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精选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德国在数字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重要战略和政策,并通过若干数字化教育改革举措,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德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开展、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改革举措

德国不仅是传统的经济和科技强国,教育水平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德国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改革,以期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发展的数字化,以实现“所有人+一切内容”的2030教育战略图景。

一、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概述

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故教育主权在州,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事务,只保留监督权。但目前,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德国联邦政府也开始主导推行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近年来,德国在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均出台并实施了多项具有德国特色并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举措,尤其是在数字化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和政策,如2016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下简称“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计划”,同年12月,各州教育、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KMK”)出台“数字世界中的教育”,2018年11月联邦政府出台“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2019年4月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2019)等国家数字教育战略和政策。其中“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战略更是细分为“职业培训4.0”“MINT(MINT分别指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相当于美国的“STEM”教育)行动计划”“数字高校2025”“数字学校协议”等针对不同教育目标群体的多个分战略。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为例,该战略提出,使用数字媒体和工具的学习应从小学开始。各州应积极和自主地将数字化技能纳入其教学和培训课程以及框架课程。这不是通过一个单独的学科课程来实现的,而是成为所有学科课程的一部分。针对每个学科自身的不同特征,采取特定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数字化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大也使学习者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规划和设计个人学习目标和途径的责任,将培养起日益重要的终身学习理念视为必需的基本技能。KMK的目标是,如果可能的话,到2021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候,使用数字学习环境和互联网接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还有约束力地确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字化技能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每项技能又包括若干项二级能力:搜寻、处理和存储(包括搜索和筛选、评估和评价、存储和检索);沟通和合作(包括互动、分享、合作、了解并遵守规则“网络礼仪”、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呈现(包括开发和生产、进一步处理和集成、遵守法律要求);保护和安全行动(包括在数字环境中安全行动、保护个人数据及隐私、保护健康、保护自然和环境);解决问题和行动(包括解决技术问题、根据需要使用工具、确定自己的缺点并寻找解决方案、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媒体进行学习、工作和解决问题、识别和制定算法);分析和反思(包括分析和评估媒体、理解和反思数字化世界中的媒体)。各州承诺,确保所有在2018—2019学年进入小学或中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获得该框架规定的能力。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框架要求也呈现出动态发展[1]。

二、德国数字化教育改革举措

尽管德国是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前,德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程度却并不尽如人意。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准备状况指数”报告显示[2],德国的数字化准备总指数、数字化学习机构和政策在27个国家中均排名末位,在学习参与和成果上排名第16位,排名最靠前的数字化学习可用性也仅列第9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秩序,但也意外地为德国教育开启了数字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充分暴露。即便是在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州,在网上教学过程中相关支持服务系统也故障频频,多个网络教学平台崩溃[3]。危机倒逼改革,德国各级政府和相关主体也正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一)联邦政府改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1.“数字学校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数字学校协议”是德国于2019年的数字化教育战略———“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中关于加强中小学数字化建设的计划,主要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开发数字化课程。联邦政府最初计划在“数字学校协议”下,为全国的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基础设施拨款50亿欧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联邦政府为“数字学校协议”增加了三个补充协议,加大了资金投入,总拨款将达65亿欧元。(1)“紧急设备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帮助学校采购笔记本电脑,并将其出借给无法在家中使用自有终端设备的学生。(2)“管理员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支持在学校负责数字化技术的管理员。(3)“向教师出借设备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帮助学校采购笔记本电脑并将其出借给教师。2.“数字教育计划”2021年2月,德国联邦政府启动了“数字教育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产品改善学习条件,进一步发展通过数字化形式提供的学习、教学和培训,全面提高人们的数字化技能。“数字教育计划”不仅可支持必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将促进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发展。首批两项具体措施为:(1)逐步建设“国家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计划”的核心是创建一个全新的“国家教育平台”。“国家教育平台”的目的并不是要新建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而是要建设一个在德国和欧洲范围内都可访问的平台系统,将现有的和未来新建的各类数字化学习平台连接起来。“国家教育平台”不会限于某个教育机构或某个教育阶段,而是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课程,为整个教育事业提供支持。理想情况下,当“国家教育平台”建设完成后,每个用户都可以在平台上便捷地找到合适的课程:教师能获得优质的数字化教材和适当的教学支持;员工能在继续进修门户网站上获取必要的信息;培训人员和考官可以找到需要的材料和有用的数字化工具。此外,公民将来能够在“国家教育平台”上以数字化方式安全、加密地存储他们的教育证书(即证书和文凭)和其他教育资料。(2)开发“城市-联邦州-数据流”学习App。该学习App是在联邦政府的赞助下,由德国成人教育协会开发的,旨在使所有年龄段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借此独立开展数字化学习。该App将在“数据素养”领域为感兴趣的公民提供可自由访问的非学历教育课程。除App版本外,德国成人教育协会还与“KI-Campus”合作开发了基于浏览器的版本,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各州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自2020年3月中旬以来,各联邦州政府根据当地教学所需,基于已有的特色资源,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创设了相应的网络平台与虚拟课程。如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作为最早发现疫情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各中小学于3月中上旬全面停课。鉴于此,该州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所向全州开放了MEBIS网上学习平台,为教师开展互动授课、课程资源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在柏林,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推广了“柏林-学习空间”。通过该空间,教师可以很便捷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虚拟教室,为学生提供各科目的学习资料,实现互动式的虚拟化课堂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上课互动的可能,还助推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课程材料的交换和合作。目前柏林已有460余所学校利用该平台展开日常教学。

(三)高校开展数字化国际合作德国许多高校不仅在疫情期间扩大了其数字化课程的范围,而且正在尝试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展与外国高校的国际合作。这次的疫情危机也为重新设计超越以往地理、政治和社会界限的高校国际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联邦教育部将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向“国际虚拟学术协作(IVAC)”计划提供约550万欧元的资金。到2021年底,该计划共将资助41所大学的48个项目。IVAC计划的项目内容各不相同,如在“VirtualEx-change+”项目中,西鲁尔大学将与美国合作大学共同以虚拟形式提供通讯、数据分析等六门课程,这一项目尤其应覆盖由于经济、时间或地点等限制而无法进行任何实体交流的大学生;在“对话与交流的协作课程”项目中,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则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迪肯大学在联合培养硕士的框架下,将虚拟课程作为实体交流的补充。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德国联邦教育部、各州教育、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均颁布了国家层面的专门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其他一些部级战略也涉及数字化教育战略政策的相关内容。我国也应在目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础上[4],结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当前的教育数字化程度,对未来的教育数字化进程以及未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判,完善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和国家数字化教育的政策体系。(二)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德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大力建设数字化校园,使师生可以在网上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随着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日臻成熟,各种管理平台和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的问题开始凸显。近年来,德国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各平台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搭建部级公共教育平台,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入驻,并建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以便拥有不同学习需求的个人或机构能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整合大量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平台的建设,并打破壁垒,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三)加强高校的数字化国际合作德国许多高校正在与外国高校积极开展数字化形式的国际合作,如与外国合作大学共同以数字化形式提供课程等。德国联邦教育部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支持高校在国际学习、教学和交流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我国一些高校也已经通过在线合作授课、虚拟教室学习、虚拟社区交流等形式,搭建起了数字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今后,我国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新技术,通过云学习、云交流、云合作等不同方式,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形态。四、结语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也正从理念及实践上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这也给全球化世界中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制定的关于数字化教育的战略政策和实施的改革举措,蕴含着德国对数字化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的预判,展现了德国用教育推进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识,对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具有诸多的借鉴价值。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在同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也指出,中国正在大力建设“数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数字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数字化教育的实施。数字化时代,不仅要把数字化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工具,更应将数字化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5]。参考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教育创新和改革,能够推动数字化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邓舒 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字化教育举措2

一、引言中职会计教育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关注着会计行业发展变化并不断调整会计教育的方向,以培养学生融入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行业。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收集海量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为会计人员减轻了负担,也为会计教育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面对大数据给传统会计教育带来的冲击,中职会计教育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模式值得深思。

二、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现状及变化

从中职教育本身意义出发,中职会计教育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但范玥等学者指出,尽管中职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在学业完成程度上并不理想,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际操作都不能达到实用型人才的标准。曹伟萍等学者指出,大数据的内涵就是经济高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类型的数据结构中获取需要的价值并充分地运用到智能化信息技术中。针对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会计领域逐渐出现泛会计化和非会计化现象,会计工作岗位减少。因此,中职学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德静学者指出,以大数据为发展背景的会计教育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从核算型会计向智能化管理会计过渡。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会计相关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不同会计科目代表的内容及资金的运转,也使得中职学校开始着力提高师资力量,鼓励核算型教师接受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谭青等学者指出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在“大智移云”时代已经显得有些滞后,教学理念、方法、考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被讨论。中职会计教育需要与信息化时代接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多元化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三、大数据时代中职会计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课程内容单一化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在过去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吕春莹学者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环境,会计教育明显出现滞后。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传统会计教育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培养的初级会计人才居多,而具有自我分析能力的中高级财务会计人才却很少,会计人才结构单一,这表现出我国会计人才结构失衡、培养目标同质化。其次,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很多,这些知识都是会计从业者进入会计行业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操作,确保了学生在掌握这些会计基础知识后可以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核算中。但在大数据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进行核算分析,这对仅仅掌握基础知识的会计人才来说存在困难。因此,教学内容就需要紧跟时展,在会计课程中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学习内容,满足企业财务工作方面的需求。

(二)中职会计教育重核算方法、轻思维模式传统会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叶志锋等学者指出,这种固化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下大数据时展需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会计从业者应该具备会计思维模式与财经素养的培养。一味地强调会计学科知识,而缺乏对会计行业及学生需求的关注,就会出现中职学生掌握了会计知识却很难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现象。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已经实现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智能化、自动化,这一发展变化为中职会计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呈现出开放、共享、联通的氛围,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将会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上成为中职教育正在探索的一大难题。

(三)中职教育落后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大智移云”时代一切皆可数据化。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局限于账表的数据结构,忽视了经济业务产生的过程及外在影响因素等非结构化数据,这就使得中职会计教育局限于会计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例如数量、价格等定量数据,导致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忽视了定性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的作用,从而使得数据重复进入信息系统,影响会计决策者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四)大数据背景下专职教师的缺乏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师资结构呈现骨干教师少、青年及年长教师多的两极分化的格局。不同教师的会计教育理念及对大数据等新事物的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了专职教师在数据分析能力上的差异且大数据方面的科研成果也不曾增加的现象。另一方面,受国家打造金课政策影响,中职教育的重心落实到教师教学上,而对教师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没有过多关注。此外,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师培养上既没有开展与大数据相关的培训课程,也没有提供大数据软件学习的渠道和机会,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掌握数据分析的教师数量。在当前会计从业者朝着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信息化、创新化形象转变,这就要求中职会计教师能够关注会计及会计教育的实时动态并吸收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会计软件的学习、数据核算、信息分析和管理等。四、大数据时代中职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路对中职会计教育来说,会计既源自企业相关会计工作又服务于企业会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技术的更新使得中职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数据时代要求中职学生既可以做到人文交流、学科开放,又可以做到整合数据、提炼信息。重视数字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学习,以培养具有人文交流意识和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会计专业人才。立足于数字化时代,会计教育要变革,首先就要搞清楚会计的本质是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提供信息管理。从这一角度出发,中职会计教育的改革就需要立足于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呈报能力。其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入会计教育研究中,丁金川等学者提出的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加强通过数据进行职业判断和信息管理能力及提高“大智移云”等相关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比例等观点成为热点,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会计教育,在这一冲击下,中职会计教育进一步确定了发展方向。五、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课程内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大智移云”时代,新技术发展很快,会计教育的内容就需要不断更新,这给中职会计教育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会计电算化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会计教育信息平台,大数据、信息技术、模型建构等交叉学科丰富了会计教育内容。其次,面对具有智能化、数据化、多样化的大数据技术,单纯地依靠中职会计教育现有的教育资源来培养符合大数据背景的会计人才是不够的。为此,中职学校需要与外界其他教育机构或企业组建教育联盟,通过教育联盟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分析与运用。校内,针对中职会计教学,推动数字化改革,实现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从内容到方法再到评价等多方面转变,创建会计核心课程,重新组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二)加强学生自主能力及数据挖掘能力的培养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一背景下,中职教育应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主动接触新事物的思维。此外,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上应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数据挖掘及处理能力上,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利用智能会计进行数据分析、核算、决策、管理,积极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训相结合,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利用数据挖掘的工具提高学生的数据核算、分析、管理的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数据挖掘的认识以及掌握数据挖掘的相关工具,并实现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利用。

(三)大数据时代支持数字化教育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数据中蕴含着一般人无法察觉的信息,挖掘和分析这些信息对开展会计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应该主动利用大数据,将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挖掘、分析、管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跟上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中职学校开展“大数据+会计”教育,首先应该学习与大数据相关的会计软件,接受会计行业数据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变化。其次,中职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时必须注意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及可以存储适量数据的数据库。为此,中职学校的数字化会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管理的财务平台,并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六、结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中职会计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会计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带来一定影响。为了应对挑战和机遇,对会计行业来说,必须不断地优化升级、持续发展。对中职学校来说,必须顺应时展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数据平台,以供实践练习来适应会计行业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冷紫薇 师佳英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字化教育举措3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化教育中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将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就是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碎片化、虚拟化等特点,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优质资源从校本资源到区域资源的优质资源安全共享。这样的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特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共享过程中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教育特征,二是传播特征。深入分析这两种特征有助于正确认识数字化资源共享。

(一)教育特征1.科学性。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存技能,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因此科学性、准确性是高效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第一教育特征,同时其资源需要共享,标准、参数和格式也要符合科学要求。2.动态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因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更新的速度能达到以分/秒计算。随着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教育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同时载体形式之间因计算机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进步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动态转化,因此动态性成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3.周期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其主要围绕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等要求进行建设,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教学改革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必须不断更新和重建,其更新的周期为1月至1年,重建的周期为3-4年。

(二)传播特征1.共享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长远规划是进行资源共享,提高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传播时需具备共享的标准、参数和要求,同时在共享传递、交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再生信息,再生信息的共享可以巩固和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加共享信息量。2.多媒性。高校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课程建设为中心,其载体形式涉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传输的介质是网络、光盘、广播等,学生接收的实体终端为手机、电脑、iPad等不同媒体,天然具备多媒化的要求,符合现代教育传播的需要。3.互动性。高校数字化资源因传输介质的特殊性,资源辐射的范围大,参与学习的主体丰富,信息双向传递的时间短、效率高,互动方式可以扩展到人与人交互、人与机交互、机与机交互,互动的群体可以是一对一交互、一对多交互、多对多交互,互动性是高校数字化资源最为显著的传播特征之一。

二、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机制有待建立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主要包含政府、市场、公益和自我供给四种模式。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仍以高校院系自建为主,能够支持本校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建设周期较短,缺乏动态完善和长期维护,导致资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师生的需求。同时数字化资源供给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规划局限性大,兼容性不高,共享的概率小。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供给机制,保证供给来源的多样性和竞争性,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度。

(二)资源共享的实操性受到限制高校之间“差异性”成了共同分享教育资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共同分享资源的现实操控上(譬如转换学分这个问题)。每一个高校培养目标不同,建设数字化资源的重点也会产生差异,这种不兼容性会造成资源共享的实际操作难度,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另外,在资源共享里的阻碍就是每一个高校教学方式的不同,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学习方式的取向也大相径庭,现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建设数字化资源和分享过程中学习方式设置难度也不断升级。所以不方便院校之间学分的互相认可、计划教学的安排和课程上的相互选择,直接影响了院校共同分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及认可性。(三)资源共享效益较低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域相对单一,共享的范围重点集中开放的精品课程上面,共享的内容较为集中。图画、书籍、文献、资料、选修课程、名师课堂等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教师资质的交流等共享活动并未进入高校数字化资源共享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共享资源的吸引力。要正确认识资源共享的深刻内涵,即一切可以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不仅是共享静态资源,还应包含共享活动资源,不仅是共享固化资源,也可以共享动态资源。建立课程、素材、题库、活动、讨论、评价等多方位资源共享要求,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满足学生混合式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要求,通过创新和改进网络等共享工具和平台,扩大资源共享受益群体,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优化。

三、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对策

(一)创建校际公共服务体系校际公共服务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高校及其他高校之间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平台的保障体系。该体系应由政府或高校主管部门为主导,高校和开发企业等社会团体为补充,为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管理、使用和服务。其中主导部门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诸如顶层设计、经费保障、分工协调和制度保障,该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高校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对于高校教育现代化和数字化具有非常重要推动作用。

(二)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由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特征,导致资源归属问题成为高校自主投资建设的主要障碍,必须合理界定资源所有权,遵循“谁投资、谁所有”原则。一旦明确了所有权,与之相关的其他权利与权限便能得到清晰界定,对于激励与约束资源拥有者对资源的更新与管理有重要作用,例如可以设置权限决定资源使用的功能、模块和更新,从而有效地避免因为所有权归属不明而导致的资源在分配与利用过程中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能够让资源所有者根据建设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避免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二次投资,形成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建设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主使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完善,主要是依托各校园建设的局域网来进行使用,已完成一定的系统设计和平台建设。但进行校际共享的基础是具有优质的共享平台,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这是当前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平台建设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标准化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在建设共享平台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循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包括统一资源制作的要求与资源属性描述方面,以规范资源建设行为,为资源的共享交换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平台管理。根据平台开放共享以及运行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管理规范,诸如平台的使用管理制度与办事流程,涉及平台租用、仪器使用、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三是严格资源评审,保证平台资源质量。共享平台应将资源建设主体、参与方与共享使用者等组织起来一起制定一份平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上传到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等,以确保资源的质量。

(四)构建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需要整合课件和网络资源,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体化学习服务,制定体系化、立体化的资源,来满足高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进行资源规划和建设时实现专用教材与教学课件建设一体化、教学课件与网络资源一体化、课程资源与支持服务的一体化、终端设备与课程资源的一体化,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效果。结语在高校间树立切实的共享资源意识,共建共享所需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丰富和补充高校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能促进和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要深入认识共享的内涵,结合目前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的实际问题,创建校际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构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激励各高校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形成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双向推动发展态势,共同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使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2]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125-129.

[3]宁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云共享模式与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4]周邦瑶.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框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73-175.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可以说是对于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而教育学理论的应用,能为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实践提供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原则与分类出发,分析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

教育学理论;数字化课程;开发;启示

教育学理论并不是呆板的教条,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新的教育开发实践提供依据。传统的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通常都存在技术研发和教育理论背离的情况,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理论引导下对数字化课程开发,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和学,从而发挥出教育传播的效果。

1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原则与分类

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所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1)共享性。具备大容量、开放式和大规模,以实现课程开发应用的网络化。(2)代表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选择数字化课程方面,所选素材必须种类齐全,课程资源丰富多样,满足开发需求。(3)多样性。对素材进行合理分类,将各种有效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以立体化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实现表现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4)简易性。表现方法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原则,能够达到自主实习和协作学习的目的,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畅通无阻。数字化课程资源种类各式各样,涉及范围广泛,按照数字化课程开发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划分成5类:(1)数字化素材库。主要划分为5种:文本、视频、图像、动画以及音频。(2)多媒体课件库。课件库中的课件能够与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进行通讯,实现系统数据的兼容。(3)试题库。具有查询、单个录入、自动属性校正、批量录入、统计分析、删除、组卷以及修改试题的功能,适用于存放各种专业课程的试题和以库中试题根据原则结合而组成的试卷。(4)案例库。适用于存放专业课程有关的典型案例,并统一制作成HTML网页。(5)数字化教案库。具有录入、修改、查询和删除的功能,适用于存放不同学科每一章节的教案。

2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

2.1教育发展树立开发观念

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资源生产,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观点出发,生产出供学生与教师使用的教与学的内容。同时教育学能够为传统教育方法、手段以及设备树立新的开发观念,此外,在信息化、知识经济以及教育变革观念的影响下,对网络教育、创新交易、综合学科教育以及个性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让教育与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变成可能。

2.2课程论与教学论揭示开发实践的方法

(1)泰勒原理解决课程内容遴选的问题。泰勒原理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是根据步骤遴选课程内容,即是编辑人员事先要确定数字化课程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收集有关的内容,设计出科学的内容组织构架,然后按照规定的顺序对内容与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组合,借助泰勒原理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编排、检验,从而解决课程内容遴选的问题。因此,在开发数字化课程内容时,编辑人员、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应进行交流,由教育专家提出专业目标与编排意见,带领编辑人员对课程内容框架与逻辑进行编制。(2)“做中学”理论解决技能和知识同步训练问题。“做中学”是杜威从“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以及“教育即是生长”观念出发,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中,受教学条件与历史因素影响,缺少“做中学”环节。现如今,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中,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以及数字化课程为“做中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开展现代化课程建设非常值得参考“做中学”理论,特别是自然科学类数字化课程的研发。“做中学”中“学”的对象除了包括操作技能外,还包括知识、素养、能力以及思维。做中所学,并不是简单的技能学习,也是通过技能操作来掌握知识和锻炼思维,从而提升判断能力。

2.3教师作用论阐明开发中的人机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构建的关系中,对于教师的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主导思想填补了教师或者是学生中心论与主客二元对理论思想的空白。如果将计算机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一旦受以生为中心和用户中心论的影响,就会削弱教师的作用,被教学机器、数字化课程以及教学程序取代。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指导或者是调节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各方面的功能进行编码,方便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与补充,同时按照需求进行复制。教育技术开始研发的最初理念是代替教师,但是在开发数字化课程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并不能利用信息技术与智能媒体来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班级智能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练习资料、学习资料以及复习资料等外部学习资源,并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随时调取。同时根据教学过程以及组织形式加以编排。即便如此,数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仍然需要教师的劳动与智慧。由此可见,在开发数字化课程实践过程中,应重视交互效果,强调用户体验,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3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课程开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前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与学理论的优点,通过教育发展树立开发观念、课程论与教学论揭示开发实践的方法以及教师作用论阐明开发中的人机关系等方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为传统课程发展提供新的方式与手段,以促进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公文,林雪涛.教育学理论对数字化课程开发实践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v.33;No.233(2):147-150.

[2]李翠白.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141-143.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数字音乐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社会的需求。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及其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及其和音乐越来越密切的结合,数字音乐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音乐教学中,非凡是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数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节奏及和声练习,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写作方法和音乐史等内容。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还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世界各信息网络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为学生全面地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目前状况分析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能够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和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的不适应新问题突出摘要:

1.旧的音乐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于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目前状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尚处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之中。电脑科技和音乐教育的结合还处于萌芽期或未成熟期,数字音乐技术的不成熟及其和音乐教育结合的不充分,使数字音乐技术只能把握在极少数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士手中,人们认为数字音乐属于文化市场范畴,纯属娱乐性、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利用数字音乐技术和音乐教育结合而改革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而各学校在经费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多表现得极为不积极,使得数字音乐技术一直不能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发挥其巨大的功能。但在这期间,数字音乐技术在社会中却蓬勃发展并且日臻完善,逐步对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时代的进步以及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音乐技术已达到高度成熟时期,高等艺术院校也在教育观念上逐步地认清新时代的音乐人才培养方向,数字音乐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地运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中,为传统音乐教育的改革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2.音乐教师电脑应用技术的不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部一再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要求。非凡是,由于观念的落后和电脑技术的缺乏,业已成熟的数字音乐技术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在音乐教育教师中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只占40%,懂得数字音乐技术的占20%以下,离实际教学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仍然缓慢,先进的数字音乐技术仍然得不到在音乐教育改革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3.高等音乐教育的目前状况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电脑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中小学也都开设电脑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课逐步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用现代音乐教育手段(数字音乐技术的运用、电子课件制作等)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许多中小学设有多媒体电脑音乐教学室,但大都未得到充分利用,师资的缺乏成为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障碍。

4.数字音乐技术的专业教育滞后和社会需求。从模拟时代到今天的数字时代,从唱机时代到数字音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音乐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音像出版业、影视业、娱乐业、文化企事业单位、教学单位以及文化管理部门等对擅长数字音乐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的数字音乐领在层次、规模、教学体系以及成果效益上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实际应用数字音乐技术的教学单位仅有不到40%。这不仅和目前的国际水平相差甚远,也达不到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数字音乐人才,已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共识。

二、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实现了声乐教学直观化。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和学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拟又轻易造成学生的依靠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

2.有效地拓展了声乐教学的新领域。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以拓展声乐教学。数字化教学使声乐课堂教学在课外得以延续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轻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假如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就可赋予课堂教学以延续性,学生在课后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楚,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

3.将风格音乐引入了声乐教学之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钢琴自身的音准新问题以及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练习。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仅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练习。

4.为声乐大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数是一对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各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开始实行2~3人同时上课的办法授课,以缓解师资压力,但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难免压缩,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使多数人同时接受某一个课题的教育,如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声乐大课对于高师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为多看、多听、多练提供了条件。

三、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数字音乐课程及其课时设置规划

数字音乐课程不同和其他专业课程,根据其特征应分为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二者结合设置。理论大课以集体授课、改题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进行技法理论讲解,属于启发性、引导性和示范性的授课方式。实践小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创造性。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数字音乐又属于应用性学科。

1.办学模式。数字音乐应设置为阶梯式的两步周期课,为完成教学计划和保证教学质量,总课时为300节,即240节+60节(实验课),每周课时节为2+2或1+3(视具体情况而定)。

2.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立足实际、按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强调实用性。

3.教学实验课程。数字音乐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这一特征决定了增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布置实验课程成为课程布置的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的关键。

(二)数字音乐教材的编写

1.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编写教材时应先注重数字音乐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虽然各单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他们共存在数字音乐学科中运行。如摘要:数字音乐的概念是以MIDI制作、编辑、合成的音乐称之为数字音乐。他包含内容有MIDI、音频、录音、音响、音像和电子音乐课件等单科技能的运用,同时又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编辑等等,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完整、系统。

2.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时操作步骤的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应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特征及社会的具体需求,从实际出发,强调实用性,按照实时操作步骤,循序渐进地排列章节。

3.教材的精炼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教材和课堂的密切联系。编写教材时在文、图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应是“宁少勿多、宁简勿繁”,文字要通俗易懂,图形要表达准确。要有个性、特征和创意,教材要给课堂授课留余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教师即兴的教学灵感。

4.教材的动和静。编写教材时在章节和版面上应采用动和静相结合。这符合哲学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要使读者在学习中引发联想和再生思维,既适应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课外自修。

总之,“普及提高我国全民音乐素质,开拓、进取、振兴、发展中国音乐教育”是我们利用数字音乐技术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新时代对当代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挑战,新技术、新课题期待着我们去研发。我们有理由坚信,数字音乐技术一定会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必将在深化音乐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全民音乐素质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电脑音乐课教学改革和探究》陈启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赵易山、付妮,中心音乐学院作曲系。

[3《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周海宏,中心音乐学院。

[4《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庄曜,南京艺术学院。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一、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研究

(一)有效利用校园数字化教育系统

我校在智慧课堂构建理念下,致力于打造校园层面的数字化教育系统,通过发挥校园宏观的建设力量,为教师对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硬件条件,使教师能够在完善的数字化教育系统中不断地做好教研与创新工作,为课程与数字概念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智慧校园系统,基于系统中具体的体系内容做好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真正借助校园智慧课堂环境所提供的客观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凭借智慧平板与希沃系统等重要工具,真正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学习有效性,使教学真正更为高效,实现现代化教学改革目标。

(二)教师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教育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实践者,除了对硬件设施的基础操作方法进行学习以外,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教育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才能赋予智慧课堂以更多的可能性,以更前沿的视角看待数字教学资源,使其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课程内部优化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真正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教学活力,切实地以教师自身数字化教育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延伸视野,做好数字化教育设计

在智慧课堂构建指导方针下,教师还应认识到智慧课堂具有较强的延伸性。数字化教育不仅仅是线下课堂中的教育,移动数字设备的发展为数字化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与新的可能性,使其真正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中,使课后教学有了新的可能,切实强化了教师在学生课后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职能。因此,教师应该随着数字化改革模式延伸个人的教育视野,看到智慧课堂模式更多的可能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特征,掌握具体的智慧课堂设计方法,真正为后续智慧课堂的构建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途径研究

(一)发挥数据整合分析优势,打造精准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项数据保持敏感,切实利用校园智慧课堂系统,发挥出系统的数据整合分析优势,由此调整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形成更精准的闭环教学平台,切实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校园应用的希沃平台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从学生的测试、作业以及课堂学习活动开展模式入手,从中获取学生的语文学习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发现学生在现阶段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着对阅读资源描写方法解析较弱的问题,由此针对性地调整阅读教学方法。在讲评试卷时,尤其是阅读理解,教师可利用智慧课堂中的提问功能,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可全班作答或分组作答。若是设置选择题,作答情况一目了然;若是设置主观题,可利用对比讲评的方式,进行勾画对比讲解,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检测更具及时性。在数据分析优势所形成的精准指导模式下,学生的阅读问题将真正得到解决,由此在智慧课堂模式下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在《我与地坛(节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对本校教学数据的搜集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的分析工作,准确把握学生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导学案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对学习中的重难点形成深刻的印象,促使其更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课后,教师则可以利用数据分析的方式掌握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足,通过个性化错题重新解题的方式,使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探究,优化知识结构。

(二)利用媒体数字演示资源,创新教学演示机制

智慧课堂的构建,还将赋予高中语文课堂以更丰富的表现机制。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交互式设备已经落实在各个班级中,成为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重要教育工具,以及推动课程数字化改革的核心动力之一。在对设备操作进行学习以及提升自身的数字教育素养后,教师能够积极地将媒体资源快捷地应用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真正以优化课堂教学演示机制的方式,为课堂的数字化改革打响第一枪。例如,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精品》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熟悉,能够快速地将课前准备的媒体教学资源应用在课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屏幕看到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各种精美工艺品,并在结合图片的分析中鉴赏其中的设计美感,使学生能够了解精品的概念。而后,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山东省博物馆中视频资源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动态视频的观赏,更近距离地走进工艺品的设计过程,并了解工艺品背后每个设计者的努力。在视频的采访环节中,还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从设计者的表达中了解他们所秉持的精神,由此使学生对工匠精神形成更具体也更感性的理解。通过智慧课堂中数字演示机制的运作,学生将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以更具象的基础认知完成阅读活动,切实实现理解效率的提高。另外,在智慧课堂背景下,智慧平板的普及同样也赋予了学生进行演示的空间。如在《乡土中国》这一整本书阅读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系统制作与书籍结构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导图,之后通过投屏以及教师拍照的方式,建立课堂的数字化演示展评系统。这使学生的学习成效能够以共享的方式展示在全班成员面前,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他人梳理学习思维,另一方面学生能在他人的评价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切实地在智慧演示模式下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智慧辅助资源体系,助力课堂减负增效

自主学习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活动向教师与学生提出的崭新要求,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其以自主学习模式不断地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此,在高中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环节中,教师应该基于智慧校园系统构建与语文教学活动相适应的智慧辅助资源体系,引导学生在对数字资源的利用下实现个人学习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劝学》这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更高效地完成自主学习活动,可以借助智慧校园系统提供的学生平板构建智慧课堂辅助资源体系,助力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在学生对文言文文章进行基础认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希沃系统中的古诗词功能,对陌生的文言文词汇进行查询,听诵读纠音,以此辅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并使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理清文言文文章的表达思路。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平板与希沃系统课前、课后的随堂微课,引导学生在理解微课的过程中完成对《劝学》内容的自主学习。而为了延伸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每周智慧阅读任务,使学生对拓展文言文内容进行阅读,最终切实减轻学生的自主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应用数字智能教育系统,推动教育专业发展

在智慧课堂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将呈现数字化的变革态势,以此在教学活动中强化教师的各项教育职能。为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观念,并基于智慧校园系统地思考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崭新应用模式,不断地探索其本身的教育价值,以此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字化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例如,在高中语文作业批改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校园系统的智能评卷系统,以数字化系统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智能化的审核。这一审核模式能够通过算法同时处理学生的作业内容,极大地帮助教师减少批改工作量,并以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方式切实地找出学生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对学生作业内容的审阅将形成双重保障。在基础问题指出后,教师再次审核,重点围绕学生的作业内容,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等进行评价,以此在智慧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针对传统教学中板书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希沃白板的利用以及课件资源的设计,提高课堂信息传递模式的快捷性,减少课堂中所出现的无效时间。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本文中人物出场的特点以及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利用板书的方式对人物信息进行呈现,这些内容的板书书写过程以及后续学生的笔记过程,将大大增加课堂中的无效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希沃白板投屏提前准备好的随堂课件资源,以放映课件的方式节省板书书写时间,直接将人物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切实地减少课堂中的无效时间,以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巧用线上教育智慧平台,形成立体教育体系

在智慧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线上教育平台的教育优势,打造具有立体性的智慧教育体系。这需要教师在切实掌握智慧教育设计方法后,打造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线上课程,以此使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形成融合关系,进而使学生在更为立体的闭环教育体系下更好地巩固与延伸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最终切实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智学网中的本地课程构建功能,打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线上课程,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线上课程的引导完成对文章的预习活动。线上课程的构建使学生的预习活动能够更具有指向性,真正在课程框架下对课程形成清晰的具体认知,为线下课堂中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通过智学网上的总结性课程,对精练的课程重点内容进行具体的巩固学习,以此使课堂所学内容在线上课程的帮助下形成更深刻的认知。通过教师的设计活动所构建的线上智慧课堂,使高中语文智慧课堂真正得到了延伸,最终在融合模式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教育平台的师生沟通渠道延伸指导职能,在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具有时效性的指导。这使高中学生在课后学习时间中,可以将自己探究无果的问题在线上平台上求得教师的帮助。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的沟通渠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方向。通过智慧课堂的数字平台优势,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有效保障,并在教师的时效性指导下灵活利用课后学习空间,真正实现课堂与课后的有机融合,促成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切实提高。

(六)建立智慧教研数据系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