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范文精选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范文第1篇

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广陵区作为扬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江苏省先进文化区,在这方水土孕育而成的扬州清曲也被国务院颁布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区以组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创建群众文化网络、文化设施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工作干部队伍为组织保证,社区和谐文化的基础工作扎实推进,使社区文化得到延伸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抓组织建设,建立社区文化工作机制。我区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协调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推动了社区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街道和社区也配备了专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形成一个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和区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三级群众文化组织网络,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驻区单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共驻一地、共谋发展,不断把社区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了社区文化共建工作不断发展。

抓阵地建设,搭建社区文化发展平台。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辖区的区域优势和社区实际,树立“共建共享、共驻互助”的理念,一是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二是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街道社区出一点,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办法,新建、扩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目前我区各乡镇、街道和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许多社区翻新、改建了小广场,新建了文化室和图书室,建立了文化活动工程点、文化宣传长廊,成立了社区党校。各社区的阵地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互助的良好功效。

抓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基础。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建立了一支共有159名具有文艺特长、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文化辅导员队伍,组织他们参加岗位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户和特色文化团队活动中来。目前全区共有文化团队134支,其中2个团队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称号,共有特色文化家庭510户。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时,都安排特色文化家庭登台竞技,蔚然成风。曲江街道在原有10支社区文体队伍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社区老年腰鼓队、老年歌舞队、老年健身队等,使业余文艺队伍人数由300人发展壮大至500余人,共有腰鼓队、民乐队、戏曲队、秧歌队等15支,并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家庭户,这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抓活动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改变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利用社区学院这一载体,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与劳动保障部门共同举行“关爱在扬州,一对一帮扶”活动,与扬州日报社联合举办“走出麻将室,实现再就业”的专题座谈会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市民了解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开发与利用优秀本土文化资源。我们举办了扬州清曲进社区巡演20余场,既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又让更多的人关心、热爱扬州清曲这一古老的艺术,自觉加入到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的行列中来。今年演唱会在夏季将走进每个社区,同时还要进景区、进厂区、进园区和校园。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再仅仅限于繁荣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它已打破了文化视角狭窄的格局,积极介入诸如经济发展、邻里团结、拆迁拆违、维护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使文艺节具备了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在各项重大活动和比赛中,我区金奖数多次位居

社区文化范文第2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交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二、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五)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发展先进社区文化,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众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成员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伦理,还要加强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吸收更多的艺术精英到社区落户。发展特色文化,更是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注重对居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平和的文化心态,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社区文化范文第3篇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保障居民文化权利。过去我们对文化权利关注很少,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观念和条件制约:我国国情是生存权优先于发展权,在基本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谈文化权利是奢侈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进入21世纪以来,公民文化权利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最先敏锐地感觉到公民在文化权利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2002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公民文化权利研究。什么是公民的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一样,都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主要包括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和文化成果受保护等四个方面的权利。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目前公民文化权利问题的提出,并强调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列为同等重要地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GDP的增长,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加大;现代化发展要求公民素质与之相适应;民主政治使公共管理从权力理性走向权利理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的创造能力受到尊重。[4]

公民文化权利的提出,说明文化权利不是可有可无和可多可少的东西,而是公民必须得到保障的同样重要的基本权利。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当今世界对三者关系的认识来看,在公民基本权利问题上,经济权利是基础,政治权利是保证,文化权利是目标。[5]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建设社区文化的宗旨应该是着眼于保障居民的文化权利。

那么如何保障居民的文化权利?首先必须有一种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这种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深圳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目前已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入深圳“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深圳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在中央要求加强文化体系建设之后,深圳又第一个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将保护居民文化权利纳入法定化、制度化轨道,突出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形式和载体的创新,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质量;提出了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覆盖全市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质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方面的落实和体现。和谐社区建设,跟和谐社会建设一样,从实质上说,涉及到把社会正义的概念落实到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方方面面。而社区文化建设,实质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方面的落实和体现。什么是社会正义?郑杭生先生曾从社会学角度给社会正义下过一个定义:社会正义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他认为社会正义是有阶段性的,公平与平等是不同程度的正义;公平的正义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特征,它与“合理的差别”联系在一起;平等的正义是高级阶段正义的特征,表现为“事实上”的平等或实质性的平等观(即社会经济平等观和满足需要的平等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追求公平的正义而不能盲目追求平等的正义。历史经验证明,超越发展阶段追求平等的正义,是不能很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的。[5]

如何把握初级阶段社会公平的正义?可以从社会公平两个主要维度即制度安排和百姓认可来把握:社会公平首先指的是一种客观的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它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源分配和获得的差别是合理的;社会机会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由开放的,可竞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公平与否主要看人们对它们的获得是依靠先赋的、与生俱来的还是靠后天的努力。换言之,公平的制度安排应形成这样一种激励机制:“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6]这种激励机制的形成首先必须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的实现,这样每个公民才能在基本的权利得到满足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改变自己地位和命运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文化权利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利,因此,文化方面公平的制度安排则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制度安排要能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深圳社区文化建设中以保护居民文化权利为宗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民生文化净福利指标、特别是注重弱势群体文化权利保障的“文化关爱行动”就很好地体现了社会正义在文化制度公平方面的落实。

社会公平其次在主观上体现为百姓的认可,即百姓社会公平感的高低。社会公平感,可以从经验上体会到或通过一些社会指标体系来加以衡量。如江苏苏州市沧浪区社区文化建设中提出的幸福指数,就是一种主观的社会指标。而老百姓不认可,就说明存在社会不公平的。没有差别或差别过大,都是老百姓不认可、不认同的不公平的两个极端。如果老百姓的不认同感、不公平感发展到相对剥夺感,就会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极不利的影响。

社区文化方面的百姓认可,不仅表现为百姓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还表现在基本文化权利实现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社会公平度、公平感,以及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的高低。苏州沧浪区将“幸福社区”作为发展目标,将居民的幸福感纳入社区建设的考核体系,致力于将幸福指数引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深圳将民生净福利(包括文化净福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的指标,让老百姓、社区成员普遍感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幸福,这实际上是把百姓认可的公平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另外,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反映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公平度的认可。

制度安排和百姓认可两个维度不可分割,宏观微观的制度安排是基础性的,百姓认可是制度安排合理性的反映和体现。同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基本文化权利实现的制度安排更为基本,基本文化权利实现过程中公平感、认同感的高低,居民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则是社区文化建设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表现。

二、切实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战略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

(一)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实现社区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主义,它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正义、不断追求社会和谐、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1]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就是我国在社会新形势下在社会基层进行的一种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政治与社会管理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传统的由国家承担全部社会管理职能的城市社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区面临新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社区的治理和善治,逐步达到自治,这是我国目前政学两界的基本共识。治理(governanc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用来形容公共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新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政府的职能从“划船”向“掌舵”转变,更多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要从政府转移到其他社会部门,它强调的不是单纯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威“统治”,而是政府和社会民间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从治理的概念引申出“善治”的理论,认为良好的治理就是处于一种协商、合作基础上的“善治”。社区的治理和善治是我国从基层开始的一种社会管理的改革探索,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整合提升。治理和善治下的城市社区,不再是政府的延伸,不再承担综合行政管理职能,而是来自草根社会的区域性“共同体”,是一种民间社会。由此制度创新的要义是“社区共同体”的建设,这是一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建设,它的要点是把社区所在地的各社团组织和居民很好地“组织”起来,使他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各自的功能,改进社区的环境,解决社区的共同需求问题,最终取得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

在现代多元开放的社会,社区共同体的利益和价值日益多元化,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大等原因,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疏远,这不仅使居民对社区缺乏归属感,社区意识观念也淡薄。而社区制度创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即创新过程本身需要社区基层共同体的参与和出谋划策,且创新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带来许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时间来修正和更改,也需要社区共同体的理解和包容。作为公共生活领域的社区,已经很难用行政命令来号召和凝聚,因此,如何理顺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把社区共同体团结凝聚在一块,成为实现社区制度创新的关键。

作为群众性活动的社区文化正好可以使社区共同体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加深了解、沟通关系,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社区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加亲情友爱氛围、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共同体归属感和社区意识的提升,又能促进社区共同体自觉主动地关心社区事务,投身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环境,形成良好社区氛围,为自己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也为社区制度创新出谋献策,真正实现社区治理和善治。

(二)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共同意义创新。我国社会正日益向现代性和多元化发展,而且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现代性和多元化将更加显著。社会学研究表明,在社会日益趋向多元化的同时,人们对社会共同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社会共同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利益共同性和意义共同性。前者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利益结构是否合理、正义和公正;后者指社会各群体对自我利益的获得赋予怎样的意义,两者间即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关系。社会共同性这两方面的关系原理启示人们,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制度创新的同时,意义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共同意义创新具有创造意义资源弥足珍贵的意义,它提供社会共同生活的新意义,引导对于社会事实的积极解释。这使社会成员的正义感受力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而对公平的利益结构更容易认知、认可和接受。特别是在我国进行社区制度创新时,更需要居民以建设性批判眼光来看待新生的制度和新生的事物,这样才可能使我国的制度创新把公平正义真正落实到社区制度的各个方面,才有可能从治本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维护社区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实践基本上可分为贯彻、普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开发本社区原有的文化资源、创造本地特有的亚文化的两个过程,[3]各地在具体社区文化建设中可能各有创新,但都有某种共同意义赋予或创新的成分在内,只有这样的文化能够创造认同感、归属感。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很多都是城市化新兴社区,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地方,就是老城区的居民也有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共同意义创新具有特殊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为社区居民“诗意地栖居”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营造一种家园意识,形成特有的本社区风格的文化,让居民形成我是“某社区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更需要从意义创新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深层功能,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产生新的共同意义,产生新的整合力量。若此,社区文化建设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区转型和重塑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三)文化建设引领社区整体协调发展。文化的功能还表现在为整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历史上凡是盛世时代,其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比较协调发展,凡是文化不重视不发达的时代,其社会整体发展也并不如意。当今世界,先进的经济发达地区,无一例外地有着繁荣的文化,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双引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同步发展,必然增加社会发展代价,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落后,也必然使经济发展的后劲乏力。我们过去社区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社会发展的落后使社会治安问题增多,社会矛盾纠纷增加,文化的落后使人们找不到心灵的皈依和家园的归属,更无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已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实际上是将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优势。在社区建设中如何把经济发展水平转化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水平,转化为市民的生活质量,转化为社会稳定,社区文化建设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城市社区,已初步品尝到了社区文化在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方面的甜头,如深圳福田区2002年提出“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的发展战略,已使其在经济文化社会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曙光初露。相信若在今后社区建设中注重文化建设,那么我国城市社会的明天将更喜人。

三、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引入民间资本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实践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很多人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和主体方面存在认识误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

由于我国政府担当着对文化资源的调配,从对文化资源的调配主导权来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政府。因此,如何按照居民文化权利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来搞好社区文化建设,这是政府的本分和基本责任。换言之,政府是实现居民文化权利的主要推动力量和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从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主导地位来看,政府扮演着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满足居民基本文化权利的角色。这也符合现代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的趋势。深圳在文化建设中,注意加大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体现了政府文化为民的职能。当然政府文化为民的职能不单指政府文化服务职能,因为社区文化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贯彻、普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从这点来看,政府又扮演着引导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作用。换言之,政府在社区文化主流价值观引导中起着主导地位。

从社区文化的载体来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群众。所谓社区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人们共同拥有的特定文化环境和在此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生活行为方式、心理情感结构、价值体系等精神现象的总和,它是社区居民和社区环境互动的产物,是在社区日常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也带有一定的自身规律。因此,从这方面来看,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繁荣离不开居民主体的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须遵循社区文化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主体——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本社区特色文化。那种把社区文化建设理解成抛开居民主体、只满足请几个演员串台、节假日搞几次文化活动,是很难形成社区特色文化的。只有具有社区个性的特色文化,才能真正吸引群众,使群众自觉自愿地投入其中,很多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常年吸引数以万计的人们的原因便在于此。如深圳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灯舞失传了两三百年,经重新发掘后立现异彩,在第七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上一举夺得金奖和大会组织奖,沙头角街道也因此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共建共享与社会化运作。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政府,这是政府的职责,但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包办。享受政府提供基本社区服务(包括文化服务)是居民的基本权利,但个性化的、深度的社区服务完全由政府承担既不可能,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公共管理的准则。从资源特点来看,政府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而民间和社会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完全由政府包办社会事业(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既落后于经济发展现状,也明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吸引和调动社会文化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首先是调动辖区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同志在2007年指出:共建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共建与共享的良性互动关系(共建为了共享,共享需要共建),还明确表达了共建共享的一系列根本观点:共建共享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根本是造福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切入点是完善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应充分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进行共建共享。社区共享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人员共享、场地共享、设备设施共享、信息共享等。深圳在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方面走得比较前,如罗湖区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协调辖区单位组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走“资源共享”之路;福田区水围社区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社区共建协调议事机构,负责社区共建工作的计划制定、工作实施与信息交流,负责社区资源共享的开发与信息交流。宝安区宝民社区与辖区中小学校实行图书馆共建共享,既节约了场地费用等资源,又丰富了图书资料,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和中小学校文化需求。

其次是实行社会化运作。社会化运作是指通过一系列规范程序,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场所建设交由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来承办,其运作形式各地可能各有创新,但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文化资源的投入效率和使用效益。

广州是社区文化社会化运作较早的城市,其经验得到民政部的赞赏并向全国推广。其主要做法表现为这样两大创新:一是项目管理,二是购买服务。前者指社区文化服务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规划、建设以及开展。先由社区根据广大居民的需要列出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然后根据政府及政府部门按社区服务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审批项目;拨付资金交给社区承办,或交给社会组织承办,同时加强指导和监督。社区文体基本设施建设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可以达到花钱少,效果好的预期目标。购买服务指政府通过资金支付或政策优惠,以招标委托等形式,同企事业单位,非赢利性机构(中介机构)或自然人签订合同,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广州社区文化服务多采用购买的方式。如为了提高社区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档次和水平,邀请专业文艺团队到社区演出,节庆日组织专门的文艺团体为社区居民专场演出等都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表现。

深圳市也在2003年开启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还专门出台政策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社会联动机制。例如通过给企业冠名的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委托经营”。所谓委托经营,就是将街道文化建设委托给一家文化管理公司运作,利用专业文化公司的人才优势、网络、资源优势,达到开展社区文化要求的目标。福田区香蜜湖街道还开始了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运营的“委托经营”探索,它开启了社区文化的“政府投资、企业营运”新模式。

虽然这些吸引民间社会资本的社会化运作方法还属初创,还需要完善,但无疑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社会化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杭生2007年1月20日在深圳联合举办的“关爱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型社会主义实践——深圳关爱行动的社会学分析.

[2]卢汉龙.“善治”从社区治理开始[N].文汇报,2006-03-20.

[3][6]郑杭生.社区文化建设与共同意义创新[J].红旗文稿,2007,(17).

[4]艺衡等.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郑杭生.坚持和发展共同理想的几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

社区文化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繁荣社区文化为目标,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创造繁荣、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要坚持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以街道、社区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努力在全区形成社区文化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要紧跟时展步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不断提高全区社区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则。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做到基础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满足群众各方面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水平。

(四)"六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楼院文化和家庭文化,在全区形成社区文化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推动社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内容

(一)按照社区文化"六位一体"的工作思路,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内涵

广场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广场的优势和特点,在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形成特色鲜明的广场文化氛围。企业文化要以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实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有偿服务,互惠互利,调动企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军营文化要以密切军民、军地关系为目的,通过开展军民共建、军地联欢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军营文化生活,加强军民、军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校园文化要以活跃青少年校园文化生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积极培养青少年文艺人才,通过举办各类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系列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环境;楼院文化要坚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采取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巩固社区文化阵地;家庭文化要以提升居民文化品味为重点,通过举办以"欢乐家庭"为主题的家庭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突出抓好"精品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1、积极开展"与新世纪同行"主题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以迎新春为主题,认真开展"迎新春个十百千万"系列文化活动和海云庵糖球会文化活动;以每年一度的群众文化艺术节为主线,继续搞好"樱之春"音乐舞蹈广场表演活动和假日广场系列活动;以"世纪颂歌献给党"为主题,每年组织举办纪念建党日的系列文化活动和"金秋十月"合唱周。

2、以"繁荣、创新、提高"为主题,搞好系列精品文化建设。加强文艺作品创作,搞好"海云潮"文艺创作表演比赛;继续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举办"少儿自绘文化衫大赛"和每年一度的"生肖画大赛"、"暑假里的笑"漫画比赛;立足创新,每年推出1-2个有影响力社区文化活动,形成社区文化品牌优势。

3、加大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文化进社区,美化家园"活动。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社区文化设施,用健康向上的格言、警句美化社区环境,教育社区群众,营造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四、不断巩固社区文化阵地

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基本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区文化馆、图书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导向和带动作用,不断完善设施,提高档次,加强服务,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一)区文化馆要以争创国家一级文化馆为契机,依托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坚持服务性、公益性原则,切实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方向,完善服务设施,提高工作水平,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促进社区文化工作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馆的业务建设,做好对各类文艺创编人员的辅导、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坚持普及与创新相结合,认真搞好文艺创作,努力创作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性的优秀作品;经常深入基层单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活跃社区文化氛围。

(二)区图书馆要以第三次全国评估定级考核为契机,在巩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内引外联,加强电子阅览室建设,充实馆藏数据库,加快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步伐,使图书馆成为集教育和信息交流为一体、功能齐备的社区文化阵地。加强对社区阅览室、图书室的工作指导,提高设施条件,充实图书数量,充分利用社区图书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科学文明的文化方向。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健全街道社区文化工作机构,在街道文化站的基础上成立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部门和各街道要加强对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站的业务指导和组织领导。街道要成立社区文化工作协调委员会,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四)积极发挥区老干部服务中心、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区少儿活动中心作为社区文化工作有益补充的作用。要在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完善设施条件,拓展服务范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和青少年特点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容。

五、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一)加强专业文化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干部的管理和培训,优化专业文化干部队伍结构,实行以岗定员、量化考核、竞争上岗,拓宽专业文化干部的用人渠道,提高专业文化干部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复合型文化干部队伍。

(二)加强街道文化员队伍建设。要发挥街道文化员基层文化活动骨干作用,加强街道文化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加大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实行竞争上岗和考核制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街道文化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社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要培育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挖掘和引进群众文化人才,加大对社区群众文化队伍的辅导、培训力度,提高社区群众文化队伍的艺术素养。要建立社区群众艺术人才库,加强对文艺人才的档案管理,扩大队伍规模,提高表演水平。各社区要建立1支特色文艺队伍,全区要每年培育2-3支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文艺队伍。

(四)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事业,面向社会广泛吸收专业、业余文艺人才,建立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坚持以社区工作者为依托,积极组织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使其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五)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以繁荣为先导,以管理促繁荣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坚持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努力提高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为社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秩序和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

(一)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组织、指导。调整充实区社区文化工作指导组,在区文化局设立指导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社区文化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各街道要充实和加强宣传文化教育科的力量,将社区文化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工作,不断完善区、街、居三级工作网络,形成社区文化工作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局面。

社区文化范文第5篇

一,新增社区文化组织

1,本年度1季度:成立扇子舞队,队员12名,平均年龄50岁。同季度,成立社区网站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社区网站的日常运作和管理。

2,第二季度:成立乒乓队,队员8名,平均年龄53岁;成立恰恰飘带舞队,队员10名,平均年龄47岁;成立女子合唱队,队员8名,平均年龄46岁;成立小学生作文兴趣组,组员7名,平均年龄13岁。

3,第三季度至今:成立书法兴趣组,组员5名,平均年龄65岁,成立社区网络影院管理小组,组员三名,专门负责双休日的网络影片放映。

二,经常性文化活动

1,天天有早舞、乒乓、健身、象棋、阅览活动。

2,周周有越剧表演、卡啦0k、电子阅览、网络影片、象棋江湖残局、科学普及、文化教育各类知识讲座等活动。

3,月月有象棋、乒乓球比赛,腰鼓、扇子舞蹈表演,书画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

三,精心组织社区大型文体活动

1,第一季度,精心组织老人春游登山活动,参加活动者35人,精心组织春节联欢会,参加春节联欢活动的居民群众近200人次。,

2,第二季度,精心组织“天下第一”象棋争霸比赛,参加比赛的象棋选手30名,赛程历时三天,其过程,被记者写成通讯报道;精心组织大型乒乓球比赛,赛程5天,参与者27名,由此产生了社区乒乓球队伍;精心组织社区居民80高龄老人姜启安的生日舞会,这活动,成为苏州社区文化工作的佳话,广为流传,羡慕了很多兄弟社区的老年人。

3,第三季度至今,精心组织宣传唐寅园的文化活动,积极参与辉煌友新文化艺术节活动,在10月3日,举办“快乐××”大型文艺汇演,参加表演人数近40人;在11月份,和昂立外语学院连手举办文艺会,把本社区的文化活动推到高潮。

四,建立健全社区网站运作机制

1,网站自本年度1月22日改版以来,内容几乎天天刷新,至今已经有帖子1600篇,会员254名,其知名度、影响力已经超过浙江的一些社区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