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金融的背景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精选

绿色金融的背景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碳达峰;激励机制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首次为“绿色金融”做出了官方定义[1],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2万亿元,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2021年7月16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碳交易发展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但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我们仍要重视当下中国绿色金融还面临着激励措施不全面、金融产品不丰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绿色金融的环境效益及其发展的制度难题

(一)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求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的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事实证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并非长久之计。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向,这要求经济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化转型,是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考察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与金融调整有着密切关系,而金融发展的突破性升级都是倚靠金融体制创新[2]。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时,有必要通过调整金融体制实现产业结构转化的平稳过渡,进而使产业结构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绿色金融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在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同时,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在“30·60”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将是中国金融服务的重要发力点,是促进中国经济全方面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催化剂。

(二)绿色金融的中国发展模式———政府主导

中国采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发达国家“自下而上”的差异较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为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而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经济产业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主,绿色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使中国在三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在“30·60”的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转型,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仅靠政府扶持难以填补所需的资金漏洞。金融业自身具有显著的杠杆作用,是实现资本注入实体经济的最好方式,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让资本更多地流向实体产业。但中国金融市场对绿色金融还未形成规模性的需求,现有的市场力量不足以撬动中国的绿色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引导市场进行合理过渡。不同发展模式的背后是国家国情和市场发展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体现差异而不分优劣。单一的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遇到瓶颈,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政府管理和引导[3]。以政府力量引导市场发展的模式,方向性更强、发展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以绿色债券为例,中国于2016年启动绿色债券市场,截至2020年底累计发行1.2万元绿色债券,是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政府引导并非生硬的改变金融市场,而是激励政策与约束政策双管齐下引导资本的绿色流向。比如,国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目的在于约束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改变企业发展理念、再通过宣传教育改善投资者的绿色投资意识、促进资本向绿色产业流入。

(三)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难题

1.环境友好的判断标准。虽然绿色金融的概念早有界定,但中国绿色项目认定的标准仍未统一。以金融产品的绿色债券为例,央行的《中国人民银行绿色债券公告》(以下简称《债券公告》)和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以下简称《发行指引》),两份文件对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标准和债券范围的规定都不相同[4]。二者对绿色债券的范围规定既有重合部分,也有不兼容的部分,究其原因在于文件的机构不同,对绿色金融的利益考量也有差异。金融机构天然具有营利性,为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使得其采用较低的绿色标准。但这也为一些非绿企业“漂绿”留下操作空间,真正的绿色企业会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而丧失进一步绿色发展的动力。中国的绿色金融标准集中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两种金融产品,这是由于这两种金融产品在中国绿色金融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基金业和保险业也在积极探寻绿色化发展,金融行业对于这些金融工具的规定还不够重视,现有的绿色金融标准制定部门的协调性不强,规定的标准之间呈现碎片化、条块化、不兼容的现象而难以做到相互衔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金融的流动性。与此同时,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在制作认证评估报告时,由于采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投资人难以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中进行横向对比。2.盈利与公益的冲突难题。盈利性是金融机构运营最为突出的性质,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绿色金融面临的政策风险、舆论风险和环境风险更大,资金投入更多且投资回报期更长。绿色金融天然负担的“社会公益性”与金融本质上的“逐利性”之间存在天然矛盾。绿色金融是金融业符合新时展的新模式,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只有还原其“盈利性”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在金融市场为企业配置资金和资源[5]。绿色金融投资回报的延迟性更强,以近几年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研究新能源汽车需要高昂的研发费用,比亚迪汽车2021年上半年财报披露其2021年上半年投入研发资金达44亿元。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在近两年风生水起,但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早在2003年新能源汽车就已经准备研发,2008年就已投入市场。绿色行业的成功经历了十数载的投入,如此长期的回报周期在金融市场难受青睐。商业投资追寻的是投资金额的利益最大化,如何平衡环保的“公益性”和金融的“盈利性”,让金融机构享受到相应的商业利益并吸引更多投资者向绿色金融市场投入,是绿色金融发展需要克服的重点问题。对此,优化顶层设计,通过较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绿色项目的回报率,解决绿色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是可行之策[6]。

二、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挑战及问题

(一)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期的挑战

中国正出于经济发展模式大变化时期,一方面是国内原因: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的发展模式沿袭了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根据苏联笃定的“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基本原理”,加大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7]。在中国经济建设初期的几十年,政府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方式可以实现GDP高速增长。但这种经济快速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降低为代价,且经济体量虽然大但前排产业不够多。对此,中国十四五规划强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从供给侧入手,全面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以赶超式为主,资本更容易注入“短平快”的产业项目中,在保证国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短平快”产业的同时,还需要发掘一些“长稳远”的绿色产业。从另一方面看,在“30·60”的大背景下,中国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这一阶段的过渡时间只有三十年,对比欧盟的六十年和美国的四十五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所付出的努力要远大于发达国家。单以发电行业来说,中国当下主要还是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2020年,火力发电同比增长4.7%,装机容量达124517万千瓦,占比56.58%。其中煤电占比达到49.07%,考虑到碳汇增长需要的技术成本和时间成本,即使中国碳汇近年来取得较好成绩,中国能源产业的结构也仍需要继续向低碳化、无碳化改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政府主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国情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发展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金融市场主体单一,以绿色债券为例,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人以金融机构和国企为主,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未积极投身于绿色金融市场中。原因在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并不是企业和投资者对绿色发展的内生需求,而是环境现状对社会倒逼形成的,政府不得不在绿色金融市场形成前以行政力量先予引导。但金融市场的绿色化转型必须配以成熟的制度设计,否则会面临市场意愿不强、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绿色金融与其他金融的显著差异在于绿色金融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比如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融资效果良好,企业将资本投入到生产技术线上帮助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从而降低工厂的污染水平,此时工厂周围的居民也会因污染减少得到利好,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都得到优化。经济学上的外部性的本质是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分离,此时需要调整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使其与社会成本或收益接近或匹配。传统的经济学提供的思路有补贴或者征税,如对污染环境的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可以加收排污费等行为,从而把企业的部分营收转移到环境治理中降低社会成本。绿色金融对社会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可以从政府端以津贴的形式马飞宇:绿色金融的中国模式及实现路径提高企业的收益,但据测算,中国绿色金融每年的投入在两万亿元左右,但政府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支持,要将绿色金融的外部性内化,仅靠补贴难以完成,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运用金融市场的杠杆原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三)健全的绿色金融市场面临的制度短板

1.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绿色金融工具和一般金融工具相比之下优势还不够突出,传统的金融工具在提供资金时考虑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实体产业将资本转化为收益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损害。绿色金融工具在投资时不仅会考虑到商机,还会将“绿色”因素纳入投资的考量中,在盈利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很有可能会出现利润下降的情况。针对投资回报的问题,中国已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如央行的绿色再贷款政策、将绿色信贷和债券纳入合格担保范围政策等,但现行激励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大、措施也不够多、覆盖的金融工具类型不全面。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当下的激励机制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对于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激励机制的对象大多围绕产品提供者以加大绿色产品的开发和投放,却忽略了投资者这一金融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当绿色金融产品增长的速率显著高于投资者进入绿色金融市场的速率时,会产生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现象,进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看似大体量的金融市场实际上并不具备商业可持续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中国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的形式还较为单一,往往在绿色产业的融资端发力,但提高绿色产业利润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风险分散、税收政策、还款条件、债务受偿等多方面[8]。另外,中国地方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主要集中在对原则性问题的描述,具体的激励措施还需地方金融机构细化。2.缺乏完整的披露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依法将本公司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影响投资者选择的信息向公众披露的行为。研究表明,较好的信息披露质量会对公司融资产生积极影响[9]。在绿色金融体系中,投资者更加注重企业的绿色化发展。尤其在“30·60”的背景下,企业披露碳排放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选择,环境信息披露作为投资者衡量上市公司的环境治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要参考标准,其必要性可见一斑,但中国对上市公司上市前和上市后的环境信息披露并无强制性要求。国际上将环境信息披露的外延扩展,形成并推广以环境信息、社会、公司治理为核心的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信息披露制度,欧美国家实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大多以强制性或半强制性披露为主,对披露主体的规定也较为明确。2017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与半年度报告的格式做出修订,其中对部分重点排污单位要求其强制披露;证监会2018年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八十六条规定上市公司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第九章信息披露中并未将环境信息作为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的内容,而第九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披露环境信息[10]。虽然第九十五条和九十六条借鉴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可以看作是国内披露机制与国际披露机制的接轨,但由于相关部门的披露规定并非强制性规定,对违反后的处罚也缺乏直接明确的规定,导致“遵守为原则,强制为例外”的披露形式没有改变。

三、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路径

(一)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市场活力

在以政府力量推动绿色金融起步之后,想要保持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发挥市场作用,激活市场活力。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最活跃的交易者,是调动金融市场活力的突破口。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应当将绿色元素、环境风险主动纳入考量范围,结合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的的战略,合理评估投资方风险,引导社会资源向绿色流动[11]。在金融市场交易中更多地以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降低非市场因素的干预并逐渐建立成熟的市场定价机制。可以合理借鉴德国的KFW和日本的政策性银行作用,鼓励地方设立政策性银行性质的绿色银行,鼓励发放绿色贷款;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投入到生产技术革新中;政府主导的绿色金融发展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国字头企业活跃在绿色金融市场中,缺乏民营组织的参与,政府可以PPP项目为突破口,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了PPP项目在推动民间力量进入绿色市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政府应当联系民间企业,共同探索PPP项目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吸引民营企业参与绿色治理,进而调动绿色金融市场的活力。

(二)强化披露义务,规定披露标准

1.明确披露义务的“强制性”。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帮助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更好地识别“绿色”,同时有助于金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2016年中央银行联合七部委共同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要针对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制定强制性信息披露政策、统一披露标准。“绿色金融”保持其绿色特性的同时并没有跳出金融的范畴,上位法对强制性披露义务规定的缺位可以直接以“既有为主、创新为辅”的形式设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可以将“环境信息”直接列入“对投资者做出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要求其在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后的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中强制性披露。对违反披露义务时应当辅以惩罚性措施,由于绿色金融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合理利用舆论也可以对违法行为起到惩治作用,可借鉴美国证券交易《92财务报告》中对违反环境信息披露公司处以50万美元以上的罚款之外还要予以媒体曝光以降低其社会评价。对于违反披露义务的公司,根据中国《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做出财产处罚同时,可以对其进行“名誉罚”,可以借鉴中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设立“绿色失信名单”并由证监会公布。企业虚假披露环境信息给投资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与《刑法》一百六十一条的“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衔接。2.确立ESG信息披露的具体标准。ESG包括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方面。国外经验表明ESG对企业信息披露、金融机构评估评级、投资者的投资指引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2017年6月,环保部与证监会签订《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2018年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都表明中国ESG体系由构想开始逐渐落地[12]。但无论是老牌集团阿里集团2020年的ESG报告,还是新生代企业哔哩哔哩2021年8月的首份ESG报告都暴露出中国企业对ESG信息披露的重点把握不清、披露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影响力较大的ESG披露标准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四版(以下简称G4)。G4单就环境信息披露指标就要求企业披露34项包括污水、废弃物、能源使用等方面。G4以条框清晰的方式呈现给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和种类而收到各国ESG披露的青睐。但G4只是给予企业信息披露内容和条目的参考,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立符合本国国情的ESG披露指南。加拿大的的《环境和社会披露入门》以及哔哩哔哩公司参照的港交所的《ESG报告指引》都是在G4的框架上予以完善。中国可以以G4为本国《指引》的基础和国际接轨,结合本国”30·60“碳中和、碳达峰的国情制定具有碳减排倾向性的披露指引。

(三)加强部门沟通,保证监管质量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第2篇

一、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背景

(一)福建绿色经济发展下对金融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主要是以市场为参考,以科技和资源为依托,以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随着绿色经济不断发展,加之福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入驻到福建,福建本土企业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性贸易。在这一背景之下,具有金融英语知识的人才是企业的需求。

(二)当前我校金融英语教学缺乏地域针对性

目前来看,我校金融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是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版本,其大致内容分成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运作及金融函电三个部分。这些教材大都是宽泛地讲述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及其运作,缺乏实际应用特点,也不具有地域性质,学生学习起来由于脱离实际而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在这一背景下,结合福建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研发金融英语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

(三)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特色

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具有地域性、真实性、应用性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来构建校本课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本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评估等来配合校本研发。这一校本课程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英语技能水平。

二、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措施

在当今金融时代,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与金融相关的英语知识也是不断充实的。在整体灌注英语金融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就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探究如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

(一)明确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够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取得较好的效果。明确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目标,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

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要以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为基础,其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学习兴趣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合理拟定目标。

2.层次性。

不同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同,这是受主观性质的影响。因此,在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成绩差异,注重分层次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性。

金融经济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依托金融经济来学习英语也会有其科目特点所在的专业性。无论是对金融科目特点的介绍,还是金融科目发展及金融知识的应用,都需要专业来与英语结合。

(二)拟定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内容

结合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前拟定金融英语课程研发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福建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英语知识。

绿色经济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绿色经济指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绿色经济不仅仅是一个微观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并受到国际各个国家重视的经济。福建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绿色旅游资源及相对发达的高科技水平,因此,在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了解资源特点和特色,且结合福建地区的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做成一个系列的福建不同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英语专题,分别从地域介绍、地域特色、地域绿色经济发展情况、地域绿色经济发展展望等,通过鼓励高校学生用英语表达这些内容,来强化学生的金融英语知识。比如,对于福建长乐地区来说,当地人的民营集群企业纺织、轧钢、食品、建材与机电分布全国各地,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纺织,被誉为福建“草根工业”的发源地。通过给出这样的一段话,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知识来了解不同类型的发展经济。对于学生来说,长乐就是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用英文来表达长乐的经济发展,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2.掌握与金融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应用,在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中,将福建特色与金融英语结合,将具有福建绿色资源特色的金融企业所需要的金融电函内容、专业词汇表达等告知学生,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福建地区可能遇到的金融危机是什么,如何降低危机风险或者是如何规避危机,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来思考。这些金融专业知识不仅与英语词汇、句型等有很大的关系,更是可以通过金融英语校本的研发来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福建某具体的企业为案例,假设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问题,那么准备什么样的融资材料,需要什么样的融资申请,如何解读不同的融资申请反馈等,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分别从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进行模拟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英语知识来解答,久而久之,学生的金融英语知识得以积累,且通过仿真与模拟,有了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结合福建绿色经济发展组织探究活动。

传统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大都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针对这一传统教学弊端,在金融经济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合理通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探究活动是包括小学中学在内的很多学校教材都有的教学内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在校本研发过程中,通过开设“我是小小金融师”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到福建具体的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金融问题,尤其是一些与外企有业务往来的涉外业务,如何用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解决或者用自己的英语口语来交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金融专业英语有更系统的认知,为了强化实践的效果,鼓励学生以《某活动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金融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

(三)开展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活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是一个好奇心强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对自己身边的或者主题性的活动更感兴趣。从学生的这一心理考虑,通过开展关于福建绿色经济发展下的金融英语知识的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福建地区曾经推出了“绿色信贷”这一说法,福建银监局表示,福建银监局推动辖内银行业机构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指引》等文件政策,强化风险定价、信贷审批、激励约束等机制建设,把好信贷准入关、审批关和贷后管理关。那么,作为福建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在自身企业风险控制层面,应该如何做,在贷款方面,贷款的目的、流程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应该怎么处理。通过类似的题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征文比赛,除了英语征文、演讲比赛、微电影拍摄活动、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都可以用来开展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活动。

(四)评估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往往都是从每学期两次的英语测试来进行的。实际上,对于这种传统考试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评估效果并不客观。有的学生平时不正儿八经上课,到考试的时候,临阵磨枪,可能也会临时提高成绩。在开展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活动中,我们将评估贯穿于课堂始末、学习始末,确保随时了解学生金融英语的学习情况。首先,在每堂课设置了“课堂点评”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就教师所设计的教案内容、所讲课的质量对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就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等进行点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配合情况进行点评。其次,开展“我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金融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对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金融英语错误,或者金融知识的错误进行找茬。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加分奖励等。例如针对在学习商务英语谈判时候的一些问题,学生用英语来开展辩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不定期进行考评。传统英语考评一般是每学期两次。在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中,可以通过不定期评估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而不断学习金融英语专业知识。不定期考评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成绩,观察其动态变化,为后期改变工作思路或者完善工作方针提供资料参考。

三、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效果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第3篇

1茶文化与绿色金融之关联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时展进程中彰显思想引领、艺术实践、文化弘扬之功能,助力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们喜好饮茶,茶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饮品之一。在此背景下,多元的茶活动也应运而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茶活动的开展,涵盖喝茶、沏茶、茶花、茶道、采茶活动的实践,生成丰富的茶思想、茶精神、茶道、茶德、茶品等信息,凸显茶文化体系的内容与信息多元。茶文化中提倡自然、清晰、环保、绿色等思想理念,都可为绿色金融业态的发展注入动力。绿色经济是在生态环保视域下生成的思想,通过该思想与金融业态的融合,衍生为绿色金融模式。绿色金融的本质为金融业态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分布的相关思想都应以环境保护为准则,从而开展金融业态服务模式。绿色金融业态的发展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本质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思想,所开展的业务、服务、投资等都应考虑环境保护,以生态环保思想,促进多业务的开展,发挥自身在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度与引领效能,推助社会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进程,进而凸显金融业态在环境保护中实施的价值。在金融服务业态发展进程中,绿色经济与金融管理通过相互促进与融合,共生绿色金融,凸显绿色金融业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功能,这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而茶文化中提倡的绿色、生态以及娴静的思想,与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不谋而合,这为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的实践提供保障,也促进绿色经济金融管理工作的推进与实践。总之,绿色经济、茶文化、绿色金融的内在关联性,为绿色金融业态的发展助力,推助茶文化在绿色金融中良好的落实与融入,提升金融服务业态的管理工作的实施成果。

2茶文化绿色经济金融管理模式实践的价值

2.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五中全会中提出: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凸显绿色思想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推助绿色生态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在生态文明落实中,仅依靠我党的战略发展与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发挥社会多领域的协同与协调功能,在我党的引领下一共努力,共创和谐社会发展模式。在政府与市场以及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融合下,绿色金融思想被提上日程。发展绿色金融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尤其是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经济及金融管理模式中,可发挥文化引领功效,推助茶文化、绿色经济、金融管理的相互融合,衍生出绿色生态金融发展模式,以金融领域的服务模式为引领,促进社会发展向生态环保方向进程,进而使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局面,也提升金融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及服务成果的提升目的,达到以金融领域推助社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2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绿色金融是依托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将社会发展的多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有效性的运用,从而推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绿色金融理念的推广,对社会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与促进作用。通过社会产业与绿色金融服务业态之间的合作,金融业态为其提供绿色服务工作、绿色经济服务模式,加强绿色思想的传达,可深化社会产业对绿色经济的认知,调整自身发展模式,依据绿色金融工作趋势向绿色经济方向进程。尤其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以茶文化的弘扬与传递为导向,推助茶文化与金融业态的融合,更好促进绿色金融思想的传播,发挥金融业态社会发展引领功效,协同多个产业进行创新发展,增强我国产业发展凝聚力,进而以产业发展的优势,推助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在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2.3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

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社会企业、金融业态以及教育领域都应发挥自身文化传承的作用与功能性,促进传统文化在其发展领域中传播,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加强个体思想引领,使个体在文化的引领下向更为积极的方向进程,也提升个体综合文化水平。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在绿色金融业态发展视域下进程传承与弘扬,从而凸显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价值。茶文化借助绿色经济及金融领域的传达,提升金融服务管理工作质量,依托于金融领域层面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推广,从而可加强茶文化的普及效果。

3茶文化绿色经济金融管理模式实践的路径

3.1树立绿色金融管理

在茶文化视域下,金融业态的发展模式,应践行绿色经济,树立绿色金融管理与服务模式,从而推助金融业态向绿色环保层面进程。首先,依据当前金融业态的管理工作模式,加强对绿色经济及绿色金融的研究,明确其深层次的含义,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践行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经济金融管理模式体系,推助自身在社会发展中走创新发展路径。其次,金融业态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重视茶文化在其中的融入,以茶文化创新自身管理服务模式,树立绿色生态金融发展模式,推助茶文化在金融管理工作中普遍推广。例如:针对茶对人身体的健康功效,可在办公区域内推广饮茶、泡茶等思想,为工作人员打造茶文化氛围,使他们在文化的感染下忌焦躁、烦躁,以此更好为产业与个体提供金融服务工作模式。最后,以茶文化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金融服务、管理理念,促进茶文化融入到管理体制中,从而做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模式,凸显茶文化在绿色金融中运用的价值。

3.2创新金融产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共识。金融业态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在时展中,结合时展现状、人们发展诉求,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发挥自身社会发展服务与引领功效,使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站稳步伐。在金融管理工作创新中,金融产品是其重要的内容,应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使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都以绿色经济为导向,并融入茶文化信息,以文化的传播模式,推助金融产品的创新。首先,金融管理工作应践行绿色经济,以茶文化融入到导向,重视产品的创新,推出绿色经济的金融产品。例如:金融业态推出一些绿色证券,以此产品吸引受众面的关注,也对社会发展具有正面的引领,构建和谐、绿色、生态的市场发展模式,使多产业也以金融业态服务为导向,树立绿色发展生态理念。其次,在茶文化的引领下,金融业态应重视融资贵、融资难等方面的管理问题,运用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讲解这一问题,最大限度上确保绿色经济融入到金融业态中,开展绿色金融管理与服务模式,也促进多绿色金融服务项目的生成。最后,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金融发展,完善巨灾保险、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等,加强金融业态对自然环境风险的管理,获取较高的生态文明发展收益,进而推助社会发展向生态方向进程。

3.3构建绿色金融共享平台

在茶文化视域下,构建绿色金融共享平台是关键,可进一步创新与优化金融管理模式。通过绿色金融共享平台的建设,推助多产业、企业与金融业态发展模式融合,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在互联网平台中构建绿色金融共享平台,邀请多企业、产业融入到其中,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服务理念、绿色金融管理模式的推广,增强多企业与产业对绿色金融服务业态的认知,进而积极主动融入到其中,也促进自身管理与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依据茶文化融入到绿色金融服务业态中,建设茶文化的宣传板块,加强茶文化的宣传力度,推助茶文化的普及。此外,以茶文化为导向,结合绿色金融共享平台的实施,依据绿色金融管理工作模式,构建绿色金融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促进茶文化与绿色经济融入到其中,增强制度体系建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规范金融管理人才工作模式,提升金融管理人才工作效果,进而推助绿色金融管理工作在金融业态中良好的实施。茶文化绿色经济金融管理模式的实践,立足于金融业态发展实践模式,以茶文化融入为导向,明确未来金融业态发展的趋势,推助金融业态向绿色经济方向进程,提升金融管理的生态化工作成果,从而彰显金融服务业态中茶文化绿色经济融入的价值,也推助我国金融业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走可持续化路径。因此,在金融管理工作中,树立人文性发展思维,以茶文化的绿色经济思想融入到基点,创新金融管理模式,重构茶文化的绿色经济金融管理体系,从而达到绿色经济金融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召开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运行分析暨金融管理工作会议[J].北方金融,1(08):2.

[2]朱晓芳.宏观调控背景下外贸食品企业的营销策略探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1(01):-.

[3]时珺.区块链技术视角下的“通证经济+普惠金融”理论模式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河北企业,1():125-127.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目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化建设是极其重视的,商业银行在开拓绿色金融服务的时候,将绿色信贷当作重要的模式,和融资主体相互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以及需求,发展更加多样的绿色金融,促使经济效益获得提升。但是,商业银行在世界的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给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商业银行,并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的社会拥有更加繁荣的经济。

1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

绿色金融一般情况下主要指的就是,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当作一项比较基础的政策,在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地考虑目前潜在环境的影响,将环境条件有关的潜在回报以及潜在的风险,还有成本都要充分地融合在金融部门的业务当中去。在进行金融经营活动的时候,要能够尽量重视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还有治理环境污染,通过引导社会经济资源,让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商业银行当中发展绿色金融,主要指的就是商业银行在绿色环保产业部分开展绿色信贷等相关的业务,同时也要尽量将绿色环保等相关因素和投资融资的全程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考虑[1]。

2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以来,随着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绿色金融业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有关部门了很多相关的方案。比如在几年前,我国的相关部门就已经和绿色信贷的评估项目相结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绿色信贷的数据中心,给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并打造了极为可靠的基础。根据总体发展的角度,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

3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绿色产业获得快速的增长,商业银行也获得了健康的发展。可是,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长远方面,如果想要促使绿色金融获得更多发展,就必须要更加客观地承认问题,并且及时分析问题,找到其中解决的办法,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商业银行在金融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关工作人员要及时分析这些问题。在绿色金融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

3.1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问题。在发展商业银行的过程当中,绿色金融的业务拓展仍然存在极大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规模不足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出现障碍。首先,商银行的规模一旦不足,那么绿色金融能力的发展也会不足,其次,绿色金融的产品规模一旦不足,业务的规模就难以拓张,那么投入就很难持续下去,这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也会使得很多商业银行虽然开展了绿色金融的业务,但是只是生硬的套用概念,其实际上仍然是一般信贷,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绿色的特质,这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是非常有害的。只有真正的利用绿色的特质,将绿色金融的业务规模扩张,才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促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获得更加长远并且可靠的发展[2]。

3.2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完善性的问题。在探索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可以发现很多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无论是系统性或是针对性方面都十分不足,大部分银行都并没有根据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绿色产品进行创新,也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绿色金融的服务,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知不够深刻,在这样的情形下,打造绿色金融产品,很难真正了解绿色产业的需求,也很难充分地发挥出绿色金融产品的价值。

3.3政策扶持与法律体系建设的问题。考察政策和扶持以及法律体系建设的相关角度,不难发现,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绿色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善,很多行为主体事实上是比较缺乏法律依据的,这也会使得金融业务的拓展存在极大的风险,甚至会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随着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在不断的发展,有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以此为背景,传统的法律难以符合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绿色金融的有关法律体系也必须要更加健全。不仅如此,如果政府没有及时相关的政策扶持绿色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只是依靠自己所积累的业务来拓展绿色金融业务,那么绿色金融业务是很难带动绿色产业获得有效发展。

3.4激励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问题。绿色金融如果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拥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绿色产业并不是朝阳行业,所以投资的收益率并不很高,一旦激励不足,那么商业银行是很难主动展开相关服务的。绿色产业如果想要获得发展,那么就必须要依赖绿色金融,而绿色金融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政府必须要建立激励政策,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不难发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绿色金融的发展,确实提供了相对较为优厚的激励,但是考核却并不十分严格。一旦激励政策和考核相互不配套,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套利行为。比如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可以获取国家激励,就会把一些非绿色金融的项目,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包装成绿色金融项目,来套取国家的奖励,有一些绿色信贷资金也会被挪作他用,并没有用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这些都是考核存在问题所造成的。所以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激励考核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完善考核的政策,不但要让商业银行可以主动积极地开展绿色金融,同时也要让绿色金融的业务获得健康的发展,避免套利或者是资金挪用的现象发生。

4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策略

有关工作人员要系统的分析以及讨论在金融产品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清晰地了解商银行在有效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地利用政策扶持条件,来拓展自己的绿色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同时也要积极地了解目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并且通过利用政策优势,开辟更加新颖的业务,从而促使未来的发展有所进步[3]。

4.1拓展业务规模。我国的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相互之间进行较为系统的沟通以及交流,并且提高了合作的力度,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共担风险,并且尽量减少自身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风险,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充分地让金融业务有所拓宽,并且建设有关制度,系统的支撑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可以让消费者更加容易接受这一类的金融产品,很多商业银行也在逐渐提供服务更加优质的绿色金融业务,促使整个社会都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不断地发展[4]。

4.2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相关工作人员在探索金融产品的过程当中,对区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开发利用必须要重视起来,要根据银行自身发展的实际特点,了解不同地区发展的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这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要系统地和环保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并且统一地使绿色金融实施的方案有所规范,从而促使绿色金融的实质内容可以被系统地把握,我国经济因此而获得更多进步[5]。

4.3加强政策扶持。有关部门也必须要完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要完善和绿色金融有关的配套制度,比如一些激励制度或者规范制度。按照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性的规定商业银行或是其他的相关社会主体,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尽量完善其法律法规,在足够规范的法律文件里,要能够对绿色金融的地位重视起来,在统一的标准之下,拓宽相关业务,从而促使金融产品获得全面发展[6]。

4.4建立规范的配套制度。为了促使绿色金融产品获得更多改进,相关部门必须要让绿色金融的配套制度更加完善,并且积极和国际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比如某银行就了低碳信用卡,使自身业务得到创新,让金融量化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统一,通过利用我国较为完善的激励制度,使自身获得更多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考察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在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直接限制绿色金融业务以及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目前商业银行发展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在肯定了商业银行成绩的过程当中,也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拓展业务的规模,以及创新金融产品的服务,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的扶持,以及规范相关的配套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促使我们的绿色产业能够不断壮大,经济获得更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琪,蔡洋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探讨[J].中国商论,2019(11):31-32.

[2]何滟校.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18):22-22.

[3]林鲁宁.浅析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9(23):155-157.

[4]白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对策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8(016):83.

[5]张娜,武立勋,田彦花,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04):109-111.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第5篇

一、“绿色信贷”概念产生的国内外背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便已对环境问题开始给予关注并逐步将其融入业务流程中,“绿色金融”的概念开始萌芽。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数起大型项目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案例的发生,给予这些项目融资的国外大型银行受到了众多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强烈批评和抗议。在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强大压力推动下,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相关政策纳入金融业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历史性潮流。各金融机构纷纷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把潜在的环境影响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列入考虑中,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融合进日常业务中。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环境保护和强调可持续发展。早在1995年2月,央行便下发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改扩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要依照国家环保法规,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把企业是否落实“三同时”制度,作为贷款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从商业银行角度看促进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一)推动绿色信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绿色信贷作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相比罚款或限期整改等环保行政处罚措施,将大幅增加违法排污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甚至能从源头上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有力地遏制其投资冲动,是解决我国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推动绿色信贷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更好地支持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避免银行信贷资金向污染严重行业和项目投放。从商业银行本身的角度看,作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其信贷政策同样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其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推动绿色信贷是风险防范的需要

从全球范围看,能够成功经营的商业银行,都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高度关注环境和社会保障。在实行绿色信贷政策中,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推动绿色信贷是把握商业机会的需要

推行绿色信贷政策是科学发展,是大势所趋,“绿色信贷”对银行业是考验,更是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财政税收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项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支持力度。

三、当前实施“绿色信贷”面临的困难

(一)绿色信贷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认识、基础和信息等多重制约,行内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开展。“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例如,节能减排技术的专业性较强,在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能力等标准,国家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银行难以执行。

(二)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无论从社会舆论的压力、法制环境的成熟,还是金融机构自身的意识和已采取的措施上,都有相当一段的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金融工具还十分有限,对环境风险、环境价值的认识还不足。

(三)信息渠道有限,不尽透明。“绿色信贷”对信息渠道的建设有较高的要求。部分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直接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四)绿色信贷执行及监管实施难度较大。一方面,受专业人才和技术限制,银行的信贷准入和审批主要依据环评结果,但环评报告可能受地方政府保护或其它因素制约,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只为应付环保部门检查而建,即便已获得环保许可或批文,但为控制生产成本在实际生产中并不运行环保设备,银行难以控制其运行风险并真正履行环保监督责任及义务。

(五)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加之节能减排技术的复杂性,信贷人员难以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盈利性和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增加了执行绿色信贷的难度。

四、对于实施“绿色信贷”的建议

(一)设定“绿色信贷”的行业标准。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只是一个综合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需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指引,包括绿色信贷的行业指导目录,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污染行业信贷指南,以加强对分行“绿色信贷”的全局性指导。

(二)加快“绿色信贷”的信息渠道建设。建议环保部门和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方便金融机构查询,也将使得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时更容易操作,进而让政策的执行落到实处。

(三)建立“绿色信贷”的长效机制。具体包括:制定整体的信贷投放政策;对绿色信贷实施的前、中、后建立一套完整的准入、评估、反馈机制;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绿色信贷考核机制等。

(四)培养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专家队伍,组建专门团队,专门负责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项目的环境保护与社会风险评估等问题的研究和论证。

(五)进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推进“绿色信贷”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五、结论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为抓手,标志着环境保护正在融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主流之中。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是一个重要标志。商业银行要认识到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所具有的降低银行本身的环境风险和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切实贯彻三部委《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发展,展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要本着既要鼓励环保事业,也要控制非环保事业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利.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7—81.

[2]亚夫.“低碳经济”将正面冲击两大行业[N].上海证券报,2009—09—24(12)

友情链接