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调查报告

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生活调查报告

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据介绍,由大众点评网联合中华网、MOP、嫁我网、广州视窗、杭州网等媒体,于10月8日发起国内首次最大规模的“白领美食生活有奖调查”活动,历时一个月,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五大城市,并采取了网上调查结合线下调查的方式。记者看到,这份调查问卷设置了20道题目,涉及个人收入、工作状况、工作午餐评价、晚餐状况、餐饮消费习惯、了解新餐馆的渠道等多个方面。截止11月8日调查结束,共有46518人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七成白领对午餐现状不满意

调查显示,白领解决午餐的主要方式是到员工食堂就餐(39%),选择“与同事到附近餐馆拼餐”占20.4%,也有17.4%的白领选择自己带饭。外卖最不受欢迎,只占到16.1%的白领会选择午餐叫外卖。

34.6%的白领对于午餐的评价为“比较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价格较贵”(20%)、“饭菜油腻、口味过重”(17.8%)。同时,商务区写字楼周边吃饭选择较少也让不少白领困扰,8%的白领抱怨“吃饭场所距离公司比较远”、选择“就餐场所的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也占到了7%。价格实惠成为当前白领午餐的最大需求。

在各职业白领中,对于午餐要求最高的是事业机关单位人员,他们当中有29.1%选择了“非常重视,既要吃饱又要营养搭配”。而外企白领中对营养搭配有要求的比例最小,仅占20.6%,还有27.9%的外企白领选择了“只要吃饱就可以”。

四成白领晚餐“蹭”父母

午餐难,晚餐也难。对于工作日期间解决晚餐的主要方式,39.6%的白领选择了“蹭父母的”,30.8%选择“回家做饭”,16.7%选择“随便在外面吃点”,外卖依然是不得以的选择,仅有5.25%的白领选择晚餐叫外卖。其中,上海白领最爱蹭父母,比例高达51.6%,北京白领更倾向于自己做晚饭,41.8%的人选择“回家做饭”。

八成白领下馆子最关注口味

白领选择餐馆用餐时,最关注餐馆的哪个方面?81.6%的白领选择“最重视口味”,其次是“最重视环境”(11.6%),“最重视价格”(5%),仅有2.7%的白领选择“最重视服务”。同时,白领就餐时的关注点也表现出性别差异。选择“最重视口味”的女白领比男白领高出7个百分点;而选择“最重视服务”的男性白领比女性白领高出2.5个百分点。

44.6%的白领平常光顾的餐馆人均消费集中在50~80元。在同档次的餐馆中,44.5%的白领选择优先考虑到“有优惠活动”的餐馆用餐。人气、环境、交通也是考虑因素,其中,上海白领最爱赶时髦,21.%的人选择优先考虑“人气较旺”餐馆的,充分显示出上海人喜欢“轧闹猛”、体验新鲜消费的需求。杭州白领最小资,20.6%的人会优先考虑“环境优美”的餐厅。

六成白领是美食网站用户

数据显示,网络正在改变白领的就餐习惯,外出FB前白领开始习惯于查询美食网站来“做功课”。哪里开张了新餐馆?哪家餐厅在做优惠活动?谁家的剁椒鱼头味道最好?对于这些美食信息的获取渠道,56.5%的白领选择“主要通过美食网站”,19.4%的白领选择“主要通过朋友推荐”,选择“报纸杂志”和“电视电台”的比例分别为13.6%和7.5%,选择“传单”的比例最小,不足3%,口碑传播成为白领获取餐馆信息的重要渠道。白领认为美食网站对自己最主要的帮助,分别是“参考点评”、“查找信息”和“下载优惠券”。

金融危机未影响绝大部份白领下馆子次数

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我们对全县16个乡镇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总体看我县农村低保工作领导重视、工作超前、底子清楚、管理规范,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但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

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从20*年5月份启动,是全省62个试点县之一,是南阳市唯一的试点县。我们通过半年的扎实工作摸清了全县贫困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致贫原因,围绕按标(农村底线865元)施保、应保尽保的目标,探索形成了“全面普查、个人申报、四级把关、三级公示”的农村低保对象的民主评定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探索形成了“四监督、四不保、一退出、一进入”的农村低保管理约束机制,做到阳光操作,人员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坚持把农村低保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民生工程来抓,制订了《西峡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对保障线标准、保障范围、救助形式、资金筹措、保障对象审批、相关部门职责等进行了细化、量化。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等因素,把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原则确定为低标准、广覆盖,保障线定为人均年收入865元,保障标准定为人均月补差20元。从10月份正式实施,全县10.5万农户、35万农民中,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共7486户16530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7%,已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共5353户、1056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其中因病致贫1268户2536人,占低保对象总数的24%;因残致贫1321户2640人,占低保对象总数的25%;因灾致贫640户1267人,占低保对象总数的11%;无劳动能力致贫2124户4119人,占低保对象总数的40%;止4月底已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26.7万元,其中省以上补贴43万元,市级补贴50万元,县财政拨付33.7万元。

二、当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低保资金发放途径不规范。按照省市要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各级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我县目前的农村低保资金由财政局按季度拨款至乡财政所,乡财政所再拨付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发放到户,资金发放中间环节多,工作效率低,不能保证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如2006年元—2月份拨付的农村低保金,有些乡镇至今还没有发放。3—4月份低保资金及第一季度五保供养资金,四月份县领导已经签批,但至今没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

二是低保管理网络不健全。农村低保工作重心和基础在乡镇,服务对象在农村,且这些服务对象大多数素质较低、居住分散,审查、复核工作量大。20*年11月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民政所全部撤销,并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民政所撤销后,乡镇没有民政机构也就不能专职专责从事民政工作,混岗使用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在时间、精力上经常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影响了民政工作任务的落实。由于民政、劳动、保障“三合一”,没有民政专用帐户,专项经费不能封闭运行,导致资金管理运行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扎实开展。

三是保障面过窄,救助标准偏低,没有实现应保尽保。我县属深山县,人口素质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需要纳入的低保对象较多,按照省现行农村低保政策,目前低保对象与实际不符,部分低保对象不能纳入低保范围,应保未保。我县确定的低保线为人均865元,人均月补差20元,仅达到省定的最低标准,与西峡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水平不相适应,救助标准相对较低,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我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虽然先行一步,但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把这项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农民热切盼望的合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搞好,建议近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深入学习徐书记讲话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农村低保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徐光春书记来河南任职的第二年就决策全省一次性全免农业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践证明,这两大举措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和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而且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这次就农村低保工作这一民政专项业务召开专题座谈会,提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是对他们的施舍和恩赐。要求我们从全局的高度,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带着对百姓的深厚的感情,认真细致地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徐书记的讲话标志着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徐书记的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导向。认真倾听弱势群体的呼声,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的需要,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第二、完善机制,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把农村低保专项资金正规列入县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资金供给机制,使低保专项资金制度化,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实施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努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由过去的按季度拨款到乡镇发放,改为按照上级规定由县财政局直接拨款到县民政局低保专户,通过金融部门直接发放到户,使低保金直达低保对象手中,减少资金发放的中间环节,实现快捷、安全、方便的发放方式。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低保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的预算安排,确保低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民政部门负责按照规定程序,审核确定低保对象的资格和补助标准,建立低保对象资料数据库,加强对农村低保资金的管理,确保低保救助资金的正确使用;监察、审计部门要建立对农村低保资金的监督和审计机制,保证低保资金的安全和落实。

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经调查统计,我市目前共有“留守妇女”6200余人,占我市农村24-62岁妇女的4.7%。她们在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在家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教育子女,照顾老人等事务。她们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留守妇女”的年龄结构

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62岁,平均年龄38.7岁;其中,24—35岁的占58.6%,35—50岁的占32%,50—60岁的占8.2%;60岁以上的占1.2%。

(二)“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变化

调查发现,丈夫外出务工后,大多数“留守妇女”家庭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提高。86%的家庭在收入增加后,新盖了砖瓦房,添置了新的家庭生活用品,如电冰箱、电视机等,改善了生活条件;有14%的家庭因为外出人员年龄大、无技术等各种原因,家庭无明显增收,家庭生活没有明显变化。

(三)“留守妇女”对丈夫外出打工的态度

交谈发现,88%的妇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这些妇女大多数是青壮年;12%的妇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这些妇女大多年龄偏大。在这些妇女中,既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却又有顾虑的妇女占92%。

综上分析,莱西市“留守妇女”群体中50岁以下的占绝大多数,丈夫外出务工对多数家庭的生活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她们对丈夫外出务工既报有希望的态度,同时又顾虑重重。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留守妇女”坚毅刚强,吃苦耐劳,但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大多数的“留守妇女”虽然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但对生活抱有乐观态度,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她们是快乐地累着。同时我们还发现,她们在生存与发展、权益保护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劳动强度高,身体健康受损

“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照顾孩子上学,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不太好的占80%左右。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有的妇女农忙季节一个人不分白天黑夜,经常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有时累极了,连饭也吃不下,在地头上倒头就睡。下堡村的一名妇女流产的时候,丈夫也没有回来,是邻居帮忙照顾了她三天,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挣扎着给孩子冼衣做饭,从此落下了手脚疼的病。另一名妇女家中有2个孩子和两位80多岁的老人。家中所有的活都她一人做,可丈夫挣的钱远远不够老人治病、孩子上学的,自己感觉累的都快要趴下了。村里老年人普遍说:“现在农村的女人比过去的女人累多了,苦多了。地要一人种,孩子、老人的饭菜要一人做。女人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女人,就没有了家。”

(二)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出现危机

因丈夫长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这些遭遇婚姻危机的妇女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一是夫妻间缺乏联系和日常的交流;二是“留守妇女”不知丈夫的打工收入;三是“留守妇女”为了让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己忙于田间劳作、养老、教子,精神空虚;四是丈夫不再承担“养家”义务;五是丈夫有外遇。近年来,“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势,据某乡镇法庭统计:每年审理涉及打工青年离婚的民事案件达20多件,占离婚案件的48.3%。如某村一青年田某,常年在外与人合作搞建筑施工,便与打工女王某长期同居,并生有一子。留守在家的妻子被迫与丈夫离婚。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由于文化程度很低,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有的出现家庭破裂。据市法院等有关部门的统计,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因为夫妻一方外出务工导致离婚的比例高达四成以上。

(三)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调查显示,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9%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她们害怕城里是个花花世界,担心老公在外干活经不起诱惑,抛妻弃子,因此成天提心吊胆;73%的妇女担心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丈夫在外面受人欺负。“留守妇女”们普遍反映农村治安状况不好,没有安全感。由于男人不在家,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话;晚上又害怕歹徒入室行凶抢劫。一名被调查者说:“村里的一些光棍或无赖经常没事找事到我家,死皮赖脸地坐着不走,我越害怕他们越猖狂。想想我就害怕。”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性侵害案件中,62%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37%的“留守妇女”家庭受过盗窃等不法行为的侵害。

(四)能力精力不及,子女教育出现偏颇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妇女”由于承受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教育子女的时间相对减少;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妇女表现出对子女教育的担忧:63%的妇女担心自己精力或文化有限,影响孩子的学习提高;37%的妇女担心丈夫与子女缺乏交流,致使儿女形成“恋母情结”或“亲情饥渴”,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性格的形成。

三、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建议

(一)高度关注“留守妇女”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

(二)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帮助

“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这就需要各有关部门积极为她们提供帮助,关心她们的生活,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成立家庭咨询(服务)站点,设立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心理问题。条件较好的村庄可创办儿童托管中心和老人服务中心等,减轻“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改善打工者居住生活条件,通过建“夫妻楼”、减少租房费用等措施,帮助一部分夫妻愿意带着孩子共同打工的家庭团聚。

(三)加大妇女权益保护力度

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应积极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教育妇女提高自我维权意识。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在村庄建立“治安巡逻队”,保障社会治安,减轻“留守妇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把劳动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

(四)提高“留守妇女”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要逐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受益比例。提高她们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妇联组织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11%校系活动和工作13%聊天、社交19%课余学习21%阅读课外书刊报纸12.5%勤工助学5%上网、打游戏10%活动4%睡懒觉3%无所事事1%其他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从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情况看,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又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困难,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3、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全市农村弱势群体中,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残废、生大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的有5.43万户、25.8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约有4万多户、18万多人,覆盖面仅达到全市农业人口的7.05%和6.6%。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四是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全市因家庭成员生大病致贫的农户达到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农村弱势群体总数的29.63%和29.55%,而因病致贫的农户由于需要资金较多,难以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

(四)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议减免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所需的资金,各级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承担社会义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