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艺术教育

数字艺术教育范文精选

数字艺术教育

数字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数字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数字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化教育;英国艺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概念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数字化形式与当今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1]数字化意味着一场变革,通过数字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相互结合使用,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管理等各个层面进行重塑和升级。艺术家与数字化是双向发展的关系,其在结合科技的探索中对数字化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数字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是对当今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艺术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博物馆和当代艺术领域流行,如今艺术行业也已越来越重视数字领域的艺术创作。[2]本文将通过对英国数字化艺术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究,讨论数字化时代英国艺术教育如何接纳与利用数字艺术的路径,以及其融入社会与大众观赏之中的过程。

21世纪以来,英国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数字艺术盛行的当下,英国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进行了相应的数字化融入,这一变化得到了众多知名艺术院校的积极地参与,这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SM)的艺术专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美术学专业,在仅有的单一基础性绘画中又增加了雕塑、版画、电影等方向。在该校毕业的艺术家与数字化双向互动发展,艺术家伴随科技的影响,利用科技材料、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如计算机、数码相机、传感设备等,替代了传统的创作工具,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尝试和探索。曾在CSM和皇家艺术学院就读的英国当代艺术家詹姆斯·富尔·沃克(JamesFaureWalker)在其对油画和水彩画艺术创作已趋成熟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利用计算机创作的数字图像融入其传统作品之中,其后的作品形式常在架上绘画和数字绘画间穿梭转换。2021年,同样毕业于CSM艺术专业的爱丽丝·巴杰(AliceBajaj)学士的作品《烘焙假面》(BakeaFake),使用数字化3D建模对女性面部的网格化塑造,并结合影像的呈现方式,将来自屏幕的面孔合并,统一为单一的视觉身份,意在探讨在虚拟外表下的自我,以及更深层次的意识需求,该作品扭曲了主体与客体的观看理解的意义。近20年间,将电影艺术纳入艺术学科领域之中,这一教育方式的变化原因之一是英国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艺术创作变革。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激光、电脑视频游戏、录音带、按键式电话、彩色电视、电脑鼠标、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等出现和升级,使得英国大多数家庭在这一时期利用收音机、电视去享受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加快了英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增强了其文化影响力。例如,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的音乐文化和新时尚的出现,对当前的艺术界和时尚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3]1984年,在CSM学习绘画和电影制作的英国艺术家及电影制作人艾萨克·朱利安(IsaacJulien)的电影作品《年轻的心,叛逆的心》(YoungSoulRebels)不仅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评论奖,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该影片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灵魂男孩、光头党和朋克之间的文化关系,[4]其中也同时表达了艺术家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当时热议的媒介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实际说明了,艺术表现与艺术家从教育中学习的知识与创作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教育的方法和媒介需要顺应时代趋势作出与此对应的转向。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智能化高度集中的21世纪,CSM的艺术专业现已发展成以跨学科性、批判性、实验性、合作性为主要教学理念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在进阶性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更是将数字化作为主要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教学宗旨之一。该校学生塞巴斯蒂安·埃尔伯恩(SebastianElborn)的毕业作品《卫星闪电报》(SatelliteSemaphores),即是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元素与雕塑相结合进行的投影创作,探讨人类和机器共存下的后人类未来。该作品体现了在艺术中,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当下人类社会面对机器“人性化”与未来人类的超前探讨。伦敦传媒学院(LCC)作为伦敦艺术大学媒体与设计专业分类最精细的学院,其课程设置涵盖内容广泛,学院教育设施配套齐全。在该学院特色创意科技实验室中,囊括了多种数字艺术与设计的设施配置、教学人力资源,其中包括编程、物理运算、立体光雕、游戏设计及虚拟现实等,以此为学生在学习与创作的相关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交互专业研究生课程导师韦斯利·戈特利(WesleyGoatley)的《接地电阻》(GroundResistance),作品以多媒体数字艺术的方式呈现了“智能城市”的可行与局限:他在黑暗的画廊空间中使用光雕投影技术及电脑编程,将“智能城市”系统所监控的大众生活数据,更新展现在地面上;同时,多轨道的声音系统以另一种感官形式为观众提供感知智能的途径,试听效果结合共同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接地电阻》以多媒体数字艺术的方式,展现着数字时代下人类的生活现状,反思其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及所谓“智能”服务的同时,也存在更深层次的科技社会与个人情感之间复杂难调的关系。以数字媒体解析数字时代,是艺术家们对时代的妥协,亦是反抗。

数字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阿凡达》中所呈现的潘多拉星球的环境背景:一些悬浮于空中的巨大石块如同冰山在海面上缓缓移动,石壁上生长着形态各异的植物。石块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小石块,使影视三维空间中充盈着一种奇异的感觉。潘多拉星球的森林、草原、高原中生长着各种食草动物,综合了现实和虚幻中动物的特点,长着长嘴、小颚,现实动物犄角形状的扇形膜,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影片中旋扇蜥蜴的原型是地球上的蜥蜴,在细节上进行了虚拟化处理。蜥蜴的皮肤肤质和身体颜色都像枯树枝,肢体和尾部生长着像叶脉一样的结构,这正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产生的动物和植物的综合体。借助于数字媒体艺术,《阿凡达》为人们展示了一种虚拟的美感,这是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

二、美的体验的非逻辑性

数字媒体艺术使美的体验呈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点。传统艺术形式一般是按照受众接受的逻辑性进行艺术的表达,受众可以借助自己的常规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但是观众在欣赏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时候会有“欣赏习惯受阻”的情况出现。如,新媒体艺术作品《动感<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高科技的加工和重制,使静的艺术动起来,超出了受众的常规逻辑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要求大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运用非逻辑思维理解新的艺术形式所要传达的艺术意图,这样才能够充分感受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的突破之一就是受众欣赏途径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别,是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传统艺术审美逻辑的重大创新。

三、美的体验的开放性

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传统艺术一般是由独立的创作者完成,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是相对单一和完整的。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下,由于对网络形式的借助,艺术中美的体验是开放的。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对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改动。数字媒体技术将古典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技术结合,产生了很多具有开放式美感体验的艺术形式,现有的常见的作品种类有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版画动画等。如,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桃花源》,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改编,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中国经典的写意水墨画、皮影戏、剪纸艺术结合,创造了飘忽于写实意境与写意意境之间的动静结合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水墨画风格所展现的晕染、灵动、秀丽、淡雅的中国美学意境场景与皮影风格的人物相融合,加上高科技带来的动感艺术,使这部作品成为数字媒体形式下的具有开放性美感的崭新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数字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当代影像数字艺术教育为适应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已调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即在调整适应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形态升级与更新,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在艺术制作与艺术销售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艺术教育应当把艺术表现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制定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等环节向学生传授艺术观念、技法技能和艺术精神等,并不断发掘和启迪受教育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艺术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艺术的含义,它可以指一种创造活动,也可以指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对象。而其核心最终都指向艺术的创造问题,艺术要存在就必须通过创造活动。”艺术的核心应当是“创造”,艺术教育的核心不是作品形式,而是培养有创新性思维的艺术人才。如何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具有探索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是当今艺术教育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具体来看影像数字艺术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影像数字艺术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原有学科和专业进行了新的划分,影像数字艺术在“艺术学”下的“戏剧与影视学”与“设计学”中都有体现。宽泛的内容元素势必要求教学内容丰富,然而进入新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艺术学科,就中国目前的教育而言,显然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国内开办影像数字艺术专业各院校的模式上看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院校只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将该专业分布于与自身相关的教学体系内,其定位存在文学、艺术学、理学以及工学之分;办学层次更是分布在专科、本科、硕士等,可谓五花八门。其次,由于学科不统一,课程设置的偏差就更大了,大多数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设置课程。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当前这些院校从事数字艺术教育的师资人员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美术院校新增专业,大多数教师由美术教育模式下转型而来;二是由计算机专业转型,属于理工科。虽然两者都与数字艺术密不可分,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基础知识与思维方式相去甚远,艺术类教师思维逻辑自由,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善于联想,但多缺乏数理常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计算机专业正好与之相反,如想使其紧密连接难度可想而知。就目前大多数院校招生来源来看,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很难形成统一课程实施方案;从开设课程来看,又都普遍缺失了人文课程方面的设置,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再次,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盲目扩招,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式不当所引发的一些人才培养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所招的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学生进入同一专业之后,很难做到教学同步开展。总之,目前数字影视艺术人才教育现状距离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高校教育对社会作用形不成有效反馈,学生毕业后还需通过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影像数字艺术本来是时展最需要的,高校教育却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需要认真研究影像数字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切实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传统的美术绘画类课程是否还要保留?如何通过赏析等其他环节完善艺术教育过程,达到完善整个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在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的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性培养问题等,亟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探索适应山西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

(一)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教育的核心,如何构建合理的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理想模式更是重中之重。课程设置尤为关键。艺术类专业应当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重,构建以专业必修为基础,以专业选修与艺术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理论讲授与实践技法辅助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本专业核心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为核心,不断探索相应的实践训练项目,启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理解以及对造型意识的把握。专业选修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造型艺术表现的意识,同时强化学生从宏观视角认识艺术。在此方面,国外的教学理念普遍认为,此时的课程设置应当广泛而全面,这将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应当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与完善所学知识与理念。艺术讲座则是发挥其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与艺术表达能力最为直接的方式。艺术讲座的示范性与实践性是启迪学生创作欲望与理解艺术本质的有效途径。总之,艺术教育是围绕提高学生艺术创作为目标展开的,强调在欣赏中感悟艺术审美的本质,重视艺术赏析的亲见亲为的真实感受,训练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真切感受的质感与体量。这里重视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而体验也正是艺术体悟的源泉所在,是艺术熏陶的途径,是产生无我同感共鸣的活动,这将使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到更高的水准。同时,应强调在艺术教育中树立独立思考、辩证观察等意识品质,让学生在感受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变成一种持久的、健康的、积极的精神动力,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二)寻求适宜的发展定位

山西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等原因而落后于国内其他院校。但是如果将艺术教育置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么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会对艺术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几千年文化传承连绵不绝的根源所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正是艺术教育实践需要的,植根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西的艺术教育自然就是以历史艺术为其主要的倡导对象与内容的。在此方面山西部分高校的方法值得借鉴,例如有的院校将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采风置于山西大院文化中,将建筑测绘、民俗题材采集等项目与学生创作相结合,学生创作有实例可循,言之有物创作意义自不必说。同时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应用也可做出有益的反馈,在促进地方经济、文物保护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将发掘山西本土文化作为高校教学研究重点,将艺术教育置身山西文化背景之下,在兼收西方优秀艺术的基础上,顺应时展的步伐,建设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向与目标,或许可以发现发掘本土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引领学生步入中国文化殿堂最好的切入点。其艺术教育也最能代表本土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涵,这样的定位也许正是艺术教育应该提倡与推崇的。

(三)面对行业现状调整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