鼓励学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网络技术与课程充分整合起来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彰显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这一教学模式以探究、自主、合作为主要特征,在我国许多高校的理论课程中都有运用,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师生间的面对面沟通依然无法取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部分课程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可以说,网络技术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距离其优势的发挥和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网上自学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

在这一模式中,大约五成到七成的学时仍是在课堂中进行,其他的部分则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学。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开始大力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体制改革工作,开创出一种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有些高校选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上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分组练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视、听、说等多种形式的自学。网络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语言环境的极大增强,也使学生能够借助众多视频资源步入到远比课堂更加真实的英语环境之中,达到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都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持拥护态度,也能够切身体会到网络技术对英语学习的巨大帮助,而教师则可以从过去繁重的板书与作业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教材和教学模式的钻研之中,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2.3网络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的网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大多数甚至全部的学习、辅导和考试都在网上进行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这一模式更加适用于远程教学、网络学院等非全日制学生,在全日制学生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总的来看,网络课程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所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不会减少课堂教学的学时数,但这也并不妨碍一些品质较好的网络课程已经能够作为完整、独立的自学教材来供学生使用。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该课程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平台供学生进行学习,不再使信息技术仅仅局限于辅助角色,而是开创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化教学体系,使教师与学生近八成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展开。

3推进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3.1大力推进网络硬件建设

要想推进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就必须确保校园网络的高效和稳定。各高校应确保校园网络主干带宽、连入科研网和教育网的带宽、校区之间的带宽等指标均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确保连接到教师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实验室等区域的带宽也达到相关标准。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备的管理体系和设施健全的中心机房,制定出一系列的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如信息管理办法、网络防病毒系统、网络防火墙、身份认证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等。

3.2着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一般来说,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国际教学资源、国内教学资源和校园内教学资源,这是由其网络管理模式决定的。一般来说,各大高校都拥有独立的校园网络,校园内教学资源也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引进资源和自制资源,如电子图书馆中的大多数资源都属于前者,而学校的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等等一般属于后者。学校一方面应大力引进来自国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应努力引导本校教师制作出更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的教学资源。此外,作为高效的虚拟课堂和交流场所,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出教学内容的上传、教学主页的建立、讨论区的开辟、通知的、作业的布置等功能,进而为教师与学生开辟一个更新、更好的学习空间。

3.3进行课程与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整合

现如今,高校教育教学已基本实现了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初步整合,也正在步入辅助教学的下一个阶段。所谓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的综合,指的是在进行各学科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将网络技术融入其中,从而构建和营造出新的教学环境,进而实现在教师发挥主动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目标,彰显教学方式的探究性、自主性与合作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真正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4结改语

教育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高校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能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2]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3]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作者:史航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教育领域中微课的产生,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从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出发,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实际,探讨微课的设计及制作,以期为高职微课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微课;应用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微课”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同时,近年来教育界掀起的“微课潮”也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相关微课的教学设计、开发、实施也在不断地探讨和摸索中。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的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后来国内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微课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定义,虽略有不同,但其核心和理念还是一致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从而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李玉平认为微课以数字化教学为主要呈现方式,主要利用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倡导300秒经历一次思考,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张一春认为微课是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的最佳途径。微课有六大特点:1.短小精悍,视频长度一般在10分钟以内,为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通常控制在5~8分钟左右的视频为最佳。2.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及脚本,语言要精炼,重点要突出,环节要完整。3.要情景化,内容讲解要幽默、风趣、有吸引力,聚焦问题。4.微课以自主学习为主,环节设计上应适当提问,引发学习者思考,营造一种一对一的感觉。5.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录制过程中的干扰因素。6.微课资源容量小,画面清晰简洁,以便学习者流畅地观看。

二、微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选题设计

教学设计选题要小,内容集中,教学环节要有创意,要精心、精致和精彩,选题在课程中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依据高职专业特点,可选择教学中的典型、重点或难点部分,可采用课前导入和课后拓展的方式,注重启发,讲解要生动,具有感染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都要遵循简短、完整的基本原则。要求切入主题迅速,方法新颖,对学生有吸引力;内容主题突出,实效性强,能直接聚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讲授思路清晰,语言要精炼,语速要适中,总结收尾快,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注重启发,设有悬念,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视频、课件、教案、习题及评价反馈等来营造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形式新颖,能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高职院校微课的制作方法

(一)教学录像型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常采用教学录像的方法,可利用摄像机或录播系统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录制下来,制成微视频,可以有学生也可以无学生,场地的选择可以在教室、实验实训室、录播室,也可以在企业,教师可出现在镜头中也可不出现在镜头中,出现在视频镜头里的教师要求端庄、语速适中,后期可以对视频进行加工和剪辑,并配以必要的教学文字,教学效果更好。

(二)屏幕录制型

对于一些理论型课程,常采用屏幕录制的方法,这类课程重视逻辑推理和演绎内容,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将电脑屏幕显示的教学内容(多以PPT的形式呈现)连同教师的讲解同时录制下来,后期制作时在主要环节加上字幕提示即可。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一键即可操作,很容易在广大教师中推广,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和剪辑师等。

(三)多媒体讲解型

它利用Flash工具、绘声绘影、QQ影音、电子相册、美图秀秀、Gif动画、3DMAX等动画影音软件等工具通过脚本设计、技术合成输出教学视频短片,这类微课视频画面美观、清晰度高、声画同步,制作有一定的难度,但制作质量高。也可以利用PPT2010/2013将PPT课件直接另存为通用的视频格式,教师可提前写好解说词并录制,再经过编辑去除背景噪声以及一些小错误等,效果更好。

(四)混合(富媒体)型

运用多种视频制作方式如拍摄、录屏及软件合成等多种方式编辑合成微课视频,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格式工厂、视频编辑专家。这类微课视频内容形式多样、效果好,能够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感官的体验,但制作成本高,制作难度大,往往需要专业的策划、动画制作、拍摄、后期编辑及配音等。将微课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微课对传统课程的改革,体现在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微课设计的思路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外由教师向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学习体验,课堂上与教师开展讨论,从而增加了学习者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放在课堂外,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内,颠覆了传统教学流程,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舞蹈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现代职业教育要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核心,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载体,它将职业技能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能、寓教于乐”的效果。在这方面,我院就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寝室美化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开展了丰富的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课余艺术活动,举办了科技文化节、艺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提高各种技能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校园职业氛围。为了全面把握在校学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需求,我们随机对我院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同学们反应较集中的问题,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对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实地考察,案例调查等。在研究中,我们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拟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模块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针和航标,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指高职院校校园人在办学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校园精神。第二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职校园物质环境,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第三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制度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第四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主要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主要指高职校园活动形态、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行为文化是教职工、学生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精神、共同价值观的诠释和折射。第五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它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校园不断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加快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扩大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活的空间和覆盖面,而且影响着高职学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校园主流文化。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新生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这种新校园文化,对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传统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块解读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所以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通过开展各种职业性的社团活动将学生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企业岗位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迅速转化,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增添活力。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精心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精品活动,开展以科技、文化、艺术、综合类等板块为内容的科技文化活动;组织好各项大赛,不断增强师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组织好校企联谊,教师、学生走出校门,加深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等各种活动和机会与社会、企业接触,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端正对服务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

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最表层,是一种客观形态和客观存在,包括带有校园特色的学校环境、工作环境、文化标识、生产设施以及学校的庆典活动和各种仪式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来直接感受学校的文化。高职院校应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更趋专业化、现代化和配套化。校园内规划得更加科学有序,布局更加合理美观,教学楼、实训基地、图书馆、教学设备等的建设应不断完善。尤其在装饰美化校园环境上,处处要折射出职院特有的文化色彩和办学理念,展示独特的学校精神。这些都会时时刻刻熏陶感染着学生,营造着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同时也对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心理品质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作为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仍是实践所需的实训基地,无论是校内或是校外的实训基地,在建设中,都要本着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从而实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

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除了面向全校师生的日常管理制度外,还应向新的方面扩展。比如规范体系建设,可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谐运行的机制,促进校风进一步好转,办学效能进一步提升,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建设,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增强与企业的联系,走校企共建、互利双赢的道路。目前校企协作比较新的模式就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协作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利用高职院校资产与资金组建控股企业,这个企业就是校企协作新平台,“企业”形成了,新的实训基地也就搭建起来了。

(4)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内涵的概括。只有行为文化的建设到位了,才能把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升华为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教师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务实的学术态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课内课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直接间接的去影响着学生。每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老师的参与,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5)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脑的广泛使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等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为网络文化主要参与者的高职学生,其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活动行为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表现为: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和冲突,人生态度,利益观念,道德水准,择业态度,平等需求等。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历来是校园最具活力的部分它是当今网络时代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网络文化建设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交互构造的一种虚拟校园文化,其网络平台模块构建的主要意义在于运用校园网先进技术营造真实校园氛围,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教学内容及各种有益活动,同时在高职校企文化建设融合模式下,通过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感知到企业的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形成完整的人格走出校门就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通过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学校的价值精神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以体现出学校的特征面貌、校园意识、群体文化等。为进一步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理论、扩大高职校园文化的功能,为高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新的参考标准,为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开辟新的途径。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