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艺术课程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精选

数字艺术课程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越来越普遍,而国家和社会对于计算机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计算机已经发展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学科。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学科里面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一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内容知识越来越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方便着人们的生活。虽然电工电子技术的内容和技术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但是其教学时间并没有增多,因此,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要想有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熟练地掌握这门课程就会变得较为困难。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又偏理论和推倒,因此更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教会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是我们需要热切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内容偏理论,如果只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是不能让学生在实际中熟练运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地使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培养在新时展过程中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

1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整合起来,确定教学任务

首先我们可以当今社会在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岗位上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他们需要的人才类型,了解他们对于电工电子技术的要求,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此外,还要了解已经工作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从他们那里得知哪些知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经常用到的、哪些理论是重要的、对于实践应用有帮助的。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在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重点的教学,对于那些能够在以后工作中有帮助的重要的理论要让学生加深认识,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此外,对于这门课程来说,仅仅有理论是绝对不够的,如果没有实践,是很难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地运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的。我们要根据当今社会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的要求,对于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尽可能地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一致,贴近电工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我们要锻炼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本领,如一些电路设计与实现、万用表的组装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使这门课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根据教学任务决定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是指理论与时间的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于理论的认识与掌握。确定好我们的教学任务后,就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够应用到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任务可以设计如下:

(1)万用表的组装。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关于万用表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基本元、会读会画电路图,并且对万用表组装的理论知识要有熟练地掌握。学生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对于万用表的组装以及电路的测试。

(2)安装照明电路。

对于电路中涉及到的物理量必须牢记,与照明电路相关的计算方法掌握。在实践中,学生要能够熟练地运相关电路工具,对于电路图要能读懂会画,可以熟练地进行导线的连接,会读会用电路表。

(3)功率放大器的组装和调试。

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要对半导体有了解,掌握其性能。要明白放大器组装的原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能够识别出电子元件,同样地也要能够会读会画电路图,除此之外,还要能够设计和实现功率放大器的组装并完成其调试。

(4)波形产生与转换电路的设计制作。

会识别波形图、掌握波形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波形的产生原理。在实践中,要能够自行设计和制作波形发生器,会读波形图,并从波形图中判断出震荡条件。

3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相对枯燥乏味的课程,如果不改革教学方法,是很难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提起兴趣的,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在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分析教学任务,掌握这门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

(1)在课前,让学生主动准备相关知识,对于不懂的知识提前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找等渠道进行了解,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份课前报告,并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2)在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指定的学习任务逐步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不懂的地方进行统一讲解。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对于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借鉴彼此的学习任务计划,并且对于查阅到的知识进行共享。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可以确定教学任务,由小组共同完成,这样小组之间就会形成竞争关系,由于这种竞争关系的存在,学生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互相讨论,并且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实践任务,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锻炼学生任务分配和团结合作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都可以得到提升。在小组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小组成果的展示,小组之间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他人的方法。教师根据大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对于完成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完成不理想的小组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并且进行鼓励。

(3)在课后,要及时让学生进行反馈在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从而使教学方法不断进步与提高,更加适应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后要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不断巩固才能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总之,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把实践加入到其中,一体化教学改革可以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面对困难才不至于慌乱,才能沉着冷静地面对并解决。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电工电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静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2篇

1.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按照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思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电路服务,电路为电力电子系统服务,系统为电力电子应用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导思想,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精选理论内容,强化技术应用,及时而恰当地引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2.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将电力电子器件、变换电路作为传统内容,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作为实用内容,将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生产线作为新技术,对典型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系统分析作为讨论内容,将科研课题引入课堂作为启发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渗透行业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文明生产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课程的讲授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选择、驱动与保护电路为基础,以AC/DC、DC/AC、DC/DC、AC/AC变换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及电路设计为核心,以微机控制的脉宽调制技术(PWM)和各种软开关技术作为新的控制方法和新技术,把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入课堂。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电路为教学的重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对交、直流电路的控制和变换能力,并掌握各种变换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运动控制系统”深入学习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

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

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五、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结语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3篇

1挖掘艺术潜力,探索心育价值

1.1寻找“美”的素材,发挥“美”的优势

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动物、植物,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遵循着最符合美的和谐规律与特点,“美”无处不在.而艺术在源于生活的同时也高于生活,是对原型的再加工再创造,它需要大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洞察力.例如,古朴厚重的建筑,不仅能给大家在时空感知上带来历史积淀的韵味,也在视觉感觉方面让大家惊叹于前辈建造者对于规则美的跨时解;在面对大自然钟灵毓秀的美好风光时,我们会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能够有着如此美丽的同时也让人心动不已的和谐之美;一个人的外在体貌也符合美的规律,躯体的基本对称、肌肉与骨骼的协调运作、表达情绪时的肢体动作等,都会体现出和谐的美,比如我们在游泳时,肌肉的流线型就是最能发挥速度的“美”;慈眉善目的人,我们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现他在其他方面拥有的美好品格,例如善良、真诚、宽容、尊重他人等.所以在选择艺术创作素材时,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美”.无论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还是日夜反复光暗交替;无论是五彩斑斓色彩明艳,还是清淡素雅黑白分明;无论是精雕细琢的手工刻画,还是粗陋狂野的简笔线条…….线条的柔美,色彩的对比,光暗的交替,它们饱含深意,暗合了我们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共同构成了人类群体中的情感,都将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最佳来源.

1.2扩展“美”的视角,领悟“美”的特质

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当时的情绪状况、人生的经历等因素,虽然不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流传,却会将其内蕴于作品之中.所以,艺术作品的鉴赏是艺术与心灵、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我们在对一个“美”的作品进行赏析时,可以去挖掘它的内在“美”,把其内隐的因素挖掘出来,探索其心理教育价值.如艺术家的人生奋斗经历可以消解个性中的悲观颓废,一幅画面宁静意境幽远的作品可以让性情浮躁的人沉静下来.再以梵高的《星空》为例,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内心是充满了恐惧与焦虑的,但他却以粗犷的线条来进行了创作,也有人认为梵高的作品中颜色的替代使用,表现出了他的压抑与内心冲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时,就可以先对梵高的生平进行介绍,分析其作品中色彩的混乱、线条的粗细、内心的焦躁等,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出梵高的创作源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这样的人生经历也会部分表现于我们的现实学习生活中.于是,探讨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凸显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发学生讨论此情此景自己又会如何、怎样才能做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1.3创作“美”的作品,洗礼“美”的心理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与思考,在某个特殊时段或处于某种特殊情境下灵感迸发、思泉喷涌而创作出来的产物.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观点所阐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由刚开始的热情高涨到中途的思维枯竭再到“顿悟”再到“一气呵成”.这个过程中,需要创作者的不断修改,不断思考,每一个灵感与想法都需要去尝试,不拘泥于形式,最终的作品才会有着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对大脑中已有生活原型的精细加工,经过充分的思考分析取舍,再发挥自己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才能创造出心中完美的作品.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需要个体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与灵感顿悟,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突破局限于困惑,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也是一种心理教育的内容.

1.4激活“美”的作品,激发“美”的价值

任何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包含了色彩、线条、明暗等因素.艺术作品对于颜色的选择都会非常的慎重,不同颜色,相同色系但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使用都会给个体在心理上造成不同感受和影响力.积极的暖色调能够让个体的情绪较为舒缓,并且有着让人缓慢释放压力的效果;消极的冷色调却会带来一种冰冷、绝望的感觉,会使人的情绪变得低落、压抑.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特殊的情绪感受.色彩不只是艺术作品的唯一元素,线条同样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创作者要表达自身的自控能力时会使用较长的线条;如果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内心比较冲动则会选用断续的短线条;横线倾向者则内心感到恐惧且无能为力,亦或是在进行自我防御;竖线倾向者表现出来的则是更加的自信与果断;曲线却是对于常识事物的厌倦等等…….艺术作品中的图画,在起源之初就是作为一种承载传递文化的工具,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记载了当时的人文风情等,创作者同时也将某一时间段内的心理感受、情绪状态通过色彩、线条的方式驻留于承载物上,后人在欣赏的时候会自动的为创作者当时的心理进行分析、补充与完善,而且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形象之后,更隐藏了创作者潜意识中未及表达的信息.

2以美育促“心育”,以艺术促发展

2.1选取“美”的素材,创造心育基础

艺术素材本身并不具备深远的心理教育意义,但是如果经过教师对其加工,在“纸”上通过“笔”勾勒出“线条”来赋予素材以教育意义,就是对大学生的认知进行了一次重构,对精神进行了一次充实,对心理进行了一次升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督促学生完成艺术作品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选取创作素材.而教师选择的角度与切入点则需要综合考量自身专业素养、心理常识及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同时顺应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的选取对学生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真正有价值的艺术素材.

2.2鉴赏“美”的作品,调动内在正能量

现代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加强调对个体正能量的应用,通过艺术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激发个体的潜力,使得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有研究称,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其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较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颜色的选择、颜色的饱和度、亮度、色调、线条的长短、粗细等方面对创作者的内在心理进行分析.个体心情愉悦的时候,在看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觉得是好的,而情绪低落的时候个体看事物就是灰黯无光的.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或者根据学生对作品的分析结果来判断其情绪状态,这样才能有根据、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心理教育或者心理辅导.

2.3创造“美”的作品,积极面对困难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排解,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个体就可能会出现失败.此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方式,分析学生其因为能力不足、努力程度不够,还是因为外界条件不利、运气不好,从而使其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做出调整,顺利完成创作.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还是大学生暴露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创作过程使用的线条、颜色、主题、构图等都会反应其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细心检视其心理状态,发现其隐藏的心理问题.总之,公共艺术类课程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在感知、鉴赏、表达中培植和丰富心灵,促使自己向美向善,他有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情感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还培养、训练了他们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潜在能量、特点、品质和行为,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引导健全人格形成.

3反思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4篇

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空间,在抽象的艺术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或简单、或复杂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提高艺术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应是一种单纯第一课堂的学习形式,而必须通过一种能够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实践达到切实的审美感悟,只有在每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艺术教育的内在品格与审美特征才能被鲜活地显露和激发出来。也只有通过第一课堂的审美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审美体验,才能完整地实现审美活动,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一)开设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性课程

目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家庭教育认识不同,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高校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是处于零起点的补课阶段,另一部分学生则已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艺术素养与技能基础。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设课”,确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递进式课程模式,课程结构应从普及层次与提高层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几方面考虑。根据目前大学生对艺术技能掌握的不同程度,实践课程可以分为基础实践、综合性实践和高级实践三个层次,分布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在基础实践方面,可以开设速写、艺术训练、韵律操以及形体训练、艺术表演、歌曲演唱、简易乐器演奏等课程,主要针对没有实践基础的学生。经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或本身具备基本技能的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学习,如合唱作品赏析与实践、数字动画艺术与设计、陶艺入门、摄影、新媒体艺术等,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高级实践课程,主要针对有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要求的学生,可以通过装饰画制作、数码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国画表现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艺术技能。陕西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较强的操作性,结合艺术传统,形成具有陕西民俗文化特点和风格的公共艺术课程,如剪纸、刺绣、泥塑、皮影、关中民俗等,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创造美。同时能够起到对本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作用,丰富艺术课程内容,有效地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二)开放艺术专业工作室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地方高校基本都拥有艺术学科资源。充分利用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艺术学科的教学资源,有选择、有限制地开放各种工作室,如版画、陶艺、摄影、舞蹈、形体、数字媒体等专业工作室。选择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实践教学,以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能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获得艺术体验的能力和成就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艺术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艺术教学最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通过组建各种艺术社团,鼓励、吸引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应该是公共艺术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在现有社团基础之上,依托教务处、团委、学生处、艺术学院,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完善社团组织制度(纳新、活动开展、评价),提升社团文化,凝练社团内涵,拓展社团范围。通过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和经费支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与精神境界。

二、实践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活动是把理论知识过渡到实践能力的桥梁

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逐步融入社会生活,是由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转换的关键环节。

(一)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

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指音乐厅、美术厅、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电影院、剧院和城市雕塑、大型壁画等公共艺术设施以及艺术演出团体。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区别于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具有大众性、开放性、有偿性、多样性。将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引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可以把以第二课堂为主的艺术实践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个体活动演变为社会活动,抽象的学习变得高效直观,更大范围扩充了艺术受众和艺术教育场所。目前,一些社会演出团体进入学校,如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演出,把传统艺术文化介绍给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也推动了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搭建校企联合的公共艺术实践平台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5篇

艺术设计相邻专业的分类:字体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花卉设计、游戏设计、界面设计等。通过针对装饰艺术设计的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具备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融合性的培养方案,用艺术设计领域前沿课题把不同艺术设计专业贯穿起来,整合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将绿色化设计观念输入设计者的血脉,使学生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社会,朝着人——设计——社会——人的优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环境中建立艺术设计绿色生态圈。

二、装饰艺术设计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

目前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侧重于各艺术设计形态及其创作技术的本体性研究居多,而对于整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及其必要性进行探求性的研究则很少。国内各高校在结合自己的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方针和政策,资料显示:中央美术学院是兼有设计与艺术创作并且二者互为学科支撑;清华美院则以信息设计服务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国美院是以数码艺术创作为主要创作团队;浙江大学主要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更多从教育体系的研究出发,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以及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这些高校是国内艺术设计院校及专业的典型代表,是国内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于提高和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知识共享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已建成版画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纤维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各工作室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而杂的特点,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专业具备的基础技能、创意能力、项目实现能力等一系列核心技能。形成了以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领衔的工作室制模式的课程体系。装饰艺术课程体系已逐步将“创新、技艺、技能、生产”融为一体,具有系统性,关联性、互为促进性、知识生长性与均衡发展性等特点。“工作室制”的成立,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一线艺术设计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善高校艺术设计课教学状况,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艺术设计业务能力及学术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是实践,“工作室制”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教学的模式,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是关键。课题式教学模式”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核心,注重传承与创新,以在工作室实习为平台,模拟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形成以应用为主,注重工艺制作和思维创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装饰艺术设计中漆画艺术为例,在研究漆画课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中,漆画工作室积极向其它艺术学科汲取养分。综合绘画、雕塑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的视觉理念和特殊材料的运用,都为漆画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学院积极举办各种研讨会,探索与运用“产学研”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运行模式。在装饰艺术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收获颇丰。2003年在学校和美术学院大力支持下,漆画艺术工作室成立。2003年首届漆画展到今天的2010年第十一届国展,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从无到有业已走过几个春秋,学校以黑土文化为底蕴,继承创新,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省展不计,全国美展入选获奖34幅。其中单项展最高奖“凤凰奖”一次,优秀奖3次,五年一次全国美展提名奖一次。改革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模式。漆画创作依托创作基地为平台,教学、培训、研创融为一体,使教学、社会经济、艺术价值同步得到了提升。

三、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