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课程设计

实践课程设计范文精选

实践课程设计

实践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焦咏梅高艳玲徐红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首先,探索全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将内容紧密联系,增强内在逻辑性。把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的知识点抽象出来,在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设计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如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层次结构。在课程群的建设基础上,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既要考虑前后课程纵向的贯通与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课程横向间的相互融合,实现整体优化。如把模拟电子、单片机、传感器课程设计内容纵向联系,递进升级,模拟电子课程设计题目应做到熟练掌握器件特性及参数计算,理解电路原理,并仿真出结果,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三关”,即“器件关”、“分析关”和“动手关”,此阶段培养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能力。在此阶段基础上进入下梯级,即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硬件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软件设计,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电子电路和单片机课程设计进行横向优化组合。单片机题目要求学生应用电子电路的手段,即Protel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并制版,做出实物,完成程序烧录,最终完成系统调试。结束时,学生亲身经历了硬件、软件的每一阶段,锻炼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软、硬结合的能力,为进入下一个梯级做了充足的准备。课程设计的最高梯级传感器课程设计,即题目应综合模电、电子电路、单片机、传感器四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具备软、硬件结合的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各类传感器采集数据,应用单片机、电路模块等手段完成一个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并做出实物,例如红外报警系统、温度检测系统设计、光敏元件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应用的综合设计能力,做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应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1.撰写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总结,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实验报告,因此内容要完善,格式要规范。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2.实验动手能力。包括器件选择、仿真设计制版焊接、仪器使用、调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3.学生实行全员答辩制。为避免学生互相抄袭或找人代做,我系自2009年开始施行课程设计全员答辩制度,每生5分钟自述,10分钟答辩,通过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此环节占总成绩的40%。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实践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课程建设,总体构想是,课程建设广博化、实务化、动态化;具体改革分三步,即注重课程开发,做好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人类正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适应工业经济时代需要的会计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外部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会计教育与过去相比,明显滞后,无法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我们在会计教育实践性教学目标、思维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供同仁参考。

一、实践性教学目标实践性教学目标,从学的方面来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体性和互动性。学生尽管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主体性来讲,实践性教学是为强化理论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的环境,一个让学生亲手设计的场所,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对第一课堂所学的内容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可以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新思维,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个体性来讲,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能力,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早期参加教师的调研工作。就互动性来讲,实践性教学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补充现有教材,特别是将现代科技信息和重大时事有机地融入知识系统之中,提高教材的“开放度”,沟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成果,互相渗透与补充,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创设师生之间多向互动为主的教学情境,克服了单向交换,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愉快体验、互相合作与创造的过程。

从教的方面来看,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馈五个方面。导趣,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兴趣;导向,即揭示实验目标、引导方向;导疑,即通过实验激发疑问、引发思维;导法,即指导学习实验操作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即课间观察检查实验结果、及时反馈、予以纠正。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由于实践性教学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随时跟踪会计市场就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使会计教育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顺势而为,占据主动。

二、实践性教学思维方式据有关调查及本人的观察与体验,传统的会计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忽略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个教育过程沿用的是简单的、直线的、单因素的机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只限于教材内容,往往只注重讲授技能的正面操作处理与直接结果,完全忽略了其负面效应与间接影响的讲授;第二,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只注重结果,忽略方法、技能的形成背景与过程;第三,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只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技能操作的方法,忽略方法的原理与运用背景。这样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创造性,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能解决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遇到新问题就不知所措。而作为会计教育,其内容、方法的时效性都很强,复杂性与变化性表现也相当突出,客观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性思维方式。

1.实践性教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实践性教学,始终贯彻系统论的基本思维,将与特定技能操作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层层展开,进行深入的挖掘,避免“就技能论技能”、“就问题论问题”的单因素思维局限。给学生提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一种同时从逻辑上、整体上、时间上综合分析问题的思路,也就是展示某项技能、某个特定问题的关系图,必要时,还应教会学生找出关系后面的关系。例如,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对利润事项的讲授,从逻辑方面展开,它与收入、成本、税金等计量因素有直接关联;从整体角度观察,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政策、市场随机因素与或有事项、计量的与非计量的事项、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等因素对其有重大影响;从时间发展过程分析,任意时期的利润与其前后期的利润都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关系是与利润有关的最基本的关系,在基本关系的背后,还有许多出更深层次的关系,比如,影响利润的收入因素与销量、销价等有关,而销量又与产品质量、销售策略等有关,等等。

2.实践性教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动态性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在会计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不断变革的动态思维,注重其社会生产背景的讲授,紧跟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教学。要求学生不受现有职业技能的限制,学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且尝试着从这些问题和设想中引出理想的境界。例如,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关于权责发生制问题的讲授,可以同时从问题正向变动、反向变动、关联变动等若干角度运用动态思维。从正向变动角度考虑,尽管我国目前会计准则规定使用这种基础,但是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可能改用收付实现制。从反向变动角度考虑,这种会计处理基础与客观实际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这种会计处理基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实际成本计价,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价变动相当频繁,且与实际成本有很大差别,因此,采用这种基础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大多数是过时了的信息,满足不了企业投资各方的需要。从关联变动角度考虑,这种基础与国家的经济背景,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价格变动不大,按照这种基础提供的会计资料能反映客观实际,基本上能满足企业相关各方的需要。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处理基础就显得有些不适应。

3.实践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思维是相对封闭性而言的,思考问题时,封闭性思维习惯于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寻求自以为是的方案,并且更乐于驾轻就熟,接受过去所谓成功的办法。运用开放性思维思考问题,是把实践对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考虑,注重研究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实践对象及其发展规律。职业技能与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在网络时代,迫切需要运用开放性思维构建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实践性教学中,思维的开放,首先是指对客观实际的开放,也就是思维要跟上客观实际的发展和变化,当事物向前发展了,不固守原有的认识结论,而要进行新的认识,以市场对会计技能的需要为核心展开教学;其次,是指对各种理论、观点的开放,了解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吸收、借鉴其合理的因素和成分。这样,思维的发散性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实践性教学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实践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液化性的思维方式液化性思维是指无固定形态,能以柔性来紧贴现实的硬性,随形就势,富于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灵活度偏小的刚性思维,思维过分定型化和凝固化,液化思维倡导变通。由于网络环境下,社会生产职业变动频繁、不确定性强、科技含量比重大,为了及时捕捉这些信息,使实践性教学更贴近实际,必须学会液化思维。

5.实践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知识创新周期的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就业结构,在以变应变的心态下,人们更多地从未来目标出发考虑当前的各种问题,面向未来已成为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特点,这就是前瞻性思维,运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围绕人的需要设计职业,针对设计的职业展开实践性教学,注重可能实现的未来,而不仅仅囿于现在已有的现实。从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市场就业结构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实践性教学应从未来会计职业对学生的要求着眼,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

三、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多年来,我国的会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的需求相差较远,教育界与实务界严重脱离,实践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进行课程建设,妨碍了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此,本人在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总体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一方面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会计技能课程欠缺,基础技能课程过于单薄,运用范围窄小,不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建设内容缺乏灵活性。注重操作技能与步骤,忽略基本原理,大体处于技能+说明状态。技能知识内容陈旧滞后,与市场实际需要脱节,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脱节。三是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教学中选用课程的随意性很大,往往是老师想教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二)实践性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目标与构想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从纯技能操作课程向素质教育课程转变。素质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学员技能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及其综合运用性,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操作规程与要求。为了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体现实践性教学重原理、重运用、重素质的要求,应注意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兼容及各种相关技能间的合理交叉与渗透,加大基本原理与技能相关知识的课程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分析、适应能力和信息沟通、技能操作技巧,提高综合素质。具体构想包括课程改革原则以及程序与内容两个方面。

1.实践性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总的来讲,实践性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建设广博化、实务化、动态化。广博化要求课程建设涵盖面宽,系统性强,课程设计时应注意相关技能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重复、脱节;课程建设要将某项技能需要掌握的知识、方法、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进行全面地思考。实务化要求课程建设直观性好、操作性强,一方面,应大量增加会计技能有效利用的案例、实验、报告、经验等,将课程内容与当代社会实践沟通起来,赋予课程以广阔的市场现实背景,提高课程的开放度。另一方面,应打破以传统学科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建立以会计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运用、预测市场需求等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把会计界的现实需求与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动态化要求课程建设灵活性好、及时性强,一方面应明确某个特定时期、某一门技能课程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应注意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并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修改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建设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实践性教学课程改革的程序与内容首先,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课程建设、课程开发要从社会生产发展目标出发,广泛展开对会计市场职业特征、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专项能力的分析,为搞好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奠定基调。其次,做好课程分析设计工作,一方面,根据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改革的总体目标,把已经具体化的社会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列出相应的模块,划分理论与实践环节,确定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根据模块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确定选编教材、有关参考资料、实验所需的设施与设备、考核测试标准与方法等。第三,优化课程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性教学课程建设中较优的课程结构应包括现代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技能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技能实务运用、专业技能研究开发课程四类课程群体。超级秘书网

实践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课”;微课程;高效学习模式

随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先后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2.0”等系列文件陆续出台,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确立了基本方针和发展道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清醒自觉。当前,高校教学模式正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1]。这种转变让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成了“主演”,推动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实现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改革更加生动开放。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世界正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教学背景

1.1“金课”的提出

教育部在去年的《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八次出现“振兴本科”的词汇。文件要求狠抓本科教学,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2-3]。所以说,“金课”的打造势在必行。

1.2国家发展战略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的发展方向。几年过去,“一带一路”发展迅速,需要大批专业型人才投入进去,同时对于专业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大幅度提升。然而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要么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要么教学的范围太过宽泛,对于人才的专业性培养不够,不能很好地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何更多、更高质量地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是我们当下教学的一个难点。

2网上学习现状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9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54亿,全年新增2598万,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8.47亿全年新增2984万。根据2018年数据显示其中,20-29岁用户群体占比26.8%。其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分别为8.7%、8.9%,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青年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但如何使之最大效益化,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提到网上学习,可能会想到慕课网、传课网以及学堂在线等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观看很多名校老师讲解课程的视屏,但是太过散乱和冗杂,造成的一个结果可能就是你学了,也学懂了课程,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怎么去用,这可能自相矛盾,而事实就是如此。能学到的只有某些课程,而不是一个体系,学到的东西太散、太杂,自己无法整合到一起。或者说更严重一点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去学什么,人云亦云,浪费了时间,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人去搭建整体框架,引导学习。

3微课程学习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它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只不过将课程进行精简,留下课程的骨架和精华,再和线上互联网进行接合,达到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地效果。并且结合零碎时间,将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合理学习,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如果能将微课程好好使用,将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5]。

4微课程的实际应用

在一些高职专科院校中,微课程的提出和使用比较多,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小斌[6]认为微课程用微信、微视频等设备或视频去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在于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去传递重要的内容,更便于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点。他将之实践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打破以往思维上的禁锢,注重提高实践和自主学习。这种形式的缺点就是需要老师及时地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喜好,是以学生的视角去展开,如果学生少的话,还可以达到一些效果,人数一多就容易混乱。总的来说就是工作量大,但是得到的收益却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剑玲[7]认为微课程是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将一定数量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侧重课程系统学习,涵盖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五大部分。他将之实践应用在模具专业教学上,反思课堂的不足,总结学生需要的学习的部分,再返还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这种模式就比较完善了,但是过程还是太过冗杂,且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互帮互助的效果,却又让小组的某些成员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莉[8]认为的微课程应该由微视频、微练习、微课件、微教案和微反思5个要素构成,是一种非常4+1微课资源结构模式,其中,具体指的是微课视频作为“1”,另外的“4”围绕这个“1”进行展开设计和构建。“4”具体是指与微课视频相关、配套的4个教学资源,包括微教案(微学案)、微课件(微学件)、微练习(微思考)、微反思(微反馈)。主要的特点是层次少、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一直在强调一个“微”字,将所有的东西都进行一个“微化”,可有些知识,是不能进行简化,反而还需要复杂化,这样才能便于学生学习。

5微课程学习的新模式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学生”,在教学模式上一成不变是不行的,盲目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是不可取的,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和一些高校知名教师的实际教学经历,总结出一种“简-繁-简”的微课程、零碎学习的全新模式(以下说明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并正在实施初步尝试当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专门的手机软件(如学习通),达到随时、有目标地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双重实践,提高学习效率。先简单介绍这款软件的功能设计(现在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以及与专业课相关的科目进行设立),初步选项是哪门课,如:化工原理、化工综合设计等。以下以实训课程《化工综合设计》为例阐述“简-繁-简”三步进行学习,从而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效果。“简”—由任课老师总结出《化工综合设计》的知识框架:主要是厘清设计思路:选择设计合理工艺流程,进行物料、能量衡算、编撰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绘制图纸等主要工作。针对以上主线知识章节,标注重难点,通过平台到学生手机端。学生通过这个框架去简单的学习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此框架放在软件中每科开始学习的第一部份)。这一步可以放在听课、实训前,对于要上这门课的同学起到一个提前预习的作用,再结合老师上课所讲,熟悉整本书的知识点。“繁”—将上述知识框架结合老师上课所讲,进一步梳理细化知识体系,完成学生自我体系建立:如工艺选择需与项目所开展地点产业规划导向、自然资源条件、交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做到知识框架的细化、延伸。在基本建立知识体系后借助软件上的视屏(每科学习的第二部份),此视屏与正常上课比较要更加详细,延伸的点也会更多,因为上课的时间很短,有些问题就会略讲,且也是照顾自主学习的同学。每章节学习完后,再将自己所学通过思维导视图发散扩展出来,上传至系统,供教师评阅。完成上述两部分后,可通过每科学习的第三部份—实践部分加以巩固,这部份分两部分,一是理论实践,通过一些经典试题检验自己所学;二是实际操作,作为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要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光是有理论知识不够,需要实际上手操作某些实验,这里软件上的实验是由老师策划而成,当作实验的预演,在软件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单元装置,进行搭建、组合,通过后会软件上会自动备注,当老师看到备注会及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简”—细致地学完一科的知识,再通过之前所列知识框架和思维导视图进行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回顾,并再次将自己所理解画成一个简单的全新知识框架图。针对上述《化工综合设计》中知识框图中:可行性分析即可添加为(主要包含:1、技术可行性分析;2、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3、投资经济可行性分析)APP上每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将所有学生的两种框架图和一种思维导视图收集起来,让同学们可以互相对比学习,老师看到学生的图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更好地指导。众所周知,课堂的时间有限,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想要通过课堂上的一个短暂学习去将一个专业的知识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通过这个新模式,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还是一些学校没开放,但是老师推荐成立的拓展课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种模式使用的是手机软件作为学习平台,在学生有零碎时间时也可以学习,充分利用时间。软件上也设立了在线交流和反馈模版,有不懂的问题和对课程的建议都可以及时反馈。现在这种模式在学生中已经初步开展,虽然只有第三部分比教完善,其余部分还在建设当中,但效果逐渐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控增强。

6结语

教育者的核心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人才,要懂得用一些简单地方法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通过本文提出的微课程学习的新模式,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有指向性,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推行,去响应国家对于“金课”建设的号召,也能对广大学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连云.“学为主”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研究[J].语文学刊,2016(06):77-78.

[2]孙凡.狠抓本科教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9,16(02):26-30.

[3]郑冬梅,李奕松,刘京国.新时代背景下打造金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08):337-338.

[4]刘小斌.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J].才智,2018(34):35.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4):33-35.

[6]刘小斌.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J].才智,2018(34):35.

[7]陈剑玲.“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微课程的应用研究[J].模具工业,2018,44(6):68-71.

实践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大多数国家、市政公司和建筑小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防止超标,保护环境。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测量仪表和技术,根据行业规章监测排放口的水质、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同时,为了过程优化、节省成本,在重要的处理步骤中需要进行工艺参数测量。在欧洲,水质在线监测比较成熟,但是在我国能熟练操作仪器的人才比较欠缺。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加强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管理,保障供水水质安全,供水单位应当配备水质检验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制度,依照国家规定的水质检测规范做好水质及相关净水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等,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自来水用户使用的二次供水设施,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和水质检验。有些自来水公司虽建立了化验室,配备了部分仪器设备,但化验员数量不足,且未持证上岗,自检空白。有些化验室只能检测几项指标,检测数据报表不规范、不齐全,化验员检测水平不高,现场操作考核成绩较差。有些供水单位均未建立水质监测三级(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网络,没有进行全过程的水质检测,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指标的要求。

操作技术和管理岗位实用型供排水水质检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现代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古老而年轻的主题,是教育教学的精髓和真谛。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达到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教学规律、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非常迫切。

2教学设计

2.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给排水专业设置水质检验课程培养具有水质检验技术与管理工作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为水处理工艺运行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的依据,能够正确及时地反映水质状况。

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工作学会工作。因此,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以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保持实训内容、实训环境与企业现场一致,使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从试液、仪器准备、采样、预处理、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水质评价、质控等各个工作步骤的完整训练,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获得职业活动的技能和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求知即行动,行动即学习,以完成典型水质指标检验工作任务为驱动力、教学出发点和目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造不适于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不合理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实训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标。通过学生独立计划、实施、检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学生通过符合要求的水质检验全过程的专业行动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是直接学习行为,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在“做实验”过程中获得工作成果,技能、经验和知识、并归纳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科学的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增强责任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行动中形成和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工作情境和能力要求设计课程,效果显著。

2.2教学目标设计

水质检验课程总体目标主要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供排水水质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水质检验周期、操作规程开展检验工作,使学生具有从事水质检验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具有水质检验仪器设备维护、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编写、采样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为水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保证水处理工艺正常运行和水质合格/达标。

教学目标有具体的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与社会能力目标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污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控制项目、主要控制参数设计有两个项目,分别为污水进出水水质检验、污水处理过程水质控制与检测。结合给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源水检测项目、主要控制参数和水质监测三级网络设计有三个项目,分别是供水水源水质检验、净水构筑物水质控制与检测、出厂水、管网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检验,按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设计教学项目,具有针对性,适合给排水行业岗位需求。

对每一项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对应一具体的工作过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学会主要水质指标或参数的检测,并使学生具有水质检验方案设计、采样、仪器设备管理、检验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基础技能。转2.4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1.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要做什么检验项目或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做,检验哪种水样中有机物、重金属还是富营化物质等,了解其对环境或人身健康的危害。

然后,学生独立计划及判断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阅读教材或浏览网页知道怎样去做,目前有几种方案。水质检验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一般有常规法、快速法和在线法,学生主要查阅每一项目的几种方法。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开始阶段,学生不会做计划、方案,教师描述、讲解,引导学生看教材或提供网上信息,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已经编写了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提供较为齐全的资料,逐渐地,学生结合实践会自己读懂或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接下来是:学生独立实施及检查是否正确实施了计划、提出改进措施等。在方案实施中按照统一的过程如配溶液、仪器准备、采集样品、预处理、检验操作,得出结果几个步骤来进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最初的项目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熟悉关键步骤、学生重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结果得出后,需要检查,因为误差和偏差主要来源于操作是否规范,所以学生首先在这方面查找原因,然后利用标准物质对照等质控措施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同学间进行讨论,找到问题,对项目或任务加以改进,反复做实验,完成任务。几个任务实施后,学生会自主完成新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2.合作式学习

由于仪器、试剂和学时的限制,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按时间或空间进行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进行汇报,因此,每个人对小组的成果有责任感,促进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启发引导

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获得相关技能。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教学资源,录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和信息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学生做,学生模仿,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结语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与目前实际工作岗位对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学生上课态度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每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教学效果好,对教师授课给予认可。校内外专家、督导对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厂对于我校市政给排水专业水质检验课程给予认可,认为课程设计合理,内容选取适当,适合岗位需要。

2.4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1.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要做什么检验项目或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做,检验哪种水样中有机物、重金属还是富营化物质等,了解其对环境或人身健康的危害。

然后,学生独立计划及判断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阅读教材或浏览网页知道怎样去做,目前有几种方案。水质检验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一般有常规法、快速法和在线法,学生主要查阅每一项目的几种方法。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开始阶段,学生不会做计划、方案,教师描述、讲解,引导学生看教材或提供网上信息,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已经编写了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提供较为齐全的资料,逐渐地,学生结合实践会自己读懂或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接下来是:学生独立实施及检查是否正确实施了计划、提出改进措施等。在方案实施中按照统一的过程如配溶液、仪器准备、采集样品、预处理、检验操作,得出结果几个步骤来进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最初的项目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熟悉关键步骤、学生重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结果得出后,需要检查,因为误差和偏差主要来源于操作是否规范,所以学生首先在这方面查找原因,然后利用标准物质对照等质控措施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同学间进行讨论,找到问题,对项目或任务加改进,反复做实验,完成任务。几个任务实施后,学生会自主完成新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2.合作式学习

由于仪器、试剂和学时的限制,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按时间或空间进行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进行汇报,因此,每个人对小组的成果有责任感,促进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启发引导

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获得相关技能。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教学资源,录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和信息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学生做,学生模仿,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改革实践

毕业设计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环节,有序展开毕业设计教学流程,将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了确保学生完全参与到毕业设计活动中,需要注重毕业设计过程性管理,从设计、实施到制图各个环节,要贯彻过程管理理念,认真制定并落实毕业设计计划。

一、毕业设计管理要点

毕业设计过程包括较多环节,需要明确毕业设计管理要点,有效落实管理措施,加大对毕业设计质量及效果的控制,实现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具体来说,可从以下角度出发分析毕设管理要点。

(一)合理选择毕设课题

毕业设计选题合理与否决定了最终毕设质量,学院教师应注重选题环节的管理,结合行业发展实情和学生培养目标,确定实用性、可行性的毕设题目,旨在加强毕业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岗位职能要求间的关联性,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学院教师应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毕设题目,围绕科研项目、工程实际,设定研究意义较强的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要加强毕设选题的审批工作,遵循创新性、综合性、专业性、可行性等审批原则,对毕业设计难度进行审查,为题目优化调整提供建议[1]。另外,毕设选题应注重差异性,如目前大多数高校实施双向选择的管理措施,做到一人一题。学校将审批达标的选题名称、设计内容等信息出来,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填写选择表,遵循学生想法和意愿,促使学生主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及时指导。

(二)撰写环节的管理

在论文撰写期间,需要加大师生间的沟通,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为其提供针对性指导。这一阶段的管理作业主要依靠学院教师来完成,需要教师对学生毕业进度进行追踪监管,确保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全落实,是保证毕设质量的关键。同时,需要通过毕设管理,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主动咨询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坚持论文撰写独创性。从上述角度出发进行毕设管理,能实现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因此,学院教师应重视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结合毕业设计进度安排组织会议活动,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使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等,全面实施毕业设计管理,发挥毕业设计管理在提高毕设质量上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管理存在的不足

当前毕业设计主要存在质量低下、进度延迟的问题,主要原因为毕设管理存在不足,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意识,无法保证毕业设计效果。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自身创作能力和意识不足,在面对毕业设计问题时,不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创作和实践。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和管理者应引导学生明确毕设重要性,使其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参与到毕设过程中。二是指导方面的不足。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水平不一,在面对毕业设计管理时责任感不强,往往沿用已有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降低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三是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从毕设管理实践来看,主要出现管理片面和力度小的缺陷,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落实和毕业设计监管等方面不完善,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毕业成果的考查,忽视了其知识掌握情况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由此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发展质量差,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低下。

三、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改革路径

(一)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面对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将管理要点放在毕业设计过程性管理上,进行毕设全过程的实时监管,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毕设过程分成多个环节,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及规定。在管理流程设定方面,可按照选题—可行性判定—开题—项目设计—开发—实验—论文撰写等步骤进行,获得预期毕设成效。为了构建完善的毕设管理体系,要建立开题答辩制度,在选题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进行初步的课程设计。在学生开题答辩合格后,使其进行课题深入分析和实验探究等,提高毕业设计效率。另外,应完善周志制度,以电气工程学院为例,要求参加毕设的学生都发表一本周志,学生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学习历程来填写,之后由指导教师签字。通常来讲,周志内容包含本周工作、完成程度、遇到的问题,能对学生毕设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使其加大对毕业设计进度的控制,能结合自己特点和学习能力,逐步完成毕设任务。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周志,结合学生毕设进度确定指导方案,确保毕业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二)加强教师队伍以及平台建设

在毕业设计管理中,要依靠教师管理和指导作用,学院教师作为毕设的主导,其专业能力好坏对毕设质量有着直接影响[2]。如武汉大学对毕设指导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较高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指导经验,充分掌握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毕设方案;二是要保障指导实践和质量,为各个学生提供专门指导,考虑到毕业设计管理复杂性,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能过多。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素质水平,学院通常会进行教学队伍的合理分配,保证科研人员和工程实践人员比例适当,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前提条件,在指导教师间的互动沟通中,逐步强化毕设管理效果。同时,学院还会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动毕业设计管理改革。另外,为了保证毕设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应注重平台建设,如加大在实验室建立上的资金投入,以毕业设计需求为主,开放需要的实验室,发挥实验室的平台作用,为毕业设计实验操作提供条件,是提高毕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全面构建的前提下,可加速毕设管理改革进程。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毕业设计管理中,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管理目标,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向学生阐明毕设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路径,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及探究能动性,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题内容,提出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目前高校普遍应用管理系统进行毕设管理,在系统平台上进行双向选择,通过学生选择和系部调剂,确保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确定课题,为之后课程设计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另外,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优势科目确定科研方向,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毕业设计,将其作为重点管理项目,确保管理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大对学生毕业设计任务完成全过程的监管,实时展开管理作业,结合任务书内容,明确管理目标和技术要求,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参考书目,并及时调整管理计划,确保毕业设计教学中的管理作业有效展开。从能力、素养、知识水平多方面考查学生,是提高毕设过程性管理质量的关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化和考查的过程,结合专业要求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管理的落实,加大对学生的科学指导,规范其毕设行为,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颖.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09):11.

[2]屈霞,邹凌.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6,(16):143-144.

[3]张雪妮,张新光.基于PDCA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01):102-105+119.

[4]刘朋,向立明,姚鹏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207-209.

[5]庞宏.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02):194-1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