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科实验教学

外科实验教学范文精选

外科实验教学

外科实验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科手术;临床手术;多媒体;实验教学

外科手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临床手术的直接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教学时间、场地的限制,以及学校经费的紧张,严重制约了外科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加之课程学时短、内容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掌握所有内容。尤其是手术示范,由于人太多,教学效果不佳。这不利于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的提升。所以,如何弥补当下教学的不足,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在人数、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外科手术技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将现代外科实验教学与当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

多媒体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技术,由电子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文学艺术等课程共同支撑,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及系统工程一体化教学理论的统一。在教育手段多元化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具有特殊性质的课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法,传播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是外科实验教学向现代化转型的标志。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与优势,必然可以使现代外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大大提升。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现代外科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有章法,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参照,无形中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可初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提升学生的手术基本功,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外科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联系学生的原则,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洞察知识、分析知识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作风,拥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实验是理论的源泉,没有实验,课堂内容将难以被学生理解。实验是提升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教师切记不要沿用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要一味地进行知识传播,要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之后,深入实践,提升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逐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团队精神,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置情境,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想象自己遇到了某种难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做实验的动力,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对于一些对这门课有抵触心理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强,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拥有良好的技巧去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准备,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心思回到课堂。

(二)规范学生的行为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交流和发言,及时补充和修改教学方案,统一讲课的思想和内容,让教学走向规范化,最后形成良好的授课方案。在已有的外科手术教学资料中,有一些囊括了外科常用手术器械使用方法、器物灭菌方法及手术人员术前准备等工作的幻灯片。教师可收集整理这些幻灯片,并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供学生观看,再进行实验指导,进一步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这样的课程教学会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

(三)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学生之间展开互助式教学,这是在现代外科实验教学中渗透实践教育的良好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将理论讲解、多媒体授课、动手操作示范等多种方式结合,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地转变教学方法。尽管现代外科实验教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课程,但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让学生不觉得外科手术练习是枯燥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外科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具体的现代外科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完善多媒体课件,让理论知识更好地被用于临床操作中。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积极运用这一模式,安排典型的手术病例内容,与多媒体相融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薇.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和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07(16):54-55.

[2]周锡环,蔡浩,吴妙峰.PBL联合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3(25):170-171.

外科实验教学范文第2篇

一、课外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物理,关键是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课外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实验活动感观物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成功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体验学习物理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对中学生来说,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课外物理实验的可操作性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注意力,达到理论升华的目的。所以,课外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提前预习。其二,物理实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操作行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参与实验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课外物理实验体验和感悟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办法,也让学生当堂学到的知识被进一步巩固。

二、课外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的丰富感

性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教科书中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物理实验现象、参与的实验过程、得到的实验结论,获得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其一,物理课外实验所呈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给学生学到的物理概念、规律、结论以一种准确、真实的感性再现,揭示了产生多种物理现象的内在条件和主要因素,让学生有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其二,物理课外实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多次操作,有利于学生反复观察实验现象,解决了学生一次观察不能感知到的规律,对现象观察不够细致和全面,可以进行重复性的多次实验,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这样就将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了可控的、可持续性的教育措施。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实验性课题中,教师轻敲音叉,放入水中后会溅起少量水花,声音响度较小。此时只有前排的个别学生能够看到。教师再次加大敲击力度,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几乎教室中的全部学生都能看到。如果力度再次加大,水槽中的水就会溅到周围学生的脸上。这种具体鲜明的物理实验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其三,课外物理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较为兴奋的状态下探求新知,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如引导学生探究弦音调的高低时,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一把琵琶,先让学生试着弹奏一段音乐,然后再分别调节琵琶弦的音调进行研究,学生便会感觉“真有趣”,这样学生在听音乐享受的同时学到知识。其四,课外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进行定性研究,又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先控制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并做好记录,接着改变压力的大小,让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继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从而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不是抽象的从理论获得知识了。

三、课外实验能够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

其一,实验归纳法。其特点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如学习声音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通过改变钢尺的长度、木质梳齿的拨动速度等外在条件,使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对比分析引起物体声音高低变化的主要因素,总结归纳出声音高低变化的内在原因,这就是通过实验归纳法学到了知识。其二,实验验证法。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结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可将实验至少进行三次,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实验现象,反复验证实验结果,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对实验结论的认知。其三,真实实验与理想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实验有助于学生探求结果,理想实验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对理论知识的反复验证,但理想实验常受条件的限制,无法正常操作。如在学习“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就需要把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在此实验中,教师先把闹钟放在真空罩内,用抽气机向外缓慢抽气,提醒学生注意铃声的变化,在教师不断抽气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在由强变弱,通过这样的真实实验,学生了解到了空气对声音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使用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听不到铃声”,这样就将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结合了起来。

四、课外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各种因素,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其内在的规律,最终实现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做关于“浮力”的实验时,教师可反复操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详细记录、然后通过讨论、探究获得实验结论。

五、课外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有趣活动。物理课外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操作和主观研讨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六、课外物理实验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

外科实验教学范文第3篇

1.1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根据医学教育特点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把外科技能学分为外科基本技能、外科专科技能和外科综合技能3个依次递进、相互渗透的实验教学阶段。外科基本技能是第1阶段实验教学,包括无菌术(洗手、手术区域消毒、铺巾等)、外科基本操作(切开、分离、缝合、结扎、拆线等)、换药术、清创术、心肺复苏术等5个试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手术基本技巧和外科初步临床能力。第2阶段实验教学内容是外科专科技能,要求学生熟悉普外科专科技能(离体肠吻合术、气管内插管、阑尾切除术、胃穿孔修补术、剖腹探查术等)、骨科专科技能(牵引术、手法复位术、固定术等)及了解其他外科专科技能(胸腔闭式引流术、外科显微技术等),此阶段教学以动物模拟手术为主,除了提高手术技巧和熟悉专科手术程序外,更强调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外科综合技能是第3阶段实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开放期间的“第二课堂”时段进行,实验项目包括多发性骨折的固定与搬运,胸、腹腔开放性创伤的急救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现场急救处置和临床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做出临床决策的思维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看,“阶段性”实验教学各阶段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好地整合了以前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外科技能从低到高、从简单到综合的递进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外科临床技能的提高和临床思维的培养。

1.2层次化

“层次化”是指在“阶段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建、更新试验项目,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把试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3个层次类型。“基础性实验”以验证为主,教学中强调技能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无菌术为例,通过教师集中示教和学生分组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洗手到患者手术区域消毒、再到铺巾、最后到穿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等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教师在每个环节进行同步指导,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培养。“综合性实验”主要是第2阶段的动物实验,采取模拟手术的形式开展教学。具体实施是由4~5名学生组成手术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制订手术方案,然后分别承担主刀、一助、麻醉医师和器械护士等角色,共同完成一台模拟手术。“拓展性实验”相对于前2个层次实验,教学内容更突出了设计性和创新性,重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已完成试验项目改造6个、新开试验项目3个,“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的比例超过70%,形成了教学内容由验证到提高、再到创新的3个层次项目群,为“阶段性”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较好地实现了外科临床技能教学的有序衔接、逐步提高。

2推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3个阶段实验教学中均采取“小班制、小组式”教学,并积极推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在学生“学”的方面。依据“分工合作、自由组合”的原则,要求每个小班内每4~5名学生组成1个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总结的模式开展自主学习,并完成实验报告或学习手册的填写。此外,学习小组的组合形式还可以拓展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及医学生基层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中。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认为“小班制、小组式”这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能够较好地营造出注重沟通、协作互助的学习导向,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次,在教师“教”的方面,坚持贯彻教师在“做中教”的教学原则。例如,在模拟手术示教中,教师与1个学习小组共同组成手术团队,教师担任主刀或一助,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完成整台手术。在这过程中,教师同步讲解手术的基本步骤、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各自角色任务,对手术中出现的操作问题或配合问题进行启发式指出,其他学习小组现场讨论并纠正,由此形成团队分工合作、台上台下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做中教”的教学形式,融合了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外科临床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且对临床思维、协作意识的养成及职业素质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完善客观结构化

临床考试培训(OSCE)OSCE提供一种客观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考核框架,是目前公认的、先进的临床技能考核和评价方法之一。在总结本校前几年OSCE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标准》要求,通过加大考核平台投入与建设,增设站点、扩充考核内容,优化评分标准并增加临床思维能力及医学人文技能的考核权重,加强考官和“标准化患者”培训等多种手段和形式,进一步完善外科学临床技能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独立实验课程成绩,列入学生的学分,并成为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4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2006年,通过整合本校和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中心建筑面积5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1200余万元,专职教师10人。中心下设外科、内科、儿科等10余个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分为外科基本技能、外科专科技能、外科综合技能3个实验分室。在建设布局上,模仿医院和手术室配置,尽可能与真实的临床环境一致。中心于2012年成为“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成为部级首批“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是面向武陵山片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多学科融合、多专业共享的集医学生实践教学、全科医生培训、住院医师培训和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公共教学平台,为外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近几年中心在建设中,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的力度。根据“课外开放、学生预约、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中心采取“第二课堂”、外科科技创新项目、网络教学、临床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技能训练和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其中,“第二课堂”除承担第3阶段实验教学外,还定期举办外科学进展和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外科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自拟外科实验课题,开展动物创伤模型构建、局部解剖学与外科基本技能整合等实验,中心为自拟课题配备指导教师,并为实验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形式上的全方位开放,进一步拓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5结论

外科实验教学范文第4篇

传统砂浆实验教学中,实验设置为2个学时。在教学形式上,教师按实验指导书进行讲解,并提供砂浆配合比及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机械地模仿实验过程。在实验设置上,所有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体现。这种教学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实验目的不够明确,准备不充分,单纯为做实验而实验。也很难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技术化,而不是科研型、创新型。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讲解,学生照做”的灌输式实验课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传统砂浆成分相对单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环保节能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保水增稠材料将作为功能性组分掺入到砂浆中,赋予砂浆新的性能,新的砂浆品种也应运而生。砂浆性能朝高性能方向发展,传统的测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砂浆发展的要求,相关标准在近几年均进行了修订。如《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2010)中取消了分层度指标,增加了砂浆保水率的要求;《建筑砂浆基本性能实验方法》(JGJ70—2009)中增加了砂浆保水性实验、拉伸粘结强度实验,立方体抗压强度实验中每组试块数量由6块变成3块,实验用底模材质也由砖底模变为钢底模或塑料底模等;《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2010)中也对各种抹灰砂浆的保水性、拉伸粘结强度等作了新的规定。因此,针对以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及砂浆品种和性能检测的发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砂浆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二、砂浆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的定义是指实验室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应能形成与该实验相关的知识体系,包含文献综述、熟悉和了解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性能、整个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实验过程的影响因素、实验可能的结果、实验过程的操作、结果计算,以及对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等。因此,对于砂浆设计性实验,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建设。首先,在实验学时和实验硬件方面做足功课。在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对各部分实验的学时进行了调整,适当压缩了水泥、砂、石实验内容,将砂浆实验扩充为3个学时,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设计性实验。按照3~4个学生为一组,将各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并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补足所用的各种仪器设备,从硬件上满足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其次,认真做好设计性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在选题上以砌筑砂浆,抹灰砂浆为主,所有参数根据各种砂浆的使用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查阅文献和新的标准规范,结合实验室的原材料,自行设计砂浆配合比,并通过教材及教学录像,熟悉实验方法及仪器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包括了砂浆配合比设计、稠度、表观密度、保水性、抗压强度等基本性能实验,在设计性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包含验证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中并没有强制将旧标准中的实验进行删除,而是将其作为选做性实验。如砂浆保水性实验中,分层度实验作为选做实验,用于与保水率实验进行比较;砂浆抗压强度实验中,除了采用塑料模具以外,还可以选用红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蒸压灰砂砖等作为基底,以便学生对比研究新旧标准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在数据分析及实验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实验全部做完后,除对数据进行处理外,还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强度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如果不能达到要求,还需分析原因,并写入报告。改变以实验报告册的完成情况为评分依据的模式,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及时记录,并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最后实验评价中加以体现。这样更能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砂浆设计性实验从2010年开始,在2009级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试点,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在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集中讲授的内容比以前明显减少,学生实验操作步骤相对更加规范,且在实验过程中提问的次数比以往明显增多,表明学生在实验课前作了较好的准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以往学生做完实验就认为实验结束,基本不会对实验过程或结果进行思考。现在,每组学生都比较看重自己设计的砂浆性能,并相互之间进行比较。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在规定课时内没有达到设计目标,而要求在课余重新完成实验的情况。

(3)针对实验结果,学生会通过组与组之间数据进行比较,或通过组内分析的方式,找出实验中的不足,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对参加课外科研的兴趣显著提高,每年均有大量学生报名参加材料类的本科生课外科研课题,录取比例大约25%,并且在参加课外科研的学生中很多都在材料类专业的核心期刊中发表过科研论文,并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等全国性比赛中屡屡获奖。

四、结语

外科实验教学范文第5篇

学院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学科建设、办学特色和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度,以“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和现代化”的新型实验室建设理念,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尽可能避免走低层次重复设置的老路,充分考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和优势,坚“持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发展思维,体现我院重点学科优势,坚持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工作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整体综合优势、高效率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基地。“十一五”期间,学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和整体推进的原则,分两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2006—2008)以教学评估和创建部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大力建设,实现实验室建设办学条件标准化。第二阶段(2009—2010)提升经管类实验室层次和水平,达到财经类院校先进实验室水平。

二、构建协调完整、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要求,按照整合学科资源、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打造特色的原则,突出地质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交叉与融合,突出工程与管理的结合,以工程的教育理念打造经管实验中心。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素养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相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新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用整合的思路重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结构,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课程理论教学的旧模式,着力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优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课实验、综合实验等模块独立设置实验课,并单列学分。使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类型的教学实验可以在实验模块内进行内容的重组与更新。同时,进一步明确分工,规定学校主要负责总体教学体系设计,院系认真组织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侧重抓好课程实验实践内容体系的完善。充分利用我院多学科的优势和地矿类的院校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系统,对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减或更新,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项目,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实施科研素质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将创新基地设在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等。将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