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务风险管控

税务风险管控范文精选

税务风险管控

税务风险管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压力逐渐增大,如何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稳定且可靠的资金支持,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税务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点,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直接影响着企业长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资金链的稳定性。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力度,降低企业在税务风险上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中控制税务风险成本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有利地位,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后盾,同时还要确保企业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收入的多寡由投入的资本决定,在盈利收入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控制税务风险成本成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提升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税务风险成本支出,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风险,以保证企业经营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健康的市场环境。以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对我国整体税务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税务制度和规定,加强税务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拓宽成本控制的辐射范围,保证整体税务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对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性,维持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切实落实相关财务管理措施,对保证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外部原因造成的税务风险。税务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申报纳税工作也较为复杂,造成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企业与税务管理部门对于税务政策的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税款征收出现问题,引发企业税务风险;其二,不同税务部门对税法和税收政策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纳税工作结果出现差异,产生税收风险;其三,市场环境变化、国家政策影响等也是导致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我国的税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环境及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因此,税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若在此结算,财务人员未及时更新税务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或认知出现偏差,在进行税务申报、纳税的过程中,只是按照常规或惯例进行操作,无疑会引发税务风险,导致税务风险成本增加。

(二)内部原因造成的税务风险。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税务人员对税法及税收政策的认识不足,或存在差异性,就会导致税收风险,致使税收成本增加。此外,税务人员业务能力或工作经验较少,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识别和预控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也会导致在税务申报时出现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状况及税务政策的了解不足,也会导致企业涉税行为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出现偷税、漏税等违规行为,同时还会影响相关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利于制度的顺利执行,影响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增加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税务人员对防控税务风险的形成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加强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对财务管理中涉及的税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进行综合且细致的考评,切实掌握和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从根本上杜绝税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因素,降低税务风险成本支出。其二,完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进一步强化税务人员的管理工作。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具有先进税务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人才,为企业税务风险成本内部控制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励原有税务人员自我提高。同时,还要加强税务专业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素质水平,增强其应对和识别税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税务风险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在税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传统税务管理受到工作方式的影响,不仅在税务核算中容易出现错误,且工作效率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在提高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的同时,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为精确、及时的财务信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构建税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税务风险的集中式管理,确保税务信息化平台的全覆盖,以保证税务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此外,税务系统信息化平台也需要覆盖所有涉及增值税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发票申请、作废以及缴纳等等,有效杜绝税务风险成本的增加,提高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力度。

(三)定期开展税务检查工作。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不断进行自检以发现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保证企业健康稳定运行。因此,只有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建立专门的税务检查部门或岗位,并安排专人负责税务检查和监督工作。企业可以通过聘请第三方对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务成本,但是专业的税务机构能更为准确的发现企业内存在的税务风险,且立场中立,检查的结果也具有权威性。此外,除了企业自检,还需要政府机构对企业财税进行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税务监督机制,落实相关监督制度,严惩企业偷税、漏税、虚开发票等行为,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对税法及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在对企业进行制约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政府的监督不仅是约束和规范企业和市场环境,同时也帮助企业有效规避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健全税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监督管理机制时,企业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等需要对企业涉税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持续的税务风险监督体系。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环境和经济环境,找出税务风险管理重点,然后依托于部门、企业、集团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其中监督体系包括环境控制、税务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以及监控反馈等内容,在此系统的支持下,对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税务处理及财务管理环境等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监督,同时结合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价体系对财务人员及税务人员进行监督,有效规范和约束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对涉税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税务环境,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税种中存在一些业务发生即征收的税种,如增值税、契税、印花税以及城建税等,也有些是分期预缴,或汇算清缴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等。针对这些汇算清缴的税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容易诱发税务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发生概率,降低税务风险成本。以所得税为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据业务活动的频率,按月缴纳税款后,对预缴情况进行监督,所得数据与全年预估情况进行对比,有效进行税务筹划工作,避免超出汇算清缴金额,导致后期出现退税或抵税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税务风险成本的增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的切入点,提高企业税务风险应对能力,并通过构建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将税务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此外,企业还需加强财务人员及税务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发现和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一帆.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探讨[J].纳税,2019,13(14):15–16.

[2]董玫.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探讨[J].纳税,2019,13(05):11+13.

[3]王明元.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控制策略[J].纳税,2018(11):7+10.

税务风险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税务风险;风险管理

税收对于企业来说是相伴而生的,从其成立之日起,在其日常经营过程中,每笔业务、每项支出都与税收息息相关。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因业务金额巨大,税务风险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纳税体制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逐渐激烈,税制变革持续深入,银行金融工具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商业银行运营项目税务风险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主要是指银行作为纳税义务人没有遵循现行税收政策的各项规定,在纳税申报、税款计缴、税务管理等层面存在不合规行为,导致银行出现经济亏损、声誉降低、法律制裁等问题。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具备税务风险的共同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存在客观性,税务风险属于商业银行每个阶段均会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现象;二是具有不稳定性,税务风险受到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干扰,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在偶然性;三是税务风险和收益存在不对称性,因税款上缴出现问题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处罚金额往往超过少上缴的税款;四是可度量性,商业银行能够依靠科学的计算工具及分析途径来判定、识别、分析税务问题的概率和引起的损失程度。

二、当前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内控环境尚待健全

税务风险内控对商业银行来说非常关键,银行基于动态化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来达成预先设定的运营目标。税务风险内控若想完全实现管理目标,则必须有稳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在商业银行运营活动中,尽管制定了内控制度,但由于内、外部环境尚待完善,银行中的税务风险控制观念及意识尚待增强,其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与方针政策宣传力度依旧需要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控责任的落实需要持续完善。

(二)纳税风险评价及预警指标机制不健全

有的商业银行纳税风险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不完善,预警机制尚不健全,有的商业银行在税务风险辨别、判定和分析中,依旧凭借兼职财务人员发挥个人的知识及能力来做好税务风险的各项管控,这导致商业银行涉税风险评价与预警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差别性,影响长期管控效果。

(三)税务风险内控制度尚待完善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控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制度化、流程化。商业银行经营阶段,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及足够的专业人士,则税务风险的预防和管控也就很难完全安排到位,商业银行很难真正取得流程化的涉税风险防控,造成商业银行在税务风险控制及管理中产生了严重问题,导致涉税风险管控很难在内部形成持续的成效。

(四)税务风险数据内部交流不畅

商业银行运营项目业务品种和层级都非常繁复、分支机构也较多,且其中包含的都是海量数据,出现的风险也会增加,若想在商业银行中把控税务风险,则要高度重视银行中的涉税数据的沟通及交流。但是,商业银行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可能有部门之间和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独立的现象,其各自管理自己的工作,各部门间协调与沟通不全面,则税务风险数据也就很难在银行中有效传送和沟通,较大程度上限制着税务风险的全面内控管理。

三、完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一)创造稳定的税务风险内控管理环境

税务风险内控环境完善对于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把控十分重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大力开展涉税风险知识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预防理念;其二,结合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特征和税务风险管理要求来确定具体的税务管理职责,并逐步建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岗位和专业人员,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利;其三,针对银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各项奖惩要求制定具体的规定,设定科学、规范、可行的涉税业务内审制度与内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此外,要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着重培养既掌握税务知识又要清楚商业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其准确判定银行税务风险,并能帮助制定高效风险预警机制。简而言之,通过增强银行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观念,以税务风险控制部门为抓手,制定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内审制度。这样对控制税务风险有制度保证,则税务风险方可更好地被辨别,便于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把控。

(二)改进并优化纳税风险评价与预警指标机制

商业银行应定期开展纳税自评估工作。纳税自评估既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各种税务事项进行梳理分析,及时发现涉税处理偏差,又可以降低因偏差导致的经营成本和税务成本。按商业银行涉税业务对财务指标的影响将税务风险分成资本类、收益类、利润类、成本类以及费用类,定期全面或不定期对专项业务开展纳税自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纳税评估标准,对不同类别的税务风险制定不同的指标和风险计量公式,进而制定、优化纳税风险评价与预警指标机制。

(三)加强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制度化、流程化控制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制度化、流程化控制能够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针对商业银行日常运营、经营活动的改革与金融产品的创新等常规项目,以及分支机构的成立、迁址或者撤出重组,各个环节都应重视其中的涉税风险控制。其二,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及其附加等各项税款的计缴核算过程,要加强风险控制。其三,强化商业银行常规纳税的申报控制,尽管近些年国家多项政策来简化税务申报材料,如针对所得税优惠选择“自行判定、申报享受、有关资料保存备查”等,明显简化了税务办理过程,但相应的税收风险并未由此减少。对于纳税义务人来说应该是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保存备查材料,则需自身更要加强审查与管理,针对纳税申报与上缴税金的有关事项,更要注重判断其中隐藏的风险;其四,重视税务筹划,有效减少商业银行的税务成本,并有助于银行在较大程度上减少税务风险。

(四)完善税务发票风险控制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是以票控税,税务风险往往起源一张薄薄的税务发票。发票虽小,但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大量的税务风险研究表明:高效获得合法的发票对控制经营成本和税务成本均有较大作用,而且影响着纳税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因此,发票的合法性、高效性检测也是严格把控税务风险的关键环节。第一,发票风险存在双向性。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项目类型多样化,采购的数量及金额都非常庞大,所以商业银行要依法合规地给用户提供发票,自身也要保证依法合规获取外部单位开具的发票。第二,发票风险管控策略。首先,发票领购审批控制。“营改增”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具体运营情况设置每个纳税对象,单张增值税发票的开票限额和发票领取数量,特别是控制好风险很高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限额及领购数量。其次,发票的开具。商业银行要保证开具的每张增值税发票均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保证税收分类编号与税率适用准确,坚决杜绝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因为2016年“营改增”以后,商业银行才开始增值税的控制,对于此方面的税务风险预防,商业银行尚待深入探究以完善各项内控管理体系。最后,发票的获取。商业银行需要严格完善发票检验的基本流程,保证查验流程贯彻执行,保证把伪造票据、虚假票据拒之门外,保证及时对获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加以认证,防止因未及时认证造成进项税款无法抵扣,导致税负加大;针对电子增值税发票,因为其能够重复打印,商业银行要规划科学的报销流程,同时借助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验证,防止相同发票多次报销产生财务漏洞,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和税务风险。

(五)加强税务风险信息共享与交流

商业银行要重视税务风险数据在内部的共享和沟通。简单地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商业银行要和主管税务机关积极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税务监管口径,以帮助银行把握税务政策的最新调整信息;第二,同业之间应加强互动与交流,这有助于银行之间彼此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和运营策略;第三,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应加强横向及纵向沟通,特别是税务风险控制部门应及时共享信息,确定相应的涉税风险源头与相关工作岗位的税务风险职责,防止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出现;第四,加强风控功能,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及效率,要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强税务风险内控管理监督和检查。

(六)业务创新与金融产品开发涉税管理

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和税务管理部门对于创新金融产品均应持有开放的心态。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作为营利部门,其一切经营活动及目的就是盈利,但必须合法合规地盈利;税务管理部门则应认可业务部门的经营理念,应在合规纳税、控制税务成本的前提下帮助新产品取得更大盈利,呈现双赢模式。首先,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落地每一个创新业务前,都应该通过税务管理部门主动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取得税收政策支持,即有利于税务风险判定及把控,还有可能获得政策红利,更有助于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控机制及操作规范。其次,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在开展创新业务时,应及时向税务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翔实的业务信息,以便于税务管理顺利开展。税务管理部门要仔细听取各部门意见,对新业务、新事件应迅速处理,及时提供涉税处理意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渗透在银行运营的各项业务工作中,而从优化内控制度上来强化商业银行涉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是当前银行治理税务风险控制的重要趋势。为此,商业银行要结合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来持续增强税务风险理念,结合自身的业务特征和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制定适合商业银行经营的有效科学的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机制与流程,进而使得商业银行今后可以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艳林.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商讯,2019(25).

[2]杨建军.ZZH电商平台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陈仁权.“营改增”下商业银行日常税收风险识别管理[J].纳税,2019(10).

税务风险管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企业重组;税务问题

企业之间通过并购重组虽然实现了实力的扩张,为企业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但企业若想走上平稳可持续发展,应该要重视并购重组中所出现的问题,才能促使企业更好发展。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企业并购

韦斯顿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即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通过企业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获得规模效益。此外,还有助于企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进而减少竞争对手,在同行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成功的企业并购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扩大证券市场对全体企业和整体经济的辐射力。

(二)企业重组

企业重组,也就是指对企业的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构建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重组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企业重组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他债务、资产、管理结构所展开的企业的改组、整顿与整合的过程,以此从整体上和战略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强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企业创新。通过企业内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及通过从企业外部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专长,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重组的最终目的。

(三)税务风险问题

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后,如果处理不好并购重组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税务问题,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风险。企业的税务风险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的税收成本具有不确定性,进而致使企业的负债和税收不相符合。此外,由于各类会计算法和税法计算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存在较多的税务风险。企业之所以存在严重的税收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之间在进行并购重组之时没有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使得企业目标较为分散。且并购双方未确立好相应的股权交易方式,加上税收政策的动荡和多变性,使得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税务问题。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优势

(一)市场竞争激烈,并购重组优势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也推动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众多的企业为了在信息时代占据市场优势,相互之间进行并购重组,进而优化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纵观我国的企业并购重组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直线上升状态。

(二)优惠政策,经济效益明显

为了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给并购重组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了改善我国众多企业滥竽充数的现象,我国针对并购重组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其中不乏各种优惠制度,这将有助于企业享受来自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积极效应。

(三)监督力度加强,风险降低

为了保证企业并购重组后的资金交易安全和处理好税收问题,我国政府及相应的税务机关纷纷加强了对并购重组市场的监督,以规范企业纳税人行为,同时也助于保障企业利益不被损害,进而规避由于企业并购重组所带来的各类税务风险。

三、我国企业并购重组面临的税收问题

(一)税种

当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之后,便会涉及资产的转让和受让等事项。其中资产又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对这些资产进行转让之时,便会涉及企业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

(二)所得税问题

企业的所得税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接受捐赠所得等。其作为企业并购重组中份额占比最高的税,由于其额度较大,少则几亿,多则高达几百亿,如果企业在并购重组后缺乏有效的管理会计机制和合理的管控机制,这将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企业带来诸多税收风险。

(三)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当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后,企业在并购重组后,会涉及资产的置换和收购,而这一系列交易都会涉及增值税问题。且还会涉及收购自然人股权、自然人股东用股权参与企业定增再融资等,这些都会涉及个人所得税问题。

四、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税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机构不合理,效益低下

分散紊乱不成系统的组织机构只会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加速企业的衰退速度。就我国并购重组的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内部组织管理结构不合理,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低下,对自己所处的岗位认识不足,企业发展意识淡薄,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税务风险愈加严重。

(二)不健全的管理机制,加重税务风险

众多的企业之所以在并购重组后面临诸多严重的税务风险,主要在于企业的相关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存在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等情况,进而导致并购重组的企业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及声誉损害等风险,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利。再则,由于企业的相关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认真了解和细读有关优惠政策,致使企业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税收风险评估机制,未事先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并且一些风险管控大多只是流于形式上,风险评估预防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税务风险指标不合理,效用低下

企业之间进行并购重组时,由于众多的不确定和人为因素,加上各项风险考核指标的不合理,使得风险考核结果无法在最佳的时间内做出反馈,进而导致税务风险管理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致使企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五、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优化路径探析

(一)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有助于规范企业员工行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管理者身处管理层,应该要发挥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积极关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普及和风险处理宣传,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到面临风险时能处乱不惊。再者,负责管理并购重组企业税务的工作人员在面对显露的风险之时,要及时做好各类信息的反馈和沟通,对存在的风险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及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补救措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二)建立风险预估机制,组建专业团队

税务风险千变万化,情况随时在发生变化。通过建立专门的风险预估机制,有助于企业的税务风险得到及时解决。此外,组建专业的税务管理团队,针对性解决问题,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更加利于风险的处理,实现更加科学、规范性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且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对于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会有一个更加专业、全面的了解,然后不断对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这将有助于最大化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合理避税,不断缩小企业缴纳的税费,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助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高科技技术投入,及时反馈

大数据信息时代,应该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所提供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把现代高科技技术运用到企业的税收风险管控之中,加大对税收的全面管控。此外,高效有力的信息反馈技术将有助于及时反馈企业并购重组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让一些潜在的风险得到解决,进而降低由于风险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并且在当今时代,谁先掌握高科技技术,谁将占据市场的主动权,获得最佳的发展时机,进而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平稳可持续健康发展。

六、结语

解决好企业并购重组的税收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加客观的经济效益。尽管我国现已针对并购重组的企业做出了相关规定,且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政策,但由于税收工作的多变性和市场的不稳定性,使得众多并购重组的企业在处理税收问题之时面临诸多困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众多的税收问题将不断得到合理的解决,助力并购重组的企业走向更好的道路,获得更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笑妏.我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J].纳税,2019(24).

[2]王碧莹.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税收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1).

税务风险管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当前在各个机关单位全面贯彻落实监察、监督工作,其中,当前在税务系统内部开发建设了专业的信息化内部控制监督平台,旨在通过推进税务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向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转变,进而提升其内部监督质量与审计工作效率。2018年4月15日,税务系统第三批单位全部顺利上线,这也意味着历时一年半之久的内控监督平台的稳定落地,自此,我国税务系统才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监督全覆盖。

一、税务内部监督平台建设意义

(一)强化规范的必然性要求

而在信息化时代下,通过建设统一的内部控制监督平台,能够很好解决传统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具体而言,其能够通过查漏补缺等方式,从全局性角度对当前的防控措施进行完善,加强权力之间彼此制约的合理性,组成一张全面性强、纵横交错的风险防控网。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税务组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避免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

(二)适应外界监督环境变化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体量迅速增加,各种金融业务也正在陆续开展,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税务部门工作也开始呈现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化内部控制监督平台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集中梳理,提升税收工作内部风险评估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具体而言,对税收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形成清晰的文字报告,税务组织管理监督人员能够通过这一分析报告对组织内部的工作流程、工作重难点进行把握,进而控制现有风险事项,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链,并完善组织内部岗位责任体系。最终不仅能够满足新时代少数部门特殊岗位风险管控的需要,也能保证绝大多数税务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三)有利于激发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税务机关领导者如果想要保证内部人员的安全与工作质量的提高,就必须从监督层面下功夫,防止“小问题”进化成“大风险”,从而给税务机关的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机关团队内部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此举可以使管理更加全面,加强管理方式的基层化,有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也能够加强干部队伍自身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能力。具体而言,信息化监督平台能够保证在基层工作岗位实现高质量的监督,进而提升所有岗位税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在保护税务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基础上有效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提从而升税收工作质量[1]。

(四)强化监督审计现实需要

当前,限于人力、物力因素,我国税务机关内部审计通常以点式监督为主。具体而言,由于传统税务监督方式存在效率低下的缺点,加上税务系统机关多、战线长,我国相关纪委监察部门在进行税务系统监督过程中,无法实现对全过程进行监督,只能通过随机选取或者重点选取的方式对少数税务工作环节进行监督,其全面性较为欠缺,在实践中很难发现税务机关工作缺陷的真正原因。其次,传统税务监督过程在数据获取阶段表现非常一般,其信息来源众多,共享程度也不高,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每一级纪检相关部门只能对所属税务机关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欠缺从整体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的过程,无法真正完成税务活动监督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税务部门内部审计监督必须进行全面革新。信息化内部控制监督平台能够使内部审计监督向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打破传统税务系统监督信息孤岛的状态,进而增强税务系统风险防控能力。

二、税务内部监督平台基本结构

由国家税务总局牵头,督查内承司执行建设的内部信息化监督控制平台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分别具备以下结构与功能:①内部控制管理子系统。该系统是传统督查审计流程子系统监督关口的迁移,起到了总体管控的作用。②税收执法风险监控分析子系统。该系统可以由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标设置,对执法风险信息进行审查与收集,为督查审计工作提供数据来源。③行政管理风险监控子系统。该系统可以由技术人员设定指标对行政风险信息进行审查与收集,为督查审计工作提供相应数据来源。④税收执法考评与过错责任追究子系统。本系统能够审查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并做出相应的科学考评报告,辅助相关单位进行内部人员绩效考评与责任追究。⑤督查审计流程管理子系统。这是整个信息化监督平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查监督的最核心环节,其能通过智能计算机对行政、执法风险监控系统所反馈的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由计算机主导完成审计管理、项目作业、案卷归档等流程,实现机器管人,进而杜绝人为管控可能造成的各种弊端与不良现象[2]。

三、税务内部监督平台建设思路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税务内部监督平台建设的核心思路。具体来说,传统的税务监督系统往往是由各级纪检部门单独构成,并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这就导致了传统税务监督工作的“信息孤岛”现象极为明显,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信息化平台不仅打破了信息孤岛的不利现状,还具备长远角度的考量。具体而言,当前我国税务信息监督平台是依托于金税三期工程而建立起来的,并保留了数据拓宽渠道,能够在未来与云平台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接,进而使税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逐渐加深。

(二)开放性

开放性也是税务内部监督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秉持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相关技术人员将监督平台本身定性为兼容系统,能够同时对多个领域的数据进行互通。此外,技术人员还考虑到了该平台未来进行功能拓展的可能性,将整个平台的控制结构进行科学分离。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对平台功能进行个性化调整,在实践中充分适应绝大部分税务工作任务监督需求。

(三)系统性

该税务内部监督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通过一个平台进行操作。具体而言,相关设计人员将整个平台分成了六个子系统,并将其进行了科学整合,使工作人员能够在一个系统中同时实现多种内控监督工作,有助于分析结论之间互联互通、相互验证,最终提升税务监督管理水平[3]。

(四)自我完善性

税务内部监督平台具备一定的自我完善性,具体而言,相关技术人员将整个平台的建设过程分为了数个具体阶段:①平台基本框架构建阶段。在这一环节中,技术人员只是对平台的基本功能进行简单搭建,其目的是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②风险数据接入阶段。在这一环节,技术人员将大量实务数据导入到该系统平台中,通过实际表现发现平台实际存在的缺陷并对其进行解决。③数据分析反馈。保证平台功能正常之后,该系统可以将所有数据记性综合分析,将高风险税务环节、人员、单位及时汇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税务系统内部控制风险问题。

四、督查审计流程子系统特点与预期实现目标

(一)规范化

督查审计过程属于税务监督活动的核心环节,因此,该流程子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是完全按照相关审计规范构建而成的,在提升审计速度提升的同时也不忘通过保证流程规范性的方式保障审计质量。具体而言,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岗位职责规范。在平台内部设置了众多不同的工作岗位与具体工作内容,每个岗位角色定位清晰度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人人各司其职,具备良好的权力制约水平。②程序规范。利用该平台进行操作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程序规范,其内部的计划、准备等流程均是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的。③文书规范。在文书层面,相关单位只能按照系统所提供的形式进行填写,有助于提升各地方之间文件格式、内容的统一性,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

(二)内生化

内生化是指督查审计项目内控内生化,其具体含义是将内部控制整体权力结构进行调整,保障权力的可控性与实践层面的规范性。具体而言,督查审计流程子系统对具体人员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确定具体岗位责任,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干部行为进行约束,使得督查活动的质量与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另外,相关技术人员也对信息化督查活动进行了痕迹化改良,使得所有活动均有迹可循,权力制约程度显著增强[4]。

(三)集约化

集约化指的是督查审计管理集约化。具体而言,其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表现:①执法、行政数据管理集约化。通过这一措施,能够显著解决传统监察手段数据收集困难的弱点,增加可供系统进行分析的数据总量。②法律法规、监督审查方案集约化。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将审计人员多年来的经验、审计准则等信息放置在系统中,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查阅,进而解决自身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③各种税收督查工作集约化。本系统将督查、内部审计、责任审计等不同工作内容进行了整合,提升了整个系统工作的全面性。

(四)人性化

人性化指的是操作系统人性化。具体而言,新的信息化监督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已经考虑到了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需求,并结合具体工作人员使用经验对系统进行了针对性改良,系统本身具备流程便捷、便于上手、处理速度快等优势。

(五)个性化

个性化指的是监督审计功能个性化,具体而言,税务系统内部部门、岗位繁多,对其开展监督经常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量。信息化督查审计流程子系统能够按照指引进行统一维护并根据政策法规进行动态更新,其专业性与先进性能够得到保障。另外,该系统的功能灵活性较强,督查审计人员可以随时按照自身工作需求对系统功能进行自定义调整,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5]。

五、税务内控平台与内部审计方式变革成效与前景展望

(一)统一内控理念全面铺开

信息化税务内控平台坚持大内控理念,旨在将所有内部控制、督查审计工作集中在一个系统中进行完成,形成了一整套包含风险防控、责任追究等功能在内的完整体系。另外,该平台还能够同时收集到全国各地税务机关的即时信息,能够显著提升跨地区税务问题的解决效率,使税务人员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平台发展,促进内控系统继续升级。

(二)数据化防控效果明显

信息化税务内控平台依托于金税三期所建立的数据系统,能够同时使用6个税收征管系统以及9个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数据。在平台进入到实际运行阶段后,相关单位通过对平台进行操作能够清楚了解到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杜绝发票管理、房产税收征集等重点领域发生实质性风险,使传统监守自盗、盗号、违规解非等违规行为通过大数据统统暴露出来,并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最终增强税收犯罪管控力度。

(三)基层人员工作稳定性增强

首先,信息化税务内控平台能够将基层执法工作任务进行信息化与流程化,并每日对任务进行智能分析,将任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通知到给税务工作人员,加强其工作时的警觉性,进而提升税务工作质量。其次,该平台还能够每日对任务完成度进行智能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税务人员个人以及相关绩效考评系统中。这能够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有效进行事后整改,并起到警示作用,使其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另外,在平台投入运行不久后,各基层税务机关行政执法失误次数明显降低,税务工作质量显著提升[6]。

(四)监督过程全面覆盖

信息化税务内控平台所依据的数据存在质量好、总量达的特点,相关单位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对某一事物、某一工作内容的全方位动态监督,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处在严密的监督体系中,既不耽误基层税务人员执法,又能够保障其依法履行义务。此外,将监督数据化也使得远程高效监督成为现实,改变了传统督查工作量大、需要进行较多现场勘查的缺陷,提升了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及其效率。

六、结语

当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税务审计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税务部门主持建立并推进了信息化税务监督管理平台,且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效。在实践中,以整体性、开放性、系统性、自我完善性为整体建设思路,提升了税务内部人员内控理念、降低了经济犯罪发生率、强化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使监督过程真正做到了全覆盖。总而言之,新时代税务信息化监督平台的建设是税务系统推进税收现代化的“大手笔”。

参考文献:

[1]温蓓,陈玉华.税务内控监督平台与内部审计方式变革[J].内部审计,2019(12):24-27.

[2]任翔,梁玥,李楠.国资监管方式的转变与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型[J].中国内部审计,2019(3):22-26.

[3]李舒欣.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的策略和方法[J].现代企业,2020(11):116-117.

[4]王佳阳.浅议国企深化改革进程中内部审计的变革[J].财会学习,2019(2):110.

[5]张世英.浅析政府审计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J].时代金融,2020(15):79-80.

税务风险管控范文第5篇

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电信运营企业发展也呈现“新常态”:2014年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541.1亿,同比增长3.6%,较上年回落5.1%;业务总量完成18149.5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收入和业务总量增长放缓。2014年电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完成3992.6亿元,达到自2009年以来投资水平最高点,同比增长6.3%。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一是很多建设工程实际上已经发生;二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三家运营商都会尽快完成网络覆盖;三是铁塔公司的成立会整合部分投资项目,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同时,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来看,将促使电信业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服务和应用、业务和模式的创新驱动发展转型。2014年,全行业发展对话音业务的依赖大幅减弱,非话音业务收入占比由上年的53.2%提高至58.2%;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突破100%,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17%提高至23.5%,业务结构面临升级换代。

二“、营改增”对电信运营企业的影响

(一)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从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1月28日通报的数据来看,电信业2014年6至12月实现改征增值税294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增税64亿元。与铁路运输、邮政业等2014年新纳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与缴纳营业税大幅降低不同的是,电信业为何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增?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价税分离导致收入下降;可抵扣项目占比少,存在大量不可抵扣项目;可抵的成本费用项目中,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更少或比较困难;业务产品结构未区分应税非税业务导致成本费用增加;建筑安装业等其他相关行业尚未纳入试点改革,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营改增”带来的管理成本,等等。

(二)对业务结构和经营模式

提出倒逼要求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4]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的相关规定,基础电信服务和增值电信服务分别适用11%和6%的税率,这就要求电信业向信息服务转型;增值税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营销管理、业务分类、套餐分拆、产品设计、采购管理、发票管理、资金结算等市场行为将产生重大改变,因为增值税实施前实行的预存话费送手机、相关礼品以及客户利用积分兑换的商品等要视同销售,计征销项税额。

(三)对财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为占领市场吸引客户,电信企业通常采用预存话费赠送终端、送话费、送套餐或其他产品服务等促销手段,用户能够在同一家电信企业内获取固定通信、增值业务等多项通信服务。根据43号文的相关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未分别核算销售额或营业额的,要从高适用税率。电信运营企业如果不依据相关政策对计费规则进行调整、核算,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税收损失的风险。这就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税务管理、发票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财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应对“营改增”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销项管理

1、优化业务模式

从营业税到增值税的变革,对电信运营企业资费管理、资金结算、营销模式、客户服务、渠道管理、营业厅销售模式、发票开展模式等现有业务模式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契机。如:要对捆绑业务的套餐促销方案进行优化,避免视同销售出现,使其符合增值税有关折扣销售的规定;对涉及不同税率的业务进行区分,即使在一个套餐中,账单、发票也需分别列示不同税率项目的金额、税率等信息;加强渠道商资质管理,因为不同纳税资质的渠道商可开具不同税率的发票,进一步降低企业可抵扣金额;等等。

2、确保价税分离

电信运营企业要全流程多环节把控,确保收入价税分离准确完整。新资费产品上线时要做好税务风险判定和税务规则指导,加强税务风险审核;事中,要通过系统支撑确保价税分离数据准确;事后,要多种检查稽核手段确保销项税额计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加强发票管理完善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是降低纳税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电信运营企业要严格遵守现行增值税相关规定,根据增值税税控发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立增值税税控发票“申领、分配、开具、传递、作废遗失、保管缴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配备人员、明确职责,并辅以IT系统进行管理支撑,强化管控,防范风险。

(二)强化进项管理

1、优化进项业务流程

要优化增值税扣税凭证管理业务全流程。预算管理要区分可抵扣和不可抵扣业务,对可抵扣业务以不含税价编制管控,并进行严格管理、科学考核;采取在保证潜在供应商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要求供应商为一般纳税人、明确与专用发票相关的合同条款、采购订单价价税分离等措施,加强采购管理;物资精细化管理,明确工程项目和服务类型,准确区分是否可抵扣或者物资“视同销售”;对转资、盘盈、采购等来源不同的资产,采取不同的跟踪方式;与预算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相结合,提高报账付款的科学性;等等。

2、强化进项税额核算要准确

区分成本费用、资产项目等进项税额,成本费用及资产项目类进项税额转出、视同销售等特殊进项税额,并正确处理,确保进项税额准确核算;要对会税差异进行跟踪分析,确保及时抵扣和及时入账。

(三)加大税务管理

1、加强人员配备与营业税管理相比

增值税申报更杂、监管更严、影响更大,所以需要配备财务、税务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的专业性、政策性强复合型人才;要合理设置开票点,具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开票人员;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

2、优化信息系统

增值税计算复杂、管理工作任务重,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外部稽查监管力度加大、涉税违规成本重,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系统进行支撑。

3、构建税企关系要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沟通

积极了解当地增值税管理相关政策,及时掌握监管动态,积极参与税务机关组织的培训,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开具、冲红、缴销、认证、纳税申报等管理工作,做好税务机关检查等配合工作,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

4、提供服务支撑要深入业务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